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个人实习总结精选20篇
实践中提升了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了专业知识,积累了实际经验,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英语专业个人实习总结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篇1
第二条理事长可根据需要召集临时会议或由其他领导提议、经理事长批准召集临时会议。领导班子不设例会,由理事长根据需要随时召开。
第三条例会主要内容为:各部门对上周所做工作的汇报和总结;拟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重大问题的决策;困难问题的解决;上级管理部门新出台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的学习。参会人员须在会议前就上述内容做好充分准备。参会人员须认真做好会议记录,并及时向部门成员传达并落实会议精神。
第四条会议参加者在会上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允许持有不同观点和保留意见。但会上一旦形成决议,无论个人同意与否,都应认真贯彻执行。
第五条严守会议纪律,保守会议秘密,在会议决议未公布之前,不得私自泄漏会议内容,影响决议实施。
第六条会议期间,由综合管理部秘书负责记录会议的主要内容,并做出会议笔录,整理后存档。形成重大决定、决议时,参会人员要逐个签字。
第七条参会人员不得缺席、迟到、早退。如有特殊原因不能及时到会的,须至少提前至少一小时向理事长请假,并须指定本部门主要人员代为出席。须向例会报告的工作内容,由该人员代为陈述,并由其代为接受会议中的工作安排。
第八条会议期间保持会场安静,通讯工具关闭或调为振动。
农村信用合作社 篇2
关键词:农信社改革合作制
合作制的内涵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1994)定义,合作社是一个自愿组织在一起的民主的组织形式、一个具有共同目标的协会。社员同等出资、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受益、并积极参与其活动。
国际公认的“合作社七原则”成型于1995年。主要内容是:自愿与开放原则;民主管理、一人一票原则;非赢利和社员参与分配原则;自主和不负债原则;教育、培训和信息原则;社际合作原则;社会性原则(史纪良2000)。具体到我国的合作金融定义上,根据1997年版《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以下简称“97规定”),合作制可理解为“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1998年的《国务院转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整顿规范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1998]145号),基本沿用“97规定”的定义,把合作制原则解释为“自愿入股、民主管理和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以上体现了合作制的自愿性原则、互助合作性原则、民主管理原则,以及为入股社员和“三农”服务的宗旨。
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坚持“合作制”的必要性
(一)从宏观层面来分析
首先,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必须坚持合作制方向,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之间生产力发展差距很大。一方面拥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很高的大企业、大集团,也有为数众多的小企业和个体经济;既有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也有贫穷落后的西部内地。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及较大的城乡差距,直接影响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和谐社会,缩小城乡差距,而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成为当前经济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合作金融组织,与不发达的农村和个体农户具有天然的联�
其次,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坚持合作制方向,与欠发达地区小农家庭的主体地位相适应。目前广大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农民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无力抵御巨大的市场风险;农民难以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市场行情,在市场上又处于不平等地位;小规模农民生产经营具有外部不经济弱点。通过合作制金融组织形式,既贴近农户生活,又能够根据农户的实际需要,给予及时的金融服务。
再次,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为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也是由正式金融组织支农不足的现状决定的。改革开放以� 在金融领域国家一直强调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力度。极力强调农村信用合作社不能和农村、农民脱离,农村信用合作社无论如何改革始终不能脱离支农的任务。但同国家意愿不同,金融的本性使得其总是出于规模经济和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在经济发达之处聚集,而远离经济欠发达、信息不完全及交通落后的农村地区,从而,对于国有金融和商业金融而言,正式的金融组织从来就是远离乡村和底层的。从我国目前三家独立的支农金融格局来看,中国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战略的移位,使其对农业的服务功能减弱,对农业投入的资金总量大幅下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功能设计方面只是一个粮食收购资金供应的银行,离政策性支农银行的功能相差太远,在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信贷投入远未涉及。不仅如此,邮政储蓄下乡,农村资金大量非农化;农业保险基本上已退出农村保险市场等,国家的金融安排,使得农村资金净流量沿着村—乡镇—旗(县)—市区运动,资金通过储蓄、信贷、投资等渠道不断向外输出到发达地区。
(二)从微观层面来分析
首先,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坚持合作制方向,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走合作制的发展道路,坚持信用社办社宗旨,也是农村牧区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欠发达地区农村牧区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和发达地区相比,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水平则普遍较低。农村牧区经济尚处在市场化进程的初期,甚至还有许多地方仍处于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这样的经济具有较多的封闭特征,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征有很大差别。从经济结构来看,农村经济结构的主体仍然是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它们不但是绝大多数农民就业的主要领域,也是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非农产业占农村就业和农民收入的比重微乎其微。尽管传统农牧业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结构的主体,但其竞争力却很低,加之自然环境较差,欠发达地区农牧区这种低水平经济结构将维持较长时间。所以只有建立合作金融组织,坚持信用社办社宗旨,才能充分满足经济弱小者的金融服务需求,适应欠发达地区农牧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欠发达地区农村牧区信用社自20世纪50年代建社以来按合作制原则办社,信用社发展比较健康。自“”开始,农村牧区信用社始终没有回到合作的道路上来,其管理权有时在地方,有时归国家银行,而在这两种方式下,农村牧区信用社无法办成合作制金融组织,也不能坚持真正为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只有走合作道路,农村牧区信用社才能真正扎根农村牧区,服务于农村牧区经济,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其次,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坚持合作制方向,也是农村牧区经济形式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经过近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牧区已形成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广大农牧户、村办乡办企业、大量的经济联合体和合作经济组织并存的经济发展格局。但是,农村牧区资金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在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解决农牧业和农村牧区资金靠政府、国家银行的大量投入是有限的。因为:由于缺少足够的有效抵押物,加上商业银行又收缩了县以下的机构网点和部分县支行,从商业银行方便地获取所需的资金十分困难;政策性银行由于政策规定的限制,不能顾及大量的、分散的农户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金融服务需求;农村合作基金会经过清理整顿后不再单设。这个任务只有代表合作金融的农村牧区信用社去完成。这不
再次,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坚持合作制方向,也是农村牧区信用社自身管理和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竞争日趋激烈,国有商业银行采取收缩战略,农村信用社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同时又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面对这种形势,农村牧区信用社必须坚持办社宗旨,通过产权制度和组织制度创新等,把社员真正当作信用社的主人,为他们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务,让社员切实感受到他们是信用社的主人,认识到他们有责任、有义务关心信用社的发展,支持信用社这个自己的“银行”。
推进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建议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篇3
东风浩荡拂名城,凯歌高奏迎佳宾。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在这孕育希望的季节,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寿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开业庆典,这是我县经济金融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更是全县信合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来自)首先,我谨代表寿县县委、县政府以及寿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向莅临开业庆典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今年以来,我县农村信用社在省银监局、省联社的正确领导下,把深化信用社改革作为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大事来抓,以明晰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为重点,认真开展了统一法人社的筹建工作,并取得重大成果,安徽银监局正式批准信用合作联社开业。在此期间,全县信用社在切实做好改革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各项业务。至3月末,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到亿元,比年初增加5600多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加2900多万元;农业贷款亿元,占全部贷款规模的71%;农业贷款累放9419万元,占全部累放额的80%。信用社经营效益的不断提升,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县农村信用社能够取得如此骄人成绩,主要得益于省银监局、省联社、六安银监分局、省联社六安办事处的悉心指导,得益于全县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得益于信用社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劳动。借此机会,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一直关心和支持我县信合事业发展和改革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向参加会议的各位社员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县信用社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最亲切的问候!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篇4
200x年,xx联社在省联社朝阳办事处的直接领导下,以专项票据兑付预备�
一、指标完成情况
①各项存款较年初增加***万元,完成市办任务***万元的xx%,低本钱资金较年初增加***万元,完成市办任务***万元的xx%。
②各项贷款较年初净增***万元,完成市办任务***万元的xx%。
③表内不良贷款较年初下降***万元,完成市办任务***万元的***%;
票据置换不良贷款较年初下降***万元,完成市办任务***万元的***%;
重点监控类贷款较年初下降***万元,完成市办任务***万元的***%;
抵债资产处置变现***万元,完成市办任务***万元的***。
④实现各项贷款利息收进***万元,完成市办任务***万元的***%。
⑤营业用度列支***万元,为市办下达计划***万元的***%。
⑥实现账面利润***万元,实现经营利润***万元,完成市办任务***万元的***%。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资金组织
1、把提升服务水平、进步核算质量作为落脚点。通过印发联系卡、着装挂牌上岗、首问负责制、过错追究、全程服务等制度,为客户提供文明、高效、快捷的服务。十一月下旬,按照省银行业协会关于在全省开展“***省银行业优质文明服务推进月”活动的要求,全县上下积极起来,通过悬挂条幅,张贴标语,发放传单等多种形势广泛宣传,有力地促进了文明优质服务水平的不断进步。
2、把优化网点布局、公道配制资源作为基础。借助同一法人的契机,本着“优化资源,公道布局,降低本钱,进步效益”的原则,对营业网点进行公道规划和改造。五家分社升格为信用社,撤并、迁址、重组了三个储蓄所,使营业网点布局、业务开展范围更加公道。
3、把拓展代收代付业务、争取财政款� 在县级财政统筹工资基础上,全力争取其他项目代办业务,先后开办了代收农电费、代付政策性补贴款、京四高速公路补偿款、代付粮食补贴等业务。到**年末,全辖代办业务余额已达4000余万元,同比增长1500万元。
(二)贷款营销
1、把服务“三农”作为稳固信贷市场的基础。在巩固信用乡(镇)、村、户评定,发展农户联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等行之有效的贷款业务基础上,今年又在全县实施“争创信用安全片(区)活动”,以点带面、以片带区,全力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同时实施“信贷阳光工程”,将贷款条件、程序、利率等内容公然,接受全县群众的监视。在创新服务手段上,深进基层,调查研究农民资金需求情况,为农民送信息,发挥信贷资金使用效益。结合县政府的整村推进工程,实施信贷资金支持,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题目。一年来,累计投放农业贷款42786万元,帮助农民完成春耕生产,落实种植有机杂粮、甜菜、烤烟、西瓜、土豆、***地蔬菜等经济作物万亩,支持农民饲养猪、牛、羊、鸡等各类畜禽33万头(只),使***葵花籽交易市场、***小杂粮、***烤烟等一批农产品专业化流通小区和生产基地逐步壮大。全县有6万户农户得到了信用社的贷款支持,为万户农户建立了信贷档案、发放贷款证万本,分别占农户总数47%、68%、70%。
2、把服务中小企业作为拓展信贷市场的增长点。一是进步为中小企业服务水平,包括企业财务治理、投融资方案、产品营销等诸多方面为企业提供咨询、指导。二是为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进步办事效率。对第一还款来源充足、企业发展远景良好、能够提供足够抵押的企业贷款需求加快申报、审批程序。三是通过与***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合作,破解中小企业担保手段不足题目。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矿业、***科力矿业、***金正陶瓷、***宝华糖业、***油脂化工有限公司等一批绩优中小企业与我社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0**年共扶持中小企业160家,累计投放贷款亿元。当年新增到期贷款全部收回,无一笔形成不良。
(三)不良贷款清收
今年以来,我们将不良贷款清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职员对全县不良贷款进行了逐户、逐笔调查,从金额、时间、对象、债务关系等方面彻底摸清了不良贷款底数,针对不良贷款的不同性质、形成原因,分别制定不同清收措施。建立了全县不良贷款清收旬报制度,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把握全辖清收进度。在不良贷款的清收上,作到了四个结合:
1、目标考核与阶段攻坚相结合。年初,联社制定了经营目标考核办法,将清收任务细化,分解到社、落实到人,层层制定清收计划,签订责任状,实行按月、季、年三个时间梯段进行考核,使得清收工作积极、稳妥的开展。同时从7月1日开始,在全辖组织开展了清收不良贷款攻坚战活动,成立了以理事长任组长,主任及分管副
2、奖励清收与责任清收相结合。为发挥绩效奖励作用,挖掘全体员工的潜能,进步全辖员工的清收积极性,从加大处罚责任人和奖励清收有功职员两个方面进手,建立了不良贷款问责制度和清收不良贷款奖励制度。根据不良贷款的风险程度和不良贷款的责任,逐户确定了奖励比例直接奖励有关清收职员或处罚相关责任人。截至12月末,全辖通过奖励手段清收1301笔、550万元,通过责任清收175万元,收回内部职工借款及担保借款万元。
3、政信协作与政策清收相结合。由于全辖不良贷款中政府关联类贷款占据了50%比例,因此今年加大了依靠地方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清收不良贷款的力度。10月9日,协调、组织了由县政府召开的全县盘活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动员会议,印发了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实施方案,县政府调整了深化***县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联社定期与乡镇政府主要领导召开联系会议,营造了清收不良贷款的良好社会***氛围。20**年,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与协商,落实了股份制企业***松林团体贷款债权300万元;用优良资产置换乡村两级集体债务万元;清收公职职员贷款及担保贷款万元。
4、领导包户与依法清收相结合。为加大清收工作的督促与指导力度,确定了领导包片、包不良贷款大户、机关干部包社等工作方式。全辖筛选出14户金额大、清收难度大不良贷款,分别由班子7位成员负责联系清收,共计落实债务300万元,清收90万元。同时各信用社对未丧失诉讼时效的不良贷款分类排队,逐笔催收,对经催收仍无还款诚意,拒不在催收通知书上签字的赖债户、钉子户一律果断予以起诉。目前共起诉案件246件,标的额1012万元,清收不良贷款433万元。
截至20**年12月末,全辖贷款不良比率为%(含重点关注类),较年初下降个百分点,较2002年不良贷款比例降幅为%。
(四)风险控制1、严把贷款质量关。结合***联社实际制订了《***县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的若干规定》、《客户信贷档案文件编目》,从严控制大额贷款、非农贷款和规范贷款操纵程序,严把贷款出口关,严格贷款“三查”制度。对新增不良贷款实行“问责制”,落实治理责任。
2、加强信贷审批权限的治理。制定了《***县农村信用社信贷权限治理办法》,建立以贷款风险治理为核心的贷款决策控制制度。在贷款审批权限上,实行按贷款风险度和贷款金额双向控制的分级审批制度。贷款等级治理的权限根据基层信用社信贷资产规模、质量、结构,治理水同等,授予不同的审批权限。
3、开展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摸清信贷资产风险状况。根据省联社文件精神及时制定信贷资产五级分类实施细则并组织开展培训,成立贷款五级分类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全辖共完成万笔企业贷款以及自然人贷款的信息采集和录进工作,对5月、9月、11月、12月末四个时点的贷款进行了全面的五级分类工作,使信贷资产质量和风险程度得到了全面反映,贷款的风险预警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4、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力度。***年,联社同各信用社签订了《安全保卫工作责任状》、《枪支治理责任状》、《消防治理责任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责任状》,各社与所辖各部分及各岗位工作职员逐一签订安全保卫责任状及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责任状。使安全保卫工作层层分解,落实到每名职工身上。同时强化安防硬件建设,全年共投进资金156万元对监控设备、防抢、防盗设施进行更新。进一步加强安防培训与演练及安保检查,全年培训职工260余人,实施4次常规检查、4次节假日突击检查及八次夜查,安全保卫工作得到不断加强,实现了用制度量化安保工作,确保了全辖各项业务的安全运行。
5、突出抓好案件专项治理和防治贸易贿赂活动。结合农村信用社实际情况,我们精心部署、周密安排,组织开展了一次大规模、全方位自查和一次“回头看”检查。选择重点,对太平庄信用社进行了全面解剖。同时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干部交流及近支属回避工作。全年共交流干部17人,对16对32名有支属关系的职工回避调动。全面开展岗位轮换,重点实行内勤轮岗、外勤换片工作。全年共轮岗451人次。
通过自查、解剖、群众举报以及案件专项治理活动,20**年,共处理各类责任人31人,使得全辖经营治理工作进一步趋于稳定。
6、狠抓制度建设与落实。一是健全完善制度。全年共梳理、补充完善、制定各类制度及办法295项。出台领导包片、包不良贷款大户,机关员工包社经营治理制度、制定完善了绩效考核办法。二是狠抓制度执行。通过专业部室、审计、监察三位一体的复式检查加大对制度执行力度。全年共开展各类稽核项目15项(次),组织和实施专项稽核4次、常规稽核6次。参与稽核项目职员达121人(次),发现各类题目58条,提出相应整改意见42条,经济处罚26人次,罚金万元,收回违规贷款175万元。
(五)人事教育党建工作
按照《党章》规定和市办党委的文件要求,联社党委于5月23日召开了中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第一次代表大会,完成了党委换届工作。同时为了不断壮大党员队伍,经过精心培养,20**年全辖有14名进党积极分子成为预备党员,有6名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现党员总人数已达268人,占职工总人数的%。
为不断进步职工素质,优化职工队伍结构,年初制定了20**年职工培训计划。全年共举办了负债、信贷、风险、1104工程填报、通讯报道等各类培训班10余期,培训职工400多人次,培训面达到90%。全辖有30余人正在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学历再教育。全年共计招收录用大学生11名,接受大学生志愿者12名。
为全面、真实、客观反映现有基层信用社班子成员的德、能、勤、绩,公道利用人才,对2005年基层信用社班子成员的工作能力和业绩进行了全面考核,共考核信用社班子34个,班子成员103人,职工363人,对每个信用社班子成员都做出了客观公正评价,为正确选拔使用干部、公道搭配信用社班子、调整班子成员结构提供了可靠依据。结合实际,制定了《***县农村信用社后备干部治理治理暂行办法》和《***县农村信用社职工竞聘上岗实施方案》,按照“有德才、靠得住、风气正、敢负责、作风硬、讲团结、遵法纪、肯实干、有作为”的标准加强中层干部建设。经过***推荐,组织考核,确定了23名后备干部,有12名同道走上中层领导岗位,为优秀人才营造了一个脱颖而出的良好发展环境。
(六)改革工作
按照省社把专项票据兑付工作作为经营工作的第一要务的指导精神,年初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全辖各项经营活动牢牢围绕票据兑付工作来开展。通过加强五个工作力度,切实夯实票据兑付预备工作基础。
1、加大对票据兑付工作的领导与组织力度。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其他党委委员为成员的票据兑付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独立的改革办公室。从各部(室)抽调5名文字功底较强、熟悉改革、精通业务的精干职员为办公室成员,具体负责协调和指导票据兑付考核的各项工作。
2、加大对票据兑付工作的考核力度。制定了专项票据兑付工作绩效考核暂行办法,与各社(部)签订了专项票据兑付责任状,明确了考核对象、考核内容和各自职责,实行对主要负责人一票否决制度,将兑付考核工作任务分解到机关各部室、各基层信用社,实行指标量化考核,作到激励有效,约束严明。
3、加强对各项硬性考核指标监控力度。部分季监测指标调整为月监测指标,对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比例降幅等关键指标进行扣减项精细测算。为鲜明的显示专项票据考核指标进展情况,设计制作了央行专项票据兑付各项指标进度图板,并悬挂上墙。
4、加强与人民银行、银监部分以及地方政府的联系与沟通力度。不定期的请人民银行、银监部分对专项票据兑付预备工作进行现场督导和检查,正确把握专项票据兑付考核标准和要求。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改革工作进展状况及相关情况,赢得了地方政府大力支持。10月9日县政府主持召开了盘活全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大会并调整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领导小组。同时,05年亏损社股金分红补贴已经获得省级财政补贴171万元,市级财政补贴万元,县级财政补贴50万元。
5、加强实施 1月6日召开了***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创立暨第一届社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9名理事,5名监事,分别组成了理事会、监事会,并聘任了经营班子,建立和完善了相关规章制度,10月20日,
(七)企业文化建设
通过优质服务和新闻***的宣传不断促进社会形象的提升。倡导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全辖49个营业网点全部设立客户意见反馈意见箱和贷款条件公示板,实行客户满足调查制和信贷阳光工程,印制10万张信贷员名信卡和7万份致全县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向社会进行公然发放,赢得了群众的信赖与支持。20**年,我们出版了两期***农村信用合作期刊,在国家、省、市、县新闻媒体上发表通讯、文章百余篇。为***乡赵家店村捐赠资金2万元,协助该村修筑一条3公里长村级公路。为患肾病的***信用社职工捐款万余元。荣获了省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社会形象和凝聚力得到不断提升。
农村信用 篇5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中国传统的信用观念是基于道德范畴的处世准则,作为制度的信用体系长期缺失。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长期处于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活动范围相当有限,属于典型的“熟人社会”,社会关系直接,这种人际关系就成为道德的塑造力量,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约束和监督作用。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形态就变为信用经济,信用评价计量体系的缺失加剧了经济活动的成本,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人民银行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就是要在现代信用制度建设最薄弱的农村地区使信用成为制度规范,成为经济形态、计入经济成本,从根本上用市场机制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临沂市沂水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践活动的调查,探索和研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以期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所裨益。
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沂水县开展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正是从这三个层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以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为重点,以多元化的征信宣传体系强化道德约束力;二是在信用信息采集、评级授信管理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制度规范;三是通过守信激励、失信惩戒、企业运行预警等降低信用优良企业的经济成本,提高失信行为的经济成本。
