埃及王子观后感精编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埃及王子观后感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埃及王子观后感1
被王后收养的希伯来孩子摩西从小与拉美西斯一起长大,他是高高在上,受人膜拜的尊贵王子,他鄙视低贱的奴隶,他肆意的展现他张扬的个性,他与拉美西斯一起生活,一起玩闹。可是一次意外事情,他从姐姐口中得知他竟然也是那低贱的种族,他不能接受这件事。但,他从法老口中证实了当年的事情。因为希伯来人数暴涨,法老担心奴隶会影响其统治,便命令把所有希伯来人刚出生的婴儿扔到河里喂鳄鱼。他为在法老残酷统治下的奴隶感到悲哀,失神之下竟失手打死了一个欺负西伯来人的埃及人。摩西再也受不了这种内心的煎熬,于是摩西逃到了米甸地去居住。
本片先是一个朦胧笼罩的画面,吸引观众猜想到底朦胧背后是什么东西,突然,巨大的狮身人面像映入眼帘,下面是成排的奴隶在拉动它,观众心里此时震撼不已。随着一位希伯来妇女的出现,故事开始了,她不想自己的儿子走向死亡所以就冒着危险将他送走了,但是,事情的结果确是,他到了皇宫,当了王子,就这样,他和兰姆西斯一起成长一起玩耍。一天,米利甸祭司的女儿被捕,她被送往摩西的寝宫,但是,她谈了,就这样摩西紧跟其后,并帮助她离开了埃及。这时,他见到了他的姐姐,他姐姐告诉了他的身世,他不敢相信,就在他要离开时,一首儿时的摇篮曲让他想起了什么,他一路狂奔回到了皇宫,梦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发现了法老的恶行,心中既悲愤又伤心,伤心生活在谎言之中。悲愤在于法老的所作所为,就这样,摩西在一次错手杀了人之后离开了埃及,来到了米利甸,在哪儿他无忧无虑的生活着,渐渐和那有了感情。一天早晨,为了去追跑丢的羊,摩西和神相遇,神让他看到了此时希伯来人正忍受困苦,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带着神的力量,又重返埃及,去拯救他的百姓。来到埃及,见到了昔日的哥哥,他请求兰姆西斯放走他的百姓,但是兰姆西斯不同意,随后他们展开了战斗,摩西赢了!他让希伯来人获得了自由,他们一起回到了自由之地,远离埃及……
本影片的主题是自由,它不仅仅是身体的自由,更是灵魂信仰的自由。主人翁在艰难险阻面前并没有后退,也并没有放弃使命,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终于让希伯来人获得自由,他们选择了自由的人生。这是一个伟大的故事,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摩西为了使希伯来人远离压迫,拥有自己的土地,遵循神的旨意,与兰姆西斯进行斗争。但这种斗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同信仰间的斗争。为了使埃及人屈服,就要用同等残酷的手法来对待埃及人吗?因为信仰的不同,就要用死亡来吓唬他们,即使只是一个孩子?摩西的神从本质上来说,不也是残忍的神吗?看完此片,内心充满了对摩西的肯定,同时也憎恨那些残暴的埃及统治者。摩西通过千辛万苦,为他的百姓谋求自由,同残暴的统治者做斗争。此片又刻画了很多人物情态,如:依依不舍的父母泪流满面,重获自由后的希伯来人脸上的笑容,来让观众感受这种氛围。影片又同时以宏大的场景建筑来震撼观众。这样的影片,让我们在赞叹的同时又有所思考,思考影片的主题,自由的力量。自由,是我们人人向往追求的,现实中却有很多事限制了我们的自由,不只是思想的自由,所以我们应该要让自己的思想开阔,自由!影片的画面效果很震撼,仿佛我们置身那种环境中一样,让我们感受但是古埃及的建筑的宏伟之景。
埃及王子观后感2
