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质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篇】
本次科学课件主要讲解的是地球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自转
1、定义:地球自转是指地球以西向东的方向自转一周的运动。时间为一天24小时。
2、影响:地球自转对地球生态环境、气候和地球上生物的生长以及人类活动都有一定的影响。
3、术语解释:
(1)太阳直射:是指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到地球上的某一点;
(2)昼夜交替:指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形成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3)地轴:是指连接地球两极的轴线。
二、地球公转
1、定义:地球绕着太阳一周的运动叫做公转。时间为一年。
2、影响:地球公转对季节的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3、术语解释:
(1)黄道:在天球中看,太阳表面上跑的`轨迹叫黄道;
(2)赤道:是地球上一条假想的大圆,它与地球自转轴交于两极,将地球分成南北两个半球;
(3)春分、秋分:是指地球公转到某一位置时,太阳处于天球上的位置。春分时,太阳的位置在赤道上,秋分时,太阳的位置仍在赤道上。
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都是地球的基本运动之一。地球的这两种运动,影响着整个地球的物理、地理和气候环境,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篇】
学情分析1学生的积极性高,但不善于分析问题;2学生的基础差异大;3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较低。
教学目标 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猜想。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作出相应的推断。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2. 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作出相应的推断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本课的教学导入可以按一下三个步骤进行:
1 观察发现 出示教材在引人部分提供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获取更多的事实
观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列举更多的事实之后,自然引发出新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变成现在的'样子?
活动1—活动3 根总是向下生长的吗、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教师指导
教材在活动1、活动2中提供了比较详细的实验设计范例,希望通过这样的知道之后,放手让学生研究活动3中的内容,自己来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光性。
这3个活动,如果让学生按顺序全都逐一进行研究,组织和操作的难度比较大,教师可以按照前面提到的方法实施教学。每组选定一个研究问题之后,可以先组内设计研究方案,然后集体讨论补充,最后完善。
2 课下研究
在学生课下进行持续时间较长的观察活动中,教师应当及时了解相关情况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同时鼓励学生能够坚持进行观察和研究,可以设立研究成果公告栏随时交流研究成果。
3 归纳总结
因为每个小组的研究只能认识到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个方面,学生的知识是不完整的,因此最后召开研究成果汇报会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交流形成共识:植物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的特点。
活动4 自然界中植物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植物的向性运动之后,本活动继续引导学生到自然中去寻找更多的实例,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识。
教学环节
教学准备 教学导入 教师指导 课下研究 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教师指导
预设学生行为
学生的猜想可能不尽相同,在猜想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猜想适时进行归纳梳理。
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尊重事实,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板书设计
《 一颗“顽强”的小树 》
“根总是向下生长的吗”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做实验-发现问题-讨论-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1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好;2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时太仓促。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篇】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青少年生长发育主要特点及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的基础上,对生命延续内容的深一步探究活动。学生通过研究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有哪些相似和差异,并对部分动植物进行观察研究,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目的:
1、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2、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人体特征,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和推理能力;
3、在观察中培养学生认真求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什么是人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并知道遗传和变异生物界普通存在的生命现象。
教学准备:
1、有关多媒体课件
2、教师事先收集全班同学及其父母的单身照片、全家福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小动物和植物的图片
学生观察,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它们长得很像。
生:它们一模一样
2.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课题“我像谁”)
二、探究活动
(一)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和变异
1、找一找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的异同点?
出示课件:从特征看,有些人是直发,有些人是卷发;有些人是双眼皮,有些人是单眼皮;有些人有耳垂,有些人没有耳垂等等。
多媒体出示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特征与父母的特征。(完成表格)
生汇报
出示图片找出人物的相同特征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现汇报,进一步提出问题:“动植物中有没有刚才我们发现的这样现象呢?”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谚语。
2、引出:
生物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
(板书:遗传)
师讲解:为什么有的双胞胎长得那么像,有的却并不很像?
学习:遗传基因是指携带有父母亲生理特征信息的遗传物质,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包括性别、性格、外貌等等。
3、变异
出示图片师:有什么发现?生汇报
引出: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异,叫变异。(板书:变异)
(二)指导学生认识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汇报结果。
对以上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教师适时小结:遗传和变异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三、自由活动
生物的变异和遗传对于我们有哪些影响?是有害还是有利?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
3.出示图片讲解。
4.教师总结。
四、总结回顾
生汇报
五、拓展活动
课后查阅一些有关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资料。
板书设计:
我像谁
遗传 变异
六年级上册科学《假设》教案【第四篇】
六年级上册科学《假设》教案
一、预期学习结果
1 知道假设的含义,能有依据地提出假设。
2.了解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 意识到假设需要验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懂得假设是有依据的猜测。
难点:明白经验可能会造成假象。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段案情介绍(动画片、图片或者文字叙述)
学生准备:每组两张同样的白纸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过动画片《名侦探柯南》没有I?你们想不想也做一回小侦探?
2看一段案情或(一个场景),想想谁可能会是凶手?
