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培养学生的作文习惯专业【精选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84098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培养学生的作文习惯专业【精选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培养学生的作文习惯【第一篇】

习惯,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好的习惯会让我们受益终身,坏的习惯如果不及时纠正,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小学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足可以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在这里着重谈谈如何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行成于思,毁于随。伟大的发明家牛顿说:“我一直在想、想、想 ……”可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是多么重要。从小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工作乃至整个一生都是非常有益的。勤于观察思考是创造的良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因此,,培养学生勤思、善思、敢思的习惯就尤为重要。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的。

一 、对生活的思考:

俗话道: “ 处处留心皆学问,慧眼岂不识真金? ”发明大王爱迪生成功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就在于他勤于思考,对日常所见所闻都展开思考。比如,大树怎样生长,做面包放发酵粉为什么冒气泡等。他脑子里经常出现一些奇妙的想法。对这些想法,他都进行思考、探索,所以他成了最“ 多产 ”的发明家。这些都告诉人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引起思考。在那些天天被人碰到却又熟视无睹的普遍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失为一种发明创造。

1、“ 旧事新看 ”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箴言。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对这些东西人们向来毫不在意,更谈不上去思考生疑,殊不知,这种想当然的态度使大多数人白白失去了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新眼光去看待凡人小事,要打破常规的禁锢,从平凡之中见新奇。对学生的新发现、新感受,哪怕只是细微的与众不同也要表扬鼓励,学生们往往会获得令人惊喜的收获。

2、养成遇事多问的习惯。看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不管它是初次接触的,还是司空见惯的,都不妨问一下 “ 为什么 ”,刨根究底,打破沙锅问到底,养成 “ 每事问 ”的习惯。教师鼓励学生遇事多思多问,渐渐的学生们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现新的意义。

社会生活生动丰富,日新月异,是创造之源。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身边的社会 “ 万花筒 ”,让他们真切地感受生活,善于思考生活。从生活中学会思考。

二 对书本的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因为知识只有通过思考才能真正掌握,那么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才能提高,所以在课堂上应对学生进行适宜的指导:

1、教师经常指导思考的方法。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思考的好习惯。

2、教师鼓励学生多思。经常组织一些讨论活动,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勤思、善思的习惯。学生在学习时擦出的思想火花,要大加表扬,并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激发创新思维。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

3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对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喜欢作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幻想。教师要不断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性,鼓励他们勇于向权威挑战,提出怀疑,促其勤于思考,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不管教师会不会回答,都要保护他们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积极性,要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这样,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勤于思考的勇气和精神,所以学生能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对权威不盲目崇拜,有独立思考,自辟蹊径,不断开拓的勇气,才会有创新。

教是为了不教,就是指不仅要学生学会(即掌握知识),而且要会学,即掌握思考方法,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使教学活动不仅是知识结论的教学,而且是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学习的核心就是思维的核心,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智力素质,智力素质提高了,知识的学习会变得容易。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头脑灵活,随机应变的能力强,那么首先要培养他们的两个思维习惯。

一、加强逆向思维习惯的训练。思维分为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多向性,它是摆脱思维定势,突破思维框架,产生新思维,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重视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开拓思维,给解题带来捷径。我们很多科目中问题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而能否多角度思考,关键是看能否打破思维定势,敏捷而灵活地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展求异思维,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二、注意多向思维习惯的训练。多向维即从尽可能多的方面来考察同一问题,使人们思维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而是从各种可能的设想出发,获得各种符合条件的解答思路,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分析,以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比较从中获得合理简捷的思路;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问题改变条件或改变结论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使学生养成广泛联想和类比的思维习惯,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其次,培养两个好习惯。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当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告诉他答案,而要引导他独立思考,启发他思索。1.教师可引导孩子查阅工具书或资料寻找答案,告诉他这个问题可通过查字典、查百科全书、查辞海、查资料等等书目来解决。2.教师也可以故意告诉他不知道,和孩子一起查找资料。这样做既激发了孩子在学习上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教给了孩子学习方法,使他终身受益。

二、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好习惯。联想和想象是孩子思维的翅膀,联想和想象能力的高低可以看出孩子右脑开发的水平。右脑开发得好,孩子就富有创造力。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孩子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如,看到一幅画,可问孩子你想到了什么?等孩子阅读1篇文章后,让孩子想想文章描绘了什么图画等等,以训练孩子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发散思维,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在学习中我们应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不要孤立的对待知识,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长期下去,必然会促进智力素质的发展。