埃及是一个奴隶制社会,但不是人人都是奴隶,仅有与埃及人不一样的希伯来人才来当奴隶,做苦工。
那时候,希伯来人数量暴涨,法老王感觉有点恐慌,害怕奴隶推翻政权,所以就让士兵把刚出生的希伯来人统统杀掉。而主人公摩西却被母亲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流,最终被埃及王后见到了,她收留了他,他的姐姐看到了这一切,相信苦难总会结束,摩西会来解放他们。
摩西想一个埃及王子一样的成长着。当他成年后,除了王后国王和他的姐姐,没有人明白他是希伯来人,而养父母细心的照料他,让他也忘却了从前的记忆。他的哥哥兰姆西斯也不明白真相,与他玩得很开心。
有一天,他的姐姐竟然遇到了他,千方百计的唤醒他的记忆,但他只保留着母亲唱催眠曲的记忆。这一个小小的回忆在他眼前重现。他承受不了真相的打击,离开了埃及。加入了米甸人的部落。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神灵耶和华,命令他使用它的神迹解放希伯来人。这是莱姆西斯已经成为法老,他不一样意放走奴隶,于是,灾祸不断降临到埃及。莱姆西斯最终没办法,只得把他们都放走了。神把大海劈开,让他们到达了新的大陆。
该片以圣经旧约中“出埃及记”为故事蓝本,用音乐电影形式演绎。其中的歌曲动听,紧扣故事情节,让人能更加深入到电影中去,或是与电影发生同化。虽然整部电影对原故事的修改甚多,可是万变不离其宗,还是回到了电影出发的原点。教育人们:他人永远不能长久拥有我们;要勇于追求自由,坚持自我的信仰。
埃及王子观后感作文3
《埃及王子》是美国著名电影制作公司“梦工厂”早期的一部作品(1998),也是其最受好评的作品之一。该片以圣经《旧约全书出埃及记》的第一章到第十四章为蓝本,讲述了圣者摩西(Moses)理解神谕,带领希伯来人走出埃及人的残酷奴役与血腥统治的事迹。
影片以描述希伯来人苦力建筑埃及殿堂的宏伟场景出发,并细化到一位希伯来母亲将男婴置身藤篮弃于河中。之后被埃及王室成员捡起,与法老长子兰姆西斯(Rameses)一同抚养长大。随后影片极力渲染了兄弟两人一齐闯祸并理解法老责骂的场景。摩西偶然发现了自我的身份,并在梦中见证了希伯来人的惨状。抱愧于心的摩西在一次阻止埃及监工对希伯来苦力施暴时失手杀死了监工,并逃出皇城。摩西被米甸(Midian)部族收留,并与大祭司之女成婚。他偶然理解了耶和华的神谕,并携同妻子回到埃及皇城。他的兄长对他所展示的神迹予以耻笑,并拒绝了他的要求。灾难也所以肆虐于整个埃及,所有埃及家庭的长子也都所以丧命。百般无奈的法老只得允许希伯来人离开。在迁徙路上,天降大火阻挡了埃及追兵,海水分开为之让路。最终摩西带领他的人民抵达海的对岸,一个流淌着奶与蜜的地方。
这部影片取材十分宏大,但其制作又十分细腻,每个人的情感经历都显得朴实厚重,有血有肉,避免了宗教题材的脸谱化。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
一、民族的大义与亲情的羁绊
摩西和兰姆西斯两人从小一齐长大,亲密无间:一齐赛马,一齐毁坏建造中的神像,一齐理解父亲的叱责,一齐戏弄祭祀,一齐受封……法老对于兰姆西斯寄予了全部的期望,而摩西总会站出来承担责骂,并嘲笑兰姆西斯畏首畏尾;而当法老封兰姆西斯为摄政王,管理神庙事务时,兰姆西斯的第一反应就是任命摩西为首席建筑师。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摩西理解耶和华之谕回到皇城,兰姆西斯是毫无掩饰的欢喜,而摩西则是开心中带有一丝忧虑;当摩西阐明来意,满怀无奈与希冀,兰姆西斯则表现得诧异不解;当摩西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自我的要求,兰姆西斯则是毫无憎恨的愤怒;两人亲情与民族矛盾的碰撞在瘟疫爆发时被以一整首歌剧的形式展现,针锋相对而又彼此牵绊;法老长子殒命,兰姆西斯充满了作为一个父亲的内疚和作为一个君王的无助,而摩西亦是满怀惭愧立于其侧;影片的终了,摩西借耶和华之言,看到了自我兄弟的最终一眼——伏于海边的岩石上,背影无限凄凉。
