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语文《月迹》教案(优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343216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四年级语文《月迹》教案(优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说课稿【第一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月迹》。 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解说: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

一、教材特点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共六个单元:人物风采、童年趣事、建筑艺术、动物世界、信息传播、诗词拔萃,比较注重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符合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月迹》是第二单元的讲读课文,品味童真童趣,在整册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课标规定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月迹》是当代作家贾平凹先生1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童年时代几个孩子在中秋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表现了孩童神奇敏锐的想象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心灵,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教材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寻月的全过程。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变化轨迹。

3、理解月亮是“印章”的深刻含义。

4、揣摩文中孩童语言的特色。

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定为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发展变化轨迹;难点是奶奶形象的特点及作用;“月亮是印章”的含义。

二、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本课教学中以学生品读感悟法、合作交流法为主要教法,让学生从静态的文本中去感受跳跃的生命与涌动的激情,深深唤起孩子们对月下童年的美好回忆,和课文产生一种美妙和谐的共鸣。此外我还以情境教学法为辅助教学法,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现实的体验,使学生从文本走进生活。

三、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因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采用个人独学感悟、同桌对学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读质疑,学生间互相交流讨论,充分运用多媒体教育资源,铺设情境,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新课程理念。

四、教学流程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感知“月迹” 寻找“月迹” 探究“月迹” 品读“月迹” 延伸“月迹” 。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我设置了这样的导入语:猜一猜,看谁最聪明:“ “有时像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同学们一下子就猜出来了,童年的你仰望夜空中的月亮,有过怎样的想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贾平凹的1篇有关月亮的文章《月迹》。

(运用谜语,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的情境,勾起孩子们对童年月下欢乐的美好回忆,这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并由此从侧面将文章的主题线索展示给学生。)

2、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的内容。

3、介绍作者

4、检测预习掌握情况(大屏幕出示词语,集体正音,指名读、开火车读)。

(二)感知“月迹”

1、快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件? 学生独学:圈点批注

2、围绕着月迹,课文写了孩子们关于月亮的哪些活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讲述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寻月这一主要内� )

(三)寻找“月迹”

1、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情随着月亮踪迹的变化而起伏,同桌对学,完成以下表格。

(四)探究“月迹”

1、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月亮仅仅是天上的月亮吗?月亮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研读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月亮的。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他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上的印章吗?

解读: “所要”: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渴望之情。“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表达一种喜爱,赞美之情。“属于我们的”:每个人都有拥有美好事物的权利。 “印章”,在自己所拥有的文章,书刊,字画上、盖印所用的图章,把月亮比做印章,长天为纸月为印,表明天空是我们的作品,天空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天空,我们拥有宇宙。童心的创造力极为高超,童心的稚气可吞长虹。

2、在孩子寻找月迹的过程中,明白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是谁呢?他就是奶奶。我们来一起探究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提示:找出有关奶奶言行的句子并分析 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通过质疑文本,解读文本,得到情感的熏陶。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五)品读“月迹”

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章中你喜欢的充满童趣的语句,模仿书中 的眉批,做点批注。 小组群学,品读感悟交流 学法指导:找、析、结、问四字法

①找:问题相关的语句。

②析:联系上下文及生活体验,综合分析。

③结:归纳认识,得出结论。

④问:提出疑难问题。

如:我们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玉玉”“银银”等叠词既有形象,也有色彩,读起来和谐流畅,富于韵味,描写了院中的月下美景,表现了月光的美及对月亮的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 “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六)延伸“月迹”

学习了本文,我们知道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你知道哪些有关 “月亮”的诗句呢?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七) 板书设计

奇特想象 童真童趣 盼月 议月 寻月 (板书的设计,我采用学生感悟,教师归纳的方法达到既精练又直观的效果,不仅突出了课文的重点,而且结构合理,给人以美的享受。)

结束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王维眼中,月亮是诗情画意的写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张九龄眼中,月亮是对亲人及妻子的思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在张若虚眼中,月亮是美好的象征。“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在李白眼中,月亮是豪情壮志的书写;自古以来,月亮是文人墨客钟爱的意象,“嫦娥奔月”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飞天梦想的寄托,随着 “玉兔”的成功着陆,梦想正逐步靠近,朋友们,还等什么呢,为心中的月亮而努力奋斗吧!