(一)开展“六进”宣传活动,建立征信宣传长效机制
一是进乡村。成立了金融知识宣传队,实施营销式宣传。制作宣传录音,利用村委喇叭、农村电教网播放,同时在农村集市散发宣传资料,使征信知识走进农村,走近百姓。二是进广场。利用县城主要路段大型显示屏,播放征信知识宣传片。制作了10余块宣传牌,建设了征信知识广场,常年不间断宣传征信知识,让征信知识深入城区生活空间。三是进社区。在部分社区设立宣传栏,举办专题讲座,向社区居民宣传普及征信知识。2009年以来,金融机构共投入广告费8.6万元,以滚动字幕、有声整屏字幕和专题片进行宣传。四是进学校。在各中小学建立征信知识宣传栏,向学生普及征信常识。与县职教中心、临沂大学沂水校区等学校合作,开办征信知识讲座,解答学生咨询,切实提高其诚信意识。五是进景区。利用征信宣传日和双休日走进各景区,设置征信咨询台,摆放宣传展板和宣传折页,现场解答游客咨询。同时,在门票上加盖征信宣传戳记,使征信宣传口号传遍四面八方。六是进机关。创办了《沂水金融动态》,通过征信专栏向县直部门、乡镇征信政策,公布信用体系建设情况,解读政策内涵,使机关人员了解征信政策,关注征信运行,提高诚信意识。
(二)搭建“两个平台”,推进农户信用体系建设
一是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平台。首先,组织涉农金融机构对全县农户进行基础信息普查,确保农户信息准确性。其次,规范农户电子档案。实行“三个统一”模式管理,建立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即使用统一的工作登记簿和档案专柜、以农信社为单位统一保管调查资料、建立统一规范的农户电子信用档案。目前已为18万农户建立了电子信用档案,占农户总户数的56.3%。二是农户信用评级授信管理平台。重点做到信用等级评审人员社会化、信用等级评定公开化、评价结果运用规范化。由村委会负责人、客户经理、工商、税务部门负责人组成信用等级评审小组,根据农户、个体工商户的收入来源、经营项目、年度收入支出、个人信用状况等情况进行初评,核定授信额度,并将结果张榜公布,接受监督。对农户贷款发放严格以信用等级为依据,同时对评价结果进行动态修正;对不按授信级别发放的违规贷款,严格追究责任。目前,全县已评定信用乡镇3个,信用村295个,对18万农户、个体工商户、专业户进行了信用等级评级。
(三)立足于信用培植,提高农村中小企业信用等级
一是强化企业信用信息采集。一方面,人民银行借贷款卡年审之机,对已发放贷款卡的中小企业进行财务报表核对、更新,确保其财务报表能够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为金融机构提供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各金融机构对新成立、新开户中小企业做好宣传、推荐和资料收集工作,发挥信用激励手段,在发生信贷业务时及时更新企业财务报表,实现新增中小企业及时建档,已建档企业信息及时更新,确保为中小企业建立真实、完整、连续的信用档案。二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和信用培植。一方面,实施“百户企业金融扶持工程”。在全县范围内筛选了100户中小企业,由金融机构与企业结成帮扶对子,实施财务辅导、贷款指导,向企业通报信贷政策、公开贷款程序,帮助其解决担保难题。另一方面,实施了中小企业信用培植计划。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无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经营良好、存在融资障碍的30户企业,由各金融机构进行结对帮扶,重点提升其财务规范化管理水平,使其尽快达到银行信贷投放标准。三是延伸评级授信领域。将“三户”信用评定的经验和做法向城市社区、专业市场和中小企业延伸,对社区居民、市场商户等进行信用评定,组建多种类型的农民信用协会、中小企业信用联盟、商户联盟,引导建立多方参与的社会信用体系。同时,在广泛采集客户信用信息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小企业设定了信用评价体�
(四)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农户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平台。对评定出的信用村、信用户,给予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政策。信用村农户小额贷款利率较正常利率降低40%,对种养业信用户给予利率不高于9.96‰的优惠政策。截至目前,全县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余额达1.6亿元,惠及全县1.5万信用户。同时,内外联合,建立失信惩戒机制。针对部分客户逃避金融债权情况由政法委牵头,人行、公安等19个部门联合开展了专项打击活动,共查处案件30起,刑拘13人,逮捕6人。县人民法院专门组建金融合议庭,抽调专人负责金融涉诉案件审理。二是建立完善企业运行预警机制。近年来,个别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在贷款担保问题上出现连锁反应。为防控风险,沂水县建立了工业企业运行预警机制,对455户企业进行监测,将分散在各部门的一些企业经营指标如用电量、税金、工资及保险金等收集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对出现异常的予以分级预警。机制建立以来,对5户企业实施三级预警,对2户企业实施二级预警,对3户企业实施一级预警。依据预警情况,有4家金融机构对预警企业贷款进行了重点核查,对6笔贷款采取缓贷或拒贷措施,消除风险隐患。
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参与不充分,评级权威受挑战
严格说来,目前的评级授信是服从和服务于涉农金融机构信贷业务而开展的,属内部评级范畴,社会参与不充分,突出表现在:一是评级授信只对贷款户具有约束作用,没有现实贷款需求的客户参与积极性不高。二是评级授信缺少法律、法规的规范约束,评级的组织实施、评级结果、对外等均由金融机构独家承担,自评自用的性质决定了其社会公众认可度低,其权威性面临挑战。
(二)信用资料难采集,评级进展受挑战
目前,信用资料采集难问题成为阻碍评级授信工作开展的难题。一是信息采集困难。农户和部分农村小企业生产经营大多以家庭为核心,没有财务资料可资借鉴。评级授信尚处于起步阶段,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少,只有从日常调查获得,采集资料的过程繁琐漫长。二是评级授信信息的更新过滤机制不完善,过时信息多,垃圾信息清理不及时,难以准确识别客户信用身份,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三)授信标准不科学,评级效果受挑战
按照有关规定,涉农金融机构仅对A级以上的“三户”给予不同额度的授信。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带来了消极后果。一是规模较大的“三户”贷款受到了限制。农村AAA级“三户”贷款授信的上限为5万元,城区AAA级个体工商户的贷款授信上限为10万元。对规模和需求量较大的“三户”而言,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二是只对A级以上客户授信,在农村地区占绝大多数的A级以下客户无缘“信用”,不仅使其求贷无门,而且造成金融机构潜在客户流失。
(四)评级标准不规范,内外转型受挑战
较高的可信度与适合金融消费者需求,是评级授信推广的关键。现有评级授信系统虽已经运行多年,但人为因素过于浓重,形成的评级标准欠科学性。随着农村资金需求的不断扩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以评级授信为代表的内部评级会逐步被规范的外部评级所代替。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对内部评级指标进行科学设计,准确对农村居民家庭资产状况进行评估,以为顺利转型积累经验。
四、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信用体系建设的理论思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进入了必须与更多“陌生人”发生交往、交流与互换的阶段,由于失去了熟人的眼光注视,受经济利益驱动,道德约束的作用大打折扣,这就需要通过制度性安排,使信用可以量化评价。最终激励机制下的优良信用的评 农村地区的信用体系建设就是要进一步强化信用道德约束;建立完善信用信息的采集、评估等制度建设;通过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建设使信用量化计入经济活动的成本,产生正向激励和成本约束作用。
(二)将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有机结合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应加快信用制度立法,规定必要的权利和义务,把各种信用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信用立法的目的是对守信者予以鼓励和保护,对失信者予以惩戒和打击,用法律建立起良好的秩序。同时要从舆论上倡导诚信意识,在农村树立起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使诚信理念根植于社会。应建立健全教育引导机制,如将诚实守信印在乡规民约中,落实到农民行动中;对失信的贷款户在一定范围内予公告,采取法律手段限期收回欠贷欠息,以使逐步出台的法律法规落实起来水到渠成。
(三)全社会参与共建长效机制
一是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金融部门为主体,司法、舆论、社会中介为支撑,社会各界共同倡导诚信的良好局面。二是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纳入政府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农村信用体系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制定远景目标和发展规划。要以涉农金融机构为主体,用三到五年时间,将所有农户、农村经济实体纳入信用评审范围,评定信用等级,初步建立起农村社会信用体系框架。三是探索建立规范的农村信用外部评级制度。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规范发展社会中介组织,评级授信由其统一评定、公开,使外部信用评级逐步替代内部评级。
(四)要按规范流程运作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应具备信息采集、信用状况调查、信用等级评定、资讯查询和预警通报五个环节。在内部评级阶段,必须按高标准进行操作,为下一步的外部评级积累经验。当前工作的重点是建立“三户”评级信用信息收集、分析、评估机制,对信用信息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及时更新,准确判断客户信用身份。对农户基本数据,可以户籍管理系统为基础,依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档案、农户联保贷款档案等,对辖内所有农户进行核实、登记,进行信用等级普查,并将信用等级、家庭财产经营项目、家庭收支、在金融机构贷款等情况按户建立档案。对农村经济实体基本数据的建立,可依托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系统,将其基本情况、生产经营、税收缴纳、贷款情况等输入数据档案,并将历史还本付息情况作为资信分析评价的重要依据。
农村信用 篇6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文化建设
1以人为本,增强信合员工对此项工作的认同感
由于信合员工是农村信用社文化建设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所以,在农村信用社文化建设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力求把实现农村信用社的办社宗旨、自身经营效益和员工个人自身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既要充分调动广大信合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主人翁意识,又要履行办社宗旨,服务“三农”,实现社农双赢,增强服务意识和全局理念。只有这样,广大信合员工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愿意投身本单位的文化建设,并以实际行动为本单位的信合文化建设做贡献。
2加强学习,提高信合员工队伍素质
农村信用社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于广大信合员工的自身素质,过硬的业务操作技能和扎实的自身修养和良好的文化底蕴。如果广大信合员工业务素质不高或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自身修养,那么农村信用社讲创新、讲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在社内积极倡导加强学习的好风气,号召大家在政治上积极学习,在业务上开拓进取,从而让广大的信合员工逐渐树立起以学 为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向纵深开展,农村信用社领导应鼓励信合员工积极参加技术职称考试、参加不同内容的培训和学习、引导他们在学习上自觉地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理念。让他们认识到学习不仅不是负担,而且是一件很愿意做的事,因为只有学到了真本事,才能在日后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不至被社会所淘汰。
3树立榜样,让先进典型成为领头雁
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是建设好农村信用社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要在年度总结评比中大力宣传、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有效地促进农村信用社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开展“优质文明服务竞赛”、“服务明星”、“岗位标兵”等一系列的竞赛评比活动,不断挖掘、培养、树立先进典型,用优秀员工、用榜样的力量来昭示农村信用社精神文化,用一系列竞赛评比活动来推动农村信用社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4在日常工作中寓教于乐,提升品位
文化建设要依托一定载体来实现。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农村信用社文化的外在形式,如“球类比赛、文艺演讲、田径比赛”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它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信合员工的情操,可以明显地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农村信用社通过不同形式的文体活动,树立“团结、协作、高效、进取、文明、健康”的农村信用社形象和信合员工形象。
5加强物质建设,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个方面,这两者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联系统一的,精神文化是通过物质环境等载体体现出来的,物质环境只有蕴含了一定的精神才能称得上物质文化。农村信用社的物质建设要体现“安全牢固、美观实用、温馨和谐、诚心服务”等内涵,不仅要在营业网点建设、安全设施的安装上下功夫,还要在办公生活设施的配置上紧紧围绕这个内涵进行。农村信用社网点如果真正做到了软硬环境建设到位,就会大大激发广大信合员工爱岗敬业的热情。同时也会使农村信用社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从而确保农信社文化建设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农村信用社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信用社在文化建设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由于各地的农村信用社所处的人文、地域、自然环境不同。因此在文化建设中,农村信用社也应因地制宜,善于借鉴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积极探索农村信用社文化建设途径,为培育先进的农村信用社文化、促进信合员工职业化打下牢固的基础。
6坚持规划先行,服务于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总体发展规划,作为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农信社亦不例外。农村信用社的总体发展规划要从组织结构、管理形式、发展目标和员工队伍状况的实际出发,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企业文化的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力争做出的发展规划切合实际需要,要在农信社努力培育和确立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提炼广大员工认同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创新制度文化,把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整合与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促进各个业务领域操作规范和基本理念的和谐统一,实现企业文化与农村信用社总体发展战略的协调互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企业都在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作为金融企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信用社同样在其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村信用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立足农村、服务“三农”。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农村信用社的神圣使命。农村信用社要致力于中国的“三农”事业,并为这个神圣使命努力工作,为最广大农村客户提供优质金融产品,开展优质的服务,为农信社创造持续一流的价值回报,着力实现社农双赢。一是要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积极为“三农”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定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努力开拓创新,培强竞争优势,为中国的信合事业贡献力量。二是要进一步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开发创新出越来越多的适合“三农”需要的金融产品,在搞好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在控制信贷风险方面著文章,扎扎实实搞好服务“三农”工作。当前“三农”形势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三农”不再是在传统意义上的“三农”。“三农”正朝着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方向大步迈进,作为直接服务“三农”农村信用社也要积极适应这一变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小康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多做为民之事,多出为民之策,多想为民之事。三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开拓城乡业务、服务城乡发展的新理念,在搞好城市金融的同时,农村金融也要同步前进,要坚持城市业务与农村业务协调发展、农村业务和城市业务互补支撑的经营体�
7完善工作机制,与企业文化及其价值理念体系相适应
农村信用 篇7
1.进一步完善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联合与并购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的治理结构已经形成,但与之相对应的决策链、管理链、业务操作链还需进一步理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本着审慎经营和稳健发展的观念逐步完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监察审计制度,并建立与银行发展策略和价值理念相一致的薪酬机制、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岗位流动制度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
2.正确确定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一般都组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农村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村经济已不是单一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衡发展,伴随着乡镇企业“改制”,私营经济和股份经济成分大幅增加,大多数农民己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
面对农村经济和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支农观念,调整信用社时期的市场定位,由原来的支持“三农”扩展到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服务优质客户。
3.制定符合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要求的发展战略
建立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科学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与目标相适应的智力结构应包括: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薪酬委员会;独立、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层。其中,独立、相互制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虽然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都建立了“三会”制度,但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职权的划分、职能的发挥、职责的承担上仍需进一步规范。
4.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企业队伍建设
市场环境在改变,竞争对手在进步,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服务对象更是在不断成长与发展。面对客户的改变,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员工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不会在工作中面对客户的需求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要转换思想观念,改变原信用社框架下一成不变和循规蹈矩的工作方式;二是要不断加强学习,确立不学习就要被淘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三是要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工作中寻求创新和突破;四是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直接关系到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除提高员工的素质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还应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升现有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引进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5.进一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发展农村客户群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群体的成长,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原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范围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结算弱势更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领域受区域的局限,无法跨区域设置经营网点,结算渠道也不象全国性商业银行那样畅通无碍,而客户的需求是不受区域限制的,如果在某个环节上无法达到客户的要求,客户资源就有可能会流失。
因而,通过产品创新,凭借网络联结将经营的触角向区域外延伸,就成为在现有政策限制下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挽留客户资源的次优选择。
二、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战略不明确
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按国家宏观政策组建联社、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对于基层的信用社来讲,他们缺乏对自身及所处的经济环境的清醒的认识。牌子变了,内部体制如何及时转变,以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考。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具有金融空间结构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1)体制完善、经营灵活;(2)扎根于地方,网点多、人脉熟;(3)信贷资产质量优;(4)农村金融格局的调整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以上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优势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在于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业务、抢客户,而在于要充分发挥其地方性银行的地域优势、网点优势和决策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为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2.市场定位不准确
综观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和业务拓展方向上存在趋同化现象:一是没有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二是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不存在互补,相互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很强;三是在客户选择上大都将目光投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而对于与农相关的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兴趣不大。这是一种定位误区,虽然在某一层面上形成了充分竞争,但既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弱势农业,农村经济中非国有企业、个体农户的金融约束。
由于发展方向不明,自身的定位也就模棱两可,市场定位不准,一是会偏离实现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下的信用社发展目标,二是会偏离自身发展的正常轨道。
3.经营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干部人事管理、固定资产购建、现金管理、统计管理、薪酬管理等各个方面缺乏有力的管理制度,缺乏保障制度落实的机制,缺乏监督制度执行的措施,特别是缺乏对高管人员的有效监督,使农村信用社产生内部道德风险,成为形成大量不良资产、亏损挂帐、历史包袱的重要原因。
三、结束语
在中国,农信社改革是采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模式还是选择合作制的形式,是由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农信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两种模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要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改革模式。只有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决定了改革的正确路径,整个农信社的改革才能有成功的前提。
中国农信社改革任重而道远,在改革的进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只有不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将中国的农信社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使其成为中国农村金融的一个支撑,扶持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问题与建【摘要】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改革的历程中,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各地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特点,使得农信社改革中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农村信用杜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建议,最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总结,以期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提供一点理论支持。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温铁军。新农村建设理论探索[M].北京出版社,2006,05.
