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农业创业故事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2062

发表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农业创业故事通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农村创业故事5篇经典荟萃【第一篇】

小小金瓜蒌致富“摇钱树”

“瓜蒌,又称为药瓜、吊瓜,瓜皮、瓜籽、废弃根茎均为上好的中药材,一年栽种,可连续收益5年至7年,亩均年纯利润可达3000元以上。金瓜蒌如今成了我们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昨日,罗山县田堰村支部书记孙大胜兴奋地对记者说。

田堰村陈湾组贫困户陈文荣是依靠瓜蒌脱贫致富的典型。他家里7亩地,夫妻俩都已50多岁,两个女儿都在上大学,以前仅靠种水稻,每亩纯收入不足500元,孩子上学费用全靠向亲朋好友借和贷款,是村里出了名的困难户。2016年,在村里动员扶持下,陈文荣家的7亩地全部种植瓜蒌,去年亩纯收入达到2120元,他一下变成了村里的脱贫能手。

提及瓜蒌,不得不提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驻村第一书记候鹏。2015年8月,候鹏从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下派任驻田堰村第一书记。“贫困户要想彻底拔掉‘穷根’,持久增收,就必须有一个好的产业来带动。”候鹏说。听说瓜蒌是个致富的好东西,候鹏带领村班子成员,通过实地走访考察后,一方面向上级争取扶贫项目资金,一方面逐户入户动员贫困户转变种植观念,随后又聘请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培训,购买瓜蒌种苗,签订保底价回收协议,很快就让贫困户见到了效益。

“脱贫致富不能光靠‘输血’,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村去年引导帮扶了20户贫困户种植了100亩瓜蒌,户均增收5000元。今年,我们将完善‘农场+贫困户+种植户’一站式服务的模式,继续与罗山县文泽农业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去年瓜籽协议保底价是15元/斤,实际收购价是23元/斤。我们村有77户贫困户,去年脱贫了17户47人。”孙大胜说。

脱贫致富,产业带动。据统计,罗山县仅去年以来,产业扶贫专项投资就达120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860户,户均增收3000元,当地贫困家庭正乘上“产业扶贫”的快车,驶入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农村创业故事5篇经典荟萃【第二篇】

陶山人

陶山镇有一位水族玩家徐启多,3年前开始接触魟鱼繁殖买卖,赚取第一桶金后,开始经营养殖场和水族馆。如今,他家养殖场里的魟鱼存活率高达99%。说起未来规划,他说,希望大力发展家乡的生态农业,打造一片生态教育基地,建一座青山绿水间的农业观光园。

据了解,魟鱼是一种卵胎生鱼类,每条价格高达万元以上。这种稀奇鱼种长什么样?日前,记者来到徐启多的养殖场一探究竟。

在国内水族玩家的眼中,徐启多是位知名人士,他因养殖水族行业中珍贵鱼种――魟鱼而闻名。别人养殖魟鱼存活率一般在50%,而在他的养殖场里,魟鱼存活率高达99%。

前日,记者慕名来到了陶山荆谷的启多养殖场。“马上就要从国外进口德国品种的魟鱼种鱼,3条种鱼需32万元。”45岁的徐启多坐在6米多长的水族馆大鱼缸前,介绍起自己养殖魟鱼的经历。

2015年,自小喜欢养鱼的徐启多在马屿会市上买了个小鱼缸和几条小金鱼,可是养了一段时间后,小金鱼全部死了。他是个不服输的人,决定挑战高难度,不久后,从广州鱼市买了3条魟鱼。

“可能是从小喜欢养鱼的情结在鼓励我,当时一下子花了9万多元,买了3条小魟鱼,二母一公。”徐启多介绍,和其他鱼类不同,魟鱼是卵胎生动物,也就是体内孵卵,魟鱼宝宝的卵要在母体内发育成新的个体后,才产出母体之外,就像胎生动物,每次繁殖数一般为两三条,最多可达5条。

