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小平小道观后感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20752

发表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文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小平小道观后感精编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邓小平小道》观后感心得体会1

要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提出并解决这个问题,是作为总设计师的邓小平的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关系是什么?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和开放是手段,目标是分三步走发展我们的经济。”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这一点十分重要。

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因为在中国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还存在不适应以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与障碍。邓小平说:“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这就把为什么要改革和改革的对象说清楚了。

在改革中,邓小平特别重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早在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1979年就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就指明了一条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新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四大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和发展始终相伴随。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永无止境,改革也永无止境。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老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问题出现,甚至有些原来在改革过程中起过积极作用的做法,在新的形势下也可能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新的阻碍物,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排除。历史正是在这种不停顿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

邓小平对这种状况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想得很远,早就指出:“我们不仅着眼于本世纪,更多的是着眼于下一个世纪。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不进则退,退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深化改革,而且是综合性的改革,才能够保证本世纪内达到小康水平,而且在下个世纪更好地前进。”他到晚年还叮嘱:“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这是很有远见的。

开放,同改革不可分割。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不可能关起国门来进行。

对外开放的实质是什么?就是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强同各国各地区的各种合作与经贸、技术、人员往来,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一切对我们有用的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服务。

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要同世界上所有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交往,一切有益的经验都要吸取和借鉴。对外开放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国策。

在对外开放中,邓小平特别注重“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吸收他们的资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大胆地、开创性地提出兴办经济特区、扩大对外开放区域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进程。

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当然不是照抄照搬外国的东西。邓小平有一段名言:“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当年照抄苏联的经验和模式,没能得到成功。如果照搬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模式,同样不可能成功。不从自己的国情和实际出发,盲目地把人家的东西当成教条照搬过来,哪有不失败的道理?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会不会导致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回答:“不会。”他在十二大开幕词中响亮地说:“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他指出:“开放政策是有风险的,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政策和国家机器有力量去克服这些东西。所以事情并不可怕。”

小平小道观后感2

小平小道观后感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学校一行人列着整齐的队伍走向小平小道。我们走了很久终于走到小平小道,虽然又累又热但一想到小平爷爷原来就是在这里辛勤工作了3年,突然觉得自己的劳累不算什么了,小平小道的由来听着就那么温暖人心,1969年11月,一代伟人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汽车配件厂劳动,当起了普通的工人,一干就是三年多时间,每天,他都要走四十分钟的路到工厂,当工人们知道后,立刻在邓小平爷爷居住的地方挖了一条小道。现在,他从家到工厂只要20分钟了。有一次,邓爷爷走在下班的路上,被路边的石头绊了一跤,他没有等别人搀扶,立刻顽强地爬了起来,工人们听说后,很心疼,就又挖了一条小道,这个小道就被称为“小平小道”。这样,小平爷爷每天上下班步行只需十几分钟就到了。这条小路看上去是那么朴实无华,杂草丛生,没有水泥柏油路的平坦,和老百姓庄稼地紧紧相连的平凡黄土小道,然而就是在这样一条极其普通的小道上,小平同志构想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亿万中国人民带向富裕之路,使中华民族从此走向富强的康庄大道。

看着这里的院落,树石,我仿佛穿越到了他们的那个年代,看着已经65岁在建国时代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老人在遭遇两起两落后又被扣上“走资派第二分子”的帽子,再次遭受迫害,他是用怎样的毅力抗住的。他是65岁啊!65岁,一个本可以有儿孙绕膝的年龄,一个“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年龄,可却干着打磨工具的体力活,还一干就干了3年,这是多么的不屈不挠,充满毅力啊。或许邓小平的乐观是我不能也无法想象的。走进“小平小道”纪念馆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小平一家的塑像,塑像的后面是一张被放大的报纸,署名是毛毛(邓小平儿子化名),上面进到:“三个加起来超过200岁的老人相互扶持,生活。”伟人也是人,他们也有家,有着自己的酸甜苦辣咸,因为邓小平缘故,他们一家均受到迫害。但他们相互帮持,用家的温柔,捂热小平的心。或许除了对国的爱,对家的爱才真正是使小平忍受一切不公的原因吧!再进去,便是对小平生平的简介,少年时的邓小平,从四川老家出发,立志报效祖国。接下来是小平生活起居的展示,其实我最感兴趣的是小平睡过的床,床上的两个环子,让我想象一个年过花甲的老者,坚持锻炼体魄的执着。让我感动的还有那一面书墙,从《马哲》到《三国演义》,老人在书海徜徉,在理论中探索。正是通过这些,他提出了“改革开放”,他提出了“一国两制”,他有了自己的理论信仰。出了展览馆,便走进了车间,望着保存完好的工作台,仿佛看到小平爷爷正在辛勤工作的身影,他的坚韧与达观。与朋友一起漫步在小平广场上,回首看着小平曾经工作的地方,深刻感受到这次的旅行不仅仅是对小平爷爷的追思与怀念,更是对一种不拍挫折,越挫越勇的人生态度和奋斗精神的学习尊敬。在以后的人生中更是要时刻记住小平爷爷留给我们的这笔宝贵的“财富”。

《邓小平小道》观后感心得体会3

1973年2月,邓小平接到了中央要他返京的通知。这位69岁的老人毅然扛起重担,投入到工作中。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区之行、南方谈话……一系列重大事件、重大转折改变了中国。邓小平在人生的起伏中变得更加强大睿智,在一个个重大关头做出高瞻远瞩的决断。这是一条关乎共和国前景的奋斗路,也是一条“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锻造之路。

要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提出并解决这个问题,是作为总设计师的邓小平的巨大贡献。

2008年12月,卓琳在写给小平小道陈列馆的信中说:

“在新建的三年,是一段难忘的时光。在这里,小平同志每天参加劳动、看书、看报、听广播,密切关注形势。参加劳动,与工人师傅们的朝夕相处,以及在江西一些地方的参观,使他了解了民众生产生活情况和当时社会的基本情况。通过三年的观察,他更加忧思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通过三年的思考,他的思想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信念更加坚定。这些,对于他复出不久即领导进行全面整顿,以及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新时期路线方针政策产生了直接影响。”

小平小道,既见证了邓小平的改革初心,也见证了人间真情。

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邓小平同志孜孜以求的是增进人民福祉。他多次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他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心中想着的就是最广大人民。”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