[2]程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农村信用合作社 篇8
一、广拓储源求发展
“十五”期间,我社牢固树立“存款立社”的思想,组织动员全体员工积极搞好筹资工作,储蓄存款快速增长。截止2005年11月末,我社储蓄存款余额为万元,比2000年末增长万元。其中,活期存款万元,比2000年末增长万元;定期存款万元,比2000年末增长万元;占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份额从2000末的%增至如今的%。
二、倾力支农创双赢
“贷款强社”是我社始终不变的指导思想,只有贷款规模增大,我们的利息收入才会增多,效益才会更好。“十五”期间,我社紧紧围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方针,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己任,逐年加大贷款投放额度。截止2005年11月末,我社累计投放贷款万元,比2000年末增长万元,其中农业贷万元,比2000年末增长万元,其他贷款万元,比2000年末增长万元,为我县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大力清收促盘活
不良贷款是制约我社发展的一个瓶颈,“九五”期间我社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我社的发展,“十五”期间我社把不良贷款的双降工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辖干部职工齐努力,加之县委、县政府和司法机关的大力支持,不良贷款的清收和保全工作取得了突破进展。截止2005年11月末,我社不良贷款余额为万元,占比为%,比2000年末下降万元,占比%,下降了个百分点。
四、开源节流出效益
“十五”期间,我社财务工作能够严格执行金融法律、法规相关规定,依法合规经营,制定和完善了财务内控制度,强化成本意识,积极拓宽经营渠道,压缩费用开支,提高了会计核算水平和经营效益。预计12月末我社实现总收入万元,比2000年末增加万元;利润万元,比2000年末增盈万元。
五、加强内控建设,促进规范经营
“十五”期间我社补充、完善和修订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业务经营更加规范,有章可循,比“九五”期间有了长足的进�
六、安全保卫工作成果显著
“十五”期间,我社严抓“三防一保”工作,联社在费用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抽出大量资金用来改善储蓄所的安全防范措施,安装了防盗门和防弹玻璃,更新了防暴枪支和运钞车辆,为各社安装了电脑监控设备,实现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综合防范体系,安全保卫连续五年无事故,为我社的发展和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保证了各项业务的稳健运行。
七、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双丰收
我社注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大力塑造企业形象和员工队伍形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来积极宣传信合品牌,达到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励员工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目的。“十五”期间,我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硕果累累,先后获得县文明单位、市文明标兵单位和省级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每年都获得“支农先进单位”的殊荣。
八、党风廉正建设工作井然有序
“十五”期间我社始终把党风廉正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经常组织党员学习党的重要方针政策,使每名党员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德立身、以才强身、以廉正身”,不断增强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打造出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扎实、团结向上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十五”期间我社无党员和职工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
九、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回顾过去的五年,XX联社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迹,“十一五”即将开始,XX联社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走“支农兴社”之路,为XX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振兴做出我们不遗余力的贡献。 二五年工作总结
2005年是我社改革进展最快、经营机制最活、管理最规范、经营成效最显著的一年。面对业务经营任务重和体制改革工作时间紧的客观形势,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农村信用社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县委、县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部署,XX联社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业务经营为主线,依照“存款立社、支农兴社、管理助跑、效益引航”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这一中心,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注重人性化管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在“想干、会干、真干、实干”上大做文章,全社上下形成了人心顺、人气旺,思路宽、办法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一手抓好深化改革,一手抓好业务经营,实现了各项工作新的突破,改革工作进展顺利,各项业务快速发展,预计年底将超额完成全年各项任务目标,为推动我县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各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一)各项存款余额预计达到万元,较年初纯增加万元,完成联社万元计划的%,同期比增加万元。
(二)当年各项贷款累计投放亿元,同比增加亿元。其中,农业贷款累计投放亿元,同比增投亿元;其他贷款累计投放万元,同比增投万元。
(三)不良贷款余额万元,预计较年初下降万元,完成计划的%。
(四)全年预计实现各项收入万元,完成计划的%。其中,利息收入万元,同比增加万元。
(五)全年预计实现利润万元,同比增加万元,完成计划的%。
(六)安全营运目标,全年无安全案件发生,实现了安全经营无事故。
(七)统一法人改革工作进展顺利,今年10月份召开了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XX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后的新一届领导班子,聘任了联社机关5部1办负责人,建立健全了内控制度,目前已进入开业申报阶段。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注重思想引导,确立奋斗目标。
我社认为只有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要求,高效率工作,才能走上全面、协调的发展道路,为此,我们引导全体员工进行五个观念转变,确立五项工作目标。即,金融服务要从“喜大户、图省事”向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方向转变,把履行宗旨,优化支农服务� 以上思想引导,使全体员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增强了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的信心。
(二)站在壮实力、扩规模保支农的高度,狠抓资金组织工作。
今年以来,我社将筹资工作作为业务经营的基础工作来抓,确立了“全员揽存,巩固农村,渗透城镇,辅射周边,激励促进,扩大总额”的筹资工作整体思路。一是向科学的管理机制要存款。集合各网点人力优势,一人牵头,全员参与,合理确定员工任务,严格落实存款奖惩;二是强化人员素质教育,全力打造精品网点;三是调整代办员揽存计酬办法,向代办点要存款。通过降低存量手继费提高增量手续费标准,调动了代办员筹资积极性;四是广泛宣传,扩大开户面和存款面。通过电视媒介宣传,提高了信用社知名度,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信任和支持。;五是奖优罚差,向激励措施要存款。采取了月底余额与旬均余额双向考核的办法,超奖欠罚,加大了业务发展考核激励机制。今年实施的考核办法不但考核存量、而且注重考核增量,并与业务收入相匹配,这样更能充分体现业务发展与业绩的挂钩,更能体现考核的公正性、合理性,使职工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到筹资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激发了全体员工作干劲和工作热情,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以“双赢”为目标,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发放信贷资金,帮助农民增收,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贯彻好中央一号文件,说到底就是进行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稳定,为此,我社今年:一是转变支农理念,开展好支农专题活动。认真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活动,以小额农户信用贷款这一农村信用社的优势品牌为载体,努力破解农民贷款难难题。为保证此项活动扎实有效,我们提出了“实、细、稳、好”四个要求,即牢固树立农村、服务三农的理念,坚定支农方向不动摇;要在工作中细致周到(建立农户档案全面细心;评定信用等级精确细致;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审查仔细;贷款检查和管理周到细心;评定信用村镇严格详细);要坚持稳健推行原则,杜绝一哄而上和消极对待;以效果好为标准,向支农贷款要效益。今年,我社开展了上门放贷、现场放贷、柜台集中放贷和设立集中放贷日等便民措施,使农户很方便的就能得到农业生产中所需资金。2005年,我社累计投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同比增投;为扶贫户、助强户累计发放专项贷款,同比增投,有效解决了农民生产生活的所需资金。受到了农户的普遍欢迎与好评。二是联社在做好小额信贷工作的同时,紧跟县委、县政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大方针,适时调整贷款投向。2005年累计发放劳务输出贷款,同比增投,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针对我县部分乡镇的特色农业,累计发放特种养殖贷款,同比增投元;三是支持地方建设,全年累计发放基础设施贷款万元,个体经商户贷款万元,为XX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切实提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我社以深化改革为契机,积极宣传信用社发展的机遇和前景,宣传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对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致富步伐做出的重大贡献。各社通过悬挂宣传横幅、散发宣传单等形式进行了大力宣传,展现了农村信用社的综合实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加强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1、加强信贷管理。一是管理好贷款增量,从信贷源头上杜绝贷款风险。在信贷工作中,我们严格执行了贷款“三查”制度,执行贷款集体审批制度,从而确保了新增贷款质量,同时加大到期贷款收回率的考核力度,有效防止了不良贷款的前清后增的现象;二是狠抓了对信贷人员的学习督促,进一步提高了信贷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通过一年来的学习,信贷人员的信贷业务知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以及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2、努力盘活不良贷款。不良贷款下降是央行票据置换的关键因素,今年以清收不良贷款为重点,干部职工横下一条心,狠抓不良贷款净降工作。
一是加强“一逾两呆”贷款的清收力度,量化、细化考核措施,按标的落实到人,逐笔制定清收计划和方案,收回不良贷款与计酬挂钩,奖励与处罚并举,充分调动了全员清收不良贷款的积极性。
二是政府支持带动收。由于我社在支持“三农”发展和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而得到了党政对信用社开展清非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全年清非大队共盘活保全不良贷款近万元。
(六)进一步加大中间业务和新业务的创新力度,增加服务品种,拓展业务发展空间。
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创新金融服务品种是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的一个必然选择,今年我社积极吸收各类代收、代付业务。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争取到了粮食直补款和农村医保资金的代付业务,方便群众的同时也为信用社吸收了大量的低成本存款,优化了存款结构。
(七)强化内部控制,进一步规范经营,提升全员的遵纪守法、合规经营意识。
结合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发生的各类问题和案件通报,对全员进行法规、制度教育,组织全体员工对本单位和所从事专业、岗位的制度建设及落实等进行清理、检查,全面查找薄弱环节和漏洞,分析、反思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完善了信贷、财务、安全保卫等诸方面的规章制度,为依法管理、合规经营、稳健发展奠定了基础。稽核部门加大了稽核监督力度,有效的防止了违规行为和金融案件的发生。
(八)加强财务管理,努力增收节支。
我社根据财务费用开支管理规定,对费用列支严格审查,合理安排,均衡使用,采取了分清轻重缓急、有保有压、确保重点的办法,进一步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在贷款利息收入上,全辖信用社明晰了目标,不论贷款金额大小均严格执行按季结息,使利息收入应收尽收,这些措施的实行有力地促进了费用收息计划目标的实现,使全县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得到了很大提高。
(九)齐抓共管狠抓“三防一保”工作,确保全年安全无事故。
我社坚持“以防为主、打防结合、齐抓共管、综合管理”方针,突出抓好“人防”教育,在安全保卫和案件防范上按照国务院总理强调的“四个不放过”即“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得不到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教训不吸取不放过”。做到思想认识、目标任务、责任细化、工作措施、组织保障、消防安全、廉政建设、发展观念的“八个到位”,实现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综合防范体�
(十)统一法人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
三、存在的问题
(一)开拓创新力度不够。突出表现在个别员工发展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开拓进取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只强调客观原因,不从主观上找原因,造成了工作上的被动。
(二)信贷管理制度执行不够严格。突出表现在贷款“三查”制度落实不到位。不良贷款清收进展缓慢,清收措施仍不灵活,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三)部份基层社管理仍然滞后,没有真正把联社的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工作中,部分基层社在工作中,没能把联社的各项管理制度很好的贯彻执行,没有把基层社的潜在活力充分激发出来。
“十一五”发展规划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十一五”规划再一次把“三农”问题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列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XX农村金融的主力军,XX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如何在未来的五年内更好地发挥服务“三农”的职能,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及进一步推进产权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党和政府赋予我社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和政治使命。为进一步巩固我县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成果,保证组建后的XX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新构建的体制下稳健运行,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能力,不断壮大经营实力,更好地服务“三农”。结合我县“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我社实际,制定XX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业务发展目标
1、各项存款2005年年末余额为近亿元,预计未来五年各项存款平均每年增长%。
2、在人民银行和政府的支持下,合理运用好各项支持政策,预计未来五年各项贷款纯投放突破亿元,其中2006年将达到纯投放亿元;2007年将达到纯投放亿元;2010年将达到纯投放亿元。2006-2010年贷款规模每年平均递增万元,新增农业贷款比例达到%以上,同时农业贷款占比每年保持在%以上。
(二)经营效益目标
1、XX联社2005年实现盈利万元。实行统一法人后,预计在未来五年盈利水平将不断提高,其中2006年盈利水平将比统一法人前增长70%,2007年盈利水平将比统一法人前增长120%,2010年盈利水平将比统一法人前增长175%。
2、2005年底资本充足率为%,预计2006年末资本充足率将达到%,2007年末资本充足率将达到%,2010年末资本充足率将达到%以上。
(三)资产质量目标
XX联社在未来的五年里,信贷质量将得到根本好转,2005年末—2010年末不良贷款比例从%降至%,其中2005年不良贷款比例降至%,2006年不良贷款比例降至%,2007年不良贷款比例降至%,2010年不良贷款比例将控制在%以下。
(四)改革发展目标
XX联社目前正在实施 未来五年我们将严格按照“统一法人,授权经营,分级核算,单独考核”的原则,进一步推进产权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进一步增强为三农服务的功能。
(五)综合发展目标
未来五年,存贷款规模及客户市场占有率要继续保持在全县各金融机构之首,信贷客户在现有基础上每年递增10%;各项内控制度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人事管理制度达到民主化、科学化,实现“能者上、庸者下”;薪酬分配制度达到合理化、科学化,全员实行按劳计酬;机构设置以巩固高效网点,撤并亏损或低效网点的原则,合理规划网点布局;安全隐患得到全面消除,全联社安全设施和员工安全意识得到加强,确保五年内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XX信用合作联社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我社全体员工将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六年工作规划
2006年,是我社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促进发展的关键一年,是我社实行一级法人管理后的第一年,也是全面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一五”工作规划要求,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重要一年。按照“统一法人,授权经营,分级核算,单独考核”的原则,我们务必紧紧抓住机遇,顺应改革,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2006年我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改革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围绕业务发展这一主题,进一步改进支农服务,加强经营管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促进我县农村信用社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对“三农”的服务能力和质量明显增强,倾力推动我县农村信用社各项工作和地方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
2006年工作目标是:计划全年各项存款纯增亿元;全年计划贷款投放亿元;不良贷款清收万元;实现利润万元。安全保卫工作全年无事故,新发案件为零。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我县农村信用社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增强自治自律能力
一是要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要解决我县农村信用社目前阻碍发展的各类问题,谋求更大发展,我们就必须高举发展的大旗,进一步调整发展思路,抓住历史机遇,把发展作为“富民兴社”的第一要务,树立全面、协调、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观。依靠国家的政策扶持和自身努力逐步消化历史包袱,用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真正把农村信用社办成适应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合作金融机构。
二是要提高自治自律能力。各社在经营中既要发展业务,又要防范风险;既要着手解决当前问题,又要积极谋划长远,统筹兼顾。同时,各社要切实转变经营观念,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不能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做工作,要自加压力,确立发展思路,谋求发展蓝图,增强自治能力,摆脱经营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人本管理,提高队伍素质
