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精编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1
焦波导演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较为忠实地记录了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中庄镇杓峪村的几个人物和家庭一年的生活轨迹。看完这部100分钟的记录片,我忍不住马上又看了一遍。看罢,内心五味杂陈,不觉已泪流满面。
出生在农村,打拼在城市,一头是魂牵梦萦的家乡父老,一头是让人越来越迷离的市井百态。
这部片子里我印象最深刻的台词有以下几句:
杜深忠(村里的文化人)对他的儿子说:"实际上一开始我就对土地没有一点感情,咱就是没办法、无奈,咱就是指望自己打拼,指望自己努力,这个土地不养人,咱这里的二亩贫瘠土地不养人。不成功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还说明问题。"同时,当看到村里的大树被卖到城里搞绿化,他又对妻子说:"这叫剜大腿上的肉贴到脸上,再下去子孙后代我看他哼哼,就完蛋了。"他还说:"咱这些老百姓,咱这些山里孩子出去打工,真是一个要命的事,实际上农民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都是逼着出去的,出去是一把辛酸泪,打工的情况我知道——简直就是拿着人肉换猪肉吃。"
张光爱挨打调解未成后,怨骂:"早晚等着出了人命才是理,不出人命的时候没有理,我是看透了法律。"
除了这些有声的台词,还有一些无声的对白,也让人唏嘘不已。杜海龙在家中的沉默,与在村里春节联欢会上的舞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杜滨才对着家中墙壁的思索,对父亲的抱怨,与在联欢会上演唱《父亲》来表达自己对父亲深深的爱意也让人看到一个朴实的农民子弟的内心世界。
这部片子里反映出当前农村存在的以下几个问题:
(1)村干部工作状态堪忧。在现行体制下,村干部特别是村主干作为乡镇和农民之间连接的纽带,往往受制于长期一段时间农民对政府官员的刻板印象而很难开展工作。当前在一部分地区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尤其是在敏感的征地拆迁等工作中,工作制度上的探索和创新势在必行。认真探索怎样与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怎样提高村主干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是摆在眼前的重要课题。当然,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由于村干部素质不高积极性不强而只能挂在墙上写在纸上。
(2)农村教育水平落后文化生活匮乏。新型农民的培育离不开教育的支撑,新农村的建设也必然要教育先行,教育才是隔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唯一途径。笔者所看到的农村教育现状是,随着小学并校的进行,很多农村已经听不到朗朗书声,孩子放学后和节假日周末等时间没有读书的环境,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没有意识也不懂得该给孩子购买什么样的书籍。短时间改善农村的学校教育水平非常困难,推广在农村的公共场所建立青少年儿童图书馆,由村级文化协管员管理,由省市级文化部门指导,或许是当前比较可行且有效的办法。公共文化生活的匮乏,在今天功利盛行的`年代,造成村民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鸡犬相闻却彼此不闻不问,实在令人心痛。开展农村运动会、农民联欢会等简单易行的公共文化活动,在大部分村干部看来"没什么用",自然也就无人去做了。
(3)农村特殊家庭很少得到关怀。所谓特殊家庭,是指单亲、失独、大龄单身等不完整的家庭,这类家庭在农村的熟人社会中有很大的舆论压力,也常常受人欺负,在精神上得不到慰藉,往往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当然留守儿童家庭或者空心家庭也存在情感方面的缺失,但处境会好一些。怎样对这类特殊家庭进行关怀,也值得人们深思。
(4)法治建设任重道远。这不仅仅在农村,城市也是如此。冲动是魔鬼,身边由于一时冲动而形成的恶性刑事案件频频发生,不禁让人们在思考整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当然,片子中也有很多令人感动的场景,小梅出嫁时与父亲的对话让人感慨。张兆珍对丈夫的无限包容,着实让人动容。
