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小学轴对称说课稿通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828034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小学轴对称说课稿通用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轴对称说课稿【第一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以及对称轴、对应点的概念。

2.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3.通过具体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变化和综合运用能力。

4.通过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学习,让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增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增强鉴赏美的能力。

小学轴对称说课稿【第二篇】

《生活中的轴对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研究轴对称图形与成轴对称两个概念,为更好地把握这一节课时内容,对本课时教案予以说明:

1、 知识的内在联系

《生活中的轴对称》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在小学已有初步的渗透,初中阶段,它既是前面全等三角形概念的拓展与延伸,又是图形全等的具体应用,是与平移、旋转等相关联的又一种图形变换方式,也是今后研究等腰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等图形性质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这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从欣赏视频和图片出发,以操作、观察、想象、发现、概括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3、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类比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得出成轴对称的概念。

素质化的教学过程,它应该是一个在三维目标指引下的精神生产活动。全面化解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各项目标与具体学习内容有机地整合,这既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课堂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制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轴对称的共同特征,探索它的性质,并能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找出对称点;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图形欣赏、观察、折叠、剪纸,与设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总结归纳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感受轴对称的价值,增强学生的数学审美意识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初步获得动手的乐趣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在小学对轴对称现象已有初步的认识,在初中前面的几何学习,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几何知识,但他们的几何认知能力仍处于较低级的阶段。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基础,我采用了直观演示、设疑诱导、操作发现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学生容易掌握的有:1、掌握轴对称图形与成轴对称的概念;2、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现象;3、画出对称轴,找出对称点;不易理解和容易混淆的地方有:1、对称轴是一条直线;2、轴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的性质;成轴对称是两个图形的关系;3轴对称图形至少有一条对称轴;成轴对称只有一条对称轴。

概念形成是概念学习历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思维过程中最复杂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了概念教学规律,通过创设情境,孕育新知;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尝试应用,巩固新知;放飞想象,体验创造;反思盘点,整合新知;知识拓展,深化提高;实践应用,解决问题这七个教学环节来实现本节课的构建。

为了体现轴对称的美我设计了一段视频展示大气恢弘、而又无处不体现对称美的故宫建筑,并配以旁白吸引学生的眼球,既孕育了新知,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多媒体演示,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非常容易的探索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让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中。接下来的“动手操作,探索新知”环节,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用问题串层层递进,让学生边动手边动脑,再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得出轴对称和成轴对称的概念,并用表格式的归纳加深学生对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的理解,以此突出和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尝试应用,巩固新知”环节,用闯关的形式通过欣赏、猜想、推理、说明生活中成轴对称的美无处不在,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推理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放飞想象,体验创造”我让学生自己创作出富有特色的轴对称图形,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中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最后向学生展示飞机的对称、闹钟的对称、人的眼睛的对称使学生知道对称不仅是为了美观还有许多科学道理。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发现美、欣赏美、探索美、创造美提高审美意识。最后精心设计的练习,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所有学生都有所发展。

小学轴对称说课稿【第三篇】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数学八年级上册作轴对称图形》,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课件中的资源整合的设计理念、教学策略、如何使用等方面进行展示和陈述。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作轴对称图形,要求学生能够作出简单图形经过一次或者两次轴对称得到的图形,能够利用轴对称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所以在寻找资源的过程中,使用一些图片、动画等。前面的一节内容中学生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它们都是讲一个图形成或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一个静止的状态,我们选用的图片比较多。作轴对称图形是由一个图形得到与它轴对称的图形的过程,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所以在本节课的课件中,我将用动画去展示轴对称变换的过程。

从心理特征来说,八年级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选取适当的教学资源,利用课件中好的视觉效果,如图片、动画、视频等,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使用“班班通”的教学设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

1、能按要求做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

2、能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

过程与方法:

利用轴对称作图和图案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欣赏轴对称图案,形成学生了解数学、应用数学的态度。

2、通过作轴对称图形、设计图案,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创新精神。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作轴对称图形。

难点确定为: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

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提问:1、轴对称图形的定义。2、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的性质。

设计意图:用提问的方式,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为后面作已知图形关于直线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先展示一组图片,这是中国民间的剪纸艺术,也是作轴对称图形生活中的运用。

课本中原先所画的并不是手印,而是选择作左脚印关于直线对称的图形,在课件的设计过程中,我选择了用手印来取代。因为我觉得学生可以利用左手直接画出手印,而画脚印本身难度就大多了。

通过画左手掌印,得到相应的右手掌印,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让学生明确: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

再次展现一组图片,这些图形都是通过轴对称变换而得到的。其中,喇叭花图案除了可以运用轴对称变换得到,也可以通过平移得到。这时我运用ppt动画的形式来进行展示,让学生能体会到这一过程。

(3)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从上面图形的变换过程中,教师总结出轴对称变换的定义。

