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创业故事【实用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农业创业故事【实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农村创业故事5篇经典荟萃【第一篇】
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
重庆市酉阳梁家堡村村民冉俊万,通过几年时间的自主创业,从贫困户变身为拥有蔬菜基地、药材基地、乌鸡养殖场的致富能手,为当地70多个贫困家庭搭建务工平台,成为了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2012年,常年在外务工的冉俊万回到家乡,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在村里建起了一个小型的蔬菜基地,不过由于经验不足、销售渠道不畅,创业的第一年,冉俊万血本无归,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在街道办事处和村支“两委”的鼓励支持下,冉俊万借钱发展产业,从单一的蔬菜种植,向蔬菜、中药材间种转变,到2016年,种植规模达到1000多亩,带动周边70多户贫困户就近务工,他不仅成功脱贫了,还有了积蓄。
农村创业故事5篇经典荟萃【第二篇】
养蝎之路
2008年初春的一天上午,窗外阳光明媚,暖风习习,我在亳州市谯城区薛阁街道办事处上班,一个人坐在宣传室电脑桌旁,修改1篇有关“亳州首届道德模范人物”、“中国好人”张西军先进事迹的通讯稿件《用丹心谱写人生的赞歌》。突然,“叮铃铃,叮铃铃……”清脆的电话铃响了。
我拿起电话听筒:“喂,您好!”
“金玉,我是文峰,不会玩电脑,想请你帮助我从网上查看一下养殖蝎子的相关资料。”电话那边传来朋友张文峰熟悉的声音。
“嗯,好的!文峰哥,你想饲养蝎子是吧?”
“嗯,我姨夫做药材生意,听他说蝎子是名贵中药材,价格挺高,销路也不错,他建议我饲养蝎子,我想先了解了解。”
“你今年不外出打工啦?”我问他。
“嗯,打工太累,还不自由,吃苦受累的,一年也挣不几个钱,我想创业!”
“哥们!你能这样想就对了,算你有志气!”尽管我们没有面对面交谈,我还是不由自主地翘起一个大拇指。
“嘿嘿嘿!这几年我在温州打工,看到温州人家家户户比着创业,大老板、小老板遍地开花,家家富得冒油!自己给人家打工挣钱真是窝心得慌。.。.。.”
“那好吧!等下班后我帮助你从互联网上搜索一下养殖蝎子的相关材料,整理后再打印出来交给你。”我不想占用工作的时间办理个人的私事,所以才这样说。
“谢谢老弟!抽空我请你吃饭。”
“咱哥俩没必要客气!先这样说!”我放下电话的听筒。
中午下班后,我没走,一个人仍然在办公室里守着一台电脑,将修改好的电子版通讯稿件保存下来,移动鼠标,帮助朋友从百度里搜索养殖蝎子的相关资料,搜着搜着,央视频道“生财有道”栏目报道养蝎先进事迹《退伍老兵养殖梦》视频映入我的眼帘,好奇心驱使我打开视频观看观看,很快就被该视频中感人的故事吸引住了。内容讲述的是养蝎人梅好,原本是一名有20年经历的侦察兵,退伍以后放弃部队分配的工作自己搞养殖,之后梅好通过养蛇、养猪、养鸡都屡遭失败,夫妻之间也闹的不可开交最终离婚,梅好在山间发现蝎子,之后毅然决定开始养蝎子。最终通过梅好的不懈努力,养蝎子给梅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
我被梅好放弃部队分配的工作,勇敢创业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更被他创业成功致富所打动,联想到自己大学毕业后踏入社会以来,先后任职于少年之友报社、青年导报社、亳州市谯城区薛阁街道办事处,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囊中羞涩,在市区一直买不起房子,只能租赁别人的三室一厅使用,我和妻子的工资加在一起每月不足3千元,除去供孩子上学、房租、水电、人情礼份、逢年过节走亲串友、日常生活用品开支外所剩无几,生活得很不如意,每当看到那些学历不高同龄人,却因经商创业致富,住着高级别墅,开着豪华轿车,手头阔绰,心里很不平静,难免有一种难言的滋味。.。.。.
我暗下决心,自己也要创业!我从互联网上了解到养殖蝎子确确实实是个朝阳黄金项目。蝎子是传统的名贵中药,具有防治风湿关节炎、腰腿头痛、四肢麻木、口歪眼斜、半身不遂、偏瘫等多种疾病的奇特功效。目前用蝎配成的中成药有60多种,以蝎配制的汤剂有百余种,世界上许多使用中药的国家,如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药用蝎主要从我国进口。随着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人类的大肆捕捉,野生蝎资源日益枯竭,目前蝎子的产量仅能达到市场需求量的30%,货源奇缺,人工养蝎既可保护野生资源,又可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并具有投资少、效益高、劳动强度低、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商品蝎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涨,当时市场价盐水蝎每公斤800元—900元(目前已涨到每公斤1000—1300元),清水蝎每公斤1400元—1600元(目前已涨到每公斤1600—2200元),人工养蝎前景极为广阔!
