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个人观看镜子纪录片观后感通用21篇

网友发表时间 3614550

镜子纪录片深刻揭示了人性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令人反思自我与他人的联系,激发对生活的更深理解。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个人观看镜子纪录片观后感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镜子》观后感 篇1

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给了中国家庭教育当头一棒。

这是一部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一部经过十年策划、两年摄制的`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武汉一所教育机构接受“改造”。

但故事反映的问题却不简单。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个“问题家庭”,父母也意外接受了一次启蒙教育。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俞敏洪看完纪录片后说。

虽然不能把所有的锅都甩给父母,但父母的确是影响孩子最深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镜子》观后感 篇2

影片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央视网消息:"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这些"狠话"都是出自几个花季少年的口中,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十年策划、两年摄制的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 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观后感 篇3

最近,有这么一部纪录片刷屏了。人大附中为它停课半天,新东方校长俞敏洪看完说: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是什么样的片子让人大附中为此停课半天?是什么样的内容让学校下通知要求学生家长一起观看?它就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

这部刚刚在央视教育与法制频道分三集播完的纪录片,因何引起教育界的强烈讨论?答案就是: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央视纪录片《镜子》于4月19日晚首播,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纪录片只有3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却花了10年策划、2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观后感 篇4

看过这部“大片”人大附中校长一语惊人:有些家长没有资格当家长

《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于4月1日、5日和11日开启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活动,在此期间,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4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级停课半天。三百多名学生列队进入学校大礼堂,同时,还有一百多名学生家长,他们将在这里观看一部还没有公映的纪录片。在整整九十分钟的放映过程中,每一帧画面、每一段对白都牵动着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情绪。

觉醒,一场盛大的成人礼

20xx年4月11日下午4点,在钢琴的伴奏下,河北省石家庄第二中学九百名高三年级的学生和九百名学生家长坐满了主楼前的喷泉广场。高三学子将在这里与父母互换家书,宣读成人誓词,这是属于他们的成人礼。在父母为孩子们带上领花和领带的时候,他们给彼此一个深情的拥抱,这是一个家庭最温馨的时刻。而就在两个小时前,中国首部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刚在广场边的报告厅播映完毕,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的一句话仍然余音绕梁。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观后感 篇5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却会造成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是否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入围影片《镜子》昨天在国家图书馆举行了首映典礼暨交流会。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该片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经过《天网》栏目十年酝酿与策划、两年拍摄与制作完成。

《镜子》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的故事。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所展现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镜子》总导演卢钊凯介绍,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每一个人都是孩子"。与卢钊凯一同合作执导该片的导演范永东说,这部片子的故事是讲述关于家庭情感教育这个话题,但实际上在故事背后融入了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他和卢钊凯力图通过影片找到一条线索,一个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

篇3:镜子纪录片观后感高中生

4月16日下午,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让人重新审视当今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情感问题,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走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观看完影片说,"《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了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让社会更加和谐,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林丹华说,"家庭影响孩子最深,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长,才能让孩子能够有属于他们的天地。"

镜子观后感 篇6

或许这部纪录片带给人的震撼,大概就是在接受完特殊“教育”后的孩子们,虽然暂缓了一段时间,但是治标不治本,长时间的“叛逆”行为,让他们想收但是已经很难完全收回来了。我想,这可能更直观一点,孩子的改变,不是通过一个节目就好了,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期,再来改正,即使你付出更多的温暖与爱,难度很大(但并不是没有)。

故事中的三个家庭,孩子因为早恋、沉迷游戏等等问题辍学。反观父母,或是有暴力倾向、或是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或是说话不算数等等,当然这些是孩子们的。评价,父母在糟心孩子的问题的同时,却忽略了自己的问题,父母总结起来一句话,我也想,但是我没有办法。

