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23篇】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逻辑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2、能力目标:能确定物体的左右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情感目标: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左、右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自己的身体部位相联系:左手和右手,写字的那只手是右手。在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左右位置的相对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
上课前请同学们帮老师猜一个谜语(课件出示谜语)
两棵小树十个叉,
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
天天干活不说话。
同学们真厉害,一下子就猜中了。猜对的同学请举手。举好,别放下,能不能说说你举的这只手是哪只手?那么另外一只手又是哪只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同学们学习左右。(板书:左右)同学们,这两个字长得挺像吧,那同学们有没有好办法分清这两个字呢?(课件出示左、右)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办法。左公公爱做工,右婆婆爱动口。好记吧!
二、探究知识
1、联系自身,体验左右。
师:对我们来说,手的功劳可大了!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通常用左手和右手做哪些事情?
(平时我们经常用右手写字,吃饭时拿筷子,老师提问时用右手举手……用左手压住本子,吃饭时拿碗……)
师:是的,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他们配合起来可以做很多事情,在我们的身上还有没有这样成对的好朋友呢?
(学生回答: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脚右脚,左腿右腿,……)
小结:与右手同侧的就是我们的右面,与左手同侧的就是我们的左面。
小游戏:我是机器人。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我知道同学们很喜欢做游戏。
我老师奖给大家做一个游戏。不过,做游戏时一定要认真听,同时还要考考你的动手能力喔!
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抬抬你的左腿,抬抬你的右腿。
2、探究左右位置与顺序。
(1)、(课件演示:摆放文具。)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我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弄清了咱们自己身体上的左右。但是小明和小红在课桌上摆好了文具,想考考咱们班同学观察物体位置的能力,同学们敢不敢迎接他们的挑战!
小结:观察物体在左还是在右,要以观察者的左右为标准。在观察者的左手边就是左边,在观察者的右手边就是右边。
(2)师:根据教室的实际情况,说说自己的位置。
三、解决中运用,体验生活。
师:平时,老师要求大家,上下楼梯要靠右行,你看这些小朋友遵守规则了吗?(课件出示情境图)
学生发言,意见不统一。
体验:同桌左边的同学排成一列上楼,右边的同学排成一列下楼。
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上楼的同学的`右边在这一边,下楼的同学的右边和上楼的同学的右边是反的,在这一边。所以平时上下楼时就不会相撞,就不会发生危险。
师: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些上下楼梯的小朋友,他们遵守规则了吗?
师小结:如果我们面对面,你的左边就会对着我的右边,你的右边就会对着我的左边。
(体验握手感受相对性)
师:握手是一种礼节,通常用右手,请个同学来和老师示范一下。
师:不仅是上下楼梯,我们的车辆也是这样,靠右行驶,我们走路也应该走马路右边……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左右,今天你学得开心吗?你有收获吗?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8和9的组成P55 P60 3、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8、9的组成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8和9的组成
一、引入
提示:蔚蓝的天空上星星在闪,月亮奶奶想把星星摆成两份,如果是你会怎样分呢?
二、新授
请你拿出学具,在小组里摆一摆,你能分几种?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
汇报,说一说你分了几种?你是怎样分的?
观察,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每一种分法吗?
看到8可以分成7和1,你能想到什么?
如果是9颗星星,又可以怎样分呢?
学生动手操作后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师演示9的分成,学生填书上的空。
2、读一读
学生互相读8、9的分组成
3、做游戏
1、猜数
2、拍巴掌
3、小猴跳
三、练习
1、P55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
2、P60 3 4 5 6
3 4小黑板出示
6完成找朋友的游戏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6、7的组成。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6和7的组成。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7根,小圆片7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1数到7;从7数到1。
2、口答。
①6前面是几?
②6后面是几?
③与5相邻的是几?
二、新授
1、教学6的组成。
①把6个小圆片给涂上2种颜色,可以怎样填?
打开书第41页。在书上给小圆片涂色,教师巡视。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顺序的涂色。)
②让学生结合自己涂的小圆片,完整填出6的组成。
③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2、教学7的组成。
问:将7个小方块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呢?
①学生动手操作。
②小组内讨论,有几种分法?
③学生反馈,教师板书:777
615243
问:我们看到了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
三、练习
1、对口令。
2、完成练习九的第4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教学难点:学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意图: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注意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实中寻找学生学习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周围的世界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具体的设计思路如下:
1、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围绕新课标的这一具体要求,力图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统计,处处有数学。
2、数学活动化,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为了让学生真正投入到统计的过程中,为此创设了摆一摆、画一画、分一分、排一排的活动氛围,从活动中初步感受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全过程,从而形成统计观念。
3、数学问题化,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数学。注意在课中引导学生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数据,根据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拓展思维,深化对统计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从小到现在我们的身体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谁能说说自己的身体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积极发言,“长高了、长胖了、……。”
看,大头儿子也来参与我们的发言了,(课件演示:大头儿子唱着歌向同学们走来,最后,露出两颗掉了的门牙笑着问候大家),谁发现大头儿子的变化了?(换牙了)
有换牙经历的孩子说说自己换了几颗牙?
生:汇报自己的换牙数量
师:面对全班换牙的情况,你最想了解什么?
生:换几颗牙的人最多?换2颗牙的有几人……
【评析:身体的变化是儿童每天都在亲身经历的事情,其中换牙又是本阶段的'孩子必经的一件事,这样从学生最切身的体验入手,引发了学生的共鸣,学生从多个角度发现并讲述自己的成长变化,兴趣盎然!为了把学生发展的思维暂时收拢,并且保证兴趣不减,课中引入了大头儿子,这样不到1分钟的情境创设,给孩子们带来的却是思维的融合贯通!于是把焦点集中在了对换牙的讨论上,同时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存在。】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8和9的组成P55 P60 3、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8、9的组成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8和9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示:蔚蓝的天空上星星在闪,月亮奶奶想把星星摆成两份,如果是你会怎样分呢?
二、新授
请你拿出学具,在小组里摆一摆,你能分几种?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
汇报,说一说你分了几种?你是怎样分的?
观察,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每一种分法吗?
