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创新初中作文【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492743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激发思维、提升能力,改变生活方式,促进科技发展。每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勇于探索,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创新初中作文【精编4篇】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初中创新作文【第一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作文教学 创新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渠道之一。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标对写作进行了界定,指出了作文教学的方向,但在具体的作文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不少误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理念的贯彻落实。作文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贯彻新课标精神,搞好初中作文教学,是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1.功利性。

以成绩的高低作为学习是否成功的标准和价值取向是大多数家长、教师与学校的目标。作文教学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学没有其他学科那样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很多学生到一些作文选和作文大全中寻找素材作为捷径,文章往往拼拼凑凑,寻章摘句,以致脱离生活,完全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教师也往往是指导学生背范文,套格式,以致产生“人文分离”的现象。

2.无序性。

作文是一种思维形式、写作兴趣、写作习惯的梯度训练,写作内容应当是随着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变化的。但是,在实际作文教学中,作文训练都是围绕考试运转,根据历年中考的题目进行训练,这样的作文训练没有明确的重点和层次,也没有循序渐进和严密有序的梯度。

3.低效性。

在作文的批改过程中,往往可见一些陈词滥调的评语,如“语言流畅”“思路清晰”“主题突出”等,这种评语没有准确地对学生的训练结果进行总结,也不能和学生产生共鸣,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教师在评改时的“多改少教”挫伤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没有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创新

1.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世上无难事,作文也是这样。世上哪一个作家、诗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作家、诗人的。为了诱发兴趣,教师要给学生以写的自由与自我表现的机会,还要运用评价激励机制,多肯定成绩,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通过办手抄报,编印本班学生优秀习作选,在班上张贴学生的好文章,指导、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等形式,让学生获得较多的发表自己文章的机会,满足其发表欲,这些不失为一种激发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我不断用名人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还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长处并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2.精设文题,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创作灵感才能写出好文章。语文老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教师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精心设计作文题目,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作文题目命得怎样,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因此题目一定要出在学生身边,最能体现学生生活,否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

3.多观察,重积累,写真实。

《语文课程标准》说得十分明确:“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强调学生重视观察周围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思考,有所感悟。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还要随时记录,要求一日一记或做观察笔记;其次,对于教材上的名篇佳作应让学生精读牢记,在读背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最后,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学会做剪贴及赏析,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4.开思路,重思维,重示范。

思维训练是现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个基本要素。现在的作文教学一般以表达训练为主,从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到各种表达方式及不同文体的写作都进行训练,却往往忽视了写作思维训练,如怎样观察、想象、逆向思维、分析综合等,学生作文出现选材雷同,难以出新意的情况。因此,首先训练写作思维,其次训练表达技巧,最后进行实际练习,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写作训练中,语文教师也应作示范指导,经常写点下水作文,教师的表率有助于学生作文兴趣的提高。

5.从生活中寻找作文的材料。

教师要教会学生把作文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作文必须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教师必须参与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教师的写作指导往往从“审题”开始。“审题”也就是“审视生活”。选题的题目、所选的材料,都要从生活中来,有的直接就是生活本身。还要教会学生先学会“剪碎生活”,再学会“凑成文章”。“剪碎生活”就是要把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或一个理,从其“完整”出发,将其“剪碎”,经过构思,设定某种形式,选取自己需要的部分,然后“凑成文章”,也就是用已经“剪碎”的材料,经过加工处理之后,再“整合”成文章。这就要求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炼、取舍、改造。一个初中学生必须突破为了作文而作文的单一模式,学会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是有个性的,高质量的。

6.办报刊交流成果。

成就,是每个人的终身追求,有了成就,无论大小,就等于有了人生的辉煌,成就越大,奋斗越甚,而奋斗愈甚,成就也就愈大,这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一条基本法则。因此,教师要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从而不断以小成就来成就大成就。教师要开辟多种园地,为学生的习作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戴尔·卡耐基说:“人性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教师经常在作文中赞赏学生,是对学生日常进步的肯定,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开发学生的潜能。教育者要善于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确定不同的起点;善于针对不同个体的自身现实,确定不同激励目标,让他们在各自的发展区内一次次达标,一次次获胜,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

参考文献:

[1]赵红霞。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才智,2008(18).

[2]刘玉梅。浅谈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意见[J].成才之路,2008(15).

