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汇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3194

发表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文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实录【汇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第一篇】

教师:为什么六年级有那么多班,独独选择你们班,我憋了很久。

学生:这不简单吗,因为我们班是最优秀的。

教师:这么自信的话,为什么不自信的说。你们平时喜欢听歌吗?戴眼镜的喜欢周杰伦的,你们呢?

学生:不喜欢,因为听不清楚。

教师:我特别喜欢,这里有首曲子,听一听,闭上眼睛,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教师放音乐。)

学生:流水潺潺。

学生:听见了树林里鸟叫。

学生:青蛙叫。

生:欢乐的心情。

生:蝴蝶翩翩起舞。

生:所有动物在起舞,天籁之音。

教师:真是一群会听的孩子。只要用心听,就会与它心心相印,今天我们就学一首与音乐有关的文章。(出示课题)这是发生在2000多年前,初秋时候的一个故事,谁来读题。

生读生评:不够自信。

教师:清晰响亮,字正腔圆。

另一生读,师评:头一次学就把最难度的字音读这么正确。

(点评:当听钱峰老师说要上古文,觉得吃惊:小学生能理解古文吗?古文如此难懂,该怎么上?一上课,钱峰老师幽默的言语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而且钱老师叫学生读课题时,能及时灌输进古文的朗读方法:字正腔圆,为学生下面整读全首古文的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我个人认为,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有古文的学习方法,钱老师在点评完后,我认为可以再次点拨:我们学古文还要注意什么?一个帮助学生收集积累经验,而且可以为下文学习古文提供有效的方法。)

生朗读整首古文。

第一次读感觉如何?

生:这些词语读起来不顺口。

生:难读。

师:短短的五句话但不好读,不好懂,跟老师一句一句读。(师读生跟读,自由读,指生读)怎么没有掌声呢?真是让我叹为观止,第一次读就这么正确通顺。(一生读停顿读得好)了不起,第一读正确不算,还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除了读正确,我们也要读出古文的节奏来。

(点评:如果说钱老师上课的幽默与大气吸引了学生和在座的老师,我觉得此时钱老师能采用这么简单的教学方法更让我感动。如果是家常课,我一定也会让学生跟我读几个来回,但要在这么一种赛课中,让学生连续跟自己朗读两遍,需要多大的气魄和勇气。而且正是这么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出了古诗特有的韵味,品位出了古诗词的节奏美。一个简简单单的跟读,跟读出了多少学生对古文的喜爱。当老师再次个别抽读的时候,看着他们那自信的小脸,投入的表情,禁不住自己也想去秀一次。所以我认为,学习古诗词,教师有时需要有“给”的气魄。)

师:几遍读下来,咱们一定知道,整篇文章写了哪两个人?

师:读读第一句,你对他们有何理解?

生: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喜欢听。

师:哪个字告诉你?(善)读读,仅仅是喜欢吗?

生:善于。

师:读出他们的特点。(朗读句子)伯牙善鼓琴这个鼓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弹的意思。

师:这说明你会发现啊。看来读古文结合下面的注解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方法。刚才我们知道,一个善于弹琴,一个善于听。同学们,从课文中找找哪些句子也告诉我们伯牙善琴,钟子期善听?

(生默读划。)

板书:

(点评: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比如钱峰老师,抓住一个善字来理解古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感受、体会伯牙的琴技,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出钟子期与伯牙是知音。正是一个善字的教学,上出了语文课的语言味,也让我突然明白:原来古文也可以让学生去朗读体会,琢磨字词。减少教师的分析讲解,即使是字词的体会,也是可以让学生从朗读体会,“入情人境”的进行朗读,是有效感悟的基础。)

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师:细读第一句,从什么地放体会出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伯牙弹琴,钟子期一下子就能听出来内容是什么。

师:真好,你把古文内容理解了。

生:伯牙弹琴技术非常高超,如果伯牙没有把全部意念在弹琴上,钟子期就不会听出内容。

师:哪个词看出是全部意念?(志)读句子。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的脑中浮现出了什么样高山?

