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西南联大》观后感【优质12篇】

网友发表时间 3654855

西南联大展现了知识与坚韧的结合,师生共克时艰,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力量与希望。历史的厚重感令人深思。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西南联大》观后感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1

闻一多先生一生投身教育,一心救国,最终走向殉道之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无数同闻一多先生一样的中国人一心求学,只为了救国、救国、救国、还是救国。学文,为往圣继绝学,延续中国文化;学理,为国家之兴旺,筑强国之根基。日军侵华,火烧昆明城,空袭是人们的日常,多么令人无法想象,而在如此环境下,西南联大的教师和学生未曾因此停止过一日学习与工作。为什么在几乎没有经济支撑的。条件下,他们还能有如此卓越的成就?因为那时没有什么自身利益的争夺,只是一心为了国家能够更好,为了国家的未来去潜心读书、潜心研究。敌人摧残了城市、摧残了乡村、摧残了山川河流,却毁灭不了我们五千年来的文化种子,炮火只会让我们的士气更加刚毅,人民的心更加团结。中华五千年文化血脉源远流长,岂是一场战争就可以磨灭的。那时的学者,不仅赓续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同时,在那样抗争的年代下,应该说是一代中华民族精神在非常时期的一种体现。

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群星闪耀的一处所在,也是中国人的血性与风骨展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时期。“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虽只存在了八年时间,在那段山河破碎,硝烟四起的时代,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学术自由的环境,一群读书人凭一身风骨,守护了国家文脉,为国家日后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供献。

如今,中国再也没有了这样的大学,能彪柄于世界大学之林毫无愧色。树自由之风气,立独立之思想。明月清风,傲雪凌霜。山河沦落处,群星闪耀时!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2

今天晚上我们观看央视纪录片《西南联大》。我在观看该纪录片的过程中获得的最深刻的体会是好大学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大学文化和教授们的治学精神。大学不一定要有大楼,但必须要有大师。只有大师才能培养出像杨振宁、李政道、许渊冲这样的杰出人才。它以讲故事的形式宣扬一种大学精神。该片最吸引我的地方是纪录片中所讲述的那些名师的`故事。在那战乱年代,哲学家金岳霖先生即使听到日本飞机将要进行轰炸的警报声也待在楼里不跑,仍旧坚持写书。一个学者为了学术连命都不要了。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样的学者能不成功吗?!他培养的学生能不受他影响吗?他的《知识论》和《论道》能 大学,是人们心中的象牙塔,知识和文化在这里汇聚,理想主义在这里栖身,这里是人类精神和文明的摇篮。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在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西南联大的学生没有现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现在舒适的宿舍,也没有现在干净宽阔的食堂。所有的所有,都不如现在的学生。

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感慨如今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因为我们已不需要奋斗了吗?我想现在我们缺的是激情。在当时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都满腔爱国热情,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他们能坚忍不拔,他们能用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

在云南民族大学这个梦想开花的地方,让我们的梦想成功远航。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3

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的精神。“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人才辈出,例如朱自清先生,杨振宁教授等等,他们都生活简朴,住着简陋的楼房,吃着简单的食物,虽然物质生活清贫困苦,但是他们学识渊博,饱含对国家的热忱之情,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努力。

国家动荡不安,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纷纷与日寇做着各种斗争,因而遭到报复,学校被炸,学生被抓,教授入狱。尽管日本人残酷无情,但作为中国人,上至校长,下至学生,每个学校没有一个人屈服。在战乱纷飞的`年代,怀揣着甘为天下先的远大抱负,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丝毫不惧侵略者的杀戮,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人!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4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俞虹主持对话活动。

俞虹介绍了自己与“西南联大”系列影视作品的情缘。三年前,纪录片《西南联大》获得中国视频节目年度“掌声嘘声”发布的“年度掌声”。今天,“西南联大”再次通过纪录电影《九零后》走进北大,在有限的表达时间里,以少胜多,展现精华,将繁杂的题材和内容处理得恰到好处,用16位联大学子的真实口述表达西南联大的灵魂与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该片的传播应走出北大、清华、南开,走进更多的大学,因为西南联大的精神属于中国的大学精神、中国的文化与知识分子精神。

纪录电影《九零后》导演徐蓓、剪辑杨芸、摄影吴旭分别从影片的结构细节、片段剪辑与写实纪录介绍了他们的创作想法。

徐蓓表示,为了在109分钟的时间里既满足对西南联大整体形象的呈现,又不失丰沛的细节和故事,她选择将人物推向全景,影片中所有的视点都是个体生命的叙事,这些视点构成了影片的完整结构。杨芸认为,好的剪辑不是将镜头拼贴在一起,这是加法;她想尽力做到的是乘法,以少量的手法达到加倍的效果。吴旭从摄影角度界定了影片的青春色彩,表示他们会通过逆光、测光来达到青春的'活泼效果,而在进行人物采访的时候又以自然光为主去呈现真实感,并辅助光修饰以增加画面层次感。

