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鉴史问廉观后感优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79249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鉴史问廉观后感优秀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鉴史问廉观后感【第一篇】

《鉴史问廉》观后感

习总书记曾经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重要性;王岐山也曾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速读”历史、鉴往古今的平台。

《鉴史问廉》引领我们重温那一段段湮灭的历史,观看那一个个沉重的故事,一次次受到震撼和警示。不由发出“历史尘烟滚滚来,朝代兴衰廉与贪”的感慨。荧屏里,秦国虽有万里长城,能抵御外敌的入侵,却抵挡不了“奢”的侵蚀,最终始皇千秋万代的帝国梦因“奢”而止于二世;贞观之治的李世民明白“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崇尚“恭俭爱民”,开创了大唐王朝的鼎盛繁荣;繁华汴京(开封)因“艮岳”的奢侈建筑而很快土崩瓦解,靖康之耻,皇帝被掳,耻在亡国,实为贪腐,皇帝成了囚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奢是祸胎,奢是坏兆——奢必将引起腐败,腐败必将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将亡国。这就是“历史老师”给我们传授的明鉴。

“惩腐方能安邦,倡廉才能兴国”。清官,历来是百姓的追求与信仰。因为百姓总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易于满足,只要能被官吏帮到哪怕是一点点小忙,他们都会到处传扬官吏的好处,即使别人不认同,他们也会坚定的信任下去。所以,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帮人民群众办好事这就够了。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因为光办好事不

行,还得把办好事当成一种习惯,还得能解决百姓的困难,还得能公正的处理纠纷,还得让自己和家人不贪不占,直到生命的终点。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好汉来投奔,王朝和马汉在身边。”相信二十多岁以上的人,绝大多数都对这句歌词异常熟悉。包拯,包青天,铁面无私,为民解忧,不畏权势,大义灭亲,让千年后的我们仍然感怀这位古人,仍然对他持有崇高的敬意。很多人都说中国古代的百姓有一种清官情结,希望他们那个朝代有能为民请命的廉官能吏来守护他们,其实现代人依然有清官情结,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村长,一个街道办的主任,只要是能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小麻烦,他们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民心中的守护神。所以,清官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在为政的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贪不占,那就是清官,就是好官。

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个清官梦,只是因为后来选择的不同,而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清官的清结肯定是有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要和政府部门的人打交道,所以跟他们打交道时多少都希望他们能很负责地帮自己的忙,而不耽误自己的时间。过去风气很不好,总有人把人民群众不当人,把自己当人,以至于人民和政府之间起了隔阂,有了矛盾。本来和谐的社会,被这些渣滓坏了风气。这样一来,人民对清官的期望就更强烈了,更希望清官出现,来造福一方。

如今的中央领导,利剑一挥,先惩贪腐,顺势提拔清正之官,让我们对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充满希望,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大家不再害怕什么了,敢在媒体或者街头举报贪官污吏了,这无疑让清廉之官能够崭露头角,让他们来维持我们国家的和谐安定,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的奔小康了。所以说,生活在今天,我们是幸运的。打击贪腐,肃清风气,让清官不再是人民群众的追求,而是变成一种新常态。

25年前,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读了《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深受感动,挥毫写下了“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深深表达了习近平对焦裕禄这位“好官”的崇敬之情和他自己爱民为民、责任担当的坚定情怀。何为好官?答案不一而足,但好官必是“两袖清风来去”的清官无疑。清官的核心是清正、清廉、清明,心中装有百姓。

去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三严三实”,要求领导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仍旧体现了他的“清官”情怀。习近平曾多次告诫干部:“心无百姓莫为官”。在山东调研时,他念了这样一幅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他语重心长地对当地干部说:“封建时代的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去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谆谆告诫青年学子“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心中装着人民,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为民众谋福祉,当是这个时代领导干部的最强音。因为,我们党是最清廉的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当然,我们党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想方设法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但是,我们党的领导人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我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认识的腐败是附着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严重影响了党的健康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于是,狠抓开展作风建设、反对“四风”,反腐倡廉、打虎拍蝇,清除党内毒瘤,把那些贪腐的官员一个个拉下马,从严治理党风,赢得了民心,就是以史为鉴的最好体现。

“以史为鉴,鉴往古今”,当代的领导干部应该以历史上的清官为榜样,学习他们,超越他们,以清廉之身,取信于民,服务于民。以史为鉴,鉴往古今,领导干部当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历史上的清官为榜样,学习他们,超越他们,以清廉之身,取

信于民,服务于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根本在家,家之根本在身,在当今时代,我们更应该有“激浊扬清、戒奢节俭”的信念,“一尘不染、百事为先”的担当,“以史为镜、恭俭爱民”的追求。

