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题研究方法与策略范例优秀8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小学课题研究方法与策略范例优秀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小学课题研究方法与策略【第一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我在教学《周总理借书》一课前,翻阅了大量资料,写了1篇充分体现总理一生鞠躬尽瘁、大公无私精神的短文。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完时,自己都感动得流泪了。
学生也受到了老师的感染,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刻地体会总理精神的伟大,他们体会词句的那种程度是以前没有过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教师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这堂课就上得非常成功。
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三、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并想办法解决。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一些不同想法。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然而然地就能发挥出来。
小学课题研究方法与策略【第二篇】
实行“个人自备、集体议课、专人整理、上课听课、反思修改”的备课方案,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
——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首先是教材资源。抓住教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其次是生活资源。紧扣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带进生活之中;再次是网络资源。搜集可以利用的网络资源并精编一部分,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在备课中考虑问题的生成,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每一位学生。真心做到了“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
——精心设计训练。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作业练习,在“新”、“趣”“实”上下工夫。
出自
二、课堂上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备课是战略问题,授课是战术问题,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课堂上应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处理好重点、难点与一般知识的关系。课堂上要突出重点,在时间安排上,分清主次,把重点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特别是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致的知识内容,要下工夫,在课堂上花比较大的精力解决。
——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学中要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目的。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觉配合、努力实践,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
这里我们需要强调活动性教学、开放性教学,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与社会联系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拓展型延伸性的学科活动,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和提高。
——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关系。强调衡量教学是否有效关键看学生,而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取决于他们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学习,能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需要一定的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多的要教学法。
——处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在重视学生智力培养的同时,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重视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轻松舒适;重视师生的感情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倾注慈母般的爱,使他们振奋精神,愉快学习。
教师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情景教学不失为影响学生兴趣、情感、注意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效率的好方法。
三、有效练习,深化课堂。
语文教学担负着言语技能训练、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等多重任务,但言语技能原型训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
因此,要构建有效的课堂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要落实知识点,抓准精练点,促成调动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动性、形成技能、技巧,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这是《花钟》教学中的一个言语训练片段:
师:找一找这些花开花落的时间?
生:午时花十二点左右开。
师:“左右”这个词可以去掉说午时花十二点开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生:去掉后表示一定在十二点开了,而花开花落的时间没那么准确的。
师:说得真好,加上“左右”显得更准确。还有与“左右”相近的词语?
生:大致、估计、大概、大约。
师:在句子中用上这些词语,会让我们说的话更加准确,可信。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抓住了“左右”一词,体会意思,找相近词语,从而掌握用语的科学性、准确性。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有效地训练了言语应用技能。
小学课题研究方法与策略【第三篇】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小学《品德与社会》在小学教学中己越显其重要。尤其在当今中小学生品德普遍下降的形势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所肩负的责任也就越来越重。如何让《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产生实效,这已是摆在广大小学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改革、开放、搞活、三股洪流冲破了原来的社会结构,冲击着旧的审美观、价值观、时间观、效益观、人才观……引起伦理道德的重大转换和生活方式的迅速变更。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就是要正视现实,充分考虑现实生活带给学生的影啊,深入学生生活,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合理的,能灵活反映社会现实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目标体系,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但教材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内容明显滞后,缺乏时代性。
1.选择生活榜样,激发学生兴趣。
榜样是一个有对比度的强行刺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先进性和教育性。小学生模仿性强,生动形象的榜样易于感染学生,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每一课都选择了一个或几个榜样来激励学生。
2.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认识。
新课改倡导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源于生活,富含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里的“生活”指的`是学生的真实生活。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或有典型意义的事例,进行加工,以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生活主题、范例或者“生活图景”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积极参与思辨,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
3.开展生活实践,内化学生行为。
