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2024年春的消息的小学语文说课稿(最新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789269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春的消息的小学语文说课稿(最新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春的消息的小学语文说课稿【第一篇】

《快乐的小公鸡》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十六单元“快乐”的第2篇主体课文。课文说的是 小公鸡整天没事做,心里很苦恼。后来在大家的帮助下成了一只快乐的小公鸡。故事告诉我们:帮助别人,你就会得到快乐。本篇故事语言生动、有趣,结构简单,重复句式较多,十分易于学生朗读和识字,学生通过学课文,可以领悟到快乐的含义,学会为别人付出更是一种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 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我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准确认读文中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尝试创编小故事。

3、情感目标 使学生懂得学会为别人付出也是一种快乐。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准确认读文中生字词,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创编故事。

四、说教法与学法

低年级学生上课比较积极,但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时间过长,容易疲倦。根据这种情况,本课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五、说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拍手歌》,学生跟着音乐动起来。

2、你幸福吗?你快乐吗?那么大家开心地笑一笑,我们准备上课了。

3、同学们,今天和我们一起学习的还有一只小公鸡,(出示课件)它呀,十分苦恼,因为它整天没有事情做。今天它打算出门去寻找快乐,你们想不想和它一起去呀?那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快乐的小公鸡》。(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积累生字。

1、你们想读课文吗?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借助拼音自己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公鸡想请小朋友去它家去做客,你们想去吗?小公鸡还说只有闯过了它给小朋友们设置的关卡,才能去它家做客。你们做好闯关的准备了吗?(出示词语)

3、读准确,你就闯过了这一关。

指名认读。

(三)、再读课文知大意。

1、恭喜同学们闯关成功,下面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生自由读文。

3、出示句子填空,指名回答。

小公鸡因为( ),心里很( )。它向( )、( )、( )、( )请教,成了一只( )的小公鸡。

(四)、细读课文,找快乐。

1、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老师想请同学们再快速地阅读课文第2-4段,边读边想:为了寻找快乐,小公鸡都去了什么地方?(用“”画出)它请教了谁?(用“”圈出)

2、指名反馈。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让我们来读一读它们的对话吧。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

出示句子,指名分角色朗读。

(1) 小公鸡问老牛:“老牛爷爷,怎样才能快乐呢?”

老牛说:“帮助人们耕种田地,就快乐了。”

(2) 小公鸡问青蛙:“青蛙哥哥,怎样才能快乐呢?”

青蛙说:“为庄稼捉害虫,就快乐了。”

(3) 小公鸡问蜜蜂:“蜜蜂姐姐,怎样才能快乐呢?”

蜜蜂说:“飞来飞去给花儿传播花粉,就快乐了。”

4、同学们读得真好。出示句子

____问:“_____,______?”

同学们看这个句子,你能试着填一填吗?学生练习说句子。

出示小公鸡与爸爸的对话,学生齐读。

是呀,爸爸告诉小公鸡,虽然它们三个做的事不一样,但它们做事的目的都一样,那就是它们都在____。

生回答;帮助别人。师板书。

6、那小公鸡听懂爸爸的话了吗?它后来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读一读第7段。

学生自由读第7段,指名回答。

(五)、拓展思维,创编故事。

同学们,小公鸡帮助人们报时,也得到了快乐。老师还给分享的“2024年春的消息的小学语文说课稿(最新8篇)”,小朋友们看图猜一猜,它们又是怎样得到快乐的?(出示课件)

指名说一说。

(六)、口语表达,分享快乐。

小朋友们,帮助别人,快乐自己。那你又做过哪些帮助别人让自己快乐的事呢?如果你从来没有做过,你打算怎样做呢?说一说吧,让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快乐。

指名说一说。

(七)、小结。

小朋友们,做好事能使别人开心,自己也会得到快乐,多好呀!在以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每天都快乐。

板书设计:

