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红色影片观后感优秀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774272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红色影片观后感优秀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红色电影观后感【第一篇】

建军90周年献礼电影《建军大业》观后感1: 8月1日当天,电影《建军大业》在北京市王佐镇正式开机。开机会前,一份《建军大业》的内部演员名单在网上流传开来,其中鹿晗饰演邓小平、舒淇饰演宋美龄、郑爽饰演杨开慧、马天宇饰演林彪、王凯饰演张国焘,演员阵容令人咋舌,不少网友感叹片方用人之大胆。

目前除了马天宇饰演林彪得到确认、张国焘演员变更为吴樾,其他演员阵容仍未得到证实,但不排除鲜肉加盟。此外,刘烨将继《建党伟业》之后再度出演毛泽东,而周恩来的扮演者为朱亚文。“小鲜肉”欧豪、刘昊然则分别饰演叶挺、粟裕。

谈到为何启用年轻的面孔,导演刘伟强解释道:“领袖们和将领们在当年革命时也都是一些年轻人,因为他们的年轻和对国家的热血忠诚,才造就了建军的伟大事业。”同时,刘伟强希望这些年轻演员能让电影更具有观赏性。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喇培康透露电影《建军大业》经过长达五年的精心筹备,在服装、道具和场景布置上以最大程度还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中影“建国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建军大业》将延续《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两部前作的宏大风格。

执导了系列前两部的导演韩三平此次担任影片总策划及艺术总监,黄建新担任影片监制,与香港导演刘伟强共同完成该片。

韩三平坦言,《建军大业》的前提是一部热血青春片,“电影里的领袖们都非常非常年轻,他们才二十多岁就为了国家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其实是非常励志的。所以我们找来了刘伟强导演,来解决我们以往同类型电影不好看的问题。”

黄建新也认为,刘伟强的加盟势必会为影片带来全新的国际化叙事,会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这部电影。对此刘伟强表示压力非常大,“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想要怎么拍,我也希望可以拿出年轻人的激情,拍好这部电影。”

目前除了以上提及的演员,还确定了饰演陈独秀的于和伟、饰演向警予的马伊琍、饰演瞿秋白的白客、饰演蔡和森的刘循子墨、饰演周逸群的李岷城、饰演陈赓的梁大维。

对于网上流传的名单,片方负责人表示并不准确,今天只是公布部分演员,其他演员还没定也未进组,会陆续公布,一切以官方统一出口为准。另外,据鹿晗经纪公司壹心娱乐的内部消息,鹿晗因为档期问题,可能无法接下这一角色。

建军90周年献礼电影《建军大业》观后感2: 经过117天拍摄,“建国三部曲”终篇《建军大业》于11月25日在江西南昌正式封镜。当天,在导演刘伟强和监制黄建新的带领下,片中周恩来的扮演着朱亚文、贺龙的扮演者王景春、叶挺的扮演者欧豪及谭平山的扮演者保剑锋等人一同鸣枪,庆祝《建军大业》顺利杀青。

影片关机仪式随后在南昌起义纪念馆举行。除上述主创外,出品方代表中影股份董事长喇培康、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及总策划韩三平等嘉宾也莅临现场。喇培康指出,电影《建军大业》再现了89年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南昌打响的战斗武装第一枪,讴歌了革命先烈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与此同时,影片在主创选择上也做到与时俱进,50多人的主演团队中半数以上是“小鲜肉”演员,相信他们的表现会受到年轻主流观众群体的喜爱。

《建军大业》最后戏份杀青后,主创们一同观看了部分样片内容。曾参与过“建国三部曲”前两部制作的总策划韩三平,对于新加盟的导演刘伟强赞赏有加:“他(刘伟强)带来了新鲜血液,主旋律电影想拍得好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今天看完样片,好看这个问题解决了,我非常满意。”而刘伟强则笑说:“在接手这部戏之前,我对于(南昌起义)这段历史并不太了解,看过很多书之后现在懂得了。对我来说怎么做到既是红色题材又有商业元素还挺难的,我们在幕后付出了很多。”

自8月1日正式开机起,《建军大业》在近4个月的时间里转战北京、上海、横店、南昌等多地进行了密集拍摄。关机仪式上,上午刚刚完成最后一场拍摄的几位演员朱亚文、王景春、欧豪、保剑锋、吴樾等也悉数登台。回忆起拍摄《建军大业》的这100余天,大家都表示,能够有机会扮演这些革命先烈,自己倍感荣幸。

据悉,《建军大业》中将会展现三场重要的战争戏,其中的“三河坝战役”刚刚于几天前在横店拍摄完成。饰演叶挺的欧豪作为青年将领中的代表人物,在战争戏中戏份吃重。现场他透露,导演要求他扛着重武器来回拍了N条,结果自己因为体力不支直接跑到吐,还惨遭刘伟强嘲笑。