每个人都有年幼的时候,都有自我最亲密无间的伙伴,都曾暗自期望和最好的朋友们一齐长大,一齐念书,一齐工作,一齐结婚,甚至一齐终老。但这世界似乎与人开了个大大的玩笑,这种故事的结局,虽然不似影片中的兄弟反目,但也无非渐渐寡于联系;多年之后问起,大抵已形同陌路了。幼时的希冀,只是徒增伤悲;而之后所结交的人,又怎样也不似当年那样好。
摩西是被神选中的圣者,他肩负着真个犹太种族生存的重任,所以应对亲情与民族大义,他没有选择。他对自我的兄长满怀愧疚,可是如果没有尼罗河的血水,如果没有肆虐的瘟疫——甚至如果没有法老长子的死——世代为奴的希伯来人都无法走上独立自由的道路。
二、布满血与火的走向自由之路
独立需要革命。革命会死人,死很多人。
导演布伦达查普曼似乎并不想宣传杀戮,以至于整部影片当中都没有宗教征伐的那种双方血拼刺刀见红的场景,也没有埃及人虐杀希伯来奴隶的血腥场面。在摩西梦境中的壁画上,埃及人的绝户政策得以展示;在耶和华带走埃及家庭长子灵魂的那晚,影片也间接表达了生命的逝去——油灯熄灭,瓦罐摔碎;而在影片最终部分,海中通道消失,海水平复之时,又是不计其数的埃及士兵没于海水之中。
这种间接的表现,远比传统战争影片中的拼杀或是枪战要令人印象深刻的多。它所带来的杀戮感,仿佛梦魇一般纠缠人不去,给人以强烈的暗示感。一个活生生的孩子,抱着瓦罐走进屋——屋外白光闪过——瓦罐碎裂,孩子的一条胳膊横于门前。法老的儿子寻找自我的父亲,父亲在壁画间与摩西交谈;孩子道:“爸爸,那里好黑啊”;镜头骤然拉远,孩子正是站在埃及人以希伯来婴儿投喂鳄鱼的壁画前,站在鳄鱼嘴的位置,不由让人心中一凛。这种对惊悚的渲染手法,就是于东亚恐怖片也不逞多让。所以,不少评论者认为该影片更多的面向成年观众。
三、“我不认识你的神”
提到出埃及记,不得不谈的便是宗教之争,而片中兰姆西斯对摩西说出的这句话尖锐地表现出了不一样信仰之间的隔阂。
众所周知的是,早期的西方宗教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要求信徒不得信仰他神是大多数宗教的基本教义,甚至在“十诫”中列于首位;但对异教徒和持与教条向左意见的人,则会受到讨伐与折磨,这在东方宗教中是鲜见的。
净空法师在谈论宗教与迷信时,表示“大千世界,七宝供养”是对佛菩萨的侮辱,佛法存在的意义在于时常挂念,提醒自我多行善事,“无量觉”,以此心态为人处世,就得到了佛法的好处。这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变相退让,退让到宗教的精神层面。而则显然更富有侵略性,不做任何退让的同时,甚至不少教徒意图证明圣经的所有故事均与当今的科研成果无冲突;而在中世纪,教皇也是经过征伐来到达自我享乐目的的大地主一般的存在。
笔者是一名无神论者,从本部影片中,得出了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神的行动本事不是无限的。在《旧约全书创世纪》中,神的本事不可谓不大,世间万物,皆是他所创造;对摩西发怒时也提到,“你的眼耳口鼻,哪个不是我给你的”可是他给予摩西的法力似乎也让人感到无力,前面的两个甚至早到了祭祀与法老的耻笑。如果神真的无所不能,将这些受苦受难的凡人直接移走便好,何必平添杀孽呢
