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历观察讨论,操作等学习活动,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彩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分别出示两张不同的孙悟空的照片。师:学们仔细看看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2.教师引导交流:孙悟空本人没有改变,只不过是外表的打扮装饰发生了改变。
3.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变了而什么却没有变的概念。
4.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什么变了而什么没有变的有关内容。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为下一步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一):1.师:在我们在学习这个新的内容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被除数=课件出示:120÷30=(120×2)÷(30×2)=(120÷10)÷(30÷10)= 2.同学们说说这几道相等吗?(指名回答)。
3.教师引导说出商不变的性质,课件出示商不变的性质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商不变的性质,为下一步更容易的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知。
1.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把手中的纸平均折成4份,其中把3份图上你喜欢的颜色。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平均分”。
3.展示学生的作业。
4.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16份,分好之后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5.教师归纳总结,并课件出示:设计意图:同一张纸能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引导学生观察:
观察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后,教师集体指导观察,并板书:
教师归纳总结后,学生完成课本66页的填空题,完成后集体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一些表象,但这些表象还须上升为科学理论,这就需要学生能透过表象识别表现后蕴藏的规律,这才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便于以后举一反三,解决同类相关问题。
7.课件出示:(通知互相讨论)
(1)相比较,看看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2)在这个变化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8.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特别强调“同时”“同一个数”)。
9.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要0除外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而分数的分母是不能为0的。
10.同学们,现在你们来看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你们以前学习过得商不变性质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出示两性质作对比)
师: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规律是一致的。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集体回答)。
(2)指出下列分数是否相等。(指名回答)。
(3)把和化成分母是10而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指名到台上板演)。
(4)课件出示小故事。
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三分到了这块的。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的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让学生课后去思考)
设计意图:多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有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回顾总结,梳理新知。
同学们,你们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板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出示孙悟空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深入感知分数。请同学们用一张正方形纸片,动手折一折,通过三次的对折,每次找出一个和相等的分数,比较涂色部分大小有没有变化?(没有)。那么得到了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经历总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学生对此进行巩固后,再引导学生说出:0除外。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很快地突破了重难点,取得很好的效果。
3.巩固练习,围绕中心。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呈现,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所学知识,学有所获,并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稍复杂的生活问题。
2,学会找出生活问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用方程解"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会列出方程解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解下列方程。
X+2x=147 y-34=71
2,根据下面叙述说说相等关系,并写出方程。
①公鸡x只,母鸡30只,是公鸡只数的2倍。
②公鸡有x只,母鸡有30只,比公鸡只数的2倍少6只。
3,(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讲述:一天,学校的足球场上,善于观察的小军,勤于研究的小华和爱提问题的小刚三人休息时,突然发现足球的秘密。小军发现……小华发现……小刚提出……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黑色皮共有12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白色皮 )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板书线段图)。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1(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白色皮共有20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黑色皮 "
(1)审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
提问:"例题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
教师说明:例1就是我们以前见过的"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用方程解答这类问题。
教师板书:稍复杂的方程
(2)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教师板书线段图讲解)
看图思考:白色皮和黑色皮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可能出现的等量关系是: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3)同桌讨论怎样列出方程。
(4)交流汇报并让学生根据题意说出所列方程所表示的等量关系。允许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板书学生的方程并选择2x-4=20讨论它的解法。
学生小组讨论解法。
汇报交流板书: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2x-4=20
2x-4+4=20+4
2x=24
2x÷2=24÷2
x=12
检验:(引导先生口头检验)
答:共有12块黑色皮
(5)学生选择其余的方程解答。
2,变式练习。
(1)教师:如果把例1中的第二个条件改成"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多4块"该怎样列方程 (课件演示把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中的"少"换成"多")让学生列出方程解答。
(2)把它和例1加以比较,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这种用算术方法解需要"逆思考"的应用题,不论是"几倍多几"还是"几倍少几"列方程都比较容易。
3,引导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三,巩固应用
1,只列式不计算。(课件出示)
①图书室有文艺书180本,比科技书的2倍多20本,科技书x本。
②养鸡厂养母鸡400只,比公鸡的2倍少40只,公鸡x只。
③学校饲养小组今年养兔25只,比去年养的只数的3倍少8只,去年养兔x只。
④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86厘米,底是38厘米。它的腰是x厘米。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