看到8可以分成7和1,你能想到什么?
如果是9颗星星,又可以怎样分呢?
学生动手操作后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师演示9的分成,学生填书上的空。
2、读一读
学生互相读8、9的分组成
3、做游戏
1、猜数
2、拍巴掌
3、小猴跳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工具
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百宝袋中有什么?谁能按照形状分分类。
二、新授课:
1、根据学生分类,板书形状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我们来看一看、摸一摸、来感受一下这些不同的形状有什么特征。
(1)找一找学具中有没有和这些形状一样的,一起找一找有什么特点:
方法:
1、看一看每个面什么样子;
2、摸一摸面有什么感觉,平的还是鼓鼓的;
3、轻轻的推一推、滚一滚,那些能推动,那些能滚动,滚动的方向是怎样的。
长方体,每个面什么样的(长长方方的,每个面平平的)
正方体,每个面什么样的(正正方方的,每个面平平的)
圆柱,面什么样的(两个面是平平的,一个面是鼓鼓的,可以滚动)
球,什么样子,(圆乎乎的。,可以滚动)
3、玩游戏,小组比赛
教师说名称,学生分三组,每组一次拍一个代表来比赛,教师先说名称,学生在实物袋子中,找出相应的形状的物体展示,然后教师说特点,让学生拿出来相应形状展示,分小组评比,对的画五角星展示评比结果。(小黑板粘贴展示评比结果)
4、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演示各种图形实物和相应的画出来的图形
5、小组拼一拼摆一摆,
问题一:两个大小相等的正方体能摆成什么形状?
问题二:4个大小相等的正方体能摆成什么形状?
问题三:书上35页做一做。
6、课堂练习:书上37页1、2题
7、作业,下课和同学们找一找教师中哪些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形状。
回家和父母说一说,找一找家中那些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形状。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测量精神,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好伙伴,天天陪着我们一起学习,它就是我们的课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桌子有多长。(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课桌有多长呢?
1.估计: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能力。)
2.测量: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的长度呢?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
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质疑: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同样的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小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
(1)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而在我们的学习中,大家常用的就是学生尺。(在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
(2)观察、探究:学生尺上有些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结合学生的发现,讲解刻度线、字母cm及其含义、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3)师:在尺子上找到“0”了吗?它在什么位置上,谁知道表示什么意思?
尺子上还有些数字是什么意思?请找到尺子上从“0~1”这一段,从0~1是几厘米?
(4)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比划感受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常见物体理解厘米的实际意义,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
(5)认识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②猜一猜,5~~10、0~~6之间分别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出发,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诱发学生的跳跃思维,加快1厘米的认识过程。)
③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
(同桌互评。)
4.量物。
(1)要求学生取出统一物体(学具中的等腰三角形),找到长边(正好整数),小组讨论试着量,再汇报。面对结果不统一时,大家讨论原因。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找一人上台演示,得出经验: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再量这个三角形的一条短边,不够整数,全班交流该读作多少。
讨论:离哪个刻度线比较近,大约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到用相同的工具测量物体,在操作中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找出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在自主的探索中去发现与创新。)
三、巩固练习。
1.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
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3.小组活动,完成第15页第1--3题,先估计,再测量。
四、总结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你表现得怎样?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篇8
一年级是孩子们正式进入到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起始。无论是知识的学习、数学思维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等,都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精力去引导他们。那么在教学之初,就必须要全面去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目标、教学策略等,以帮助自己更好地进行教学。
一、学情分析
刚进入到学校的孩子们,他们的原有基础也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在幼儿园阶段已经学会数10以内的数和简单的一位数加法和减法,有的什么都不会。这种情况下进行教学,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需要慢慢养成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会一些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需要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编排。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五、课时安排
一。准备课:数一数 比一比3课时
二。位置:3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0课时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四。认识图形3课时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4课时
六。11~20各数的认识4课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2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课时 数学乐园1课时
七。认识钟表2课时
八。20以内的进位加法11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第8页“做一做”,练习一中第1~4题。
课型:
新授课(多媒体教师)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待人的良好品德。
3、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图片,小猪头图片,砖头图片,木头图片。
学具准备:
铅笔、橡皮、梨片图、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
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去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1、教学“同样多”。
教师:同学们,今天想给你们讲个故事,想听吗?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
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进行德育教育: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和同样多。)
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来势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
2、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1)教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请学生对着橡皮摆铅笔,要求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
(2)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
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
教师和学习有困难学生一起摆弄,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
3、教学“多些、少些”。
(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
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3)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
4、操作。(“做一做”第2题)
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操作。
(1)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2行摆几个○?
(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
二、运用新知
教科书练习一第1~4题。
1、第1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3、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4、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子多而红珠子少。
三、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就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0
第一单元
课时:1
教学内容:第2——5页(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合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教学过程:
a)创设情境,b)激发兴趣
教师拿出一封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学会许多的本领,会面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你们高兴吗?数学书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充满了神奇,学好数学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难,你们想学习数学吗?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的数学陈老师将会把你们带进数学的王国里,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到那时,你们一定
1、这是什么地方?�
四、操作感知,及时强化
1、数周围的实物(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数一数学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
2、数字卡片
3、按方位数数
4、开放性练习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
1
盘子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第二单元
课时:1
教学内容:比多少(第6―――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和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师:数字卡片一套(1―――10),小猪、小免卡片各一张,录音机
生:学具盒一个,数字卡片一套(1-10)
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二、主动探讨,获得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小免、小猪的卡片各一张并板书在黑板上,
问:瞧,这是谁?他们俩准备去干什么?谁来猜一猜?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小猪怎么说?(放录音:小朋友,我和小免正准备去参加义务劳动呢!)小朋友,你们想一起去看看吗?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A:出示书中第6面的图画:
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学生数一数)
B: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师: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
板书:4=4学生书空并齐读
老师介绍等号
3、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A:问:小免和小猪比,谁多,谁少呢?
B:学生操作:用圆片代表小免,用正方形代表小猪在桌子上摆一摆。
C: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演示
师:小免比小猪多。也就是几比几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板书:4>3老师介绍大于号,学生书空
2
问:你能读这个算式吗?