第二,神的思维本事不是无限的。如果神是无所不知的,那他完全能够预感到希伯来人的痛苦,进而避免之。一个解释是,这是神对人类的考验,但笔者又似乎觉得不管安排什么考验神都会事先明白结果,同时考验一群蝼蚁的意志也不像是多么趣味的事情。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公认的信仰的真空带。一方面,宗教违反了中国人的思考习惯。大多数中国人相信获得善终的条件是行善,而非对某宗教的狂热信仰,所以,一个善良的佛教徒能够升天,一个善良的道教徒能够升天,善良的无信仰人也能够升天。而诸天的神佛也大都源于凡人,释迦牟尼是自我参悟出来的,道教诸神大都是破殷商封起来的,神只可是是个人强悍到必须程度后的境界。第二,宗教信仰,尤其是信仰违背了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只拜耶稣,不拜其它任何人或神,这与热衷拜祭先祖的中国儒家思想背道而驰。中国人乐于兼容并包,而见寺就进见佛就拜,看似全信,其实是都不信。第三,一个统一的宗教信仰也不利于政府的统治,因为这会导致教会的权力高于皇帝,因而招致反对。在中国的传教历史上,有过不少教会攻击寺庙和道观的先例,都被镇压了。
虽然有其局限性,但根据《旧约全书出埃及记》改编的这部电影《埃及王子》,不失为一部精彩之作。其剧本跌宕起伏,以摩西的人生经历(明线)以及希伯来人的命运(暗线)为主线,穿插着亲情的眷恋,民族宗教的摩擦,感人至深;其场景大开大阖,既长于描绘恢弘的气势,又能够于细处抓住观众的心理,带给我们多方面的震撼,完美地诠释了一位解救他子民的天主的成长历程。
埃及王子观后感4
电影,是一个个的故事,感人、悲伤、欢乐、愤怒,都浓缩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中。透过电影,人们建立起一座座心的桥梁,分享那些相同的情感、相似的想法。也许就是如此,电影被人们深爱。我,爱看电影。
记得那堂历史课,教师跟我们分享了她最爱的一部电影──埃及王子。这部片,也随着影像一幕幕的发展,变成了我的最爱。这部片改自出埃及记,电影中描述一位原以为自我是埃及王子的希伯莱人──摩西,带领族人走出埃及、拥抱自由的感人故事。电影的一开场,炎热的太阳、繁星的劳动,不管是老的、小的、强壮的、虚弱的,每一个希伯莱人都在辛苦地建造金字塔,用他们生命微弱的气息唱出内心的绝望、痛苦和信仰。才看到这,我的泪水已伴着他们的汗水留下。
跟随着摩西,我震惊、痛苦、悲伤又重新找到了期望,少了宗教的色彩,多了感动的音符。每一首歌、主角之间的牵绊、矛盾、冲突和他们对于自我信仰的坚定都使我动容。整场电影,悲伤的泪、喜悦的泪、满足的泪、感动的泪占据了我的眼和我的心。当摩西和他的族人最终到达那流着奶与蜜的土地后,除了感动和欢乐,我的心浸在知足和感恩中,更多了一份对生命的感触。
“人生中的痛苦和欢乐没有什么,而是你将它化成为什么。”电影中有个人对摩西这么说。也许,今日一切是那么不顺、那么灰暗;但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能够继续相信、相信期望,那,是别人怎样也剥夺不走的!这场电影,让我重新认识历史、认识生命、认识期望。
埃及王子观后感作文5
《埃及王子》对《圣经·旧约·出埃及记》中摩西的故事给了一个动画的版本的诠释,同时给它贴上了歌舞剧、家庭、宗教的标签。显然在娱乐的角度上讲,《埃及王子》有着宗教的血统,而从宗教的角度讲,它又太娱乐了。这个混合体在褪去宗教外衣之后的表现平平。片头的说明中所提及的“坚持故事原有的精神、价值与尊严。”单纯从电影的视听效果来讲,《埃及王子》是一部体现美国自由的爆米花电影,也还算是有些看点。
影片讲述了埃及国王法老是一个残暴的人,有人说以色列人中会出现他们的救世主。为此他颁布了一项新的法律,杀掉所有以色列新生儿。有一名幸运儿被公主就了并收养了他,取名摩西,之后成为埃及王子。上帝将灵光注入摩西的心灵之中,摩西决定爱以色列人走出埃及,摩西带领所有的以色列人越过红海,到海的另一方去过自由生活了。《圣经·旧约·出埃及记》中提及的是:摩西长大后,明白自我的身世,感到迷茫,他想以王子身份指挥他的子民,却失败,于是牧羊人,在放羊时经过何烈山,在荆棘中看到神的显现,并理解神的指示,做犹太人的王,回去后向法老请求解放犹太人,可是法老拒绝,于是神向埃及投下十大灾难。最终,法老之子因为十大灾难而死,法老低下高昂的头,同意摩西以牧羊人身份,带领犹太人走出埃及。影片忠于原著,使神的使者——摩西仅仅凭借一根魔杖就拯救了整个希伯来名族。
