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通用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通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第一篇】
杨一帆
长征,是一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是一次举世震惊的征途,堪称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1933年10月,南京发动了第五次剿共战争,但由于红军的领导人的指挥失误,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于是,长征这一伟大壮举就此开始。在征途中,将红军进行了380余次战争,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红军一共爬过十八条山脉,其中五条是终年盖雪的,渡过二十四条河流,经过十二个省份,占领过六十二座大小城市,突破十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此外还打败、躲过或胜过派来追击他们的中央各部队。他们开进和顺利的穿过六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地方是中国军队几十年所没有去过的地方。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单从时间上看,你会发现,不过区区一年,不过如此,但红军却徒步走过了二万五千里的征途,那些环境相当艰苦,他们没有充足的食物果腹,没有好的住所,遮风挡雨,他们风雨来雨里去,以草为食,以天为被,以地为床,不论白天还是夜晚,他们都在行军。就这样,他们日复一日的披星戴月,披荆斩棘,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完成了长征。
“长征”这条路是战士们用自己的血肉铺出来的。在长征途中,一个又一个的战士倒下,但没有一个人放弃,所有人都在咬牙坚持,他们浴血奋战,突破了一道又一道敌人设下的关卡。他们用行动与生命写下了属于自己的辉煌而又可歌可泣的赞歌。长征中最为出名的就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其中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飞夺泸定桥。当时30个红军战士身上背着毛瑟枪和手榴弹,不惧危险的爬到了沸腾的河流上,紧紧的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着的慢慢爬行的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进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进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就这样,红军战士在枪林弹雨中行进,终于,有了一个红军上了岸,炸了敌人的碉堡,他们在这场战争中胜利了!英勇的红军战士,为了长征的胜利,面对滚滚的河流,没有丝毫犹豫和害怕,勇往直前,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红军不愧为一支胜利之师。
冒险、探究、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诧异的革命乐观情绪,就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用一个既能领导远征又能写诗的叛逆者的话来说,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第二篇】
这几天我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这本书是一部很强的报道性文学作品,作者是埃德加-斯诺。他是一位美国的新闻作者,在1928年来到了中国,在报社工作,常年跟随红军共同生活,一个公正客观的角度叙述当时人民百姓的生活和心理状态。身处其中的经历,触发了他当时写作的愿望。
这本书共12个章节,作者斯诺并没有添加过多的修饰性词汇或者一些美化的文字。本文虽朴实无华,但正因为此,笔下的人物才更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个人特色,拥有陕西一带鲜明的文化特点。
在本书的第一章,作者先用了反问句强调了红色中国这一写作中心,此后,他又记录了一些革命的领导者,如毛泽东,贺龙,周恩来等。作者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大概叙述,如苏区的教育,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但在这么多章节中,只有其中的第四章节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改变以及成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它诞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为父亲的聪明头脑使他们家成为了富农,但又因为父亲的封建愚昧,使他早早辍学,由此便激起了在幼小的毛泽东心里的反抗愿望。在毛泽东的童年中,一方面备受母亲的疼爱,与之又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个方面父亲对他则格外严厉。由于毛泽东自幼受父母双方的影响,他铸就了特殊的个人秉性。父母亲给予的不仅是毛泽东的生命,而且对他的一生影响深远。年少时,毛泽东就产生了让所有的中国人都吃上饭的朴素愿望,立志为大多数中国穷苦人民谋得幸福。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毛泽东决定改造中国,打倒剥削和压迫人民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就算在那些压迫的环境下,他还是秉持着他内心的初衷去实现内心的抱负。他用火一般的热情与铁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挠,自信乐观的坚持着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
这本书用讲故事的形式详细的介绍了工农红军如何用智慧和斗志战胜了蒋介石的国民党集团,勇猛战斗,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战胜了敌人。在失败中不灰心,不气馁,在途中帮助过许多百姓,深受百姓的爱戴。
红军的精神是一笔精神财富,精液,中国的后来人,红军将士们为了崇高的理想而百折不挠,奋勇拼搏的革命精神。从这里给我的启发是:我们不能辜负了将士们对我们的期望,要勤奋的学习,做一个祖国的栋梁,为祖国做更多的贡献。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第三篇】
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以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完成本书的写作。作为一名西方记者,斯诺所站的是一个公正客观的角度去描述当时人民百姓的生活和心理状态。除此之外,还表现出了红军及其领袖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状况。这本书能够说是让人们能够进一步的去了解当时十分神秘的中国的红色革命。并且,他把自己在红色区域的所见所闻都一点一滴的记录下来。之后汇编为《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的资料丰富而且生动。
1936年,中国革命与战争最凶猛、最危险的时期,斯诺孤身一人冒险穿越南京国民党的新闻封锁,长途跋涉来到西贝苏维埃地区,寻找红色中国。故事都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更是让我对当时的人民、红军、__等等都有了崭新的可谓是颠覆性的认识。