初中创新作文【第二篇】

一、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方式创新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倾向于灌输式教学,这虽然有利于整体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但是不利于学生个人思维模式的拓展。写作是需要学生有更多思维想象力的一项活动,学生既需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需要有严谨周密的逻辑模式。但是在当下,我国语文写作教学多存在的问题是老师默守陈规,以分数为主要评价标准。这使得学生对写作失去浓厚兴趣,仅把写作当成是一项任务,学生不敢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为此,对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课程的方式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二、初中语文创新方式的分析与具体落实

(一)写作教学的两种创新方式

1.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学习方法对于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法,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课堂以老师为主体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下进行主动有效地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自主有效地搜集、分析、整合信息,处理问题是改善教学方式的主要目的之一。

2.教师应充分利用电子资源引发学生写作兴趣

语文写作教学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学生利用一定的学习资源来完成写作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写作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满足教学活动中各个环节学生的多种需求,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有趣、多元化的教学氛围。

(二)创新方式的实施策略――以人教版教材为例

1.将以“学 写作来源于阅读、生活和想象。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以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教材为例,写作要点共有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说真话、抒真情,文从字顺,突出中心,条理清楚,发挥联想和想象六个重要方面。这些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用自己稚嫩的笔触写下自己心里的故事的要求。

2.注重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要注重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学会举一反三,以读促写。比如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后习题中便有变换视角,以主人公或者“父亲”的角度,描述主人公“脱险”的心理活动的目的。这道题就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创作乐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角色互换时写下自己的心灵活动,即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

3.利用新媒体资源,丰富训练模式

随着互联网、微博、微信对于生活的渗透,新媒体对于传统写作模式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已经逐渐步入“微写作”和“微阅读”时代,面对转型,如何利用其优势,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当下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人教版教材2011年版新课标中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它在“阅读”板块中提出“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而“非连续性文本”指的就是新的阅读方式、阅读材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了写常见应用文可以从生活出发,从微博、微信等广告词中提炼写作素材这种新的写作方式的训练。比如在七年级(上册中已出现“设计一个家庭采访提纲,采访自己的亲人”这种训练方式,可以说是与时俱进,既活跃了学生思维又训练了写作能力。

三、关于创新方式实施的原则

(一)目标一致性原则

在进行语文写作教学创新方式的同时,必须确保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要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为目的,不可以只顾着一味创新而舍本求末,将教学内容、写作目标置于方法之后。

(二)有效性原则

教师和学生使用电子信息资源学习的目的是最大化地利用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用电子信息资源学习应充分考虑其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的角色,并帮助学生清除发散思维、挖掘潜能、突破写作中的障碍,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不可过于依赖或者盲目利用网络资源。

(三)个性化原则

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写作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写作能力强,具有自己独特的写作思维,教师不可以强制要求其与自己所教授的思维一致。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勇于创新,为其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同样对于缺乏写作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也要考虑到个体差异性。做到循序渐进,使得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水平的提高。

初中创新作文【第三篇】

一、改革作文教学课程,充分整合教育资源

(一)通过开设阅读指导课的方式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发现初中生自身的文化底蕴不足,在作文教学中要能够实现学生文如泉涌、厚积薄发的目标,就必须从强化阅读入手,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常利用晨读以及活动课时间,将其中部分时间调整为阅读课,带领学生走进学校图书馆,相互交换自有书籍,并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的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加阅读容量。

(二)通过开设读写指导课的方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作为阅读指导课配套内容,笔者在不影响整体课程安排的基础上,每天开辟出20分钟的小课,以此进行一次微型写作活动,写作内容主要为片断或者提纲,要求学生按照拟定的命题范围开展特写场景的描写,或者列出文章的提纲。在读写活动的安排上,按照每周、每月、每季度、每学期的目标体系,形成前后连贯、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训练系统。

(三)开设口语表达课,提高学生表述能力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注重学生写的能力培养,还要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共同构成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笔者通过开设口语训练专题活动的方式来强化对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每一节语文早读课上都安排8-10分钟开展1分钟小作文训练,要求学生按照学号的顺序进行口语表达。在几节课之后就可以完成一个轮回,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成效。

二、注重教学方法创新,充分优化教学过程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

在众多的教学媒体当中,多媒体是最为有效、最为生动的教学手段,一位教师在建筑说明文写作教学中,发现学生由于平时对生活缺乏直观细致的观察,脑海中没有什么具体的印象,就运用本地政府招商和旅游部门联合摄制的城市介绍电视片,重点选取其中部分片断,向学生介绍了本地区标志性的建筑,有了这样的影音资料,学生直观感知明显增强,写作过程中难度相对降低。

(二)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浓厚的情景氛围

写文章讲究口由心出,比如写人是初中生作文写作的一大难点,缺乏真情实感。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创新,邀请本地区公路系统一位获得省劳模的养路工这样一位先进模范人物,让他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他在工作中是如何立足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业绩的,通过这样面对面的活动,让学生产生了直接的强烈情感体验,获得了生动丰富的写作素材。

(三)注重在课堂活动中创设思维碰撞平台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当充分结合学生青春期思想特点,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之中提高写作能力。例如针对青春期叛逆性较强的特点,笔者在作文教学中专门开设了讨论专题:父母的管教是一种约束、负担还是一种无私的亲情关爱。对于这样敏感的话题,学生很快分成了两组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最后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明白了父母对子女是无私的,父母的爱是天下最伟大的爱。许多学生感觉到父母对他的爱是一种束缚,这是片面的理解。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关怀,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体悟父母的爱,同时强化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延伸作文教学环节,充分发挥活动作用

