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最美巾帼奋斗者事迹观后感体会【优质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2024最美巾帼奋斗者事迹观后感体会【优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最美巾帼奋斗者事迹观后感【第一篇】
2016年陈雨佳辞去宁安市高中体育教师职务,回到家乡扎根农村,成为一名“新农人”。凭着一份专注农业发展的执着,一片热爱家乡的赤诚,她扎根乡村深耕黑土地,以让国人吃上一碗营养健康的好米饭为初心,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代“新农人”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官地村农民,陈雨佳一直觉得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石板米产业一样也能做成一番事业,龙江农人这个选择和使命值得为之奋斗终身。“石板田就是黑土地中的大熊猫,我们得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好它。”陈雨佳从研究水稻种植的第一课开始补起,几年的时间成为当地大米专业合作社的领头雁。
为了打出品牌,陈雨佳拿着质检报告到处给人讲,甚至背着电饭锅参加展会现场煮饭请专家品鉴。如今,她们的合作社远近闻名,已经吸引本村及周边村民157人自愿入社,石板田有机水稻种植规模从最初50亩扩大到1800亩,吸纳附近村屯6000多亩石板田加入绿色水稻订单种植,亩产由原来500斤提高到800斤左右,亩收入从5000元左右提高到近10000元,拉动本村及周边农民就业300余人。
近年来,陈雨佳带领合作社大力推动当地土地流转集约经营,依托东北农业大学水稻有机肥科研中心和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以建设国家级水稻科技示范基地为载体,整村推进石板大米绿色有机种植模式,引进优质晚熟品种,实施两段式育秧,实施绿色食品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治地治水,严控污染。
“我的逐梦路恰是乡村振兴路,在我热爱的黑土地,深耕稻海田间,于我而言是一件幸事,我愿乘风破浪,一路欢歌,一路精彩。”陈雨佳说。
最美巾帼奋斗者【第二篇】
胡海岚及其团队在神经科学研究方面,尤其是推进“抑郁症”治疗事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给全球超3亿的抑郁症患者带来了福音,有效地探索了新的治疗思路,胡海岚也不愧为“亚洲第一人”。
从“学霸女神”到浙江大学最美女教授,再到亿万国人眼中的“亚洲第一人”。胡海岚教授真正诠释了不靠颜值靠实力,巾帼不让须眉的实力。在抑郁症高居危害人类健康榜首的当下,胡海岚及其团队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们对科学的奉献,还在于科学回馈于人民的奉献价值所在。
一览胡海岚的人生道路,可谓是无数高光时刻的积累换来了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胡海岚教授也成为了新一代女性追求的目标。在女性地位意识不断提升的当下,胡海岚教授做了一个好榜样,同样也鼓舞着广大女性奋力拼搏,不忘初心,为国奉献的斗志。
中国之强大,向来不是一蹴而就,从来都是无数的英豪无私奉献、不畏艰险,努力拼搏而来。胡海岚不会是第一位“亚洲第一人”,相信中国还会有更多的国人为国争光。
最美巾帼奋斗者【第三篇】
李桓英1921年8月出生于北京。童年时候,她曾跟随父母在德国柏林一起生活,看到了西方医学的迅猛发展。1957年,她婉言谢绝了世界卫生组织“续签5年合同”的邀请,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这一年她37岁。从此,在6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祖国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风雨交加,她都无悔当初的选择,无数次的亲情召唤都没能改变她报效祖国的决心。
20xx年8月20日,中国医师节之际,中宣部将“时代楷模”称号,授予这位百岁的世纪老人、“致力于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麻风病防治专家”、“年轻的”共产党员。
“当时的新中国还在成立初期,一切都百废待兴,正是急缺人才之际。我曾在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上看到过我国导弹专家钱学森,当知道他毅然回国的消息时,内心有着很深的触动。那时的我已经30多岁,时不我待,作为中国人,我很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想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李桓英回忆道。
1978年,李桓英接到国家交给她的任务,被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在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从此和麻风病防治研究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项工作于她而言虽是崭新的研究领域,但麻风病却是人类所面临的古老疾病,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因病致残的麻风病人也一直备受歧视。过去世界上很多麻风病人被隔离就算是好的,不隔离可能就面临着被活埋、被烧死、沦落到无家可归等情形。“因此,说起麻风病,人们往往谈之色变,深入工作中,我也深感麻风病人遭受的疾苦。”