值得一看的是它那令人瞠目的恢宏画面,从建造金字塔,到大漠风光,很多镜头和角度都具视觉冲击力。
开场一个固定镜头展示了灰黄的天空,乌云渐开也没有看到蔚蓝色的天空,与此交相辉映的匹配镜头是黄沙漫天的沙漠中衬托出仰视视角中,浩瀚雄伟的埃及法老像。远景切至特写镜头,掷地有声的男声合唱响起——“泥、沙、水”很多的多角度特写、速度变化的推轨,仰视的人与物和俯视视角的奴隶镜头,具视觉冲击力的强调了作为奴隶的低位;同时这些镜头配合劳作时的人的动态,使我想到《宝莲灯》里部落头人之女嘎妹的仪式化的舞蹈片段;由长镜头到较为快速的剪辑相对来说显得比较庄严,很贴合歌舞片的节奏,让人想起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中开头在荒漠中那个仪式化的神圣长镜头。之后由几个摇镜展现出气势恢弘的劳作场景,身为奴隶的希伯来人在严酷法老统治下,被咄咄逼人的监工抽打,被迫卖命而机械的抗沙土和水泥。
由赤裸半身的奴隶组成成群结队的搬运队伍,脸上挂着麻木的表情步履瞒珊的行进在灰黄的沙地中,他们千人一面,透露着作为被统治的人无可奈何的低头任命;而令一边作为监工只是挂着凶狠的面容,抽打着精疲力竭的奴隶,自认为高人一等,其实只可是也是埃及壁画中那些拿着武器的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侧面画像。埃及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国王(即法老王)成为了奴隶主阶级至高无上的首领,同时也是太阳神和尼罗河神的化身。他们活着的时候是人间的王,死了以后仍是阴间的统治者。于是众人的单调机械与埃及法老的形象应当具有强烈的反差。
几个大场景叠化后接士兵侧面的阴影,镜头拉到在石头后躲避着的拖家带口受惊的母亲。音乐再次响起,好像在强调“这是一部歌舞片!”希伯来母亲抱着嗷嗷待哺的儿子四处躲避士兵的追捕,镜头剪辑节奏和母亲的运动一致,时而奔跑时而在角落静观。母亲的这部分镜头相对平缓。接下来一个升镜头从建筑狮身人面像的建造工地,升到整个气势磅礴的宫殿。
在片头8分钟的音乐之后,呈现出的是美国西部电影追逐的场面——摩西和其兄弟拉美西斯一齐驾马车狂奔的过程,整个画面包含很多中景、特写、运动的推轨镜头、由动作划变剪切衔接而成,虽然视角的切换和快速的剪辑带来了一些振奋人心的视觉效果,可是比起2年后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哈利在魁地奇杯的追逐赛的镜头语言,就显得没什么新意了。
值得一提的是摩西在得知自我身世的时候,闭上眼睛做了一个梦,梦的开端是画面中摩西睁开双眼,这个梦有点像一个独立的篇章,是由埃及艺术中墙上的壁画组成的。埃及画家画人物的方法很像我们的儿童画法,所有的东西都必须从它的最有特色的角度表现出来。比如画人的头部,面孔画成侧面像,眼睛却画成完全正面形,人体的上半身画成正面的,而从腹部向下的两腿却画成侧面,直到双脚都是侧面形。由于那些人物都没有透视感,很多人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这个梦境画面感十足,用壁画做载体的创新的表现的方式无疑是整片中的“神来之笔”。一幅幅静态的画面接连起来,静默的由摩西的身世开始叙述——当埃及法老将希伯来人视为奴隶下令夺走他们的孩子,西伯拉人悲惨的命运接踵而至,摩西的母亲抱着摩西东躲西藏,无奈下将其寄托在一叶扁舟中,期望神能够拯救这个出生卑贱的希伯来男孩,而摩西则以“存在的隐形人”身份观看着自我的身世过程。从画面中墙壁的二维平面中,原本平面化的静止的图像在面与面上运动,镜头跟着这些精致的移动壁画以不一样的视角,不断地穿梭在墙壁、天花板上,如同在高空飞行,呈现出的空间运动感造成了绮丽的视觉效果,配合节奏紧凑的背景音乐,在营造了视与听的完美结合的效果的同时,打造了“套层结构”的故事历史背景。在西班牙电影《睁开你的双眼》中,男主角不断的睁开双眼,却回到越来越不真实的世界。《埃及王子》的这部分很好的运用了动画电影的画面优势,展示出一曲同工的梦幻和艺术性。