师:小免比小猪多还可以怎么说?
板书:3<5介绍小于号
学生书空,再齐读,
4、小于号与大于号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5、现在,你能用大于号、小于号、等号说一个算式吗?
三、巩固
1、说一说
问:请你再仔细看一看图,你还能用多或少说一句话吗?(4人小组讨论后汇报,可以不举手,谁先站起来谁就先说)
2、猜一猜
A:老师从1―――10的卡片中任选一张,请学生猜卡片上的数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作出“大了”或“小了”的提示,直到猜对为止。
B:指名一学生拿卡片,老师猜,方法同上。
C:同桌互猜,看谁猜得对
3、填一填:
A:7○34○93○35○810○1
B:2>□6>□6=□□=8□<9
(学生抢答)
4、试一试
模拟活动:把4块同样的糖放入相应的4杯水中,让糖溶化。请你猜一猜,哪杯水最甜。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5、学生完成第11页的1――――4题。
课时:2
教学内容:比长短、高矮
(第9――-10页,完成第12页的第5题―――第9题)
教学目标:
1、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体会到长和短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3、学生在不同的解题策略过程中,选择自己认这最为适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比较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准备:长短不同的绳子、铅笔、纸条、玩具等;师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小人卡片;二瓶大小相同的汽水和豆奶
一、情境导入
(1)问:你喜欢《神探柯南》中柯南吗?柯南抓坏人可能干呢,为什么呢?因3
为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细小的差别也能看出来。今天我们就学习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看谁观察最仔细!
二、主动探究
1、活动之一
老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绳子,请学生认真观察: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用一句话完整的话来描述它们呢?
2、活动之二
A:教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尺子,请小朋友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B: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一支铅笔,然后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同桌互相说)
3、活动之三
师:请每个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两只小手比一比,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板书:一样长
4、活动之四
1、教师任意指二名高矮不同的学生上台比高矮,并请小朋友说一说:谁高,谁矮?
2、老师再往旁边一站:这时问同学:这时又是谁高,谁矮呢?我们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
(学生随意回答)
教师小结:高矮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5、活动之五
1、比较谁喝的多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二瓶饮料,我要请二个小朋友来喝,谁想来?
先请大家比较它们的多少,然后让两个小朋友背对着大家喝,然后问其中一个小朋友:
(1)� 师:为什么不公平?让学生明白:事物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
B:第12页的第5题―――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看一看有谁能得到一张小笑脸。
1、自我评价。
2、学生互评
3、全班进行评价。
4
第三单元
课时:1
教学内容:1―――5的认识及书写(第14面――――第16面)
完成第21页的第1题――――第4题
教学要求: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准备:
师:各种动物的卡片5张以内,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实物投影仪生: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主题画:
问:�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3)请你拿出1根小棒
2、认识2
(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3)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4、认识4、5
(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先拔一颗珠,问:�
2、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互相学习、合作交流能力。并在课堂中指导同学如何尊重他人意见等与人合作交流的方法。
3、采用小组之间互评的形式,培养同学的判断力和审美观。
4、让同学体裁会到俺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分类,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选择不同的规范进行分类
学具准备:
衣服、鞋子、篮子、书及作业本、瓶子、小熊玩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每6———7个人一组围坐在一起,并在中间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各种杂物,让同学感受到教室里的杂乱,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课题
问:(1)小朋友们,在俺们这羊教室里堆放了好多东西,你们都看见了有哪能些东西?
(2)这些东西这样放在教室里,好不好?为什么?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师:今天,俺们就来当一回小管家,把这些东西收拾、整理、分类摆放好。
板书:小管家
(同学齐读课题)
问:你知道管家是做什么的吗?
师:今天俺们就来开展“最佳小管家”的竞赛,看看哪能个小组的同学最能干,能把东西收拾得最快、最整齐、最美观。
二、新授
1、整理教室(复习单一分类)
以小组为单位,先把杂的进行整体划分。
师:同学们,这么多东西要收拾,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俺们大家一起来分,好不好?请你们讨论一下俺们6个小组如何分工才好?
(每个组选择一种物品)
师问:
(1)俺们全班一哄而上来收拾东西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2)俺们怎样才干防止这种不平安的'现象呢?
(同学有序的来捡走本组选中的物品)
(3)现在和刚才比,你们觉得有什么不同?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室?
2、整理桌面的东西(不同的规范分类)
师:(1)一大堆杂物经过大家的努力,已经分类放在了每组的桌面上了,想一想,这样就算收拾好了吗?
(2)你们能把它们收拾得更整齐、更合理,更便于俺们在生活中使用它们吗?
(同学操作,学习小组汇报)
(3)你们小组是怎么收拾的?
(4)这样收拾有什么好处?
师:同学们桌面上的东西经过这样一整理,既美观又便于俺们找东西了,真好。对刚才同学们的整理,�
三、活动
问:想一想,你们组里的人可以按什么样的规范进行分类?
同学活动,教师指导,然后同学汇报情况。
问:(1)你们是按什么样的规范进行分类?
(2)还有哪一组也是这样分的?
(3)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分的吗?
四、小结
问:
(1)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身手?
(2)平时,在什么地方看过、接触过分类?