父母与孩子同时去特殊学校接受教育,时间是81天。很多孩子表示,应该父母呆81天,而自己6天就够了。很多孩子表示,自己的偏激行为都是因为觉得父母不够爱自己,也不能理解自己,甚至完全忽视自己的想法造成的。通过一些非正常渠道的的方式来引起父母的关注,证明自己的勇敢,听起来有些幼稚,但是也是一种表达方式,父母看见了现象却没有去了解本质。

当然,问题孩子的出现与父母的“问题”教育有关系,不过青春期的成长,做到每个人都完美长大是不太可能的。在成长的道路上,尊重孩子的天性,但也不能完全放任;不溺爱孩子,但也不能基本不顾。父母很辛苦,但是孩子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就担起一份责任。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也是最辛苦的职业,趁着孩子还小,正视自己,做好榜样。

就像这部纪录片的名字,镜子。孩子是父母的缩影,你很难想象这世界上除了父母兄弟,很难有这样一个神奇的生物这么地像你,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问题孩子的形成大多也和家庭的教育有问题。其实,说起来总是容易的,现实也是残酷的。如果一直没有交流的两个人想要坐下来聊聊,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反思这部纪录片,也许孩子需要改变,但是父母更需要改变。

镜子观后感 篇7

之所以取名《镜子》,是因为“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总导演、央视《天网》栏目制片人卢钊凯说。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

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简单的内容却反映了不简单的问题。

片子的`第一集展现了孩子被强制入学的过程,第二集讲述孩子与父母分别上课的情况,第三集交代了课程结束后,父母和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及近况。

个人观看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篇8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小时候,我们也像纪录片中的孩子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被父母用双手筑好的防护墙安全地保护着。那个时候的我们,经不起挫折与失败的考验。后来,时间的刀笔无情地在父母的额头上刻画出几丝皱纹,而我们仍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我们与父母的`沟通少了,矛盾多了,见面的次数少了,距离远了,心与心之间在无形中产生了一条鸿沟。我们开始觉得父母管得太多、太频繁,我们开始觉得父母限制了我们的自由,我们开始觉得,自己已经可以照顾自己了。

是啊,我们长大了。

从踏进校园的那一刻,我们就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为了一个目标,为了一份责任去选择拼搏,去选择付出。我们必须要经受一些沉重的打击,吞下一些苦涩的泪水,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去告诉父母,我们长大了,去告诉父母,不用再为我们操心了。

可是,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不与父母沟通;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与父母吵架;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不爱父母,不关心父母。也许,你有时会感到对不起父母,会感到内心深处的不安。但是,别忘了,至于未来会怎样,我们只有努力走下去才会知道。唯有行动,才能变成更好的自己,才能解除你所有的不安。

在镜子中看生活,在生活中看自己。

镜子观后感 篇9

近期,央视x频道播出了教育记录片《镜子》,有多处的中小学校对家长统一做出要求,让孩子家长进行搜索观看。影片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真实实例告诉我们,每个极端孩子的背后都存在一个问题家庭。孩子出了问题,首先家长难辞其咎。人们认为: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学有所成。家长往往就简单粗暴的用自己价值观来教育,甚至是控制孩子,不自觉的就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可以说,没有去关心孩子内心是否快乐,是不是真的在健康成长。没有走进孩子内心的'家长不是好家长,家长就要进《家长课堂》进行再学习。再提高。家长认为:应该多照照镜子,找找自身原因,提升家长的水平。要和孩子交朋友,将心比心,交流沟通,变命 要以自己为表率,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好品质,不让孩子沾染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老师认为:家长和孩子不小心发生冲突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争取做到:态度不粗暴,语言不过激,从孩子角度来寻找对策,解决问题。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目标有差距时,家长首先要安慰并告诉孩子〝比学不比强〞,尽最大努力学习了就可以了,结果不如人意也算正常,逐步培养孩子正面应对挫折的勇气。舆论认为:教育无定法,永远在路上。有老师的正确指导,有学校的科学管理,加上孩子家长谦虚谨慎的努力和配合,孩子们就一定会拥有快乐而又充实的学生生活,每个孩子的将来就能有一个光明的前程。

镜子的启示作文 篇10

大家发现了没有?两个人面对面在一起时,通常只能发现对方外表的缺点;而只有在自己照镜子时,才会看见自己的缺点。有一个童话故事是这样说的:从前有一只癞蛤蟆,总是喜欢嘲笑别人。有一天它来到森林,碰到一头雄狮,它便说:“你的头发怎么又长又多,真丑啊!