截至11月25日,《建军大业》的前期拍摄终于告一段落。“接下来我们要迎接一场新的战斗,那就是后期制作。”刘伟强在现场说道。目前,影片暂定将在201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90周年之际与广大观众见面,主创们纷纷期待《建军大业》能够获得好的口碑,并且实现艺术、市场两个效益的双丰收。

建军90周年献礼电影《建军大业》观后感3: 《建军伟业》是2017年我军建军90周年的献礼片。继开机与杀青之后,电影《建军大业》又公布了一部分演员阵容。“我们在挑选演员时是非常慎重的,最终选择了一批合适、认真、愿意为《建军大业》付出的演员共同参与这部史诗电影的创作。”监制黄建新表示,“考虑到先辈们在当年参加革命时都是热血青年,我们慎重而严苛地精选了一大批年龄相仿的演员,来诠释先辈当年青春激荡的风采。”

近来青年演员们在演技和态度上屡屡遭受质疑,被问及对这些青年演员的表现是否满意时,黄建新表示:“可以说,这些青年演员的表现带给我们很多惊喜,他们对自己所饰演的角色都有着深深的敬畏之心,每个人都做了充实的案头工作,他们的演技在《建军大业》中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剧本打磨两年,演员都经受专业军事训练

黄建新之于主旋律电影颇有发言权,《建国大业》用明星的人海战术为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开辟一方新大陆,之后《智取威虎山》又成功嫁接红色经典与香港导演的类型片特长。这次将《建军大业》交到刘伟强手里,黄建新压力与信心“齐飞”。 “电影《建军大业》是我从业以来接触的‘最特别的任务’。”黄建新称,“曾经指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而电影《建军大业》所聚焦的,正是那些在波澜迭起的革命岁月中,为国家为民族舍生忘死的不计其数的热血英雄!”

谈到《建军大业》剧组的创作过程时,黄建新介绍道:“这部电影仅剧本就反复打磨了两年,每位演员在进组前都做足了资料文本功课,也接受了专业级的军事训练,所有主创都不遗余力地为《建军大业》奉献出自己的才华和心血。可以说,大家百分之百的热情和投入,必将使这部展现燃情岁月、洋溢着青春激情的电影作品大放异彩。”

红色电影观后感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色彩;有效手段;塑造形象;推进情节;烘托环境

色彩是绘画艺术的一个基本组成要素,也是电影艺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要素。色彩进入电影,让电影脱离了黑白二色的限制,令电影艺术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崭新世界,也使得电影艺术更易于真实再现现实和表达人物内在情感。

一、电影中的色彩是传递电影剧情和感情的有效手段

色彩能被人们看见,主要因为有光和眼睛。有了光,才可以看到美丽的色彩,黑夜里人们是不可能看到色彩的。有了色彩及光之后,假如没有眼睛,再亮丽的色彩也是无法欣赏的。色相、纯度和明度是色彩的三要素,它们之间不同程度的组合,能创造出各种具有鲜明视觉感的色彩,从而反映出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感染观众。

例如《一九四二》中,就是运用低纯度的怀旧色彩来营造压抑的气氛,低纯度色的天空、地面,冷色是暮气,暖色是自由,这样的组合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逼真影像。再如《十面埋伏》中运用了大量翠绿的色彩,既让观众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同时也意味着幽静的环境中将会有一场无情的残杀;《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运用了大量的黄颜色,皇帝皇后的服装和饰物、官兵的战袍和兵器以及各种生活用品都采用了不同纯度和明度的黄颜色,这和电影中"黄金甲"相吻合,并使得电影中的情绪得到有效宣泄。在《花样年华》当中,女主人公先后更换了多套不同色彩的旗袍,从而充分反映出女主人公对爱无限渴望的心情,导演在整部电影中所运用的色彩明度和纯度都偏低,这种暗淡的色彩和电影人物的内心情感十分相符。

由此可见,在任何一种艺术中色彩都能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在电影中色彩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色彩中的色相、纯度和明度是传递电影剧情和感情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

二、电影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我们知道每一种色彩都有其相对固定的象征意义,电影艺术创作中往往会使用某种颜色来准确表达影片的情感。

人类在早期是靠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来表达情感。随着图像和文字的出现,视觉在人类信息交流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原本,一切色彩都是自然现象,并不具备抽象意义,但在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红色,让人感到喜庆、血腥;蓝色,让人感到忧郁、深远;黄色,让人感到光明、富丽堂皇等。色彩在视觉艺术中能调动观众的情绪,从而起到塑造艺术形象、推进情节和烘托环境的作用。