这3条魟鱼在徐启多的悉心照料下,不久就生了3条小鱼,每条小鱼卖出了1万多元的高价。他高兴坏了,养魟鱼不仅找回了童年乐趣,还赚到了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魟鱼在水族行业中属于高价格的鱼类,深受鱼迷追捧,魟鱼的主要品种有皇冠黑白魟、黑帝王魟、满天星魟等,养得愈大身价愈高。刚出生的幼魟售价约1万元,饲养1年后,可长到30厘米左右,价格就会成倍上涨,一条观赏性较好的魟鱼,价格动辄几万、几十万,外形漂亮、特殊的甚至可达上百万元。

徐启多介绍,魟鱼主要以泥鰍、河虾等为主食,“身价”虽高,但只要控制好水温、水质,并不难养。从养殖3条小魟鱼开始,如今,他的养殖场有长1米多的小鱼缸17个,3米至6米的大鱼缸3个,魟鱼种鱼45条,小魟鱼约50条,总投资250多万元。

“每月水电、鱼饲料等开销近万元,魟鱼售往全国各地。”说起如今的魟鱼养殖规模,徐启多说,赚钱还是次要的,他一直关注生态农业方面的建设,想为家乡的绿色观光事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徐启多坦言,未来想建一座绿色农业观光园,打造了一片生态教育基地,让城里的孩子也到我们陶山看看。“荆谷一带青山绿水,自然环境优美,栽种花卉、蔬菜,再加上采摘、垂钓等休闲观光活动,孩子们可以在生态教育基地里边玩边学,寓教于乐。”

农村创业故事5篇经典荟萃【第三篇】

叶伟平

杭州市淳安县石林镇养鸡户叶伟平曾经一度愁眉苦脸,开始养鸡愁的是看了十几本养鸡书觉得那些方法都不适合自己,书里将缩短饲养期,而他想延长饲养期,那样肉质才更好;后来叶伟平按照自己的套路,养殖儿时记忆的鸡,除了野外觅食外,他会喂自家种的玉米粒,甚至加点名贵草药拌饭……去年因为早早卖光了五六千只鸡,他开始愁鸡卖脱销许多订单发不了货被淘宝处罚。叶伟平养的鸡价格可不便宜,最便宜168元一只,最贵698元一只。对于怀疑的人,他打出了“不是儿时记忆就免费”的广告。结果笼络了众多吃货粉丝。2016年,叶伟平网店销售额达100多万元,仅毛利润就有50多万元。

农业创业故事【第四篇】

提起大学生创业,不少人会想到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之类的高新产业。然而,在舟山市定海区,浙江海洋学院的4名大学生却挑中了又脏又累的水产养殖,他们不挑梭子蟹、大黄鱼这类“高大上”的海产品,偏偏和灰不溜秋的泥鳅看对了眼。2013年起,从负债40万元到年收入上百万元,从最初只想赚份“打工钱”到如今养殖基地扩张到省外,泥鳅远销海外……两年来,4位“泥鳅兄弟”凭着一股韧劲,泥巴里翻出了“大动静”。

象牙塔里“泥腿子”

寒冬里的定海区白泉镇小展社区的泥鳅养殖基地,王小军、贺龙兴、胡秀峰3人正在整修池塘,为来年生产旺季作准备。而贾兴鲁则在江苏连云港的合作养殖基地照看着。

“泥鳅兄弟”4人,是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养殖专业的同班同学,其中3人2013年毕业,而王小军继续读研究生。毕业之际,他们4人的想法出奇地一致:给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我们正好用所学的水产养殖技术,打拼一份自己的事业。”

创业,不能跟风。在舟山,大黄鱼、梭子蟹等海产是百姓最为喜爱的餐桌美食,市场大、销路好,吸引了众多水产养殖户。可王小军他们偏不愿去大碗里与别人抢食,决定养殖不起眼的泥鳅。“大学期间,我们跟着导师做过泥鳅养殖的课题,对传统泥鳅养殖存活率低的难题有所突破,这也是我们决胜市场的法宝。”

土地承包费、设备投入费、基地改造费……估算下来,创业成本居然高达40万元之多。“我们几个都来自农村,家人没法给我们太多支持。”王小军说,筹集资金只能靠自己。于是,他们向朋友、亲戚一遍遍讲述创业方案,努力说服对方,终于凑齐了40万元。2013年3月,4兄弟在白泉镇小展社区承包下20亩地,挖塘搭棚,下田当起了“泥腿子”。