”过了一会儿,它又看见了大象,于是又说:“你的鼻子好长,耳朵好大,样子真蠢啊!

”它一会儿说河马的嘴巴不好,一会儿又说鳄鱼的皮肤粗糙。终于,动物们被激怒了,他们合力找来一面镜子,放在癞蛤蟆跟前。哇!

镜子里的这个家伙是谁呀?宽宽的。嘴巴,鼓鼓的眼睛,还有一身凸起的疙瘩。当得知这竟是自己时,癞蛤蟆不说话了,惭愧地低下了头。一个人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应该尽力去发现对方的优点,但是对待自己,就应该经常用“镜子”去照一照,努力改掉自己身上不好的毛病和习惯,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名师点评:文章通过一则童话故事来阐明镜子带给人们的启示。有时候我们也会像故事中的那只癞蛤蟆一样,只看到别人的不好,而忽视了自己的缺点。文章的开头第一句就很吸引人,“两个人面对面在一起时,通常只能发现对方外表的缺点;而只有在自己照镜子时,才会看见自己的缺点。”开门见山就点明了主题,人要通过“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文中的镜子其实并不是指真正的镜子,而是自我反思。真正的镜子只能看到外表上的不足,而内心的反思却能看到自己内在的不足。文章的条理清晰,语言生动有趣,最重要的是寓意很深刻。读者从这篇文章中领悟到了“一个人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应该尽力去发现对方的优点,但是对待自己,就应该经常用‘镜子’去照一照”的道理。

镜子的启示作文 篇11

我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个小男孩,从来没有见过镜子。一天,他见到了一面镜子。他对镜子招招手,镜子里的小男孩也对他招招手;他对镜子龇牙咧嘴,镜子里的小男孩也对他龇牙咧嘴;他对镜子假装拳打脚踢,镜子里的小男孩也毫不客气地回敬了相同的动作。小男孩气愤了,一路跑回了家,将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说:“是你不对呀!只要你和和气气的对它,它也会和和气气的对你。”

是呀,只要你和和气气的对别人,别人才会和和气气的对你。世界上有许多事都是这样,你尊敬别人,别人才会尊敬你。

先说校园,大家都是平等的,你和别人处好关系,别人也会乐呵呵地对待你。如果你经常以拳头对待别人,别人回敬你的也可能不止这些,这就是校园的镜子。

还有大自然。近几年来,我们对大自然的破坏已达无数:汽车尾气的排放;江河湖海的污染;野生动物的捕杀;森林树木的砍伐;花花草草的攀着……大自然也报复了人类: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海啸、洪水、雪崩……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回敬,也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镜子。如果人类好好的对待大自然,大自然将不会给予人类报复。

在我们的生活中,由许许多多的事都是这样,你善待别人,别人才会善待你,你不友好的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此的回敬你。

镜子观后感 篇12

《镜子》第一集开场“教育培训机构”的出现,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的一个节目:对“临沂四院杨永信”的“电击疗法”治疗学生网瘾、早恋、辍学等。当时一起看节目的儿子说:“妈妈,如果我也叛逆了,有了各种问题,你会把我送去吗?”我含着眼泪坚定地说:“儿子,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是很正常的,妈妈会陪你一起成长!放心,妈妈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我相信你是个好孩子,妈妈也努力做一个好妈妈!”记得很清楚,我和儿子抱在一起哭了一会儿,为了电视中哭诉自己被父母送去“四院”遭受了“惨绝人寰”的孩子们而哭,也为了那些打着“爱”的名义控制折磨孩子的无知的家长们而哭!