生:巍峨具大的高山。

(生读,一共读了四位学生:我看见了高大的山;虽然读的不是很清楚,但我听到了;齐读。)

师:你看,那么多画面仅用一个“峨峨兮”表达出来。这古人写话就是简单而简约。从钟子期的话中哪里还能看出他善听?

生:我从志在高山,伯牙心里想的是高山,钟子期话里也是高山。

生:我还从“善哉”读出。因为善哉表示感叹,说明钟子期已经非常强烈的感受到伯牙弹琴的是高山。

(请生感读。)

师:我分明听出了你的朗读中对伯牙的赞美。谁也来赞美?

(连读三位生。)

师:泰山读得特别好,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泰山很高。

生:泰山很高大,因为孔子曾经说登泰山而走天下。

师:读出王者的风范来。(指生读叹词一句)刚才同学一个哉就能发现这么多,细心学生还发现一个语气词。(兮,请生读)为什么一个句子连用两个语气词?

生:因为钟子期强烈感受到伯牙琴声中泰山的巍峨。

(生读。)

师:同学们,两个善哉在文章两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上面一个善是善长,而这里是赞美。再次读。

师:如此动听的琴声,子期想这样赞叹。

生读。

师:同学们,读书就应该刚才这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在这句我们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那么,这个句子你能把自己的感受放入句中朗读出来吗?

出示第二个句子: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你的江河读的特别突出,能说说原因吗?

生:江河跟上面泰山一样,也是赞美。

(生再读。)

师:听出了江河的浩荡之情。(抽生)你那洋洋兮也读的特别好,能说说原因吗?

生:江河都是很长呢。志在流水是伯牙心里想着,钟子期把他听出来了。

(生再读。)

师:高山也罢,流水也罢,善琴的伯牙所弹,善听的钟子期都能听懂。这就是。

出示: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

师:结合刚才的两个句子,这个是什么意思?

生:我读懂了不管伯牙心里想着什么,子期都知道。

师:哪里看出来?

生:念。

师:刚才上文也有一个跟念相近的词,谁发现了吗?

生:志。

师:真好,能联系上下文,上下都联系在一起理解。

(生读句子 。)

生:我认为重点应该是“必”,说明伯牙所念,子期都知道。

(生读 。)

师:是啊,同学们,当伯牙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志在流水(生读)当善琴的伯牙所弹,子期必得知。这就是(读对后一句) 。

(点评:“学语文,要有强烈的语文意识,要用语文的眼睛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心感受语文。”这是此次省优质课上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一番话。短短数语却掷地有声。我想这是王崧舟老师对如今语文教学方向的一次高瞻远瞩的引领,也是对本次语文优质课的一个总体评价,而这句话也更是该我们全体语文老师所牢牢铭记,反复咀嚼的。钱峰老师在简洁凝炼、短小精悍的古语言中细细品味其丰富的内涵,理解两个“善”字的不同意义,辨别找到“志”与“念”的近义关系,明白古人连续用语气词的用心所在,读出了语言背后人的心情,猜测了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将古文的意境淋漓尽致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打动了学生,也打动我们听课者。正是对教师有强烈语文意识的体现,上出了语文课的“厚实、丰实”。 )

出示伯牙与子期初时的话,配乐。此时,伯牙心情如何?