(一)将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有机结合

在现有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尤其是阅读教学部分与作文教学相互交融,教师可以在阅读指导中渗透写作方式方法的训练,让学生渐渐吸收。比如教学《幼时记趣》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有哪些童年趣事,有哪些较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对照课文的学习开展作文仿写活动,成效是非常明显的。

(二)将教学与活动有机结合

这里所讲的活动主要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受到课堂教学空间的限制,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一些欲望并不一定得到完全的满足,唯有在课后兴趣小组活动中才能够充分满足。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将教学活动向课外兴趣小组延伸,通过这样的载体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开展各种文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将教育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应当成为学生积累文学素材、拓展写作空间的有效抓手,教师应当充分发掘这些社会实践的作用。如在清明节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活动,在国庆节参加爱国主义图片展,以及参加所在社区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团委组织的各种志愿服务、突击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体验,将这些生动的素材转化为写作的丰富内容。

初中创新作文【第四篇】

关键词:标新立异;激发灵感;创新;激活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218-01

一、创新作文课的导入

在作文教学中,要有意改变传统作文课开头刻意营造写作氛围的状况,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导入方式,让学生乐意接受所选的话题。在导入上,坚持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导入方式,让学生现场选题,以片段的形式,即席表述观点、赞美事物、叙述经历等,激活学生思维。此外,主要采取谈话导入,把社会“聚焦”、家庭人物、周边事件、学校新风作为话题,让学生自己谈论:这件事怎样讲才能使人信服;对这样的事有什么看法;对这样的情景有什么感受……通过谈论,引导学生自觉进入角色,产生不吐不快的激情。老师抓住时机,拟定恰当的话题。比如,在和学生的接触交流中,了解到学生厌学的原因除家庭经济困难外,主要是知识基础差,忍受不了老师的“逼迫”,强烈想甩开学校的束缚。根据这种现象,有意设置这样的情境:同学们,我们学校有一名学生,小学阶段从不随便旷课,考试成绩始终保持前茅,可是上初中后反而不努力,甚至产生了辍学思想。他已经失去了父爱,母亲知道他的行为会不会伤心,同学们会不会瞧不起他?大家怎样看这个问题?待同学们议论后,适时在黑板上写下《他为什么不想上学》、《他的故事给我的启示》等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题目,组织语言和材料,下笔形成作文。因为有了议论的基础,学生写起来十分顺利。此外,写《我的家》时,可以把提前制好的幻灯片放给学生看,同时播放旋律优美的乐曲,引领学生进入日常生活情境,并畅谈发生在家里的趣事,然后再进行写作。这种做法,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二、改变作文课的形式和内容

(一)作文课要标新立异、灵活多变。在作文课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对学生作文的立意、选材、谋篇等能力进行有计划、分阶段的训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在写《老师,我对您说》时,先对作文的开头、结尾进行练习。有位学生的开头这样写道:“如果说母亲给了我一把遮阳伞,那么您就给了我迎战风雨的翅膀,风雨中母亲扶我走路,而您在前方指引我前行。老师,感谢您,给了我超过母爱的力量……”结尾是这样的:“看着您消瘦的背影,我突然意识到,我长高的那部分正是老师失去的血肉,是您把全部的爱无私的献给了真诚关爱的学生。”这种饱含深情的开头和结尾,写成的作文感情真挚,有很强的感染力,对整篇作文增添了不少亮色。

(二)作文训练形式应趋向多元化。比如,“实话实说”、“焦点访谈”、“囊中探宝”等。实话实说,就是侧重真情实感进行描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焦点访谈,就是通过开展各种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囊中探宝,就是引导学生就地取材,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在开展尊老敬贤“争做孝顺好儿女”活动期间,鼓励学生回家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给父母洗脚、洗衣服等。在作文课上,让学生口述做事的经过,并畅谈亲身感受。大多同学能用朴实无华的辞藻,娓娓叙述自己的作为,有些同学以诗歌朗诵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忏悔……结束后,引导学生根据叙述内容,把内心真实感受形成文字。这样完成的作文,肯定充满浓郁的情感和发自肺腑的话语,语意流畅,情感真挚,多数作文显得深刻、独特,充满个性心灵语丝的自然流露。为此,作文课上要有意为序学生设置肯定、热情、欢愉的情感体验情境,点燃学生作文灵感的火花。

(三)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提高想象、构思、选材等能力。在以“美”为话题的作文课上,可以设置这样的开头:“同学们,在这方美丽的土地上,你们已经生活了十多年,所看过或感觉过最美的是什么?请写出答案!”收集的答案后,在学生期待的目光中播放经典名曲,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所见所感的最美的事物。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于美妙的音乐声中在词语的王国自由飞翔。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作文可供选择的话题有:“花开的声音”、“太阳的味道”、“生活像洋葱”、“友谊的常青树”等。通过有意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潜藏在的创作灵感,使他们在发挥想象和调动语言词汇的过程中,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增强写作的自觉性,提高写作水平。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349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