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作文(最新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作文(最新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第一篇】
电影《金陵十三钗》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金陵十三钗》,其故事中心讲述的是一群女学生和一群秦淮女子(风尘女子)同在一座天主教堂避难,后来女学生们暴露了身份,被日军强迫去参加庆功晚会,在明知这个晚会是一个陷阱的情况之下,这群秦淮女子挺身而出,代替这群女学生奔赴死亡之约。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表面上这个故事的主题是“替死”,实际上我们没有理由不说它是“避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巴黎圣母院》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极有可能是严歌苓模仿借鉴了雨果),从而让电影《金陵十三钗》具备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耐人寻味的是,电影男主角约翰是一个入殓师,他本来是要给神父敛葬的,在他遇到这些女学生和秦淮女子之后,却被她们看作神父,而约翰为了保护这些女学生,最后也不得不把自己当作了神父,这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哲学议题: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神父。尤其是当你能够捍卫人的尊严,给人以生的希望的时候。这与中国佛教所说的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佛陀,是一样的意思。这无疑就是电影《金陵十三钗》所具有的一个哲学高度。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第二篇】
从王谢门高到青楼林立,从六朝金粉到南宋隅安,从落魄晚明到悲情民国——南京,承载了我们多少情与欲?寄托了我们多少爱与恨?但长久以来,我们对于南京的记忆,总是习惯于放到一个个宏大的背景下,然后按照个人的喜好,把某些层面夸大变形,把另外一些层面隐藏起来。
同样用宏大的背景考量南京,《金陵十三钗》是一部想两头讨巧却又心不在焉的电影。
将妓女这个特殊行业的女子作为电影的主角,冠之以“钗”这样中性偏上的词语,是《金陵十三钗》最为讨巧的看点。这样做,既不得罪观众,又不得罪从事这个职业的专业工作者,还可以顺利通过片审,就像男主角约翰在给女学生解释为什么十三钗替代她们去日军庆功会会更好一点的原因时,很巧妙地说十三钗在对付男人上更专业。当这种既现实又不真实的的特点贯穿于电影之中,钗的言语、行为、爱恨就有了双重意义。
以死亡作为背景,把妓女正当化,浪漫化,甚至高尚化,使得浪漫主义和国仇家恨有了共同基础,这并非这部电影的独创,只要略略翻翻有关秦淮河的文学作品,那些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的青楼女子,可谓数不胜数。
相对于语言类作品,电影的优势在于视觉的挑衅。但凡钗现身,银屏上就充满从语言到身体的挑逗。所以即便面对一座死城,那个从入殓师进化成为伪神父的男主角在钗们进入教堂后,除了寻找钱和美酒,还找到了一个更加可以不离开的理由。我甚至怀疑,即便所谓思想纯正,根基稳重,坐怀不乱的观众,也经不住一而再,再而三的诱惑,只好一而再,再而三地沉沦下去,而不自禁地撕去伪装,期待和男主角一起享受片刻的快乐。
这种期待表现在玉墨的以身相许上,既可满足观众对于情色的期待,也可满足电影为苦难作证的期待。但这同时也是电影的矛盾所在——玉墨的风情万种,与书娟的临危不惧,被一起包裹在残存的教堂里,缺少足够时间交流的情况下,仓促之中决定以十二钗替换十二个女学生,这本是必然必须的结果,并不值得大惊小怪。问题在于,人性的本能是被宗教的洗礼唤醒的,还是被战争的残害催生的,抑或情色进化成为一种必要的破坏力量,一种反抗精神的弘扬?
作为铺陈,电影前三分之一部分并未急切地让钗们粉墨登场,而是以并列式的手法,一面是男主角穿过浓雾,奔跑,逃窜,假扮神父挺身而出阻止日军在教堂里的暴行而被打晕,一面是撤退中的国军残部与日军周旋,直到最后一人,同样是为阻止日军在教堂里的暴行而战死。
当观众还被秒杀在具有较强震撼力的特技镜头时,电影也立即终止正面抵抗,这显然让背负沉重历史感的观众不自在,不解恨。而电影心不在焉的意图,正是担心政治与道德的双重绑架,所以尽快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里,脱离那种喋喋不休的控诉,把历史本应带给我们的痛苦,解构到情色的智性和审美的愉悦中。
但电影并不自信,这种解构之势未能坚持下去。陈乔治自告奋勇男扮女装冒充第十三钗,委曲求全一心救女的父亲惨遭枪杀,临到踏进日本人军车那一刻小蚊子暴露出胆怯。这几个可能被观众忽略,仿佛补充的情节,让人更加心酸。
这才是这部宣称以宣扬人性为主旋律的电影的点睛之笔?抑或导演与片审乃至观众周旋而埋伏的狡黠的游戏手法?
