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2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647173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重点包括基本数概念、简单运算、图形认识和应用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第八单元垂线与平行线第6课时垂线与平行线(认识垂线)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90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能从现实情境和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找出相互垂直的线段,会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2、让生在学习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感知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会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具准备:

直尺、三角尺、量角器、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垂线

1、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三组相交的直线。

出示例6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每幅图中分别画的是什么。

说明:这些物体的面上都“隐藏”着一些相交的直线,我们可以把它们画下来。结合场景图分别画出三组相交的直线。

2、观察、比较,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让学生观察这三组相交的直线,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每组两条直线都相交与一点,每组两条直线都相交成4个角。让学生进一步观察这三组相交的直线,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明确:右边两组直线相交成的4个角都是直角。出示一组垂线,说明:像这样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揭示课题)

指上面的三组直线,提问:哪几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为什么?哪一条直线是哪一条直线的`垂线?垂足在哪儿?

3、联系实际,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提问: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地方见过互相垂直的例子?

二、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再在直线外点一个点,指出:这是一条直线,在直线外还有一个点,我们用字母“P”来表示这个点。习惯上我们把这条直线称作已知直线,点P是直线外的一点。

从点P向已知直线任意画一条线段,并与已知直线交与一点,谈话:像这样从点P起,向已知直线画线段,可以画多少条?

从点P起分别向已知直线画几条线段,且其中有一条是已知直线的垂线,提问:在所有从点P向已知直线画出的线段中,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线段是哪一条?

讨论:还能找到与已知直线互相垂直的线段吗?在从点P向已知直线所画的所有线段中,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线段有多少条?

再问:这条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线段与其他不垂直的线段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明确:从点P向已知直线所画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最短。学生看书第90页例7中的图,量一量图中从点P向已知直线画出的所有线段的长度,看是不是这条垂线最短。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通过测量,� (板书:点到直线的距离)让学生量一量,说一说点P到已知直线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练习十五第1、2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初步研究教材后,我设计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1、创设情境,认识平行。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导入部分,我找了几张同学们熟悉的图片,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初步认识平行。2、观察思考,寻找平行。在初步认识平行后,我又安排了三个层次,让学生寻找并深入体验平行。先是在生活中找平行,并用刚才所学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接下来在铅笔盒中找平行,为下面的创造平行作铺垫。然后让学生在学过的图形中找一找,共有几组平行线。最后在一个正方体的图中找平行,发展学生的空间感,并结合实物观察,体验不同平面的两条边。再次感受平行的概念,深刻体会同一平面的意义。3、动手操作,创造平行。让学生想办法在格子图和白纸上各自创造出一组平行线。 4、观察感悟,画出平行。让学生自学课本上画平行线的方法,再通过任意画一组平行线,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过一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这三个层次,让学生掌握画平行线的方法。5、归纳收获,总结平行。

课堂教学中,总体感觉时间非常紧张,在学习画平行线时显得太仓促了。教学怎样画平行线比较费时,学生不能很快接受并掌握。看似简单的问题,学生为何不能较快地掌握呢?照着书上一模一样地画,怎么也这么难呢?看着一些同学在画平行线时,不知道尺到底该怎么放,真为他们着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课后我认真地反思了这节课的成败。不是学生的问题,是我教学方法的问题。学生虽然会模仿书上的画法,但是并不真正理解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来画,所以只要线条换了个方向,学生就无从下手了。看来问题出在平移,怎样才能让尺平移。为了让所有同学都看清楚这一发现,我在课件中做了一段动画。小正方形在格子图中沿着某条直线平� 在这一活动过程,学生深刻理解了平移的方法,只要让物体沿着某条直线移动,就能实现平移。有了以上的铺垫,此时,再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让三角板平移,学生就不难想到再用一把直尺就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它紧靠三角板的另一条边,固定直尺,就能让三角板沿着直尺的一条边平移了。而且方法也不止书上的一种。对于没有想到办法的同学,也可以让他们在书上寻找答案,自学课本上的内容。

学生有了平移的体验,在画平行线时,感觉轻松了许多,也节省了不少时间,更让人惊喜的是,有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画出平行线。有同学想到了用另一块三角板或量角器代替直尺,起到沿这一条直线平移的作用,只要是直的都可以利用。还有的同学发现用直尺靠在三角板的第三条边,同样也能让它平移。更有同学把直尺与三角板交换位置,让直尺沿着三角板的任意一条边平移。

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平行线的方法,还能灵活地运用它。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他们发现了更多有关平行线的知识。比如:能画出无数条互相平行的直线,但是过直线外一点却只能画出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以及如何检验所画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篇3

1.学生基本情况:学生 63 人,其中男生 人,女生 人。上学期及格 人,占 %。班平均 77 分。

2.教育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想象和事物产生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能质质疑问难,逐步形成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态度,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经过自己的努力,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教科书中的“你知道吗”栏目和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爱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体会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新| 课 |标| 第 |一| 网

(2)智育目标:期评及格率达到 95 %,班平均达到 80分 。

(3)基本技能: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想象和事物产生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能质质疑问难,逐步形成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态度,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经过自己的努力,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教科书中的“你知道吗”栏目和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爱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体会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4)单元考试 9 次。