还要注意思维的三性。

一、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和逻辑推理水平,表现为能深刻理解概念,分析问题周密,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l、追根究底,凡事都要去问为什么。2、积极开展问题研究,写小论文,养成深钻细研的习惯。

二、整体性 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考虑问题,总是从整体出发,能够很好地处理整体与局部关系。l、站在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经常进行知识总结。2.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挖掘共性,分离个性,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3、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在融会贯道中提炼知识,领悟其关键、核心和本质。

三、创造性 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l、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好奇心。2.增强问题意识,在课堂听讲和读书学习中,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3、注重思维的发散,在解题中进行多解、多变。

而所有前面这些的基础是问题。敢于质疑问难,大脑皮层才能处于亢奋状态,才是深入钻研、积极思维的表现。质疑问难的思维训练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由教师向学生质疑,再引导学生通过思维解疑。以疑激疑。于无疑处求疑。挑起矛盾,借以质疑。抓住分歧点质疑。(二)由学生向教师质疑,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疑。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其次,要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条件。

相信各位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有很多的经验,坚持训练,一定会有成效!

培养学生的作文习惯【第二篇】

构思是作者从事思考的过程,它包括确定作文目标、产生作文内容和组织作文内容等因素,而在我们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干预和指导贯穿学生写作的全过程,作文命题者是教师,作文指导后是教师,作文的批改者也是教师,作文讲评者还是教师。如果说学生必须按照相教师的命题写作文,还体现了作文教学的计划性的话,学生在构思之前必须先接受老师的指导则违反了创造的规律。是一项他造性活动,创造想象在作文中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想象是一种独创的过程,首创性,新颖性和独立性是它的本质特征,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不同,积累和知识经验及其记忆表象的不同,因此想象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性,一个人的个性倾向对想象有关明显的制约作用,可见学生自由的独立构思在作文训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由于学生的个性倾向不同,教师在作文前的指导中变相地要求学生按同一模式写作文,是十分错误的,更糟的是,不等学生构思,教师就对文体要求、语言运用、构思立意等进行多方启发、指导。

指导学生本来可能产生的想象都可能消失,一位前苏联教育家在谈到作文指导时说:“如果把指导变成喋喋不休的帮助,就可能掠走新颖的形象,吓退学生智慧中所产生的那种独创的有趣想法,心理学研究成果和前苏联教育家的观点提示我们对作文前指导作更深入的思考,甚至有必要重新认识它的意义,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在作文指导时以教材中(或其它资料)的名家名篇为蓝本,对学生提出过高的写作要求和过多的写作规范(包括立意、选材、语言运用、写作技巧等)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单飞,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独立地完成构思过程。

培养学生的作文习惯【第三篇】

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激发兴趣就是要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没人爱他,缺乏自信。平时多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平时,遇事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因为孩子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成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刘永胜教授总结的:“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的行字歌诀,就能帮助学生增强自学的自信心。特别对于学困生,学困生的成因很多,有智力发展的先天不足,有家庭关爱的营养不良,有学校教育的知识断层。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利用学习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知识为依托进行针对性的个案研究,并找出能切实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办法来。这样的个案研究,既是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也能很好地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培养学生的作文习惯【第四篇】

一、识字与写字:。

双基培养目标。

1、学会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音节。

2、认识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和常用的偏旁部首。

3、认识常用汉字1500个。

4、能用音序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创新能力培养。

1、能在生活环境中认字。

2、能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识记生字,培养创造性识字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作文习惯【第五篇】

1、在学期初加强学生课堂常规的训练,我们在期初这几个星期宁可少学点知识,也要肯花时间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2、学生的学习和做作业是否专心认真,其实跟做父母的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些父母这边要求孩子要用心做作业,而边一边又跟别人聊天或看电视,甚至在家里打牌或打麻将,这样,孩子能静下心来学习吗?不能!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加强协调,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家庭学习环境。平时在家里,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家长不对孩子表示过度关心即问孩子肚子饿不饿呀!衣服是否穿得太少了!也不陪着孩子做作业或叫孩子帮忙做什么事情,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做作业,使孩子有一个高度集中自己思想的小天地,这样孩子的专心学习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