要我说,说欲哭无泪吧,差一点;说赏心悦目吧,差一点。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第三篇】
看《金陵十三钗》时,不仅心情沉重,而神经高度紧张,为那些弱女子含恨毙命流泪之余,胸中充满了仇恨,咬牙切齿的恨!
看到了尸横遍地,血流成河的南京;看到同胞们惨死在日寇屠刀下;看到无辜的妇女被糟蹋;看到无家可归的孤儿,心如刀绞。
可想,那个年代惨遭不幸的又何止南京一座城市?
影片中战争残酷镜头和鲜活的生命历历在目·······
英勇无畏的李教官,用血肉之躯谱写着对祖国人民的大爱。抢救奄奄一息的蒲生,用智慧狙击日寇,给女学生逃生赢得了机会,战斗到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
会英语的墨玉与十二个沦落风尘的秦淮河妓女,从人性缺失的见死不救,到毅然收养照顾蒲生,最后替代女学生赴庆功宴的几个情节,让人性光辉得以展现。
以书娟为首,未经历过苦难的女学生,单纯可爱憎分明。当得知赴日军庆功宴的后果时,大家集体跳楼,这种不可辱的精神让人感动。
业余神父约翰,原本是唯利是图的美国人,在日本鬼子的兽性面前唤起良知。为了爱,奋不顾身的去找香兰和豆蔻,途中遇友有机会逃离,但他选择留在教堂。为了解救女学生,千方百计的修卡车,把生死置之度外,让人性光辉得以升华。
当汉奸的父亲,为了救出女儿和学生们,尽一份有人性的父爱之心,最后还是被自己主子枪毙了。告诫人们,这就是当汉奸卖国贼的应得下场。
伤痕累累的小蒲生,激起豆蔻像亲弟弟一样的精心照顾,临死时还挂念着家里的麦子,被痛苦折磨的情景令人心酸,看到豆蔻临死时流淌在发间不知是血是泪时,含泪的恨在心中燃烧。
男扮女装的小男孩乔治,代替女学生赴会,深知此去无回,可毫不畏惧。可想结果,无辜的孩子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最后日寇的车开走了,带走的,不是一群沦落风尘的女子和一个女扮男装的男孩,而是人性升华的`灵魂。
看完后,心里想的最多的就是:要和平,不要战争!我们的祖国要强盛,我们的民族要团结!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警醒民心,激励长志,不忘历史伤痛的好电影!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第四篇】
国破家亡,商女当真只懂侬语唱后庭?
1937年的南京,因日本的入侵很快就沦为一座死城。满眼望去,皆是死尸,生者像那无头苍蝇般乱窜,只求找到一栖之地以便保住性命。唯一仍拼死抵抗的,只有寥寥无几的中国士兵。
可是教堂外那些搔首弄姿的风尘女子在这个严肃甚至危险的时刻,却还是如往常那般轻慢嬉戏。这不禁让人唏嘘,她们真的是在向乔治求助吗?
电影伊始,无论是乔治还是女学生,没有人喜欢她们,更别妄提“尊重“,即使是看似热情的男主角,也只是冲着美色而去。她们粗俗、淫靡,与矜持、高贵的女学生简直是云泥之别,因此也不配踏入这片还残留这着的净土。
当仅存的洁净被污染,暂时的宁静被打破,谁又曾想到正是这些低贱的风尘女子散发出的人性之光保护了孩子们的纯洁。她们清楚日本军队的邀请没有想象的单纯,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也许当初一句“姐姐们替你们去”只是为挽救孩子们别做傻事所找的借口。可是回到地窖,谁也没有多少片刻的轻松。玉墨的提议有人犹豫,有人反驳,但最终这些女人的善良战胜了内心的恐惧。
在临走的前一天,她们高兴地让约翰为自己化妆,因自己从未试过的装扮而像个小女孩般雀跃不停。如此模样其实正是她们心中所真正渴求的,浓妆艳抹实属被迫无奈之举。最后送给妹妹们的一首《秦淮景》,又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或许被送上敌车回首的那一刹那,正是她们人生中最美的时刻。
最后电影的结局只讲述了约翰含泪开着载有学生的卡车逃出了南京,却并未交待女人们的下场。但谁都明白包括她们自己也心知肚明,前方等待她们的是死也不能轻易解决的可怖。
鲁迅曾言,真正的用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他为纪念并称颂刘和珍所写的。虽然这些风尘女子手无缚鸡之力,但在我看来“勇士”二字,她们当之无愧。或许这十二人在百年之后只化作一抔凄惨的黄土,永远无法摆脱那令人唾弃的卑贱身份。可我想她们并不会在意那所谓的身份与可笑的名誉,她们只是想做便做了。由此,才让我们真正看到污秽外表下,原来藏着的是一颗出淤泥而不染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