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影片喜宴观后感(参考3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关于影片喜宴观后感(参考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喜宴观后感1
昨天晚上看了《喜宴》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关于同性恋的电影。故事描述的是伟同(男)跟远在美国跟男朋友赛门同居,但却不断受到台湾的父母亲在电话中催促他结婚,更想不到的是父母竟突然亲临美国逼婚,伟同只好跟租住他房子的大陆女画家崴崴协定假结婚。在大伙闹洞房的情况下,伟同跟崴崴发生了关系,而且令她怀了孕。而本来观念传统的父母后来也接受了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赛门也同意当崴崴孩子的干爸爸。
在此之前,我从未看过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而且对同性恋不甚了解。看了这部影片,我对同性恋有了一个新的了解,至少在我的观念里,是对这一现象不提倡也不反对的。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爱的人的权利,同性恋者亦是如此,据相关数据显示,同性恋的人群大约占人口的比例为5%,现代科学研究显示同性恋不是一种疾病,只是一种不同于大多数的人的一种性取向,并且猜测这种性倾向可能是由于基因不同导致的,也就是说这种性倾向不是他们自己能轻易控制改变的,引用主人公伟同对他母亲说的一句话“是您把我生成这样的。”这样的性取向不管别人怎么看,在我的观念里,一个事物存在就有它存在的理由,我们理应尊重他。
同性恋者在社会中往往会遭受各种不理解,很多人都会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他们承受着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可以说他们是在夹缝里生存的。在《喜宴》中,伟同和赛门远在美国相遇,他们彼此爱着对方,实属不易,而在最后的结局中,也可以说是皆大欢喜,伟同的父母带着心酸和沉重的心最终接受了这一事实。然而在中国老人的传统思想中,传宗接代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主题,这个影片也正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瞒和骗”,而这些“瞒和骗”最终也都暴露了,到头来还是要坦诚面对。崴崴作为传宗接待这一思想的牺牲品,她怀上了伟同的孩子,看到影片的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前一段的“同妻”事件,许多女性在嫁人的时候,并不知道她们未来的丈夫是同性恋,在她们的婚姻里,由于她们的丈夫不愿意背叛自己的爱人,而对她们倍加冷落,即使与她们发生关系也只是为了完成传宗接代这一父母赋予他们的使命。可以说,女性在这一畸形的婚姻中是最大的受害者,她们不仅不能得到性生活上的满足,很多还要遭受冷落、漠视和家庭暴力。
在中国,传统一直将人们的性欲望压抑着,而它却又让人们心中有一种难以启齿的冲动。在西方,人们崇尚的是解放,这种解放无疑是好的。我想,以后日后中国需要的更多的是对不同性观念的理解和宽容,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让“同妻”这种悲剧事件少发生。
电影《喜宴》中有很多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和一些美国文化的缩影。导演李安极力表现两者的冲突和融合,也许这正是他对中国人的意义认识所在,他完全知道你的矛盾和挣扎,而且还相当体谅,因为这一份矛盾,也是属于他的,属于全体华人的。
喜宴观后感2
在从前的文字中,我曾这样记录了对李安《理智与情感》的感受:“翻拍外国名著却拍出了中国的细腻。”
而这部《喜宴》,则是把沉重、感动、无奈的同性恋题材,拍出了冷幽默,让中国人在笑声与眼泪中跳出“中国人”这重身份去审视自身。其实喜宴上的一幕幕,我们并不陌生,很多人都有过“喝喜酒”这样的经历---热热闹闹、喜喜庆庆,而且少不了那么一两个“起哄”的人来带动气氛,对了,千万少不了“酒文化”,仿佛个个人都成了酒仙,不喝就别指望下台面。这样惯常的情景被搬上了李安的电影,却制造了一种强烈的文化冲撞感,片中喜宴上的老外在看中国人“不要命式”地敬酒喝酒时十分不理解,说:“我还以为中国人都是柔顺沉默和数学天才呢。”这是李安在由电影打开的一种新视角---除了“喜事”、“热闹”、“亲朋好友”之外的东西,那是一种蕴含在中国人身上的复杂又矛盾的性格特点。
“对细节的重视”和“对人物鲜明的刻画”是李安这部电影的另两大特点。男主角父亲---一个由大陆后迁往台湾的老兵形象入木三分,在他身上,有着那个年代许多中国人男性的共性,如好形式、爱面子、不允许哪怕一点败笔、传宗接代的观念、儿子中年了还把他当成小孩一般……、威严含蓄。而男主角伟同呢,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乖儿子,他怕父母、爱父母、许多时候妥协多于反抗,总之,承担得太多而让人心疼。
与其说伟同是背了一个家庭的重量,不如说是背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的重量,那些根深蒂固的习俗和人们不知变通的观念让伟同束缚而压抑。伟同经历了太多的“被”,该死的是,这些“被”并不全都面目狰狞,其中不时参杂着亲情、友情……只能说,生活没有标准答案,自己去选择吧,只不过,最好拿捏好“什么时候妥协,什么时候不妥协”的分寸。
