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通用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追风筝的人》读后感【通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第一篇】
阿米尔出生在喀布尔一个地位很高的家庭,他和父亲还有仆人阿里以及阿里的儿子哈桑生活在一起。哈桑出生会的第一个词不是爸爸妈妈而是阿米尔,注定了他一生都视阿米尔为最重要的人。
阿米尔和哈桑一起长大,阿米尔知道,哈桑是忠诚的玩伴,是任何时候都会为他挺身而出的人。但同时阿米尔也一直告诉自己哈桑是仆人的儿子,他天生唇腭裂,什叶派哈扎拉人,地位低下……因此他对哈桑一直是若即若离,不敢在人前和他玩耍,仿佛怕丢了身份,却又在很多时候依赖哈桑,需要他抵抗那些欺负自己的人,需要他帮助赢得追风筝大赛,甚至需要他帮自己圆谎。阿米尔在其中有时候矛盾,有时候安慰自己,有时候掩耳盗铃,但是本性中,他都不快乐。
阿米尔的父亲性子爽直,敢作敢为,而阿米尔懦弱敏感,文弱胆小。虽然阿米尔一直在渴求父亲的爱和认可,他千方百计地讨好,却总是听到父亲的嫌弃,因为父子俩如此地不像。
哈桑对阿米尔百分百的忠诚,他更简单,并因为简单而更加坚定。他对阿米尔的顺从和保护从来都是自然而然,理所应当。至于阿米尔的回报,他并不在意,在他看来,只要阿米尔一直愿意和他一起玩就足够。
可是一场追风筝大赛,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阿米尔希望通过比赛赢得爸爸的爱,和哈桑一起战斗到最后。哈桑一个人跑去为阿米尔追最后一个风筝,结果被有恋童癖的小混混阿塞夫伤害。阿米尔随后找哈桑的时候看到了这一幕,但是他始终躲在暗处,没有勇气站出来,就像哈桑为他做过无数次的那样。
因为这件事阿米尔内疚、压抑,无法正常地和哈桑相处。在一个13岁的懦弱的孩子那里,赶走哈桑成了唯一能帮助他逃避的方法。所以最后阿米尔设了一个并不高明的陷阱诬陷了哈桑,虽然父亲并不打算追究,但是阿里和哈桑还是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家。因为哈桑知道这是阿米尔希望的结果,他愿意达成阿米尔的心愿,哪怕去承认一些他并没做过的事。
之后就是漫长的阿富汗战争背景,阿富汗在俄国和t利班的交替统治下水深火热。阿米尔和父亲逃到了美国,也好像逃离了童年心理上的枷锁。但后来父亲去世,阿米尔结婚无法生育,加之尚在阿富汗的老朋友拉辛汗在临终前要见阿米尔,阿米尔回到了阿富汗,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孩子,并且哈桑已经被t利班杀害,只留下一个小孩子索拉博。
软弱的本性和救赎的情绪让阿米尔踏上了拯救这个孩子的征途。一路所见,让他重新审视与哈桑的童年往事。他最终坚定地为了这个孩子,冒了生命危险,经历生死,闯过t利班的危险关卡,将孩子带回美国,以耐心和爱等待这个孩子内心的回归,并终于对这个孩子说出“为你,千千万万遍”——一如哈桑当年对自己说出的那样。
风筝是个隐喻,是阿富汗人的风俗,没有规则,只是风俗,友好的,快乐的,自由的。
风筝——阿米尔追的是父亲的爱;哈桑追的是阿米尔的友谊;后来阿米尔追的是对哈桑的救赎和对哈桑儿子的爱。也许还有更多的含义……
哈桑很单纯简单,他生命中就是对阿米尔忠诚。但我觉得他其实相比来说很幸福,因为他有一个坚定的信仰——对阿米尔的爱和忠诚,并且为之毫不保留地付出,如此坦荡。那种勇敢可以打败一切伤害,哪怕是阿瑟夫的伤害,哪怕是t利班的枪口。有一个能为之付出一切的事情是种幸运。
阿米尔是个懦夫吗?他其实是个可怜人,软弱的人通常都自卑,这和他是不是有地位,是不是外表光鲜无关。阿米尔没有父亲的认可,害怕同伴嘲笑自己的哈扎拉,不敢反抗欺负自己的人。他一直在躲,但又特别厌恶这样的自己。