(同学自由发言)
五、安排课外活动
1、请小朋友利用今天学到的身手做一次小管家,把自身的书包、书柜、衣柜事理好。
2、主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你是当地的xx大超市、商场的设计家或管理人员,你将怎么摆放物品和划分商场呢?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习得的基本技能之一。我把这一部分教材进行整合,把教材中十几减9和十几减几这两节课的内容整合到第一节课,集中教学计算方法,再安排练习课进行巩固复习。我比较了苏教版和北师大教材,发现用14-9作为例题最为合适,先从实际问题引入14-9,再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和生活经验,探索算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学具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寒假里,婷婷、明明和小兰三个好朋友参加了社区的游艺活动,拍了不少的照片,你们想看看吗(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中的套圈游戏)
在这幅照片上,你们收集到哪些信息
二、自主探究。
1、要知道“有几个圈没套中”,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指名回答并板书:14-9
2、14减9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借助你手边的学具验证一下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再跟你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活动,讨论)
三、巩固提高。
1、口算(开火车)。(课件四)
13-6=
14-8=
15-7=
18-9=
11-8=
12-7=
2、小鸟找家。(课件五)
(1)观察图画,注意房子上面的数字。
(2)你想帮哪只小鸟找家
(3)还有一只小鸟没有家,谁来想办法帮助它
(4)一间房子只能住一只小鸟,那么我们大家就来给这只小鸟添一个家,好吗
(学生齐答:15-9=6,课间添一个房子,小鸟回到了家)
(5)这些小鸟的卡片上的算式有什么特点(都是十几减9),你发现这些算式的差有什么特点呢
3、看图列式。(课件六)
四、全课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同学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节课学习了几节课的内容,你们真是太棒了。可能有的小朋友还不能熟练的计算,让我们在后面的课堂中再多多练习,争取算得又对又快,好不好
教学反思:
一、情境的创设要灵活机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进行计算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产生对计算的需要,并在教学计算的同时有机的渗透解决问题(应用题)的教学。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数学知识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教学中充分把握这一逻辑性,不必每一部分内容都大搞什么情景创设,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如何很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学生知识体系的新的生长点上。
二、创设游戏的乐园。
蒙台梭利有句教育名言:“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当我说接下去要做游戏,小朋友一定会坐得端端正正,因为我说过我喜欢请守纪律的小朋友来玩游戏。
在做书上的数学游戏的时候,我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我把算式卡片平摆在讲台上,每一轮每组派一个代表,按照教师的要求找出算式。比如找出得数是7的减法算式,找出得数和11-2一样的算式。学生跃跃欲试,能安静的为组里的同学加油。
三、练习形式多样,及时评价跟上。
对于纯粹的计算,我通常采取开小火车或随叫随答的形式。特别是随叫随答,通过叫答能不动声色的让开小差的学生回过神来。说计算过程的时候,往往就是纪律最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愿意听。这时候,奖励认真听的学生一颗“数学之星”并大声进行口头表扬能给其他学生榜样作用,但持续的时间不长。也就是教师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随时抓住可利用的资源。学生对站起来负责报答案很感兴趣,如果事先说“谁最认真,就请谁报答案”,学生处于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会很认真。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和从个位加起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
2、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笔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3、会用竖式正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教学重点
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竖式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磁力板、小棒。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0+4050+20——+20——+1647+285+3
(二)探究新知
1、导入:34+5怎样口算?
引导学生回答:先算4加5得9,再算30加9得39。教师明确: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首先学习不进位加。(板书课题)
2、教学例1
(1)教学竖式的写法。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横式:34+5=_________
教师演示:先在磁力板上摆出3个整捆的和4根单根的小棒表示34,再在4根单根的小棒下面摆5根单根的小棒。
学生讨论: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应该把5根小棒和哪一部分合起来?引导学生得出:5根单根的小棒要和4根单根的小棒合起来。
教师讲解:写竖式时一位数5要与两位数的个位数4对齐,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在第二个加数的左边空出十位的位置写上加号,然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表示等号。
边讲边板书:
教师提问:写坚式时一位数和两位数的哪一位对齐?为什么?
(2)教学计算方法。
教师演示: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一共是9根单根的,3个整捆的
教师讲解: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也就是把个位上的4和5相加,得数写在横线下面的个位上,整捆的小棒有3捆,也就是3个十,在横线下面的十位上写3。
在原板书的基础上继续板书:
(3)阅读教科书例1,填上得数。
教师说明:书上虚线方框中的式子是为了说明计算过程,以后做题时不用写出来。
(4)反馈练习:完成第75页“做一做”。
32+6=3+45=
先让学生说说怎样对位,然后写在书上。订正时强调:一位数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得数的个位也和个位对齐。
3、教学例2
(1)竖式的写法。
我们会用竖式计算34加5,那么34加25怎样算呢?(板书:34+25=)
教师演示:先摆34根小棒,再在它下面摆出25根小棒,整捆的和整捆的对齐,单根的和单根的对齐。
学生讨论: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该怎样算?启发学生得出:单根的和单根的相加,整相的和整捆的相加。(教师点拨:也就是相同单位的数相加。)
学生讨论:写竖式时应该怎样对位?启发学生得出: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教师点拨: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板书:
提问:写竖式时怎样对位?
(2)教学计算方法。
教师演示:先把单报的小棒合起来一共有9根,再把3个整捆的和2个整相的小棒合起来,是5个整相的,一共是59根,所以34加25得59。
小组讨论:计算时先把哪一位上的数相加?再加哪一位上的数?
引导学生汇报:先把单根的。合在一起是9根,也就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4加5得9,在横线下面个位上写9。再把整捆的合在一起是5个整捆,也就是5个十,在横线下面的十位上写5
教师板书:
(3)阅读教科书76页例2,填上得数。
回答问题:
①在上面的竖式里是怎样对位的?
②在上面的竖式里,是从哪位加起的?