这部电影是丰富的,沉重、感动、讽刺、温暖、搞笑、滑稽、悲哀……它们已融为一体,就像那复杂的、神秘莫测的中国性格一般。
影片观后感格式3
“中国背影”就是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挥之不去的影子。①无论是《刮痧》、《少女小渔》还是《喜宴》,总之,每个移民到海外的中国人都无法摆脱“中国”这两个字。“中国”这两个字不仅是字,它还包含了很多东西,如传统、习俗、思想等等。“中国背影”在深层含义上又明确地隐喻着对故土的牵挂和一种历史的重负。
影片的开头是以伟同妈妈唠叨的嘱咐开始的,家庭、传统观念极重的妈妈不断嘱咐家中唯一的儿子要传宗接代,但是远在中国台湾的妈妈并不知道她唯一的儿子是个同性恋。同性恋这个词在中国到现在仍是个禁忌的东西。上古时代就一直传承的一种思想“男耕女织”,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组合的。“女”与“子”结合成“好”,也是一男一女。中国道教中有阴阳之说,阳代表男子,阴代表女子,阴阳协调谓之融洽。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中国人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男人跟女人结合在一起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影片中有一个很现实镜头,伟同妈妈问伟同爸爸觉得这个媳妇怎么样时,镜头移向了威威的“屁股”,然后伟同爸爸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好,能生能养。”可见,传宗接代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早已根深蒂固。
但是《喜宴》中的主人公伟同是个同性恋者,这就意味着这个家庭注定了是两个男人的组合。影片两代人的交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认识,对个人幸福的定义,借伟同把东方社会的压抑和中西文化的冲突表现的淋漓尽致。虽然伟同接受了西方文化,认同了同性恋,但是他却无法摆脱“中国背影”。一边是心爱的赛门,一边又是自己的父母。西方人很容易接受同性恋,但是中国人却难以认同,伟同就是怕自己的父母知道自己是同性恋后接受不了,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自己就是个十恶不赦的罪人了。于是就出现了假结婚的情节,伟同和威威结婚住在了赛门家,三个人就这样畸形地生活在一起。
矛盾的冲突发生在威威怀孕了。伟同夹在了威威和赛门中间,可以说就是夹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自由文化之间,威威所代表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而赛门就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伟同爱得很痛苦,但是他却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爱情,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所爱的人是赛门,而对于威威的爱,他无以为报。对于威威,他有的只是愧疚。最后,伟同向妈妈坦承自己是同性恋,并表示不会放弃心爱的赛门。剧中伟同对妈妈承认同性恋时说的那句话着实让人感动,“同性恋的人能在各方面都合得来,凑合在一起生活,非常不容易,所以我和赛门都很珍惜对方。你看我们朋友当中的所谓的正常夫妻,吵的吵,离的离,有几对能向我和赛门处的这么好?”被西化的伟同,所表现出的价值观不同于《刮痧》、《北京人在纽约》那种留美中国人对物质的热爱追求,反而体现出对开放、自由的追求。
这部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而这一时期的留学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伟同所代表的这一时期的留学生,因为从小生活在富裕的家庭里,他们“拥有了更优裕的物质生活、更宽松的成长环境、更平等的发展机遇、更现代的生存条件和开放的人文氛围,因此,他们身上已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没有可怕的精神禁锢,他们也不再遭遇物质困窘和文化封锁,所以,当他们走出国门之后,就能以一种平和、自信的心态体验异域的一切,以一种自由、开放的眼光审视不同文化。他们不再是苏伟那样的精神重负者,不再是王启明那样的异域淘金者,也不再是高力伟那样的文化抗争者,他们是与新世纪一同成长的一代。对文化差异和种族界限的淡漠、对跨界自由生活的向往、对个体生命发展的重视,一起构成了他们身上别于以往的文化标识。”②所以,导演最后以皆大欢喜作为了结局,威威同意生下小孩,让伟同和赛门共同做孩子的爸爸,这样,高爸爸高妈妈可以抱孙子,而伟同和赛门也可以相爱。这可以说是中西文化的融合。
影片以高爸爸高妈妈的背影作为结束,这也预示着“中国背影”去到哪里就会带到哪里,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的,“中国背影”是挥之不去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