在苏维埃社会一节中,有两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共产党在西北所以受到群众拥护,其当前的基础显然不是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而是有点象孙逸仙博士的主张:耕者有其田。”;二是“有一件事能够说明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有基础的,那就是在所有老苏区里,警卫工作几乎全部由农民自己组织起来担任的。”
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结的那样,正是由于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农民才会主动组织起来保卫自己的红色政权;也正是由于秉承了这样的理念,共产党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得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不断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
在我的认知范围中,当时的人民必须都受到了思想的禁锢并且十分保守,甚至可能有些木讷。但是事实却是截然不同的。他们中的许多人也会进行批评和抱怨,这无疑就是他们言语自由开放最直接的证据。大部分农民团结一致,并且看好“苏维埃”和“红军”,以此证明他们思想觉悟是很高的,有共同的追求,有目标,并且坚定不移的支持着自己的信念。比较当今,我们貌似更缺乏精神信念这一块儿,这是我们所欠缺的地方。
这本书中所描绘的红色中国,与我们教科书上所学到的是有许多出入的。相比之而言,这本书所讲述的资料更加真实、可靠。
说道红军,就不得不提。在斯诺看来,他感受到了红军高度的政治觉悟,认为红军是中国唯一的一支从政治上来说是铁打的。在真正的红军一节中,作者这样描述到:“他们向来都同士兵并肩作战,团长以下都是这样。一位外国武官这样说,单单是一件事情就能够说明红军拥有极大优势的敌人的作战潜力。这就是红军的军官们习惯说的:“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弟兄们,向前冲!”。同样是六个字,差别却是很大的。第一种是把自己与士兵放在了同一个位置,与士兵们心连心。
提到红军,另一个比提的就是长征了。电视里所演的长征真的是惊心动魄、惊险万分。红军透过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敌人的重重围堵,摆脱危险困境。无论是四度赤水河、勇夺泸定桥、飞度金沙江等等都显示了红军的有勇有谋。当时,当他们应对一些少数民族的人民时,当当地人民对他们闻所未闻,他们仍旧是勇往直前,他们的功绩、作为都帮忙他们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是吸引了一部分人来参军。这足以证明了中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和感召力。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次武装巡回宣传,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世界,非凡的心里素质,而这些也仅仅占了全书的一小部分。也能够说,红军的长征也仅仅占了中国革命的一小部分。
提到书中关于领袖的描述,就不得不说斯诺对__的描述中这样写道:“不可否认,你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你觉得这个人身上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都是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个性是农民——这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还敢于造反的人们——迫切要求做了综合表述,到达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__的经历是本书的一大重点,这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中国革命的故事。斯诺写到“__每一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的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校园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成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直觉明白,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潜力。”读到这段的时候,反观我们此刻的大学生。逃课、迟到的比比皆是。好多大学读书的风气早已荡然无存,大家上大学似乎都只为了文凭这一张纸,没有人关心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是否真正度过了一个有好处难忘的大学生活。
美国记者西奥多。H。怀特曾对《红星照耀中国》做过如此评价:“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一个未知的中国革命,也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中国革命的成长史更是对当时的人民、当时的社会一种全新的描述。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第四篇】
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强的报道作品,是一部不朽的名著。1936年6月至10月,美国作者埃德加·斯诺在中国西北_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并着笔写下了它——《红星照耀中国》
在书中,作者斯诺以记者的身份通过“白区”,历尽千难万险进入“红区”开始了他的采访。采访对象许许多多,而对、彭德怀、徐海东、周恩来和徐特立的采访记录尤为细致。对当地的农民、工人、红军战士,还有“红小鬼”一系列的采访中,通过他们的讲述、行动,以及当时的生活环境,斯诺以一名记者的名义向外界宣传真正的“红军状况”,传达红军的思想,使外界消除对红军的不实之词。并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_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它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的一大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战士坚忍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斯诺面对面采访了、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和红军将领,结下了或浅或深的友谊。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了。在他眼里,便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民众的精神纽带。
“在我看来,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这是书中对伟大的描写——是一个喜欢憨笑的人。而恰恰是这样一位喜欢憨笑的人,解放了新中国,成为一代伟大领袖。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第五篇】
斯诺笔下的中国共产党人用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证实了他的预言,建立了一个崭新的新中国,并且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旧时代任人欺凌,落后挨打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沧桑巨变。能取得这一伟大成就的只有中国共产党人,他们用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