再展示一组变换,通过改变对称轴的位置,让学生体会得到图形有什么不同。这个设计过程先让小鸡嘴巴对着嘴巴,然后改变对称轴后,小鸡变成背靠背了。学生明白改变了对称轴的位置,得到的图形的方向和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观察下面的图形,探求新知。

通过动画的演示,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总结,课件中尽量把图案中的对应点突出来,让学生更容易得出结论。

先作一点关于直线对称的图形。

然后再作一条线段关于直线对称的图形。

最后讲解例题。

在例题的课件设计中,每作出一点的对称点,应出现这个点的作法,这样学生就能明白作图的顺序。

这一部分内容,我进行了分步设问,便于引导学生理解作图方法。

通过教师演示课件,让学生体验作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通过归纳,让学生掌握做一般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4)变式训练、巩固双基。

由例题演变而成。

设计意图:变式训练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5)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学生自己总结,不全面的由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教师重点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

提炼对作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全员参与,体现集体的智慧。

(7)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本节课尽量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教学情境,以丰富的图片和动画形式呈现有关内容。重视动手操作,实践探究。总之,借助多媒体,把生活中的物体图形和轴对称结合起来,组织学生从生活中引入轴对称,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了学习数学的快乐,有效的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轴对称说课稿【第四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上午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对称》。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在编写时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呈现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蜻蜓、树叶、蝴蝶、脸谱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引出对称的概念。为了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轴对称现象,找准并会画对称轴,在处理教材的时候我准备把原教材进行灵活的调整,力求体现新知识的层次与深度,将主题图蜻蜓、树叶、蝴蝶、脸谱揉合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依据儿童心理特征,以及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找准并会画对称轴。引导学生在尝试、观察、比较和概括中合作学习、交流学习。帮助学生感受对称美,学会欣赏数学美。依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什么是对称。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注重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景,丰富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认知,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尝试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节课中本着“尝试——发现”的思路,让学生通过尝试操作、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议一议、剪一剪、折一折、说一说、画一画、拼一拼等活动中感知对称的特征。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个环节: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蝴蝶和蜻蜓发生了争执,都认为自己最漂亮,一朵小花给它们出了个主意:让它们一人分一半,组成的图形也许就是最漂亮的。我让学生观察组合成的图形,发现和原来相比,并不漂亮,从而自然地引出课题——《对称》。通过这样的情景,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另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达到课始趣生的效果。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认识对称。

尝试和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改革的理念。为了突出“了解对称的特征”这一重点教学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四个层次:剪一剪,说一说,折一折,变一变。一开始我告诉同学们:蝴蝶和它的小伙伴们也飞到了我们身边,要和我们一起学习,同时将它打开并贴在黑板上。告诉学生,它的小伙伴愿意伴随每一位热爱学习的孩子。这样设计,可以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同时蕴含着将小蝴蝶作为后面认识对称轴的学具的意图。

接下来我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怎样剪才是一个对称图形?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在相互争论、补充、交流中找到恰当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合作尝试剪出对称图形。孩子们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也会参与其中,利用学生善于表现自我的特点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说一说是怎样剪的。当他们回答“先对折再剪就是一个对称图形”时及时进行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接着我将引导学生把剪好的图形再对折一下看看,发现了什么。估计学生通过尝试操作都能够发现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形状大小一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指出对称的概念并板书(板书:对折——完全重合——):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图形大小一样,我们说他们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已经知道什么是对称的,这时让学生进行尝试性的练习是必要的。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些图片,从形象的生活图案到抽象的图形,让学生来辨别哪些图形对称的。

2、认识对称轴。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不应该只是被动的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在这个环节中我结合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特征,选择贴近生活的蝴蝶做成小书签,作为认识对称轴的学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得乐此不疲。这时我先对刚才表现出来的积极性给予肯定,并奖励每一个人一个蝴蝶小书签,问他们它是不是对称图形?你怎么知道的?估计学生会回答通过对折发现的,接着请全班同学把图形进行对折来验证。再让学生把它打开,发现中间有什么?估计学生通过观察能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我会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赞许,并告诉学生中间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折痕——对称轴)。接着我示范画对称轴。引导学生在小书签上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在小组内互相评一评谁画得更准确,并相互纠正错误。

第三个环节:看书质疑,解答疑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书本是知识的重要载体,组织学生看书提问,去了解学生在认知中的疑点,及时给予解答,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中消化理解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判断对称、画对称轴。第二个层次是通过折一折找出一条到多条对称轴。第三个层次是再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欣赏老师搜集的对称现象,让学生感受对称美,帮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第四个层次是游戏《找朋友》:通过游戏来找到对称的脸谱。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对称知识、感受国萃的魅力。

第五个环节:全课小结,交流评价。

为了帮助学生完整构建本课知识要点,通过“你有什么收获?”来建立知识体系,保证课堂的完整性。

板书设计兼顾知识性、实用性和美观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小学轴对称说课稿【第五篇】

