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025166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2、引导同学自主合作交流学习,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同学的笼统概括能力,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口算。

5/122/5=15/77/5=11/88/13=

5/211/5=3/167/3=8/217/8=

先独立考虑,再指名口算订正。

2、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33/2=21/2=11/88/11=

1/1010=7/99/7=1/77=

6/55/6=1/55=22/3535/22=

同学先独立口算,再口答订正。观察这些算式,说说自身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观察,考虑,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同学获得积极的情感经验。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2

教学内容:

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同学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同学数,并口答。)

2.假如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同学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身分的方法合解雇。

4.假如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同学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 6÷3=2

60÷3=20

6.试一试。(同学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考虑,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同学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二。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考虑,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同学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24÷3=8 240÷3=80

一、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1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3

《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加、减运算。看黑板:814+1142=?

1956-814=

哪位同学回答一下?前面这位同学,你来回答。谢谢,请坐。这位同学的答案是:1956和1142。同学们说这个答案对吗?对,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正确。看来同学们以前学习的都很扎实,值得表扬。

那同学们知道它们的意义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的了解一下: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新授

同学们看大屏幕:小明今天放假了,想去姥姥家玩。由于姥姥家比较远,他需要做火车去,所以他今天就登上了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到拉萨的火车。大家看这列火车,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我们先来看第(1)个问题:那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为了方便,老师为大家画图表示一下。同学们谁思考出答案了?请举手。最后面那位同学说一下。谢谢,请坐。他说用:814+1142=1956(km),同学们说这样做对吗?看来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答案。大家都很聪明,答案是对的。

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式子:814+1142=1956。

这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了一个数,这样的运算,我们就把它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我们再来看第下面两个问题:

(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长1142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谁来答一下?右边那位穿白衣服的同学。好,请坐。他的答案是:1956-814=1142;1956-1142=814。

同学们,与第(1)题相比较,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给大家10分钟,4人一组讨论一下吧。我看大家都讨论出来了。老师找同学起来说一下讨论结果。前面第一组先说。请坐,这位同学的逻辑很清楚,说的很不错。他说,这个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是减法。

那在减法中,已知的和我们叫它什么呢?

我听到有同学说叫做被减数,这位同学说的很正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已知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同学们现在我们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一起来总结一下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吧。请看着大屏幕,大家一起说:

加法各部分间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3.练习

同学们,根据今天我们学到的知识,现在就来应用一下吧。,同学们看黑板上的。题,练习一下: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3043-575=

3043-2468=

嗯,做完了吗?同学们都很快做完了,第一个题目的结果是2468,第二个题目的答案是575!真棒!看来我们能利用它们的关系不用计算就可以得到结果了!

4.小结

同学们,愉快的一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谁来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

第一排的男生,你来说,哦,你说你学会了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还有它们各部分的关系,嗯,不错!谁再来补充一下呢?你的同桌吧,哦,你说利用加减法各部分关系可以不用计算就找到对应的结果!嗯,同学们的收获真多呢!

5.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就讲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做一下课本58页的练习题,另外,同学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是不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应用和作用呢?大家也可以回去跟爸爸妈妈聊聊今天我们探讨的新知识。

同学们,下课!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4

一、 课前交流

师:我看到同学们已经把自己的物品摆放好了,大家都带来了数学书、练习本、文具盒。(老师稍有停顿),我还看到了大家文具盒里有一样我特别想要借的东西

生好奇地问:什么?

师:橡皮。谁愿意借给我?

(生一个个都举起橡皮表示愿意。)

师:大家都这么热情,太感谢大家了。好,我请几位同学帮我借一下。(请8名学生

就近帮忙借橡皮)

师:(把学生的橡皮一块一块地借了过来,并表现出非常感谢的神情。)你们把橡皮都

借给我了,你写错了怎么办?

一生:我还有。

师:哦,还有,老师还想借。(直到完全借完。)

师:我借这么多橡皮,干什么用呢?

生纷纷说:你自己写错了,要擦;

做魔术;

看橡皮都有哪些形状;

用橡皮拼图。

师:我借你们的橡皮干什么用呢?哈哈,我就是为了让你们没有橡皮用。没有橡皮,

下笔会更小心一些。就算写错了,也没关系,仔细欣赏一下自己错在哪里,然后再写一写,这样您会写的更好!