古语日:“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而在社会主义的今天,这句话的内涵也毫不过时。看完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后,不由想到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啊,历史这本教科书真的值得我们去好好读一读。于是,《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速读”历史、鉴往古今的平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那么,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人又是怎样去激浊扬清、追求公平正义的呢?《清浊之辨》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几千年来,正是无数中国人的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之中。

廉洁的对岸就是腐败,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滑向腐败的彼岸。每一个腐败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薄开始的,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现今社会,随着改革大潮的不断激涌,人们追求财富,追求个人生活的质量,这无可非议。但是,在这样的潮流面前,个人决不能忘本,决不能被物质熏红双眼,蒙蔽良心。然而,往往有些人,却只在乎利益,忘却了历史,无视法纪,贪赃枉法,殊不知,石崇之流,宋痒之辈,哪个有了好下场?

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贫富差距加大,层出不穷的“医患纠纷”,各种负面新闻导致人们对教育行业的担忧,教学改革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我们从事医疗教育的人,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同志,首先要做的就是“洁身自好”,守住自己的节操,工作中时刻以“严人一等”的标准要求自己,增强廉洁意识,通过坚持开展示范和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廉政文化建设,深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规范权力运行各项制度,深入推进“阳光工程”建设,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等各项活动,使医疗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医生与教师队伍始

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廉洁正气。廉洁是一种正气,更是一种风气,当一个集体里廉洁的风气盛行时,这个集体势必会欣欣向荣的发展。当廉洁的风气在医疗教育行业里盛行时,医疗教育服务一定会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会更强。作为一名从事医疗教育工作的干部,身体力行,弘扬廉洁的正气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鉴史问廉观后感【第二篇】

鉴史问廉观后感500字

鉴史问廉>观后感500字(一)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衰。近日来再次观看八集纪录片《鉴史问廉》,重温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兴衰更迭,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洁文化的力量。如今恰逢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公司一如既往的宣导廉洁正能量,学习《鉴史问廉》,第二次观看较第一次观之则感受更深,更觉震撼。

从《兴衰之思》中思考'廉则兴,贪则衰'的真谛——廉洁和腐败,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从《清官之念》中感知'青天文化,清官情结'的力量,为官正直才能一心为公;从《清浊之辨》中辨识清浊是非,坚信正义可以迟到,却从不会缺席;从《道德之择》中学习'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清慎勤'的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从《文化之力》中感受民众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从《律令之矩》中观吏治清明对国家的影响,对制度心存敬畏之心;从《制度之重》中见识历朝历代的监察制度,见识历朝历代在遏制腐败和滥用权力上做的种种努力和尝试;从《千秋之评》中领略历史的重量,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能,公正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是非功过。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清官廉吏,他们为官清廉,执法公正,一直受到人们的景仰。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忠于职守,报国为民,清正廉明,惩恶扬善。古往今来,清正廉明是官员的政治道德理想,也是老百姓对清官的价值判断与价值期待。由此可见,廉洁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为官者清廉与否是兴衰更迭的直接诱因。

在长城汽车工作十余载,从入职至今,深受公司廉洁文化的影响。学习《鉴史问廉》以来,深有对文化的传承之感。廉洁,是长城汽车的>企业文化支柱。《廉洁体系制度》是长城汽车员工的行为准则,自2008 年正式颁布实施至今已整整七年时间。该制度严明清晰,在打击腐败维护员工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企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廉洁文化是长城汽车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管理者的本职工作,纵使时代变迁,廉洁文化建设仍需始终如一,坚定不移,脚踏实地。

鉴史问廉观后感500字(二)

观看了廉政纪录片《鉴史问廉》,纪录片包含'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辩'、'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八个方面内容,在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重拳惩治腐败,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鉴史问廉》更加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给予我们更多的警示与告诫。

《鉴史问廉》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揭示廉则兴、贪则衰的治国之道,弘扬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优良传统,树立激浊扬清、追求正义的价值取向,推崇克己修身、廉洁奉公的道德人格。尤其是在审计一线的审计干部,在各种诱惑面前要把好自己的关,在行使权力时,坚定信念,锤炼意志,增强免疫力,真正做到理想信念不动摇,大是大非不糊涂,党性原则不丧失,抵御利益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袭。

一是审计干部要带头践行'三严三实',强化大局意识。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时,提到'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审计干部作为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公共资金的'守护者'、反腐败的'利剑'、权力运行的'紧箍咒',就要做'三严三实'的带头人。审计干部要坚守'清正廉明'的政治生命线,坚守审计人'廉洁从审'的底线。强化廉洁奉公的做人原则与道德操守,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坚持'吾日三省吾身',不断进行自我反省,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火墙,树立清正廉洁的审计形象,在本职岗位上作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审计业绩。

二是审计干部要常思为民情怀,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各级审计干部要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为使命,忠诚履职尽责。强化党的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坚持执审为民、依法审计、廉洁审计,自觉遵守审计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各项审计纪律,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切实把各项制度转化为审计行为规范。