快乐的小公鸡

老牛 耕田地

青蛙 捉害虫 帮助别人

蜜蜂 传花粉 得到快乐

公鸡 报时

春的消息的小学语文说课稿【第二篇】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寒食》。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寒食》选自部编版六年级下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第1篇,本文是1篇诗歌,诗人韩翃运用讽刺的手法,通过寒食节百姓家家不能点灯,而皇宫及外戚可以生火点灯,外戚可以享受皇家的恩赏这一现象,对当时所存在的腐败现象进行了委婉的揭露和讽刺,含蓄地表达了自身的观点。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具有直观性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也在快速地增长,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总结与归纳能力,在对于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手法分析方面可以提升对诗歌的总结归纳的能力。本文是一首诗歌,因而重心在朗读上,通过朗读来品读诗歌情感的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学生的情况,适当的结合朗读的形式从而理解诗文内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理解诗文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感悟、小组讨论,学生能够理解讽刺在诗文中的运用。

3.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韩翃对当时腐败现象的讽刺之感。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理解讽刺在诗文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到诗人韩翃对当时腐败现象的讽刺之感。

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的教学方法为朗读感悟法;合作讨论法;谈话法。

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运用了谈话法这一教学方法进行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日常生活中所知道的节日。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什么节日呢?在这些节日我们都会做些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走进一个大家比较生疏的节日,看看在古代这个节日,人们都是怎么度过的?”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且板书课题:寒食。采用这样的导入形式,既可以引导学生最快速地感知文本内容,同时形成较强的阅读期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标注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意思的字词。接着我会进行示范性朗读,同时请学生标注读音,并且结合学生的自读情况,讲解“春城、寒食、御柳、汉宫、传蜡烛、五侯”的含义,并且与学生一起翻译本篇诗文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内容,为后文的初步分析和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接着,我会播放本篇课文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跟着音频一起读课文,同时学习轻重音、语音语调、停顿位置等朗读技巧,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大声读课文,同时思考本篇诗文中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学生通过对全文内容的翻译以及多次的阅读,可以得出本篇诗文中主要描述了在寒食节这天的白天和夜晚的景象。

通过这样的设计形式,帮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初步感知本篇诗歌的基本内容,为了学生深入品读文本打下了基础,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本文。

(三)深入研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因此在本文的深入研读环节,我是这样来设计的:

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并且思考:“春城无处不飞花”中的“飞”换成“开”好不好,为什么?这一问题,学生通过对于动词的对比分析后,可以得出:“开花”和“飞花”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和自然景物的结合,“开花”只是表示自然界中最自然的状态,而“飞花”更能表现出强烈的动态感,最大限度的体现出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写出了在春天里落花随风起舞的美丽景象。我会同时板书“飞”这一内容,旨在加强学生对于诗歌中意象的品析。

其次,我会请学生默读诗文,并且思考:在“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一句中你都读出了什么呢?这一问题,通过上一题的品读字的学习形式进行再次学习,从而得出:通过“斜”字可以看出将无形的“东风”化为有形,这东风既纷飞了柳絮,也将柳枝吹的飘浮起来,描摹了这样一个暮春时节的白日景象。同时板书“斜”,旨在提高学生对于炼字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同时加强对于本篇诗文的理解。同时板书:斜。

再次,我会讲解寒食的节日习俗,并且引导学生思考“寒食节的夜晚王公贵族是如何度过的?”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诗文的理解可以得出“到了夜晚,皇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他们都可以点灯来度过这一天”这一内容。

接着,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同时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权贵豪门也可以这样过寒食节的?看到这样景象百姓心里会有什么想法?”这一有关情感主旨的问题,学生可以明确:通过“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一句可以看出,权贵豪门可以和皇宫中的天子一样,不必黑暗度日,而城中的百姓们只能吃冷食、禁用火来过寒食节。我会同时板书“权贵豪门”这一内容。

最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从这里可以读出诗人对当时制度什么样的态度?”这一问题,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不断地聆听学生的回答,不断地引导分析,观察学生讨论的情况,最后请小组代表总结回答内容“通过全文的学习,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封建统治的腐败做出了含蓄、委婉的讽刺,运用讽刺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汹涌澎湃之情。”,我会进行板书“讽刺”,从而通过语言帮助情感提升的感知。

通过这样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形式,并且辅之以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高度理解、概括、感受诗文中的内容与情感,同时学习诗歌学习的方法,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学习与掌握。

(四)延伸作业。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那么在感知和研读环节了解了文章“写什么”和“怎么写”之后,拓展环节应该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品出美文的魅力,所以在延伸作业环节我将这样设计:

首先,我会配乐引导学生进行集体朗读,同时做出要求,要求读出感情、气势,注意字音正确、停顿位置等问题。

接着,再由学生进行总结,对于总结缺漏之处我会进行补充,从而共同得出:通过本篇诗文的学习,可以学习到寒食节的相关知识,还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在寒食节是如何度过的,更体会到了诗人对当时贵族阶级的讽刺与不满,学习到了讽刺手法。

最后,引导学生在课下背诵本诗,并且搜集诗人韩翃的其他诗篇,品析写作内容的异同。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春的消息的小学语文说课稿【第三篇】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习作指导,这次习作主要是围绕父母的爱这个主题进行的,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写作方法,来体现父母的爱,以小见大,对学生进行感恩的教育。

1.明确写作范围,开阔写作思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写作方法。

2.激发学生兴趣,找寻来自父母的不同的爱,在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

3.升华学生情感,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完成习作。

本节课我采用了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歌曲升华情感的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给予你生命的人是谁?那

么父母都为我们做了些什么呢?父母为我们奉献了一切,而他们自己却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艰辛,这怎能不叫人赞叹呢?下面就让我们在闫维文的一首《母亲》中体会母爱,升华亲情吧!我想每一个做儿女的人,听了这首歌都会有所忆,有所思,有所想,心中都会激起对父母的无限感激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以“父母的爱”为话题,进行一次习作。

2、习作内容要求

小黑板出示习作内容及要求。指生读

问:怎样写才能表达真情实感,体现父母的爱呢?(板书:真情实感)

从本组4篇课文提炼写作方法

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些描写来写这次习作,老师这有一些精彩的片段,想欣赏吗?生欣赏片段

过渡: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溢着浓浓的父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严格的要求,是热情的鼓励。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也可以借助机会,与父母说说心里话,还可以给父母提建议。(要求:说父母爱的同学要讲清楚父母对你爱的一件事;说心里话的同学希望你敞开心扉,提建议的同学要把意思表达明白,语句要连贯。)

小组说,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给评价)

过渡: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老师知道同学们把父母对你的爱铭记在心里,并且知恩图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把你们刚才所说得写下来就是1篇篇佳作,写好这次习作不仅激励着你,而且感动他人。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写好?

总结全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总结: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很大,老师真为你们感

最后让我们在崔京浩的一首《父亲》中结束这节课吧!

春的消息的小学语文说课稿【第四篇】

通读完人教版课程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选编的4篇课文后,那一幕幕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人的故事,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一次次的震撼。《老人与海鸥》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在统领单元的教学中就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后续3篇课文做好学法铺垫。

本课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一位普通的老人(吴庆恒)在翠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去照顾他的"儿女".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阅罢,让我们不得不慨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原来是那样美好,如此动人。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掌握了一些阅读的方法。孩子天生就喜欢小动物,每个人与动物之间都可能发生很多有趣的、令人难忘的事,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很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教师只需精心设计好问题,引领学生自主的探究,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关心个体差异和共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以此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定为:

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对海鸥的关爱之情。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本课教学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老人对海鸥的关爱之情。

四、说教学理念。

阅读期待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是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展开的基础。文本是死的东西,它只有经过学生阅读之后所理解内容的回味和再思考,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潜心阅读,深入思考阅读内容,得出自己的结论。本设计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五、说教学流程。

本课书可分为两个课时,我主要说说第一个课时的教学过程。我的课堂分为四个板块:歌曲引题,走进老人与海鸥的故事——初读感知,找到"井眼"——重点研读2---13段,感受老人对海鸥的关爱——总结升华。

1.歌曲引题,走进老人与海鸥的故事。

德国教育家弟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欣赏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看着歌曲中的女孩,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瞬间,孩子们被这个不平凡的女孩所感动。女孩为丹顶鹤付出了一切,甚至于生命。这样使学生在感情上得到了升华,情为之所动。随后在转入对文中这位不平凡的老人的学习时,相信孩子们也一样被文中的老人所感动,为文中老人与海鸥之间感人肺腑的真情故事所感动。

2.初读感知,找到"井眼"。

通过读两块词语,让学生明白课文主要描绘了两幅画面:老人喂海鸥和海鸥送老人,通过这一步,学生就理解了作者的排版布局。

3.重点研读2——13段。

本篇课文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教学中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在生生交流的思维碰撞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及海鸥回报以老人的爱,在引导交流体会的同时,指导学生读好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说感悟和朗读有机结合,读体现悟,悟促进读。

