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长安的荔枝》有感最新4篇
《长安的荔枝》描绘了历史与人情的交融,展现了时间流转中的温暖与思念,唤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读《长安的荔枝》有感最新4篇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第一篇】
这个故事与岭南有关,与荔枝有关,所以引起了我的兴趣。
作者马伯庸把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用周德文式的视角演绎和阐述出来。这种方法很亲切,让我更快地融入到故事里,获得了酣畅的阅读体验。
周德文,是作者在写《显微镜下的大明》时查阅徽州文书时关注到的一个明朝基层小吏,与本书中的主人公李善德担任的荔枝史差不多。永乐七年,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于是强迁一批富户负责催办钱粮、采购建材,支持建设。周德文便是其中之一,最后由于东奔西走太过辛劳而病死。之前追了张若昀主演的短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主要是讲一桩源于一府一县甚至一村的人丁丝绢案,逐渐牵扯出各方利益相关者,百姓利益、商业利益以及政治利益之间的周旋博弈,而其中涌现出的小人物置身其中又是如何维护自己所关心的。所以“周德文式”应该是以一个小人物的双眼审视历史中的大事件,作者想刻画史书中不太关注的普通人,想结合底层的呐喊完整地呈现中国古代政治,传达更真实的规律,也启示着伟大的背后离不开劳动者的苦难艰辛。
再说回《长安的'荔枝》,在唐朝想要从广州运送一批新鲜荔枝到西安,这个不可能的任务被官员们踢皮球,无人敢接。上林署小吏李善德汲汲营营半生,本为妻儿在长安新置了房产想过安稳的日子,却被人设计担任了荔枝史。在好友杜甫和韩洄的安慰和鼓励下前往岭南拼死一试,在面对岭南以及长安和沿路各级官府的责难与荔枝物性与运送路线、人力、物资等难题中,李善德一次次陷入绝望,又一次次打破死局,寻得生机,最终仅剩一骑两瓮,荔枝成功在贵妃诞辰送入长安。而他为提前排查沿路隐患,早六日便等待在城外石碑中,眼见成功在即,他并没有心生喜悦,而是因为这一路失去的好友,看过的疾苦,耗费的人马而感到疲惫、厌恶。之后他并没有像之前想象的继续担任每年的荔枝史继续克扣百姓、劳民伤财,从而仕途无量。而是公然与右相杨国忠对立,直抒胸臆。最后在高力士“巧计”下才免受斧钺之诛,流放岭南。
虽然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作者给了李善德一个好的结局。他终于可以守诺为侗人阿僮姑娘带去长安的酒,偿还经略府多砍她的荔枝树以求得原谅,给一直资助他却无奈失信而滋生误会的胡商苏谅道歉,为守护他的林邑奴仆刻碑,最主要的是避过了安史之乱,得以居家平安度日,可谓守住了本心,无愧于“善德”。
作者在历史事件和人物框架下构造了一个荒谬而精彩的故事。书中有趣的地方不止李善德运送荔枝的奇思妙想和曲折经历,由荔枝引发的官场现形记和社畜打工记同样令人拍手叫绝。文中的暗讽的语言、诗词“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长安到岭南沿途的山川风物等细节考究、贴切,增加了真实感。我想,以后五六月吃荔枝的时候,不只是想起那句诗,更想起了这个具象的故事,想起了马伯庸笔下的李善德。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第二篇】
听同事讲《长安的荔枝》书中故事,有一种强烈的看电影的感觉,不仅 于是我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
《长安的荔枝》故事结构很简单,人物少、关系也不复杂。故事的主人公叫李善德,约相当于现在中央部门公务员中的科级干事,奋斗十数载,终于在首都贷款买了房,结束了京漂,噢是"西漂"的生活,虽然压力山大但也春风得意,终于给妻女一个稳定的家。
不过也就得意了这半日。
下午,主人公李善德去上班,在顶头上司、同事们的赞美与吹捧下、在美酒美食的陶醉中,接下了一个新工作——为圣上采办“荔枝煎”。这难不倒他,他们单位就是干这种采办的工作的。
可是当他清醒后,猛然发现工作帖子被人动了手脚,原文并不是“荔枝煎”,而是“荔枝鲜”!并且是有时间期限的!并且指定要岭南的!