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想起节目中孩子们哭诉自己恶魔般的经历,我都会心痛到泪流满面,不能自已。《镜子》中18岁的宴恒在培训结束时的一段话直击人的心灵,扪心自问,我们家长—所谓孩子们眼中的“主人”,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宴恒说:“我是一个听话的机器人,18年来,我一直很听话,什么事情都照主人的吩咐乖乖去做。直到有一天,我感染了病毒(叛逆,机器人长大了!),主人手足无措了,将我所有好的、坏的程序全部删除。于是,机器人慢慢地走向灭亡”。孩子是我们终将要培养成才的“机器人”吗?只要乖乖听话,一切OK;只要学习成绩好,一切OK;只要顺着家长的指路前行,一切OK!可是“主人们”,“机器人”是会长大的,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有了自己的梦想,他们有权选择属于自己的理想之路。在这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成才之路上,家长和学生如何携手快乐前行,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镜子》中的三个主人公:14岁的。泽清,16岁的家明,17岁的张钊。本是风华正茂的年龄,本是为理想奋斗的年龄。可是,他们却走进了一片荒野,这里没有关爱,没有春天,这里只有四面楚歌,这里只有带着“爱的枷锁”等你出现的父母。《镜子》中的“教育培训机构”或许有几分可信,可是,其它任何打着“管教”、“教育”幌子的机构都是一群恶狼般的帮凶!

家明父亲(大学本科,教育文盲)说:儿子要唱歌、画画、做一个自由的人,那怎么行呢?教育机构去接(抓)孩子时,父母在室外哭泣,房间里传出声嘶力竭地喊声:“放开我!放开我……”(写作一度停止,不能控制的哽咽,很想对家明的父母说,就在“放开我”的撕裂声传来时,你们本应该冲进房间,冲进“荒野”拥抱自己的孩子……)

心理辅导老师对家明父亲的评价是“死不悔改”,说父亲是一头一直在拉磨(磨指孩子)的驴。老师问父亲累吗?父亲说:“不累,很充实!”但是有一天磨累了,不转了,于是,驴就彻底疯狂了。(评价:家长不要做“死不悔改”、一直低头拉磨的倔驴!“磨”也是有生命的!)

《镜子》中折射出孩子们共同认为的三条不能碰的高压线是:1.网瘾 2.早恋 3.辍学。可是,高强度极端家庭环境下,这三条高压线变成了孩子回击家长最有力的武器,可悲可叹啊!片中家长说:要让家长改变,难道永远不让孩子上学吗?这永远做不到。脑中浮现某视频中因父亲把儿子手机扔到楼下,儿子随即跳楼而亡,顿时阴阳两隔,父亲与儿子永远也不能再做“父子”了。孩子健康地来到我们身边,本是一件多么感恩的事情。为什么在成长的道路上,家长反而变成了使“健康”不再的“刽子手”。

引用俞敏洪的一句话点评结尾: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文中观点仅代表自己,一个身为妈妈和老师双重身份的自己。与大家共勉,我思故我在!

《镜子》观后感 篇13

纪录片讲述了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600字 篇14

孩子身上的问题到底是谁造成的?父母说是不是他们自己。他们爱孩子,甚于爱自己。但是孩子说,真正应该受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感觉他们身上有相同点:那就是自己是委屈的。谁的说法更接近真相?