(5)作业批改:详批 全部 次,略批 次,查 次。(详批、略批主要指作文批改,其余学科均为详批)X k B 1 . c o m

3.知识体系及其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具体的活动,初步建立升和毫升的概念,知道1升=1000毫升。(2)理解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试商和调商;理解商不变的规律,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能正确解答连除的实际问题。。(3)会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物体;能根据物体的形状选择相应的视图或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4)会用简单的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分段整理数据,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⑸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综合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并能按步骤实施解题。⑸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能列举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能对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⑹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会解决一些稍复杂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⑺了解角、垂线、平行线的特征,会画角、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会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难点:(1)掌握用“四舍”法或“五入”法试商后需要调商的除法笔算方法,能根据简便计算的过程确定除法计算的余数。(2)能根据物体的形状想像相应的视图,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3)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确定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4)灵活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⑸判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⑹理解射线和直线的特征,初步建立无限的概念;会用量角器量角,会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4.教研教改自学活动及主要措施:

(1)研究(参与研究)课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操作活动的实效性探究

(2)参与集体备课 10 次, 互相听课 20 节,上教研课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3)帮助同年级组老师提高教学水平或接受同年级组老师指导,或与同年级组老师互相听课。

(4)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X k B 1 . c o m

◎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充分整合数学教学资源,向每一节数学课要效率。

◎与家长联系,双管齐下,共同督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难点。

◎平日教学实行过关制,做到段段清,让每个学生都掌握好每个知识点。

◎帮助学生主动发现自身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及时作出调整。

◎在学生中建立竞争型学习机制,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上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概括、推理。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数位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复习 6′ 1、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请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零七十 七百八十 四千零三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学生在自备本上写数后交流。

新课 22′ 一、教学例2:

1、板书:三亿 三十亿九千万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问:这些数怎样写?

2、问:这些数的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板书:

三亿写作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写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写作700300200000

3、想一想:整亿的数怎样写?

4、重点分析“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这一中间有零数的题型

5、练习:做一做中的练习。

1、学生试写。

2、学生根据自己的写法回答。

3、学生归纳:有多少亿,就在亿级上写多少,再写8个0。

4、学生练习。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计算细心,书写整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x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出示26页“摘西瓜”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x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写在练习本上)x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28+34+23=

(3)学生讨论: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然后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4)引导学生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

(5)指名学生板书:

28x62

+34x+23

------x--------

62x85

(6)师:为了写起来方便,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写,边说边板书:

28

+34

------

62

+23

------

85

(7)引导学生写明答案和单位,让学生分析一下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

(8)课件出示:练习:让学生完成26页做一做,46+25+17=

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订正。

2、教学例2。

(1)测试课本27页“运西瓜”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让学生列出算式,老师板书:85-40-26=

(3)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4)师: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请写在练习本上

(引导学生根据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连减的竖式写法)

(5)展示学生的连减竖式

师:除了这个竖式写法,还有不同的写法吗?

如果学生想不出来,引导学生看书本27页小男孩的算法和写法:

第一步:85-40=45可以口算,不用写算式。

第二步:x45-26x(要求学生能口算的尽量要口算,口算有困难的可以用笔算)(6)学生讨论:除了用85-40-26这种方法进行计算,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进行列式计算吗?

(7)学生回答(师引导学生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还剩多少个?)

(8)师板书:40+26=66(个)85-66=19(个)x课件出示。

(9)把例1例2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算式的特点(连加连减),并板书课题。

(10)练习:27页做一做第1题

54+20+16=

90-58-24=

三、实践运用、拓展思维。

练习五第1题,车上原来有67人,现在有多少人?

试一试

56+34-20=

78-24+39=

练一练:星星合唱队原有52人,有9名同学毕业了,新加入15人,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填一填,跳绳比赛,(1)前两次比赛结束时,小聪共跳x下,小明共跳

下,小亮共跳x下。

(2)第三次比赛,小聪跳x下,小明跳x下。

(3)小亮获得第二名,他三次跳的总数可能是多少?

他第三次可能跳了多少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畅谈,师小结。

知识应用:把每一横行、每一竖行和每一斜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最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页例3。

【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

15×8=

25×4=

170×5=

26×100=

30×50=

32×300=

36×20=

9×800=

42×400=

8×600=

20×300=

240×5=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学生开火车练习。

2.引入。

买一个文具盒需12元,买2个文具盒需多少元?(24元)买4个文具盒呢?(48元)买6个文具盒呢?(72元)买文具盒的个数越多,所需的钱就越多。那么在乘法算式中,积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ぃò迨榭翁猓夯的变化规律)

二、自主探究

1.投影出示例3。

(1)6×2=12

(2)20×4=1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2.仔细观察两组题目,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充分讨论,互相说出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交流看法,在学生汇报中点拨。

(1)左边第一道算式与第二道算式比较,哪个因数没有变,哪个因数变了?是怎样变的?积又有什么变化?

(2)左边第一道算式与第三道算式比较,又有哪些地方变与没变呢?

(3)请将左边第二道算式与第三道算式也作类似的'比较,发现规律。

(4)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你的发现吗?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分别乘10、100,积也分别乘10、100。

(5)用以上的方法比较右边三道算式,概括出你的发现。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分别除以2、4,积也分别除以2、4。

(6)你还能举例说说你的发现吗?

3.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几或除以几。

4.教材第51页“做一做”第1题。

(1)你能看出每组算式有什么规律吗?小组交流,独立填写得数。

(2)指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51页“做一做”第2题。

(1)要求学生先弄清题意,想一想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点名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方法一:200÷8=25(米)25×24=600(平方米)

方法二:200×(24÷8)=600(平方米)

追问方法二的同学,说说自己的做法。(长不变,宽乘3,面积也乘3)

师:你的方法真巧妙,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教材“练习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得又对又快,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能说说今天在学习过程中所发现的规律吗?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3.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初步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一些基本方法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记数单位以及各记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数级、数位、记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课件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数。(出示投影)

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

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

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些大数。(板书课题)

2、介绍主题图(出示主题图)

谁能尝试读出上面这些数?

指名读数,并让学生说说他是怎样读的?