天降大坑于斯人也,而且是要人命的那种。痛苦与害怕之后,在朋友杜甫的激励下,李善德决定拼死一搏,“哪怕失败,也要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我最近在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中看到这么一个观� 但是“数学+科学实验”的思维和技能在李善德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广州到西安,他设计了不同的4条线路,研究了很多装运荔枝的器具、方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清晰的。运送理论。
他带着这套理论回到了长安。他一人之力是不能完成的,但是圣上可以。可是,这么好的,充满希望的方法,他一个小小的办事员,能怎样送到上层呢?从返长安途中被岭南一把手追杀,到想方设法上报理论时被各路人员阻挡、被欺骗,再到他自己莫名其妙得到杨国忠的接见从而有了运送荔枝专权,这一切的刀光见影,无不映射出官僚体系下的“办事难”(圣上之所以设置各种采办使,也是因为“办事难”)、人心的复杂、政治的权力之争。
当李善德手持杨国忠手牌二至广州,运回荔枝至长安,终于完成了让杨贵妃在六月一日生日当天吃上荔枝这一任务时,他早已不是当初的李善德了,他失去了在广州时交的朋友,见证了一路上驿站和百姓的生存之艰,更是对完成这一切事情的银两的来龙去脉洞悉于心:杨国忠采取给沿途驿站晚发工资、给百姓增加税收的方法,不仅没掏国家、圣上、他本人一分钱,而且还狠赚了一大笔钱。李善德人如其名,他因此面斥了杨国忠,于是,本已"功成名就"的他瞬间性命不保,一切回到了最初接到任务的起点。
无冲突不戏剧。在李善德已准备好坦然赴死的时候,转机又出现了。这一次,是更高级别的权力之争——杨国忠和高力士。二人在书中并无正面交战,却在不经意间决定了小人物的生死命运。李善德被贬到岭南,成了一名农夫,专植荔枝。命运真爱开玩笑,他却又因此躲过了安史之乱。
什么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读读这本小书《长安的荔枝》,想想杨贵妃嘴中的荔枝是怎么从岭南到西安的,便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
读《长安的荔枝》有感【第三篇】
要问当今网络上最火的一本书是什么?马伯庸先生写的《长安的荔枝》肯定排在前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每当我们品尝到荔枝鲜嫩多汁的时候,都能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句诗,而藏在诗句背后的故事到底是怎么样的?接下来我们跟随着马伯庸先生的文笔,从九品小吏李善德的视角出发,来一探究竟。
大唐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要在贵妃诞辰之前,将新鲜的荔枝从岭南运送回长安。荔枝这种水果,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新鲜的荔枝跨越五千多里,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好友韩洄和杜甫的启发与鼓励下,他最终决定亲自去岭南试一试。就算失败,他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到了岭南之后,他先去见了岭南五府经略使何履光,但人家直接表明不会花一分钱去帮助他,只是给了他一张符牒予以方便。就在他在驿站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善于察言观色的胡商看出了他的心思,两个一番沟通之后,他表示愿意花钱帮助他进行荔枝的运送实验,作为交换只需要借用李善德的通行符牒。想到横竖都是死,最终李善德与他达成了交易。
第一次进行实验,兵分四路,荔枝在四天左右发生味变,最出色的队伍只完成了不到一半的路程。第二次进行实验,为了节省开支,兵分两路,荔枝进入味变期的时间延长了半日,马队只比上次多走了两百里。第三次进行实验,为了让荔枝放得更久一点,在峒女阿僮的启发下,运用“分枝植瓮之法”和“盐洗隔水之法”,荔枝坚持到第十一天才味变,而最快的转运队冲到了离长安不远的丹江口。
当天晚上,李善德埋头又做了一次详细计算,想到如果朝廷可以出面,将沿途驿站所有的力量都动员起来,加快更换频率,再加上他设计的`保险措施和路线,十一天荔枝在保证不变味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抵达长安。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宦官鱼朝恩将他引荐给了右相杨国忠,在杨国忠银牌的加持下,他自由调度人马,速度果然提了上来,最后也有惊无险地将荔枝运送回了长安。