真正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心和心地交流,是生命和生命地对话。此环节的教学设计,采用了先整体感知再深入感悟,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不仅仅是停留在字、词、句、段、篇地教学上,停留在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层次上,而是充分引导学生的个体生命在现实或特定环境中的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朗读中去意会、感悟、体验、产生同感,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老人与海鸥那浩瀚无边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老人和海鸥的情思,和作者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这一板块分三步走:

第一步:一品"褪色",感受老人的节俭。

第二步:二品"褪色",感受老人的可敬。

让同学们快速浏览2—13自然段,找出老人关爱海鸥的句子。为了让学生感悟老人对海鸥的关爱之情,我让孩子们找出老人喂海鸥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在这一部分我是分四部分都的:第一步让学生抓住老人一呼唤,海鸥就应声而来感悟老人与海鸥之间非常熟悉;然后抓住老人为海鸥取名字感悟老人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子女。第二步抓住很小心、饼干丁、退开一步、围栏上感受老人的细心,对海鸥的爱。第三步抓住节奏一词理解两者之间的默契。第四步抓住老人对海鸥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老人对海鸥的关爱。通过一遍遍地朗读、想象,加上多媒体课件中老人与海鸥的画面,一次次充斥着学生的思维,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第三步:三品"褪色",感受老人的永恒。

从教学的过程来看,阅读教学中对词句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然而我们的学生往往缺乏某些实际生活的体验,因此,巧妙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来创设氛围,不仅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增加感性认识,而且可以加速他们对文中相关词语的理解、感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这部分时,我通过收集资料,穿插了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画面,并辅以一段悲伤的音乐。使学生在感情上得到了升华,情为之所动。随后,我立刻在电脑中展现海鸥送老人时那震撼人心的一幕,让学生在音乐"离开你的那一天"的伴奏中集体朗读。并提问:此时,你就是白色旋涡中的一只小海鸥,你会鸣叫些什么?此时,学生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和朗读,仿佛真得成了那一只只小海鸥,表达着对老人的依恋。

4.总结升华。本板书设计彰显了行文思路,凸现了文章主旨,画龙点睛地浓缩了文章的内容。

板书(略)。

春的消息的小学语文说课稿【第五篇】

新课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语交际已成为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口语交际应掌握的基本能力是:“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一直以来,我认为自己很擅长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现在所教的是五年级的一个班,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十分注重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我以“平等、尊重、理解、”为口语交际的基础,以“乐于参与,乐于讨论,乐于思考,乐于求异”为口语交际课的质量保障。相对而言,我对学生的表现是满意的。

口语交际课的基本特征是:情境性、互动性、规范性和综合性。五年级初,我自以为学生的口语能力已到达一定的水平了,于是做了大胆的尝试:把口语交际的课堂主权完完全全交给学生。重点培养几个小主持人,把上口语交际课的注意事项一一交待,从开始的“扶”,到后来的“放”,学生过度很自然。每次口语交际课,在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后,每当一个学生说完,我都要引导学生或小老师对其及时的评价与反馈,活动结束时,我要综合点评,每位参与的同学和小老师要进行自我评价与总结,以便提高与参照。

这次的口语交际课的主题是《父母情深》,刚巧碰上教育局李督学听推门课。口语交际课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口语交际的内容依次为“小老师宣布活动开始——单元内容总结导入(父母的爱)——学生自学文中三个案例(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同桌讨论(对与错)——学生点评(小老师引导:结合学过的内容评是与非)——创设情境,小老师读课外资料《珍贵的废书》——小老师提问,总结——联系生活实际讲自已与父母的故事——小组交流(小老师巡视)——代表汇报(小老师及时点评)——小老师和发言代表自评、互评——教师总评。一堂课下来,虽有学生说得不尽人意,但还算是紧扣主题,避免了“鹦鹉学舌”现象,且谈得比较深刻。小老师也算是训练有素,表现得沉稳大方,聪明机智,思维活跃,语言流畅。

李督学在评课时,充分肯定了本课的几大亮点:一、学生的课堂。在这堂课上,教师大胆创新,让小主持人代替老师的角色组织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虽然教师在本堂课上发言不多,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直接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二、文本的课堂。课堂教学的主体始终没有脱离教材。三、生活的课堂。教师能将教材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联。四、情境的课堂。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体验与感悟,学生与教材编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五、合作的课堂。课堂上,同桌讨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得当,新课程的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