二、探究交流 解决问题

出示例1:13819000这个数有多大呢?

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万”。)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2.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将13819000按数位顺序写出。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3)学习“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完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之间互相说数,一个一、一万一万地说,另一个拨。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收获。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感知平行线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平行线,了解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

1、初步感知,尝试判断

师;上课一开始,让我们先来看一小段录像(播放录像)

师:录像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啊? 生:开窗户。

师:开窗户过程中,这扇窗户在做什么运动呢?

生:平移

师:是的,平移是我们上个学期学过的知识,你们学得很好。我们看,窗户的一条边一开始在这个位置;平移之后,到了这个位置。你知道这条边与这条边的位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平行

师:你的知识面真广,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行线。

师:你知道平行线吗?

高老师这里有几幅图,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图画出了你心目中的平行线?

生1:第1幅、第5幅、第7幅。

生2:就第1幅

生3:1 和5

师:看来,同学们对平行线都有自己的认识。到底你的想法对不对呢?,学完这节课后,相信你一定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

2、充分体验,探讨本质

师:那么数学上,究竟什么是平行线呢?

我们来看:

窗户这两条直直的边我们可以看成是两条线段,这条线段如果向两端无限延伸、延伸。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看到的两条直线会怎样?会相交吗?

生:不会

师:都说眼见为实,这两条直线我看到的部分的确是不相交的,可是无限延伸之后我看不到,你凭什么说他们永远不会相交呢?

生1:因为延长是不会弯过来的。

生2:他们不会越来越近,最后靠在一起。

生3:它们之间的宽度始终不会变的。

师:宽度一样,其实就是说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课件验证)

因为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无限延伸之后始终保持着这样的距离,所以,他们永远不会相交。

3、提升概念,再次判断

(板书并口述: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师: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我们也可以说其中一条就是另一条的平行线。

如果我们把两条直线分别标上名字,AB和CD,我们就说直线AB平行于直线CD,记作AB∥CD

师:我现在如果把这两条直线都斜过来,现在他们相互平行吗?

生:平行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永不相交。

师:我们回头再来看刚才的8幅图。

⑴你能利用刚才学习的概念,找出这里的平行线吗?要说出充分的理由。

(重点讨论学生初次判断错误的、有争议的或不敢肯定的。是平行线,为什么是;不是,又为什么。使学生对平行的认识更加深刻)

⑵指图⑦只有一条直线,你能帮他找一天和他平行的直线吗?

生:图1

师:上面一条还是下面一条

生:两条都和图7的直线平行

4、生活中的平行线

师:这些直线是相互平行的,生活中你还能找到这样的平行线吗?

生1:黑板的上面和下面

师:是的,黑板的对边是相互平行的

生2:桌子的这两条边是相互平行的

师:你指桌子的对边是相互平行的吧,我希望同学们能表达得清楚些。

师:高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片,你能从中找到平行线吗?

生1:那幅画的对边是相互平行的

生2:楼梯扶手的两条边是相互平行的

生3:护栏竖的和竖的是相互平行的

师:是的,现在再来看看这里

生1:爬干都是平行的

生2:瓷砖的对边是平行的

生3:花坛的对边是平行的

师:看来生活中的平行线还真不少。有个小朋友叫淘气,他发现所有的窗户都太像了,没有一点儿创意。于是,他设计了这样的新型窗户。

师:你能接受淘气的设计吗?为什么?

生1:不同意,因为这样的话,窗户就无法移动了。

生2:如果窗户往右移就会掉下来。

师:看来,平行不仅美观,还很有用。

刚才同学们找到的都是静止的,现在让我们看看运动中的平行线。

每周一我们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国旗的上边从这里平移到了这里,他们是相互平行的。

师:再看看这副图。箭头从这里平移到这里。同学们,线段 HG一开始在这里,平移后到了H1G1,线段HG和线段H1G1平行吗?那你能从平移前后的箭头中,找出类似的相互平行的线段吗?

生:线段AD平行于线段A1D1

二、动手画平行线

1、师:现在同学们都认识了平行线,你能在白纸上画平行线吗?

请同学们拿出白纸,看第一题,高老师已经给你们画好了一条直线,现在你能画出它的平行线吗?

注意:你在画的时候想一想,按照你的画法能保证一定平行吗?

生:动手操作

展示:1、量距离。2、沿着一把尺的两边画。3、直尺平移

师:画这条线的平行线,可以画几条啊?

生:无数条

师:现在,你对这三种方法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说说各种方法的局限性)

师:看来每种方法各有各的有点和缺点,因此我们在画平行线的时候,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2、师: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方法完成第二题。

教师掩饰直尺平移法,

注意点:1、对 2、靠 3、移 4、画

2、师:现在先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任意一条直线。

生:……

师:现在请同桌交换白纸,给同桌画的直线画一条平行线。要求先一个人画另一个看,看同桌画得对不对,然后再交换,听明白我的意思了吗?好,开始。

三、总结,交流

学了这节课后,你对平行线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平行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

四、拓展

师:请同学们看这两条线,它们相互平行吗?

师:它们都在长方体的哪一个面上?

师:请同学们注意(转动盒子,使两直线异面)

师: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那它们平行吗?

那你觉得我们在说两直线平行时,是不是还应该加一个前提条件啊?