1、塑造艺术形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电影作品要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首先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找到艺术原型,接着进行素材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再创造。任何艺术形象的塑造都离不开色彩的渲染,在电影作品中充分利用颜色的特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可以根据人物及情节情绪的需要加入主观性色彩,使场景的情绪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穿着大红色的棉袄,绑着绿色的头绳,在秋天黄色的草原上奔跑,映衬着蓝色的天空,这些大块纯色的碰撞立刻抓住了观众的所有视线并再也不会忘记。《金陵十三钗》中的十三钗,每一位都穿着不同颜色的旗袍和女孩们所穿的蓝色褂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物内心的恐惧和挣扎,把影片中人物形象刻画表现的惟妙惟肖,发人深省。色彩的巧妙应用使艺术形象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这也是电影色彩最直接的作用。

2、推进情节的发展,达到电影叙事功能的作用

色彩是电影中最重要的视觉艺术语言,灵活的运用好色彩会使影片有效的传达情感,推进情节的发展。

《唐山大地震》对幸存者和活着的人来说,是对苦难故事的重新叙述,影片中灰棕色彩糅合悲催的场景没有降低影片的视觉冲击力,反而带来的是真实的回忆,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超人总动员》中鲍勃在15年后出现在保险公司微老太太办理保险的一幕,画面的色彩是灰色的,包括他的服饰和周边的环境,对比电话另一头海伦在家中给儿子洗澡的场景,色彩明度变亮。表明鲍勃对子的工作的现状不满,而妻子却很是满足目前的生活状态,创作者加大对两者对现状态度的对比,为之后两人产生的误会做了铺垫。《海底总动员》创作者用各种明快的色彩,诸如大红,粉红,粉紫,草绿,柠檬黄,湖蓝等来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宁静祥和的海底童话世界,而当叛逆的尼莫执意要去那艘大船边冒险的时候,画面马上变成大面积的深蓝调,朱红色的尼莫在其间让人觉得那么的不安和对未来危险的预示,这一前一后的对比,刺激了观众的心理,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达到了电影叙事功能的作用。

3、烘托环境,呈现画面的真情实意

电影色彩还可以烘托故事情节的气氛,比如《红高粱》可以成为运用色彩烘托环境的典范,这是1987年根据莫言同名小说执导的一部电影,影片中红色的基调很好的烘托了这部电影的整体气氛,红色的太阳、红色的血液、红色的棉袄、红绣球……一切都浸润在红色里,那种红色的、朦胧的、令人沸腾的世界,弥漫于观众的身心之间,创作者想要表达的血腥与罪孽、欲望与狂野,给观众无限遐想。

《我的父亲母亲》在讲述过去发生的故事时用彩色,讲述现在发生的事情用黑白,这恰恰表达了影片中缺少父爱的"现在"是惨淡的,而过去的时光是五彩缤纷的,这种气氛的烘托,在广大的观众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阿凡达》运用冷色调,包括冷色调的太空,人物、动物和植物也是冷色调,冰冷的武器也是冷色调,使整个画面让人身临其境,不仅观众会感到神清气爽,而且随着剧情的推进越看越让人觉得紧张。《城南旧事》一部20世纪80年代末的经典作品,以老北京为故事背景,城墙、茶馆、天桥、童谣……呈现出一派喜洋洋的美好氛围。创作者通过对往事场景的烘托,不禁令人对那些早已逝去的往事产生了无限眷恋的情绪,呈现出画面的真情实意,给观众留下丝丝暖意和无限的流连。纵观那些吸引观众眼球的优秀电影艺术作品,影片中这样的色彩应用比比皆是,这就是色彩的魅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一部成功的电影会让观众完全沉浸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正是色彩在影片中合理的应用带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影对色彩的把握也越来越准确,色彩对一部电影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色彩不仅会影响观众的情绪,还会左右创作者的思想表达。因此,对电影中色彩的探索会越来越受电影人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庞永红。色彩构成[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红色影片观后感【第三篇】

关键词:色彩;情感传达;剧情推进;象征

在电影中,色彩作为重要的语言之一,是可以说话的。在对人们形成了直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又与观众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作为年轻的艺术门类——电影从最初的无声片、黑白片到今天立体声的彩色片,这期间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不断完善和探究的过程。色彩作为电影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觉元素,一直以来为刻画角色的情感,为营造场景环境的氛围,为增进剧情、丰富画面、加强真实感,提高电影本身的欣赏价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一、运用色彩创造某种氛围,反应人物情绪,产生情感传达的人性化互动