影片的最后部分,联欢会上杜滨才的一首《父亲》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在一个特殊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也向我们透露出导演自己对农村深深的情感。
是的,中国不止一面,大城市的繁华与广大农村的落寞,城里人对农村自然环境的向往和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无视,农村人就算进了城也很难融入到冰冷的混凝土中。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2
《乡村里的中国》是一道命题纪录片,总导演焦波经过各方面的考量,最终把镜头对准了山东淄博沂蒙山革命老区沂源县杓峪村。该片以一个小村庄为切入点,通过对杜深忠、杜滨才等多个家庭生活的纪录,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环境保护、农民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等诸多社会现实话题,既生动有趣,又深刻感人。
按理说,这样一个乡村纪录片不论是从题材、片名还是其他方面,可能都难以吸引到足够多的受众。但出乎意料的是,当这部纪录片第一次试映时,许多观众从各地专程赶来,整个放映厅座无虚席,观众们跟着片子里的主人公们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无奈、一起愤怒,直至影片结束都难以从那样的激动情绪中走出来。究竟是怎样的因素使得这部纪录片拥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这部片子的主创人员由著名摄影师、纪录片导演导演焦波和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0岁左右的'年轻人构成,他们在杓峪村里呆了整整373天,和当地村民一起吃、一起住,成为了一家人。后期阶段,村民们连吵架打架都已经不避讳镜头,可见摄制组和村民们的之亲近。因此虽然片子里的很多镜头可能操作上并不能达到行业内的要求,但却胜在真实地还原了生活,记录下了中国乡村最真实质朴的生活原貌,戳中观众的心。
片中杜深忠和妻子金句频出。杜深忠是一个类似古代穷秀才的形象,穷乡僻壤的现实环境阻挡不了他对精神方面的迫切需求,尽管一年卖苹果只能赚到个几千,他却心甘情愿花上好几百去买一个自己并不会弹奏的乐器琵琶。“都说农民对土地有感情,实际上我对这个土地就没有一点感情。咱就是没有办法,无奈……。”杜深忠如是说。杜深忠的妻子则是最真实简单的乡村妇人形象,她嘴里总能时不时蹦出许多乡下俗语、顺口溜,引得观众一边捧腹大笑一边深深赞同,话糙理不糙。她嘴上埋怨杜深忠无用,心里却又深深崇拜着他的满腹才华,这样一种看似矛盾的行为,甚是可爱。除此之外,还有村里书记张自恩吃力不讨好的无奈、杜滨才和父母之前含蓄内敛的亲情等等,也都可以从小处窥见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的人生百态。纪录片最重要的不是镜头质量,而是它记录下来的真实故事,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
总导演焦波透露,《乡村里的中国》拍摄费时一年,后期又制作了一年。整部片子在剪辑上按照时间线,根据二十四节气进行划分,给观看的观众带来一种和主人公们共同度过了宝贵时间的时空变换感,仿佛跟随他们一起,见证了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片中每个节气过渡时,还插入了精美的风景镜头,提供给观众良好的视觉效果。
我们可能很难相信,几个平均年龄20岁左右的年轻人是如何拍摄出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一方面,焦波总导演的悉心指导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几个年轻人虽然缺乏经验,操作技术有所欠缺,但他们善于观察、捕捉有意义镜头的意识非常强,这一点很值得我们给予赞赏并向其学习。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3
这次在上电视作品选讲课的时候,我们集体观摩了焦波导演的《乡村里的中国》。第一次接触到焦波是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室友从网上找来他的作品《俺爹俺娘》和我一起分享。最后室友说:“拍得真好。”
当时我们都忙着备战高考,所以我也只是仅仅慨叹了一番便没了下文,不曾想上了大学竟也能和焦波的其他作品有接触。