二给孩子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从小注重习惯养成。

作息时间表,其实就是给学生订生活,学习规矩,即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什么时候休息。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孩子不玩痛快,学习时就不会很好集中思想,也不会精力充沛。

三从小培养学生做作业时独立思考的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我个人认为是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应该有意识的从小抓起,从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做起,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对父母不依不靠,学生能做好的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例如:在学习方面,就遵循古人说的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给人鱼吃,不如告诉人打鱼的技术。培养学生也是这个道理。学习时,不要坐在学生一旁监督,也不陪学生看书,做作业。学生自己的作业要做到按时独立地完成。至于碰到实在不会做的题目,我只是给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孩子多思考几种可能性,但从不告诉学生答案,迫使学生自己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出自

四要求学生养成每天记录作业题的好习惯。

一个学生每天如果能养成记下教师布置的作业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意味着这学生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生的人生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的学习成绩优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例如:小学一年级起就给孩子买好记事本,告诉孩子记事本是用来专门记录教师交待的事情和教师布置的当天作业题的,要求孩子每天的记事本都有记载,不能有空隙,一开始我每天都会检查孩子记事本的记录情况,看孩子记得是否认真,还是没有记,坚持一段时间后,就改为不不定期地抽查一下。假如发现孩子没有记录的话,就取消孩子玩得时间,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学生在做作业时,我从来不打扰学生,让他一个静心的做题。学生做完作业后,我的具体做法是,例如数学,要求孩子看一看计算是否准确,单位换算是否搞错,应用题的算式列得可对,训练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去订正过来;语文要求孩子看看字是否写错,作文写好后主要是自己去读,看语句是否通顺,让别人看了文章后得到了什么启迪和感想。

六培养孩子做完作业后,整理桌上学习用品并收拾好自己书包的习惯。

要求学生每次做完作业后,自己养成整理书桌并收拾好学习用品的习惯,从小让孩子面对生活,学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培养学生的作文习惯【第六篇】

曾听过这样一句教育名言:好习惯是学生的第一成绩。的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受益终身。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尤为重要,如何培养这一习惯呢?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同时做到“眼明耳聪脑灵”——眼睛要盯着老师或黑板,看老师的表情或板书内容,耳朵听老师讲课,头脑思考所讲的内容,思路应与老师的同步。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明确要求,才能提醒孩子自己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避免孩子边听边玩。

如:开火车游戏,竞赛活动,使学生投入到喜欢的游戏中,从而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尤其是开火车游戏,如果孩子不专心听,就无法快速和准确的回答,这样就使得不专心的学生强迫自己集中精神,认真倾听。

例如:在教学中突然问:“刚才我提出了什么问题?”“他刚才是怎么说的?”“你当当小老师评价一下他说得对吗?”或者教师故意读错课文,写错生字,让学生主动发现错误,并帮老师改错。长时间这样训练,在学生不得不听、不知不觉中逐渐养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他们专注的时间很短,因此教师要设计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另外还要将注意力强的孩子作为学生的榜样,有了榜样,孩子就有学习的目标,会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

总要认识一些新知识、了解一些新方法、掌握一些新技巧,教师要告诉孩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堂快结束时教师及时检查听课效果,并对上课专心的孩子及时奖励,让个别带动全班,逐渐养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我发现孩子写作业粗心的毛病也非常普遍,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很多,但是最根本原因的就是注意力不集中,手、眼不协调,所以小学生经常出现看错题目,漏题,写错等等粗心现象。

面对这种现象家长和老师不要强化“粗心”,轻易给孩子贴上“粗心”的标签,而是:

有的同学平时忽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以为它们是“小儿科”,没多大意思,因而掌握得不透彻不扎实不熟练不灵活,甚至似是而非,一旦需要多种知识的综合应用,理解就模糊起来,不知道怎样综合运用,往往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些同学往往稍加指点,就恍然大悟,懊悔不迭,怨自己太粗心。针对这种情况,就要加强双基训练。要知道最容易的往往是最难的,也最容易出错的。只有基础牢固,才能举一反三,运用自如,不让“粗心”乘虚而入。

尽量自己养成检查的习惯,让孩子保留每次的试卷,将错题打上醒目的标记,注明错误原因,也可以建一本错题集,引导孩子建立一个错题记录,反思错误原因。

。例如上学之前检查一下上课要用的书本有没有带齐,有条理的安排自己的生活,整理自己的物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磨练磨练性格,同时还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出现效果,否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无效果可言了。