尽管近代以来的人们被告知:色彩只是眼睛玩弄的魔术,物体是没有色彩的,当日光照射到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时,这个物体按照其分子结构吸收某些波长而反射出另一些波长,这些被反射出来的波长在人的眼睛里就被感知为某种色彩。色彩在电影中更象是一位“情感的演说家”,它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连接着“编剧”、“导演”、“电影”、“观众”。这种连接是一种情感沟通的互动交流,在电影的产生过程中,巧妙的运用色彩的情感表现规律,充分发挥色彩的各种心理特征。如:影片《海底总动员》中尼姆和爸爸到海底学校的一组镜头,用各种绚丽的橘红色、粉紫色、大红色、草绿色、鹅黄色、粉红色、宝蓝色等色彩来装点画面,营造出一种美妙、斑斓、安全、和谐、活跃的气氛;而当尼姆不听从爸爸的劝告执意要离开大家去那艘大船边冒险的时候,画面一下子变成以深蓝色为主的大面积海水,这其中掩映着尼姆那娇小的朱红色身躯,形成冷色(深蓝色)与暖色(朱红色)色性上与面积上的强烈对比,使观众的心为之收紧,那一片深蓝色的水域和远处灰黑色的模糊的大船底部预示了一种莫名的危险。在这组镜头中色彩对剧情的推动与演进作用是显见的,从开始的兴奋、喜悦到后来的恐惧、紧张,除了故事本身的睛节以外,色彩心理学上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可见动画片中色彩的运用对于调节观众情绪和增进剧情的发展起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大师张艺谋的《英雄》的大色块中就包含着想传达给观众的情绪,影片先后出现了红、蓝、白、绿、黑五种色彩,每种画面色调都有不同的喻意,对推动故事发展,刻画人物性格都起到了烘托作用。红色的基调向观众传达了无名心中的躁动,红色的故事中包含了忌妒、怒火、痛苦,这一段在飞雪将如月斩杀后满天黄叶变成红色达到极致;蓝色的故事中包含了平静、爱情、牺牲,在无名和残剑水上的激斗后残剑守护在飞雪身边时达到极致。柔和的绿色也为几乎真实的描述添加了一些祥和;绿色的故事里包含了超脱、浪漫、博爱,这一段在残剑放弃刺杀秦王,秦宫无尽的绿纱缓缓落下时达到了极致。由于有了色彩上的时代分隔,使观众在理解故事情节上减轻了压力;白色和黑色才是最后真实影片要表达的故事;由于有了色彩上的时代分隔,影片传达给观众的感情有着很大的差别,观众也丛中感受到红色的冶艳、绿色的浪漫、蓝色的质朴、白色的伤心、黑色的绝望,同时也使观众在理解故事情节上减轻了压力。影片所表现的色彩心理特征,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和注意,面对这个色彩的盛宴,人们产生了种种联想,受到一种特定的情绪的感染,呈现一种积极、主动的探求心理。最终,促成了人们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行为。

红色电影观后感【第四篇】

关键词视觉语言 情感主题 色彩基调表现

1927年,电影艺术由无声跨进了有声时代,使电影艺术更富有现实感和感染力。1935年。彩色技术首次在美国马摩里安执导的电影《浮华世界》中运用,使电影由黑白两色到彩色。不但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更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一、电影色彩简史回顾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彩色技术在电影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能够灵活、有区别地用彩色反映现实,但受绘画的影响。摄影主张对现实对象进行艺术加工、修饰和改造,强调视觉造型形象的象征性和寓意性,追求画面气氛和意境,使银幕图像更接近绘画的要求。五六十年代,电影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开始追求真实可信的银幕效果,加之这一时期,电影移动摄影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了“照相本性”,彩色胶片的大量生产,为电影丰富的色彩表现提供了条件,促使电影艺术向“再现现实、接近生活”方面发展。自七八十年代始,电影技术已经成熟。表现手段日臻完善,中国电影人也开始认识到色彩的重要性,电影的色彩观念也随之进入了中国电影人的视野,并很快被付诸于实践。1979年,电影《小花》和《生活的颤音》率先对电影色彩的运用进行了有意识的探索。《小花》全片共有12个回忆性的黑白片断插入彩色片中,导演意图通过画面色彩上的对比和交叉来完成影片的叙事。《生活的颤音》同样在艺术形式上敢于突破,导演几乎把当时能看到的比较新鲜的电影技巧都用了个遍。例如现实和回忆交叉的叙事方式,升格摄影和定格等。这两部影片都使用了黑白片和彩色片交替的手法。既表现了人物的意识活动,也在剧作结构上作了一次尝试。当今。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电影艺术也在顺应着时代的潮流。满足着人们的需求与渴望。色彩也在为电影艺术的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色彩的情感作用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张艺谋也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我自已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的确,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色彩作为电影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除了能还原景物的原有色彩,同时。还能传递感情,表达情绪:色彩不但可以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体现时空转换、创造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当然,由于人们对不同色彩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反映,这也就形成了色彩的情感作用。