英国学者麦克非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因此,课前,我们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三、教学模式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育既是一种公民基本行为规范的教育,也是一种长久的个性品质培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即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教育,一个高质量的教育。而要改革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灌输和传授为特征的教学,首先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坚特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评价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约束人,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条件发展人。品德与社会教学应着力于创造力、意志力、亲和力、判断力及独立人格的培养。因此,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就是要侧重于学生课堂生活外的真实生活,考查学生的道德行为,分析隐藏在行为后面的道德动机,采取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程与结果并重,尽可能地作出科学的评价。
1.评价内容多项化。
在学习评价的内容中,强调对学生行为表现和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注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态度、表现及成果的评价。
2.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中,评价主体单一,即只有教师是唯一有资格的权威评价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评价接受者,而教师的评价往往以否定学生,埋怨学生为主。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在消磨,热情在减退。
3.评价方式多样化。
在以往的评价方式中,往往采用“一张试卷定品行”的方法,这种方法带有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生活化的教学评价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评价中反思、悟理、内化,最后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4.评价标准多层化。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发展。因此,我们没有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学生,而是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更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通过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激发人的主体精神,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促进学生不断取得长足的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文县东坝中学)。
小学课题研究方法与策略【第四篇】
对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展开研究对促进小学生体育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目前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因此,本文以此作为重点的研究内容。
1以游戏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通过游戏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原来感到困难的体育教学变得轻松而充满情趣,充分的调动起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同学们在体育教学中的那种缩手缩脚的被动学习状态逐渐的转变为充满自信的体育学习状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体育教学中开展游戏教学活动是促进小学体育教学更好实施的有效途径。
2要重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将自己看成是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真正主人,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都是围绕着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开展,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学实施的真正权威,教师总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在教学中很少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教学中只能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教师对于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教学主体地位缺乏应有的尊重,体育学习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久而久之,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会逐渐的尙失,学习也变得像是应付差事,这样的体育教学活动实施对于学生来说是缺乏吸引力的。在这样的小学体育教学的实施中,学生是不会喜欢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也觉得不满意,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张,这对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实施会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要想在小学体育教学的实施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实施中,要以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作为教学实施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教学中教师要改变那种“师本论”的教学观念,教学中要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中,不仅要成为学生体育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也要成为学生体育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打成一片,既要成为学生的良师又要成为学生的益友。除此之外,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的实施中,还要以真诚的心去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在体育学习中基础较差,体育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教师应该格外的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鼓励他们树立体育学习的信心,让每一个学生深深的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这样的教师一定会深受学生欢迎的,师生关系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的和谐、融洽。
3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在以往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开展一项体育训练时,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一些难度较大的体育动作,这样的教学活动开展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面对一些相对难度较大的体育学习内容,有时候光凭一个人的努力是很难完成学习任务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之间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才能够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科学的划分合作学习小组是非常重要的。要实现合作小组的有效划分,首先要选好小组长,要选择的小组长一定是在体育学习中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要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威信,只有这样的小组长,才能够让组员服气,才能够实现小组合作活动的有效开展。除此之外,在划分合作小组时,在组员的划分中,也不能够过于随意,在一个体育合作小组中,组员要进行合理的搭配,既要有体育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也要有体育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这样的搭配有利于小组体育学习的共同促进,以强带弱,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高效开展。除此之外,在开展小组合作体育学习活动时,教师也不能够将自己置身于事外,教师要根据合作学习的具体情况,以及体育教学将要突破的重点与难点的学习内容,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体育合作研究问题,以此引发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体育学习活动时的积极思考,促进小组体育学习活动的高效实施。结论: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研究对促进小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因此,本文以此为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
小学课题研究方法与策略【第五篇】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维系着语音和语法.是语言大厦的砖和瓦.一定的.词汇量是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的基础.如何教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就英语词汇教学策略谈谈具体看法.
