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天那边》观后感精编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电影《天那边》观后感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天那边》观后感1
>观后感
最近,学校组织看了一部关于支教的电影——《天那边》。影片主要内容是:大学毕业生许晓萌和江可可在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山村支教活动中,与当地的领导、师生、村民之间发生的事情。我是一名师范生,将来也将从事教师这个行业,看完这部影片,我感触颇多。
首先,作为当代毕业生,为了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我们不但需要勇气,更需毅力,还需要努力。影片里许晓萌通过自己的勇气、毅力和努力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
其次,作为一名志愿者,要有坚定的决心和信心,如果没有,很难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去,结果只能是,不但没有做出贡献,还浪费了时间、精力,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影片中,许晓萌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而支教,江可可则是为了他的爱情而支教。结果是,初到山村时,由于水咕噜小学农村学生的可爱和出于对新事物的好奇,他们的支教生活过得很充实。但是,时间久了好奇没了,才体会到农村教学的艰辛,最终,只有许晓萌坚持了下来,江可可离开了。江可可之所以没有坚持下来,是因为他不是真正的志愿者,他没有坚定的决心和信心,不但没有为水咕噜小学做出贡献,还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浪费了水咕噜小学师生去适应别的老师的时间,也失去了他为之去支教的爱情。
再次,不管我们从事什么工作,任什么职位,我们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特别是教书育人的教师,否则那就是误人子弟。影片中村长和罗老师对许晓萌和江可可的不信任,导致许晓萌和江可可无法任教,从而让学生失去了很多,也耗费了许晓萌和江可可的时间,更让别的支教者心寒。
最后,我们的祖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摆脱了很多困境,发展越来越快,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还有其他方面,比如人们的认知差距。从影片里罗老师的吃住和知识水平及教学方法可以看出来,这说明,祖国的农村不但经济有待发展,教育水平更是急需提高,农村教育更需要注入新的资源和能量。
祖国的农村和城市,就好像天的两边。大学生——祖国的未来,几乎都在这边——城市,而农村,就好像天的那边。我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到天那边去,到那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果有更多的真正的志愿者,我相信,贫困的地区会越来越少,“天那边”越来越小,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我们的祖国会变得更加文明、富强。
天那边观后感2
天那边
看完电影——《天那边》,心情莫名的沉重,想要写点什么却无从下手,不知从何说起,不知说些什么„„
也许那份质朴已经无法再用语言阐释,也许那份乡土热情已被城市的气息冲击的支离破碎,也许孩子们已经遗忘那本该属于他们的纯真,也许这世上本不该再出现水咕噜村的那种落后,也许这只是电影而不是现实存在,也或许这些真的只存在于天的那边,也许„„可是再多的“也许”也掩盖不了那催泪的感动!可能如江可可一般,再多的信誓旦旦、再多的豪言壮志也无法在他眼中的灰色世界被一一实现。当一切失去颜色时,诺言、承诺,甚至作为赌注的感情,也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结果一切都无所谓了!
然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并不伟大,只是那一颗心无法因为环境而在道德的底线堕落,无法因为诱惑而泯灭了那颗带有责任的良心„„而许小萌只是一个代表,一个明面上的一线代言人!可有多少人知道罗吉伟呢?也许只有在孩子们心里,他才是长存的,伟大的、无可替代的。罗吉伟,作为那些默默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牺牲自己的一线人物的缩影,他或许并不出名,并不出色,甚至还经常犯错,但是不得不说,他是可敬的!但同时,他也是可悲的,因为认可他的人不多,懂的珍惜他劳动成果的人更是少,更别谈获得其他人的帮助了!而对于这部电影,它不仅反映出现时社会的支教的现象与问题,更是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贫困地区教育问题的重视。前几年,支教大学生徐本禹成为感动中国的大学生,支教的人很多,站上领奖台,他只是一个个例罢了,但是支教完了,他们依然回来继续自己的研究生生涯,不同的是有的人在支教岁月中为那些需要的孩子们做了一些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比如徐本禹,但是这样的人,太少了。年复一年,这些学校换了一批又一批的支教青年,老师来了又走了,只是,这些孩子却没有办法如此迅速成长起来。
写到这里我写不下去了,虽然我明明知道还没写完。因为接下来或许将又会是一个愤青对现实的不满而对社会进行的抨击,一个热血青年为唤醒人类的知觉而对大众的高声呼吁,然而这一切在别人眼里却仅仅是无病呻吟,在执政者眼里却只是个别人的牢骚而已,对他们而言,一句话——“无所谓!”既然如此,那我也“无所谓”!