概括: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板书设计]

平移与平行

平移平行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课文第33页的内容及第34页的“练一练“)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教学关键:

联系实际,灵活处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同桌准备一张报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实物投影呈现图片。

略。(图片可以是课文主题图,也可以自选)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提出问题。

教师:你能估算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二、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 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 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 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 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概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允是2000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2、出示具体看台数据,进行估算。

(1) 幻灯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 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引导提问: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12×6×28或72×28

(3) 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即:70×30=2100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三、 课堂活动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题。

题中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四、 巩固练习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2-4题。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10

本学期时间短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册知识培养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教学,圆满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根据本班情况,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迁安市单元目标尝试教学》为指导,以生本教育和尝试教学问依托,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分类学理论、LT学习策略,确立落实课程标准规定学科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知识分类,明确学科知识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价的问题,以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全面落实每个学段的学科素养。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孩子在经过三年半的学习生活后,已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基本上能做到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具体情况如下:

上课时善于动脑,积极发言,平时又乐于帮助同学,学习成绩优秀的占班级总人数的近40%,是这个集体的主体力量。他们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较好,团结同学,不仅能较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还能和后进生结对,解决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但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还有待加强,竞争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激发。

基础较差但要求上进的学生有李悦萌、刘佳鑫等,他们上课能积极发言,认真完成作业,态度好。学习方法单一,不够灵活。尤其王俊懿、李泽等同学由于惰性自控性较差,课堂作业不能及时上交,家庭作业要么不做,要么胡诌。虽多次说服,但很难见效。曹帅、韦新源、马圣然、陈烁等缺少学习毅力,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李明娜、周皓月、李林浩等同学由于不能正确分析理解题意造成学习困难。这11名同学是本学期的培养重点,希望从习惯到最终成绩都能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本班学生由于年龄、农村家庭环境等差异,导致本班学生差异较大,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经历充分发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质疑精神,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三、教材分析以及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九个单元,“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等四个领域的单元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

(一)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

1、在具体的情景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结合现实情景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估算。

3、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数表示事物,并能交流。

4、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并指导2、3、5的倍数的特征。

5、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数 的所有因数。

6、知道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数的运算

7、会口算百以内两位数乘(或除以)一位数。8、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9、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运算中简单的数学规律。

(二)空间与图形

图形的认识

1、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点。

2、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

3、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直到两点间的距离。

4、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5、结合生活情景,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测量

6、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度,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30°、45°、60°、90°的角。

7、了解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知道 1升=1000毫升。

(三)统计与概率

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1、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描述数据过程(必要时可使用计算器)。

2、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

3、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4、能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条形统计图。

(四)综合应用

1、有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3、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四、小组合作学习目标

1、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目的。

2、学生学会在课堂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3、学习小组分组合理,形成有效的班级竞争。

4、班级约定,学生学会发言、学会倾听他人意见。

五、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课改实验,我所任教的班级共有六个学习小组,有两个小组合作学习能力较低,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指导。其他四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能力较强。大多数学生能够大胆质疑,但质疑的深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联系学生生活经历充分发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质疑精神,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2、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3、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4、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5、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6、建立合作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建立长期的互助合作小组,每组成员4―6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讨论、交流,逐步培养学生敢于发言,善于倾听的意识。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质疑,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7、落实小组评价机制,将小组显性评价落实到底。通过日评价、周评价、月评价,评选出优秀小组、优秀小组长、质疑小能手、倾听之星等。

8、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10、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11、分层作业。把书上作业分成三类,取基本的学困生和中等生做,多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稍有变化的题让中等生和优生做,多给中等生机会,鼓励学困生做;难度较大的题让优生做,给优生表现机会,鼓励中等生做。另外,单给优生留一些作业,号召全班做;适当留一些实践发展性的作业让全体学生尝试。

12、培优补差。本学期和三名学困生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共同努力,指导家长做好辅导工作,让他们三名学生成绩有所提高;在学校,我利用课间时间给他们补课;利用学困生的进步来影响和带动其它学困生,也是对学困生的鼓励。

13、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遵循合适的教学方式是独立思考――尝试解题――合作交流――比较归纳――反思小结――形成体验。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悟解题策略,形成解题策略,体会策略价值,自觉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真正做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七、教学进度及周课时进度安排

按教育局教研室统一安排

总之,在新的学期,我将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中心,以推进新课程为动力,以科研课题研究为抓手展开工作。我们将迎着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东风,沿着我们既定的目标,勇敢攀登,再创教学改革新辉煌。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苏教版

4.最新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英语教学计划

7.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二单元教学计划2016

8.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年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10.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3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1

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

第3课时 练习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5-7页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

2、能对一些常见容器的进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使用合适容量单位。

教学难点:

对常见的容器进行估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关于容量单位你有哪些认识?

2、出示练习一第1题情景图。你发现了什么? 3.练习一第2题。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二、练习指导。

1、第3题。

出示各生活用品,先学生估计下容量。再在课本上完成选择。

2、第4题。

学生同桌交流后指名回答。

3、第6题。

出示生活中物品,先让学生估计下容量,再在课本上完成选择。

4、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选择容器的容量单位的?有什么技巧?

5.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第9题。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每个量杯中液体各有多少毫升?你是如何读出数值的`?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毫升?比1升多吗?

7、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如何比较的?

8、第11题。

(1)学生独立审题后让学生先说说你获得哪些信息?5岁儿童应该按照哪个剂量来服用?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注意用药安全。

三、布置课后练习:

到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物品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毫升;有哪些物品是用升坐单位的,各是多少升。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现在对于升和毫升有了哪些认识?