3. 师:你们觉得谁是凶手?是不是瞎猜的?(不是,猜测要有依据。)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4. 师小结:刚才这些同学说的,都是他们的猜测,猜测也叫做假设。假设的
提出,往往都要有一定的依据才行。
5. 如果你是侦探,接下来你会怎么办?(接下来会寻找证据来验证猜测。)
6. 奖励爱动脑筋的学生,公布案件的真正凶手。
7. 师小结:其实,我们进行科学探究跟侦探破案很像。先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假设是科学探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下面我们就开展一个与假设(猜测)有关的小游戏。
(二)活动1:猜猜我是谁
1. 游戏规则;一名同学眼睛被蒙起来,通过触摸和声音,猜另一名同学是谁。
2. 分别让几组同学上台游戏,猜的时候,要求说出自己的依据。
(生借助外形、声音等� )
3. 师生共同评价刚才的活动。
(三)活动2:进行书上61页的实验
活动:把两张同样的纸,一张揉成团,同时从高处丢下,谁先落地?
1. 学生假设,并说说自己的依据。
2. 师:在进行这个实验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生讨论。
(同样的`纸,同样的高度,同时丢下,同一个实验要多做几次以求实验的准确性,实验中的变量是纸的形状,其它不能改变。)
3.开展实验,寻找证据,验证假设。
4.汇报交流
5. 得出结论。
(四)总结
师小结:在实验之前,大家的假设都很有依据,这些依据往往来自已有的经验,从刚才的实验结果来看,有的同学的经验是正确的,有的同学的经验却并不完全可靠。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很多的假设,同时我们还要学会用一些方法收集证据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2.了解火箭的基本原理。
3.了解多级火箭的发射过程。
4.通过实验探究和制作,了解火箭发射的原理。
5.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6.体会航天事业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
7.意识到太空探索是一项光荣而危险的任务。
8.能让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发射火箭的录像或图片
气球、喷气车,可旋转的大塑料瓶、水 、打气筒 。
第一课时
一、情景创设。
1.播放视频——2005年10月12日9点整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的精彩瞬间。
2.学生描述发射瞬间火箭运动状态。
3.观看一些火箭图像。使学生知道飞向太空是人类千年的梦想,要进入太空就必须有足够的速度,目前采用的推进工具是火箭。
二、教师提出问题。
火箭能升空,大家认为它的力量从哪里来?
三、学生进行假设,教师对大家的假设做整理。
四、验证假设。
1.师:小结大家的假设,我们看到的`火箭在飞行时,总是一部份向前运动,另一部份向反方向运动,在我们生活中有这种类似的运动现象吗?
2.师:我们能借助这些现象,做实验来证明我们的假设吗?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对提出方法作适当评价。
4.教师演示自动喷水器。它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制作自动喷水器需要哪些材料?
我们做实验时要注意观察那些现象?
5. 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提出问题:
如:向筒内倒水后有什么现象?水从喷口向哪个方向喷出?筒朝哪个方向转动?
五、制作、实验,搜集证据并作记录。
六、 交流观察现象,并作解释。
学生描述,并上台画示意图,也可以。画箭头并说明意思。
七、对反冲现象进行小结。
1.如果从物体内喷出的不是水而是气,物体会不会运动?运动方向又怎样呢?还可以做哪些实验?
2.演示实验:反冲小船
3. 教师小结: 当水、空气从一种物体中向某个方向快速喷出时,这种物体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起来,这种现象叫做反冲。
4.师生解释、交流:火箭飞离大气层,它的飞行与反冲作用有关。
八、拓展应用。
除了火箭,生活中你还知道那些反冲现象?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揭示任务。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反冲现象,今天我们来做模拟火箭。
二、制作火箭,了解火箭升空的道理。
1.观察“火箭”的结构,明确模拟火箭的制作材料。
(1)小组观察并讨论,并作记录:
“火箭”有哪些部分组成?制作“火箭”需要哪些材料?“火箭”起飞的动力从哪里来?
2.分小组制定做火箭的方案
教师要求:
(1)记录时力求文字简练,提倡图文并茂。
(2)提倡记录预测结果。
(3)思考:需要装多少水?水的多少影响火箭的飞行吗?需要打多足的气?空气的多少影响火箭的飞行吗?
3.小组交流方案,并相互质疑。教师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先要明确学生的意图,针对核心问题进行质疑。对不能达成共识的方面可做记录。
4.小组按设计方案做火箭。
5.分小组放飞火箭
教师要求:
(1)装水,打入气体,增大封闭气体的压强,在水火箭尾部加接一根轻绳,便于实验安全和回收方便。
(2)请仔细观察“水火箭”起飞后的现象,作好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记录。
(3)按照设计方法反复做几次,如果需要可以修改设计方法。
(4)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器材,做好交流准备。
6.小组交流放飞火箭中的现象,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法。
7.解释火箭飞行的道理。
火箭飞离大气层,必须自带氧化剂,火箭的飞行主要靠向后喷出燃气的反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