三是审计干部要常怀淡泊之心,坚定理想信念。审计干部带头严守清正廉洁,要常怀淡泊之心。各级审计干部要坚守思想堤坝,做到诱惑不移民志,权重不变公仆心。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慎始、慎微、慎独,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腿,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规矩工作圈、管住活动圈,抗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人情所扰,永葆廉洁从审的本色。各级审计干部要不断锤炼党性修养、政治修养、品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常修为政之德,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使命感,切实反对'四风',改进作风,把个人追求融入党的事业和审计事业之中。

总之,通过这次观看《鉴史问廉》活动,可以说使自己在思想上有一个震撼,在认识上有一个提高,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审计干部,立足本职,恪尽职守,常怀'居安思危'之心,让廉政之花常开。

鉴史问廉观后感500字(三)

由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8集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在央视记录频道(CCTV-9)晚8点播出了第一集《兴衰之思》。观看毕,不由想到习近平曾经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重要性;王岐山也曾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是啊,历史这本教科书真的值得我们去好好读一读。于是,《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速读'历史、鉴往古今的平台。

坐在电视机前,重温那一段段湮灭的历史,观看那一个个沉重的>故事,一次次受到震撼和警示。不由发出'历史尘烟滚滚来,朝代兴衰廉与贪'的感慨。荧屏里,我看到了秦国虽有万里长城,能抵御外敌的入侵,却抵挡不了'奢'的侵蚀,最终始皇千秋万代的帝国梦因'奢'而止于二世;我看到历史上最腐败的政权之一,也是最短命的王朝之一的西晋,毁灭在'斗富'中,正应了当今人们所说'不作死就不会死';我看到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明白'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崇尚'恭俭爱民',开创了大唐王朝的鼎盛繁荣;我看到了繁华汴京(开封)因'艮岳'的奢侈建筑而很快土崩瓦解,靖康之耻,皇帝被掳,耻在亡国,实为贪腐,皇帝成了囚犯,当应了这句话'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看罢《兴衰之思》,李商隐的这句诗蹦了出来,奢是祸胎,奢是坏兆——奢必将引起腐败,腐败必将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将亡国。这就是'历史老师'给我们传授的明鉴。共产党人最知历史,从建党之初,我们党就继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具有共产党人革命风格的艰苦奋斗精神。靠着这种精神,我们吃草根、咽树皮,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用'小米加步枪',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夺取全国政权后,党又率领全国人民继续发扬战争年代的拼命精神,冲破封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了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鞍钢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都是共产党人在执政条件下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当然,我们党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想方设法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但是,我们党的领导人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我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认识的腐败是附着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严重影响了党的健康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于是,狠抓开展作风建设、反对'四风',反腐倡廉、打虎拍蝇,清除党内毒瘤,把那些贪腐的官员一个个拉下马,从严治理党风,赢得了民心,就是以史为鉴的最好体现。

'以史为鉴、鉴往古今',国人,尤其是党员干部,都应该好好去看看这部纪录片!

鉴史问廉观后感500字(四)

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8集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观看后,不由想到习近平曾经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王岐山也曾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于是,《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速读'历史、鉴往古今的平台。'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一个治国之道!不由发出'历史尘烟滚滚来,朝代兴衰廉与贪'的感慨。我看到了繁华汴京(开封)因'艮岳'的奢侈建筑而很快土崩瓦解,靖康之耻,皇帝被掳,耻在亡国,实为贪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那么,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人又是怎样去激浊扬清、追求公平正义的呢?《鉴史问廉》之三——《清浊之辨》,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们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

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共产党人最知历史,从建党之初,我们党就继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具有共产党人革命风格的艰苦奋斗精神。靠着这种精神,我们吃草根、咽树皮,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用'小米加步枪',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夺取全国政权后,党又率领全国人民继续发扬战争年代的拼命精神,冲破封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了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

当然,我们党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想方设法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党的领导人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我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认识的腐败是附着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严重影响了党的健康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于是,狠抓开展作风建设、反对'四风',反腐倡廉、打虎拍蝇,清除党内毒瘤,把那些贪腐的官员一个个拉下马,从严治理党风,赢得了民心,就是以史为鉴的最好体现。

《鉴史问廉》观后感【第三篇】

《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观后感

杨新宁

今天,观看了央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使我深受启发。片子当中的故事都很遥远,但是离现实又最近,腐败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可能出现,王朝的周期性兴衰,政权的潮起潮落,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腐败与廉洁的关系,不管历代王朝最后灭亡是何原因,但一定与腐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影片通过一件件、一桩桩触目惊心、震撼人心、发人深醒的案例,深刻地揭示了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反腐败工作的严峻形势。通过观看这些历史中的典型事例,使我深刻领悟到:要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仅靠党纪国法的约束是不够的,必须靠自觉、靠严格自律,保持严谨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要“慎微”,要“慎独”。同时,让人们从灵魂上受到震撼,从心灵深处得到净化,牢筑道德、纪律和法律防线,正确对待权力,正确把握人生。