2020年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前题诊测

1、提问: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24+480÷6205÷5×8

432-23+5525×18-400

先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用分步式独立解决“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这个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说说分步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组织讨论“213-78÷3”这个算式是否符合解决此题的顺序,进而探讨出用小括号“()”来帮忙。

③引导归纳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的“算一算”。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4题。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

教学第13-14页例4和“练一练”,练习三第8-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这类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生活多校化,进一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在自我探究、小组合作等过程中,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列式解答。

难点:弄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会选择正确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看图提问(展示课件图),列式解答

有224本书,平均放在两个书架上,________________?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有3层,每层放了28本书,一共有多少本书?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说一说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小结:同学们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并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下面,老师带大家走进学校图书馆看那里有什么数学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设计意图:用除法解决的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和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知识,三道有针对性的复习设计,把学生引入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同时,线段图的复习,也为学生作了学习方法的准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爱看书吗?开学了,图书室买来许多新书,图书管理员要将这些书放在两个书架上,怎么放才好,你们来帮帮他好吗?

1、观察分析:

(1)课件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书架,每个书架4层,一共有224本书)。

(2)你从这幅图上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3)图书管理员让我们给他帮什么忙呢?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2、合作探究:

(1)现在请4人一小组在一起商量讨论,可以怎样解决,最后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最好,开始!(小组讨论商量一下,怎么解决)

3、汇报交流:

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组的方法?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224÷2=112(本) 方法二: 4×2=8(层)

112÷4=28(本) 224÷8=28(本)

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先算它?它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的?师:好,谁能完整的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第一步先求出每个书架多少本 第一步先求出两个书架一共多少层

第二步再求每层多少本 第二步再求每层多少本

(教学预设:如果学生中出现方法三224÷4÷2,则请他说出理由,如果学生说不出,则用假设法帮他解释,并请他和其它两种方法比较,哪种方法更容易理解算理,建议他及其他同学尽量选择自己能解释的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现在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教师要有准备的捕捉到课堂上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并为学生提供民主的,和谐的环境,引导学生从方法多样化走向方法优化)

我们来看看番茄宝宝和青椒宝宝,它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我们小朋友一样,它们也用了两种方法解答。

(设计意图: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多人的思维在碰撞中会发出炫目的火花,在这里恰到好处地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而且为思维的碰撞提供了机会,线段图方法的运用,也可以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直观支撑)

4、讨论比较:

这两种解决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步计算,第二步都是用除法,最后一步都是求的是“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不同点:

1.第一步求的问题不一样。第一种方法求的是每个书架平均放多少本书,第二种解法第一步求的是两个书架一共有多少层?

2.第一步用的计算方法不一样,第一种解法第一步用除法,第二种解法第一步用的是乘法。

3.单位名称也有不同。第一种解法两步单位名称一样,都是“本”,第二种解法第一步的单位名称是“层”。

小结:其实,有很多数学问题都会有几种方法解答呢,虽然解法不同,但目的却是一样的,都达到了解决相同问题的目的,这两种方法的最后都是求出“每层放多少本书?”所以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用连除,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用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来解决,以后你们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可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还要提醒你们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算,你要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

(设计意图:及时地安排对比,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养成及时反思的好习惯,逐步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我们帮图书馆的白菜老师解决了问题,白菜老师要表扬大家呢!

(课件音响:谢谢小朋友们,你们真棒!)

告别白菜老师,我们一起到科技馆去参观。

5、“练一练”。

你们帮图书管理员解决了问题,他很高兴,不过他还有一个问题,想请你们再帮帮他,好吗?明天是周末,上图书馆看书的人很多,他想把四年级168人分成4队,每队3组,每组有多少人?

(1)你从图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豆荚老师请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独立完成。

(3)汇报交流,每一步算出了什么,核对结果。

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三、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1、听说同学们今天学习用连除解决问题的本领,连老爷爷也要来请小朋友们帮忙了大家愿意么?

出示练习三第10题。

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2、出示练习三第11题

小萍和小明去买乒乓球拍,请观察图上的信息列式解答。

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检查。

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供了一些与例题数量关系相似但题材各不相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闯关游戏

第一关, 快速连线(把问题和相对应的算式连起来)

学校有4层教学楼,每层6个教室,一共放了120盆月季花

①平均每层楼放多少盆? 4×6

②平均每层楼每个教室放多少盆? 120÷4

③一共有多少个教室? 120÷4÷6

第二关,火眼金睛(选择正确答案序号)

(1)拍8元,小红和小军每人买了一副,一共多少元?

A、 8×2×2 B、 8÷2÷2

(2)小红浇了左边接3排小树,妈妈浇了右边的3排小树,一共浇了192棵,平均每排小树有多少棵?

A、192÷(3×2) B、192÷3÷3

第三关,真刀实枪(解答下面应用题)

(1)一盒羽毛球有8个,6盒装一箱,一共卖96元,平均每个羽毛球多少元?

(2)学校有288名同学参加运动会,4个方阵表演,每个方阵站6排,平均每排多少人?

(3)2只青蛙3天吃掉害虫486只,平均每只青蛙每天吃掉害虫多少只?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解题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解决此类问题的认识。)

四、总结全课,质疑解难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同学们学得都很好,会选择合理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解题,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解答学生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8、9、12-14题。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4

第六单元可能性

第2课时可能性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69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列举出简单随机事件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能正确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和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能对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

教具准备:

数字卡片、红、蓝铅笔、正方体、红、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本课练习内容,板书课题。

二、完成练习十第5—9题。

1、第5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说转动每个转盘,指针落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分别是怎样的,再逐一回答书上的问题。

2、第6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思考放铅笔的方法,再按要求完成操作。

展示、交流。

3、第7题。

摸出的`结果可能有多少种?

(共有9个样本,因而就是9种)

摸出单数的可能性大,还是双数的可能性大?

(单数几个?双数几个?)

4、第8题

学生做这样的正方体,同桌合作,试一试,并填写统计图。

5、第9题。

先估计再实验。

三、思考题

列举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再进行判断。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混合加减运算。

4、能运用小数加减运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2、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混合加减运算。

3、能运用小数加减运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

11课时,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第2-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书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二、小数的意义

1、自学小数的意义(看书第3页)

2、小组交流

3、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

4、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米。

5、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三、运用拓展

1、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是1,请你表示可以吗?小组讨在此处键入公式。论一下,你打算怎么样表示?为什么?

