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案(4篇)
通过古诗的朗读与解析,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与审美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表达与理解能力,促进情感共鸣,提升综合素养。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小学古诗教案(4篇)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古诗》教案【第一篇】
《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本课要求写的12个字。
2.有感情地诵读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瑰丽神奇。
3.背诵课文积累古诗词佳句,有诵读古诗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会读写生字,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一)导入新课
复习以前学过写景的古诗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
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
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
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出示图片
(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二、合作交流
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三、品读领悟
图文结合,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
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
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四、巩固延伸
1、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蛳懵‖生蜃涎蹋
遥看蚱俨肌挂蚯按ā
飞流蛑毕隆三千虺撸
疑是蛞河‖落蚓盘臁
2、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
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自读识字
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
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合作交流
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三、品读领悟
出示画面
图文结合精读诗句,出示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
“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
“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
“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窗含”,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
结合实际让学生透过窗子看天空、柳树。理解窗含体会诗人用了个“含”,
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
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
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四、巩固延伸
1、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2、指导书写。
“柳”左右结构,“窗”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学生描红练写。
3、背诵课文。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第二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的: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感受祖
国语言文字的美。
2.通过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吟诵对理解和
继承古代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今
天,我们再学习三首古诗。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独坐敬亭山》。
1.读课文。
2.学习生字。
亭:上下结构,把“亮”字下面的“几”换成“丁”,就是“亭”。
3.理解古诗。
(1)“敬亭山”在哪儿?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宣城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风景优美。独自坐在敬亭山,李白一生曾七游宣城。)
(2)读第一句诗,说说“众鸟”“孤云”“闲”的意思?(成群的鸟儿;仅有的一片云;云彩飘来飘去悠闲的样子。)
(3)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空中成群的鸟儿高飞远去了,无影无踪;长空中仅有一片白云也慢慢地飘去了。)
(4)读第二句诗,说说“两不厌”的意思?(指人和山彼此相看不厌烦,把山人格化了。厌:满足。)
(5)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只有敬亭山没有走开,我和它互相看望不觉得厌烦。)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和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三、巩固练习。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说说“敬亭山”“闲”“厌”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3.默写课文。注意标点,不写错别字。
第二课时
一、学第二首古诗。
1.教师范读课文。
2.仔细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景物?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1.读准字音。
“泊”的读音是bó,“德”的读音是dé,两字的读音要注意区分,尤其声母b、d,不要混淆。
“移”的读音是yí,是整体认读音节。
“愁”的读音是chóu,声母是ch,不是c。
2.记忆字形。
(1)利用熟字和偏旁学习生字。
移:左边禾木旁,右边是“多”,合在一起是“移”。
泊:左边三点水,右边是“白”,合在一起是“泊”。
愁:上边是“秋”,下边是“心”,合在一起是“愁”。
旷:左边日字旁,右边是“广”,合在一起是“旷”。
(2)分析字形。
德:左边双人旁,右边从上往下的顺序是“十四—心”,合在一起是“德”:注意不要丢掉心字上面的一横。
3.理解词意。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省)的一段江水。
泊:停船靠岸。
烟渚:烟雾笼罩的水边沙洲。
野旷:原野空旷辽阔。
江清:清水很清澈。
三、理解古诗内容。
1.读第一句“移舟泊烟渚”,说说“移舟”、“泊”的意思?
