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应用题教案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28251

发表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应用题教案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应用题教案1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一、计算练习

做练习二十三的第5、6、11题

1、 第6题,让学生独立口算,共同核对得数。

2、 第6题,让学生独立笔算,填出得数,集体订正。

3、 第6题,第一行指名板演,并要求学生说说怎样估算,第二行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估算,指名口答得数,共同订正。

二、应用题解题练习

练习二十三的第7-10题及第12、14、15题

1、第七题,全班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分别指名将两种不同的解法的综合算式抄在黑板上:

7200 ÷12÷ 6 7200 ÷ (12 ÷ 6)

=600 ÷ 6 =7200 ÷ 72

=100(箱) =100(箱)

让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不同。

2、第8题,先引导学生回顾除法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然后再求。

3、第9、10题,先让学生读题,审题,比较两题的不同,第9题是连除应用题,第10题不是连除应用题。

4、 第12题,两道小题也要让学生对比着练,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指名说解法。

5、 第14、15题,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集体订正。

三、应用题补充条件、问题练习

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3、16题

1、 第13题,读题,明确条件,然后给予适当的启发。

2、 第16题,要求学生补充一个条件和一个问题,成为一道两步应用题;再补充另一个条件和问题,成为另一道两步应用题

3、 整理和复习

复习混合运算式题、文字题和连乘、连除应用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的第1-3题;练习二十六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并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文字题。

2、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比较熟练地解答这两种应用题,提高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混合运算

1、 混合运算式题

(1) 做课本第116页第1题及补充题

97-12× 6+43 29+187÷ 17-34

156-56÷ 4× 7 (350-275)×(19+25)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集体订正。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3题

左图是变化了形式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右图是以框图形式出现的混合运算。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说出亿时结果。

2、 两步计算文字题

做第116页的第2题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求什么,必须知道哪两个数,再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

做练习二十六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计算,指名答出,共同订正。

二、复习连乘、连除应用题

1、 做课本第116页的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画线段图,教师巡视指导。

解答后,引导学生把它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

2、 练习二十六的第4题

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订正时,指名说说两小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综合算式的每一步求什么。教师归纳,指出解答连乘、连除应用题应注意的问题。

应用题参考教案2

教学内容:课本第54页例3以及相应的“做一做”,数学教案-相遇问题应用题。

教学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①.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30千米,5小时到达。可以求什么?怎样求?为什么这样求?

②. 甲乙两地相距1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5小时。可以求什么?怎样求?为什么这样求?

③. 甲乙两地相距1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30千米。可以求什么?怎样求?为什么这样求?

问:从以上三道题中可看出什么数量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二、新授。

1、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应用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应用题。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应用题比较复杂,比如出发地点、行车方向、出发时间是相同还是不相同,运动的结果又怎样呢?这些都是我们研究的内容。

出示准备题:

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

390米

60米

60米

70米

70米

张华

李诚

问:题目中“同时”是什么意思?(出发时间一样)

出示下表,学生独立完成。

走的时间

张华走的路程

李诚走的路程

两人所走的路程和

现在两人的距离

1分

60米

70米

130米

260米

2分

120米

140米

260米

130米

3分

180米

210米

390米

0米

问: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又是多少?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利用教具演示)

教师指出:像上面这样,运动方向是相向的、出发地点为两地的,出发时间的同时的,运动结果是相遇的,我们就把它称为相遇问题。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板书课题: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

2、教学例5: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相遇问题应用题》。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①.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说出已知什么,要求是什么?

教师利用教具演示,画出意图让学生观察、思考:

小强走的是哪一段?

小丽走的是哪一段?

他们到校所走的路程与两家相距的米数有什么关系?

要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先要求什么?(先求出两人到校时各走了多少米?)

怎样分步解答?(让学生口述每一步算的是什么,说出算式,教师板书。)

65×4=260(米)

70×4=280(米)

260+280=540(米)

怎样列综合式?(学生口述,并算出结果,教师板书。)

65×4+70×4

=260+280

=540(米)

答:(略)

②. 再引导观察示意图,启发另一种解法。

问:他们两人每走1分,他们之间的距离靠近了多少米?[ 65+70=135(米)]到校时经过了几分?(4分)要求两家相距多少米,还可以怎样算?怎样分步解答?(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65+70=135(米)

135×4=540(米)

综合式:

(65+70)×4

=135×4

=540(米)

③. 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

65×4+70×4 (65+70)×4

想一想:第一种解法是先求什么,后求什么?第二种解法是先求什么,后求什么?

议一议:这两种解法的综合算式不同,为什么得数一样?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

④. 小结相向运动求路程应用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

三、巩固练习。

1.指导看书第58、59页,后练习第59页的做一做。

2.看算式把条件或问题补充完整。

①. 小明和小华同时从大桥的两端相向走来,小明每分走50米,小华每分走60米,经过5分两人相遇。 ?算式:(50+60)×5

②. 甲乙两位同学骑自行车从东西两站

甲同学每小时行20千米,乙同学每小时行25千米, ,东西两站相距多少千米?算式:(20+25)×3

3.课本练习十四第1、2、3题。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我们美丽的校园”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中的第67页、6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能用含未知数X的等式解乘、除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2、 培养学生的搜集、处理数学信息,并选择有用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有条理思考的能力。

4、 通过多种解法的思考与交流,让学生有体验成功愉悦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找准等量关系列出含未知数等式解一步计算的乘除法应用题。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用旧知识迁移,自主探索解决新问题。

教学设计

一、 课前寻找数学信息

春天来了,桃花鲜艳,柳条嫩绿,松柏也披上了绿装,我们的校

园变地更美丽了。

老师想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到我们美丽的校园里寻找数学信息。

教师建议:

1、组长分派任务分工合作,记录个人查到的数据。

2、组长组织本组同学交流信息,每人记录一份。

3、分析、处理收集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二、 课中自主探索、交流

1、 交流、汇报数学信息及提出的数学问题。

2、 教师提议:操场是我们活动和锻炼身体的地方,我们

解决关于操场的数学问题好吗?(学生叙述题,教师板书。)你能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比一比谁的办法多谁就是今天的智多星。

A、 学生自主探索,完成轻声说说思路。

B、 组内交流。

组长组织本组同学有序发言,其它同学倾听。

C、 汇报解法及思路,其它同学提问或评价。

D、 总结用含未知数等式解题的方法步骤,及解题关键。

(找准等量关系,把数据和数量对号入座)

3、 春天树木是我们学校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们来解决

于树木的问题。

(学生叙述关于倍数的题,师板书)

A、 估一估松树大约有多少棵?

B、 用刚学到方法解决,同桌交流解题思路。

C、 谁能当小老师到前边为大家讲解,同学倾听提问。

4、 开拓思维。

学校为了丰富我们的知识,为各班买了一个书架。

我校有17个班,每个书架320元。

学校共花了多少钱?你能用含未知数式来解决吗?有几种方法?

5、 小结。

今天大家通过收集数学信息,分析信息,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并用大家的智慧解决了这些问题。

我们更深地了解了“我们美丽的校园”。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