天那边观后感3
天那边观后感
许小萌的男友江可可的行为我可以理解,自小就在国外长大的他,不属于乡下,不属于乡下的孩子们,不属于整天吃蔬菜的人。他有他的人生理想,虽然他去支教是打着爱情的幌子,但他真正教学起来,又很活跃,很现代化,只是他的思想不属于这。然而,我相信他爱过,而且很爱很爱许小萌,只是这份爱情已经有些变味,有些让他承担较多的心理压力。
罗老师及村长的“不信任”而不给他们课教,是怕孩子们受伤。罗老师能为了一只鸡要跟江可可拼命,因为那些家畜都是孩子们的希望。
当许小萌问学校惟一一位罗老师为什么不跟她讲学生们的家庭生活情况时,罗老师的话语让我似乎有所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在这里,而不是在支教的学校。“我怕我讲了,对你讲也是个麻烦。其实,我也是有一点私心的,你们的水平太高了,教的也太好了,将来小屁股们的水平也太高了,我对付不了啊。上回支教那个的白老师,又是美式教育,又是英式教育,还有社会主义特色教育,搞的好好,小屁股们欢喜的不得了,二个月就走了,到现在,小屁股们想起来还哭。你们来,我不是不欢迎的,只是三个月、半年,你不能待一辈子啊。你了解再透的情况,到时候你走的时候,你心理不会痛快,小屁股们的心里也不舒服…”我的教育水平非常有限,并没有剧中本家许小萌那么优秀,但我也是有信心教好他们。试想,当孩子们刚刚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并且接受了一个陌生人,而这个已注入孩子们心里的陌生人又要走了,对很多不懂的孩子们又是怎样的打击呢?而这种打击又是接二连三的,这又何尝不残忍呢?而很多志愿者来这支教的初衷就同许小萌一样,为了实现人生的理想,为了自己课题的实验和实践。所以,导致为了不得不要自我保护时就产生了排斥行为,因为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能在这里待一辈的乡村教师,能给孩子们带来知识,一直陪伴孩子们,送出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的老师。而我们会在远离亲人、远离以前的生活圈的乡下待一辈子吗?这种“排外”,导致了孩子们同样不能接受到丰富的知识,不能受到正规的教育,就这样一直落后着,有差距着,走出大山的欲望也将受阻且淡去。
孩子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是一个国家的明天,教育的好坏就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我们只要尽己所能做到最好,不求回报的付出,那么我们也不会失去来这的意义。
我们始终是自己,要做自己,怀着当初的那份热情,继续寻求新路,做好我们自己,尽己所能,给这里带来美好。这种待遇,谁说不是对我们人生的考验和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呢?