养蝎子,养蝎子,我也要养殖蝎子!
农村创业故事5篇经典荟萃【第三篇】
陶山人
陶山镇有一位水族玩家徐启多,3年前开始接触魟鱼繁殖买卖,赚取第一桶金后,开始经营养殖场和水族馆。如今,他家养殖场里的魟鱼存活率高达99%。说起未来规划,他说,希望大力发展家乡的生态农业,打造一片生态教育基地,建一座青山绿水间的农业观光园。
据了解,魟鱼是一种卵胎生鱼类,每条价格高达万元以上。这种稀奇鱼种长什么样?日前,记者来到徐启多的养殖场一探究竟。
在国内水族玩家的眼中,徐启多是位知名人士,他因养殖水族行业中珍贵鱼种――魟鱼而闻名。别人养殖魟鱼存活率一般在50%,而在他的养殖场里,魟鱼存活率高达99%。
前日,记者慕名来到了陶山荆谷的启多养殖场。“马上就要从国外进口德国品种的魟鱼种鱼,3条种鱼需32万元。”45岁的徐启多坐在6米多长的水族馆大鱼缸前,介绍起自己养殖魟鱼的经历。
2015年,自小喜欢养鱼的徐启多在马屿会市上买了个小鱼缸和几条小金鱼,可是养了一段时间后,小金鱼全部死了。他是个不服输的人,决定挑战高难度,不久后,从广州鱼市买了3条魟鱼。
“可能是从小喜欢养鱼的情结在鼓励我,当时一下子花了9万多元,买了3条小魟鱼,二母一公。”徐启多介绍,和其他鱼类不同,魟鱼是卵胎生动物,也就是体内孵卵,魟鱼宝宝的卵要在母体内发育成新的个体后,才产出母体之外,就像胎生动物,每次繁殖数一般为两三条,最多可达5条。
这3条魟鱼在徐启多的悉心照料下,不久就生了3条小鱼,每条小鱼卖出了1万多元的高价。他高兴坏了,养魟鱼不仅找回了童年乐趣,还赚到了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魟鱼在水族行业中属于高价格的鱼类,深受鱼迷追捧,魟鱼的主要品种有皇冠黑白魟、黑帝王魟、满天星魟等,养得愈大身价愈高。刚出生的幼魟售价约1万元,饲养1年后,可长到30厘米左右,价格就会成倍上涨,一条观赏性较好的魟鱼,价格动辄几万、几十万,外形漂亮、特殊的甚至可达上百万元。
徐启多介绍,魟鱼主要以泥鰍、河虾等为主食,“身价”虽高,但只要控制好水温、水质,并不难养。从养殖3条小魟鱼开始,如今,他的养殖场有长1米多的小鱼缸17个,3米至6米的大鱼缸3个,魟鱼种鱼45条,小魟鱼约50条,总投资250多万元。
“每月水电、鱼饲料等开销近万元,魟鱼售往全国各地。”说起如今的魟鱼养殖规模,徐启多说,赚钱还是次要的,他一直关注生态农业方面的建设,想为家乡的绿色观光事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徐启多坦言,未来想建一座绿色农业观光园,打造了一片生态教育基地,让城里的孩子也到我们陶山看看。“荆谷一带青山绿水,自然环境优美,栽种花卉、蔬菜,再加上采摘、垂钓等休闲观光活动,孩子们可以在生态教育基地里边玩边学,寓教于乐。”
农业创业故事【第四篇】
提起大学生创业,不少人会想到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之类的高新产业。然而,在舟山市定海区,浙江海洋学院的4名大学生却挑中了又脏又累的水产养殖,他们不挑梭子蟹、大黄鱼这类“高大上”的海产品,偏偏和灰不溜秋的泥鳅看对了眼。2013年起,从负债40万元到年收入上百万元,从最初只想赚份“打工钱”到如今养殖基地扩张到省外,泥鳅远销海外……两年来,4位“泥鳅兄弟”凭着一股韧劲,泥巴里翻出了“大动静”。
象牙塔里“泥腿子”
寒冬里的定海区白泉镇小展社区的泥鳅养殖基地,王小军、贺龙兴、胡秀峰3人正在整修池塘,为来年生产旺季作准备。而贾兴鲁则在江苏连云港的合作养殖基地照看着。
“泥鳅兄弟”4人,是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养殖专业的同班同学,其中3人2013年毕业,而王小军继续读研究生。毕业之际,他们4人的想法出奇地一致:给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我们正好用所学的水产养殖技术,打拼一份自己的事业。”
创业,不能跟风。在舟山,大黄鱼、梭子蟹等海产是百姓最为喜爱的餐桌美食,市场大、销路好,吸引了众多水产养殖户。可王小军他们偏不愿去大碗里与别人抢食,决定养殖不起眼的泥鳅。“大学期间,我们跟着导师做过泥鳅养殖的课题,对传统泥鳅养殖存活率低的难题有所突破,这也是我们决胜市场的法宝。”