整个《乡村里的中国》记录了农村人在一年的生活,由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作为全片主线线索穿插在内,讲述了以农民杜深忠和他身边的邻里乡亲为主角的故事。这个摄制团队除了焦波导演以外,全部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正是这么一帮人,为我们展现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画卷。
其实要论镜头和拍摄手法,这部片子的拍摄技术没有那么高超。但它采取了全程跟拍的模式,镜头前的村民不掩饰,不做作,即使面对镜头也还像平时一样生活着。正因如此,它的真实、朴素才能打动屏幕前的观众。
在影片中,主角杜深忠无疑是整部片子里引人注目的焦点。他和其他的农民有着明显的'不同,他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负。有很多专家在看了这部片子之后都有评价说,杜深忠说的话,任哪个编剧也写不出这么好的台词,哪个演员也演不出这样的神态。他喜欢写毛笔字却买不起宣纸,喜欢弹琵琶却不得不花费将近半年的收入。他对儿子说,“这二亩的贫瘠土地养不了人”。我们从中能感受到,一个平凡农民对外界的向往和希望儿子能有一个好归宿的期盼。
尽管这部片子的主题是乡村人一年的生活,但为了拍好这部片子,焦波和他的团队在农村,与这些农民共同生活了一年多的时间。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农民们的生活也能反映出我国农村现存的许多问题。比如,城市里经常在农村里砍树搬过去搞绿化,用杜深忠的话说,“剜大腿上的肉往脸上贴”。我们都只注重城市的面子工程,却忽视了农村的资源问题,这话从农民嘴里说出来,让人感觉更加深刻了不少。
总之,《乡村里的中国》为我们展现出了近距离的农民们的生活,并且从各个角度都揭示了一些我们容易忽视的问题。它平易近人,所以才能感动无数的观众。它朴实无华,所以意义才无比深远。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4
杜深忠固执的说道:“我对土地没有一点感情。这个土地不养人。”我不禁一颤,不禁一叹,不禁无奈、无助、思绪乱做一团,就像幸福的幻象被丢在了泥溷中。
前几日看了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很偶然的开始,很暗淡的结束。看完全片后躺在床上思绪久久不能平息,随手在手机上百度了这个纪录片,随意搜索,得到的结论却让人惊叹,没有想到该片在豆瓣上居然有 的高分,更没有想到的是居然有无数的年轻人讨论着这样一部纪录片,这样一部完全描写农村题材、展现农村现实问题的纪录片。不免感叹,原来当下人们那一半魔鬼的面庞都留在“抖音”里,而天使的一半同样保留了下来,化为了善良、理性、正直,而后留在了这样一部纪录片的讨论区。
纪录片描写了山东淄博一个叫沂源的小农村,据说是导演焦波的故乡。全篇依照中国传统季节——惊蛰、大暑、秋分、寒露、冬至等时令展开了叙事,镜头记录着这个小村庄一年里发生的故事。
开篇邓丽君小姐甜美的歌声从乡村大喇叭里传了出来,杜深忠在家里的水泥地上练书法,当晨曦温暖的阳光装裱在杜深忠写满字的地面上时,脑海中竟然出现了“空谷幽兰”般的感觉。杜深忠——一个背负着理想,与命运抗争了一辈子都没有出头,一直想离开土地但却从未如愿的地道农民,还有他那位比他还地道的农民妻子。杜深忠想学二胡,被他的妻子数落为“五音不识”。然而戏剧化的一幕则是他那满身乡土味的面相、表情、服装下居然隐藏了一颗充满诗意的内心,每每回想起这一点,我便有着无限的感动,被杜深忠的理想而感动,被他坚韧的毅力,诗一般飘摇的性格而感动。于是他得逞了,谎言之后他终于花了一笔巨款买了一个琵琶,而他成了一个“奇葩”。浑身乡土、蓬头垢面,充满污垢的手里捧着的是一个琵琶,他甚至根本不会弹奏,也从来没有触碰过这个乐器,但此时他的梦想实现了,这个“美人”已经躺在了他的掌心。再后来我听出了他对生活的无奈和一种认命般的抱怨,他对自己的儿子讲:“这辈子,你妈妈她从来不认识我,他根本不知道我是谁,不明白我想做什么,而她也不知道她自己想要什么,这是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字里行间充满着怒愤,似乎在抱怨他的老婆是一个俗人,永远不懂他,不懂他对生活的追求。然而,此刻他的妻子却腼腆的笑了,说道:“我那时候寻思着你爸爸是个文化人,有希望,所以我不能拖他的`后腿,尽量支持他,谁知钱糟蹋了不少,功夫搭了不少,他却一辈子一事无成,一场空。但实际上我在心里很敬佩你爸爸,我之所以和他吵架,就是因为我想在家里有一点地位,如果不吵我在这个家里将一点地位都没有了。”多么淳朴的表达,杜深忠的妻子就是这么智慧的刷着存在感,一刷就是一辈子,这种策略远远的甩下了当下明星网红刷存在感的技艺好几条大马路。
