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编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最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9、80页上的例2、例3,议一议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3~6题。
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20×40=18×20=16×50=240×3=105×3=208×2=301×2=209×4=
学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如果用笔算的可进行板演。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那么中间、末尾有零的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抽一个学生板演。
(2)汇报思考过程及结果,在视频展台上展出学生计算的竖式,可能有以下两种:240240×30000×307200720
7200
(3)讨论:这道题和我们前面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不同?以上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这道题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第二个竖式把240和30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24乘3,另一部分是两个0,24×3和240×30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24×3
教师:算一算24×3的结果。
学生算出24×3=72。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72与7200相比,缩小了100倍,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我们把积扩大了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计算过程?
学生:略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及时巩固,算一算课堂活动的第2小题的前两小题:230×40,380×87。
2.教学例3。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题目。
(1)根据题意,学生列式:108×18。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征?
学生:因数中间有0
(3)学生独立思考
计算,抽一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重点围绕竖式的书写,从而归纳出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要点。
3.结合两个例题,小结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师:在这两个题目中,王师傅每分行240m和列车平均每时行108km都叫做什么?
学生:速度
教师:30分和8时都叫做什么?
学生:时间
教师:要求路程,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点评:这个教学片段主要展示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并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这个过程主要由“发现、探索、小结”三个环节构成。这三个环节层层相扣,体现了学生探索新算法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4.课堂活动。
(1)怎样用竖式计算34×386?
学生按书中的程序计算完成后,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讨论得出: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简便,我们更习惯于把位数多的因数写在上面。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后面两个小题:65×408,207×20。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4~6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1页例2,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九第5~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相关估算。
2.在尝试练习中掌握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具体的数量关系。
3.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现象,并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的认识。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片、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回顾知识
1.口算:80÷490÷30800÷20 120÷4540÷903200÷802.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23866721(省略千位、百位后面的尾数)
3.估算:79÷459×42 183÷6310×194.
提问: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该怎样估算?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探讨估算除法。
(板书:估算除法)
[点评: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估算经验,做好知识的孕伏工作;同时为分散本节课的知识难点做好铺垫工作。]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
1.出示例2主题图:从重庆出发,普通客船每时行20km,大约( )时可以行207km。口头列式并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要点:将207km看作200km,200÷20=10(时)
2.出示例2第一组信息。提出问题,连贯的说一说条件和问题。
从重庆到三峡大坝全长624km,如果乘坐普通客船每时行23km,去三峡大坝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要点:624里有几个23就要行几时(为小结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作好铺垫)。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要点:可以把624看成600,把23看成20,再口算。也可以把624看成620,把23看成20,再口算。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并板书。624÷23≈30(时) 624÷23≈31(时) 600÷20=30620÷20=31
3.独立尝试练习,例2第二组信息。
从三峡大坝到重庆全长624km,如果乘坐高速快船每时行52km,回重庆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估算。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若有不会的同学,可以请教同桌、同组同学或老师。
(3)集体交流——分两个方面。
第一,为什么用除法?(624里有几个52就要行几时)
第二,你是怎样估算的?(把624看成600,把52看成50,再口算) 624÷52≈12(时) 600÷50=12
[点评: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迁移能力,并在与同学的交流中达成对猜测能力的认同感,在不断地观察和交流中,从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逐步上升为估算知识的理性思考。]
三、小结提升、完成板书
小结:
(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估算?被除数看作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除数看作整十数,再相除。
(2)从解决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四、练习巩固、熟练估算
1.第102页课堂活动。
(1)180÷90=2(时)为什么这样列式?路程÷速度=时间。
(2)581÷7=83(千米)又能发现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时间=速度。
(3)762÷75≈10(时)怎样估算的?