(划船靠岸;停船宿夜。)
2.这句是讲什么?起什么作用?(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不仅点题,也为下句写景抒情作了铺垫。)
3.读第二句“日暮客愁新”,说说“日暮”、“客”的意思?(日落;诗人自指。)
4.这句是讲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夜暮时分,孤船小洲,不禁勾起“我”新的愁绪。大概是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原因吧。)
5.读第三句“野旷天低树”,说说这句写了什么? (写日暮时候,天色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
6.读第四句“江清月近人”,说说这句讲了什么? (夜幕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船中的人是那么近。)
7.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羁旅的惘怅,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复杂的。感受,交织在一起。)
四、巩固练习。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读一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第三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写的。清代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朝代。诗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行旅见闻来描写山川风物的。
二、初读课文,看看图上画了什么?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读准字音。
“萤”的读音是yíng,是整体认读的音节:“簇”的读音是cù,声母是c,不是ch。
2.利用熟字和偏旁记忆生字:
萤: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草字头,中间是秃宝盖,下边是虫,合在一起是“萤”。
簇:上下结构,上边是竹字头,下边是个“族”,合在一起是“簇”。
3.理解词意。
所见:看到的景物。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风簇浪:微风泛起的层层波浪。
散:散开。
作:变作,变成。
四、理解古诗内容。
1.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讲讲“舟”“书”“所见”的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舟:船。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2.读“月黑见渔灯”,说说它的意思?(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
3.读“孤光一点萤”,这句是说什么?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4.读“微微风簇浪”,说说“簇”的意思?这句告诉我们什么?(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是说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
5.读“散作满河星”,这句是说什么?(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6.这首诗的前两行和后两行,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说明诗人什么?(前两行写: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孤灯闪烁的美妙景象。后两行写: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天星”的神奇画面。说明诗人观察得仔细,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色变化。)
五、巩固练习。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作业设计:
一、写出下面字的部首和笔画。 ·
亭:( )部,共( )画,第七笔是( )。
德:( )部,共( )画,第十三笔是( )。
萤:( )部,共( )画,第七笔是( )。
旷:( )部,共( )画,最后一笔是( )。
二、比一比,组成词语。
秋( ) 族( ) 各( )
愁( ) 簇( ) 客( )
三、读一读,注意带线的词语,说说诗句的意思。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2.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小学古诗教案【第三篇】
小学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20古诗两首
锄禾悯农
日当午汗滴春
一粒盘中餐辛苦
秋万颗
饿死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仿影、临写、朗读
课外: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解释“古诗”的意思。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
二、初读指导
1、板书:锄禾,领读。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
(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指导看书上的图。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
4、讲解。
5、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5、背诵〈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查字典,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纠正。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
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锄禾〉、〈悯农〉的意思。
3、背诵〈锄禾〉、〈悯农〉。
4、再次朗读〈古诗两首〉,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禾午粒辛苦农收闲夫。
2、这几个字里,� 学生自学后逐字讲每个字写时的注意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和小结。
3、按笔顺描红。
三、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把诗意写下来。
《古诗》教案【第四篇】
一、导入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从第三单元课文中节选的几句话,回顾单元主题“至爱亲情”,引入本节课主题:友情和对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常识,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怀,领悟诗歌的意境。
3.感受对友人和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三、学法指导: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划分两首诗的节奏)
四、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朗诵: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②听朗读录音
2.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溺水而死。名作《滕王阁序》。
3.简介创作背景:结合课本注释①
4.翻译诗句,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请说说:①作者在诗歌中都写了哪些内容呢?
②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之间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联:点明送别地点,赴任之处(借代、对仗)
颔联:别中之别,送别尤其可悲
颈联:主旨。不必伤别(议论)
尾联:再次劝慰(幽默口吻)
5.比较理解:
①.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②.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明确:王诗更气象阔大,志趣高远。
6.独特风格
意境旷达,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在别离的伤感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
五、学习《己亥杂诗》
1.朗诵: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②听朗读录音
2.作者及背景
诗人龚自珍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处在封建社会快要崩溃的时代,洞悉清朝朝廷的腐朽昏庸,也警惕外国列强的侵略野心,因而渴望改革。
于是他写了许多诗文,提了很多办法,然而人微言轻,不被重视,48岁那年,被迫辞官离开京城,飘然南归。在旅途中陆陆续续写了315首绝句,后人评说――这就是他一生的回忆录。
3.译文欣赏,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①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哪些感情?
②你觉得哪种感情更占上风?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明确:前两句:辞官离京(抒情、叙事)
后两句:以落红自喻,阐明心志。(借代、比喻、议论)
感情:离别忧伤――回归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4.主题意义:
①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
②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③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六、中考链接:(两种题型:选择题与名句赏析)
1.对《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2.对《己亥杂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③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3.名句赏析:
提示:翻译――修辞(表达方式、写作特点等)――作者感情――影响(任选一句作赏析)
七、拓展练习: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
示例: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老师寄语: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生活中我们常常有离别,因为我们的理想在远方,我们要抛开儿女情长,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有一种爱是至高无上的,那就是对国家对民族的爱,有一种理想是不可超越的,那就是用生命践行自己对国家忠贞的理想。我们的耳畔似乎还响起了龚自珍的另一句名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期盼大家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