通过三集视频,我们听到孩子心底的声音,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关注、被温柔相待。可是父母对孩子的内心诉求感受迟缓,处理信息偏差很大。说劳累,懒得回应,大嗓门,简单粗暴,揪住一点不依不饶,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总是翻出来絮叨,总是觉得自己是正确无比的,事无巨细安排孩子生活,设计他的未来,把自己的意愿毫不商量强加在孩子身上,并且打着爱孩子的旗帜。即使错误,也不会低头致歉。当孩子用过激的方式表达的时候,才惊悚不安起来,当孩子彻底不能驯服,完全对峙,伤人害己的时候,才想到求助他人。

你分明能够感受到孩子的问题多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悲哀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改正自然就无从谈起。没有省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偏执一端,零件坏了,委屈非常,怨命不好,就是不说自己的错处,有错的人才需要改正自己的错误。罗曼罗兰说:倘若我们活着,不是为了纠正我们的错误,克服我们的偏见,扩大我们的心胸和思想,那么我们活着又有什么用?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这是一生的功课。

父母如何开启学习篇章呢?首先要认识到人是有局限的。有局限却看不到局限,还以为真理在握,那么思想就会越来越偏狭。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才有可能反省自我。

镜子观后感 篇15

以下是我个人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国内著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在石家庄第二中学举办的活动中表示,“我认为《镜子》是央视拍摄的与心理相关节目中最贴近现实、最能触及父母和青春期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个。”对此,我深有感触。

一、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在校每周五天的教育,老师都是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兴趣等等,孩子也易于接受和成长。可是周末的两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长的溺爱,没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把在学校五天培养出来的好习惯给忘掉了。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成长为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

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父母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希望孩子不要乱扔衣服,但却自己回到家后随手将衣服扔在沙发上。虽然口口声声要求孩子整理好衣服,但孩子会按照我们说的去做吗?如果我们要求孩子不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却自己在孩子做作业时目不转睛地看着放大音量的电视节目或坐在电脑旁忘我地玩游戏,孩子会怎么想呢?他们能感受到平衡吗?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以身作则,首先要求自己做到。最好的方式就是陪伴孩子一起写作业,或者在孩子写作业时,我们可以看书、读报纸,并轻声地做些家务。这样,孩子会感受到我们在他们写作业时也很忙碌,他们会有一种平衡感,也更愿意去写作业。

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家长要时常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即使再忙也要抽出一些时间陪伴孩子,与他们聊天、讲故事。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我们需要注意采用科学的方法:首先要善于倾听。只有通过倾听孩子的心里话,了解他们的想法、关注点和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之后的沟通更加轻松。当孩子向我们诉说开心的事情时,我们应该表达高兴的情绪;当他们向我们诉说不开心的事情时,我们应该让他们放心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我们诉说我们不感兴趣的话题时,我们应该耐心倾听,表示我们关心他们的谈话内容。这样,孩子会愿意向我们倾诉,而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镜子观后感 篇16

从古至今,无论中外,关于镜子或者镜头下的惊悚故事一直接连不断。镜子能够映照出人的日常,也能映照出一些我们平日肉眼看不到的,诸如灵魂,或者不干净之物。在影视作品中,也正是这些匪夷所思、常理所不能解释的现象,为创作者带来极大的衍生思考空间。用形色不同的作品展示出,非常理现象与人类内心阴暗面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到底是真的有鬼,还是人在搞鬼,《半夜不要照镜子》最终没能告诉提前观影的童鞋们真相。

《半夜不要照镜子》是牛朝阳导演继《床下有人》之后,再一部青春恐怖片创作。与《床下有人》不同的是,导演积极吸取上次“喜剧桥段过多,观众容易笑场出戏”等评价,此次拍摄目的明确,就是要吓人。为了把观众吓到,让观众切身感受到恐怖就在自己身边,影片选择了� 以半夜十二点对着镜子削苹果能见到鬼为缘起,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连环鬼杀案。

表现手法上,影片采用了高密度的恐怖镜头,诡异变化层出不穷,没有给观众任何喘息的机会。影片中大量的灵异、恐怖、凶杀、血腥、暴力等画面元素,保持了整体暗色系的统一,营造出极强的“这里有故事”、“又有事情要发生”的紧张气氛。在配乐上,影片不仅采用了常规的恐怖音乐,更大胆使用了琵琶作为背景音乐,与故事民国背景贴切的同时,惊悚味道倍增。