1、阅读书上P2的生活中的小数。

2、学生试着解释这些小数的意义。

3、一同探究小数意义。从长度单位“米”来研究小数产生的必要性。用1米的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有诸多不便。有时不足1米,因此我们可以把1米怎么样?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16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94~96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教学重点:

根据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使学生在根据实验数据设计条形统计图时。

教学难点:

体会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空白统计表,空白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制作小组蒜苗种植高度统计表

1、出示数据,阳光小组蒜苗第15天生长情况

2、观察数据,制作小组蒜苗种植高度统计表

请组长把你们的统计表拿出来。找到了吗?那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同学一起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好吗?开始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深入小组,及时指导。

师:有些小组已经用行动告诉我他们已经完成任务了,那让我们在心中期待其他小组赶快加油。我们在等着你们,加油啊!

3、汇报

师:现在大家都完成了,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来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统计的情况呢?

师:通过观察他们小组的统计表,你能看出他们小组中谁种的蒜苗长的最高,谁种的蒜苗长的最矮吗?

指名说一说。

师:通过统计表的形式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他们这一小组谁种的蒜苗长的最高,谁种的蒜苗长的最矮。除了统计表,还有什么形式可以很形象的表示出你们小组的蒜苗种植情况呢?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图

三、引出统计图,并根据实验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1、观察空白统计图,并提出问题

师:那正好在你们的桌面上老师给你们提前准备了一张统计图,现在请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了解一下这张统计图。

学生认真观察,初步了解这张统计图。

师:通过你们刚才初步了解这张统计图,你们有没有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统计图设计的格子有限,按照以前所学的统计形式,无法完整的统计出他们蒜苗成长的记录。

2、小组讨论,寻找解决策略

师:那既然大家都遇到了这个难题,那我们就在小组里先商量一下,遇到的这个问题如何去解决?

小组讨论,商量对策。

让学生汇报一下他们小组商量的。方法,教师简单评价。

3、小组合作,绘制统计图

刚才大家想了出了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好办法,它解决格子不够用的问题。那么每张图上的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还要与所画条形的数据有关。如果数据很大,那么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也多,数据小,那么所表示的单位也小。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

小组商量一下,哪种办法适合你们小组,你们就选择哪种办法来解决,好吗?那开始绘制这张统计图。

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利用统计表和方格图,制作统计图。

说说统计图中的一格表示多少。

小组活动,教师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同学们的问题和困惑,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师:行动快的小组现在已经在心里为你们加油了,加快速度。已经完成的小组可以再看看你们的统计图。考虑一下一会介绍的时候怎么说?

4、介绍小组绘制的统计图

师:怎么样?准备好了吗?

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设计情况告诉我们?

重点请学生说说是怎么解决格子不够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想出如果格子画不满或者突出一点的时候,可以在相应的条形上标出数据。

师:如果有哪个小组也遇到了格子画不满或者突出一点的情况,那就按照你们自己找的好办法,把你们小组的统计图稍微修改一下。

组内修改,教师巡视。

5、小结,说一说你觉得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直观,形象)

四、练习读图,获取有用信息

五、小结

六、小调查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映,比如:一年中每个月的电费、水费等,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统计,并在附页3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创设“”假期情景 ,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

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 探索新知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

1、小数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

2、什么叫小数?(小数的意义)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师生分析问题

1、师生小结小数的意义

(1)象“、、”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学习小数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考考你”;(练一练)第1题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小结

1、了解小数的历史。(小资料)

【了解小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五、作业布置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完成《作业本》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算理及笔算方法。掌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估算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渗透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正确笔算,提高一次计算的正确率。

2、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15×6= 140×3= 29×2=

56×10= 17×30= 80×5=

140×6= 240×2= 5×24=

2、笔算下面各题。

629×53= 408×75= 1200×40=

注意:为防止丢进位数,在没有达到熟练之前可以标出进位数的方法,但必须在练习中逐渐锻炼用自己的脑子记住进位数。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在学习中更容易出错,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在订正时可以增加对比。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要问清学生,为什么可以把0甩出去进行简便运算。以1200×40为例,可以这样理解。

1200=12×100 40=4×10

所以1200×40=12×4×100×10

这就是”因数末尾有0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的道理。

二、综合练习。36页第1题。

30×6 16×7 12×30 50×60

300×6 16×70 12×300 500×60

1、比一比谁算得快。

48×23 72×12 4102×15 56×456

603×3 425×11 2460×18 35×440

2、不计算,判断对错。

58×18=4534( ) 88×34=318( )

150×40=600( ) 350×70=2450( )

三、课堂作业设计

36页第4题、5题、6题。

板书设计:

体育场

3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18

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本节课以“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直尺、剪刀、活动角等工具,通过剪一剪、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方法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活动中,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鼓励学生想出多种研究方法,尽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活动反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过程,让学生学会怎样研究问题,怎样解决问题,从中发现数学规律,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五册第37—40页。

教学目的: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通过动手操作与实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平行四边形图片;钉子板、七巧板、剪刀、平行四边形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觉得我们的学校漂亮吗?今天陈老师带大家去参观一所漂亮的学校好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参观这所学校。

(出示课件)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所学校,你能找到哪些图形朋友?