引导学生得出: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先加个位上的数,再加十位上的数,也就是从个位加起。
告诉学生:以后做题虚线方框中的式子不用写。
(4)反馈练习:完成第76页“做一做”第1题。
24+63=52+36=
先让学生说说怎样对位,然后填写上面的括号,再让学生说说从哪位加起,然后计算出得数。
4、看书,质疑
(三)全课
笔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1、随堂练习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从哪位加起的
布置作业
练习十八第2题。提醒学生:写竖式画横线时要用直尺,书写要工整,对齐数位,认真计算。
2、笔算下面各题。
82+7= 70+20= 61+25=
35+42= 3+44= 30+69=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例134+5=39例234+25=59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 篇13
1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7,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体验“发现生活中的数的乐趣,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热爱劳动及分工合作的意识。
通过学生观察、操作、发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2学情分析
通过学生观察、操作、发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重点难点
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
学生会正确书写数字6。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情境导入
1、猜数游戏
老师伸手指学生猜数(前面学习了的数字2、4、0、3、5、1)
学生活动齐说2、4、0、3、5、1。
2、给数字排序
生0、1、2、3、4、5(从小到大)
生5、4、3、2、1、0(从大到小)
3、导出6和7,揭示课题
师你想知道5的后面是谁吗你想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6和7。 (板书课题6和7的认识)
活动2【讲授】讲授
(一)数数
课件出示39页认识6和7的主题图,并让学生仔细观察。
1、图上有些什么请小朋友们数一数,同桌说一说。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有桌椅、老师、同学、黑板。
师追问物体和人的个数。
生汇报桌子(6)、椅子(7)、老师(1)、同学(6)等。
3、你是怎样数的还可以怎样数、
4、小结小朋友,我们要做一个讲卫生、爱集体、爱劳动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吗我们刚才都是按照1、2、3、4、5、6、7的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个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二)认数
同桌互数人物图和点子图。
(1)师同学们再数一数第39页下面的人物图和点子图,看分别有多少个。
教学活动贴出数字卡片6和7。
(2)师你能拿出表示6的学具吗你能用它们摆成你喜欢的图形吗
(三)数序
导语你知道6是怎么来的吗5的后面又该是数字几呢
1、师出示计数器,演示先拨1个珠子。
学生活动齐数1、2、3、4、5。
师5个珠子再添1颗是几(齐读5添1是6)
师6个珠子再添1颗是几(齐读6添上1是7)
2、出示直尺图,巩固数序。
师直尺的起点是用哪个数字表示只写出0、1、2、3、4、5、( )、( ),你知道( )里填什么(填6和7,6写在5的后面,7写在6的后面)
3、数序。
(1)师谁能从1数到7,从7倒数到1
学生活动指名数。?
(2)师5的后面是谁6的后面是谁7的前面是谁谁和谁是5的相邻数谁和谁是6的相邻数谁是5和7的中间数
(四)比较大小
1、出示点子图这几幅点子图可以用数字几表示(5、6、7)
前面我们认识了5,今天又认识了6和7,那你知道谁大谁小吗
学生活动先观察再比较,说发现。
5和6比谁多谁少6和7比呢你还能看出谁比谁少6比7小反过来可以怎么说
2、完成书40页填空
师它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学生活动填符号
3、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教师活动板书56,67,65,76
(五)序数
教师活动教师奖励学生红花,先发5朵,再发1朵,问学生是几朵。
学生活动6名学生到前面。
师从左数第6个同学指的是谁从右数第6个同学是谁(指名回答)
生……
教师出示金鱼图一共有()缸鱼,左数第7缸有()条鱼,有7条鱼的是第()缸。
1、观察40页金鱼图,找准起点,数一数这里有几缸金鱼
2、先找一找那一缸装了7条金鱼从左边数起看一看是第几缸
3、从左边数起找到第7缸,再数一数缸里有多少条金鱼
4、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六)书写6和7
1、指导书写数字6。
(1)学生观察字形特点,6像什么
(2)记住,6的笔顺与0一样,都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再从下到上,所不同的是,它的圆形占的是下边的一半。注意的是6要写得圆滑。
2、指导书写数字7。
7像什么(7的字形像镰刀)起笔,在上线的中间靠左一点写横,再接着像写1那样写,注意横要平。
3、学生练写
三、巩固拓展
1、练习43页第1、2、3题。
2、看看身边有哪些事物可以用6或7来表示的。
3、游戏。
师生互动举身边不同的物体(粉笔、板擦、书本等),生配合老师举的物体说数字。
四、全课总结
5以后再数1个就是6,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悉“凑十法”和交换加数位置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比较复杂的图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能恰当地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计算训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进步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逆向计算的思维方法。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进位加法的基本计算方法,并学习了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教师提供典型的题目,引导学生对学过的计算方法进行巩固训练,并在反思中总结出计算的易错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通过对“填加数”的题目展开讨论,得到逆向计算的多种思考方法,达到活化思维的目的。在分析和理解统计表数据的过程中,熟悉从表格中提取数学信息,并能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请学生分别计算3+8、4+8和5+8。(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2)
教师随着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进行板书。
教师追问其中一题是怎样算的。(复习算法的多样性)
提问:在计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和也会相应增加。(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3)
2.用发现的`规律计算。
出示算式:2+9、3+9、4+9、5+9。(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4)
先引导学生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加数,再请学生说出这组算式算得快的原因。
3.请学生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快速计算这组算式:7+7、5+7、3+7、6+7、4+7。(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5)
二、探究新知
1.方法探究。
(1)帮助米奇解决问题。(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6)
米奇遇到了一个难题,请你来读一读。
5+()=13
空格中应该填几呢?请同学们互相交流。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表达出不同的思考过程。
预设1:5+5=10,10+3=13,5+3=8,所以填8。
预设2:5+10=15,15比13多2,10-2=8,所以填8。
预设3:5+8=13,所以填8。
2.利用方法,灵活计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练习二十二第5题。(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6)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计算问题。
强调方法的多样化,可以通过上一题的方法计算,也可以通过加数之间的变化规律,或者和之间的变化规律解决这类计算问题。
三、巩固拓展
动物摘苹果图。(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7)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8)
五、作业设计
教材第96页练习二十二第3题。(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9)
【板书设计】
5、4、3、2加几
5+(8)=13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进行教学的,所以我在教学的练习题中又增加了()+A=B的形式。这样,将有助于学生对填未知加数这一学习内容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加法交换律的知识也作恰当的渗透,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悟。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有序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数感。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熟练地说出5以内各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
5根小棒,5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数数从1~5,从5~1
2、比较大小
二、探究新知
1、学习4的分解与组成
(1)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做一个分红花的游戏,4朵红花,分成两份,看谁分得又快又好。看谁的方法多,分完以后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2)交流展示。
(3)探讨分的方法
刚才大家想了很多方法,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出而且一个也不落下?