“口语交际课也要充分体现学科的特点,不要一味追求‘深、广、异’,而忽略了语言文字的基本特点。” 本次课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李督学这一句委婉的批评,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是啊!口语是重要的交际工具,那么口语际更应重视学生“怎么说”。我顿感思潮起伏。大概整理了(*),今后,对学生的口语要提出明确的要求。

1、要把一句话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

2、说话有要条理,层次分明。

3、说话过程中,要充分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

4、说话时,自己的观点要十分明确。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几年的时间里忽略了这样的问题,我有些不能原谅自己。由于自己教学的疏忽,没能让学生养成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口语交际的方法与技能。因此我要加大训练力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品析精彩片段,引导学生体会语言之美、情感之真。要充分在口语交际中体现学科特点。

2、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说具体。口语交际要培养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较强的思维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最终的显现。教师及时的引导,点评,有利于学生及时的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

3、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并把握口语交际的机会。在平时的语文课,综合实践课、班队会课等课程,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口语交际的机会,在平素的点滴训练中,才能日渐提高口语能力。

4、教师要倡导学生畅流书海,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开掘口语交际的源泉。书籍是瞭望世界的窗口,生活也恰似一本百科全书,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让学生畅流书海的同时,乐于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丰富的知识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活水之源。教师要用心捕捉,及时发现,诱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春的消息的小学语文说课稿【第六篇】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课文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的《我们成功了》

1、教材分析

《我们成功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1篇课文。本组教材是围绕“爱祖国”这个专题编写的。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学习提升孩子们的爱国情感及民族自豪感。《我们成功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20xx年7月13日的夜晚,北京申奥成功后人们兴奋、自豪的心情和欢乐的场面,表达了人们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学为主体的新理念,(1)、进一步巩固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心情。(3)重视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引入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语言,学得语言。

3、重、难点:

a、巩固识字

b、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心情。

c、增强学生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4、教学准备:

因为教学需要我借用了多媒体课件、生字卡来辅助教学。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结合本班学情,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它成为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的纽带。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尽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全面实现教学目标,重视三维目标的整合。既教书,又育人。如:在阅读教学中,把读放在首位,让学生把课文从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并使学生在读中掌握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人们的快乐、喜悦和自豪的心情,从而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来练读课文。通过充分的有层次的朗读,使学生渐渐入情入境,读出感情。在小组合作读的过程中,由于老师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点燃了他们富有灵性的思维火花。在读中逐渐领会文中蕴涵的浓浓的爱国热情。

针对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一)巩固字词

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由于认字量大,学生认过的字必须及时的复习巩固,并不断的巩固。因为低年级学生好表现,好胜心比较强,所以我采用了抢读、赛读、开火车读、选词说话等巩固字词的方式。 让学生不仅会读、会写还要学会运用。

(二)朗读感悟,引发共鸣。

于是在这里,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在初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简介申奥背景,让学生明白,申奥的成功不仅证明了我国正日益强大,申奥成功也会为我国以后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知道“北京申奥成功”对我国有着深远的意义。

(播放录像)单凭课文中的描述是抽像的,但北京申奥成功的实况录像却将孩子们带入了20xx年7月13日那个不眠之夜。让他们亲眼目睹全国人民的欢呼,切身感受所有华人的激动和自豪。由此激发出孩子们心底深深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指导学生逐段的抓住提示性的语言去朗读,如第一自然段中“人们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不约而同”的意思,从中体会:听到北京申奥成功的喜讯,所有的中国人都满怀激动、满怀喜悦,纷纷涌向街头,想要庆祝这激动人心的一刻。抓住描写人多的语句,如:“天安门广场上聚集了几十万人” “人如海,歌如潮”这些句子 ,理解并体会全国人民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激动。抓住人们表达喜悦的方式,如“人们挥舞着国旗,在欢庆的锣鼓声中,一遍一遍高呼‘我们成功 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人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 这几句,体会每个人都为北京申奥成功而欢呼,为祖国越发强大而自豪的感情。

