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 雷雨说课稿【推荐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96187

【导言】此例“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 雷雨说课稿【推荐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第一篇】

一、说教材

(一)本课的编写特点

《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18课。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课文根据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分成三部分,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比较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增添生活的乐趣。单元训练中提示,学习本组课文,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位美感。

(二)本课编排体例

本课编排体例包括课文、读读想想、读读抄抄、写一写。

(三)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1、恒向整合:本文用精炼的语言,为大家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整个第五单元的教材都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内容十分丰富。基友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描写自然景观的古代诗歌,也有语言平实的介绍自然知识的短文。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既能感受祖国山河壮美,积累丰富的语言,还可以汲取自然科学知识的琼浆,开阔视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纵向整合:一年级上册12课《雨点》、一年级下册《春雨的色彩》、《要下雨了》、二年级上册《风娃娃》、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三年级下册《太阳》、四年级下册《自然之道》、六年级上册《山雨》都是描写的自然景观。

二、说学情

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雷雨是夏天很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细心的学生都会说出雷阵雨的一些特点,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让学生欣赏多媒体课件,显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变化。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到了雷雨

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情感目标: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文,想象雷雨前、中、后的不同景象。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1、有感情朗读课文,想象雷雨不同时段的景象。

2、积累拓展,写观察日记。

四、说教法

1、信息收集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初步收集信息的能力。”课前一周,我先让学生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如果遇到下雨的话,就更应及时,仔细地观察,让学生用心地观察,有了直观的认识,在课堂上就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情景教学法: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个生动、有吸引的情景。心理学也表明发当刺激物是生动的,新异的,就能给学生短时记忆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能会转变成长时记忆。在课上我会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雨前、雨中、雨后的生动景象。

五、说学法

1、朗读感悟为主: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而本课语言精炼而生动,学生要在读中去感悟。

2、合作探究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变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雷雨》这1篇课文很明确地分为雨前、雨中、雨后这三部分,所以我会在组织全班学习完第一部分后,就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第二、第三部分。

六、说教学过程

1、设情景,感受雨的美:

教学实践过程表明:如果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的话,他就能自觉排除多种多种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主动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课前,我会播放各种下雨的情景,引导学生体会各种不同的雨,有蒙蒙细雨,有倾盆大雨,有滴滴嗒嗒的雨声。先让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导入我们学习的课文《雷雨》。

2、认识生字,理清结构: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合作读也就是同位同学每人读,指名读一个一个自然段,互相纠正,互相学习,这是读流利,读正确的做法,学生只有读通,读顺了课文,才能谈得上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3、赏读感悟,体会感情:

再次向学生展示雨前的部分,这部分需要理解的词语很多,学生要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这些词:黑沉沉、压下来、挂、垂。让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谈体会。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这些词的话,我会继续利用挂图,课件、向学生展示解释。

4、合作交流探究:

在学习完第一部分以后,我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合作学习第

二、三部分,雷雨中、雷雨后,然后我让学生汇报你学习到了什么?二年级的学生好于表现,相信他们能说出合作学习以后的收获。这样的处理可以省却了老师字字、句句、段段去分析讲述的繁索,真正能课堂还给了学生。

5、品词品句完了之后,再让学生有感地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6、课堂的延伸:

让学生说说,他自己在这些日子观察过的天气,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把说的写下来。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1.会认“压,乱,垂,虹”四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雷雨中的情景,初步感知,雷雨后的景象。用“越

____

越______”“渐渐地”说句子。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受雷雨前、雷雨中的情景。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前、雷雨中的描写。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儿有一则谜语。:

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怒的就数它。

发起怒来大声吼,伴着成串泪珠下。

(注意打一自然现象)

2.今天我们将要迎接的就是一场雷雨。(板书雷雨)

小朋友们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

雷雨一般是在什么季节下的?(夏天午后)

3.有一位小朋友把他观察到的雷雨景象写成了1篇文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8课,和这位小朋友一起看看这场雷雨吧。