除了杜深忠和他妻子的故事,接下来是村长张自恩,一个朴实的、出生于农民阶级的现役农民阶级中的“领导”,从头至尾张村长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官员,但他的每一天却“举步维艰”。贫瘠的土地、微薄的薪水、窘迫的生活、无知的村民,所有的一切都足以让他那粗犷而简陋的智慧难以暇接,但他依然坚持着、奋斗者,充满希望的做着他的官,尽管村里依旧有其他村民觊觎他的官位。
张光爱与张光学,貌似是一个族,一个辈的亲戚,却为了我始终都没看明白的矛盾打了一整部影片,差点还闹出人命。每次他们矛盾升级过后,纪录片中的电视画面都会播放出领导人讲话,神五上天的画面,表征着一片和谐的社会景观。
记得2015年看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中国的大事是在农村,中国是一个乡村社会,自古以来乡村中国的基因已经根植于血液,乡村问题、农民问题如若解决不好,很难说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纵观当下社会上的各种西方话语、现代的技术,金融、资本、货币、融资、上市、股权、精英、贵族、上流社会等一批批表征西方话语的词汇充斥着整个社会,每个人都俨然将自己打扮成一个成功的人,一个有财富的人,懂华尔街套路的人。其实呢,骨子里都没有换掉“乡民”的血统。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更是将中国社会的文化基因描写的一清二楚,中国社会的文字、文化、伦理、道德、格局、秩序、政治、权力、话语、知识、血缘、地缘。无不表征着乡村的印迹,乡村代表中国、乡村彰显中国,乡村的问题才是中国的大问题,解决了乡村的问题,才能真的说出“厉害了,我的国”。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5
老实说,看完这部影片后再回头看片名,觉得似乎有点不“合身”,好像一个人穿着又大又薄的雨衣一样,难以支撑。若是叫“中国的一个乡村”,会不会就老实了很多。
当然,这是部很好的片子,它的镜头画面、故事以及人物都可称真实,所表现出的乡村面貌也有很强的代表性。从网上了解到,该片的导演带着剧组成员,就在影片所拍的鲁中这个小山村里,租房而居,一住就是一年多。他们与村民已经混得相当熟稔,因此当镜头对准这些村民时,他们的表情已是很自然。在普通观众的印象中,中国大多数农村也许就是如此。也许。.。.。.
影片不像以往的中国纪录片那样,它没有刻意的煽情,亦无固定的主题,只是用镜头记录着杓峪村的生活,他们一年四季的劳作,他们的酸甜苦辣,灰暗生活中的些微期盼,委曲求生中的无尽辛酸。影片重点关注了村里的几户农家,事无巨细地记录了夫妻之间的俏皮斗嘴,父子之间的复杂情感,邻里之间的激烈冲突,干群之间的互信缺失。影片以过年始,再以闹新春终,红白喜事,婚礼葬俗,均作了细致的表述。总的来说,呈现了农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某种程度上,这部纪录片触摸到了现今中国农村的现实。——《守不住的传统,回不去的家园》
为什么不敢完全地称赞这部片子,除了片子与片名给我带来的不符感,其实我更疑惑片子本身内容上的表现力。比如,当镜头对着村民的时候,他们有无自我表演意识,是否会随着拍摄进程慢慢把自己的生活当做舞台,把自己当作演员?比如动作的夸大和言辞的夸张?我觉得若是摄制组不去,村庄里的很多故事可能不会发生,比如磊磊的认母和最后演唱《父亲》、杜深忠真的会去买琵琶。这种自我表演意识,可能损害了影片对原生态的追求。当然,这是个悖论,因为镜头的存在就是对生活的介入,只是程度的差别。与之相关的就是,作为纪录片它有太强的戏剧性。当然,一年下来,村里零零总总的繁杂事情,慢慢有了几条暗线(杜滨才认母、秀才杜深忠的琵琶、与房东有关的纠纷、村主任的工作),也是情理中的事。但是,为了戏剧性就不得不剪辑和舍弃材料,多了趣味性,就会丧失一些丰富性和复杂性。戏剧性既是该片成功的关键,也是它不可或缺的遗憾吧。
另外,对房东一家的纠纷展现的有些零碎甚至回避。不知是因为拍摄困难还是有意回避,影片并未把果苗纠纷和女房东受伤后法律纠纷中的许多问题充分展现出来,而这其实是个可以窥见农村司法困境的典型案例。虽然在中国的大背景下,观众理解女房东的那句“我看透了法律”并不困难,但是影片并未展现出这个看透背后的艰难和悲凉。又比如张某外出务工不幸蒙难,刚入土不久,家里人就为争赔偿款闹的不可开交。影片只是通过张自恩与朋友的交谈侧面交代了这个问题。总体而言,影片是对农村生活的展现,对农民精神世界的深入探讨并不多,很多问题通过杜深忠的牢骚和谈话也能窥知一二,但是个人认为杜深忠在农村不具有代表性。他很有趣,也有见识,但是,与其说他代表了农民的未来形象,不如说他代表了农民的困境: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平凡的乡村生活是真实的,平凡背后的乡村生活才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