第十五期 栾城赵县分队 赵县中学 化学 赵月欣
电影《天那边》观后感4
电影是这样开始的:火车上,两个实习的要去山区支教的大学生(一男一女),正肆无忌惮地、信誓旦旦地说着豪言壮语。女孩为梦想而来,男孩为爱情而来。这样地开始似乎一下子就让人看到了结尾。女孩为了梦想放弃了男孩、放弃了爱情。
可当男孩走的时候,更多的不是鄙夷。就像男孩所说的:我要回家,我在这儿呆不下去了,我想我的爸妈。你去实现你的梦想和价值吧。你说得很对,我在这就是白痴。是的,我们没有权利让你一个刚要毕业的过惯了安乐生活的大学生去承担那份本来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况且,也许正的像他说的那样在这里我就是白痴。城里,也许更适合他,更好地让他把自己的所学奉献给社会。
当许老师要走的时候,破箩的小太深刻了:哭似的微笑。顿时才明白了原来笑是可以这样的。不愿让许老师难过,他要笑;要小屁股们笑,他要笑。又不愿看到许老师走后小屁股们难过,他哭了。他看到过无数次小屁股们因为支教老师离开而难过。于是有了这样的微笑。可许老师还是走了,毕竟她只是一个即将要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准备好在大山里呆上一辈子。
支教是整个社会的事,是一件要全社会接力的事。也许,我们没有必要让哪一个人在山里呆上一辈子,可我们是不是能让一次支教的时间变得长一些,一年、两年,让孩子们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天那边》观后感5
看了这部电影的名字《天那边》,让我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是一个“山那边”的故事,讲的是一个隐落在群山中的村子,一个在村子里成长的孩子,从小站在家门口,望着那一山又是一山的绵延群山,问他的父亲:“父亲,山那边是什么?”他的父亲蹲在门槛上,抽一口草烟,面前的大山在他眼里变得混沌,嘶哑的回答他的孩子:“山那边是另一个世界。”孩子沉默,他仍然每天站在门前望着大山。后来孩子喜欢上了文学,文学带他了解了山那边的世界,他开始创作,作品带着他,最终去了山那边的那个世界……
而《天那边》,两个惯于丰衣足食还有足够物质精神生活的都市小年轻,一个为了理想,一个为了爱情,从现代化的都市走向了落后的山村,开始了理想与爱情的考验,一次理想与现实的较量,一次爱情与信念的赌注。
这部电影毫无疑问在反映一个当代大学生的支教现象以及中国许许多多落后农村里的落后教育,有对有志青年敢于献身的赞扬,也让人看到中国教育现存的严肃问题。这是一部小成本电影,剧情不算新颖,甚至有点俗套。但这么一部没有什么突出特点的电影也平平凡凡地让人并不厌倦的看完了。许晓萌身上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对自己的理想与决定坚持到底的冲劲和决心,但同时也有着现代都市年轻人易冲动的个性和看事情做事情缺乏深思熟虑的思维方式以及那股隐隐的大小姐惯性脾气;江可可身上典型的现代都市化青年形象,信誓旦旦,信念不定,对事物以新鲜感度之,在缺乏物质化的世界里,他无法生存,即便是堪比生命还价更高的爱情,也挡不住他投身物欲都市的脚步;破罗身上的农村人的淳朴、敦厚同时也带着点小小的私心,这样的纯民即便是在农村,恐怕也不是那么多了。
看这部片子时,我想起了另一部关于支教的影片《美丽的大脚》:一位都市女教师、一位北大荒农村教师和一群贫困孩子之间的支教故事,至今倪萍那句“千里迢迢”还在我脑中留有很深的印象。还有一部记不得名字的电影,一个本是被拐卖到山区里的年轻城市姑娘,在逃脱人贩子的路上逃到了一个落后的小山村,并在小山村里当起了老师,后来又离开村子的故事。这虽然不是像《天那边》和《美丽的大脚》一样的支教,但也给了我不少感触。这些在当时都给了我不小的触动和感动。现在想来,在那些贫困的山区,能留住几位支教的老师,这确是个令人心酸的严肃问题。我们在杂志上、报纸上、电影上、电视上看到过的那些颂歌,在生活中的现实实例又有多少?
我们在歌颂这些支教事迹的同时,毫无疑问也在向世人展示那些偏远山区的贫困处境,那些资源缺乏的孩子的困境,这在那些孩子的眼里看来,不知又是何种滋味,从某种层面上来讲,这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只能让他们增加自卑感。处于生活优势的人,总是想靠着给予那些生活劣势的人各种帮助来展示他们的无私,歌颂他们的奉献,却不曾考虑那些他们给予的对象,只觉得授予已经是伟大,却不知那是另一种伤害。
王家卫早说过,天那边是还是天,但是那同一片天空下的土地,却是不同的世界,贫富差异、阶级等级、圈子层次……这些都能在我们的努力下融合,真正成为同一片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