作者:刘晓莉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山西,临汾,0410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h3关键词:词汇教学策略元认知
小学课题研究方法与策略【第六篇】
摘要:新课改的推进使得《品德与社会》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综观这些变化,首要问题是改变其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把《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引领到教学的主渠道上来。
小学课题研究方法与策略【第七篇】
行为德育,既通过改变学生的行为来改变习惯,进而引发学生思想的转变与价值观的形成。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扰,德育教学似乎陷入认知与行为脱节的泥潭,我们在“教”与“授”上面费尽心思,经典诵读、美文欣赏、社会主义价值观传递等,一系列关于“知”的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学生们说起道理,一本正经、口若悬河,而“行动”却跟不上脚步,地板上扎眼的纸屑、墙壁上随意的涂鸦、操场上折腰的枝叶等,就好像给了我们声势浩大的“教”一个响亮的巴掌,让我们尴尬得手无足措。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想先跳过“认知教学”,同大家谈谈行为德育。
一、正面行为德育,激发积极情感。
作为师者,我们应该用心捕捉学生们积极向上的德育行为,从学生们触手可及的生活入手,塑造他们看得到、感受得到、可信可行的德育典型,从而引发学生们自觉向学的蝴蝶效应。如我在担任一年级班主任时发现,班上经常有学生丢失铅笔、橡皮擦。我并不大张旗鼓地对学生们进行批评教育,把“小偷”、“偷盗”、“警察”这些强硬的词汇灌输给他们,而是反其道而行,通过一些学生正面的德育行为,间接地开展关于“诚实守信”、“拾金不昧”、“保管好自己的个人物品”等品德教育。如我们班的学生小杰捡到铅笔上交时,我对他“拾金不昧”的行为进行了表扬,并鼓励学生们向他学习,捡到东西要主动上交或者归还给失主。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我发现班上“拾金不昧”的学生可多了,即便是一块小小的橡皮擦,或者是衣物上掉落的小饰品,学生们也能主动上交,从而“不拿别人东西,即便是捡到的东西”顺其自然地渗透到他们的大脑中,由外在的行为逐渐转变为内在的品德。在两三个星期的'正面表扬后,我又开了一个关于“诚信”的主题班会,在行为德育初见成效后,通过认知加以强化,并延伸“捡到东西要上交,别人东西不能拿”这个话题,将其升华至我们诚信层面。通过这种正面行为德育的教学模式,委婉地开展了关于“诚实”的德育教学,确保这些可爱的小学生们不会被“偷”这种粗暴的教育形式吓坏了,在呵护童心的同时,传递正能量。
二、反面行为德育,强化品德认知。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巧妙地借助学生们的反面德育行为,将错就错,引发思考,让学生们明白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虽然说了对不起,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虽然知道自己错了,却还是知错不改。如在担任四年级班主任时,我发现,四年级的学生介于中高年级的分水岭,有的学生开始出现一定的攻击性,只要稍微一点矛盾,就容易引发争执或是打闹,而原因总是让人哭笑不得。因此,当我得知班上三名男生在“大闹课间”后,我并没有直接对他们进行劈头盖脸的批评,而是把三人先晾在一边,由他们自己去“自由发挥”想象,自己做了什么。随后,在少先队课中,我则召开了“民主评议会”,由他们三个人各自陈述,发生什么事情。通过情境再现模式,让学生们感受到“痛的相对性”,同时,让他们深刻地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而不是开口就把手指向别人,张口就是“他先打我的!他先骂我的!他也打我了!……”通过他们,我由此延伸,引导学生们重新认识你身边的小伙伴,想一想,最近你有什么地方误会他了,伤害他了,让学生们展开小组探究,给身边的小伙伴们一个爱的拥抱。
三、引导行为讨论,巩固德育成果。
小学生思维活跃,想法独特,他们对行为的判断与理解和我们不尽相同,可谓别有洞天。在德育教学中,以其不厌其烦地教学生们怎么做,叫学生们这么做,不如试着听听他们的心声,并在听与说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般地给点引导,巧妙地让他们顺着我们预想的角度,尝试去思考如何做。这个时候,我就会尝试开设一些以学生们日常行为为话题的“茶话会”,以少先队课为平台,创设轻松愉快的下午茶时间,以此激发学生们侃侃而谈、唠唠家常的积极性。随后,我常在“茶话会”中适时地插入一些具有冲突性的生活话题,如考试时,好朋友向我求助,我该不该帮助她?分发试卷时,我发现老师记错了分数,该不该告诉老师?好朋友把教师的扫把弄坏了,却嫁祸给他人,我该不该说出实情……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再现的方式,引发学生们对这些两难行为的大讨论,引导他们在实践与合作的过程中,尝试合理地解决问题。总之,德育虽说是个老话题,但教学则需要新意。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空讲道理,把学生们变成一个个能说会道却不会做的“小先生”,而要让他们虚心地做,在行动中感知品德的力量,在行动中内化前行的动力,从而实现知行合一,开创德育教学的新高度。
小学课题研究方法与策略【第八篇】
随文练笔如果缺乏明确的训练目标与序列,如果不注意依据课标的年段要求,结合文本的语言特点合理筛选,很容易出现重复、拔高等现象,学生的练笔兴趣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读写结合就应该练在”符合课标“的语言范式处,让学生”习教材之例“。
如语文新课标中五、六年级的教学要求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里提到了细节描写,那么五六年级的老师就可以在教材中挖掘类似的语言模块,在充分阅读理解课文之后,寻找模块规律,迁移练笔。如教学《老人与海鸥》,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选择其一,抓住老人的言行把句子写完整吧!
