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永不消逝的回忆作文(优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17689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永不消逝的回忆作文(优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永不消逝的风景作文【第一篇】

给生活一个微笑,给自己一个微笑,路还是要继续走。学会享受生活!至于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不要刻意的忘记也不要刻意的想起,有些东西随着时间

世上的风景有的已经随风逝去,而有的风景将会永远驻留在人们的心里。

黄昏来临,繁忙的马路变得寂静。公交站旁,有个方方正正的建筑,看起来只有四五平米。小屋子的顶设计成书本形状,朱红色的墙壁与有些生锈了的简陋的书架,无不述说着岁月的沧桑。夕阳西下,贴着废旧报纸的窗户,泛着光亮;青绿色的遮雨棚下,写着五个大字:东方书报亭。

走近小亭,扑面而来沁人心脾的墨香。晚风,吹动着报纸发出“沙沙”的响声,杂志发出“哗哗”的声音,伴随汽车发动机的“呜呜”声,在寂静的街上环绕。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类书籍:科技类、漫画类、时尚类、文学类……

来这里读书的人可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人,抱着孩子的阿姨,下班的白领,练完太极拳的爷爷……放学后,我经过书报亭,随手拿起一张报纸翻开,扑鼻而来的书香气息,与指尖光滑的触感相融合,纸上的文字在指腹的摩挲下,烙印在心里,看得越来越入迷。

时间流逝,夕阳缓缓落下,夜幕降临。厚厚的杂志还剩一大半,我掏出硬币,放在窗台上,朝家的方向飞奔去,那个书报亭,在我身后,逐渐消失。

直到……

乳白的墙壁,木质的书架,透明的柜台,玻璃的屏风,明亮的落地窗……阳光透进图书馆,映照在洁白的书上,光滑书页上,白纸黑字好像有魔法,让人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现实,遨游于奇幻的书中世界。

各类名著,流行书本,当红作者的书都在书架上,《朝花夕拾》《湘行散记》《狂人日记》……这些书总能抓人眼球。松木椅子上,老人戴着老花镜,手捧着一本《红星照耀中国》手指着字,细细读着;下班的白领,读着深奥的《说文解字》,时而品一口手旁的咖啡,时而在手边的白纸上写着;放了假的孩子,趴在地板上,目不转睛读着《格林童话》……图书馆里,安静得连呼吸声都能听见。我随手拿起一本《湘行散记》,仿佛置身江边,随着作者,漫步在湖南湘江旁,停留在清幽树林里。

太阳越发刺眼,我缓缓合上书――该回家了。回首望去,二楼阅览室座无虚席,图书馆在耀眼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虽然东方书报亭已经逝去,但图书馆是纸质阅读另一种形式的传承,是热爱读书的人们心里永远不会消逝的风景。

的推移而慢慢变的淡漠,只是回忆仅此而已,让我们学会朝前看,一切都会变好。

郭明义事迹观后感【第二篇】

今天下午单位组织观看电影《郭明义》,说实话我认为这部电影谈不上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但确实是一部制作精良,展示人世间真、善、美的好作品,在观映过程中,深深被其打动。在这个商业影片、大制作充斥的时代里,这部作品肯定不会有火爆的票房,但确实在某个时刻,在安静中荡涤过人的心灵,让人同那些善良、朴实的人们在起,感受着真正的生命品质。

郭明义的事迹很了不起。直到看了这部电影,才觉得拉近了与这样模范人物的距离,走近了他的生活场景和精神世界。利己性,特别是在个人物质条件还不宽裕的条件下的利己性是人的本性,也是被社会广泛认可的道德范围,而为什么郭明义在生活条件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全情付出去帮助那些贫病中的人们呢?就像他的女儿问到的“为什么爸爸眼中总有那么多生活不如我们的人呢?”,随着剧情的展开,人们渐渐开始理解他,他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痛,他深切地感受到在危难甚至是绝望中的人当得到别人帮助时的那种温暖和力量,他用一颗爱心唤起了无数颗深入绝境中的人对爱的信心,对生的希望。在这种时候郭明义深切得体会出了生命的价值,精神的无上的满足。他是无私的,他也是自私的,在他的价值观里,幸福并不是住上大房子,开上好车子,幸福来自于当他的爱心为危难中人们命运带来转机时,天边那绚丽的霞光。