纪录电影《九零后》学术顾问、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会长吴宝璋表示,西南联大这样一所存在了近九年的大学共培养206位中国共产党员,成为真正的“民主堡垒”。 吴靖表示,同学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虽然社会身份不同,但有着共同的校园经历,这是一种很纯粹透明的情感。《九零后》巧妙地运用同学相互之间的叙事与自我回忆建构影片,虽然呈现的是个人故事,但最终与国家民族的运相连,这能拉近观影距离与时代距离。

陈宇认为,纪录片重在说理,纪录电影重在传情。《九零后》对情感表达的看重来源于导演坚定的个人视角。主创在面对宏大叙事时完成了一张非常优秀的答卷。陈宇表示,当年的青年学子对生活的态度是有某种诗意在其中,影片在呈现这些态度时使用了大量诗意表现手法,从镜头的速率、色彩、画面角度到构图,都体现了影片的审美水准。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5

第一次看完一部电影有过感触再来看豆瓣分数简直相差甚远,评论中一些负面的差评也很令我感到惊奇,电影的题材确实老套,演员的演技不在线,剧情漏洞大,但是在这些不完美的点依旧有他们各自特别之处。

平心而论倪妮的演技确实比杨幂高出一大截,霍建华就算了,尽量无视他的存在就好,马苏的东北大碴子味深深的烙在骨头里,这两个人把电影整整拉低了3个分数。

剧情像极了我的名字,青春对于将要步入三十而立的大龄单身女青年来说是不可望又不可及的东西,记忆中的青春都不能用模糊来形容,而是有什么时候?在哪里?发生过么?疑惑、未知、害怕、孤独、寂寞、充斥着即将迎来中年的我们,面对它出现的时候只能紧紧的抓住机会,哪怕有一丝可以改变的机会都不会放弃,倪妮成功了,但是现实中有多少人败给了自己。

电影中大多充斥着靓丽的颜色,靓丽的'画和奢侈的化妆品,开心的人们,成功的老板,正面的太多,反而难有代入感,不现实的存在感就在如此吧。

最后对这部影片的观后感就是把握当下,做个最好的自己!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6

看完,我不禁思考:在这样的大好年华,若是归顺了日本,是否会过得轻松惬意?为什么非要选择荆棘密布的道路?但是当看到日本人一次一次投放炸弹,校长就一次一次重修教学楼时,我恍然大悟:这所学校的校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教书育人,这所学校的。学生不惜途步数百公里也要追求真知,他们坚信文化必会传承,他们坚信民族终会复兴。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个人的平安喜乐已经微不足道,区区侵略别国的日本鼠辈又如何能让他们低头?

纵使会被千刀万剐,也要傲然伫立于废墟之间。虽然沧海一粟,却无法让忘怀,也许这就是西南联大的精神!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7

我是一个老了的90后,不追星不追剧,但却被这部剧深深的吸引住了,看剧的这几天,仿佛又重新上了一遍高中、大学,心已经完全被故事带着走了,这部剧完全走了心,走了我的心,我想也走了我们大部分人的心。没有肥皂剧的华丽和虚幻,都是实实在在的

青春的甜蜜与苦涩。

相对于比我们大的80后,比我们年轻的00后,他们有的是步入中年,有的是正值青春,而我们90后,这些年一直对于青春都是在迷茫的挣扎,有的是放手告别,有的是握紧不放,其实我早已不知道青春是何时开始,又会何时结束了,更不知道我的青春有没有结束。初中、高中、大学,仿佛都还是昨天的事情,许多人和事都历历在目,有那么多的心酸、苦涩与美好去回忆,但是又有那么多一路走来的同学朋友在这些年结婚、生子,仿佛青春又已经离我好远,好远。

其实这部剧让我感觉最美的是江辰和小希在高中的时候没有在一起,青春不就是这样吗?青春最美好的就是在我们甜美的生活中,留下的那一丢丢的小遗憾,我不是不希望江辰和小希在一起,而是在我们每个人的青春回忆中,那种甜中带涩,涩中带甜的,正是我们青春朦胧感情时最甜蜜的回忆。似有,非有,在眼前,又不在眼前,隔层纱,又那么真实。

关于青春的回忆,始终是很美好也伴有很多忧伤的,大学毕业后,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总是在拼命地推着我们每一个人硬着头皮向前进,而且由不得自己选择。感谢这部剧,让我重温了一遍我的。高中、大学,也让我回想起了很多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其实早已在成长的岁月里被掩埋,当年的什么人和什么事,已经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青春里有过、来过、走过,有甜,有涩。