(根据学生的发言课件出现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图片。)

小朋友找的这些图形中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现在陈老师想来考考你们,(课件)这是刚才小朋友找到的长方形,你能说说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生: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现在老师要来变个魔术,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个长方形变成了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图形朋友。

(板书课题)

请小朋友再观察一遍,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你还发现了什么?�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2:我发现了平行四边形有两个钝角和两个锐角。

师:刚才小朋友通过观察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这些特点,但这是用眼睛看的,是不是准确呢?你们想通过做实验来验证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实验要求:篮子里有一些平行四边形,你们可以借助剪刀、直尺、三角板、活动角等工具,想办法来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看能不能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其它秘密,比一比哪一组想出来的方法最多?

小组实验。

汇报:小组派代表说说你是用什么办法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生1:我用笔把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画在纸上,再用它的另一条对边去比,发现了两条对边重合在一起,另外一组对边我也用相同的办法去做,我们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师:真聪明,真是一个好办法。

生2:我用剪刀把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剪一条细线下来,再用这条细线去和它的对边相比,发现这两条边重合在一起,我也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师:另外一组对边也用相同的方法证明相等,是吗?(生:对)真棒,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3:我用尺子量,也发现了对边相等。

生4:我用剪刀沿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剪下来,变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把两个三角形重合在一起,我发现了它的对边相等,一组对角也相等。

师:太棒了,这种方法不仅能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还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谁还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角的特点?

生5:我用活动角先量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再去量另一个对角,发现它的对角相等。

生6:我用剪刀把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剪下来,把这个角和它的对角比,发现两个角重合在一起,另个一组对角也用相同的方法来做,我们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师:能想出这么棒的办法来,真不简单。

生7:我用铅笔把一个角画在纸上,再拿它的对角来比,它们也一样大。

师:这个办法真不错。

(板书:对角相等)

小结:小朋友可真了不起,先观察推测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再自己动手做实验,验证并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这些特点,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一说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生: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师:看来小朋友已经和平行四边形交上朋友了,现在老师想来考考大家,请看屏幕(课件):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老师随意指到一个图形)如果� 刚才小朋友不仅反应快,而且判断准确,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每个小朋友在钉子板上围出两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边围边想围平行四边形时要注意什么?

哪个小朋友愿意上来展示自己围的平行四边形的?你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围的吗?第三条边你是怎么围的?

用七巧板拼出平行四边形。

小朋友喜欢玩七巧板的游戏吗?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1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7~88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线、角的概念,比较熟练地度量线段和角,培养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

L请学生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射线、一条直线。

提问:从线段怎样得到射线?从线段怎样得直线?

射线能量出长度吗?直线呢?

2.练习十四第1题。

(1)小组交流、讨论,并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指名汇报。

(3)提问: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3.练习十四第2题。

(1)学生试着练习。

(2)小结:经过4点中的任意两点画一条直线,最多可画6条,如果经过4点只能画一条直线,那么这4个点肯定是在同一条直线上。

二、复习角的认识

1.提问:怎样的图形叫做角?你认识了哪些角,能举例说说吗?

2.把学过的角按一定的顺序排起来。

3.提问:什么叫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4.练习十四第4题。

(1)学生观察钟面后,先说说钟面上的分针从12起各转动了几分?

再说说形成的角是什么角及其度数。

(2)说明:分针从12起转动不满15分,形成的。角是锐角;转动15

分就形成直角;转动30分就形成平角;转动1小时就形成周角。

5.练习十四第5题。

(1)按图示,同学们将正方形纸折一折,再展开。

(2)完成之1、/2、/3度数的填写。

(3)提问:直角和平角有什么关系?直角、平角和周角有什么关系?

(4)再按图示将正方形纸中一个直角等分折成3折。

说说自己的发现,并算算图中三个角的度数。

6.提问:你怎样知道一个角的大小?用量角器量角时要注意什么?

(1)练习十四第6题。

学生先估计角的大小,再用量角器量一量,看估计的是否差不多。

(2)练习十四第8题。

①学生先填写出八个方向。

②同桌两人活动:量任意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

7.提问:如何用量角器画指定的度数的角?

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三、思考题

先自己想方法,再组织汇报交流,可以通过测量,也可以通过推理比较。

四、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2020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20

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关键: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学生发言。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动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这个在中国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工具,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达35,000所。韩国的珠算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

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计算机发展史:

■ 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

■ 1964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代表。

■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1、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 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2、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三、总结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四、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

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2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的事例,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有效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感受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此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参与探索并发现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听《幸福拍手歌》,看老师的`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数字?(5),老师从中也得到了一个数字4,你知道它指的什么?(4个间隔)

2、手上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数中的问题。

二、探究规律

1、我们学校为了进一步美化校园,学校决定把操场边一条20米长的小路,也种上树。如果让你来种,你会考虑哪些问题?

2、出示:学校操场上,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每隔()米种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

(1)你会考虑每隔几米种一棵比较合理。(2、4、5、1、)

(2)除了每隔几米种一棵外,你还会考虑什么?(两端种)

(3)如果选择隔2米种一棵,你猜要种几棵?4米、5米呢?

(4)有什么办法验证?(画图)

3、学生选一种画图,填表格。再展示、汇报。

4、观察表格,你发现什么?(间隔数比棵树少1)

间隔数怎样求?棵树怎样求?

5、让我试一试

(1)、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

(2)、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

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6、16米长的一条小路,如果在它的一边每隔4米种一棵树,需要几棵树?

(1)、读这题你发现什么?什么信息没告诉你?你说可能怎样种?

(2)、分别把这三种情况画一画,列式算出棵数。

(3)、汇报,总结规律

两端种一端种两端不种,它们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7、说说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现象

观看课件,说出这些现象分别属于哪种情况。

二、练习、深化

(一)、算一算,填一填

1、同学们排队,12个同学站成一列,每相邻两个同学的之间距离是2米,那第一位同学和最后一位同学间的距离是()米。

2、一根10米长的木头,每两米锯一段,需要锯()次。

3、戴老师从一楼底层去某教室上课,走一层楼有10个台阶,走了50个台阶,你知道戴老师到()楼上课吗?