影片中有两个极具符号的场景——第一场戏,法老批评了长子拉美西斯的所作所为,指责其不负职责,幼稚无知。在法老的后侧远景中,法老的师身人面像和法老的侧脸交叠在一齐,中景中空荡的宫殿和庄严清瘦形象的法老,仪式化的象征了奴隶制度下,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利,也为拉美西斯想要继承父亲的权利的使命感做了铺垫;无独有偶,第二场戏中在同一个景别,左边坐在王位上的拉美西斯,身后的远景是其父亲和他自我的庄严侧面像,由此看到这时的拉美西斯已经彻头彻尾的继承了其父的愿望,并为了捍卫自认为神圣的身份,对本来爱的人反目成仇,不择手段的赶进杀绝。两个象征权力的侧面像对于奴隶制制度的符号性意义非凡,这个符号对拉美西斯的人生价值观的嬗变——继承父亲的权力,起到了完美的过渡诠释。
人物塑造上,影片的开始摩西是一个自由欢乐的男青年和哥哥拉美西斯一齐为所欲为,显然其中展现的原型是美国当代男青年的方式。但从他故意放走“异域女孩”的片段中能够看出他本是内心善良的。当之后摩西明白了自我的身份,良心发现似的不满于统治者着对自我同胞的种种发指蹂躏行为,而却已经冲动过失杀了人,这种矛盾冲突让他选择了流放自我。当人过中年受到神的指派的摩西回到埃及,这个时候的摩西则是一脸憋屈隐忍的回避着自我的哥哥,并实行着神指派的任务。摩西的表情能够说在影片后半段就没有变化过,而较之拉美西斯情绪的大起大落则统统展此刻丰富的动作表情上。可是拉美西斯由爱转到恨的过程有点过于戏剧化,可能这也是拉美西斯这个任务塑造的相对丰满的原因。
影片中一胖一瘦的巫师的塑造,两个人物的造型都比较有特点,并且他们出场的场景从剧情到画面都极具异域特色,但败笔在于两个人物的话语和表情都没什么特色,印象中导演也没给他们什么特写镜头。除此之外整体的人物形象都比较贴合记忆中古埃及的人物特色,但影片整个的灰黄色调不如真人电影《埃及艳后》中的惊艳,也和《花木兰》中的高颧骨主角如出一辙。从迪士尼的《猫和老鼠》开始我已经习惯于看动作夸张,表情丰富的形象做出非人类能完成的特技效果,其造成喜剧效果也是动画电影司空见惯的表达手段;对于《魔术师》、《疯狂美丽都》、《人性》、《玛丽与马克思》(能够举出很多这种艺术动画的电影)这样的会讲故事,人物造型突出、有着独特气质的动画总是有能够触动人心的效果。而《埃及王子》却很尴尬的被困在中间,一方面要忠实《圣经》中的故事,避免被虔诚的骂,细心翼翼做到“坚持故事原有的精神、价值与尊严”;一方面又想有所突破,加入了歌舞片的成分;结果又要研究受众(一般看动画片的一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受众)于是成片很商业化,动用了很多好莱坞明星为片中主角配音。各种调料加到一盘菜里,结果是——它既不宗教也不十分娱乐,不太艺术还有点商业恶俗。
影片的音乐方面,虽说是一部歌舞片,但大部分的曲目只能说表现平淡。但惠特妮·休斯顿和玛丽亚·凯莉两大歌后破天荒的合作使该片增加了《狮子王》以来最风靡的卡通片主题歌《whenyoubelieve》;以及在紧接之后想起的童声合唱曲目也为影片添了彩。。
总结:宗教传说和神话色彩掩盖了脸谱化的缺陷,人物性格也被善恶、美丑的概念所代替。只能说这部影片在画面上具有可看性。除此之外如果只看摩西的梦境部分,我则会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