在社会道德目标不断发生变化的今天,在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道路上,一些人不断地步那些翻身落马者的后尘,重蹈覆辙,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自我警惕,思想上解除了武装。观看纪录片《鉴史问廉》后,我再次深深认识到时刻自

警,增强自律的重要性。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时刻不忘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权利与诱惑面前,要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在思想上、行动上、作风上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自觉把“三严三实”作为修身做人的基本遵循、为官用权的警示箴言、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争做政治上强、能力上强、作风上强、心力上强的干部。

鉴史问廉观后感.【第四篇】

鉴史问廉观后感

新乡市中心医院儿一科 **

近期院党委组织观看了《鉴史问廉》,结合工作实际感触颇深,收益非浅。

一、《鉴史问廉》的主题及内容

《鉴史问廉》是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于2015年1月9日起至16日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黄金时段播出。该片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全片共8集,即《兴衰之思》、《清浊之辨》、《清官之风》、《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这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精华的作品。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古人就提出了“六廉”的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辩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文明史。

该片是对习近平总书记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的最好诠释,也是党员干部必看之作。

二、读史可明智,观《鉴史问廉》可 “知畏、知足、知止”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全党必须不断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鉴史问廉》给了我们很多启示。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考验,党员干部必须做到知畏、知足、知止,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知畏是支清醒剂,净化思想灵魂。“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历史是一本教科书。知畏首先畏法纪。“畏法度者最快乐”。不松廉政防线,不踩法纪红线,不违道德底线。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做到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二要畏权力。“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自觉做到秉公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正确行使权力,为人民谋福利,而不能将权力作为攫取私利的工具。三要畏人民。只有扎根群众沃土,才能茁壮成长,时刻牢记“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做利民之事”。知畏就要有所畏有所不畏。危难时刻显身手,关键之时敢担当,业绩要顺应民众期待,经得起历史检验。

知足能提升人生品位养心强身。“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知足能祛躁避祸,“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才能平安、快乐、幸福。原铁道部长刘志军受贿6460万元、陕西渭南城建局一个科长6年敛财5000万元,皆因欲壑难填、永不知足,才步入犯罪的深渊。看看“草帽书记”杨善洲身后郁郁葱葱的大亮山,是否有更多的感叹?在名利面前多一份淡定,诱惑面前多一份坚毅,去留面前多一份从容。

知止是开启智慧殿堂的金钥匙。世间万物行止各有其时,月盈则亏,水盈则溢,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知止就要留有余地,懂得放弃。范蠡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智以保身。知止就要活在当下,想得明白,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知止就要超然物我,保持禅心。领导干部“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既要行止有度、屈伸合拍,也要挺身而出、顺势而为。既要做“止己之不能行”的思想者,也要成为“知己之可行”的探索者,“行到水流处,坐看云起时”。

“知畏、知足、知止”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心有敬畏,行有所止”。知畏体现的是素养;知足表明的是心态;知止彰显的是境界。在新的历史时期,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必须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忧患意识,努力做到知畏不违,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三、结合实际,践行《鉴史问廉》主题

可能有人认为,“反腐倡廉”是领导干部的事情,与我们没有关系。其实我们也应当在平时工作、生活中也应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贪图安逸必然不思进取,耽于享乐势必养尊处优。我们只有时刻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保持头脑清醒,才能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我们也应该把这种精神体现在生活细节上,落实到工作实践中。体现在生活细节上,就要从小处入手,从节约一张纸、一滴水做起;落实到工作实践中,就是要把节俭意识贯彻到工作全局的把握上,体现到工作的决策中。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克制“贪污腐败”的作风,为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一名普通的医护工作者应当忠实履行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行为准则,时刻以“以病人为中心”,从病人家属角度和位置思考,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但我们可以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从态度、仪表、勤勉、友爱等小事做起,虽不能完全改变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但对改变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终久会有所帮助,是有益的充满正能量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去做,我们的心灵就可以得到升华,于人于己于社会也一定是有益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在当今时代,我们更应该有“激浊扬清、戒奢节俭”的信念,“一尘不染、百事为先”的担当。观《鉴史问廉》窃以为一谓“反腐倡廉”二谓“激浊扬清”三谓“爱岗敬业”。只要我们忠实履行医务工作者的誓言,就能够不畏流言堂堂立世,只要我们行正止端便能无愧于心。

如世人皆如此则可世风淳朴、政治清明、民富国强,则民之幸甚,国之幸甚!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3079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