《月迹》教学反思【第二篇】

这篇文章的一个特点就是儿童化的视角、幼儿的语言,对于初一的同学来说,似乎吸引力并不大,因为初一的学生已经不是幼儿了,不会再用天真的目光去寻找月亮了。再者粗看文本的内容好像比较的乱,(其实并不乱,因为文本没有趣味,学生不好好研读)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这篇课文,值得研究。

一、通过听读纪云梅的朗读来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纪云梅的配乐朗读声情并茂,一下子就抓住了同学们的心,往往是朗读已经结束了,孩子们还沉浸在美好的艺术境界里。可惜纪老师的朗诵的篇目网上比较少。

二、接下来,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内容。注意不是讲授而是引导,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比较好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我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这张表格的。好处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完成表格,就对文本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一开始我只是想让学生理清三条线索:事件线,心理线,想象线。在四班上课时,我发现我的设计是有问题的,我没有注意横向的对应,比如说,“嫉妒”这个心理应该是在第一个阶段,而不是第二个阶段。另外第一个阶段,也不像教参上说的,只是“盼月”,还有“望月”这个重要内容。这样我经过修正以后,又有了第二幅的表格:

个人觉得这幅表格对文本的理解就准确多了。为什么采用画图表的方法呢?画图表的方法本身就比较的直观,能够条分缕析地理清课文内容,体会到作者的匠心。

三、这篇文章看似简单幼稚其实蕴含深刻的道理。

教学参考书上有句话说,“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这句话到底怎么理解呢?事实上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应该改成:由自私逐渐成长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这里有个过程的问题。正如上文中的梳理,事件的线索是,盼月、看月――找月――议月。当孩子们被一轮银光灿灿的明月所吸引后,于是产生了独占明月的想法,甚至为了这一想法而争执起来,但是经过我们的追寻,奶奶的引导,我们明白了“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哩”,“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一个人的”的道理。如果月亮代表了一个“好”字,那么这篇文章的意蕴就是,我们不能独占世间的“好”,我们应该抛弃自私自利的念头,共同拥有这个“好”。

四、关于奶奶的形象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奶奶是故事的一个引导者和推动着。奶奶身

上或许还寄托着作者的很多理想。

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我们还得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法,否则欲速则不达。

要求学生首先找出叙写奶奶的有关语句,然后通过这些言行举止,来评价人物,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评价人物的正确方法。可能一开始学生不能准确的概括人物,但是思路是正确的。

《月迹》教案【第三篇】

教材分析

《月迹》是1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在课文中作者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

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无尽的宝藏,也是流淌在生命长河中不竭的源泉。初一学生刚告别童年生活,对“童年”这类话题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月迹》一课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品味学习课文优美而含蓄的语言外,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家笔下童年的情趣,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借助注释、字词典阅读课文,引导他们置身阅读情境,联系自己童年生活中有价值的事情,展开联想,并因势利导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语句,揣摩表达意义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

三、整体感知

四、深入研讨

五、课外探究

六、布置作业

七、课堂小结

2.引导学生回忆和背诵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

3.续导: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从这篇散文中获得哪些认识。

1.学生通过查找的资料,对作者贾平凹进行介绍认识。(教师可进行补充说明) 2.检查字词。

1.引导:散文在结构上看似自由,但有一条线索将文章材料组织起来,学生自由讨论并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能自圆其说便可,不强求唯一答案)

2.品味语言:说说文中你最欣赏的句子,并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和讨论。)

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1.阅读有关写景抒情的散文。

2.要求运用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自选题目,完成1篇作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了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培养了学生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希望同学们能进行阅读拓展,进一步强化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1.听老师导入,思考。

2.回忆并背诵。

3.听老师续导。

1.学生汇报。

学生讨论

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充满对新知的深厚兴趣。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行文线索。

在教师点拨和启发下,通过重点语句的分析,进一步感悟作者在文中所寄予的情感,也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

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月迹

屋中之月——失望

院中之月——争执

沙滩之月——满足

寻月追求美

景情

教学反思

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学习,在课文优美而含蓄的文字中,既进一步培养了独立阅读的能力,又引起学生自己童年生活的共鸣。