2、学习5的组成
请同学们拿出5根玉米,把它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分分看。以小组为单位,结合4的组成的操作过程,人人动手操作。互相启发帮助总结出5的几种不同分法。
三、巩固运用
完成21、22页的内容以及23页的3、4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地进行“多”、“少”的比较。
难点:会比较几个物体的多少。
课时:一课时
学情分析
“同样多”、“多”、“少”儿童一般在入学前对它们都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并不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而往往是凭直觉,或者用数一数的方法来比较多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书本上的图片,请学生讲讲图中的故事,引出比较。
二、激趣感知,掌握方法
1、观察图片,教师出示第一个问题:比一比,小兔和砖的数量谁多谁少?说说你的理由。
(1)学生讨论交流。
(2)汇报答案。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比较同样多的方法。
(4)应用学习“同样多”。
2、观察图片,教师出示第二个问题:比一比,小猪和木头的数量谁多谁少?说说你的理由。
(1)学生交流问题。
(2)汇报结果。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三、巩固拓展
1、教师出示问题:仔细看图,图中还可以比什么?快和小伙伴们说说吧!
2、学生交流并汇报结果。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观察图片,学生动手摆一摆。
2、选择练习“同样多”、“多”、“少”。
3、画一画“同样多”、“多”、“少”。
五、小结
想一想: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后拿出自己喜欢的物品,再动手摆一摆同样多或一行多,一行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连加、连减式题.
3.初步感知连加、连减算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4.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初步学习用连加、连减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1.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连加、连减式题.
3、初步理解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之间的联系。
教学教程:
一、 复习:以开火车的形式口算计算卡片。
二、 新授:
(一) 教学连加:
1、 利用课件先出现地上的5只小鸡,然后出现跑来的2只小鸡,最后出现又跑来的1只小鸡,(每出现一次,学生就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意,也是先分步后综合,综合讲图意时先要求同桌之间互讲,再指名完整地叙述图意一次。)
2、 你们能帮老师算一下地面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吗?(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再指名口答。)
可能出现以下两种计算方法:(1)5+2=7 7+1=8 (2)5+2+1=8
3、 老师想知道5+2+1=8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4、 比较两种算法:
异:第(1)种用的是两个一步算式,第(2)种用的是一个两步算式。
同:(1)最后结果都一样,所以两种算法都对。(2)两种方法都是用5+2的结果7,再加上1,得出8的。
哪种方法比较方便呢?
第(2)种,像这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连加。(板书课题)并建议学生多用连加来解决问题。
5、 读算式:5+2+1=8读作:5加2再加1等于8.
6、 完成做一做左边的题目。
(1) 师说,生摆小棒,再打开书填空。
(2) 订正,说一说计算过程。(要求画出计算步骤。)
(二) 教学连减:
1、 用课件分步出示小鸡图,学生也分步讲图意。(与连加大致相同)
2、 你们能算一下最后剩下多少只小鸡吗?(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再指名口答。)
可能出现以下三种计算方法:(1)8-2=6 6-2=4 (2)8-2-2=4 (3)8-4=4
对每一种算法都作出分析,重点分析连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并补充课题。
3、 读算式:8-2-2=4 读作:8减2再减2等于4.
4、 完成做一做右边的题目。
(1)师说,生摆小棒,再打开书填空。(注意教会学生看图,因为这种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2)订正,说一说计算过程。(要求画出计算步骤。)
三、游戏:
请同学表演,同学们要注意台上同学人数的变化。
1、 先请5个同学站在台上,接着走了2个,又走了1个,最后剩下多少个?(生列式计算,订正。)
2、 先请4个同学,再请2个同学,再请0个同学,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生列式计算,订正。)
四、练习:
1、P73第1题:
(1)先出示正在跳绳的5个同学,让学生说说图意,再出示又走来4个同学,问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2)请同学口答出算式,再填书。
2、分别完成P73第3题左边3道算式和成P74第6题左边3道算式。(都要求画出计算过程。)
五、小测:
同桌间互换小测本,互相各出两道连加、两道连减考同桌,再收小测本批改。
六、总结:
如果回到家,家长问你今天数学学了什么,你会怎么回答呢?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8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习得的基本技能之一。我把这一部分教材进行整合,把教材中十几减9和十几减几这两节课的内容整合到第一节课,集中教学计算方法,再安排练习课进行巩固复习。我比较了苏教版和北师大教材,发现用14-9作为例题最为合适,先从实际问题引入14-9,再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和生活经验,探索算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学具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寒假里,婷婷、明明和小兰三个好朋友参加了社区的游艺活动,拍了不少的照片,你们想看看吗(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中的套圈游戏)
在这幅照片上,你们收集到哪些信息
二、自主探究。
1、要知道“有几个圈没套中”,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指名回答并板书:14-9
2、14减9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借助你手边的学具验证一下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再跟你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活动,讨论)
3、学生汇报,随机板书:
预设:
A、一个一个的减;
B、做减想加,9+(5)=14,14-9=5
C、14-4=10,10-5=5
提问:为什么要用14先减4减去4后还要减几,你怎么知道的
(课件演示拿走小棒的过程)
D、10-9=1,4+1=5
提问:10是哪来的为什么要用10-9
(课件演示拿走小棒的'过程)
E、14-10=4,4+1=5
提问:为什么要用14-10,10从哪来的减了10后为什么要加1
4、质疑:
仔细看一看,想一想,你对这些方法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5、练一练:
用你喜欢的办法计算13-8,并跟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课间休息)
三、巩固提高。
1、口算(开火车)。(课件四)
13-6=14-8=15-7=
18-9=11-8=12-7=
2、小鸟找家。(课件五)
(1)观察图画,注意房子上面的数字。
(2)你想帮哪只小鸟找家
(3)还有一只小鸟没有家,谁来想办法帮助它
(4)一间房子只能住一只小鸟,那么我们大家就来给这只小鸟添一个家,好吗
(学生齐答:15-9=6,课间添一个房子,小鸟回到了家)
(5)这些小鸟的卡片上的算式有什么特点(都是十几减9),你发现这些算式的差有什么特点呢
(有条理的板书:11-9=2,12-9=3,13-9=4,14-9=5,15-9=6,16-9=7,17-9=8,18-9=9,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看图列式。(课件六)
详见教材P16。
4、发散练习。(课件七)
()-()=7
四、全课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同学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节课学习了几节课的内容,你们真是太棒了。可能有的小朋友还不能熟练的计算,让我们在后面的课堂中再多多练习,争取算得又对又快,好不好
教学反思:
一、情境的创设要灵活机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进行计算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产生对计算的需要,并在教学计算的同时有机的渗透解决问题(应用题)的教学。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数学知识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教学中充分把握这一逻辑性,不必每一部分内容都大搞什么情景创设,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如何很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学生知识体系的新的生长点上。
二、创设游戏的乐园。
蒙台梭利有句教育名言:“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当我说接下去要做游戏,小朋友一定会坐得端端正正,因为我说过我喜欢请守纪律的小朋友来玩游戏。
在做书上的数学游戏的时候,我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我把算式卡片平摆在讲台上,每一轮每组派一个代表,按照教师的要求找出算式。比如找出得数是7的减法算式,找出得数和11-2一样的算式。学生跃跃欲试,能安静的为组里的同学加油。
三、练习形式多样,及时评价跟上。
对于纯粹的计算,我通常采取开小火车或随叫随答的形式。特别是随叫随答,通过叫答能不动声色的让开小差的学生回过神来。说计算过程的时候,往往就是纪律最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愿意听。这时候,奖励认真听的学生一颗“数学之星”并大声进行口头表扬能给其他学生榜样作用,但持续的时间不长。也就是教师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随时抓住可利用的资源。学生对站起来负责报答案很感兴趣,如果事先说“谁最认真,就请谁报答案”,学生处于这种自己实现的需要,会很认真。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0页例9。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等多种能力,培养数感。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并能用它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金鱼挂图、小棒、铅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师:我们已经学会了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现在小精灵聪聪考考你们,看谁会比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50○1510○1525○75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比多少。(板书课题:“比多少”)