比如:红色――

红色是太阳和火焰的色调,象征着温暖、热量,是爱情、热情、冲动、激烈等的感情象征。红色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热烈而活跃,具有蓬勃向上的感觉。

红色是最强有力的色彩,在电影中偏爱红色。把红色的表现推向极致的当数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他的影片《红高梁》中红红的高梁酒。《菊豆》中的染坊。《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红灯笼,甚至《秋菊打官司》中那一串串挂在墙头上的红辣椒,都构成了一种视觉张力,象征着一种热情的生命活力。

红色还象征着躁动、革命。在电影《活着》中。红色被作为影片突出的饰物和象征性的幕景。红色的皮影戏、挂着大红灯笼的、红色的标语、红色的画像、红袖章、红宝书等在影片中十分醒目。

在中国的民俗中。尤其是在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红色是主色调,象征着喜悦、吉祥、庆典。

黄色――

黄色给人以明朗和欢乐的感觉,常常被用来象征幸福和温馨。黄色因明度高,容易从背景中显现出来。具有引人注目、吸引观者视线的力量和条件。

在我国历史传统中,以黄色为神圣、权贵、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标志。意大利导演贝尔纳多・贝尔托鲁齐,使他的电影《巴黎最后的探戈》(由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摄影)弥漫在扑朔迷离的黄色中,这是热情、欲望和疯狂的象征。在他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由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摄影)中,又用明亮的红与黄拍出了中国皇宫的金碧辉煌,给人以华丽隆重的视觉感受。

蓝色――

蓝色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冷的感觉,所以象征着寒冷。兰色还包含着抑郁和忧伤的成分。歌德在《色彩理论》中曾经谈到,蓝色是一种能量。它处于负轴,最纯粹的蓝色是一种夺人的虚无,是蛊惑与宁静这对矛盾的综合体。最能感受到蓝色调的是法籍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电影之一《蓝色))。影片笼罩在忧郁的蓝色之中,蓝色的游泳池,蓝色水晶样迷离的玻璃串灯饰,既为女主人公营造了一个独特的心理背景,又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愉悦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张艺谋的影片《千里走单骑》中有大量展现原生态天空的镜头,那种纯粹青透的湛蓝有一种震人心魄的美丽,延续了一种回归质朴与本真的风格,以水面无波、平铺直叙的方式,反映了亲情的厚重深沉之美。

绿色――

绿色是自然生命中最生意盎然的色彩,也是红色的对比色,有一种平静、稳定、希望的感觉,是一种最适宜人眼睛的色彩。绿色象征着和平,代表着春天。在武侠大片《十面埋伏》中,天与地、人与物,整个画面凝合成一片壮观的绿色海洋。那片绿看得让人心动,让人神往。

黑色与白色――

黑色与白色是无彩色,和其它有彩色一样,也起到表达感情的作用。黑色往往使人联想到死亡、忧愁,易产生失望、黑暗、阴险、罪恶的感觉:白色使人联想到光明、清晰、神圣,易产生纯洁、淡雅、稳定的感觉。但因黑色和白色是所有色彩中明度最低和最高的色彩,所以黑色的情绪又具有低沉、凝重、庄严等感觉,白色具有虚无、冷淡、和平等感觉。但由于个人或国家或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观念,也会形成差异的情感作用。例如白色在西方是纯洁爱情的象征,婚纱是白色的:而在我国则常常以白色为孝服,西方参加葬礼穿的是黑色服装。在我国传统戏剧中,红色是忠良的标志,黑色表示正值威严,白色则表示是奸诈刁滑,传统戏剧脸谱都按此规律描绘。

暗黑色在影片《英雄》中,表现了秦王朝的威严与冷酷。前苏联的著名导演安德列・塔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所有的空间都以黑色为基调的,就像一座凋零的废墟,就连潜行者身上的着装,也是一身黑。黑色 最大限度的传达了影片的窒息与压抑。

黄建新导演的《黑炮事件》影片中。白色的运用很是荒诞,特别是第一次党委会,整个会场几乎全是白色的:白墙、白色的衣服、白色的钟面、白窗帘、白桌布、白玻璃杯子、白开水、白色的椅子套等等,人物也一律穿着白上衣,只有人的头发和武书记背后那占了整个墙壁的走得很慢的超常石英钟的刻度和指针是黑色的。……