人才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新的一年里,各社要从“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角度全面强化人本管理,加强队伍建设。
(一)搞好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一是抓员工教育。各社要在职工中深入开展谈心活动和民主生活会,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各社要挤出时间认真学习金融方针政策和上级文件精神,尤其要组织职工认真学习,努力提高政治觉悟和业务素质,增强依法合规经营的自觉性。
二是抓员工培训。06年,县联社要着重抓好“一线员工”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要突出金融法规、各项制度、电脑知识和经营理念等内容,在较短时间内培养造就一批政治过硬、品质优良、业务素质高的员工队伍。
(二)整肃社风,增强主人翁意识。
在全体员工中开展“讲团结、比奉献、赛实绩”活动,引导职工始终树立艰苦奋斗、勤俭办社的作风,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比工作、讲奉献、争上游”的良好作风。全体员工要自觉遵守劳动纪律,改进工作作风,自觉做好考勤工作。联社机关工作人员要摆正位置,明确工作职责,为基层信用社搞好服务。机关科室内部、科室之间要相互配合,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严禁相互推委,拉小圈子,保证政令畅通,给基层农村信用社做好表率作用。
三、狠抓业务经营,拓展发展空间
(一)大力组织存款,夯实发展根基。
存款是立社之本,效益之源,一定要保证存款工作稳步发展。一是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全体员工要从改变服务方式,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入手加大组织存款的力度。
二是强化宣传,提高农村信用社认知度。各农村信用社要结合本地实际,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强有力的宣传攻势。在宣传上不要只看眼前利益而不重视长远宣传效果,要把宣传工作扎扎实实地抓好抓实。
三是以农村市场为依托,培植稳定的客户群体。抓好资金组织工作,积极占领存款市场。加强对资金市场的信息收集,扎扎实实地做好吸储公关工作,除搞好日常门柜吸储工作外,要切实转变作风,上门做好农村专业户、集体工商户等存款大户的吸储工作,并为其提供便利的结算、汇兑等服务,建立较为稳定的客户群。积极吸收低成本存款,优化存款结构。加大对公存款组织力度,积极争取地方党政的支持,动员乡镇企业、私营企业、重点建设项目单位、财政、税务、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到农村信用社开户存款,促进存款快速增长。
(二)突出支农重点,搞好资金营运。
“ 06年是“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第一年,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这就要求各社要以支农、富农、兴农为已任,紧跟我县优化产业结构的步伐,千方百计的提高支农服务水平。要树立“大农业”和现代农业的观念,从支持我县“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高度出发,促进信贷结构和县域经济结构的同步调整,促进我县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建设。
1、突出贷款营销重点,加大支农力度,优化信贷结构。
2006年,各社要进一步端正经营思想,把服务“三农”的着力点放在支持粮食生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多元化增收这三个方面,增加有效信贷投放,扩大贷款营销规模,优化信贷结构。
一是要加大营销宣传力度。采用墙标、板报、宣传栏、宣传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业务。继续开展小额农贷、农户联保贷款、教育储蓄等主要业务产品的营销宣传。深入开展送科技、送信息、送知识、送贷款下乡活动,开展上门营销,密切社农关系,引导农民发家致富。通过持久、深入的立体宣传攻势,让更多的农户和社会公众了解、熟悉农村信用社的各类金融产品,增强农村信用社对市场的吸引力。
二是要以农户为信贷营销重点。坚持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全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进一步扩大农户贷款面。尤其要加大对偏远山区农户的信贷投入,改变新增贷款过度集中在城郊和大集镇附近,贷款投放从城镇到偏远农村呈“放射状”分布的状况,大力支持山区农民尽快脱贫致富,为农村信用社培植新的收入增长点。
三是要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信贷营销重点。把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作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社要结合地方政府的总体规划,尽快建立健全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授信评级体系,确保信贷资金使用效益。重点扶持农民发展“畜牧、小家禽、种植、蔬菜、瓜果、滑子蘑”等优势产业,促进农业整体水平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增加有效信贷投放,调整信贷结构,完成农户与市场的对接,解决农民卖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社农“双赢”。同时,集中资金支持发展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2、改进支农服务,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一是建立健全农户信用档案,提高支农服务水平。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建立农户信用档案作为农村信用社改进支农服务、提高信贷管理水平的一项基础工作,加快建档进度,保证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
二是大力推进农户信用征信系统建设,努力打造农村信用工程。各社要全面推进农户信用征信系统建设,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审活动,特别要抓好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审,成熟一个,评定一个。严格按照文件要求抓好落实,进一步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3、强化清收措施,化解信贷风险
一是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社要主动采取措施,努力降低不良贷款占比。同时,各社要组建不良贷款清收领导小组,明确任务,奖惩分明。在清非工作上要紧紧依靠联社清非工作大队,对不良贷款进行分类排队,认真分析,通过信贷投放和“清非”工作的双管齐下,使“双降”工作取得实效。
二是加大不良贷款考核力度。继续实行责任清收,以每月的挂钩工资进行考核、奖惩。06年在各社逐步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加强对信贷资金的跟踪、监测,提高信贷资金的安全性。
(四)做好电脑储蓄联网工作。
2006年省联社将在全省开展信用社电脑储蓄网点的通存通兑工作,这是我省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历年来,由于农村信用社结算渠道不畅,储蓄网点不能通存通兑等客观因素,使我们与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在竞争储源上处于劣势,严重制约了我社发展。如今,我们即将改变这一被动局面,这就要求各社要对此项工作给予全力支持和配合,电脑科技人员要做好联网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储蓄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为我社顺利开通储蓄通存通兑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强化经营管理,规范运作行为
(一)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营效益。
2006年,全县农村信用社将继续推行经营目标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大奖惩考核力度。各社要明确经营目标,落实工作措施,做到“任务明确,层层落实,绩效挂钩,考核逗硬”。
一是要切实抓好利息清收工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利息清收力度。在坚持按月、按季、按年定期结息的基础上,要将利息清收任务落到社、到人,对欠息户要按时送达利息催收通知书,确定专人,跟踪催收,千方百计做到应收尽收。
二是严格费用管理,节约费用开支。要牢固树立勤俭办社、过紧日子的思想,节省一切可能节省的费用。对信用社费用开支,06年将继续实行逐级审批制度和维修项目验收制度,各社对费用开支要有制约措施。联社对各社继续实行费用率和费用额双向控制的办法,各社对分社也要实行简易核算,绩效挂钩,在收入分配上不能吃“大锅饭”。版权所有
(二)健全内控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强化制度建设,促进合规经营。要继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全县信用社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补充、完善,最大限度地防范和规避金融风险。同时狠抓规章制度的落实,各信用社主任要起好带头作用,自觉执行规章制度,依法合规经营,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全员的风险意识。
二是建全“三会”制度,明确工作职责。进一步明确理事会、经营班子和监事会的职责,形成合理分工、相互制衡、协调运转的法人结构,实现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的分离,增强整体战斗力。
三是强化稽核工作。06年继续推行“人盯社”管理模式,实行片区负责制。稽核人员要认真开展稽核检查,并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和处理。监事会和稽核部要加强督促,严防经济案件的发生,为我社业务健康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抓好业务发展的同时,各社要抓好本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全社要以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抓好党性教育,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保卫监察部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检查督导力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及时检查,落实责任。
五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努力创建和谐的工作氛围。把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推动工作开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塑造企业形象和员工队伍形象,以达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励员工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目的,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以良好的社风、社貌树立起崭新的形象,营造出人心思上、令行畅通的和谐氛围。
六是加强安全防范。继续修订和完善“三防一保”工作责任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并逐级签订安全保卫责任书,狠抓员工安全意识教育,合理增加安全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人防和技防水平,确保信用社资金、财产和职工人身安全,防止案件和事故发生。
五、明确改革目标,推进改革进程
农村信用 篇9
我国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议论由来已久,农村信用社作为改革的试点率先开始实施。从2001央行下发文件选择第一批试点单位开始,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至2004年,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进一步放宽到基准利率的倍,表明农村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农村利率向市场化趋势发展。
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体现了农村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合理要求。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特性使其在农村地区起到农村资金“抽水机”的作用,农村资金的非农化造成支农资金来源日益匮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阻力。因此,这次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利率浮动这一政策优惠,让农村信用社获得一定程度的竞争优势,从而降低农村资金“非农化”的速度,促进资金的回流,提高农村资金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增强农村信用社从事农村金融服务的信心和能力。
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的效应
实施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实际效果却需要进一步的理性分析。本文分别从农村信用社自身、“三农”建设、民间信贷、当地政府等方面分析利率改革的效应。
(一)对农村信用社自身的效应
利率改革使农村信用社筹集资金能力有所提高,但作用有限。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虽然存款利率上升,但和民间信贷相比,仍然差距较大,因此,对民间游资吸引力不足,对资金需求旺盛、民间借贷活跃地区追求高利的民间游资几乎没有吸引。二是从商业银行吸引存款效果不明显。商业银行存款中活期存款部分主要是生产性流动资金(特别是沿海地区),其存款动机主要是获得便利的服务。目前农村信用社结算手段落后,难以与商业银行强大的服务功能和优良的品牌效应相抗衡,农村信用社提高存款利率对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没有较大影响;而农村信用社存款利率浮动幅度过小、信誉较差,也难以吸引为数不多的投资性定期存款。因此,目前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对商业银行影响不明显,甚至没有影响,无法有效地遏制农村资金非农化趋势。三是相当部分存款客户不会因利率上浮而改变存款意愿。许多存款客户认为,自己选择金融机构不仅取决于利率,还会综合考虑,因而不会因利率上浮而改变存款意愿。因此,利率改革后,并没有出现存款客户群体性“大搬家”现象,且行社之间、城乡之间存款的流动性也不大。四是服务手段落后使高利率改革诱惑效力不强。在目前农村信用社结算工具等服务手段落后的情况下,靠利率上浮拉动业务的发展终究力度有限,且随着成本的上升,其资金获利空间也会逐步缩小,最突出的表现是工行和农行均能利用其结算便捷手段从沿海的广东、福建等打工人员密集的地区揽储,而农村信用社对此却无能为力。同时,对于约束机制不健全、风险防范意识缺乏的农村信用社而言,利改政策还会带来经营风险增大等问题。
(二)对三农建设的效应
随着农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调整,其服务“三农”职能逐步被农村信用社取代,在当前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支农的主力军,其实也等于农村信用社已垄断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经营。“三农”对贷款利率的需求已没有选择权,只能被动接受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定价。但当前,农村信用社为了改善经营状况、消化历史陈欠往往利用利改政策,大幅提高贷款利率,使原本较高的实际利率更高,大幅度的贷款利率上浮不仅加重了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经济组织的利率负担,不能体现出资金的互助性;而且在上浮将近2倍的贷款利率下,贷款手续依然繁琐,贷款用途受到严格限制,不能及时解决农民的资金需求,使农民的贷款需求受到抑制。这无疑会将改革成本最终转嫁到农民身上,加重了贷款农户的负担,不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发展,也违背了利率试点的初衷,最终对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将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对当地政府的效应
对农信社的利率改革,政府部门最大的担心是贷款利率上浮会增加经济发展成本,就县、乡政府而言,由于商业银行实施了信贷收缩战略,从基层商业银行获取贷款难度很大,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更多地要靠农信社的支持,而农信社实施利率改革无疑将增加地方资金使用的成本,削减企业获利空间,进而减少政府的预期收益,因此地方政府对农信社利率市场化改革存在一定的担忧。
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利率改革与政策的设计目标相背离。“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近些年,政府对支持“三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倾斜支持。然而,多数农村信用社把利率市场化理解为利率的上浮。其原因在于:在农村,农村信用社没有其他正规金融机构的竞争,容易形成垄断价格。目前,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已失去互助、合作的本性,无视农村市场真实的资金需求状况,不是真正以满足农村多方、多层次的资金需求为服务宗旨,而是在盈利动机的驱使下,追求高利润回报。在这种背景下,现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使相当多的农村信用社获得了更多的垄断利润,致使其商业化倾向严重了,合作性质渐渐丧失,背离了主要为“三农”服务的政策设计目标。同时,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是存贷款利率提升方向的改革,这就意味着农户贷款要支付更高成本的利息,如此利率改革显然增加了农户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农户的投资需求。显然,国家支农政策倾斜与利率改革带来的农民负担加重之间存在矛盾。由于利率改革没有根本遏制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流向城市的趋势,也没有根本解决“三农”发展所需的巨额廉价资金的需求矛盾。因此,当前依靠利率市场化迅速解决农村资金紧缺的局面不现实。利率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一些农村信用社是被动地接受利率改革,对利率改革试点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寻求解决资金困难的层面,甚至还沉浸于利率改革试点带来资金短暂增长的喜悦中。但这一存款增长的效应是在中央银行定向给予“特许权”的前提下获得的,而非农村信用社通过提高自身经营机制而取得。而此种“特许权”不可能长期拥有,如果农村信用社未能利用这短暂时期进行实质性改变,一旦利率市场化真正到来,商业银行又可利用自身的优势,重新夺回市场,可能会使相当一部分农村信用社存贷款市场的份额急剧下降,经营更加困难,甚至会被挤出市场。
农村信用社自身状况与其担负的历史重任极不相称。农村信用社产权不明晰、经营手段落后、业务品种单一、自我约束能力弱的现实状况,使其离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企业有极大的差异,与其所担负的历史重任极不相称。首先,农村信用社产权不明晰,治理结构残缺,经营理念陈旧,经营自主性差,离改革的要求还有极大的差异。其次,农村信用社资金定价能力低,确定利率水平带有一定的主观盲目性。第三,农村信用社经营模式单一,缺乏规避利率风险的有效手段。第四,金融监管机制不完善,目前的监管仍停留在检查层面上,缺乏深度和广度。总之,农村信用社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企业,农村信用社作为利率改革试点的条件还不完备。
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的对策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问题,不单纯是金融问题,而是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利稳定的大局问题。为此,本文针对目前利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应首先从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入手,构建满足多种利率需求,不同功能和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由于农信社承担着支持“三农”的政策性任务,但在事实上又很难恢复其合作性质,因此在未来的改革中,在坚持目前的“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下,应着力建设政策金融、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体系,应打破金融垄断,允许并鼓励民间金融组织成长,有效降低农村的融资成本,满足融资需求,提高融资效率。在上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基础上,应建立合作制利率和市场化利率并行的多重利率结构体系。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当地农村资金的需要,应建立起以满足个体农户生活、个体经济组织非规模化的小额生产性资金需求的合作制利率,以及对各类农村工商业经济组织根据市场供需状况、单个企业的风险、资信状况等因素提供市场化的利率,即恢复合作制利率和实行市场化利率并行的多重利率结构体系。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篇10
一、指标完成情况
①各项存款较年初增加xxx万元
,完成市办任务xxx万元的xx%,低成本资金较年初增加xxx万元,完成市办任务xxx万元的xx%。
②各项贷款较年初净增xxx万元,完成市办任务xxx万元的xx%。
③表内不良贷款较年初下降xxx万元,完成市办任务xxx万元的xxx%;
票据置换不良贷款较年初下降xxx万元,完成市办任务xxx万元的xxx%;
重点监控类贷款较年初下降xxx万元,完成市办任务xxx万元的xxx%;
抵债资产处置变现xxx万元,完成市办任务xxx万元的xxx。
④实现各项贷款利息收入xxx万元,完成市办任务xxx万元的xxx%。