对他来说,父亲的心有两半。虽然他一直是看似光鲜的、社会承认的、父亲的儿子(一半),却不是父亲本心中意的儿子(另一半)。这种自卑感一直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让他畏首畏尾,失去了自己。他没有找回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用令自己厌恶的面目生活着,即使到了美国,那也只是暂时的、掩耳盗铃的逃避而已。
很庆幸,最后他回到了阿富汗。为了哈桑的儿子,第一次无所谓生死,第一次敢打架,对手还是阿瑟夫,第一次不要命地去争取孩子的收养权……正如他被阿瑟夫打到遍体鳞伤的时候冷笑那样,反而很热闹痛快,把欠别人的都还了,终于做得像个男人,也很值得。
对阿米尔来说,找回本来的自己比找到安逸的生活价值高出百分。对我们来说也是这样。如果本性不如此,安逸与平静都不过是暂时的躲避。能迎上去试一试,哪怕会输也有价值。就算最后是一个遍体鳞伤的失败者,至少他抗争过。
这本书让我想起《天堂电影院》,也是多年后回到童年的地方找寻自己。可能电影里找的是爱情,是不敢面对的过去,书里找的是救赎和真相。而无论是爱情还是自己,都需要有一份坦诚。结局是一回事,过程是另外一回事。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500字【第二篇】
大文斗范文网后面为你推荐更多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周末,天气格外的好,午睡被万人长跑的广播声粉碎了,起床,倒完垃圾,回来看着还是一团乱的宿舍,无语,然后背起书包自习去。路上全是人,被太阳照着的感觉很惬意,找了一间没有空调的普通教室坐下,只有一个女生在最后一排玩电脑,不久又来了一对情侣。
翻开实验报告,心里默mb一百遍之后开始写,不经意间回头往窗外望去,几棵光溜溜的小树立在小草坪里,人来人往。顿时冒出一个念头,以后成不了大事就去做一个作家或者漫画家吧。因为我突然对创作有了很大的兴趣,而漫画也是我多年来所热爱的。初中时曾经幻想去世界上最好的游戏制作公司做一名游戏开发者,要开发什么游戏我都想了很多。结果这被证明只能是一个即将远去的美好理想吧,游戏毕竟只能用来娱乐,太过投入就会迷失在现实与虚幻之中。但是,人多少都有天真的一面,有美好的想法才有可能实现,只不过现在的人越来越分不清现实与虚幻罢了。
大概四周前,看完了《追风筝的人》,今天就当是兑现之前的诺言,写1篇读后感吧。这本书,很早之前就知道,图书馆去了两次,在电脑上查显示可借,结果都没找到。之后一位同学说最近在看这本书,于是我也下了个电子书放在手机里看了。整本书大部分都是在回忆吧,多少应该有点作者的真实经历在里面。先写主人公阿米尔童年年时在阿富汗与自己仆人兼朋友哈桑(虽然主人公不认为哈桑是朋友)的日子。发生了一些事之后,两之间产生隔阂,最终主人公说谎让自己爸爸赶走了哈桑和哈桑的爸爸,俄罗斯入侵阿富汗后,主人公和父亲移民美国,多少年之后,主人公发现哈桑是自己爸爸的私生子,最后主人公冒着危险去阿富汗接回了哈桑的儿子,完成了一次对过去人生的救赎。
具体的内容大家可以百度,我就不赘述了。这本书还有电影版的,想省时间的同学可以去下载。看完之后,我的心情沉重又震撼。我很佩服主人公的爸爸,一个硬汉,伟大的父亲,面对别人对于生命的羞辱敢于不顾生死站出来,有自己的尊严。而主人公则是一个柔弱,胆小,确渴望得到父亲认可的人。阿富汗每年冬季都要举行风筝大赛,最后的胜者会得到人们的赞赏,主人公为了得到父亲的称赞,希望得到第一名。结果那一年的比赛,他真的做到了,作为习惯,胜者要把被自己打败(就是用自己的风筝线把对方的线割断)的风筝追回来,这才算完成了最后的胜利。哈桑在追回风筝的途中遇到了当地的几个无赖,发生了不幸的事。结果主人公目睹了事情的经过却由于懦弱和恐惧没有上去制止。主人公和哈桑在那之后不再亲密无间,最终主人公出于一种我认为是嫉妒和恐惧的心理编造谎言赶走了哈桑。背叛与救赎,对主人公的灵魂来说是一次升华。但正如主人公父亲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罪,那就是盗窃,而欺骗盗走了人们知道真相的权利。犯下的过错,即使弥补了,难免会留下疤痕。不过知错能改,也就善莫大焉了。