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来练读课文。如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对读,加动作读,表演读等等。每次读完后,老师都会及时的点评反馈。通过充分的有层次的朗读,学生渐渐入情入境,他们逐渐的读出人们为申奥成功而激动,为祖国强大而骄傲,为身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学生逐渐的读熟,读出感情,甚至能够熟读成诵。特别是在小组合作读的过程中,由于老师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所以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学会感悟课文内容,学会在读中体会领会文中蕴涵的爱国热情。

(三)再创情境,升华情感

对文本有了一定的理解,再次回到20xx年7月13日的夜晚,感受全国人民用不同的方式尽情地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从而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得到升华。带着骄傲,带着自豪向全世界人民宣告“我们成功了”,师生一起以饱满的激情朗读课文。

(四)学习采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五)总结:

最后在大家深情的祝愿中结束本课学习:“让我们祝福北京,更加美丽富饶;祝福祖国,更加繁荣强大”。

春的消息的小学语文说课稿【第七篇】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的课文是浙教版第11册第三单元第3篇课文《布衣元帅》。本课记叙的是徐向前元帅生前生活中的三个小故事,歌颂他始终保持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做人民公仆的崇高品质。课文内容真实,语言朴实,形象鲜明。课题既点明课文的主人公——元帅,又暗含中心;布衣元帅朴实无华,是人民公仆。我认为这篇文章收录到教材中,是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紧迫感的。在这个物欲横流、官本位的时代,我们缺少的就是像徐帅这样始终与平民百姓的本色要求自己的好干部。我想通过教学,渗透一种做人的道理:无论你将来干什么,都要保持本色。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年段教学目标,我认为教学重点应在把握文中的表达方式,用小标题的方式来写三件事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从三个故事的朗读中感受徐向前元帅朴实无华、做人民公仆的崇高品质。能概括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借助文本外资源,结合课文理解“功高盖世”“战功赫赫”“布衣”等新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能结合小标题概括三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揣摩课文的写作方法。

4、带着对徐元帅的敬佩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详细复述其中一个小故事。

本课的教学重点:

讲读三个小故事,能详细地复述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布衣”一词的意思,领悟课文中心。

三、说教法和学法。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课文内容“战功赫赫”“功高盖世”与“一身蓝布旧衣”“朴实无华”,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本课我安排了2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布衣”的含义,从三个故事中感受徐老的朴实无华的品质。第二课时了解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能详细地复述故事内容。

(我感觉领会中心思想是不是已经淡化和过期的东西呢?如果是这样,那是不是?……说不清楚。我觉得哪怕是浙教版的,也要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整合,是不是?)。

下面我重点来说一说第一课时的安排。

在第一课时我设计了质疑课题——初读理解“布衣”和“元帅”——再读走近“布衣元帅”的本色——升华情感的教学模式。

一、揭示课题,对题目质疑。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今天,我来学习《布衣元帅》。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六年级的同学,在上新课之前,早就预习了课文,那么在上导入新课时,教师先把握住学生知道什么?学生想知道什么?尤为重要。这是以学定教,而不是因教‘而教,真正的把学生处于一个学习的主要地位,教师做好教学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而且这样的以学定教,从学生的学情实际出发,能有效地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

根据学生的情况,学生一般会有这样的问题:既是元帅,为何又说“布衣”呢?

(课堂是个特殊的环境,学生有问题,才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带着学生抓住“蓝布旧衣”感受徐老衣着上的布衣,然后借助工具书查找“布衣”的解释,知道布衣的另一个意思“老百姓,平民”,从文中的“亲切”、“和蔼”等词,感受徐老如同平常人一样的亲切。

通过介绍徐向前的资料介绍,理解书中的“功高盖世”“战功赫赫”,通过新娘的心理想法“元帅肯定很威风;元帅府,肯定车马盈门,哨兵不少”,感受到这位元帅立了不少战功,而且权位高。这里我出示学习资料,并不仅仅为让学生了解一些背景所用,它更为文本本身的学习服务,帮学生理解了书中的“功高盖世”“战功赫赫”。

三、再读感受“布衣元帅”的本色。

一元帅“功高盖世”,一布衣“一身蓝布旧衣”,说话亲切,和蔼,布衣与元帅,风马牛不及的两个不同身份,集及一个人身上,这是怎样的一位布衣元帅呢?是成了一个更大的疑团?随着对课文的再次阅读,学生心中的疑团越滚越大。是呀?你心中会冒出些什么问题呢?这里我又把矛盾抛向学生。新课程中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提供学生探究的平台。