【点评:以旧引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便于教学的展开。】
二、创设游戏情境,激趣引入
1、师:下面我们来做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在老师的手中有一些铅笔,猜猜大约有多少枝?(出示铅笔让学生猜)
2、老师数出10枝铅笔,捆成一捆,让学生了解到10枝铅笔有这么多,再观察其余的铅笔,做第二次估计。
3、师:为什么第一次猜时,有的人猜的数量与实际数量相差那么远,第二次猜时,就比较接近40枝呢?(学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
4、小结:今后我们在估计物体的多少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物,然后再估一估,就比较接近正确答案了。
【点评: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三、探索新知
1、出示3捆铅笔:第一捆10根,第二捆50根,第三捆是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铅笔,是15根。随意抽出2捆铅笔作比较,让学生说都发现了什么?
⑴50根和10根比较,怎样?(从10根数到50根)
50比10多得多或10比50少得多(板书:多得多少得多)
⑵10根和15根比较,又怎样?(从10根数到15根)
10比15少一些或15比10多一些(板书:多一些少一些)
师:上节课我们是用符号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的,即:
50>1510<1525<75
今天我们用语言来描述,同样也能表示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出示“金鱼图”让学生用用一句话描述他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小组讨论,组长汇报讨论情况
【点评:通过数一数、比一比、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
三、巩固新知
1、动手动口,加深理解新知
以小组为单位,(4人一组),一人摆放两堆小棒,其余的`同学用刚学的语言描述两堆小棒之间的多少关系。
2、猜一猜:
教科书第43页第4题
【点评: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融于生动有趣的、学生感兴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理念。】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师:今天同学们都能用一句话来表示出两个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想一想,在我们身边你能用语言描述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如:我们班的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一些,我的年龄比老师少得多,……)
【点评:注意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挖掘大量的生活实例,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的理念。】
五、课堂小结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回去之后,把你学到的知识告诉爸爸、妈妈。
【总评:本节课中,教师将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背景下,针对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对“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建立了一定感性认识的特点,大胆改编教材,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唤发了学生的直观、熟知的生活经验,有效地感悟、内化了“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等数学概念;在练习中,积极创设现实、有趣、开放的教学情境,努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但有效巩固了数学知识技能,而且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和应用意识,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1、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4、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的产生
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小朋友到儿童乐园。(学生闭上眼后再睁开双眼的同时,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第一节数学课,以儿童乐园游玩作引子,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上课开始便能全心投入,进入一个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索兴趣的维持
1、初步感知
(1)提问:在儿童乐园,你看见了什么?
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2)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的歌唱,蝴蝶快乐的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切体验教师的可亲,课堂的可爱]。
2、数数交流
(1)提问:儿童乐园里有好多东西,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选几名学生做向导,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3、总结方法
(1)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2)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等)
4、抢答练习
(1)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2)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木马……
5、点子图表示数
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什么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现1个点子)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个数?你还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充分地说)
探索:什么物体的个数用7个点子表示?8个点子表示的`是什么?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10个点子表示什么?
三、寓教于乐兴趣的体验
过渡:小朋友,美丽的校园就是我们的乐园,让我们一起到儿童乐园中去玩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找找数娃娃美丽的校园藏着许多数娃娃,你愿意找到它们吗?找到后与好朋友(包括老师)交流。
练练点子表示数(课前创设好特定场景)
1位白雪公主、2条手帕、3个蘑茹、4朵花、5只篮子、6个苹果、7个小矮人、8只茶杯、9只梨、10只小碗。
[童话般的美丽场景,学生喜爱的童话人物,学得生动,练得有味]。
四、总结提升兴趣的延伸
谈话: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每一个数学王国的成员都正眨着智慧的眼睛看着我们,你们想与它们交朋友吗?你打算今后怎样做?学生自由谈论。
[第一节数学课,学习目的教育很有必要。用交朋友作比喻教育学生爱学数学,愿学数学,想学数学。达到延伸学生学习的数学的兴趣的目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教案 篇21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万以内数及亿以内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借助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4、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培养数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数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能用多种方法计算整十数之间、整十数与一位数、两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并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理解数的组成。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初步理解百以内各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下面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一位先生在南极,不怕冰天和雪地,身穿黑色燕尾服,里面套着白衬衣。这位先生是谁呢?(企鹅)它生活在哪里?(南极)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南极?(学生介绍)大家愿不愿意多了解一些有关企鹅和南极的知识呢?那可要听好了。(P19)
现在,南极的小主人欢迎同学们到冰雪覆盖的美丽的南极大陆上做客。(出示挂图)你看到了什么?能告诉大家南极的小主人都有谁么?(板书企鹅、海豹、贼鸥)
二、新授
(一)教学红点标示的内容
1、数一数
(1)仔细观察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企鹅、海豹、贼鸥各有多少只)
(2)咱们先来看一下企鹅,这么多的企鹅,大约有多少只呢?同学们想怎样来数呢?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数出企鹅的只数,一会儿汇报给大家。
(3)刚才我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一只一只地数,二只二只地数,五只五只地数,十只十只地数,这么多不同的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4)到底谁说得最接近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多数同学喜欢用十只十只地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数较大宗物品时也可以用10个放在一起或圈一圈的方法来数一数。
2、摆一摆
(1)刚才我们用了数一数、估一估的方法,现在你能用你手里的学具摆一摆吗?如果一根小棒代表一只企鹅,你能用小棒摆出100只企鹅来吗?