另一方面,因为影片恐怖密度之高,使得剧情推进太快,人物性格与关系交代不够明晰,需要观众大量去脑补。譬如飞烟与表兄的暧昧,飞烟与野妹的百合爱,表兄与表嫂的貌合神离等等。是怎样的原因,让镜鬼盯上了这家人,故意营造出密室杀人现场,将他们依次杀害;是怎样的不满,让他产生了杀害她的动机;谁又是最终的幕后黑手,谁会在这场死亡游戏中胜出。

与《床下有人》相同的是,影片演员依旧是大量俊男靓女的组合。在导演看来,观影应该是一场美的享受,所以演员漂亮很重要。影片中大量“胸气十足”的镜头和劲爆的床戏成为男女观众观看的要点之一,而当看着一张张漂亮的脸蛋血迹斑斑,更忍不住令人后背发凉,倒吸两口冷气。

作为惊悚恐怖题材的类型片,《半夜不要照镜子》国民时期的设定,仿佛为审核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反正人不是死在现代,所以多死几个没有关系。就算死得再惊悚些也可以接受。不知神奇的审片室是否报着同样的态度,至少从整体该片死亡报告来看,再不是那种担心审核难通过,畏畏缩缩小心谨慎拍片之作。从这个角度上讲,国产恐怖片也算是进步的。当然,据导演透露,在审核上他还是多了多重考虑,很多镜头都是拍了多遍,有幸这次点正用的都是最“极限”的画面。

《镜子》观后感 篇17

由央视《天网》栏目十年酝酿的纪录片《镜子》,就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启蒙教育的故事。

该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我们该如何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个人观看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篇18

孩子更是家庭的镜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在中国,不如说父母是孩子的模板,他们制定出一套方式,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向自己心目中的“成功”。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失败者对自我的救赎。家长忽视了对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一味地强调“分数”,使得孩子对人生原本的美好、积极的`向往和期待被无情地抹杀。

我的家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我的父母对我要求十分严厉,我知道他们爱我,但却时常遭受他们爱的“创伤”。在我成绩不如意时,他们并不会选择给我安慰与鼓励。反之,斥责、脸色、冷战,这让我曾经许多次丧失了对未来的信心,但我明白我心中有梦,于是我坚持。我母亲脾气暴躁,所以我努力使自己尽量温和。

像我这样的孩子何其多,能够自我调节的何其少!

或许成为家庭的镜子,不一定要将好的与坏的尽皆呈现出来。也许你仍在努力之中,也许你有自己的思维与梦,也许你的父母不会改变,然而你却决不能让你的孩子 《镜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故事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爱和自由读后感 篇19

这不仅仅是一本给父母看的书。

这也是一本给所有成年人看的书。它通过揭示儿童成长的秘密,帮助我们真正了解孩子,也真正了解自己。你会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过程曾有过怎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以隐秘而强大的力量影响着你的人生,尽管它们可能早就淹没在你记忆深处甚至已被遗忘,但它们仍在不知不觉中决定你的人生方向,就像水面下的冰山,即使肉眼看不到,却决定着整座冰山的走势。单就儿童教育方面来看,它完全颠覆了大多数中国人的育儿观念,震撼力之强仿佛一条90吨的巨鲸从父母们面前游过,让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父母都无法忽视它的存在。作为一个母亲,早在女儿出生前我就阅读了市面上大部分育儿书籍,平心而论,这些书都各有出色之处。然而,只有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才被深深地触动,像一个习惯了黑暗的盲人第一次看到光明。心中充满狂喜的同时,亦有隐隐的几乎不可察觉的忧虑。有时,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我怕单凭我一人之力无法承担被揭开的真相。