总之粗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个孩子可能不同,而纠正孩子的粗心,是一件细致的、艰难的、经常反复的工作,作为家长和老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不可急躁,更不可以责骂,不要期望一蹴而就。要教给孩子方法,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克服缺点。

培养学生的作文习惯【第七篇】

一、课前预习有利于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前预习,一般是在讲授新课的前一天进行,也就是说,学完了今天的新知识后就要预习明天所学内容。但是,有的孩子提前一单元进行了预习,甚至少数孩子已经把全册教材都阅读了,不少孩子对新知识的“探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二、课前预习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自学能力。

课前,在老师预习方法的指导下,让孩子先有目的地学习一下要学的内容,通过一定的、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新知识,并找出自己所认为的知识的衔接点、重点、难点、疑点,然后,让孩子通过查阅资料、自制教具、社会实践、互相研讨交流等手段解疑答问,从中来理解知识、弄清算理。仍有解决不了的,带到课堂上,老师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对孩子进行辅导,解疑答惑。这样,教师也不必面面俱到地传授内容,节省了“讲”的时间,增加了“练”的时间,取得精讲多练的效果;孩子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不但能对所学知识当堂消化,而且能使学有余力的孩子个体得到发挥、发展。

三、预习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质疑能力。

实践证明,带着问题来学习的孩子,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一定集中,收获也比别人大,这就是成功学习的奥妙之一。

四、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通过预习,能使孩子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习题,对那些存在疑惑的新知识进行探究、思考。

培养学生的作文习惯【第八篇】

在数学教学与学习中,教师的讲授、提问,学生在听课中对问题的回答与质疑,课外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的问题探讨等等都是通过“说”进行交流的。众所周知,教学交流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通过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谈论他们的想法,可以重现思维,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聆听他人的意见,这将有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是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10-15min自学时间,列出自学要求。例如,要求:阅读书xx页,自学xx定理后完成课后习题,用时15min,提出问题,用激励性的语言,鼓舞学生参与到课堂,初步完成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学生在上述自我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比较尖刻、或显得过于浅显,教师都要认真对待。对于一个学生的问题,可个别给予回答;对于多数学生的问题,集中给学生讲解,或者教师提出共性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应把求知得到权利还给学生,不断给学生创造民主的氛围,不断激励学生多问,使课堂学习过程充满探索、解惑、求知的气氛。

2、提出合理、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并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和方式。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设计问题应着眼以下两点:

(1)问题情境的设计应能吸引学生;

(2)所提问题要形成层次,能引导学生向交流的纵深发展,促进学生思考,与他人讨论交流。

在师生讨论问题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有时欠妥、有时不正确,作为老师要包容,要有耐心,要用鼓励、信任的目光关注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相互促进,师生心灵默契和情感的和谐共鸣在课堂上能形成较强的情感效应,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创设良好的课堂情感效应。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一份爱心,赋予学生一种真实的情感,擅于理解学生。情感在交流中能起到润滑的作用,能弥合师生间的分歧与隔阂。教师不但要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这份爱。

其次,教师要赏识、认同每个学生。渴望认同、渴望赏识是每个人深层的精神需要,特别是对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爱,了解学习困难的原因,对症下药,尽可能的发现他们的优点,用激励性的语言去肯定他们,是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们。例如,当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请教问题时,教师要耐心详细讲解,不要有厌烦情绪;如果学生问的问题过于复杂,教师就要根据习题特点层层引导,多让学生动脑。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问题答案;如果是简单的问题,教师就要先抛开此题讲一些有关的基础知识,再解决问题。此时,教师一定要抓住时机,肯定学生的智慧,同时,指出今后只要多下些功夫,成绩就会上去。

最后,教师本身要有智慧,一个品质高尚、学识渊博的教师,学生才能信服他、亲近他,并愿意和他交往,产生情感的交融与共鸣。

例如,在上习题课时,对于简单习题或一题多解的题目,充分让学生讨论并讲解,或到黑板进行板演。当遇到难题时,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针对不同解题方法的对错、优劣进行讨论。这种平等研讨的课堂气氛,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除常规作业外,教师可布置一些开放性、研究性的作业,鼓励学生合作探讨。当他们和教师探讨或请教于教师时,要鼓励他们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思路,而不是仅仅给出方法或答案。促使学生乐于与教师进行讨论。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2484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