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案精编3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白杨教案精编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白杨》教案1
教学目标
1、以听、说、读、写的方式感知课文的内容和语言文字,整体把握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
2、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理解白杨树与建设者形象美的实质,初步养成自然美与社会美的鉴别与判断能力,达到与作者心灵上、情感上的共鸣。
3、在感知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重建与再现课文中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1、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
2、内隐外现,让学生领悟白杨的精神美。
教学难点
能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感知白杨树的形象美
1、挂图出示:
茫茫戈壁,铁路沿线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看图尝试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美。课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大戈壁的荒凉?你又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白杨树的高大挺拔?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体会戈壁的荒凉与白杨树的挺拔。
二、重点研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过渡:为什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白杨树却长得这样高大挺拔呢?让我们一起来重点研读课文二、三两段。
1、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
课文《白杨》是单纯地介绍白杨吗?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这一点,把这个句子划下来。
2、交流后出示重点句: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这是个什么句式?你能把它改成陈述句吗?
(估计学生会用上不是而是,既又,不但而且等关联词,让学生比较用哪个最恰当。)
3、第一次研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研读主题:
爸爸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的哪些特点?你是怎么理解的?
⑴ 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分头研读。
⑵ 汇报研读成果,重点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① 这白杨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② 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
③ 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进行句式训练(任选一题):
风沙吹不倒它,雨雪( )它,干旱( )它,洪水( )它。
风沙刮来时,白杨树像城墙一样巍然挺立。
风雪( )时,白杨树像( )一样( )。
干旱( )时,白杨树像( )一样( )。
洪水( )时,白杨树像( )一样( )。
⑶ 感情朗读这三句话,把白杨树的品格美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4、第二次研读,领悟建设者的人格美,研读主题: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心意?
⑴ 导入:
爸爸借介绍白杨树,其实是想表达自己的心意。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⑵ 引导读孩子们知道的内容,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⑶ 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
交流:
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爸爸把孩子们接到新疆念书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⑷ 再次研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深入理解爸爸的心。
重点挑选一句研究话里边包含的意思。可以独自研读,也可以同桌讨论。
⑸ 指名展示研读成果:
① 研究第一句的:
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一个正直、高尚的人。
② 研究第二句的:
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
③ 研究第三句的:
爸爸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⑹ 再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把爸爸含在里边的深情表达出来。
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呢?以赞美我心中的白杨为话题,把心中的所思、所感说出来。
四、作业
把以上内容写成一段话。
《白杨》教案2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大戈壁吗?(出示茫茫戈壁的图片) 然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有着一棵棵高大挺秀的身影,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树。 今天我们到这荒凉的戈壁滩上去看一看它们。(板书:3。白杨)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白杨的图片。
2、从刚才你欣赏的图片中,你了解到了白杨有哪些特点?(出示高大、挺秀)
二、生读课文:
在本篇课文中我们不但能看到茫茫的大沙漠,还能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孩子介绍白杨呢。 边读边想:
1、课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课题是《白杨》,全文就仅仅写白杨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遇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2)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是通过课文中的那部分读懂的?自由交流。
(3)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在文中勾画出来。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学生自由汇报自学效果。
(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学生相互补充)。 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四、细品文本,了解白杨生活的环境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找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词、句。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1)出示茫茫大戈壁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再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些什么?
(2)学生自由汇报。 生:我从刚才欣赏的画面中知道了戈壁滩上经常狂风四起,飞沙走石,感受到了白杨树坚强、不择环境。 生:我从“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体会到了白杨的生命力强。 生:我从:“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也感受到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及其恶劣。 生:我的感受是:白杨树生长不择环境、生命力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长得“高大挺秀”,实在是令人佩服。
(3)父亲又是怎样介绍白杨的?
(4)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5)激情朗读父亲说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五、归纳小结,置留作业
1、同学们,我们从字里行间里、资料中感受到了白杨的特点:
2、收集与白杨的关的材料。(可以是图片、歌曲、生长环境等)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1至3自然段,展示自己朗读的风采。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回顾课文,练习概括,再度从整体入手回读。)
二、剖实质,体会爸爸的心。
(一)、(学习十至十三自然段)
1、指名读这几自然段,理解“表白”、“心”是什么意思? 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学生齐答) 出示文字片: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也”说明什么?(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是怎样的呢?