综上所述,虽然单个颜色会有不同的视觉感受,也能传达一定的感情,但色彩真正的美感是在有意识地、合理地运用色彩基调时体现出来的。

三、表现主题的作用

“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在电影中,色彩同样是导演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比如张军钊导演、张艺谋摄影的影片《一个和八个》为表现抗日时期的艰苦环境,采用了灰暗色基调,在视觉感受上几近于黑白片,导演强烈排斥着色彩的鲜艳明亮。又如陈凯歌的影片《黄土地》,大面积的黄色块的运用,不出现一点绿色或者蓝色,以强烈的视觉效果渲染影片主题。

为了充分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全片应保持一个总的色彩基调,李少红导演的《恋爱中的宝贝》,拍摄的一部带迷幻色彩的爱情电影,导演在表现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时,无论在具有符号意义的古城墙上,还是在民间的胡同小巷里,都把这个城市的构成元素赋予了一层暗红的色彩,甚至连电影里的树都看不出绿色的原色,这使得古老的北京城,无论是紫禁城,还是四合院都显得那么凝重与深远,这样的色彩对故事的荒诞情节起了“如来佛手”的作用,使之无论宝贝(周迅饰)穿着任何五颜六色的奇装异服。也让她飞不出传统下的北京城。

叶伟信导演的《大城小事》(黎明和王菲主演),是以上海这个城市为背景拍摄的一部现代情感戏。影片里的城市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浅绿,这种颜色在天空,建筑、花园、里弄中隐现出来。因着剧情使上海这个“大城”却始终处于一片静谧之中,绿色在色彩里是中性颜色。温和、放松是其感情属性,于是电影里的上海,不再繁杂、不再忙碌、不再像现实里的高楼大厦一样让人喘不过气来,为了凸显“小事”,一片浅绿滤镜下的大上海变的安静祥和。

色彩基调是指一部电影画面总的色彩倾向。要求镜头画面内部的色彩保持协调,一部电影作品,总会有一个与主题对应的情绪基调,或明快,或悲情,或低沉,或浪漫等。表现总体情绪的色彩手段就是色彩基调。具体体现为在一部影片中或影片的一个小段落中,以一种或几种近似的色彩为主导,构成和谐的色彩倾向,加深观众的印象。一些喜剧片、爱情片多用暖色调来烘托喜剧气氛,表达爱情的浓烈。如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通篇采用了接近红的暖色调来表达它的喜剧特性,给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以快乐。也有一些影片多采用冷色调来烘托气氛。电影《拯救大兵雷恩》中,影片的基调则运用了绿蓝色。选择这种基调色彩的运作,主要目的在于使它们的摄制近似于记录片和纪实性手法,使波涛汹涌。气势悲壮的一幅幅画面更具真实性和产生更大的艺术感染力。当黑与红奠定了《夜宴》的主色调后,一种说不出的压抑、阴郁感油然而生。

红色电影观后感范文【第五篇】

[关键词] 电影;色彩;色彩情感

俄罗斯画家列宾曾说“色彩即情感”;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认为绘画的“内在声音”就是色彩,他曾形象地将绘画中的色彩比喻为“钢琴上的键盘”。可见色彩对艺术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色彩是表达情感与思想的物化方式。那么,在电影艺术中,艺术家又是如何抒感、奏响色彩之歌呢?让我们通过分析“红”“黄”“蓝”三色,来一同感受色彩在电影中的魅力吧!

一、“红”色经典系列

在色彩学中,红色是可见光谱中波长最长的,也是七个基本光谱色中纯度极高的一色,色性极强。从色彩的联想和情感方面考虑,红色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积极的一面,红色象征着热情、性感、权威、自信,是个能量充沛的色彩;消极的一面,红色会给人以血腥、暴力、嫉妒、控制的印象。

说到“红色”经典影片,我们不得不谈“电影色彩大师”张艺谋。1988年,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获得当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成就了张在“红色”地毯上,走向他电影事业的国际化道路。

影片《红高粱》,在“红色”神秘的感觉中歌颂了人生存的意义与价值,赞美生命的伟大。该片始终沉浸在红色的基调中:红色的太阳、红色的高粱穗子、红色的轿子、红色的盖头、红色的新娘、红红的高粱酒、男人们血气方刚的红色力量等,到处都是红色的印象。这种生命的原色刺激着东西方观众的视觉,塑造了一种理想的、超越了具体社会表层的人格,颇具深度。

影片运用红色的情感意义,呼唤生命力的主题,发挥“红色”积极的自我个性,张扬人要活得不扭曲、坦坦荡荡的生命观。以“色”言情,情蕴色中,传情达意地让观众产生心灵共鸣。[1]