人的一生难免会说谎,也会被欺骗。活了这么多年,我也厌倦欺骗与被欺骗了。谎言,也许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但多少都会伤害到别人,而奇怪的是人们似乎生来就会说谎。在友谊与爱情之中,最可怕的可能也就是谎言了,或者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互相猜忌。这世界,总有谎言与真话。我以前也曾经说过许多假话,但现在,除非是我不想做的事,我不想再欺骗谁了。只可惜这个世界不可能每个人都和我一样,只有小孩才是最真实的吧。
人越成长越孤独,一方面的原因,也就是周围的谎言太多了吧。在这样一个混乱的世界,人只会越活越无奈吧。
人真是一个复杂的动物呢,社会也因此复杂了。不管怎样,历史是真实的,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纵使谎言再多,倘若自己都骗自己了,那人生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路依旧很长,每一天都有新的发现和领悟,那么,把一切交给明天,做一个有血有肉,敢爱敢恨,堂堂正正的人吧。那我也就这样,结束这篇所谓的读后感了吧。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第三篇】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用很华丽的文笔,她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我以震撼。
一场救赎再次开始。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第四篇】
为你,千千万万遍。
—题记
这个假期,我看了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夕阳西下,在一片片红色的云彩下,有一个小男孩,手里拿着一只风筝,跑着,风筝随风飘扬。这,就是这本书的封面。看到这个封面,我便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本书,主要讲了12岁的阿米尔少爷和仆人哈桑的情同手足。然而,在一次风筝比赛之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这一直折磨着阿米尔,阿米尔甚至逼走了哈桑。没多久,因为战乱,自己也跟着父亲逃往美国。20年后,阿米尔始终放不下当年的心结,重回故土,希望为当年的好友做一点事。可也是这次的回归,使阿米尔知道了一个惊天的谎言,儿时的悲剧再次上演,阿米尔也最终做出了抉择。
看完这整本书,我思绪万千。
谎言与信任,背叛与救赎,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这些情感中,令我感动的,是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一句多么普通而又充满了爱的誓言呀!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便是在哈桑追到风筝后对阿米尔说的。这句话,是哈桑对阿米尔的信任。尽管他知道自己身份卑微,但仍然坚信,在他和阿米尔之间是有那最真挚的友谊的。第二次,是法里德对受了重伤的阿米尔说的。虽然这只是一句朋友在危难之际时,伸出援手时说的一句话,但却揭开了阿米尔的伤,想到了哈桑,20多年的痛苦和自责爆发出来,是阿米尔不由自主的流下泪来。第三次,是阿米尔为哈桑之子索拉博说的。同样的追风筝,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这,或许是一个受过极大折磨的人的一个救赎的机会,也是阿米尔的痛苦的解脱。
从懦弱,胆小,痛苦,到勇敢,坚强,救赎。阿米尔这一形象,和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让我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