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男生贾里》有感【精选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读《男生贾里》有感【精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男生贾里》读后感【第一篇】
主人公贾里是个不起眼的初一学生,又瘦又小,还戴着一副眼镜 ,可他却有志想争当初中的最佳男生。 妹妹参加了校艺术团 ,贾里想帮助他,结果还妹妹在台上大出洋相,他帮助好朋友鲁智胜戒烟,用的方法却差点儿吓掉朋友的魂。 他做了好事。却又给女生洪裳起外号。老师批评他,他不服,偷拿了老师的教案。没想到老师没有教案仍将课讲得很精彩。贾里佩服得五体投地,向老师检讨,老师不但没生气,还谢谢他,使他大为感动 ……做的事总是让我哭笑不得。
一次鲁智胜模仿记者向贾里提问:“你为什么要参加最佳男生的竞选?”他自豪地大声说:“我想证明,凡是想成为最佳的人,都有可能争当最佳!”,这让我十分感动 。里这个最普通的孩子,用他自己的成长过程,证实了这一平凡的真理。
《男生贾里》读后感【第二篇】
我最近看了《男生贾里》这本书,书中主人公贾里的“世上只有男生苦,没当过男生的不知道。”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书中讲述了初一学生贾里在学校和家中发生的事。在家里,贾里原是一个令爸爸头疼、常被妹妹笑话的男孩;在学校里,他也曾是一个让同学小看、冷落,常令老师头疼的学生。但是他聪明机智、热情仗义,他给爸爸的作品提建议;帮助妹妹解决困难;为同学打抱不平……最终,他赢得了爸爸的信任、同学的喜爱和老师的表扬,甚至连常常取笑他的妹妹也对他刮目相看,敬佩有加。
这本书中还描写了调皮的鲁智胜,“小博士”陈应达等人,书中也展现了他们有滋有味的成长历程。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能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不在于这个人的地位,而是在于他的品德和行动的好坏。贾里就是用自己乐于助人的行动获得了他人的信任和重视的。另外,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应该灰心,而应该像贾里那样乐观地面对。在做错了事的时候,应知错→←就改,并且要懂得将功补过。
阅读《男生贾里》一书,你会发觉里面的人物栩栩如生,语言幽默活泼,实在令人百读不厌。同学们,有机会的话,你不妨也读一读。
读《男生贾里》有感【第三篇】
虽然这本书很久以前就看过了,但现在再看一遍,依旧是百读不厌。小说的主人公贾里是一个爱出风头,聪明机智,爱行侠仗义的孩子。他经常弄出一些让朋友意想不到的事情,总想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有时候却会弄巧成拙……
贾里和他的妹妹贾梅同年同月同日生,却有着不同的观点,所以他们时常闹矛盾。
一次学校美食比赛,贾梅做出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五光十色”——一种用蔬菜、萝卜、土豆……混在一起炒出来的美食。贾里看了很嫉妒,于是悄悄把自己的菜和贾梅的菜调包。
但是到了比赛时他才发现贾梅的菜因为早早的就盖住,热气没有散掉,所以乱成了一团,颜色不好看了,味道也变质了。贾里为他的小聪明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鲁智胜是贾里的好友,他的鬼点子层出不穷:他们想去听演唱会,无奈又没钱,所以鲁智胜和贾里在演唱会开始前的一次演出躲进厕所里,想等到演唱会开始再出来。不过还是被剧院的刘经理发现了。贾里和鲁智胜只好装作扫厕所的,乖乖的去扫厕所。他们又一次为了自己的小聪明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书里还有很多好玩的故事:贾里帮鲁智胜戒烟,烟虽然借了,却误伤了鲁智胜。他们一起与抢劫犯搏斗……
如果你看完了这本书,再去看《女生贾梅》,你会有更多的发现。贾里和贾梅有着同样的故事,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精彩。
读《男生贾里》有感【第四篇】
暑假里奉老师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读一本秦文君的作品,我虽不太愿意读书但是师命难违,我还是硬着头皮买了本《男生贾里全传》。还别说,这书我一看就着了迷。妈妈让我每天读一个故事说是要好好体会人家的遣辞造句谋篇,我却迫不及待地两天就读完了。
这书最吸引我的就是我觉得里面的每个故事都像是发生在我的身边一样,而且每个冲突或矛盾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让我悬着的心可以放下并长出一口气。
这本书的主人公贾里是一个性格大大咧咧、聪颖机智、热情侠义但也很调皮的初一男生,他经常和他的伙伴们做出点儿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或是干出点令人刮目相看的事情。例如:公园里春游时误打误撞的抓贼、为了逃演唱会的票却聪明反被聪明误——被罚扫厕所、生日聚会又找回三剑客组合、给妹妹支招却弄巧成拙……虽然贾里有许多小毛病,但他仍是一个诚实、勇敢、幽默、知错就改的人,我非常喜欢。
小说中的其它人物还有可爱的马大哈鲁智胜;有胆小的天才陈应达;还有贾里的双胞胎妹妹贾梅;以打扮为自豪的林晓梅;喜欢用眼泪来打官司的王小明等等。他们就像我的同学,让我感到可亲、可爱、可信,读着这本书就感到写的就是自己的学校生活,有时读完后真搞不清楚,哪些是书上的事,哪些是我自己经历过的事。
在这我要由衷地向作者说声:“谢谢!谢谢您这么关心孩子;谢谢您为我们写了这么精彩的小说;谢谢您教给我们怎样笑对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