(2)你摆出了吗?说说你是怎样摆的?谁能想个好方法,让其他同学可以一眼看出有100只。
(3)10个一是10,1个十是10,2个十是20,……那么10个十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
3、拨一拨
(1)你能否在计数器上拨出10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你能否拨出50、70、100么?说一说你是怎样拨出100的?
(2)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就是说百位在十位的左面,我们说在百位上拨出一个珠子就是100。
(二)教学绿点标示的内容
1、刚才我们数了企鹅的数量,现在我们来数一下海豹和贼鸥的数量?怎样用小棒表示它们的数量?用刚才我们学过的方法数出海豹和贼鸥的数量,然后用小棒表示,集体交流,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怎样用小棒表示它们的数量。
2、能否在计数器上拨出它们的数量?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的方式来进行拨珠子,十位上拨几个珠子,个位上拨几个珠子。
(三)练习
自主练习1: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分别估出题目中物体的数量,再数一数,看看你估得准不准,最后在计数器上拨出来。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了估算,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理解了数的组成。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2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1.注重认数与生活相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教学中进行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尝试,从农家小院中抽象出1~5各数,通过培养学生建立概念,使学生感受到数就在自己的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2.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实践和合作交流。
通过“找一找”“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等活动,使学生把数物体的个数与认数联系起来,初步建立数感,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写数的习惯,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1~5的数字卡片 点子图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1~5的数字卡片 学具盒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更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双休日,小明来到了乡下的奶奶家,看,奶奶家的小院多热闹啊!(课件出示教材14~15页的主题图)
观察图画,你能把图画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吗?
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新颖的图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数一数。
1.观察教材14~15页的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每种事物分别有几个。
2.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
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将卡片1~5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人和物与同伴说一说,既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看到的东西,也能使学生从交流中获得新的信息,培养学生清楚表达的能力。
(二)认真观察,自主学习。
1.认识1。
(1)你看到图中哪些事物是用1表示的?(学生自由回答)
凡是像这样,1个人、1只小狗等都可以用数1表示。
(2)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数1表示?
(3)请你从学具盒中拿出1根小棒。
2.认识2。
(1)图中哪些事物是用数2表示的?(学生自由回答)
像这样,2盆米、2只鹅都可以用数2表示。
(2)图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数2表示?
(3)请你从学具盒中拿出2根小棒。
3.认识3。
(1)你从图中看到了3个什么?
(2)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数3表示?
(3)请你拿出3根小棒,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试着摆一摆。
4.认识4、5。
(1)你会用上面的方法来认识4和5吗?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2)举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3)动手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把事物的个数与认数联系起来,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同时明确事物的个数相同,可以用同一个数来表示,使学生初步感知抽象出数的过程。然后,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通过摆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本含义。通过学生进行有关数的表述,加深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3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口算题卡、书本、图形卡片、数字卡片、动物和交通工具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训练
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
二、新课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本
师:每一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些书本,都是些什么?
生:语文书、数学书、生字本、数学本、拼音本。
师:通过上节课《整理房间》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整理物品之前,先做什么?
生:给物品分类。
师:下面就请小朋友分类整理自己的桌面的东西,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学生动手实践,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2.介绍并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师: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指名)
生1:我是把语文的东西分成一类,数学的东西分成一类。
师:哦,你是按语文和数学学科不同分的,(板书:学科)真棒!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2:我把书放在一起,本子放在一起。
师:嗯,这位小朋友真了不起!是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书和本子,的确了不起!(板书:用途)还有其它分法吗?
生3:老师,我把大书放在一起,小书放在一起。
师:对了,这位小朋友与众不同,他是按大小来分的。(板书:大小)
师小结:小朋友们在整理这些物品时,想了许多方法,有的按学科分类;有的按用途分类;有的按大小分类。可见分类方法不止一种,当分类方法比较多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
三、拓展巩固
1.给人物分类
师请几名小朋友上台来。其它小朋友认真观察,然后按一定的标准给讲台上的人分类。
生1:我分两类,一类男的,一类女的,从性别分。
生2:我分成大人和小孩,是从年龄分的。
生3:我分成戴发卡和不戴发卡的,还可以分成长头发和短头发的。
师:这几位小朋友观察角度很特别,可见分类时,不同的标准就有不同的分法。
2.给图形分类
师:小朋友拿出准备的图形卡片,你会给它们分类吗?
先在小组内分一分,再全班交流。
生1:我按颜色分成红、黄、蓝三类。
生2:我按形状分成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生3:我按大小分,分成大、中、小三类。
3.给算式分类
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算式卡片:
6+2=8 10-1=9 5+4=9 10-1-1=8 3+4+2=9 3+2=5 9-1=8 5+2+1=8 9-4=5 9-2-2=5
(1)读一读这些算式卡片
(2)先说一说你想怎样分类
(3)在小组内按不同的标准具体分一分
4.给图片分类
师出示图片:熊猫、小鱼、自行车、小狗、汽车、飞机、轮船、蝴蝶、老鹰。
小朋友说一说可以怎样分类。
(1)可以分成动物和交通工具两类
(2)也可以分成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和水里游的三类
然后在本子上分一分。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2.师总结: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有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整理其它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