⑤营业费用列支xxx万元,为市办下达计划xxx万元的xxx%。
⑥实现账面利润xxx万元,实现经营利润xxx万元,完成市办任务xxx万元的xxx%。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资金组织
1、把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核算质量作为落脚点。通过印发联系卡、着装挂牌上岗、首问负责制、过错追究、全程服务等制度,为客户提供文明、高效、快捷的服务。十一月下旬,按照省银行业协会关于在全省开展“xxx省银行业优质文明服务推进月”活动的要求,全县上下积极起来,通过悬挂条幅,张贴标语,发放传单等多种形势广泛宣传,有力地促进了文明优质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2、把优化网点布局、合理配制资源作为基础。借助统一法人的契机,本着“优化资源,合理布局,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原则,对营业网点进行合理规划和改造。五家分社升格为信用社,撤并、迁址、重组了三个储蓄所,使营业网点布局、业务开展范围更加合理。
3、把拓展代收代付业务、争取财政款� 在县级财政统筹工资基础上,全力争取其他项目代办业务,先后开办了代收农电费、代付政策性补贴款、京四高速公路补偿款、代付粮食补贴等业务。到06年末,全辖代办业务余额已达4000余万元,同比增长1500万元。
(二)贷款营销
1、把服务“三农”作为稳固信贷市场的基础。在巩固信用乡(镇)、村、户评定,发展农户联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等行之有效的贷款业务基础上,今年又在全县实施“争创信用安全片(区)活动”,以点带面、以片带区,全力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同时实施“信贷阳光工程”,将贷款条件、程序、利率等内容公开,接受全县群众的监督。在创新服务手段上,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农民资金需求情况,为农民送信息,发挥信贷资金使用效益。结合县政府的整村推进工程,实施信贷资金支持,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一年来,累计投放农业贷款42786万元,帮助农民完成春耕生产,落实种植有机杂粮、甜菜、烤烟、西瓜、土豆、裸地蔬菜等经济作物万亩,支持农民饲养猪、牛、羊、鸡等各类畜禽33万头(只),使xxx葵花籽交易市场、xxx小杂粮、xxx烤烟等一批农产品专业化流通小区和生产基地逐步壮大。全县有6万户农户得到了信用社的贷款支持,为万户农户建立了信贷档案、发放贷款证万本,分别占农户总数47%、68%、70%。
2、把服务中小企业作为拓展信贷市场的增长点。一是提高为中小企业服务水平,包括企业财务管理、投融资方案、产品营销等诸多方面为企业提供咨询、指导。二是为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对第一还款来源充足、企业发展前景良好、能够提供足够抵押的企业贷款需求加快申报、审批程序。三是通过与xxx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合作,破解中小企业担保手段不足问题。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xxx矿业、xxx科力矿业、xxx金正陶瓷、xxx宝华糖业、xxx油脂化工有限公司等一批绩优中小企业与我社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006年共扶持中小企业160家,累计投放贷款亿元。当年新增到期贷款全部收回,无一笔形成不良。
(三)不良贷款清收
今年以来,我们将不良贷款清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人员对全县不良贷款进行了逐户、逐笔调查,从金额、时间、对象、债务关系等方面彻底摸清了不良贷款底数,针对不良贷款的不同性质、形成原因,分别制定不同清收措施。建立了全县不良贷款清收旬报制度,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全辖清收进度。在不良贷款的清收上,作到了四个结合:
1、目标考核与阶段攻坚相结合。年初,联社制定了经营目标考核办法,将清收任务细化,分解到社、落实到人,层层制定清收计划,签订责任状,实行按月、季、年三个时间梯段进行考核,使得清收工作积极、稳妥的开展。同时从7月1日开始,在全辖组织开展了清收不良贷款攻坚战活动,成立了以理事长任组长,主任及分管副
2、奖励清收与责任清收相结合。为发挥绩效奖励作用,挖掘全体员工的潜能,提高全辖员工的清收积极性,从加大处罚责任人和奖励清收有功人员两个方面入手,建立了不良贷款问责制度和清收不良贷款奖励制度。根据不良贷款的风险程度和不良贷款的责任,逐户确定了奖励比例直接奖励有关清收人员或处罚相关责任人。截至12月末,全辖通过奖励手段清收1301笔、550万元,通过责任清收175万元,收回内部职工借款及担保借款万元。
3、政信协作与政策清收相结合。由于全辖不良贷款中政府关联类贷款占据了50%比例,因此今年加大了依靠地方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清收不良贷款的力度。10月9日,协调、组织了由县政府召开的全县盘活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动员会议,印发了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实施方案,县政府调整了深化xxx县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联社定期与乡镇政府主要领导召开联系会议,营造了清收不良贷款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2006年,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与协商,落实了股份制企业xxx松林集团贷款债权300万元;用优良资产置换乡村两级集体债务万元;清收公职人员贷款及担保贷款万元。
4、领导包户与依法清收相结合。为加大清收工作的督促与指导力度,确定了领导包片、包不良贷款大户、机关干部包社等工作方式。全辖筛选出14户金额大、清收难度大不良贷款,分别由班子7位成员负责联系清收,共计落实债务300万元,清收90万元。同时各信用社对未丧失诉讼时效的不良贷款分类排队,逐笔催收,对经催收仍无还款诚意,拒不在催收通知书上签字的赖债户、钉子户一律坚决予以起诉。目前共起诉案件246件,标的额1012万元,清收不良贷款433万元。
截至2006年12月末,全辖贷款不良比率为%(含重点关注类),较年初下降个百分点,较2002年不良贷款比例降幅为%。
(四)风险控制
1、严把贷款质量关。结合xxx联社实际制订了《xxx县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的若干规定》、《客户信贷档案文件编目》,从严控制大额贷款、非农贷款和规范贷款操作程序,严把贷款出口关,严格贷款“三查”制度。对新增不良贷款实行“问责制”,落实管理责任。
2、加强信贷审批权限的管理。制定了《xxx县农村信用社信贷权限管理办法》,建立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贷款决策控制制度。在贷款审批权限上,实行按贷款风险度和贷款金额双向控制的分级审批制度。贷款等级管理的权限根据基层信用社信贷资产规模、质量、结构,管理水平等,授予不同的审批权限。
3、开展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摸清信贷资产风险状况。根据省联社文件精神及时制定信贷资产五级分类实施细则并组织开展培训,成立贷款五级分类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全辖共完成万笔企业贷款以及自然人贷款的信息采集和录入工作,对5月、9月、11月、12月末四个时点的贷款进行了全面的五级分类工作,使信贷资产质量和风险程度得到了全面反映,贷款的风险预警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4、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力度。xxx年,联社同各信用社签订了《安全保卫工作责任状》、《枪支管理责任状》、《消防管理责任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责任状》,各社与所辖各部门及各岗位工作人员逐一签订安全保卫责任状及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责任状。使安全保卫工作层层分解,落实到每名职工身上。同时强化安防硬件建设,全年共投入资金156万元对监控设备、防抢、防盗设施进行更新。进一步加强安防培训与演练及安保检查,全年培训职工260余人,实施4次常规检查、4次节假日突击检查及八次夜查,安全保卫工作得到不断加强,实现了用制度量化安保工作,确保了全辖各项业务的安全运行。
5、突出抓好案件专项治理和防治商业贿赂活动。结合农村信用社实际情况,我们精心部署、周密安排,组织开展了一次大规模、全方位自查和一次“回头看”检查。选择重点,对太平庄信用社进行了全面解剖。同时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干部交流及近亲属回避工作。全年共交流干部17人,对16对32名有亲属关系的职工回避调动。全面开展岗位轮换,重点实行内勤轮岗、外勤换片工作。全年共轮岗451人次。
通过自查、解剖、群众举报以及案件专项治理活动,2006年,共处理各类责任人31人,使得全辖经营管理工作进一步趋于稳定。
6、狠抓制度建设与落实。一是健全完善制度。全年共梳理、补充完善、制定各类制度及办法295项。出台领导包片、包不良贷款大户,机关员工包社经营管理制度、制定完善了绩效考核办法。二是狠抓制度执行。通过专业部室、审计、监察三位一体的复式检查加大对制度执行力度。全年共开展各类稽核项目15项(次),组织和实施专项稽核4次、常规稽核6次。参与稽核项目人员达121人(次),发现各类问题58条,提出相应整改意见42条,经济处罚26人次,罚金万元,收回违规贷款175万元。
(五)人事教育党建工作
按照《党章》规定和市办党委的文件要求,联社党委于5月23日召开了中共xxx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第一次代表大会,完成了党委换届工作。同时为了不断壮大党员队伍,经过精心培养,2006年全辖有14名入党积极分子成为预备党员,有6名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现党员总人数已达268人,占职工总人数的%。
为不断提高职工素质,优化职工队伍结构,年初制定了2006年职工培训计划。全年共举办了负债、信贷、风险、1104工程填报、通讯报道等各类培训班10余期,培训职工400多人次,培训面达到90%。全辖有30余人正在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学历再教育。全年共计招收录用大学生11名,接受大学生志愿者12名。
为全面、真实、客观反映现有基层信用社班子成员的德、能、勤、绩,合理利用人才,对2005年基层信用社班子成员的工作能力和业绩进行了全面考核,共考核信用社班子34个,班子成员103人,职工363人,对每个信用社班子成员都做出了客观公正评价,为正确选拔使用干部、合理搭配信用社班子、调整班子成员结构提供了可靠依据。结合实际,制定了《xxx县农村信用社后备干部管理管理暂行办法》和《xxx县农村信用社职工竞聘上岗实施方案》,按照“有德才、靠得住、风气正、敢负责、作风硬、讲团结、守法纪、肯实干、有作为”的标准加强中层干部建设。经过民主推荐,组织考核,确定了23名后备干部,有12名同志走上中层领导岗位,为优秀人才营造了一个脱颖而出的良好发展环境。
(六)改革工作
按照省社把专项票据兑付工作作为经营工作的第一要务的指导精神,年初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全辖各项经营活动紧紧围绕票据兑付工作来开展。通过加强五个工作力度,切实夯实票据兑付准备工作基础。
1、加大对票据兑付工作的领导与组织力度。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其他党委委员为成员的票据兑付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独立的改革办公室。从各部(室)抽调5名文字功底较强、熟悉改革、精通业务的精干人员为办公室成员,具体负责协调和指导票据兑付考核的各项工作。
2、加大对票据兑付工作的考核力度。制定了专项票据兑付工作绩效考核暂行办法,与各社(部)签订了专项票据兑付责任状,明确了考核对象、考核内容和各自职责,实行对主要负责人一票否决制度,将兑付考核工作任务分解到机关各部室、各基层信用社,实行指标量化考核,作到激励有效,约束严明。
3、加强对各项硬性考核指标监控力度。部分季监测指标调整为月监测指标,对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比例降幅等关键指标进行扣减项精细测算。为鲜明的显示专项票据考核指标进展情况,设计制作了央行专项票据兑付各项指标进度图板,并悬挂上墙。
4、加强与人民银行、银监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的联系与沟通力度。不定期的请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对专项票据兑付准备工作进行现场督导和检查,准确把握专项票据兑付考核标准和要求。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改革工作进展状况及相关情况,赢得了地方政府大力支持。10月9日县政府主持召开了盘活全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大会并调整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领导小组。同时,05年亏损社股金分红补贴已经获得省级财政补贴171万元,市级财政补贴万元,县级财政补贴50万元。
5、加强实施 1月6日召开了xxx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创立暨第一届社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9名理事,5名监事,分别组成了理事会、监事会,并聘任了经营班子,建立和完善了相关规章制度,10月20日,
(七)企业文化建设
通过优质服务和新闻舆论的宣传不断促进社会形象的提升。倡导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全辖49个营业网点全部设立客户意见反馈意见箱和贷款条件公示板,实行客户满意调查制和信贷阳光工程,印制10万张信贷员名信卡和7万份致全县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向社会进行公开发放,赢得了群众的信赖与支持。2006年,我们出版了两期xxx农村信用合作期刊,在国家、省、市、县新闻媒体上发表通讯、文章百余篇。为xxx乡赵家店村捐赠资金2万元,协助该村修筑一条3公里长村级公路。为患肾病的xxx信用社职工捐款万余元。荣获了省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社会形象和凝聚力得到不断提升。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篇1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东风浩荡拂名城,凯歌高奏迎佳宾。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在这孕育希望的季节,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寿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开业庆典,这是我县经济金融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更是全县信合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首先,我谨代表寿县县委、县政府以及寿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向莅临开业庆典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今年以来,我县农村信用社在省银监局、省联社的正确领导下,把深化信用社改革作为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大事来抓,以明晰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为重点,认真开展了统一法人社的筹建工作,并取得重大成果,安徽银监局正式批准信用合作联社开业。在此期间,全县信用社在切实做好改革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各项业务。至3月末,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到亿元,比年初增加5600多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加2900多万元;农业贷款亿元,占全部贷款规模的71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农业贷款累放9419万元,占全部累放额的80%。信用社经营效益的不断提升,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县农村信用社能够取得如此骄人成绩,主要得益于省银监局、省联社、六安银监分局、省联社六安办事处的悉心指导,得益于全县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得益于信用社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劳动。借此机会,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一直关心和支持我县信合事业发展和改革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向参加会议的各位社员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县信用社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最亲切的问候!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篇12
近年来,××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省联社济宁办事处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截止2008年11月底,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33721万元,比年初增加49559万元,增幅%,是2005-2007年三年存款增长额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64691万元,比年初增加39492万元,增幅%,是2005-2007年三年贷款增长额的%;实现各项收入13619万元,同比增加2993万元,增幅%;实现经营利润4456万元,增幅为%;上缴地方税金1100万元。
一、“三信”评定,破解“贷款难”、“难贷款”传统难题
大力推进以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为内容的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既可简化农民贷款手续,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又可增加贷款投放,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还可密切社、民关系,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有力地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对信用社来说,可降低和分散信贷风险,稳步提高自身效益,可以说是得国利民利社的大好事。为破解多年来形成的农民“贷款难”和“难贷款”传统难题,把好事办好,2007年以来,××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成立信用评定组织,广泛宣传“三信”评定、贷款证申请程序和被评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便利和益处,层层负责、层层把关,进行了“三信”评定,并召开两次现场会,推动了“三信”评定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对全市综合营业机构的柜台进行改造,设立了专门、独立的信贷专柜;××、小雪、时庄等信用社开办了信贷超市,对客户开展面对面、零距离的服务,方便了客户。2008年以� 贷款证授信额度达到78891万元,贷款证贷款余额66532万元;信用村120个,占比30%,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提高,特别是联社5名班子成员,对自己所包的信用村,不定期到社检查、督导,到村街调研,使5个信用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示范点”。董庄乡屈家村是联社理事长刘福远包的信用村,现在该村信用户已达242户,占比60%,较全市平均水平高出近20个百分点。今年以来,董庄信用社累计向这200多个农户发放贷款证贷款400多万元,支持他们种植的草莓销往我省内各市区和*、杭州等南方大城市,靠草莓种植形走上富裕路。如今,贷款证贷款已成为××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信贷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绿色通道”、“金牌产品”,持有贷款证有农户只要再加上身份证,就直接可以在授信额度之内从柜台上贷到款,随用随贷,有钱就还,贷款就象取自己的存款一样方便、快捷。经过2年的总结完善,××市已形成以信用社为中心,以支农信息员为纽带,以推行贷款证、贷款上柜台、小额农贷流程再造为重点,具有××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特色个性化和差异化最佳结合的支农营销网络建设新模式。也正是靠这个新模式,全市农村信用社大力支持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大力培植瓜菜、林果、桑蚕、畜牧四大主导产业,大蒜、大枣、樱桃、板栗、牛蒡、草莓、食用菌七大特色产品,使文化教育
名城××初步形成了以书院为主的万亩大蒜,以防山为主的万亩大枣,以九仙山为主的万亩优质林果,以时庄为主的牛蒡、山药等一批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瓜菜面积达到18万亩,日光温室和大小拱棚8000亩,食用菌达40万平方米,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牵住龙头,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农户,一头牵着市场,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处于核心地位,担负着技术创新、开拓市场、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户经营的重任,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力量。为更好地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副产品生产链条良性循环,××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支持的重点,加快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推动了“企业+基地+农户”产业模式的发展,增强了产业带动力。××市圣仙果品有限公司主要对鲜枣、冬枣进行加工、储藏、销售,由于资产小,融资难,求贷无门,一直没有形成规模,近年来,董庄信用社不仅每年累计向其发放贷款500多万元,一次一次为他解决了急需流动资金的燃眉之急,还支持其逐步培育起了冬枣基地和樱桃生态园,使小企业实现了“公司+农户,农户+基地”的突破。目前,××市闻春礼烧鸡有限公司在信用社的贷款余额是300万元。公司董事长说,他的企业从一个小作坊一步步发展到现今拥有固定资产1000万元、流动资金400万元,年产值达900多万元的规模,一步也没有离开过信用社的支持。地处被誉为××市第一粮食大镇陵城镇的××市康利源面粉有限公司,早在建厂初期,因缺少资金,曾一度面临关门的境地,信用社看准了该公司的潜力,果断对其进行资金支持,该公司董事长母洪苓利用自己懂管理、精技术、熟市场的优势,在信用社的扶持下,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扩大规模,产品日益丰富,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经过几年的拚搏,企业很快站稳了脚跟。信用社近年来每年对该公司发放贷款200-500万元不等,截止2008年11月末贷款余额900万元。用于公司工艺改造、设备更新和农产品收购等,不仅被评为“济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先后获得