①北京故宫的面积是72万平方米,比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广场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米
②世界上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州,亚洲的面积比大洋州面积的4倍还多812万平方千米。大洋州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③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达到每小时110km,比大象的2倍还多30km.大象最快能达到每小时多少km
④共有1428个网球,每5个装一筒,装完后还剩3个。一共装了多少筒
3,拓展提高。
①甲乙两数的和是90,甲数是乙数的2倍。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②甲乙两数的和是183,甲数比乙数的2倍还多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先把2x看作一个整体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篇】
1.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从同一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作业: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二课时: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P~例1、例2及练习一第、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
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三视图,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
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从某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拼搭出立体图形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怎样根据从多个角度观察得到的三视图来拼搭立体图形。教师出示从正面观察某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
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是2个,有的说3个……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三视图摆立体图形。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投影出示例2。
2.分小组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看到的三视图的立体图形,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探究结果汇报。
我们拼搭的图形为。因为兰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和从左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都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因此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是2个小正方体。而从上面看是两排,它的前排是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左边,因此我们组拼成了上面的图形。
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三、巩固练习
1.第3题:呈现了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并流拼搭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有步骤、简洁地进行操作。
2.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对于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
3.第5题:可以让学生先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4.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5个……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5.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题意要求动手摆一摆,以此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物体的三视图拼搭立体图形,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动手参与,积极地思考。在按照物体的三视图进行拼搭时,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层.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排,再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和位置。
板书设计:
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层;
然后确定要拼搭的立体图形百几排;
最后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作业:教辅相关练习。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等知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又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生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学生已经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但本单元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概念比较多,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概念的前后联系又很紧密,部分学生学习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材明确规定在研究因数与倍数时,限制在不包括0的自然数范围内研究,避免由此带来一些小学生尚不必研究的问题。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学情分析
1.利用乘法引导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在揭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时,没有像原来的教材那样,先揭示整除的概念,再利用整除认识倍数和因数,而是让学生通过分类,用除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也是让学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篇】
教学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具运用:
正方体木块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二、新课讲授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
(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m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有关和、差、倍的数量关系。
2、初步学会设计一个未知数,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并能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4x+5=54 3×+2x= ÷2=9 4(x+8)=20
2、学校科技小组的男生是女生人数的4倍,设女生有x人,男生有( )人,男女生共( )人。
3、学校图书组有女生x人,男生为女生的倍,男生有( )人,男女同学共( )人。
4、果园里有桃树45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
二、新授课
教学教科书第70页的例3。
1、 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分析本题的数量关系。
请学生说出数量关系,教师板书。
陆地面积 + 海洋面积 = 地球表面积
教师:这道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而这两个未知数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我们在解题时,只要设其中的一个未知数为x,而另一个未知数就可以用这个未知数来表示,为了解方程方便,通常情况下,设一倍数为x。
3、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就为亿平方千米
x + =
(1 + )x =
=
÷ = ÷
x=
提问:表示什么?(表示陆地面积是亿平方千米)
那海洋面积该怎样求呢?
一种:=(亿平方千米)
另一种: x=×=(亿平方千米)
答:陆地面积是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是亿平方千米。
引导学生进行检验。
三、巩固练习
1、甲乙两堆货物共重60吨,乙的重量甲的3倍,甲乙两堆货物各种多少吨?
2、苹果重量是梨子重量的4倍,梨子比苹果少600千克,梨子和苹果各重多少千克?
3、练习13 (4、6、7题 用方程解)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讲
小结:今天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四、作业: 练习十三(5 —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