然而我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父母接受并亲身实施了这先进的教育理念。如果说其他的育儿书是教育之树的一段树干或一枝一叶,这本书则是树的整个根系,它探索的是人类心灵的最高领域――幸福。

本书作者孙瑞雪女士是中国第一个蒙特梭利(注)幼儿园的创办者,本书正是她结合了蒙特梭利理论和中国实践的'成果。蒙特梭利理论在创建至今半个多世纪里早已被全世界的无数实践者证明了它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然而中国却是在近几年才刚刚开始普及蒙特梭利的教育成果。孙瑞雪女士和她的学生们勇敢地做了在幼儿教育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成功地迈出蒙特梭利中国化的第一步。

正如书名所写,本书致力于诠释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爱和自由,书中用精辟的理论和大量实例深入说明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纠正了成人对于爱和自由的一些错误理解。而爱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对中国人来说史无前例的高度,凡是我们对孩子有所期待的,无论是纪律、独立、智慧、道德,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给他们怎样的爱和自由。成人可能觉得爱是简单的,只要发自内心就可以。但这只是我们主观的误区,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建构过程,就无法给予孩子他们需要的爱。 中国有句俗话,“打是亲,骂是爱”。认为打骂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体现父母的爱。然而作者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一个经常受到训斥或打骂的孩子,在心智发展上同正常孩子有极大的差别,压力和恐惧使他们对外在事物过于敏感,过分强化对某一事物的感觉,影响到内在心智的发展。其中一些孩子乍看起来反应很快,甚至可能常有人夸他们聪明。然而真实情况是他们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思维,他们看似敏捷的反应并没经过他们自己的思维,而是大人不断强加给他某种刺激形成的简单条件反射,就好像生物学家做的“一吹哨子,狗就吃饭”试验一样。

这种表面看上去聪明的孩子其实根本没有创造力,他们调动全部身心用来学会的只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以此来缓解自己的生存条件。这一弊病往往在他们长大后才暴露出来,到那时成人可能会说,“好聪明的孩子,就是不好好学习。”然而这并不是孩子的错,他们的思维被人为割断后,注意力和意志力早已无法再集中到学习或任何一件需要持续努力的事情上。

对爱的另一个错误理解与打骂正好形成截然相反却殊途同归的两极。那就是过分“呵护”,它完全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在这种“呵护”下,父母总是怕孩子弄脏或遇到危险,为了父母本身的便利,他们不准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穿衣、打滚或拿任何易碎的物品,他们的嘴巴永远在喋喋不休“不行”二字。被剥夺了自己成长的经验后,孩子们最终要么变得不知天高地厚,自己瞎闯,不懂得保护自己;要么变得懒惰和胆小,不具备独立的人格。到了此时,成人们又开始指责孩子的这些缺点,却不知这正是他们自己种下的恶果。请记住这样一句话:“儿童必须通过生活自立而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的选择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不受干扰的工作而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这本书我已读了三年,每一次阅读都让我有一些新的发现。我感谢它,因为没有它,我和我的女儿可能仍在蒙昧的黑暗中挣扎。假如你不愿自己或孩子永远被禁锢在简单狭小粗陋的世界里;假如你希望自己或孩子的未来能够不为外界所惑,体会发自内心的幸福,你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每个成年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镜子观后感 篇20

看完《镜子》这部纪录片,我深受震撼,想到了泰戈尔的一句名言“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不管作为父母还是老师,教育之“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片中的每一副画面、每一段对白都让我五味杂陈,都牵动着我的思绪,也让我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涤和教育。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作为老师和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影片中家明对父母的“声声控诉”也让我泪水雨下,忏悔不已。我不由想到自己刚当班主任时完全没有尊重孩子的性格差异,只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尤其是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更没有一颗宽容之心,摆出的完全是一副严肃的面孔,只要发生了一些事情,对学生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忽略了一个高年级的孩子进入青春期的心理、生理特点,没有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他们有时下课打闹也是宣泄的`一种方式,尤其是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他们需要这种身体的碰撞以宣泄自己这种生理的成长的需要。后来通过自己的学习,才深深的意识到那时的孩子并不是逆反,所谓的逆反只是自身的成长速度跟不上孩子的成长速度了。后来自己又教高年级时,我完全换了一种方式对待这样的孩子。