“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山东省著名商标”称号。在全市农村信用社的支持下,目前,××市已经形成了以恒达食品、嘉禾油脂、弘基牧业、大成畜牧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一批中小企业为补充的农业龙头企业群。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规模龙头企业有44家。其中,济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9家,省级1家。企业固定资产超过千万元的29家;年可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企业35家。年出口创汇
6059万美元,上缴税金613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亿元。
三、加强引导,支持组建专业合作社和合作组织
为解决因中间主体缺位问题导致的农业产业化链条中龙头企业“店大欺客”和农户受利益驱使“违约毁单”现象,近年来,××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根据地方党委政府经济发展规划要求,以支农营销网� 圣鲁源养殖专业合作社拥有社员243
农村信用合作社 篇13
一、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各项存款。6月底各项存款余额 万元,比年初增加 万元,完成全年度存款增长计划的 %,与上年同期增长额相比增加 万元,各项存款中储蓄存款 万元,比年初增加 万元,与上年同期增长数相比增加 元,对公存款 万元,比年初减少 万元。
2、各项贷款。全辖贷款余额 万元,比年初增加 万元,与上年同期增长额相比增加 万元,已经达到了年初联社制定的经营目标,其中农户及农村经济组织贷款 万元,占各项贷款 %,企业、个体工商业和其他贷款 万元,占各项贷款 %,上半年全辖累计发放各项贷款 万元,与上年同期累放数相比增加 万元,其中发放农户及农业经济组织贷款 万元,占总放款的 .%,从贷款投向看,农户贷款累放 万元,占总放款的 %,农业经济组织累放 万元,占总放款的 %,工商业及其他贷款 万元,占总放款的 %;各项贷款中逾期贷款 万元,占各项贷款的 %,呆滞贷款 万元,占各项贷款的 %,呆帐贷款 万元,占各项贷款的 %,逾期贷款比年初下降 万元,呆滞贷款比年初增加 万元,呆帐贷款比年初下降 万元,上半年累计收回各项贷款 万元,与上年同期收回数相比多收 万元,六月末存贷比例 %。
3、财务收支情况。6月末各项收入 万元,与上年同期收入数相比增加 万元,其中贷款利息收入 万元,与上年同期贷款利息收入数相比增加 万元,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 万元,与上年同期往来利息收入相比增加 万元,各信用社按照经营责任制计划都完成了上半年的收入任务;上半年各项支出 万元,帐面轧差盈余社 个,盈余金额 万元,与上年同期盈余金额相比增加 万元,亏损社 个,金额 万元,与上年同期亏损额相比减少 万元。
二、上半年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抓干部队伍建设。一是抓好联社班子的建设,根据中支要求及布署,完成县联社班子的组建工作,通过竞聘选拨了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人才担任了县联社副职领导,充实了联社领导班子成员;二是调整充实了基层社领导班子,对部分社的班子进行了调整;三是对部分重要岗位人员进行了轮换,把人才合理的利用起来。
(二)落实措施,抓好存贷业务。一是抓好各项经济指标的落实,年初县联社及时召开了职工代表会,将全年的各项经济指标分解落实到各社,并制定出相应的考核办法和措施;由于这项工作抓得早、抓得实、考核到位,今年各项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二是各项存款稳步增长。各社都能把资金组织工作放在第一位,通过落实任务,组织资金,做好服务工作,同时经过职工们的共同努力,各项存款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信用社(分社)已完成了全年度存款增长任务,*******等信用社(分社)都完成了上半年的存款增长任务。二是抓好贷款业务。年初以来,我们考虑到信贷资金比较充裕的实际情况,联社制定了贷款营销实施办法和社团贷款管理办法,对全辖的资金营运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稳中求进,自求平衡,不求做大,但求做好,在满足“三农”贷款需求的同时,加大贷款营销力度,力争一个早字,早安排、早发放,对一些经济条件差,发展比较困难的信用社,积极为贷款难放的基层社牵线搭桥,采取社团贷款的办法带动他们共同发展,通过开办社团贷款,开拓这些社的信贷业务,对一些投资期较长的可行项目给予了支持,信贷规模得到了扩展,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由此出现了存、贷款业务的同步发展。与上年同期增长数相比各项业务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上半年各项存款增长数与上年同期增长数相比增加 万元,各项贷款增长额与上年同期增长额相比增加 万元,累放贷款与上年同期累放数相比增加 万元,各项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 万元,盈利金额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 万元,亏损金额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 万元,不良贷款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 万元,同比下降 个百分点。
(三)做好信贷服务工作。
1、做好支农工作,积极为“三农”服务。一是贷款向农业倾斜,上半年净投放 万元,农贷增长 万元,累计放出各项贷款 万元,其中投入农户及农业的就达 万元,占累计放款的 %,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 万元。二是减少小额农户贷款手续环节,简化农户贷款手续。首先是使用小额信用贷款证贷款,农户可直接拿贷款证到柜台办理贷款;其次是加大了贷款证发放工作的力度,并纳入了专项考核,再是农户要求的农业生产资金需要都不折不扣的给予解决;三是做好农业生产资金需要的调查和贷款的发放工作,入春以后县联社就部署了各社深入农户对农业生产资金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与此同时各信用社都突出了急农民群众之所急,做到了边调查边发放,确保了农业生产贷款的需要,上半年发放种植业贷款 万元,禽畜养殖贷款 万元,农田水利贷款 万元,林业贷款 万元,农户治病、助学、高档消费、购房和其它等贷款 万元;四是突出支农效果,1-6月份支持农户购买肥料 吨,农药 吨,种子 吨;支持农户养猪、养牛 头,家禽 万羽,粮食 万亩,林果业 万亩;
2、多渠道的做好信贷服务工作。我县农村信用社在保证支农贷款资金的前提下,还为事业单位、国营企业、私营企业发放项目贷款和发放个人住房、消费性等贷款金额达 万元。交通运输业贷款 万元,滑石矿粉加工厂 万元;其次**有丰富的小水电资源,小水电有着很好发展前景,上半年我们有选择的支持了 个小水电站,共发放 万元,从已建成投放运行的几个小水电站来看,效益较好,还采用社团贷款的方式支持了**公司 万元,贷款规模的扩展对增加信用社财务收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些贷款的发放直接或间接的为地方培植了税源。
农村信用 篇14
(一)管理体制不畅,产权归属不清
1、我国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受中国农业银行的管理和指导,自1996年与农行脱钩以后,农村信用社受县联社、地级农金体改办和当地人行“三位一体”的监督和管理,但自律组织迟迟不能建立,新型管理体制不明晰,造成了管理断层,致使形成基层社管理出现错位、越位等混乱局面。
2、体制不畅源于产权不清,产权是个人和组织的一组受保护的权利,它包括占有、使用、处分、收益四项权利,产权决定着财产运用上的责任和收益。目前我国农信社产权不明导致了以下问题:第一,产权制度残缺、产权虚置、产权主体错位。农信社从合作的性质上体现的是自愿性、互助性、民主管理和非盈利性,但我国信用社从产生时就是依靠行政力量强制撮合的,很难体现自愿的原则。尽管信用社在刚成立时以章程的形式规定了社员的地位、权利和义务,但在实际运行中,信用社产权主体却变成国家或集体,该集体并非全体社员组成的集体,而是一个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较为含糊的集体。这就造成了信用社产权虚置,真正的产权主体被架空,社员对信用社所应拥有的权利被严重削弱,社员作为出资人难以对信用社履行真正的监督和民主管理的权利。第二,产权不明确还导致信用社治理结构无效。农民持股比例太低,很多社员股东在农信社只有“名义资本”,经济利益决定立场,普遍社员缺乏监督的权力和动力,使广大社员对信用社经营漠不关心,对农信社是“无法负责、无人负责、无心负责,”对信用社经营管理基本情况不了解,社员与信用社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社员对管理人员的产生并不起决定性作用,而是由地方政府或上级联社指派人选,社员代表只是履行名义上的选举权,法人治理结构长期以来不完善,“三会”形同虚设,内部人控制严重,农信社具有“官办”色彩。
(二)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虽然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本质上说农村信用社仍然缺乏建设经营管理制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制度主要是在上级管理部门的督促下完成的。所以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制度建设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缺陷:
1、内控制度不到位,没体现效益性原则。多年来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制度不健全,贷款缺乏一套严密科学的管理体系,贷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由信用社主任说了算,在贷款投向和投量方面缺乏科学的决策依据,多是凭经验办事,决策随意性很大,导致人情贷款、关系贷款屡禁不止。
2、制度创新能力差,服务体系很不完善,金融功能不完备。农村信用社经营范围和产品结构单一,主要是传统的存贷款和小额结算服务,且存贷款的创新品种很少。结算渠道不畅,服务功能滞后。目前农信社服务手段单一,金融电子化建设落后,办理异地结算要靠人行或其他商业银行转汇,环节多速度慢,造成农村资金流入城市,而且这种金融产品供给的短缺不仅难以满足经济发达和城乡一体化程度高的地区农民和各类经济组织的需求,而且阻碍了农村信用社拓展业务和扩大规模。
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由于农村信用社所有者缺位导致法人治理流于形式,信用社主任一人决定信用社经营,加之大部分信用社员工文化程度不高,在工作中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4、没有建立竞争激励措施机制,导致职工素质低下。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人事制度僵硬,多为行社干部职工家属子女,甚至“近亲繁殖”,加上缺少一套科学的用人制度,进人多凭关系,真正从社会招考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很少,致使人员素质不高。
(三)历史包袱沉重,经营状况不佳,经营风险大
在农村信用社的资产结构中,不良资产比重偏高,应收未收利息累积,非生息资金占比例大,历年挂账亏损难以消化,导致农村信用社财务状况持续恶化,高风险信用社增多,经营隐患日趋明显。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加大,经营效益严重滑坡局面的形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性因素。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指令干预农村信用社支持地方建设往往形成不良贷款,另外农村信用社还要自己消化保值补贴,这些都导致农信社出现大量亏损。
2、制度性因素。农行和信用社脱钩时农行留给信用社的呆账、坏账、垫款,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划给了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基金会被清理整顿期间为了防止金融风波,控制金融风险,农村信用社被迫承接所归并的借款资产,其实这些借款资产近乎坏账。
3、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在农村信用社长期的业务经营中,由于经营管理失误以及少数信用社违规经营形成的亏损,造成贷款本息损失,由于支出控制不严,形成支大于收,造成了部分亏损。
(四)资金农转非严重,支农力度不足
农村信用社是服务“三农”的主力军,是联系政府和农民的纽带,它对整个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起重要作用。可是由于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资金充足率低,农业是高风险弱资产业,周期长、效益低,加上普遍的社会信用关系恶化,主要是农村人口流动性大,借款人借款后举家外出,多年不归,信用社收回贷款无望,还有赖账、逃债现象较为严重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支农的积极性,致使“双降”压力大,信贷人员为分散和降低风险,怕追究放款责任,只好明哲保身而出现“惜贷”、“惧贷”,因此影响农户贷款的发放。因此致使信用社偏离了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偏离了合作体制原则和为农服务的指导思想,受利益驱动把不少资金投向非农产业或拆借给城镇其他金融机构,资金“农转非”和外流现象严重,加剧了农村资金短缺的矛盾,农村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
(五)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薄弱
农村信用社一方面长期被当作国家银行的基层机构,长期承担了国家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如支持和服务“三农”,这给自身经营带来极大的风险,形成了大量呆账、坏账;另一方面国家却让农村信用社自己消化,其结果是没有得到应有的政策扶持,风险补偿机制也未建立,反而受到行政和市场歧视。农村信用社呆账累累,资不抵债现象严重。
二、对策及建议
(一)改革产权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置身于市场经济环境下,受市场经济固有规律的影响和约束,产权制度改革是当前市场经济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必须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清产核资。清产核资工作要在农村信用社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由联社委托具有金融审计资质的中介机构具体组织实施,对清查的各类资产按国家有关规定统一评估标准,依据我国现行的农村信用社财务、会计制度以及有关规定统一执行。在清产核资过程中要进行广泛宣传,尽可能地让原社员在知情的情况下自行选择规范方案,依法处置好老股金,确保原社员的优先入股权,同时要规范退股手续,避免日后法律纠纷。其次,量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年积累产权。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历年积累产权,不宜将其简单地划归农村信用社集体所有。再次,今后每一次扩股都必须对入股社员进行详细登记,并在每年定期举行的社员代表大会上登记变更社员的详细情况,避免社员的失踪和遗漏,以做到产权主体的完全清晰。
(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深化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其目标是在产权关系明晰和责权利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对信用社控制权的合理配置,在信用社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和有效的激励与监督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信用社的运营效率:首先,改革社员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农村信用社最高的权力机构,必须要有独立行使职权的常设机构,可以设立社员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具体负责社员代表大会的事务处理。其次,实行理事长与联社主任分设,细化二者的职权范围,明确二者的具体义务。理事长和联社主任应由不同的人分别担任,合理界定理事会和联社主任的权责。再次,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权。从监督机制的有效性来看,应有三个基本的条件,即信息基础、公开制度和查询权力。根据规定,监事会具有检查信用社财务,对理事、主任执行职务违反法律、法规、信用社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当理事和主任的行为损害公司利益时进行纠正,提议召开社员大会等权力。
(三)农村信用社应以“三农”为中心
“三农”是我国国民经济基础。中央多次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与生俱来就与三农发展息息相关。在不断深化的改革进程中,农信社服务三农也应做到“三贴近”,要坚持“三贴近”,村信用社才能真正成为农民群众自己的银行,才能更� 贴近实际,就是立足当前客观现实,审时度势,明确农信社的职策,积极满足三农对金融服务提出的新的要求。贴近生活,即农信社要以群众生产、生活中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为导向,及时为其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便利服务。贴近群众,就是树立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充分用足、用活支农政策,加大支农力度。
(四)大力发展电子化建设,完善结算系统,增强服务功能
目前信用社服务手段单一,金融电子化建设滞后,办理异地结算要靠人行或其他商业银行转汇,环节对速度慢,造成了资金倒流进城,同时这种结算方式受地域限制,结算渠道十分不方便。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结算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 建立像其他商业银行那样有先进的电子结算方式,主要有自动转账、电子汇划、联机支付、实时支付等;支付方式中有自动存款机、自动取款机、电子付款等。现在部分省份农信社在省联社的平台上成功加入了人行现代化支付系统,并创造性地发挥服务职能。这些都为增强金融服务、开展业务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撑。江苏省联社成立后,以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建设为龙头,建立起全省数据大集中模式的现代化、多功能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两年时间,他们共完成了全省家县级联社并网上线工作,使各自为政、各为法人的县级联社在业务层面上实现了深层次融合。
(五)建立强制性存款保险制度
依据存款保险的条件、程序和办法尽快制订出法律法规,建立全国统一的存款保险机构,强制所有信用社参加存款保险。根据信用社的资本充足性、资产流动性和风险资产比例确定保险费率,信用社按其年平均存款余额和保险费率缴纳保费,用于建立存款保险基金,由存款保险机构负责经营管理。
(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改革用人管理制度,建议领导和员工的薪水应与绩效考核的目标挂钩。
1、对于信用社主任,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干部管理制度,实行干部竞聘上岗,任期目标。
2、对于普通员工,平时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从业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和工作效率,同时增加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建立激励机制。一是目标激励法,激励法人代表奋发向上,努力工作。当自己实现目标的同时,不但使信用社和自己的经济收人增加了,而且应使法人代表的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二是强化激励法,即一方面对法人代表的良性行为大张旗鼓地给予肯定和奖励,使之得到保持、巩固和推广;另一方面对法人代表的劣性行为给予坚决的否定和惩罚,使之得到控制、减弱和消除。
(七)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尽快化解历史包袱,营造宽松的经营环境
农信社沉淀贷款居高不下,影响其“支农”的正常运转,因此剥离信用社不良贷款,减轻信用社经营压力,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政府应尽快出台优惠政策以解决信用社包袱过重问题,构建积极有效的协调配套的长效扶持机制,财政、税务、人行等有关部门应在税收、利率、资金结算等方面给予真正的扶持,帮助农信社解决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化解金融风险创造有利条件。
1、实行税收优惠制度。基于农村信用社的弱者地位国家应对其予以扶持,税收优惠是国际上通行的政府支持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的做法。如免收营业税,降低所得税率等,并从法律高度予以规定,形成对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化、常规化、普及化的税收优惠制度,从而促进合作金融组织自身实力的提高。
2、建立和完善农业贷款贴息机制。政府要加大对农业贷款贴息力度,适当提高贷款贴息比例,建立财政贴息与金融机构信息沟通渠道。
3、降低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率,加大支农再贷款投入。
4、在监管政策上,要实施支持金融创新的监管措施,适时、适度放宽资金,降低机构和业务准入门槛,吸收各类资金去农村投资,构筑城市资金流行农村的渠道。
5、建设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信用制度,制止和打击恶意拖欠和逃债行为,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杨高林。现代商业银行金融创新[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韩笑蓉。入世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2).