学生可能会说:战功赫赫的元帅,为什么连自己的地毯也要送给三座门招待所?威风凛凛的大元帅府应是车马盈门,哨兵不少,可为什么却是住在一条小胡同里,而且还有一扇脱了油漆的大门?为什么摁响门铃,来开门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元帅?…等等等等,学生也许会有许多的为什么,我想正因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教师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语文教学还应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里学生的心中的许多疑问来自于对课文的再次感知,反思,理解,这是一种思考的过程,是对课文内容的一种整合和对比而产生的矛盾的火花。

“是呀,大家说得不错,元帅,多大的官职,元帅,给国家立了那么多的汗马功劳,享受一下未尝不可。为什么你放着自己应该享受的权利,要做一个平民百姓呢?”这里我顺势利导,将班上的学生拟作为元帅本人,让学生替元帅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一来是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了训练,二来又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研读,真正了解这位布衣元帅。在学生的交流中,相机理解“居功自傲”、“朴实无华”。

这时我相机出示课文第一节中的“办公室墙上,他亲笔书写的‘人民的公仆’5个大字,就是他一生品质的写照”,是呀,孩子们徐老用五个字概括了自己这样做的原因,那就是“人民的公仆”,他的一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呀!

四、升华情感,走进了这位“布衣元帅”的生活,了解了徐帅的为人,你想说什么?

随后,学生再读故事内容,感受徐帅的“朴实无华的本色”,感受徐帅的“布衣情怀”

学习写法,课堂练笔。可以写身边的同学、老师、亲人,用起小标题的方法。等等。

五、说板书。

我们说板书其实是一微型教案,它是一聚焦镜,体现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的特色与特性。所以在板书设计上,以重要词句为点,首先我会将课题中布衣和元帅用不同大小的字体表示,元帅战功赫赫,在字体上就表现为气宇轩昂些。布衣下,我对照着写“蓝布旧衣”、“和蔼”、“亲切”,在元帅下方则对应的板书上“功高盖世”、“战功赫赫”“车马盈门”,最后在板书的正下方,写上人民的公仆。

在这堂课中我要体现的,“以学定教”,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最想知道什么,最想了解什么,在组织教学。对于课堂环节的处理,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如“布衣”与“元帅”的对比,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春的消息的小学语文说课稿【第八篇】

教材简介:

《天窗》是文学大师茅盾以自己30年代的童年生活为题材而写的1篇散文。主要写了一个小孩子借助他家的那一方天窗,观看屋子外面的世界,并由此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内容通俗易懂,文笔生动而流畅,情感舒缓而真挚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合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感悟“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2、引导学生认识“藉、霸”两个生字;会写“藉、蝙、蝠、霸、宙”5个生字;理解“慰藉、蝙蝠、恶霸、宇宙、猛厉、扫荡、奇幻”等词语。

3、会用“也许…也许…也许”写一句话。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读、思、议、讨论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唤起学生与课文的共鸣。

难点:理解8、9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进而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品词品读法和想象描述法。

1、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采用品词品读法,引导学生感知理解词语,品味词语的准确、生动,并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积累好词,培养语感。

2、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想象思维活跃的学习心理,采用了“想象描述法”,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创设情境、想象情境,让学生披文入境,品词品读,并进行写作训练。

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运用“读读、想想、议议”的学习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品词析句、展开联想等多种途径,训练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积累规范语言,体味作品的语言美。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教学挂图;写有难懂句子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26课《天窗》。(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2、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天窗?)。

3、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什么是天窗?”这个问题读课文。

4、学生带着“什么是天窗”的疑问读课文。(学生可说说课文的描述:“在房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也可以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天窗。)。

5、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想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天窗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互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互相纠错正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

4、自读课文,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读,读后交流,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5、齐读全文。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记录。

2、引导学生抓住给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落交流读后感受。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慰藉”安慰。也就是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惟一的心灵寄托,惟一的自我安慰。

进而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时的失落,(也可以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了失去的快乐。

过程中要结合有感情的朗读。如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从“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体会孩子当时的无奈。

在失落和无奈中,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片光明,抚慰了孩子们的心灵。从而理解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3、感情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

四、拓展积累。

1、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2789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