生:高兴。

师:高兴不已。

生:快乐。

师:快乐兴奋之极。

生:庆幸,终于有了自己的知音。

师:欣喜若狂。

生:激动。

师:激动不以。同学们,伯牙把这分激动不以,欣喜若狂流淌于高山流水。此时,你就是伯牙,你最想写点什么。

(配乐书写。)

生:子期,你真可谓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和心声。

师:还能从琴声中听出心声啊“相识半天下,知音只一人”啊。

生:知我者莫如子期。

师:曾经是满面春风皆朋友,如今是有缘千里终相会。

生:子期,我所念你必定能透过琴声参透,你真是谓世知音啊。

生:我虽然是宫廷乐师,可我内心的空虚谁知小,今日遇见你实乃三生有幸。

师:你真是走入伯牙内心去了,这正是伯牙想说的。

生:没想到你一个山村农夫却听出了我的心声。

师:让我们再在高山流水听出伯牙的心怀。

(生读,齐读。)

师:这心声,这情怀,子期都听懂了吗?现在你对这句有什么新的理解?

(点评:钱老师让学生补充,如果你就是当时的伯牙,你最想说什么?拿起笔写下来。这一读写结合,不仅丰满了伯牙的形象,更将伯牙和子期的深厚情意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淀下来。正是因为老师们能把握时机,找准切入,指导有效,形式多样,才使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达到有效、高效。正是钱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本真,引领我们今后要走的方向。所以,这些课值得我们好好回味,细细品味。 )

生:这琴是他们之间的桥梁。

生:子期虽然是山野村夫,但能听懂子期的音乐。

师: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样才叫知音啊。伯牙和子期多么想这样像高山流水之间相伴而行。他们约定来年再在相识地方相见,伯牙满怀欣喜趁扁舟而来,然后等待他的是子期的死迅。他多想鼓一段琴给他的知音听啊。于是,他把千言万语容入了琴声。

(播放琴声。)

板书:

知音

师:你听出了什么?

生:伯牙没以前动听,但他似乎说:子期啊,你为什么不等等我。

生:我听出了琴声很悲伤,听出了伯牙对子期的这份诀别。

生:我看出了他对钟子期的怀念。

(点评:在通过斟字酌句,回环诵读,学生体会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那种知音难觅、相间恨晚的情感之后,老师说:“伯牙把自己这种情景记为高山流水,一吐为快。如果,你就是伯牙,你当时最想对钟子期说什么?”此时,学生早已融入了伯牙的高山流水之中,早就为他们的相知而不能相惜而感到无尽的遗憾,学生分明已成为了伯牙的化身,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就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学生的情感,更是伯牙的心声,将整堂课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

师:悲过悲喜,生别离,可此时,善听的子期再也听不到了,能把这份悲伤读出来吗?

(生读。)

师评:悲凉。断的只是琴吗?碎的只是琴吗?

生:伯牙心也碎了。

师:伯牙所念,子期必得知。断琴绝弦,使得高山流水终成绝响,高山流水依旧,只是山谷之间多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倒是“无琴”却“有情”啊!让我们记住这段佳话!下课。

总评

王崧舟老师在关于教学过程的简约评价时候说:“我觉得最典型的、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我们今天上午听的《伯牙绝弦》。嘉兴平湖叔同实验小学钱锋老师上的这一课,可以说是绝了。这一课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充满了大气,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灵动。为什么?过程简约!就像钱锋老师自己说的,“你的回答,简约而不简单”,依我看,钱老师这一课,恰恰是对“简约而不简单”地绝妙诠释。我们看他那个设计,简简单单的三个板块:第一块,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干什么?老老实实地一句一句地诵读古文,读出古文特有的节奏,那种神韵,那种意味。语就是语,文就是文,就这么简单。第二块,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语不是语,文不是文,语文的后面是什么?是琴声,是心声,是两位知音之间的那种生命与生命达到交流碰撞以后所产生的心心相印,心有灵犀,这是两个生命的叠加,两个人其实是一个人,这是一个人的两半,这一半渴望表达,另一半渴望倾听,无论渴望表达还是渴望倾听,它们都渴望理解,一种生命深处、灵魂深处的视域融合。那么,这就需要师生在激情和智慧的交流、对话中,将语文还原成这样一种场景、一种意境、乃至一种境界。这就很不简单了。第三块,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再回来,回到哪里?回到文本,回到语言,所谓语还是语,文还是文。回来干什么?回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回归,那是浪费时间。回来进一步体味,进一步深究。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竟然用如此凝练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就是古文的魅力,要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在入脑入心的美读中,体味和深究古文的风骨、古文的意味、古文的精气神。从而实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教学旨归。你看,这就是简约却并不简单的完美体现。”的确是的,教师精湛的语言艺术是孩子上好课的法宝。钱锋老师是个非常幽默、机智、且功力较为深厚的老师,要让第一次学古文的学生理解文本,很有难度,但本课中,钱老师却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古文味十足。我想很大程度上是靠钱老师的语文功底和语言艺术来感染学生的。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学生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思考:伯牙为何绝弦?