3、尹龙。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与金融监管体制演进[J].金融研究,2005(3).
4、陈国清。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J].引进与咨询,2004(9).
5、宋宏谋。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6、贾新春。金融深化:理论与中国的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2003(3)
农村信用 篇15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城市和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落后,究其原因是农村严重缺乏财政和金融的支持。“2016年,各级对于农村的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中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在上述农村资金的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农村人口的比例相比是不相匹配的。《建议》明确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深化农村金融体系”规范和农村特点相适应的金融组织。探索并继续农业保险的发展以及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改善”。根据这一要求,为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地区的范围,改善农村的金融服务。就需要加快财政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这种改革在新经济发展阶段成为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金融机构吸取的大量存款,其流向仍然从农村地区到城市,这些资金对促进一些其他部门的财政盈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却不能满足大量的农民、农业和其他农村经济主体的有效金融需求。在农村地区出现农村金融市场的“空心化”以及“信贷真空”;农村的金融市场上较欠缺有效地竞争。金融产品及服务在农村金融机构比较单一。一方面,农村金融体系的脆弱和功能的缺失长期存在;而另一方面,在建设新农村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所需要的资金量很大;很明显,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很难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金需求。
2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创新的意义
在金融领域内金融机构和金融制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是,当有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产品迅速进入金融市场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触及甚至破坏金融机构设置、金融秩序、金融监管等现行法律法规和制度条例,倒逼机制作用下,推动了金融制度和金融机构的创新和发展。虽然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是极其复杂的,但是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推动力。金融产品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只有交易量的不断增涨,不断出现各种新的产品,市场中交易者的数量越来越多,才能建立起一个蓬勃发展的市场。随着人们金融资产的日益增加,金融资产流动性改善,资产所有者都希望自己的金融资产能够保值增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农村信用社的理财产品保值增值、适合百姓,就可以吸引更多理财者的目光,这家信用社就更具有竞争力。充分维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利益、遵守职业道德标准和专业操守是农村信用社开展金融创新活动的基本前提。
3金融产品落后造成的影响
在我国国民经济总体格局中,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城镇。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农村经济在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很大。但是因为政府购买力不足,在农村基础设施中投入不足,抑制了农业以及农村的经济发展。金融产品的不足,进一步抑制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满足不了现代农业的建立及发展的需求是现代农村日益显现的现代农业特点,急需更多农业信贷资金。农村经济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其发展需要开发出各种市场因素,需要生产资料市场、社会化的服务市场等。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更趋旺盛,但问题是缺乏信贷产品的需求,使得信贷严重短缺,无法适应建立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的需要。满足不了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随着农业及当地经济的发展,农村中小企业(特别是涉农中小企业),更加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便捷的信贷服务。私营经济、非农个体经济、以及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对于促进农业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农业和当地经济是否可以继续健康的发展受到其发展优良的直接影响。其发展不仅急需很多较低成本信贷资金,还需要在贷款、结算、汇兑等诸多方面获得更好的服务。比如永善县具有特色的农产品砂仁、魔芋、竹笋、水果均处于基层处理,甚至是没有处理的水平,收入极其不稳定,产品价格的波动范围很大。
参考文献:
[1]韩明。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特征与趋势[J].中国金融,2012(17):64-65.
农村信用 篇16
一、前人的研究
(一)产权制度的重要性
自科斯和阿尔钦、德姆塞茨、巴泽尔和张五常等新制度经济学家的开创性工作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所有权的安排对于经济资源的配置,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了。科斯[1]认为,在现实的经济世界里,既然存在着交易费用不为零和信息非对称,那么产权制度就会对经济基础行为和经济效率发生作用。德姆塞茨[2]进一步指出,如果使经济效率的潜力发挥出来,产权结构的某些变化是必要的。据此,有效率的产权安排会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二)国家与经济组织(产权)的关系
在现实的生产和交易的活动中,由于经济主体的多样性、复杂性,产权规则不可能完全依赖于私人承诺来实现,因此,国家的有效保护就显得必不可少了,[3]即具有“排他性收益”的产权有效履行需要国家强制性的实施。然而国家对产权提供的保护,并不是免费的,要为保护所有权所能花费的资源最终来自产权的“负赋”。[4]因而自所有权一开始确立起来,就注定了与国家发生联系。
这样,一方面,国家为产权提供保护,另一方面,产权通过其“负赋”而向国家支付服务租金, 自然而然,在产权与国家之间形成一个“公平交易”,即有效的产权安排就可以在一个经济系统内稳定存在,并以此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然而。根据诺思[5]的研究,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中,无效率的产权是一种常态。据此,诺思提出了一个关于国家的分析模型,以分析国家在制度安排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在那里,国家是被看作具有使统治者租金(效用)最大化的方式和工具,同时也愿意在此前提下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税收增加。但是,上述的两个目的,并不总是完全一致的,即存在着这样的矛盾事实:有效率的产权会提高统治者的财政收入,但由于交易费用(监督、检测和课征赋税)可能减少统治者的税收,同时有效率的产权也可能危及统治者的政治基础;另一方面,一个国家所面临的竞争约束,又使统治者必须不能触犯有势力的选民,所以统治者会同意一个有利于这些集团的产权结构而无视对其效率所造成的影响。因而,常常出现国家及其人不能抵御短期租金增加的诱惑,使得无效率产权存在,从历史上看,就表现为无效率产权的长期存在。
另外,国家及其人往往出于其它方面的考虑,对所拥有的资源的使用不一定与私人所有者遵循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相同。即国家或其人往往从自身效用出发,而忽视私人所有者的交易原则,进而造成私人所有权残缺。因此德姆塞茨[2]指出:“所有权残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控制废除私有权利束的职位已被安排给了国家,或已由国家来承担。很显然,所有权残缺是国家侵权的一种结果。
(三)假设
产权和制度经济学家们所阐述的“排他性收益”的产权安排对经济行为和经济效率产生重要的作用。而被视为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即国家)一旦介入产权的履行与实施,则必然带来强制性的特点,从而能有效地保护产权规则的实现;但是,国家在介入产权实现的过程中,又由于其具有自身特殊的效用偏好,借用于暴力潜能的工具,可以无视有效率产权的存在,或对有效率产权的侵害。因而,本文提出一个假设: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功能的正常实现,取决于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的有效安排。国家在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构建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国家或其人往往更注重短期租金的增加,往往凭借其暴力潜能的工具,随意对有效的农村合作金融产权进行侵害,致使农村信用社产权的残缺或失落,所引起的最终结果是农村合作金融功能异化。
二、农村合作金融功能异化的表征
一般来讲,合作金融是在合作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金融资产参与合作并为合作组织成员提供金融服务的经济金融形式。国内外经验表明,参与合作金融的成员大多数是金融活动中的弱势者,即他们无法较好地获得商业性金融服务,但又有融通资金的需求。这样,这些金融弱势者就联合起来组建互助性质的合作金融组织,并且以简便的手续和较低的利率,向社员提供金融服务,以解决金融弱势者的个人融资困境。具体到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注:《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如此定义:“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有社员入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正是以上述目的应运而生的,以通过组建农村信用社来实现小农经济的低成本合作互助,然而,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信用社的服务功能异化,没有真正体现社员(小农)的低成本互助原则,更多的是倾向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商业性金融组织。
(一)非互助性倾向
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形式,合作金融首先体现的是以互助为目标,为组织成员提供金融服务为目的。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领域唯一的、正式的合作金融机构,在提供服务上,应毫不例外地要体现互助合作的性质,即首先为社区组织成员提供服务。而实际情况是,社员从农村信用社得到的贷款比重不仅低,而且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根据何梦笔和陈吉元[6]对广东、浙江、湖北、山西和陕西5省的256户社员的调查结果表明:有贷款需求的社员达72%以上,其中,从农村信用社得到贷款的仅有10%,86%以上的贷款需求是通过民间金融机构得到解决。同样,温铁军[7]对中国15省的24个地区的个案研究亦证实:1995—1999年农村社员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比重呈下降趋势,且70%以上社员的贷款需求是通过民间金融的方式得以解决。可见,农村信用社的互助合作的性质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从设置形式上看,农村信用社是按照行政区划来设置的,(注:在1953—1956年的“合作升级”阶段,农村信用社设置形式一律建立高级社,并且排除一切低层次的合作经济组织。)一个乡设置一个信用社,并且随行政区划变动而变动。合作金融组织形同行政机构,“官办”色彩浓厚。这种设置一方面脱离农民;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是,忽视互助合作的客观基础——社区经济条件的相似性,地理分布的集中性,工作关系上的密切性甚至宗教信仰的共同性带来的较低的信息成本等。最终,社员之间的低成本互助演化为“高成本非互助”。
另外,社员出资入股组建起来的互助合作金融组织,本应该通过“三会”来决定信用社的内部运作管理,但是长期以来由国家银行领导和管理(李剑阁,2000)。[8]不仅如此,信用社与社员之间的贷款程序与标准基本参照农业银行的程序和标准来决定(尤其是1996年农业银行与信用社“脱离”后,此种现象更为突出),较低的交易成本在组织成员和合作金融组织之间没有得到体现。因而,此时的农村信用社既类同于商业性金融,而并非是农民自己的互助性合作金融组织,又类似于政府部门的某类附属机构。[8]
因此,民办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演变成具有“官办”性质的金融组织,已经失去低成本互助合作的性质。
(二)金融服务非农化倾向
解放初期,为了使农民以较低成本获取农业生产所需资金,在国家的积极倡议下,部分地区开始试点,建立起具有互助性质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并且在一定程度取得良好的效果,达到了互助合作目的。然而,随着国家对金融资源控制的深入,农村信用合作社也不可避免地被国家纳入计划管理体系中,越来越偏离为农村、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道路。
从“一五”时期开始,农村信用社农户存贷活动中的存差较小,年平均仅为%,随着经济发展,这种存差比例呈现增长的趋势,到了“四五”时期存差占存款余额的比例已超过50%以上,“五五”、“六五”期间已超过70%以上,“七五”期间有所下降,但在“八五”、“九五”时期又开始反弹,达到75%以上(见表1)。
农户存差余额越来越大,这并非意味着农村信用社资金富裕,也不能说明农户不需要资金,而是农村信用社资金的非农化结果。[9]通过农村信用社将大量的农村资金转离农村,为城市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创造了大量的资金来源。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村信用社只是通过动员农村储蓄来提供城市工业化建设的资金;而改革开放后,农村除了动员农户储蓄以提供城市工业化建设,另外还要承担为乡村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的重任。因而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时期,农村信用社存贷差存款余额比例大大超过改革开放以前的比例。
三、农村信用社功能异化的演进路径
本节通过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变迁过程的考察,分析国家(注:以政府作为国家的人,则国家人又分解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层次。)基于自身的效用与偏好而对农村信用社渐进介入,造成农村信用社所有权残缺,而所有权的残缺正是农村信用社功能异化的制度原因。
(一)经济转轨前国家权力的介入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村及合作化运动的兴起,农户扩大生产的愿望产生了对资金的需要,虽然部分农户可以通过民间借贷获取部分资金支持,但仍然存在较多的资金缺口。资金的缺乏,可能导致农业生产受挫,同时也为高利贷的滋生留下空间。为解决该问题,中央政府分别在1951年5月,1953年2月,1953年12月召开会议或发出通知要求试点组建农村信用社。1954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第一届全国农村信用社合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坚持合作化道路,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尽管这时期农村信用社具有较浓的政治色彩,并且规模较小,管理水平较低,但合作原则还是得到了充分体现。
然而,为实施工业优先增长战略,国家便有了控制社会金融资源的动机和行为,这样控制农村的金融资源也就在所难免。于是在1954年8月的《关于建立中国农业银行的请示报告》中,明确提出农业银行的各级机构应设置管理信用社合作的职能部门,并且在1955年成立中国农行银行后,信用社工作的重要方针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具体工作则由中国农业银行组织执行。同年9月,中国农业银行开始大力整顿信用社,这样,农村信用社的社员股权权利第一次遭到国家银行(国家人之一)限制,信用社的民主管理与自愿原则相应地受到破坏。
在“”和“”期间,国家以政治运动的方式,先采取疾风暴雨似的“合作升级”,强化了农村信用社集体财产性的结构,弱化其财产组织形式的合作性结构;随后两次将农村信用社的人、财权下放生产大队管理,两次又收回归银行管理。(注:第一次下放是1958年,1959年收回;第二次于1969年下放。1977年又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使用、人员编制等纳入国家计划,实现了第二次收回,并一直持续到1984年。参见尚明(2000)的《新中国金融50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这样,在国家的强权主导下,农村信用社从创社之初的合作金融组织演变成国家基层机关在农村的融资工具,实现了农村合作金融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二)经济转轨后国家权力的控制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经济全面建设的新阶段。在农村经济领域亦不例外,尤其是农村生产和分配制度变革所带来巨大的生产收益更是激励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这样,农业生产的扩张,客观上对生产资本有了日益增加的需求,也意味着国家面临不断增加农业生产资金投入的压力。另一方面,国家以工业优先增长的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仍没有根本性转变,同时国内市场逐渐对外开放,国内大中型国有企业在一个相对开放和自由竞争的国际市场环境中,总体上是缺乏竞争力的。更进一步讲,在计划经济时代依靠人为制度安排以压低工业发展的成本,即压低资本、原材料和劳动等的价格而形成的某类产业,在开放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是没有自生能力的。[11]然而,在缺乏自生能力的国有企业的退出机制及其配套措施尚未有效实施之前,国家更是出于政治社会(例如:国家经济安全、国企人员就业等问题)的稳定性考虑,仍然会对国有企业进行投入,并且逐渐导致国有企业在资金上对国家产生了刚性依赖。
这样,在经济改革的初始阶段,国家面临着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对资金要素需求日益增长的双重压力。可是,当时的中国本来就是资本要素相当稀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无法供给较多的资金要素。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工业优先增长的赶超型发展战略没有实质性的转变,相形之下,国家在对有限的资金要素进行配置时,更偏好于工业领域;并且还不断地从农村领域里汲取金融(经济)剩余,继续为工业部门“输血”。由于在农村经济领域中,经济剩余是分散的,要将它们转变为国家手中的可用资金,就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安排,这样的制度安排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金融制度,一种是财税制度。就金融制度而言,就是国家在经济货币化进程中,一方面超量供给货币,以获取货币发行收益;[12]另一方面通过对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业务的控制,从而获得一大笔经济剩余,尤其是在改革初始的财政收入下降的阶段,国家更需要对金融资源的控制。表现在农村经济领域中就是,国家通过农业银行对农村信用社进行间接控制。从表1的农村信用社的农户存贷款额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其中端倪,即在改革开始的关键几年,国家逐渐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干预,这样最终使占3/4以上的中国农民,在改革开始的关键时期,以净贷款人为其他经济部门贡献了金融剩余。[13]与此同时,国家已通过农村财政的公共支出与投入的控制,从农村中汲取大量的资金,使得农村资金表现为净流出。[14]当然,这种从农村领域中汲取的金融剩余并非是免费的,即国家的农村金融控制是要消耗成本的,而且这种成本随着农村经济货币化水平的提高,边际递增;与此相反国家对农村金融控制的收益则边际递减,当这种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的控制就会逐渐淡化。于是1996年,农业银行与信用社正式分离,这不仅宣布国家正式放弃对农村信用社的直接控制,还意味着农村信用社进入一个更为复杂的境地。
(三)地方政府的介入与农村信用社控制权的失落
中国经济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朝着经济型分权迈进,具体表现为放权让利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实施。但是在政府职能未根本转变的条件下,这种分权对于地方政府讲,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治理权,即不能真正发挥一级政府的管理作用。相对于中央政府来讲,没有独立的决策权,地方政府就只好(利用分权)为本地区争取利益;对下而言,没有根本的治理权,也就不能承担实质性的责任。[15]因此,经济分权的一个结果是使地方政府在经济利益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在经济改革初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地方政府掌握了金融资源就意味着就业机会与经济增长,并可以确保一方“太平盛世”。这样,地方政府就有激励也有责 [16][17]具体运作方式上表现为地方政府对现有的金融机构的渗入,如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就农村信用社而言,由于本身的地域性,地方政府凭借其政治力量可以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控制,例如:地方政府影响农村信用社领导层的人事安排,从而使信用社的法律产权仅表现为名义上的,事实产权却被地方政府控制。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正式分离后,地方政府的这种控制得到进一步加强。一旦地方政府这种运作不慎或过度,导致地方性的经济(金融)风险时,地方政府则以“没有根本的治理权”为由逃避责任,最终将风险转嫁给中央政府(农村合作基金会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至此,通过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变迁过程的回顾,可以看出在创社之初时具有合作性质的农村信用社,由于国家这个在暴力潜能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垄断组织的介入,导致其法律产权与事实产权不一致,信用社的所有权残缺,因而合作功能被扭曲、异化。一开始中央政府对信用社的介入和控制,使其演化为国家基层机构的融资工具;在中央政府逐渐退出对信用社控制之时,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的地方政府又渐渐加强了对农村信用社事实产权的控制,导致了信用社法律产权进一步失落。因而,农村信用社除了在创社之初较好地体现合作制性质,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合作则是名义上的。
四、农村信用社功能异化的破解
从产权经济学角度看,农村合作金融制度被扭曲,合作金融功能严重异化,核心问题在于农村信用社所有权的残缺,这种所有权残缺在于具有暴力潜能的国家依自己的偏好顺序而对农村信用社的侵权。因此,应以农村信用社内外环境及产权改革为核心变革合作金融制度。
(一)产权主体的归位
农村信用社应首先服务于农业、农民。因此解决合作金融的功能异化,关键在于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利益格局应引入农户的利益,使农户利益与合作组织的利益在制度层面上很好地结合,能够在合作金融组织决策等方面表达他们成本——利益结构。在制度安排上,首先,将信用社的产权主体人格化,即合理界定农户的合法产权,让农户拥有农村信用社的剩余索取权,使农产在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方式的选择上不仅能获取收益,而且要承担相应的财务结果。如果不能将农村信用社产权主体予以人格化,则农村信用社就 [18]因此,农村信用社的产权主体应明确归位于具有人格化意义的农户。经过20多年的改革,农村的下层结构已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形成了一批具有资金实力的个体经营户和私营企业主,可以引入这批农产入股进社,并且承担合作金融制度变迁的“初级行动团体”角色。