①、出示有关建设兵团的图片介绍
②、学生看图片后,自由交流。
(二)、自由读课文14、15自然段,用()划出孩子们知道的事情。思考孩子们还不知道哪些事情?(引导学生理解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2、看板书小结。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默读课文,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3)、小结: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带着对爸爸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4、在文中找一找:爸爸的几次神情变化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的体会。(小组合作,教师指点)
5、体会写法: 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质疑。
(1)浏览全文,边读边想,合作讨论这篇文章有何借鉴之处? (学语文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运用,这就要品味作者独特的方法再加以自悟,才会形成语言的个性美。)
①、从文章的语言。 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朴素中蕴含着深情。
②、从文章的构篇上。 一列行驶的列车上,车窗外的白杨引起议论,乍是无意,实则有意。
③、从介绍白杨的方式上。 用对话的形式介绍白杨的特点,生动、自然。
④、从表达情感的方式。 文章写白杨、赞白杨,实则是写人、赞人,赞颂边疆建设者,使人回味无穷。 ⑤、结尾处借鉴。 情感内敛,却韵味无穷。
(2)小结写法 “借物喻人” 写这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恰当选择所借用的事物,写出事物的特征。要把事物的特征和人的品德、精神,或思想、情感有机地联系起来。如《白杨》。
②、由物及人,感情真挚。借物喻人,落脚点在“人”,重点在写人。要用“物”与“人”的相似点把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达到“喻人”的目的。这类文章旨在赞美人的品德或精神,因此,写作时感情要真挚,用真挚的爱去歌颂高尚的人。(同时,学文章是个来回的过程,光分析、感情读还不够,更要考虑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学生的运用打好基础。)
四、课堂小结。
1、情朗读会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奉献精神感。)
2、此时有你,最想对白杨以及边疆戍卫者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展示收集的材料。收集的材料以歌曲为例,播放歌曲阎维文的《小白杨》结束全文。)
五、课后练笔 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写1篇习作。
附: 板书
教学反思:
《白杨》是1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抒情散文。作者借用大戈壁上的白杨的特点来表现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向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生长。然而,作为山旯旮的学生来说,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精神境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其远,这给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带来一定难度,在教学时,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与文章内容产生共鸣
在教学时,我选用学生陌生的大戈壁图片谈话入题,又巧妙地运用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景,激起学生情感共鸣,让空洞的内容鲜活起来。
二、利用多种手段,突破重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应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时,我从城域网上、因特网下载了有关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白杨树生存的恶劣环境及白杨的品质。通过板书,使“借物喻人”的写法一目了然。
三、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交流,理解“树”与“人”的关系,突出重点。
2、采用了“变序”教学。听范读后,直奔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
3、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学生自读、自悟,悟出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与“建设者扎根边疆的无私奉献”紧紧联系在一起。
教学评价: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动态与设计有所差异,在教学中显现出的问题引人深思:
1、要尊重学生的认识特点
学生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借物喻人的文章,在教学说得过多、过深,学生接受起来难,应该循序渐进。
2、应该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在教学时,应多让学生体现自己的自主性,多聆听学生的见解,使学生轻松走进文本,真真做到有感而发。只有这样,才能把语文课上。
《白杨》教案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教具准备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
白杨
二、导语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
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
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
理解生字新词。
3、讲: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五、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抓思路)
1、提出要求:
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
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六、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白杨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1、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⑴ 看图、听读、思考:
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⑵ 默读思考:
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划出主要词句。
⑶ 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① 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② 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⑷ 教师小结。
2、讲读第二段:
⑴ 学生自由读,思考:
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⑵ 读后讨论交流:
① 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② 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
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③ 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
“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⑶ 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⑷ 教师小结。
3、讲读第三段:
⑴ 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⑵ 教师小结。
⑶ 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
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