同样,还是由张艺谋执导的另一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是运用红色突出主题。与《红高粱》创作手法不同的是,该片以红、灰黑色、白为色彩主旋律,充分体现了色调的冷暖对比。在以红灯笼为代表的吉祥、隆重的气氛下,红色喜庆、奔放的积极特征与宅院女人们的命运形成了极大反差,女人们渴望幸福、自由,得到的却是深重的苦难。这种反差使“红色”在某种意义上显得格外刺眼,让人联想到红色血腥、暴力、嫉妒、控制的心理特征。一簇簇红光聚在一起,强烈的灼烧感油然而生。影片的悲情冷色调,体现在与大红色形成鲜明对比的屋顶、天际的恐怖灰黑色和让人产生绝望、窒息的皑皑白雪。

正如张艺谋所说:“我认为在电影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2]

在欧洲,被誉为 “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 的法国籍波兰电影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终生都在关注和探讨个体人的精神世界,主要代表作有《红》《白》《蓝》三部曲。

影片《红》的“红味”十足:红色的桌布、红色的沙发、红色的折纸、红色的被子、红色的闹钟、红色的汽车、红色的门头、红色的上衣、红色的裙子、红色的口香糖广告摄影布景、红色的舞蹈教室、红色的扶杆、红色的室内装饰……在影片的前七分钟里,红色几乎占据着每个镜头的角落。随后的“红色”开始巧妙地忽隐忽现,一个关于同情还是爱的故事开始了……

基氏的“红”代表着爱和生命。笼罩在暖红光环下的女主人公瓦伦蒂娜正是老法官约瑟夫生命的色彩。《红》探讨了爱的可能性,运用红色的积极性格,使年龄悬殊的两位主人公心灵发生了碰撞,让人感到了温暖、祥和。

与张艺谋挥洒似的视觉表现欲相比,基氏的《红》拍得十分平和。恰如其分的红色,绝妙地融合在剧情中,有效地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情绪,表现人性道德深处的焦虑。使基氏成为“当代欧洲最具独创性、最有才华和最无所顾忌的”导演。

二、“黄”色印象系列

黄色是较为刺激的色彩。在可见光谱中,黄色波长居中,具有警告、引人注目的效果,象征着光辉、庄重、高贵、忠诚。从光亮度方面看,它是最能让人高声叫喊的高明度色。

“色彩是感情的语言”,根据不同色彩可以诱发不同情感。例如,色彩的冷暖、轻重、软硬、前后、大小等感觉,还有华丽或质朴、活泼或庄重、兴奋或沉静的感觉。实际上,情感不是色彩本身的固有属性,只是在不同的场景中,色彩会引起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从而赋予了色彩某种情感特征。从色彩心理学分析,高明度黄色具有快乐、活泼、希望、光明、天真、浪漫、娇嫩等感受;高纯度黄色则象征信心、聪明、希望,也有招摇,甚至挑衅的味道。色彩的冷暖感使暖色调黄色变得温暖、膨胀,容易引起兴奋,有扩散、突出的感受;使冷色调黄色变得沉重,而有后退感。

在众多世界优秀影片中,以“黄色”作为整部影片主色调的,也不在少数。例如,中国第五代导演陈凯歌执导的电影《黄土地》,就是通过画面独特的造型美感和镜像视觉而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日本著名导演山田洋次《幸福的黄手帕》是对“黄色”视觉审美功能的又一诠释。

《黄土地》,是中国本土电影的优秀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另类题材女性励志影片。在其影像中,“环境成为与人物同样重要的表现对象,在国画一样高远的镜头中,出现了暖黄色的起伏而舒缓的山山峁峁,它们很少有刀砍斧劈的硬直线条和尖厉棱角,却有一种内在的深厚力量……在这些镜头里,黄土地博大而宽广,占去了镜头画面的四分之三。”[3]

黄色作为该片的整体基调,“传达出一种厚重的有历史感和民族苦难的沧桑感。”[4]影片中大面积的黄色在银幕上既是画面造型的元素,使人感觉到一种挥之不去的沉重,又仿佛在向观众倾吐着主人公翠巧内心的凄苦与痛楚。其中,“求雨”的场景,更是让观众难以忘怀。镜头推到一群光着膀子、跪在地上的农民面前,他们头戴柳条圈,身穿着黑色裤子,虔诚地祈天降雨,黄皮肤的膀子与黄土地、黄河的“黄”形成了协和的视觉色调,黑色的裤子严肃深沉表达了农民对雨的虔诚,绿色的柳条帽是农民对雨水滋润下绿色生命的向往……[5]