1、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学生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①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②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③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2、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1)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2)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3)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第三篇】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1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初读感知

出示自学提示1

1、自由读课文,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读出节奏。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评价-----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

四、自读感悟

出示自学提示2

请再读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组织交流。重点指导四个善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五、细读品味

出示自学提示3

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而钟子期只是一个靠打柴为生的樵夫。伯牙和子期是什关系?

从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音,划出相关句子,认真体会。

1、学生自主学习,体会。

2、组织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理解“善哉”)

b、说话训练:

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善弹的伯牙一定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学生想象)

我也能体会伯牙的心声:

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时,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 [出示课件训练题]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志在明月里,你感受到了吗?于是发出了赞叹……

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

c、“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四、拓展延伸

⑴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⑵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符合当时情景的话。)(知我者,子期也!)

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再读读这些句子。

⑶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知音。之后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了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已经去世的消息。读课文的句子。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⑷此时,你能想象伯牙的心情吗,如果你在当场,你会对伯牙说些什么呢?

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

⑸总结: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子期死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时候的伯牙绝的仅仅只是弦吗?断绝琴弦的时候,他还断绝了什么?(断绝了他的希望,断绝了他的前程,断绝了希望,断绝伯牙对艺术的追求)

6、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传说,也谱写了一首同样优美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在这优美的乐曲声中一起朗读课文,再次感受一下这个感人的故事。(学生朗读)

六、背诵课文

其余时间诵读,背诵课文。

七、作业布置

我们中华民族非常重视友情,历史上赞颂友谊的名言佳句不计其数,为了更深刻的理解文章,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课下作业,大家看一看。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第四篇】

背景:

本周,我上了人教实验版六年级上册的1篇文言文《伯牙绝弦》,。回想一下这次授课过程,感觉有很多不足之处,留下了许多遗憾。但也有少数几处“亮点”,使得这堂课充满了活力。

教学片断(一)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生1:白雪茫茫。

生2:虎视眈眈。

……

师: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小黑板出示)

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炊烟袅袅   泪水涟涟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春雨绵绵  笑声朗朗

师:同学们,大家一齐来读一读这些词吧!(生齐读)

评析:初看起来,这只是老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作的平常积累,并无什么新奇之处。其实,我在设计这样一个文字游戏的时候,除了要达到积累的目的之外,还巧妙的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作了充分的铺垫。看似简单的开头,其实为化解教学的难点,丰富学生的语言作了充分的准备。

教学片断2:

正式上课:

师:江城武汉,九省通衢,在长江与汉水交界之处,有一处著名的,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景观,你们可知道,是什么吗?

生:黄鹤楼。

师:在黄鹤楼的对面,有一座高耸入云的现代建筑,和我们平时的生活息息相关,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

生:龟山电视塔。

师:在龟山电视塔的脚下,还有一处著名的景观,这里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大家知道吗?

生:(齐)古琴台。

师:是啊,在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而凄婉的故事;在这里,回响着一段千古传诵的绝唱……有谁知道古琴台这个地方的来历呢?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好吗?