剧里的镜头一直都是光线明亮,阳光明媚,青春应该就是这么光彩的感觉,阳光洒在脸上,暖风吹在身上。但在我的回忆与感受里,也应该伴有偶尔的阴雨天,尤其是杭州应有的烟雨蒙蒙,那种雨滴划过落叶、流过伞尖,湿漉漉的空气里再伴着泥土芳香的扑鼻,如果剧里加上这样的天气,我会感觉这样的青春回忆会更加完美。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很棒的回忆青春的电视剧,很多年后,再看一遍这部电视剧,可能还会有更深的感触,感谢作者编剧导演演员,走心的作品,又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受了一遍青春。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8

当我观看这个系列的纪录片所描绘的,在那个山河破碎、战火硝烟的年代,有这么一群读书人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借一身风骨,守护着国家的重要文脉。是他们,书写了那波澜壮阔的一段精彩历史,担当着民族的栋梁。他们每个人生命中都曾有一半的日子在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师生几乎都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寒窗苦读。

今天的我们早已不再拥挤在破败不堪的屋子里学习,不用再忍饥挨饿。然而现在又有多少人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时光呢?联想到过去的'他

黑格尔曾说过:“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正是因为祖国有着像闻一多、蒋梦麟、汪曾祺等头脑清醒的人士,中国才逐渐强大了起来,繁华了起来。所以这时候的我们一定要跟紧时间的脚步,努力读书,以后一定会给中国带来不一样的繁荣昌盛!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9

“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群星闪耀的一处所在,也是中国人的血性与风骨展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时期。

自由的学术风气,严谨的教学态度,众多世界顶尖的学术泰斗,以及一群认真求学的学生,一同构成了那绚烂明媚的八年。这是最震撼,也最令我泪目的地方。 山河破碎、烽火硝烟的年代,这群读书人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着一身风骨,守护国家文脉。是他们,书写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担当着民族脊梁,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它是一个传说,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奇迹。纵然岁月匆匆,历史不断在时光中揭开了一页又一页,它也会一直为无数人所深深铭记,持续绽放着璀璨光芒。

心神往之的一段历史,务实又浪漫,艰苦而又活泼,大师星布,浩篇充栋,可是联想到他们在浩劫中四散,命运不一,心里不免震撼,再联想如今大学的氛围和状态,我们应该自省和反思,在最和平的年代,却浪费了最好的资源。

西南联大的观后感 篇10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1938年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当年,这三大所大学的优秀教师和莘莘学子用可歌可泣的爱国奋斗事迹感动了我们很久很久??曾经在战火硝烟中,他们书写了一个个艰苦奋斗的故事;曾经在山河破烂下,他们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

他们是一群代表了国家最出色的学术水平和最优秀的人格魅力的大师级人物——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境界。为此,我敬仰他们——那些乐观进取的学生汪曾琪说过,联大很大部分学生都是呆在茶馆里看书自习,他们在那里“养其浩然之气”,能够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学校培养出了邓嫁先、杨振宁、朱光亚等享誉世界的名人。从西南联大的勉词“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

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中,我已深刻感受到当年学子们刚毅坚卓、报效祖国的高尚品格。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大学的条件比那时候好多了,然而我们不仅没有像他们那样刻苦学习,而且时常为生活锁碎和小困难烦恼。正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说,“青年人不要总是想着社会能为你提供些什么,要想想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贡献。”看完西南联大启示录之后,我也想说:“我们不要总是想着学校能为我们提供些什么,要反思我们能为咱们可爱的校园——广技师做些什么。”

希望我们在踏进这所大学时,以能进来这所学校感到自豪,将来离开这所大学时,能让学校以我们为豪。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11

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却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林、李振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今天的我们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不用再忍饥挨饿。而有多少人又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呢?

西南联大存在的时代虽然离我们已经久远,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欢声与泪水均以化作尘埃随风飘散,但西南联大那些灿若繁星的教授却始终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对学生体贴入微、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他们所倡导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散发出奇目的光芒。

现在的我们,作为民大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这种刚毅坚卓、学高身正的校训,努力让你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民大人。

当我们在七十多年以后纪念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大学,所有人的感觉还是立足于当代。我们惊讶,我们感叹,一个物质之匮乏与精神之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的大学,一个在战火中诞生却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韧性的大学,它让我们仰望。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12

在那山河破碎、烽火硝烟的年代,有这样一群读书人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借一身风骨,守护国家文脉。是他们,书写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担当着民族脊梁。在那个战争年代,他们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

如今,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不用再忍饥挨饿,而有多少人又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呢?

愿大师之风骨永不朽!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365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