还想说的是,影片中对郭明义事迹的展示选材精当,演员表演真实,感情表达准确,各个场景构图、色彩运用细腻,的确是一部值得称道的好作品。作为一个普通人,距离郭明义的精神境界还很远,所谓“见贤思齐”,我们可能做不到,但最起码应该懂得赞赏,懂得感动,懂得敬仰,懂得在遇到同样的情况时也献出一份微薄的力量。

有我与无我本身就充满着无穷的诱惑,引人遐想。无我更是有着多重境界,而郭明义正处于这多重境界中的最高层。夫妻二人每月四五千元的收入,完全可以过得上中等以上的富裕的物质生活,然而郭明义却把这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捐给了那些需要帮助身处困境的人,使那么多的人重新走上课堂、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以无我而利他,这种中华文化的传统精髓多么契合地体现在郭明义的身上。而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他的这种善行并非一次、二次、三次,而是始终如一地坚持,以至于变成了他人生之必需、人生之习惯、人生之要义,这就已经非常鲜明地把郭明义从小我升华到大我,从有我升华到无我,从无我升华到利他,郭明义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职工,而是成为一种时代精神的化身,成为高扬于社会的一面旗帜,成为民族精神、传统美德的集大成者。

郭明义是一口深不可测的井,井底闪耀的是中华文明之光。许多接触过、采访过郭明义的人都说,郭明义的身上可挖掘的闪光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然而就我们已经看到、听到的这些,已经足以让世人感动。

是的,美德如陈酿历久弥香。具有这种美德的人一生都会如陈酿般散发着沁人心脾的幽香,吸引人、引导人、净化人、陶冶人。郭明义就像是一本散发着墨香的教科书,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教给人们如何做人、做事。

无我是为了利他。物质财富可以使人富足。然而在物质利益面前,郭明义想到的首先是让困难的人过得更好些,而不是自己的小家、小天地、小圈子。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甚至用自己的血液、血小板、甚至骨髓等等,他成了一个真正的完全的共产主义者。

永不消逝的彩虹【第三篇】

——“正能量”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我是号选手李娜,今年12岁,来自仙女镇横店小学六年级。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永不消逝的彩虹》。

5月4日,我在好奇和期待中从老师手里接过《青春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本书,从此,她便成了我形影不离的良师和益友。书中那一段段激扬的文字,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使我的内心变得更加光明,更加积极。

于是,我想:如果我是一棵树,我就长在充满道德的土壤中;如果我是一艘船,我就航行在道德的海洋中;如果我是一只鹰,我就翱翔在道德的天空中;如果我是一架摄像机,我就把心灵的镜头对准人世间的真善美,去发现去讴歌去传递青春正能量。

请允许我把镜头回放到5月12日14时28分,那震惊世界,感动世界的一刻。11岁、13岁、14岁……如花一般的年龄,正需要父母和社会精心呵护的年龄,面对灾难,他们却用感天动地的坚强,用生命的勇气,展示着道德的伟大,闪现着人性的光辉,坚守着心中的道德律。

一个11岁女孩儿不仅成功自救,还冒着生命危险相继救出了几位受伤的老师。她就是在大难之际,冷静机智的小英雄唐洁。

13岁的何翠青,地震时刚刚走出宿舍,但当她意识到地震后,不是逃生而是迅速跑回宿舍,将十多名正在午睡的同学摇醒逃出,自己却被埋在废墟里。50多个小时后,她凭借着强烈的求生欲望和惊人的毅力,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成功获救,却永远失去了右腿。记者问她后悔吗?她却说只后悔没能救出更多的同学。

14岁的乔康,在地震时本可以轻松逃生,可她却毅然转身将3名同学拉出摇摇欲坠的教室,自己永远失去了右腿和左脚的4个脚趾。

汶川大地震中那么多年轻而伟大的老师和同学,在灾难猝临的生死瞬间,不约而同,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舍己救人,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心中那崇高伟大的道德力量,惊天地,泣鬼神,让高山仰止,与日月同辉!