这样的设计,细化了老人与海鸥相处的鲜活的生活场景,有利于学生进行细节描写,而细节描写恰恰是小学生作文中的难点。这种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有机结合,使”作文“指导无痕,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值得学习。
(二)练在典型句段处。
1、言语形式的仿写。
现行义务教育教材里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阅读教学时,让学生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积累起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品味好词好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开展随文练笔,仿写佳句,从中体会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出表达方式的真谛,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言语形式的仿写,包括句式仿写与段式仿写。句式仿写对象为比喻句式、拟人句式、排比句式等具有形式感又具有较强表现力的句式。
段式仿写对象为总分句段、并列句段、承接句段等一些形式感较强、表达效果独特的句段。如《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抓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一句,学生体会知音的含义,感悟伯牙和钟子期的真挚友情。在此基础上,设计这样的小练笔,仿照课文句式写一写:”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
生:伯牙鼓琴,志在青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兮若青山”
伯牙鼓琴,志在烟雨。钟子期曰:“善哉,茫茫兮若烟雨”
伯牙鼓琴,志在大海。钟子期曰:“善哉,茫茫兮若大海”
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钟子期曰:“善哉,绵绵兮若春雨”
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伯牙鼓琴,志在白雪。钟子期曰:“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
这样的随文仿写,学生信手拈来,水到渠成。学生在言语的训练同时,领悟到了伯牙琴艺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也感悟到了钟子期具有极高的音乐鉴赏力,同时还真正理解了“知音”,真切地感悟到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这样,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典型句式的迁移训练不但实现了对课文中经典语句的有效吸纳,使学生在模仿中创生出自己独特的言语,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提升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言语材料的仿写。
所谓“言语材料的仿用”,就是一种“移植”,即将课文情境中的某些言语材料提取出来,用来表现其他生活情境。这种言语“移植”对学生语言学习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移植”过程是两种情境叠加状态下,对言语材料的理解与判别;其次,“移植”过程也是两种情境比较状态下,对言语材料的调适与重组。这是学生对课文言语的内化过程、建构过程,其积累意义远大于传统的读读、背背。
下面是1篇学生的课堂练笔,言语学习的价值可见一斑:
黄琼叶坐在窗前,捧着一本书全神贯注地看着。有时,她的眼睛里会闪着异样的光,似乎书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令她十分兴奋;有时,她会不时地痴痴地微笑,似乎看到了一个精彩的片段,令她产生共鸣;有时,她嘴里不住地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书中的主人公对话……她越看越入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三)练在语言拓展处。
拓展性练笔就是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言表达形式之后,让他们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或者某些有特色的语言,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这样做,一来可以通过练笔的方式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运用文本,更重要的是拓展积累了学生的相类似的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我们来看一位老师执教三上《花钟》第一自然段的片段:
生:因为它写出了牵牛花的样子很好看,像小喇叭。
生:这个句子用了拟人的方法来写,所以让人觉得特别美。
师:哦,老师也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很漂亮。那么我们再来看课文中一个没有用拟人手法写的句子:下午一点,万寿菊欣然怒放。让我们试着边读边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万寿菊开放的样子。(学生边读边微微点头)。
生:“欣然怒放”让我们看到了万寿菊开得很茂盛,很好看。
师:“欣然怒放”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看图,欣赏万寿菊开放的样子。
师:那么这个句子写得好吗?一起来读读。(生齐读句子)两个句子都写得很美,现在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两个句子变一变呢:牵牛花欣然怒放,万寿菊吹起了黄色的小喇叭。
生:这样写不行。万寿菊的花朵不像小喇叭。
师:老师这儿有两幅图,我们能不能说它们吹起了小喇叭?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这两种美丽的花朵。(生观看两幅图----迎春花、荷花)。
生:夏风徐徐,荷花站在荷叶上,张开了粉红色的笑脸。
生:夏天到了,美丽的荷花仙子露出了害羞的笑脸。
生:金灿灿的迎春花在阳春三月里,睁开了亮晶晶的双眼,悄悄地观察着美丽的世界。
师:多妙呀!你看,我们只有根据各种花的样子,再用上合适的想象,才能把句子说好。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中的9个分句,感受这9种各具姿态的花儿的美丽。(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句子)。