(反思:“没有橡皮,下笔会更小心”,这是自然的结果。当我们知道某件事情没有后路的时候,自会多几分慎重。现在的学生大多比较浮躁,缺乏责任心,往往不肯静下心来想好了再动笔,常常是毛手毛脚,一看就动笔,一动笔就错,一错就擦。宁静才能致远,教学生静心思远,对他们的成长有好处。另外,这样一个环节的设置,还能很好的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像这次赛课,在上课之前与学生没有见面的机会,只有尽快拉近师生距离,才能减少师生的陌生感,彼此尽快熟悉,使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投入学习。)

二、 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大树,然后粘贴了9只红色小鸟)

师: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特别棒,今天有一群小鸟也想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大家欢迎么?

生异口同声:欢迎!

师:大家看,黑板上有一棵大树,大树上有好多小鸟,请大家仔细数一数大树上有几只小鸟?

(反思:这里我没有用课本上的情境图,而是创设了一个大树、小鸟这样一幅美丽的情境图,我认为这节课的情景创设比较成功。因为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新知的热情,而且还可以能很快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让学生在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时,只让学生顺着数,而没有让学生倒着数。另外,在这里如果把事先准备好的小棒发给学生,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摆10个小棒,并将它们捆成一捆,了解“10个一,可以组成1个十。”这样可以渗透“10还是个计数单位”,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生:9只(有一生说10只)

师:到底几只呢?请刚才这位小朋友来数一数。

(请说10只的学生到黑板前数,黑板太高,学生探不找,师抱起孩子数。)

(反思:今天在梨林实小做课的这间教室里没有讲台,因此黑板相对就比较高,我站在那里,最多只能够到三分之二的高度,即使图画得再低,对于一年级的小孩来说,还是很难够得着,没办法,我抱起了孩子,这样孩子就可以够得着了。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眼中时刻要有孩子。)

生:我看到老师手里还拿了一只,所以是10只。

师:哦,那现在又有一只小鸟飞了过来。(师把手中的一只__小鸟贴到大树上)那

么,现在有多少只小鸟呢?

生异口同声:10只。

(再请一生到黑板上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师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那么,在你的身上有10么?

生异口同声:有!

师:你身上的10在哪里?

生:在手上。

师:谁来数一数?

(生纷纷举手,请一生到前面面对大家数一数。)

师:除了手上,我们身上哪里还有10?

生:脚上。

师:还有么?我刚才看到有的同学在摸自己的头发,在我们头发上有10么?

生1:没有

生2:有,头发上有好多好多10呢。

师:对,我们的头发有好多好多的10呢。除了我们的身上,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很多的10。

(反思:在这个环节中,为了让学生对10有充分的认识,我让学生找自己身上的10,

孩子们参与非常积极活跃,但“数学源于生活”,如果能够更多的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情景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这样会为学生的观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

三、9和10比大小

师:我们前面认识了1-9,今天又认识了10,你知道这些数中,谁大谁小么?

生1:10大。

师:大小是相对的,我们不能只说谁大,要说出谁大谁小。

生2:10大1小。

生3:10大3小。

生4:10大9小。

(还有好多学生争着抢着想要说)

师: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要说,那每个同学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同桌互说。)

师:说完后坐端正。(稍停)大家说得真好,老师听到了好多不同的答案,不过,老师听到了一个共同的声音:10大。我们前面认识的9都那么大了,大家却都认为今天认识的10。谁能说说你怎么知道10比9大?

生1:10个比9个多了一个。

生2:9只小鸟,又飞来一只变成10只了,所以10只多。

师:说得真好!谁还有自己的想法?

生3:10个人比9个人多1个。

生4:9加1是10。

师:那么,10比9怎样?

生异口同声:大。

师:9比10怎样?

生异口同声:小。

(师板书9 10 10 9)

师:谁能用大于号和小于号填一填?

(请学生填)

师:大家注意看,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口都朝着谁?

生:10!

师:也就是说,谁大口朝谁开。

(反思:对于大小比较孩子们已经有了1—9的学习基础,这里顺理成章,比较容易,耗时过多,尤其是大于号和小于号不必再像新知一样让学生认识,也就是说应该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会的就不要讲,或尽量少讲,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得更多的东西。)

四、10的组成

师:大家刚才表现真棒!下面,老是想请大家帮个忙,大家愿意帮老师么?

生:愿意!

师:我家来了一个小客人,家里还有10颗糖,我家儿子和小客人一起分糖吃,他们两人怎么分?

(反思:情境创设能很好的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意愿,但是如果能把情境中改成学生自己,会给学生下面的语言表述带来方便,效果会更好一些。)

生1:每人5颗。

师:为什么这么分?

生1:这样分,两个人的一样多。

师:谁还有不同的分法?

生2:如果是我,我分3颗,给客人分7颗。

师:为什么这么分?

生2:因为我是主人,他是客人,我给他多一些。

师:小主人真热情!很好!请坐!谁还有不同的分法?