(二)制度定位
以产权安排为核心,重新调整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内部的利益结构,使各个利益主体能够重新讨价还价,形成合理的产权结构,这是从农村信用社本身内部解决功能异化问题。但从外部看,制度环境亦是影响农村合作金融正常运作的关键因素。
从50多年来的农村发展历程来看,中央政府之所以凭借文件、决议、甚至行政通告,“姿意”对农村信用社财产权利进行侵害,对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变更及运作的调整进行干涉;地方政府毫不顾忌地介入农村信用社的运作,关键在于没有法典化的制度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产权保护。如果国家能从外部给予农村信用社正式的产权保护,将会增加农村合作金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能够使产权主体在进行金融交易时形成合理的预期,从而有效发挥产权主体的激励功能。因此,国家应以法典化的制度正式确定农村合作金融的性质地位、运作机制等,有效地理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关系,防止其它利益主体对农村信用社不规范的干预,从而有利于其连续、稳定成长。
农村信用合作社 篇17
近年来,__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省联社济宁办事处和__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截止20__年11月底,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33721万元,比年初增加49559万元,增幅%,是20__-20__年三年存款增长额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64691万元,比年初增加39492万元,增幅%,是20__-20__年三年贷款增长额的%;实现各项收入13619万元,同比增加2993万元,增幅%;实现经营利润4456万元,增幅为%;上缴地方税金1100万元。
一、“三信”评定,破解 “贷款难”、“难贷款”传统难题
大力推进以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为内容的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既可简化农民贷款手续,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又可增加贷款投放,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还可密切社、民关系,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有力地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对信用社来说,可降低和分散信贷风险,稳步提高自身效益,可以说是得国利民利社的大好事。为破解多年来形成的农民“贷款难”和“难贷款”传统难题,把好事办好,20__年以来,__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成立信用评定组织,广泛宣传“三信”评定、贷款证申请程序和被评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便利和益处,层层负责、层层把关,进行了“三信”评定,并召开两次现场会,推动了“三信”评定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对全市综合营业机构的柜台进行改造,设立了专门、独立的信贷专柜;__、小雪、时庄等信用社开办了信贷超市,对客户开展面对面、零距离的服务,方便了客户。20__年以� 贷款证授信额度达到78891万元,贷款证贷款余额66532万元;信用村120个,占比30%,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提高,特别是联社5名班子成员,对自己所包的信用村,不定期到社检查、督导,到村街调研,使5个信用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示范点”。董庄乡屈家村是联社理事长刘福远包的信用村,现在该村信用户已达242户,占比60%,较全市平均水平高出近20个百分点。今年以来,董庄信用社累计向这200多个农户发放贷款证贷款400多万元,支持他们种植的草莓销往我省内各市区和上海、杭州等南方大城市,靠草莓种植形走上富裕路。如今,贷款证贷款已成为__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信贷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绿色通道”、“金牌产品”,持有贷款证有农户只要再加上身份证,就直接可以在授信额度之内从柜台上贷到款,随用随贷,有钱就还,贷款就象取自己的存款一样方便、快捷。经过2年的总结完善,__市已形成以信用社为中心,以支农信息员为纽带,以推行贷款证、贷款上柜台、小额农贷流程再造为重点,具有__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特色个性化和差异化最佳结合的支农营销网络建设新模式。也正是靠这个新模式,全市农村信用社大力支持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大力培植瓜菜、林果、桑蚕、畜牧四大主导产业,大蒜、大枣、樱桃、板栗、牛蒡、草莓、食用菌七大特色产品,使文化教育 名城__初步形成了以书院为主的万亩大蒜,以防山为主的万亩大枣,以九仙山为主的万亩优质林果,以时庄为主的牛蒡、山药等一批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瓜菜面积达到18万亩,日光温室和大小拱棚8000亩,食用菌达40万平方米,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牵住龙头,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农户,一头牵着市场,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处于核心地位,担负着技术创新、开拓市场、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户经营的重任,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力量。为更好地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副产品生产链条良性循环,__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支持的重点,加快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推动了“企业+基地+农户”产业模式的发展,增强了产业带动力。__市圣仙果品有限公司主要对鲜枣、冬枣进行加工、储藏、销售,由于资产小,融资难,求贷无门,一直没有形成规模,近年来,董庄信用社不仅每年累计向其发放贷款500多万元,一次一次为他解决了急需流动资金的燃眉之急,还支持其逐步培育起了冬枣基地和樱桃生态园,使小企业实现了“公司+农户,农户+基地”的突破。目前,__市闻春礼烧鸡有限公司在信用社的贷款余额是300万元。公司董事长说,他的企业从一个小作坊一步步发展到现今拥有固定资产1000万元、流动资金400万元,年产值达900多万元的规模 ,一步也没有离开过信用社的支持。地处被誉为__市第一粮食大镇陵城镇的__市康利源面粉有限公司,早在建厂初期,因缺少资金,曾一度面临关门的境地,信用社看准了该公司的潜力,果断对其进行资金支持,该公司董事长母洪苓利用自己懂管理、精技术、熟市场的优势,在信用社的扶持下,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扩大规模,产品日益丰富,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经过几年的拚搏,企业很快站稳了脚跟。信用社近年来每年对该公司发放贷款200-500万元不等,截止20__年11月末贷款余额900万元。用于公司工艺改造、设备更新和农产品收购等,不仅被评为“济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先后获得 “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山东省著名商标”称号。在全市农村信用社的支持下,目前,__市已经形成了以恒达食品、嘉禾油脂、弘基牧业、大成畜牧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一批中小企业为补充的农业龙头企业群。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规模龙头企业有44家。其中,济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9家,省级1家。企业固定资产超过千万元的29家;年可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企业35家。年出口创汇 6059万美元,上缴税金613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亿元。
三、加强引导,支持组建专业合作社和合作组织
为解决因中间主体缺位问题导致的农业产业化链条中龙头企业“店大欺客”和农户受利益驱使“违约毁单”现象,近年来,__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根据地方党委政府经济发展规划要求,以支农营销网� 圣鲁源养殖专业合作社拥有社员243 户,包括17个养猪场、41个养猪大户,涉及王庄乡、董庄乡、吴村镇和宁阳县、泗水县的部分乡镇,是__市规模较大的养猪专业合作社。在信用社的支持下,如今已发展到年存栏生猪2万余头,年出栏商品猪6万头,年养殖收入700万元的规模。凌云草莓专业合作社社员达到150多户,逐步形成了以合作社为主体,产、供、销和结算一条龙的法人机构,并向信用社交存担保基金100万元,按照双方协议,合作社需要贷款时,信用社可按担保基金的5倍给予其信贷支持。10月份,在合作社建冷库时,信用社及时注入贷款80万元。
农村信用合作社 篇18
关键词:农村资金合作社;信用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020-1
农村资金合作社是由农民民主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以服务农民自己的组织机构,可以缓解农民短期内资金周转不灵活的难题,加快农村脱贫致富。但是,农村资金合作社作为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必然有着天生的风险性,因此,应该客观分析农村资金合作社中存在的信用风险的成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降低农民投资的风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 农村资金合作社信用风险特征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履行契约中的义务而使合约的另一方蒙受经济损失的风险。农村资金合作社信用风险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一样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传染性(一家机构经营困难或破产会导致其他链条上的紊乱);复杂性(风险源头错综复杂,风险因素层出不穷)。但是农村资金合作社主要是为农民办理存贷款和结算的业务,因此其信用风险还具有其自身所特有的特征:(1)可控性。信用风险是可以通过有效地控制和防范使其发生率和破坏率降低到最低。尤其是农村资金合作社大部分是熟人之间的交易,基于社会道德和大众舆论,并建立在多年的交往和了解基础之上,因此其信用风险更可以通过协调得以降低。(2)影响范围小。农村资金合作社的交涉金额一般在几千至几万之间,因此涉及的资金面额小,风险的波及性也就相应的减小。此外,农村资金合作社一般设立在一个或几个村或者一定的经济区域中,参与人也就是这个范围内的全部或者部分的村民,是村民小股资金的流转,具有封闭性和地缘性的特征,因而较其他商业组织来说,其影响的范围是极为有限的。(3)信用风险的类型单一。农村资金合作社的主要职能就是为农民提供贷款服务,其客户的主体是农民,农业收成不明等因素都能影响农民的收入等,因而其信用风险大部分是由于农民超出规定时间内不能偿还贷款的风险,也就是违约风险。
2 农村资金合作社信用风险的成因
生产性信用风险
农业生产的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益低,受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制约性大,因而其收成也极具有偶然性。此外,受市场条件的作用,农产品的价格等也有很大的波动,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农民的收入也极不稳定,一旦出现极大的价格上的滑动或者由于自然灾害等都会影响农民还贷的能力,由此而出现信用风险。
非生产性信用风险
农民除了投资生产这一巨大的资金需求之外,子女的上学费用、婚丧嫁娶以及看病治病等非生产性的事宜也需要很多的资金投入。因此,由于农村资金信用社贷款目的的不限制而出现的信用风险也占极大的比重。
担保失灵引致的信用风险
农村资金合作社大部分是熟人之间的交易,基于社会道德和大众舆论,建立在交往和了解基础之上,因此其主要凭借的是人情关系,这就缺乏实物上的担保,一旦借款人出现经济危机,而担保人也失去担保能力时,一时的口头保障却无法填补贷款,从而产生信用风险。
3 农村资金合作社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
由于农村资金合作社主体和投放方向的特殊性,根据农村具体的实际情况,从农村资金合作社信用风险的特点以及其主要的成因上分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在借贷方面,农村资金合作社要增强自己的信用值,赢得更多的客户,要根据国家的政策和规定,通过分析和研究,不断的调整自己的信贷政策,尽量少贷款给一些受经济影响重大的行业。此外,要加强贷款业务管理。对需要借贷的农户,要实地的调查其经营的状况和偿还能力,不能盲目的借贷。在实施借贷后,还要加强对所贷单位的监管,确保贷款有借有还。
(2)在流动管理方面,加强对合作社存、贷款资金的进出金额监控,及时的发现和预测风险,制订有效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特殊事件的应变能力。其次,对投资进行合理的安排,通过分析和研究,将一部分流动资金投入盈利机会多的行业,实现流动资金的效益化。
(3)在人才方面,加强人才管理。农村资金合作社要积极地通过各种激励机制来吸收和引进复合型人才,给高科技人才营造轻松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对于还要加强人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员的技术培训。要加强员工风险意识和风险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活动。同时,对员工进行业务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全体成员的素质。对不同层次的领导、管理人员、业务员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训以及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操作能力的训练。
4 结语
农村资金合作社是促进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大举措,构建高效科学化的农村资金合作社运行体系,对于增加合作社风险防范能力,调动农民参与农村资金合作社的热情,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解决民生问题有重要的意义,但最大可能的降低信用风险仍是农村资金合作社需为之长期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麻勇爱,章也微。农村资金互助社信用风险与防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篇19
关键词:新时期;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档案管理;实施策略
一、引言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档案管理是一项复杂的操作流程,需要对不同类型的图表、数字、音频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整理,对档案进行全面管理。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档案准确记录了历史面貌的变化过程,新时期需要将档案日常管理工作与以往的管理优秀的管理模式有效结合,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详细的数据参考,对新时期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档案管理工作的长远性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二、新时期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档案管理的发展现状
(一)缺乏档案管理服务意识。档案管理作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整体发展趋势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档案管理为农村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和优质化服务平台。但是由于管理人员缺乏基本的档案管理服务意识,没有从细节问题抓起很难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阻碍了经济水平的稳定发展。再加上大多数 目前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档案管理投入的设备比较有限,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就上岗工作,极大的影响了工作质量。因此相关管理部门要不断培养档案管理人员展开了技能水平,加大问题的创新研究力度,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农村信用合作社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档案管理不够严谨规范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是整个管理流程的核心要素,但是在目前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整个档案管理细节不够严谨规范,达不到规定的要求,部分方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比较有限,没有将档案管理规则与实际要求有效结合,从而导致管理人员的思想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影响了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三)档案管理结构比较单一。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档案管理结构过于单一,缺乏创新研究,我国档案管理类别不够齐全,结构方案不够全面导致大量的细节问题凸显出来,扰乱了社会秩序。而且目前的档案管理就产生了不均衡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很难发挥出农村信用合作社档案管理的真正作用。
三、新时期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档案管理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正确认知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档案管理工作不论在医学还是在工程建设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各个行业都离不开档案管理,在薪水下的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发展中档案管理也不列外。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所以就需要领导者要正确认知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和重要性所在,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摆正管理态度,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但在实际进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因多种原因,导致领导乃至一些机关干部等都缺乏对档案工作的了解,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知,不了解其作用和价值所在,在对工作的支持、理解和关心方面都没有做到位,从而使档案工作进展缓慢。因此,就需要强化人员对档案管理的认知,提高档案管理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构,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化的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和落实,促进档案工作的进行。(二)明确档案管理要点,优化资源设备。新时期采取有效的档案管理措施是至关重要的,农村领导干部要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所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风貌。由于信息资料的获取渠道比较有限,导致管理工作人员对档案工作的了解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因此领导人员要明确档案管理工作的要点问题,不断优化资源设备,合理调整人员费用,从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将档案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还要做好档案管理宣传工作,有利于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注重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综合素质。我国农村信用联社档案管理工作符合新时期的发展要求,管理部门要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展开技能知识培训工作,不断引进优秀型人才,才能顺应当前农村信用合作社档案管理的发展潮流。因此,对档案工作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总结经验知识,运用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从而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四)拓展信息渠道,有效完善档案管理系统。档案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结构,工作人员要投入足够的耐心和精力,准确记录相关信息,及时了解信息的反馈情况。适当的拓展信息资料的获取渠道,不断更新优化档案管理系统,才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档案管理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要不断建立健全新的档案管理系统,让农民第一时间了解金融动态和生产运营状况,让农民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档案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进步的同时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管理部门要不断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有效拓展档案管理队伍。注重档案管理人员意识的加强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从根本上将档案工作认知到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新时期农村信用合作社档案管理工作的稳定发展,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综合水平。
作者:刘丽荣 单位: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参考文献:
[1]张芳。济南市历城区农村信用联合社认真做好档案管理工作[J].山东档案,2014.
[2]张德峰。农村信用合作社:民主困境与法律突围[J].政法论坛,2011.
农村信用合作社 篇20
【关键词】农村信用合作社;治理模式;措施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过程和现状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农村信用社组建和发展阶段(1951~1959),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二是反复和停滞阶段(1959~1980)。农村信用社下放给社队,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筹资和分配的主要渠道。三是农行代管阶段(1980~1996)。四是1996年至今。1996年信用社脱离农行,开始恢复合作金融性质。1996年8月,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信用社正式脱离与农业银行的行政隶属关系,逐步改变为“农民自愿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从1996年以来迄今为止的改革实践看,以产权清晰为导向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无外乎三种创新:一是江苏模式即 但实践证明这三种模式均难以彻底同时解决产权清晰和信贷支农问题。
二、完善农村信用合作社治理模式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