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53548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海底两万里》读后感(通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第一篇】

这本书是法国作家凡尔纳写的,他是一位著名的科幻作家。他写这本书的时候,世界上没有潜艇,这是他根据科学推理想象出来的。他在书中描述了许多有高尚兴趣的人。尼摩船长是鹦鹉螺号潜艇的船长。他是一个神秘、博学、睿智的人。而阿罗纳教授则诚实善良,学识渊博,对科学研究充满激情。他们献身于科学,从不关心个人利益。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杰出代表。

看了这本书,我对海洋的认识提高了很多。以后会多读一些关于海洋的书,继续认识海洋,获取知识。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第二篇】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儒尔凡尔纳的一部经典之作,这一本书所讲的故事,有的令我开怀大笑,有的令我提心吊胆,还有的令我受益匪浅,但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还是他们初到南极的那一段。

他们,一行人初到南极时,却因为一场严重的事故,差一点点使所有潜水艇上的人丢掉了自己的性命,那一次鹦鹉螺号像往常一样,在300英尺厚冰原下行驶,可是今天天有不测风云,不幸的事发生了,艇开着开着先是撞上了一块浮冰,整个冲角卡在了上边,内莫艇长来到厨房,让厨师向南极的水中加热水,就这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冲角拔出了冰山。

接下来发生的事故使我看得惊心动魄,提心吊胆,大气都不敢喘一下,内莫艇长驾驶着船,正准备往回走,浮上水面给挺换一下气,结果发现回去的路,因为温度过低,已经结成了厚厚的冰壁,使众人被困于海下内幕,艇长就建议让人们轮流去挖冰,本来情绪异常激动的内德?兰德,也为了求生平静了下来,就这样轮流挖了一天才挖去五分之一,艇内的空气,也“富含”了二氧化碳,但现在氧气室里的氧气只可以让他们活两天了,而且还要留一部分给挖冰的人,我估计他们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挖冰,因为那样才可以有新鲜的空气,才可以继续活下去。

在这痛苦的环境中煎熬了几个小时,阿罗纳克斯躺在床上,快要失去知觉的时候,一股新鲜的空气流入他的肺中是内莫艇长成功浮出水面了吗?不,并不是。是他那两位忠实的朋友,将自己的氧气瓶里所剩的氧气给了他,可是时间已经不够了,那么一点儿氧气根本不足以它们活下去,这时内莫艇长驾驶着鹦鹉螺号,用那威力巨大的冲角成功冲破冰层,使所有人活了下来,看到这儿,我吊着的心也放下来了。

看完这一本书,我闭上眼,回味着这一本书的内容喜悦之情盈满心中,我不仅仅收获了一本好书,还从中得到许多道理:1、遇到对自己不利的事情,要向内莫艇长一样沉着冷静;2、我们要向孔塞伊一样将所知事物的知识分类;3、我们遇到新事物,一定要向阿罗纳克斯教授一样,真实记录下来;4、我们要向内德兰德一样,敢于反抗,敢于质疑,拥有一颗勇敢的心。从这一个事例,我明白了一个更重要的道理,想要与朋友一起从危险的环境中突破出去,就一定要团结配合,且努力才可以成功。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1600字【第三篇】

蓝色,梦幻的色彩;海洋,神秘的存在。对于这样的事物,谁不心生好奇,谁不为之向往呢?早在100多年前,“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对于海洋,就已经做了一番畅想。书里丰富多彩的想象深深地吸引了我,他那大胆超前的幻想深深地感染了我。

1867年,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克斯教授为了弄清楚“黑色庞然大物”的真正秘密,他和仆人孔塞依、鱼叉手尼德·兰一同登上“林肯”号军舰。不幸的是,他们遭到了“怪物”的撞击而落入大海,被关进了牢里。之后他们知道这个“怪物”原来是一艘潜艇,利用海洋发电的“鹦鹉螺”号。船长尼摩因不想他们泄露秘密而把他们留了下来,一起进行神秘的海洋历险。在历险中,他们接触了不为世人所知的海底世界,经历了匪夷所思的奇特遭遇:海底森林打猎、受到土着人围攻、在珊瑚石林中埋葬死去的船员《阿拉文库·》、与鲨鱼殊死搏斗、穿越阿拉伯隧道进入地中海、发现传说中的大西洋洲、第一次踏上南极、遭遇章鱼袭击,等等。最后,“鹦鹉螺”号被卷入大漩涡,销声匿迹。