记得1979年到云南省的麻风村做实地考察时,李桓英见到了好几个年轻的。麻风病姑娘和她们深受病痛折磨的家庭。她们本能够拥有青春的年华和幸福的生活,但每天身心都遭受着痛苦与折磨,眼神里也透着绝望。“当时的麻风病防治工作还只注重实验室研究,研究成果往往不适用于实际,而根据前期积累的大量调研数据,李桓英深知只有深入到病人身边,进行非隔离治疗现场研究,才有可能解病人之疾苦、消社会之歧视。”
当时,李桓英已年近花甲之年,但她了解到,世界卫生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治疗麻风病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经完成,但缺乏临床试验。为了争取到世卫组织免费的药品支持和实验项目,李桓英开始在全国进行走访调查。
在李桓英的办公室有一张云贵川交通图,上面插了20多面三角旗,那是她的足迹所到之处。根据中国麻风治疗标准,她和基层麻风防治工作者一道,前5年按每月观察1次,之后每年调查1次的频率坚持调研,前后达15年之久。
20世纪80年代初,在西双版纳勐腊县境内麻风寨的麻风病防治研究工作开始了。“我们皮防站的两位同志在全县范围内历经三个月的艰苦考察,探访到的都是秃手秃脚、老鼠咬了手脚都察觉不到、生产生活不能自理的晚期病人。这不仅使我们工作人员内心受到极大震撼,同时大家也决心要治好这里的病人。”随之,李桓英把有关中国麻风病情况的详细报告递交给世界卫生组织,最终得以实施麻风短程联合化疗项目,并收到了世卫组织援助的联合化疗药品及车辆等物资。
前窗玻璃飞出去,肋骨7根骨裂,双侧锁骨断裂,却依然坚持不放弃。在走村串寨的过程中,她总结出一个小窍门:让小学生们每天都回家检查父母的双手、双脚,看身上有没有不痛不痒的浅色斑块或凸起的肿块;若有异常马上报告老师,由老师通知村里的麻风病防治人员,进行确诊病情记录和追踪、诊治。她大胆创新,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短短几年,肆虐数千年的麻风病魔成了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全国麻风病人从11万人降至不足万人,年复发率仅%,远低于国际组织小于1%的标准。这一巨大成功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注意,经考察论证后于1994年向全世界推广,使全世界数万名麻风病人受益。1996年,她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促进了麻风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她开展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被誉为全球最佳治疗行动。1998年,国际麻风会议首次在北京召开,这是对中国在麻风病防治领域做出的成就和贡献的肯定,李桓英教授被推选担任本次大会的轮值执行主席。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紧紧握着李桓英教授的手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20xx年,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
“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是李桓英的人生理想。20xx年12月27日,95岁高龄的李桓英在北京友谊医院整理好颈间珍爱的大红色羊绒围巾,仔细捋顺两鬓的头发,举起右拳。她站在一群新党员中间,以笃定的声音宣誓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圆了党员梦,“我要用我的余热,为党的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美巾帼奋斗者【第四篇】
她常说:街道的工作是“骨头顶着皮”,来不得半点虚假、半点拖沓!作为一名街道干部,唯有真抓实干,才能赢得老百姓的信任!话是这么说,她也是这样带头做的。她把学习教育融入基层治理,服务群众中心工作中,大力推动街道科室优化重组,成立10个“功能型”服务办公室,与1个社区捆绑,负责1个一级网格。
在她带领下,所有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全部身穿“黄马甲”、佩戴党员标识,每天巡查网格,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连续7年常态化开展“进万家门、访万家情,送万家暖、连万家心”的“四万走访”活动,今年结合大走访大落实,走遍辖区所有驻街单位和居民家庭,建立“一户一档”,动态掌握需求,跟踪提供服务,差别化帮助解决为老为小、助残助困、招工就业等方面7300多个难题。坚持打开大门,把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姓名、照片、联系方式、服务承诺等,统一制作成公示牌,在所在网格内的驻街单位、小区楼栋上墙,接受监督。选聘退休党员居民志愿者组建“盯得紧”督导考核队,每天到网格逐个“找茬”,每周参加社区工作周小结会议,经常性列席街道工委会议,提出问题,督促整改。评选表彰网格“最美十大员”、仙林“最美的人”、网格“特别贡献单位”,已奖励3750名党员群众、310个驻街单位。现在,每年的1月3号和7月1号,街道都召开上千人规模的党员群众大会,街道报告工作、作出承诺,党员群众自编自演红色节目,现场洋溢着“其乐融融一家亲”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