故事讲到这,� 为什么?因为这一路跑下来,他发现越接近成功,他的朋友就越来越少。那一刻,他忽然明白,为了获得结果上的成功而不计过程中的手段,即使最终获得了世俗眼里的成功,于他而言也毫无意义,因为他讨厌没有原则、毫无底线和人性的自己。
原本与苏谅之间有过承诺和交易,但经由杨国忠插手之后,两人之间的情谊荡然无存;原本把阿僮当作女儿一样疼爱的他,在面临上头交代的增加砍伐荔枝树的任务时,也顾不得她的嘶吼和哀号了。
其次,这项运送荔枝的任务也折射出唐朝到中后期的奢靡和腐败。为了完成将新鲜荔枝从岭南运送回长安,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实际上花费了三万一千零二十贯,最开始派出的浩浩荡荡的队伍,最后抵达长安的只有区区一骑,两坛荔枝。而花费的这笔钱,并不是由国库支出的,而是压榨本就被赋税折磨得体无完肤的贫户,这也是导致李善德到达黄草驿的时候,方圆十里荒无人烟的主要原因。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说李善德这个人物。从小说一开始描绘主人公买房贷款的情节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李善德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真实写照,很残酷也很真实。而在小说的最后,通过李夫人与阿僮的对话中,我们能发现李善德是一位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人。面对华山之险峻,女子的诸多追求者们望而却步,只有他宁可冒着粉身碎骨的危险,一言不发地闷着头把女子背下了山,后来这女子成了李善德的妻子。他这个人,笨拙、胆小、窝囊,但是对于他珍视的东西,就一定会豁出命去守护。这也就是为什么到最后,本该升官加爵、享受荣华富贵的他,却冒着送死的风险与杨国忠对抗的原因。因为他很痛苦,不是为了仕途,也不是为了家人,而仅仅是为了一个道理。也是为生长了二十年、只为京城贵人一口鲜就惨遭砍伐的荔枝树请命;为沿途丧命的骑手和横死的马匹请命;为横征暴敛、搜刮的民脂民膏而悲愤;为荔枝与国家孰轻孰重而发出质疑的呼声。
最后公布一个内幕消息:听说《长安的荔枝》这本书已纳入了影视制作的筹备当中,李善德这个人物,当时候会让极具亲和力和人气的雷佳音来饰演,到时候我们拭目以待呀!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第四篇】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长安的荔枝》,这本书很有意思,讲的主要是为了让杨贵妃能在生日那天吃上荔枝,朝廷命上林署的小吏李善德为荔枝使,让他从岭南运送荔枝来长安,只为博得妃子一笑。
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从岭南运荔枝,并且保持新鲜是很容易的事,但是放在唐朝,岭南距离长安五千四百四十七里,为了从遥远的岭南运回新鲜的荔枝,李善德绞尽脑汁,做了很多次实验,他想怎么给荔枝保鲜,怎么让整个路程更加快,怎么能让荔枝以更短的时间和更短的'路程运回长安,能够赶在六月一日贵妃生日那天送回长安。在古代能完成这个任务比登天还难,因为古代主要靠马运送,路途遥远,而且怎么保鲜荔枝也是一个难题,这些难题都是让人头发的问题。
刚开始看这本书还怕这是一本历史小说,怕太难看懂,没想到很容易就能够读进这个故事,主人公李善德在别人都不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的时候,他以为自己要飞黄腾达了,赶紧接下这个任务,没想到自己可能因为完不成这个任务送命。
他刚开始懵了,觉得自己就要没命了,他一蹶不振了,后来他想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我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转变心态以后,他去岭南研究荔枝,他是一个小人物,但是他对待这项任务的认真程度,真的是他最后能够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他不停地实验,用什么路线才能把荔枝用更短的距离送到长安,为了让路途更加顺畅,他还最后自己上阵开路,只为了在十一天以内送到长安。
这本书最打动的后半部分,李德善说服杨国忠让他给自己一些帮助,一些权力,让自己能够顺利地完成这件事,最后杨国忠被他说服,他不停地压榨自己,最后他亲自上阵,在前面带路,还受到了追杀,只因为他快要立功了,人性的复杂之处。
他是一个小人物却有他的认真和追求,里面有一句话很感动我,就是他不停地压榨自己,不停地在路上奔跑,只是为了让荔枝更好地运到长安,从他身上我看了一种认真劲儿,拼劲儿,可能我就喜欢这种人。运送荔枝的成本在古代很高,不知多少人为了一点点新鲜荔枝跑断了腿,可能这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事功成,万民皆头秃。为了运送荔枝,很多人在背后忙,代价真的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