土地承包费、设备投入费、基地改造费……估算下来,创业成本居然高达40万元之多。“我们几个都来自农村,家人没法给我们太多支持。”王小军说,筹集资金只能靠自己。于是,他们向朋友、亲戚一遍遍讲述创业方案,努力说服对方,终于凑齐了40万元。2013年3月,4兄弟在白泉镇小展社区承包下20亩地,挖塘搭棚,下田当起了“泥腿子”。
泥鳅兄弟勤创业
1个大棚、9口苗塘……渐渐地,泥鳅养殖基地雏形初现。随后,“泥鳅兄弟”又斥资20多万元,引进个大体肥的优质品种台湾泥鳅用于繁殖生产。很快,40万元启动资金被花得一干二净,几个小伙穷得揭不开锅。
这时,胡秀峰提议,在养殖场里种些蔬菜,自给自足,解决生计问题。种地,对于这些农家娃来说并非难事,塘埂上很快就种满了西红柿、大白菜、豌豆等各种蔬菜。想不到的是,不起眼的塘埂竟产量惊人,有大量蔬菜剩余。于是,他们把蔬菜卖掉,购买更多泥鳅苗。
那阵子,他们常常凌晨起床,踩着载有几百斤蔬菜的三轮车,去市场占位卖菜。“起初,我们都很腼腆,不好意思张嘴叫卖,一天都卖不出多少,可一想到养殖场需要钱,大家都豁出去了,整个菜市场就数我们的吆喝声高。”王小军颇为自豪地说,有一晚,他们赚了500多元。
“通宵卖菜虽然苦,但和养泥鳅遇到的困难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因缺乏大规模养殖经验,养殖泥鳅栽了不少跟头。对此,王小军记忆犹新。
2013年6月,首批泥鳅出塘在即。一天夜晚,养殖场突然停电,为泥鳅塘增氧的一个水泵停止运转近一个小时 。等巡夜的贺龙兴发现异常时,整整一塘泥鳅、近10万条都死了。这对急需回笼资金的养殖场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兄弟4人一边默默吞下苦果,一边加强夜间值班,轮流巡塘。王小军戏谑地说:“养泥鳅可不容易,稍有粗心大意,它们就跟你玩命,几万条几万条地死给你看!”
资金匮乏、经验欠缺、技术瓶颈……这些一度困扰养殖场发展的难题,并没有难倒心怀梦想的4个年轻人。“创业哪有一帆风顺的,经历困难是正常的。只要挺过去,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养殖场的成功,还有宝贵的人生阅历。”正是这种以苦为乐的精神,让“泥鳅兄弟”逐渐走向成功。
天道酬勤苦为乐
在前阵子举行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泥鳅兄弟”的参赛项目“舟山台岛鳅业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从10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计划类农林渔牧方面的金奖。
小小的泥鳅养殖为何能受到评委青睐?养殖场简陋的平房内,王小军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泥鳅炖豆腐,回答了这个问题。“传统的土泥鳅,个小肉少,养殖周期长,利润少;而我们养的台湾泥鳅,平均一条重2两,个大肉肥,口感鲜美,更具市场前景。”
除了引进品种,技术创新是“泥鳅兄弟”获得成功的又一关键。经过6年努力,王小军等人在浙江海洋学院硕士生导师储张杰博士的带领下,突破了泥鳅育苗的关键技术——泥鳅幼苗敌害豆娘幼虫的防控。利用人工育苗技术、开口饵料技术和敌害防控技术等三大核心优势技术,泥鳅成活率从5%提升到了50%,而繁育成本下降一半多。
2013年6月,获得首笔销售收入3万元;2014年1月,接到温岭客商的第一份大额订单,并正式注册成立“舟山台岛鳅业有限公司”;2014年夏季,是养殖场丰收的季节,安徽、重庆、湖北等地的订单纷至沓来……“泥鳅兄弟”一步一个脚印,梦想的光芒照进了现实,2014年公司销售额达150万元,前来洽谈合作养殖的客商络绎不绝。
“我们打算在这里建一个实验室,继续提高养殖技术。”说到对未来的憧憬,王小军信心满满。新一年,他们既要巩固原有市场,又要加快建立合作养殖基地,在全国各地推广他们的苗种和技术。其中,江苏连云港的合作基地将继续拓展韩国、日本等海外市场,让泥鳅“游”出国门。
>>>农业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