应该在精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略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提高其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提高欣赏品味、审美情趣。同时,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1.《月迹》是选自七年级下册的1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通过灵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过“盼月——寻月——议月”,让“我们”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满足”,到最后都“满足”了,并进而理解了“月迹”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个人都要享受美。在本课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品读、赏析文章,理解文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我在教学时以学生领读,其他同学分角色合作朗读的方式,在音乐声的伴奏下,学生仿佛走进了作者的中秋“寻”月之旅,首先在朗读中感受到了文章的“美”。本文的教学重点段落是“寻月”,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怎么寻——谁引导去寻——寻到了什么”的脉络进行,教学效果明显。在学习文章的主要段落“寻月”过程的词语的精彩使用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寻月”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赏析。我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里去,听取他们的交流,并和他们一起从文章中找关键词句。这个环节我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们在组内统一意见后,向全班同学发表见解,其他组又对这个组的答案进行补充和修正,实现了合作助学。

2.本课我着重解决的重难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在寻月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二是要理解两句寓意深远的话:“月亮是个好”和“天空上的印章”。学生很快的就找到了诸如“失望”、“争执”、“满足”等这些心理变化的词语,在同学间的相互补充中,答案渐趋完整。

如何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这句话,学生在这里没有马上反应过来,在确认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我组织学生又一次朗读这句话,试图在朗读中让学生体悟含义。

我适时的向学生提问:你们自己有印章吗?

生:有的。我有的时候会在废纸上盖上自己的章。

师:我们见过的书画作品,在作品的末端也有一个章,这意味着什么呢?

生:这幅书画作品是这位印章作者作的。

师:是的。有了印章,也就意味着这件物品属于你。让我们在一次朗读这句话,再次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生读)

生:我们拥有整个天空,我们是天空的主人……

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各环节教学时间的安排,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但还是在赏析环节中略显仓促了些。同时,事先安排好的拓展练习也没有来得及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没有完全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是学,用是用,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逐步努力去改进。

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熏陶,有所启迪,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月迹》教案【第四篇】

《月迹》是1篇散文,内容充满童真童趣,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希望通过一堂课能达到以下教学效果:

一、疏通课文,让学生能理清文章的主题线索。

二、让学生把握住整篇文章的写作风格,能品味出语言中蕴含着的童真与童趣。

三、让学生能意识到文中“奶奶”这一人物的重要性。

四、在情感教育上能引领学生去领悟生活中的美好。

为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利用课件这一直观教学,化静为动,化� 并由此从侧面将文章的主题线索展示给学生。

二、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品味语言中蕴含着的童真与童趣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也掌握了整篇文章的写作风格。

三、适当的给与学生自读的时间,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共同探究,在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希望学生能自主地,发自内心地热爱与向往美好的生活。在结束了这一堂课的教学后,通过观看教学视频,以及听取听课教师的点评,我感觉我基本达到了上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但与此同此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不足:

一、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应该更突出主次。

在这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安排了很多的问题,希望能逐步引导学生去通读,理解全文主旨,但事实上,过多的问题反而混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无法分辨出到底什么才是这篇课文的重点。我希望课堂能够丰富多彩,结果却是有些过分“丰富多彩”了,过多的问题设置使得很多内容都有些“蜻蜓点水”,没有足够的去挖掘一些精彩内容的内涵,如果是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其实有部分相对浅白的问题是可以浓缩,精简一下后让学生自己自由理解的,这可能会比我总结概括有更好的效果。这样,就可以将更多的课堂时间安排到重点的研讨上。

二、在这堂课上还需要有个“精彩点”。

一堂课45分钟,学生难免会有精神倦怠的时候,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的中后期,有个让学生能兴奋起来的精彩点。而我在这堂课上,由于安排了过多的内容,就忽视了这个问题,整堂课都是以一个平稳的步子走了下去。其实在课文分析进入结尾部分的时候,有个让学生讨论“你眼中的月亮是什么”的问题,如果能让学生当堂练习并交流起来的话,将会是让学生精神为之一振的内容,但是由于在时间上没有安排好,这一部分只好留在了课后交流,收到的效果打了一定的折扣。

三、提倡学生的独立思考时不能忽视合作学习。

这堂课上我主要是以提问来引导学生,但是在学生思考时,我多以学生让通过自读、思考来解答问题,这样,虽然提高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学生的发言机会。我试想,如果能在这堂课中增加适当的小组讨论环节,可能会让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让一部分不习惯举手的同学也能积极参与到这个课堂中来。通过学生的自由讨论、发言,应该会有更加精彩的想法出现,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会远比让学生等抄老师笔记来得更为深刻。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334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