生:讲述古琴台的故事。

师:你讲得真好啊!真是个知识丰富的好孩子。你刚才讲的只是一个民间故事。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这个故事的历史记载。只有5句话,77个字的1篇小文章。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37页。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评析:老师从学生身边的景观出发,从他们最熟悉的景观入手,一步步引入古琴台,这样的开课,让学生听得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接下来,请一个同学简单的讲一讲古琴台这个地方的传说,引入课文,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老师提出的“5句话,77个字”也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教学片断3: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哪位同学读明白了?

生: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太美了,像泰山一样巍峨!”伯牙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太美了!像江河一样广阔!”

师:你说得太好了!“志”是什么意思呢?

生:心里想着的意思。

师:说得太好了,请你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通过看后面的注释知道的。

师:你真会学习!是啊,结合注释来理解课文,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方法。同学们,当伯牙在鼓琴时,钟子期是怎么赞赏的呢?

生:“善哉,”

师:这里的“善”是什么意思呢?你能借助注释告诉老师吗?

生1:我知道了:“善”就是“美,好,棒”的意思。

生2:我补充他的,这里的“善”表示的是赞美的意思。

师:说得真好!这个“善”字还在课文里的另一句话中出现了。(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个“善”字有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里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

师:你回答得真好!同学们,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当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钟子期是这样赞叹的……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钟子期是这样赞叹的……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同学们,难道钟子期的琴声里只有高山,只有流水吗?还有什么呢?

生1:我想还有他的欢乐和忧愁。

生2:我想还有四季的景色。

生3:我想还有他思乡的情怀。

……

师:是啊!伯牙的琴声何止高山,何止流水!(小黑板出示课前谈话中的词语)

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萋萋兮若芳草!”

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袅袅兮炊烟!”

师: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评析:这一部分的教学,师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一起读通文本,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伯牙琴艺的高超以及钟子期的“善听”,尤其是后面的发散,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当伯牙的琴声中有清风、芳草、炊烟、杨柳之时,钟子期是如何赞美的,由于有了课前对“清风徐徐、芳草萋萋、炊烟袅袅、杨柳依依”等词语的积累,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容易,同学们的齐声回答一下子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教学片断4:

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同学们,你们都已经快成了伯牙的知音了!我们把这些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出来,那就是:(课件出示)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齐读)

师:这句话谁都懂了呢?“念”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觉得“念”应该是“心里想的。”的意思。

师:答得真好!“必得之”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认为“必得之”是“都知道。”的意思。

师:是啊!凡是心里想的,都能够知道。这多么不容易啊!由此看来,钟子期不但能够听得出伯牙的“琴音”,还能识得出伯牙的心意,更能够了解伯牙的“情音”啊!正因为如此,所以伯牙才识钟子期为他的――

生齐:知音!

(师板书:琴音 情音)

师:知音难道仅仅是听“琴音”,知“情音”的人吗?请你们再读文中第二句,看看再读之后对知音还有什么新的理解或认识?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我读了这句话以后,觉得这里的“志”字很有意思。我理解到,仅仅听“琴音”,知“情音”还不能称为知音,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他的志向。

师:你说得太好了!同学们掌声鼓励他!是啊,知音,仅仅是听“琴音”,知“情音”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知“志向”。

(师板书:知志向)正因为这样,所以伯牙才识钟子期为他的――

生齐:知音。

评析:这一部分的教学,老师带领学生从理解字词入手,一步步向文本的深处挖掘。尤其是在对“知音”的理解上,学生通过课后的“资料袋”已经知道了,知音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大部分同学在阅读本课时,就仅仅停留在对知音的字面认识上,认为伯牙把钟子期视为知音的原因只是因为钟子期能够听得懂他的琴声。其实这样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老师紧紧抓住“所念”“必得之”两个词,让学生的理解向深处前进了一步:知音不仅是要“听琴音”,还应该“识情音”。接下来,现次出示上文,让学生联系上一句中出现的“志”字来再次深入理解,学生顿时豁然开朗,原来,知音更重要的是要“知志向”啊!对“知音”一词有了如此透彻的理解,学生也就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含义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