道德是不可用金钱来衡量的。雷锋把短短的一生奉献给了人民,焦裕禄把宝贵的生命埋进了盐碱地,“非典”期间,无数的白衣天使日夜战斗在生死边缘,“当代雷锋”郭明义、庄仕华、孙茂芳,还有为棋而生的候逸凡、自强不息的阳光少年刘丹阳、勇于担责的小小男儿周方略等,他们都是心中坚守道德律的人,他们都把平平凡凡的事情做到了极致,把平平凡凡的人生做成了最好的自己。

我们青少年要想学有所成,要想做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就一定要坚守心中的道德律,让道德充当彩虹的一色,永不消逝,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关心、热爱周围的人和物开始,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家庭、爱学校、爱班级,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永不消逝的风景作文【第四篇】

有些风景,像沙上的文字,风一吹,便模糊、消逝了;而有些风景,却镌刻在人们心头,永不消逝……

夕阳西下,泛红的霞光,透过稀疏的叶,印上公交站旁的小屋。小屋方方正正,暗红的油漆略有脱落;屋顶,翻开的书本雕塑下,是“东方书报亭”五个大字;老旧灯泡的黄晕下,一张长桌,几乎被杂志、报纸与漫画摆满。

老板是一个中年人,有些发胖,总是笑呵呵的。正值高峰时段,报亭前人来人往。下班的白领,一手拎着公文包,一手拿着《时尚芭莎》,匆匆离开;领着孩子的老人,捧着《新民晚报》,牵着翻看《少年文艺》的孩子……等车的空隙,我走近报亭,掏出几枚硬币,买一本《读者》,坐在车站旁的长椅上,指尖轻抚过光滑的封面,轻轻翻开,油墨的气息溢出。金黄的光洒落纸上,垂眸,“奋斗百年路”的标题入目,“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宁做流浪汉,不当亡国奴”……一段段令人热血沸腾的文字吸引着我。不觉中,时光飞逝,街边的路灯亮起,我不舍地乘上公交车。回首,那抹红,也消逝在无边夜色中,从此,永不再现。直到那天……

午后,淡黄的暖光,落在冷白的墙上。抬头,是“上海图书馆”五个大字。走进图书馆,明亮的灯光,照着一眼望不尽的书架。书架之间,一张张木桌、木椅,几乎座无虚席。随手拿过一本《谁动了我的奶酪》,坐在窗边,翻开书本,纸张特有的书香四散。摩挲书页,文字穿梭眼前,一幕幕画面跃然纸上:迷宫中的奶酪突然消失;两只小老鼠立刻行动,找到新的奶酪;小矮人们相互抱怨,自欺欺人……细细品味,寓言的乐趣与深意,接连浮上心头。身旁,读书的气氛浸染整个空间:白发苍苍的老人,架着老花镜,手捧着泛黄的《长征》;年轻的大学生,一边翻阅《人体解剖学》,一边做着笔记;六七岁的孩童,趴在台阶上,“哗哗”地翻着《哈利波特》,身边放着《小王子》、《窗边的小豆豆》等……除了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只剩稀疏的脚步声。

时间流逝,天际染上了一抹灰。起身,腿上略有酸麻。走向自助借书机,拿出借书证,刷卡,取书。离开图书馆,向家的方向走去。走了几步,不禁回头,在深黑的天幕下,那银白的建筑轮廓,是那么的清晰……

东方书报亭虽然已被时代的浪潮吞噬,但纸质阅读以另一种形式传承下去。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3017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