生3:我是主人,我留2颗糖,给客人8颗糖。

师:真大方!大家刚才有的是按照平均分,有的是作为小主人,给客人多分一些,那么,还有其他不同分发么?同桌互相说一说,比比看那组同桌合作的,合作的同桌,在下课时,黑板上漂亮的小鸟就会飞到你们的手中。

大家可以用自己的小手来帮助自己,每根手指表示1颗糖。

(学生开始同桌交流)

(反思:这里的同桌交流目的不够明确,导致后面会有第二次的交流。如果在这里交流时,我能给出更清楚的指令,如:10颗糖到底有多少种分法呢?用自己的手指代替糖,比比看,那些小组分法最多,而且还能按照一定的规律清晰地介绍给大家。此外,还可以让同桌合作,把所有的分法写下来,这样会更清晰明了,效果会更好。在这里,我也认识到教师引导的作用之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这里的“导”,应该不是“导演”,而是“向导”,要引导学生怎样有效地做好一件事,提高课堂效率需要“导”好的!)

第一组同桌汇报:我们有3种分法,第一种是我们都分5颗;第二种是我留2颗,给客人分8颗;第三种是我留3颗,给客人留7颗。

第二组同桌汇报:我们还有2种分法,一种是我留1颗,给小客人9颗;另一种是我留4颗,给小客人分6颗。

师:哪组还有不同方法?

(没人举手)

师:老师真的非常感动。大家都这么热情,除了一种平均分以外,其余四种都是在照顾客人,给客人多分一些,真好!可是,如果我家儿子有些自私,他拿着糖不舍得给客人多分一些,怎么办?你有其他分发么?

生1:那可以是给客人4颗,自己留6颗;或者自己1颗,给客人9颗。

生2:还可以是给客人3颗,自己留7颗。

生3:也可以是给自己留8颗,给客人1颗。

师:给自己留8颗,给客人1颗,总共是10颗么?

生3(摇摇头):总共是9颗。

师:是不是给老师还留了一颗呀?哦,老师这可送给小客人了,那分给小客人几颗?

生3:2颗。

师:谁还有么?大家数数现在有多少种分法?

生:1、2、3、4、5、6、7、8、9,一共有9种分法。

师:这么多分法,如果没有规律,就会写多了,或者写少了,怎样写才能写的不多不少呢?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同桌再次合作)

一组同桌汇报(边说边板书):

10可以分成5和5、10可以分成4和6、10可以分成3和7、10可以分成2和8、10可以分成1和9,然后把后边几种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就行了。

另一组汇报:

10可以分成1和9、10可以分成2和8、10可以分成3和7、10可以分成4和6、10可以分成5和5,然后把前边几种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就行了。

师总结: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第3个内容:10的组成。

师生一起说:10可以分成1和9、10可以分成2和8、10可以分成3和7、10可以分成4和6、10可以分成5和5。

(师生对数练习。)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1—3年级)学生在数学思考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这种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数学内容的学习和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逐步形成的。新课程几乎每个年级都渗透“有序思考”的方法。这里从无序到有序的逐步引导,目的就是使学生逐步学会思考问题。)

五、10的书写

师:大家说得真好,可是说得好不如写得好!大家想写出漂亮的10么?

生异口同声:想!

师:那先仔细看老师写一遍。(师在田字格里编写边说要求。)接下来先跟着我写一遍。(生跟着老师写一遍。)现在,在生字纸上,自己认真的写5个10,如果感觉写得不漂亮,没关系,仔细看一看,为什么不漂亮,然后再写一遍,争取一遍比一遍漂亮,好么?

(生开始自己书写,写完的老师边看边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不好的鼓励他再观察观察,在写两遍,看看是不是变得漂亮了。)

(反思:没有了橡皮,孩子就写得非常小心,数字写的很认真。偶尔有同学写的不漂亮,我就让他仔细看一看,然后再写2遍,看看是不是变得漂亮了一些,孩子在这样的鼓励下,一个比一个写的认真。每个孩子 都渴求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尤其是面对一位新老师,孩子的这种心情就会表现得更强烈一些。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心理体验。)

师:写完后放在桌子左上角,下课时交给老师,老师要仔细看谁写得最漂亮。

六、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10,知道了在1-10这些数中,10,了解了10的组成,还会写漂漂亮的10,大家表现真棒!尤其是中间这三组同桌,老师奖励你们6人每人一只漂亮的小鸟,希望你们今后一直能够保持自己的好习惯!(很多同学争着抢着要小鸟)也其他同学今后能像他们学习,学会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学会同桌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好么?

(反思: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我们去渗透,去培养,只有长此以往,才能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异口同声:好!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202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