(二)考考你

校门口摆一排串红,一共12盆,再在每2盆串红之间摆3盆菊花,一共摆了多少盆菊花?

三、总结:

今天我们又解决了生活中什么问题?你会运用吗?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篇22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怎样才能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成绩,让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呢?精品学习网编辑了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欢迎阅读!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有40人,学生较为活泼、好动,字体书写较工整;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在以前的学习中知识点没有掌握牢固,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有十来个,基本掌握所要求的内容,而中下层生比较贪玩,基础差,计算能力不强,尤其是对应用题难于理解,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补缺,通过个别辅导,争取把成绩赶上来,努力提高班科全体成绩。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一)除法;(二)角;(三)混合运算;(四)平行和相交;(五)找规律; (六)观察物体;(七)运算律;(八)解决问题的策略;(九)统计与可能性;(十)认数;(十一)使用计算器;(十二)整理与复习。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数量关系的过程,认识较大的数,在理解大数目的意义、利用大数目进行表达和交流、把大数目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估算和估计实际问题的结果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数感。

(2)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运算顺序、运算律,以及用图形、字母表示运算律的活动过程,发展初步的符号感,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3)在认识射线和直线,进行几何体与视图相互转换,研究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以及周角间的大小关系,体会直线间的位置关系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的技能。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会根据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设计简单的游戏。

2、能力目标:

(1)能在教材提供的现实情境中看到数学内容,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2)能通过两步计算或综合算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逐步养成计算后回答问题的习惯;

(3)能找到生活中应用两点一条直线的例子和应用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例子;能应用两点间线段最短,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等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中获得有用的数据信息,能读懂媒体呈现的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5)能通过修改和重新设计游戏规则,实现游戏的公平;

(6)能主动与同学合作开展学习活动,积极与同学交流学习的思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体验。

(7)在教师的组织下反思自己的学习,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

(1)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想象和事物产生好奇心;

(2)在学习过程中能质疑问难,逐步形成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态度,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

(3)经过自己的努力,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4)从教科书中的“你知道吗”栏目和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体会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四、本册教材重、难点:

教材重点:

除法、角、混合运算、平行和相交、运算律、解决问题的策略、统计和可能性、认数。

教材难点:混合运算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教学措施:

1、适当加强口算的教学。

2、合理安排,提高应用题教学的质量。

3、加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

4、通过直观和操作教学概念和法则。

5、加强对学生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六、教学进度:

按教研室下发的进度授课

七、数学活动安排

1、计算能力竞赛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达到学以致用

上文就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希望对大家数学成绩的提高有所帮助。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最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3

设计说明

本课时主要教学的是大数的读、写方法,万以内数的读、写经验为本节教学内容的学习提供了学习基础,鉴于本课时的知识特点,我在本课时的设计上主要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1.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并探究多位数的读、写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数学,应该把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自主的、多角度的、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整节课的设计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变成合作探究的过程,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2.教学环节层次清楚,由易到难,层层推进。

无论是在多位数的读法还是写法上,本设计都遵循由易到难,分层推进的思想。例如在设计多位数的读法时,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再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清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计数器若干个

学生准备

整数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激发兴趣。

(1)提问:你知道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是在哪一年吗?谁知道我国总人口数大约是多少?知道首都北京的人口数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课件依次出现北京、安徽、香港的标志性建筑图片,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分别是哪个城市吗?(学生欣赏的同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文字表示的数据)这些数据都比较大,应该怎样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口普查中的数学问题。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4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教学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2、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 三边相等

2) 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 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1、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交流——汇报

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交流讨论——汇报

四、综合练习:课本P127 8 P130-13110、11、12、13

总复习——三角形的练习卷

复习目标:1、通过讲评练习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更清楚。

2、熟练画出三角形的高和底

3、三角形按角分和按边分的分类,以及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来求三角形的各角,特殊三角形的求角度。

复习过程:

1、复习概念:

概念: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4、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练习讲评:

(一) 在钉子板上画指定的三角形

注意:画的时候为了准确,需要画在钉子之间

(二) 填空:

1、一个三角形有( )条边、( )个角和( )个顶点

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来分,可分为( )、( )( |三类

3、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可分为( )、( )

注意:基础概念题,主要是给学生对知识做个梳理

4、5、6、题主要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来计算角度,除了方法外,还要强调细心计算。

(三) 判断:

1、2、3、4、5都为概念的延伸题,要求学生要记忆

6、7、8为多项选择,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公式、概念灵活做题

(四) 画高:

注:重点也是难点,放慢速度,让学生用幻灯展示作业,大家来评一评做对了没有。

学生说一说画高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1、用三角板画垂线,用虚线

2、要标上垂直符号

(五) 计算

1、在三角形中角1=136度;角2=29度;角3=?

2、妈妈买了个等腰三角形的风铃。它的一个底角是25度,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3、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35度,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注意:强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2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让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投影出示第4题:

2、问:你能说一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口算

3、比一比,谁算得快?(小黑板出示第八题)

学生比一比谁算的快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二)综合练习

1、要求学生完成第5题。

你说出口算的过程吗?

学生表述口算的过程(多名学生说一说)。

2、观察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学生先填空后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三)提高练习

1、要求学生完成第6、7题。(学生在书中完成第6、7题,说一说解题的思路。)

①第6题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②做7题时先让生读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维进行创新

164=4(元),理由:买3送1相当于买4少收16元,则平均每棵少收4元。

2、小结。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364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