泥鳅兄弟勤创业

1个大棚、9口苗塘……渐渐地,泥鳅养殖基地雏形初现。随后,“泥鳅兄弟”又斥资20多万元,引进个大体肥的优质品种台湾泥鳅用于繁殖生产。很快,40万元启动资金被花得一干二净,几个小伙穷得揭不开锅。

这时,胡秀峰提议,在养殖场里种些蔬菜,自给自足,解决生计问题。种地,对于这些农家娃来说并非难事,塘埂上很快就种满了西红柿、大白菜、豌豆等各种蔬菜。想不到的是,不起眼的塘埂竟产量惊人,有大量蔬菜剩余。于是,他们把蔬菜卖掉,购买更多泥鳅苗。

那阵子,他们常常凌晨起床,踩着载有几百斤蔬菜的三轮车,去市场占位卖菜。“起初,我们都很腼腆,不好意思张嘴叫卖,一天都卖不出多少,可一想到养殖场需要钱,大家都豁出去了,整个菜市场就数我们的吆喝声高。”王小军颇为自豪地说,有一晚,他们赚了500多元。

“通宵卖菜虽然苦,但和养泥鳅遇到的困难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因缺乏大规模养殖经验,养殖泥鳅栽了不少跟头。对此,王小军记忆犹新。

2013年6月,首批泥鳅出塘在即。一天夜晚,养殖场突然停电,为泥鳅塘增氧的一个水泵停止运转近一个小时 。等巡夜的贺龙兴发现异常时,整整一塘泥鳅、近10万条都死了。这对急需回笼资金的养殖场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兄弟4人一边默默吞下苦果,一边加强夜间值班,轮流巡塘。王小军戏谑地说:“养泥鳅可不容易,稍有粗心大意,它们就跟你玩命,几万条几万条地死给你看!”

资金匮乏、经验欠缺、技术瓶颈……这些一度困扰养殖场发展的难题,并没有难倒心怀梦想的4个年轻人。“创业哪有一帆风顺的,经历困难是正常的。只要挺过去,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养殖场的成功,还有宝贵的人生阅历。”正是这种以苦为乐的精神,让“泥鳅兄弟”逐渐走向成功。

天道酬勤苦为乐

在前阵子举行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泥鳅兄弟”的参赛项目“舟山台岛鳅业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从10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计划类农林渔牧方面的金奖。

小小的泥鳅养殖为何能受到评委青睐?养殖场简陋的平房内,王小军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泥鳅炖豆腐,回答了这个问题。“传统的土泥鳅,个小肉少,养殖周期长,利润少;而我们养的台湾泥鳅,平均一条重2两,个大肉肥,口感鲜美,更具市场前景。”

除了引进品种,技术创新是“泥鳅兄弟”获得成功的又一关键。经过6年努力,王小军等人在浙江海洋学院硕士生导师储张杰博士的带领下,突破了泥鳅育苗的关键技术——泥鳅幼苗敌害豆娘幼虫的防控。利用人工育苗技术、开口饵料技术和敌害防控技术等三大核心优势技术,泥鳅成活率从5%提升到了50%,而繁育成本下降一半多。

2013年6月,获得首笔销售收入3万元;2014年1月,接到温岭客商的第一份大额订单,并正式注册成立“舟山台岛鳅业有限公司”;2014年夏季,是养殖场丰收的季节,安徽、重庆、湖北等地的订单纷至沓来……“泥鳅兄弟”一步一个脚印,梦想的光芒照进了现实,2014年公司销售额达150万元,前来洽谈合作养殖的客商络绎不绝。

“我们打算在这里建一个实验室,继续提高养殖技术。”说到对未来的憧憬,王小军信心满满。新一年,他们既要巩固原有市场,又要加快建立合作养殖基地,在全国各地推广他们的苗种和技术。其中,江苏连云港的合作基地将继续拓展韩国、日本等海外市场,让泥鳅“游”出国门。

>>>农业创业故事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