在这次神秘的海底历险中,我结识了一个个“新朋友”:对知识永远不满足的阿隆纳克斯教授,忠心耿耿的孔赛依,脾气暴躁而勇敢善良的尼德,还有自信沉稳、聪明善良、为了朋友奋不顾身的尼摩船长。我还领略了从前不曾认识的海底世界:海底森林、珊瑚组成的石林、红海中名为三棱藻的微小生物、各种各样的鱼类等等,凡尔纳都描写地形神俱备、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特别是那艘“鹦鹉螺”号潜艇,它诞生在真正的潜艇出世之前,让读者如痴如醉,惊叹万分。它还为日后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建造真正的实用潜艇给以有益的启发和帮助。这一切都令我们惊叹不已,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凡尔纳大胆奇特的想象,凡尔纳不是自然科学家,却充分利用了19世纪资本主义上升发展时期的科技成果,通过巧妙的构思和诡谲多变的情节,将幻想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且借助幻想,表达对科学大发展的热烈探索和强烈追求。

现在,我们中间还有多少同学拥有这样天马行空的幻想呢?但其实,当每个人都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都怀有同样丰富多彩的幻想和不可抑制的好奇心,但在成长过程中它们或多或少都被抑制或扼杀了,这样做等于亲手掰掉了孩子茁壮成长的嫩芽。因为依我个人的看法,幻想建立在好奇心的基础上,幻想比现成的知识更加重要百倍。爱因斯坦有一句话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是的,“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难以摘取诺贝尔奖项——因为,“诺奖”青睐的是好奇!但是,我们国家的应试教育让学生们的好奇心日渐退化。某文章提出,在我国,应试教育不仅成了一种体制,更成了一种文化,文化是一种进入骨髓深入灵魂的集体无意识。因此,我们必须明白:学生时期的成绩好坏并不是决定一生命运的东西。过度注重分数会使学生们失去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随之失去的还有我们宝贵的好奇心和探索心。这并不是说应试教育有错,适当的当然是必要的,但是一旦过度,就会变成残忍的“好奇心杀手”。被这个“杀手”所“改造”出来的考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知识,汲汲于功名,思维格局非常有限。怎么指望“考生”能有创造性的思考呢,怎么指望他们能摘取“诺奖”呢?

好奇心真的很重要。不信你瞧——成绩平平的牛顿因为对一个苹果产生好奇,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对烧水壶冒出来的蒸汽十分好奇,最后改良了蒸汽机;曾经被怀疑智商低下的爱因斯坦在小时候对罗盘有很强的好奇心,不停向家长发问,长大后成了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因为对吊灯的摇晃好奇,后来发现了单摆……我还记得,有一位著名化学家李比希把氯气通入海水中提取碘后,发现剩余的母液中残留有一层红棕色的液体。他感到很奇怪,但是没放在心上,很武断的认为那不过啊碘的化合物,只是贴了纸标签。后来一位法国科学家证实那些残留物是新元素溴,李比希这才恍然大悟。这些名人们的事例难道没有向我们证明,好奇心和探索心的重要地位吗?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想象是人们插上翅膀的思维。让我们以这本名著为伴,带着思维的翅膀,永远翱翔在幻想的蓝天吧。

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第四篇】

今天,我读了一本好书,名字叫《海底两万里》。这本书写得生动有趣,其中也不乏惊险和悲伤。

这是法国的儒勒凡尔纳写的一本科幻小说。儒勒凡尔纳法国作家,现代科幻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科幻小之父。

正如许多人认同的一样,文章中,作者独具匠心,巧妙布局,在漫长的旅行中,时而将读者推入险象环生的险恶环境,时而又带进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波澜壮阔的场面描绘和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交替出现。读起来引人入胜,更是使人欲罢不能。

这本书生动的描述了生物学教授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的神奇经历:他受邀参与在海上追捕一只神秘的独角怪物的活动,不料却中途落水,被怪物潜水艇掳去。教授随潜水艇经过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最后进入了大西洋。路上他们目睹了许多罕见的海洋动植物和海底奇异景象。全书故事生动曲折,情节紧张,险象环生。

他们在海底的生活是那么的有趣,游览这海底美丽的景色,在海底打猎,顿顿吃海底营养丰富的食物。他们经历了好多事,去南极探险、诺第留斯号搁浅,进入珊瑚墓地,经过阿拉伯海底地道,地中海四十八小时在将近10个月的漫长旅程中,经历了土人围攻、冰山封路,鲨鱼、章鱼袭击等许多危险。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南极探险这一危险的旅程。

他们到南极点正要返回时,被急速增多的冰层给压在了海底下,四面都被围堵,而且,上面还有不断加厚的冰层压着,进退两难,而船内的空气只够用48小时了。他们每天顾不着吃饭,从早到晚拿着铲子去铲冰。可他们每天只能铲掉一米厚的冰。到了晚上,寒气增多了,早晨被他们挖掉的一米厚的冰又增高起来。

就这样,两天过去了,尼摩船长不得不放出了仓库内储存的氧气来维持生命。见挖冰的方法不行,于是他们采取用热水去冲冰的方法。一天下来,冰层还剩4米了。最后一天,当冰层还剩1米时,船内的氧气几乎所剩无几了,于是船长决定赌一把,硬冲出去,最终,他们通过努力,冲了出去……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3053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