记得刚送走的毕业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我自己认为处理得较艺术。一位学生顶撞学校的保洁人员,班里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现象,不尊重别人的辛苦付出。我一直反思对孩子的思想教育,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这个班是我从一年级开始带着,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带领学生背诵国学经典,并让孩子践行,尽量做到知行合一,所以自认为非常重视孩子的思想、德行教育,让孩子先做人后做事,再学习。六年级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简单的说教似乎对他们的心灵没有触动,暴风骤雨式的批评只会让孩子害怕一会儿,有的孩子甚至会暗笑老师的这种处理方式,老师拿我没有什么办法?不就是发一顿火吗?俗话说“教不严,师之过,学生出现的问题一定是我这个当班主任的没有教育好学生。于是我马上让学生把保洁阿姨请到了我们教室,首先我代表学校对保洁人员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感恩他们让学校变得如此美丽、整洁,并向保洁人员一鞠躬。然后让全体学生向保洁人员鞠躬,表示感恩。最后让顶撞的学生向奶奶道歉,此时的学生鸦雀无声,静的一根针掉在地上也能听见,此地无声胜有声。我只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孩子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希望通过我的以身示范,告诉孩子做错了事情就要勇于承担责任,做错了事情,就要先反思自我,而不是据理力争。自此以后,我班孩子再也没有出、发生过这样不尊重保洁人员的现象。我想这样的教育就是尊重和包容的教育,就是对学生生命的教育。

看完《镜子》这部纪录片,让我更加知道了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而是应当是向学生传送生命的气息,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体 ,不断扩大自己的格局,接纳、宽容孩子的不完美,用一颗满满的爱心,改变自己,滋润、浇灌孩子的生命,让生命成为生命本身,只需静待花开。

镜子的启示作文 篇21

从前有两只小狗,他们俩一个叫汪汪,一个叫黄黄,都非常强壮。

一天,汪汪和黄黄碰到了一起并擦肩而过。汪汪很生气,黄黄也很生气。但他们都不敢轻举妄动,生怕对方比自己强壮打起来会吃亏。汪汪走着走着看到一个凹面镜,于是他就走上前去照了照,一只高大威猛的狗出现在镜子里。他想:呀!这是我吗?竟然比以前强壮这么多倍,我实在是太厉害了!下次遇到黄黄一定不能放过他。

黄黄也遇到了一面镜子,但是是凸面镜。镜子里的黄黄又矮又瘦,显得弱不禁风。黄黄想:幸好刚才没有和汪汪打起来,要不然我肯定会被打成重伤的。

但是无巧不成书,几天后,他俩又遇到一起。汪汪抽着烟,唱着小曲悠然自得。黄黄耸拉着耳朵,浑身发抖。汪汪定睛一看说:“呦,这不是黄黄吗?前两天不还是很神气吗!现在怎么这么狼狈了呢?”黄黄想:妈呀!遇见谁不好,非要遇见汪汪。完了我要赶紧跑。于是,黄黄就夹着尾巴头也不回地跑了。

后来,汪汪自此之后越来越骄傲自大觉得自己很强壮,天下无敌了。所以去挑战老虎,可让他没想到是自己居然被老虎一口给吞了。汪汪临死的时候还在想:我不是很强壮吗?为什么被区区老虎打败了呢?

黄黄经过这件事之后越来越自卑,整天抬不起头来,郁郁寡欢连门都不敢出了,直到临死的时候还在想:我以前不是很强壮,为什么镜子里的。我是这么的瘦弱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用一面真实的镜子照清自己,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否则就会迷失自己。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361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