2.教科书第103页5~8题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教学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 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2、 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 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 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 三边相等
2) 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 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 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1、 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交流——汇报
2、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交流讨论——汇报
四、综合练习:课本P127 8 P130-13110、11、12、13
总复习——三角形的练习卷
复习目标:1、通过讲评练习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更清楚。
2、熟练画出三角形的高和底
3、三角形按角分和按边分的分类,以及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来求三角形的各角,特殊三角形的求角度。
复习过程:
1、复习概念:
概念: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4、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练习讲评:
(一) 在钉子板上画指定的三角形
注意:画的时候为了准确,需要画在钉子之间
(二) 填空:
1、一个三角形有( )条边、( )个角和( )个顶点
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来分,可分为( )、( )( |三类
3、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可分为( )、( )
注意:基础概念题,主要是给学生对知识做个梳理
4、5、6、题主要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来计算角度,除了方法外,还要强调细心计算。
(三) 判断:
1、2、3、4、5都为概念的延伸题,要求学生要记忆
6、7、8为多项选择,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公式、概念灵活做题
(四) 画高:
注:重点也是难点,放慢速度,让学生用幻灯展示作业,大家来评一评做对了没有。
学生说一说画高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1、 用三角板画垂线,用虚线
2、 要标上垂直符号
(五) 计算
1、 在三角形中角1=136度;角2=29度;角3=?
2、 妈妈买了个等腰三角形的风铃。它的一个底角是25度,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3、 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35度,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注意:强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6-17页《角的认识》,第17页“想想做做”。
设计理念:
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生活中有关图形的问题;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的图形,应注重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画图、观察和交流活动,认识射线、直线及相互间的联系,能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2.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3.学生认识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征。
4.学生在认识射线、直线和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射线的概念,掌握直线、线段和射线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建立角的概念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点击大屏幕,出现一辆大巴车,车灯发射出灯光,路上有斑马线、实线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二)认识射线、直线。
1.认识射线。
把图中斑马线其中的一条画下来。这是一条什么线?它有什么特点?
师将线段左边的端点去掉,向左边无限延长。
还能继续延长吗?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有可能延长到哪?这条线叫什么名字?射线有什么特点?
2.认识直线。
将线段两边的端点都去掉,向两端无限延长,你发现了什么?这条线叫什么名字呢?它有什么特点?
我们认识了直线、线段和射线,让我们再看看图上哪些线是直线,哪些线是射线,哪些线是线段?
那么,生活中有哪些线是直线、线段和射线呢?
议一议
1、直线、射线、线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相同点
不同点
直线
射线
线段
2、直线、线段和射线有什么关系?
(三)、教学“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1.小游戏
1、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2、在本子上画两个点,试试经过两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3、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射线,看看能画几条?
汇报结果
2.生活中常常应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知识。你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
(四)、建立角的概念。
1.让学生动手画一个角,建立角的概念。
师边演示边叙述:先画一个点,再经过这一点画一条线,这是一条什么线?
2.教学角的符号。我想用一个符号来表示角,可以用“∠”表示。
(五)拓展应用。
一、请你来当啄木鸟医生,帮果树治治病。
1.直线比射线长。 ( )
2.角的两条边越短,角越小。 ( )
3.组成角的两条边是线段。 ( )
4. 一条直线长5米。 ( )
二、摘苹果。
1、直线和射线的长度都是( ),而线段的长度是( )。
①、有限的
②、无限的
③、有的是有限的,有的是无限的
2、在一条直线上确定两点之间的一段叫做( ),线段是
( )的一部分,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 )。
①、线段
②、直线
③、射线
(让学生知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是最短的。这样的线段的长度就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六)、小结。
师生交流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的: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二)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方面
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填空(投影出示)
(1)是()分之一。里有()个。
(2)10个是()。10个是()。
(3)写成小数是()。写成小数是()。
(4)1米=()分米=()厘米=()毫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2、教学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
1000÷10=100÷10=10÷10=1÷10=
(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
3、教学小数的意义
(1)填写
①投影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
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
②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米?(板书:
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2)出示米尺教具
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③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
④师生共同概括: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影出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⑤完成"做一做"。
(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①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
②出示,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三、巩固发展
1、填表格:
2、判断:
(1)里面有4个()
(2)35克=千克()
3、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独立作业:
六、板书设计
小数的读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