黄手帕是日本电影《幸福的黄手帕》中爱情的代名词。整部影片,黄手帕连同野外不断闪现的黄花、公路边上黄色的小旗、黄色的行车线都成为视觉造型要素,黄色好似一个人对爱情的渴望,即使曾经犯过错误而能真心悔过的人(如主人公)也应拥有这样的爱。该片不是在视觉外象的角度上运用黄色,而是能动地从叙事者的视角里看到黄色。在故事情节中,黄手帕能否出现在主人公面前的悬念时时纠结着观众,直到作品快要结束时,导演才安排观众和主人公看到风中飞舞的“黄手帕”,享受这片“黄色”所带来的美妙爱彩。

三、“蓝”色自由系列

蓝色是灵性与知性兼具的色彩。在色彩心理学的测试中,几乎无人反感蓝色。因此,蓝色是博大的色彩,也是永恒的象征。蓝色在纯净的情况下并不代表感情上的冷漠,而是一种平静、理智的象征。在艺术创作中,蓝色是应用度很广的色彩。

从色彩明度分析,高明度的天空蓝,象征希望、理想、独立;低明度的暗蓝色,意味着诚实、信赖与权威。从色彩纯度看,正蓝、宝蓝在热情中带着坚定与智能;淡蓝、粉蓝则让人精神放松。

电影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影片又开始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影片《蓝》就是代表之一。

《蓝》是基耶洛夫斯基的“三色”(《蓝》《白》《红》)之一,拍摄于1993年,获得第50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最佳女演员奖与最佳摄影奖。影片讲述的是:一场车祸使朱莉(主人公)失去了丈夫和可爱的小女儿,从此陷入无边的痛苦之中。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竟发现丈夫生前有位“女友”且已怀孕,于是“痛苦”失去了根源,她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

片名虽然叫《蓝》,却未被蒙上一层蓝色滤光纸。相反,蓝色只在关键时刻才会出现,表现主人公内心追求自由的渴望。例如,蓝房间、蓝灯饰、蓝文件夹、蓝色糖块及蓝色玻璃纸、蓝色幻境、蓝色泳池,甚至于蓝色的音├帧…特别是蓝色游泳池的场景描写,从光线分布上使用了蓝色光源,这使得池水看起来蓝得发亮,游泳池是朱莉最私密的空间,她每次到游泳池都不仅仅是为了游泳,而是流泪或者仅仅是为了流泪,似乎整个游泳池象征的就是朱莉的泪水。

在西方人的观念里,蓝色是精神、理想、超然、浪漫、幻觉、空灵的色彩。正如:艾伦•帕克导演的《鸟人》,主人公蓝色的服装表现他的浪漫。同时,鸟人服装的蓝色也有变化,开始是蓝色格子上衣,后来衣服是全部蓝色,表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从《蓝》看蓝色,观众会有被约束或禁锢的感觉,忧郁的情绪基调油然而生,这正是人渴望自由的象征。

《蓝》就影调来说,是冷、暖调交替出现,不同的影调,表现人对自由的不同感受。

暖色调中,朱莉从昏睡中醒来,试图自杀,悼念亲人,逃离以前的生活,暖色代表过去和被过去深刻影响着的现实生活。朱莉在这些场景中没有自我,不自由也不快乐,这与暖色本身所体现的安全感相冲突,与朱莉内心的矛盾情感相融合。

第一个冷色调中,朱莉在一次蓝色幻觉中自由意识得到觉醒,伴随着一曲未完成的欧洲融合协奏曲,她被一簇蓝色光芒震惊。随后,她拒绝女主持的采访,拒绝谈论丈夫的作品,开始寻求她的自由。

第二个冷色调场景表现的是经济自由。蓝色房间里,朱莉对蓝色吊灯若有所思。而后,她果敢地向律师提出了不接受丈夫任何财产的想法,从经济上彻底独立。

第三个冷色调场景,朱莉吃下从包里翻出的蓝色糖果,打电话叫来了暗恋她的男人,在蓝色房间里与他,第二天朱莉离开了旧居,从此获得了人身自由。

这一系列的蓝色调子选择的无一不是平静、理智、自由的人生道路。

综上所述,从色彩情感上分析“红”“黄”“蓝”三色,我们不难看出,每一位电影创作者对色彩的选择都是有目的的。色彩俨然不再是自然的简单再现,而是一种意象性的艺术符号。它突破了以往将摄影和画面单纯作为叙述工具的框架,使其能指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传达出电影故事本身无法表情达意的信息内容,这就是色彩在电影世界中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段兰芳。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意味[J].艺海,2006(03).

[2] 张艺谋访谈录[N].文汇报,1999-10-24.

[3] 郑雪来。世界电影鉴赏辞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764-765.

[4] 张凤铸。影视艺术前沿[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442.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2774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