各位老师:

今天来xx小学听课,收获很多,下面我就个人的一些感想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汇报。首先我想先说三句话。

第一句话:起了一个大早、赶了一个晚集。

因为xx小学地处我县西北,而我们新店又位于如东大西南,同时冒主任又让我主评第一节课,因此我早早起床,7点不到就准备在学校出发,恰遇市交巡警支队政委、市教育局有关领导来我校专项检查学生接送车的整治问题,陪同检查、接受指导,足足用了一个多小时。再急忙往河口赶时,已是8点多了。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也就在所难免了。

第二句话:意外的收获,别样的精彩。

本以为因为迟到第一节课是肯定听不到了,因此主评第一节课自然也就不谈了。哪知来到学校直奔上课教室一看,正遇鲍老师(第一课上课老师)在激情演绎河口的课改课堂,所以说是意外的惊喜。(我想这也是冒老师有心等了一会儿)而课堂中教师挥洒自如,指导启发到位,特别是学生的表现相当出色,又让我们看到了河小实施课改以后课堂的别样精彩。

第三句话:模式构建,在收获和困惑中前行。

说实话,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始终把目光投向学生,我迫切想知道模式构建后学生的学习状态到底如何,而听课过程中,我们也真切感受到了学生给我们带来的惊讶,课堂中学生表现非常积极,举手发言积极踊跃,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表达意见条理清楚,判断问题思维敏捷……,这些都是学校大力推进“前置性学习”后的收获。但在听课过程中一些老师说,他们在构建模式的过程中也有一些现象或者问题让他们困惑,比如一些老师为了上出体现“前置性学习”特点的课,特别是为了要让其他老师看到推行“前置性学习”后班级学生的精彩表现,课前用于指导学生预习的时间远远不止一节课的时间,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同一节内容,实际所用时间其实是以往传统课堂的几倍,那效率从何谈起?再者老师不厌其烦的参与学生预习,那不还是一种讲授吗?与其这样,莫如还是让我们回到正常的课堂,该讲的就讲,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探索的就让其自主探索,能够同伴互助的就让其相互帮助,这样不也是践行“先学后教”吗?还有学生每一节内容都要课前预习,课堂中让学生经历“数学再创造”的过程也就基本不可能了。带着这些困惑,我们在思考中前行。

下面我想就鲍老师的这节课谈几点个人的想法:

1、鲍老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非常到位。

教学中,鲍老师做到了由实物图形观察到图形抽象理解,由观察到猜测再到验证,由生活现象入手到数学抽象学习再到生活应用,整个过程思路清晰,处理得非常到位。特别是关于“完全重合”的理解,点拨提升得相当老练,指出了完全重合既是形状的重合,也是对折后图案的重合。

2、注重动手,真正践行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教学中,鲍老师始终围绕一个主线:操作发现特征,实践验证特征,实际应用特征。期间又穿插了“动手折一折”、“动手画一画”、“动手剪一剪”等不同形式的操作活动,层层递进,以动促思,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当然关于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还有很多,总的感受就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一定会深深留在脑中,想象力也一定会得到提高,同时还真切感受到了对称带来的“美”。

如果要我说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完善的话,我觉得有这样几点可以思考:

1、关于习题的处理。

教材为我们安排了大量的练习题。但作为教师,不能机械理解,更不能简单处理,采取呈现一组、练习一组、评讲一组的形式,这样未免过于简单和枯燥。因此我们对习题进行必要的整合或重组就显得相当必要。比如这节课我们可以把“对字母、数字、国旗、标志这些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的判断”的题目有机整合,串成一个情境:如我们去参观一个展览厅(内含子母厅、国旗厅等),这样学生练习的兴趣会更浓,效果也会好一些。再如关于字母的判断,教材是呈现了一些字母,让学生对其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其实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完全可以重新组合,比如“woairudong”,先让学生对每一字母进行判断,再拼一拼(我爱如东),相机渗透爱家乡的教育,这样可以进一步丰盈习题的功能。

2、关于“做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处理。

鲍老师采取的是先课件呈现如何剪对称树叶的过程,后学生动手操作、最后再让学生展示的教学流程,这个过程基本属于一个模仿过程。而教材关于怎样做轴对称图形提供的方法是多样的,因此教师在考虑这块教学的时候,应做到“先扶后放”,比如教师可以先演示“剪树”的过程(宜动手演示),并启发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注意思考:老师怎样做出轴对称图形的?为什么这样做呢?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学生关于是么是轴对称图形也就真正理解了。继而再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思考还可以怎样做出轴对称图形,这样就逐步从模仿走向了创作,我想学生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的理解也就会越来越深了。

课堂因细节而精彩,但同样也因一些小的不足而充满魅力,如果我们都能用欣赏的眼光定格这些细节,用宽博的胸怀去接纳这些不足,我们的课堂将因此而更精彩。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2828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