师:请你仿照课文的样子,写一写不同时间开放的三种花。(课件出示一些图片)。
精妙的读写结合在于教师在课堂中能灵动地把握学生的课堂生成顺势利导,在层层推进式的教学中,注意“读”和“写”的有机融合。此文的读写结合点在于文中对于9种花各具特色的描写。教师根据文本的特点,借势学生“喜欢拟人句”,使学生逐渐走进表达的境界----抓住事物的特点,形象地描写不同花儿开放的样子。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层习作特色,教师铺设了两个台阶。第一个台阶,让学生体会拟人句的表达方法,感到句子有趣、有味。但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又顺势比照:写万寿菊一句没有用到拟人手法,美不美?这一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通过热议,终于明白“写文章用修辞手法不能乱用,要根据事物的特点来写”。难怪,学生在仿写迎春花和荷花的时候,都写出了不少精彩之笔。
(四)练在补白想象处。
补白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既可拓展文本,真正实现“用教材教”,又可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学生进行想象补白的过程,既是学生由感悟和品味语言文字向真情流露情感转化的过程,又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在与文本自由对话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享受到自主创造的快乐,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如有位教师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是这样教学的:
生:父亲的心中充满了惊恐、害怕、绝望。
师:但是此时此刻父亲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正是有了这句话的支撑,父亲才一直不停地挖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齐读句子)父亲挖8小时是多长时间?同学们每天在学校待多长时间?我们来算一算。(学生猛然感觉,8小时比自己待在学校一天的时间还要多)。
师:这8小时中,你会做些什么?
学生有的说,我们上语文课、体育课等等。有的说,我们跟同学们一起玩耍。还有的说,我们还在一起吃饭。在课间的时候做游戏。
师:但是这8个小时里,这位父亲在做什么?他的儿子这8个小时里可能在做什么?
生:父亲一直不停地挖呀挖。他的儿子只能躲在那个角落里。
生:父亲就跪在废墟上,用双手一直在挖,嘴里不停地叫着“阿曼达”的名字。
生:此时此刻的阿曼达可能蜷缩在角落里,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父亲的救援。
师: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8个小时里一直在挖呢?这期间他碰到什么困难?他的儿子在想什么呢?12个小时过去了!当黑夜笼罩大地的时候,父亲在做什么?他的儿子又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他可能对他的伙伴说些什么呢?请你动笔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悲痛欲绝的父亲一直不停地挖着……8小时过去了,父亲心想:____,阿曼达心里想:____;12个小时过去了,父亲____,阿曼达____;天已经越来越黑了,此时父亲____,阿曼达____;24小时过去了,四周变得寂静无声,父亲____,阿曼达____;36小时了!____。
好一个高明的读写融合!教师找到了本文中最具语言张力和震撼力的一处文字,进行读写结合,这是教师的独具慧眼。此处的语言,教师没有平铺直叙式让学生有感情朗读结束,而是找到“读”和“写”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点--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是教师引领学生品味语文文字,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是在引领学生学会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表达人物的精神世界,丰满人物的外在形象。如此环环相扣式的教学,使读和写于无痕中相辅相成。
(五)练在情节发展矛盾处。
教材中有许多叙事的课文是由一个个情节组成的,情节总是由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这几部分,抓住情节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之处,使之成为一个个训练的“点”,既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是对课文内容和语言进行有效的转化。如《挑山工》,为什么挑山工所走的路比游人长一倍,而所用的时间却并不长?在这里设问,能够造成学生思维的起伏跌宕,让他们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又是因为_________。
从学生的表达中让我感受到学生把这看似矛盾的的语言化为了对桑娜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赞美。
(六)练在续编改写处。
学生一般都喜欢读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学完这类课文,可让学生改写或者续编故事,学生很有与作者一比高下的感觉,定会跃跃欲试。而这样的练习,一来可以让学生懂得合理想象,二来能让学生在应用语言地同时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如续写《凡卡》的结尾,以《凡卡寄信以后》为题练笔,让学生展开连续想象,顺作者写作旨意写出凡卡种.种可能发生的遭遇。
学了小说《穷人》,既可以《拉开帐帘------》为题,仿照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写出渔夫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推理想象,续编文尾。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围绕原作的中心:“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增加对春天的勃勃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的描写,把四句古诗扩充为四段话,改写为1篇优美的写景文章。这样不仅加强了对原诗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对美的感受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