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精编2篇

网友发表时间 3113286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精编2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原文1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注释:

舟夜书所见: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见的景象。书,记、写。

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像撒落无数的星星。

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学反思2

《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描写的一首夜景诗,诗人把夜晚河面上由静到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美妙的画面浓缩在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赞美。如何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之美,感悟精神之美,体验诗人表达的艺术匠心,获取诗人展现美的那些形象、情感?如何让学生经历知识学习的过程,并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我尝试了“以画为媒、激发想象、读中悟情”的特色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营造氛围,体验情感美

不论是开课,还是在多个教学环节中,我以情化讲的语言贯穿始终,把诗句的意境进行拓展性描述,努力创设出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情境。我借助音乐形象,在恰当的时候去渲染,课堂上适时响起的悠扬的古筝音乐一次又一次地触发着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我借助图画,让学生在看图中联想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使学生从有限的画面上感受到画中情,听到画中音,激发学生的情感思维,让学生领会到诗歌中的意境美。

二、以画为媒,感悟语言美

我们如何架设一座沟通学生与文本的桥梁,不再支离破碎地去读古人的诗词,而是整体地去感受诗中的语言文字,与诗人进行情感的沟通呢?我借用了一幅与诗意不吻合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观察、思考的探究活动自己去获得对语言的感悟。学生自主的对古诗进行品赏,这时从诗中获取的原有信息与他们从画上看到的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看画、讨论、思考,体会了“月黑、见、孤光、一点萤”并出现了一幅“漆黑的夜空下一盏渔灯静静地映在河面上”的画面,这样不必去解释文字,学生在自读中揣磨诗意,在研读中领悟语言,在引读、导读、议读中品味语言,在诵读中提升语言。

三、放飞想象,领悟意境美

第二句中“风簇浪”、“满河星”的动态景观我尝试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进一步在想象中感悟语言。“‘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你们看到什么了?”情感一旦被激发,想象的翅膀就能迅即展开。学生闭眼描绘“心画”,建立语像,我顺势利导:诗人眼中满河的灯光如同星星闪动,那么在你的眼中像什么呢?充满创意的语言从孩子们的嘴里蹦出。学生在想象中身临其境,心有感悟,读的时候也充满感情,这时的读是用心地读,有所感悟、有所体会地读。一遍又][一遍地吟诵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了语言,也悦纳了语言。渐渐地,古诗语言如同已出,吟诵如吐心语,学生便于诗人一道共同抒发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赞美。

四、拓展实践,发现创造美

我在课前发动学生收集有关诗篇,学生们兴趣盎然,通过咨询家长,查阅书报去搜寻——上课时,孩子们争先恐后,一首首意境悠远的古诗诵读得有滋有味。学完课文后,我设计了一组实践题:可作创作欣赏,让孩子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或乘兴作画,将诗句变成一幅风景画,再现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或激情吟诵,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或赋诗写文,描写情境,抒发胸臆;或谱曲吟唱。学生们量体裁衣,交上来的作业各具特色,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不仅理解了语言,感悟了美,还创造了美。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古诗的教学更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把文学艺术的珍贵雨露浸润到学生灵魂深处,使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意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使学生习染文人气韵,诗人气质,情思情趣越来越丰妙和高雅,这种境界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311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