二、初读课文,识字。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努力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压、乱、垂、虹”。

(1)开火车读词。(带拼音,去拼音)

(2)联系文中的句子巩固识字。如: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请同学分自然段轮读读全文。

2、课文读地很流利,现在我们也来看一看,课文除了有八段文字,还有两幅图画。这两幅图分别描绘的是什么景象。(生:雷雨中和雷雨后)

3、那缺一幅描绘什么时候的图画啊?(生:雷雨前)

教师随即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分别是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学生默读课文,试着把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个部分划分出来。)

四、学习1—3自然段雷雨前景象

小朋友们,大自然很奇妙,每当雷雨来临之前,大自然会有很多变化。

1.自由读1-3自然段描写雷雨前的景色。边读边想像,雷雨前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2.你读了这雷雨前的景象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很可怕,很恐怖……

3、你是从那句话中读出这种感受的?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抓住“黑沉沉”、“压”体会。(乌云黑沉沉,还有什么也黑沉沉?“谁能做个压的动作。”)

师问:现在有满天的乌云向你压下来,压的你透不过气来,你有什么感觉?

谁能再读读?---齐读

(2)。学生齐读后,师说:是呀,雷雨前,乌云密布,大地变暗,小朋友门都感到害怕,就连树叶和蝉好象也和我们一样。

引读:“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你感觉到什么?(雷雨前没有一丝风,闷热,很静,)

雷雨前没有一丝风,真闷真热,范读——真安静啊——齐读

(3)雷雨前天气非常闷热,一丝风也没有,接着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

知道朗读句子:“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怎样是“乱摆”?做动作。(你们看过风吹树枝乱摆的情况吗?可以比较体会。)

大风刮来,还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说后有感情地读。

(4)这么大的风,就连蜘蛛-------“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抓住“垂”研读体会。)

是啊,蜘蛛也知道雷雨快要来了,很害怕,赶紧拉一条丝,垂下来,逃走了。

谁来当当这只害怕的蜘蛛,指名学生读。

(5)大风过后,接着就是闪电和雷声。

引读句子:“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词语、句式训练)

体会“越______越______”用的生动形象。(体现出一个有弱到强的过程)

学生用“_____越______越______”说句子。(充分说)

过渡:同学们说得越来越好了。

4、课文1~3自然段描写的是雷雨前的景象,实际上每段话都告诉了我们一个下雨前的自然现象,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吗?

第一段:乌云密布

第二段:狂风大作

第三段:电闪雷鸣

5、其实下雨之前天除了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还有一些其它的'现象也是表示要下雨了呢?

提示:①燕子拍拍翅膀低飞。②蚂蚁搬家。

还有关于雨前征兆的谚语呢:①乌鸦唱晚,风雨不远。

②鱼儿出水跳,大雨要来到。

6、让我们想象着雷雨前的景象,有感情的朗读这三段吧!

五、学习1—3自然段雷雨中景象

过渡:一阵电闪雷鸣之后,雨紧跟着就下起来了。

1、自由读4~6自然段,感觉一下它的来势汹汹。

(1)指导读“哗,哗,哗,”,如果去掉标点怎么读。

(2)重点指导读雨的变化。

雨有什么变化?(下雨—雨大—雨小)你从哪些句子中发现的?

反馈,随机指导朗读。

(2).齐读雷雨中部分,注意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出雨的变化。

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雨渐渐小了

3、练习:(1)把“渐渐地”放在下列句子中合适的位置。

小树长高了。

天色暗下来。

我懂得了妈妈的用心良苦。

提问:“谁能看着画面试着用‘渐渐地’说一句话?

六、写字指导。

1.出示“我会写”中的“垂”,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生观察交流,说书写时应注意的笔画。)

重点指导:“垂”。(“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

七、总结

同学们,一场常见的大雨,作者却能把这场雨的前、雨中的景象描绘的如此淋漓尽致,可见,肯定是经过了非常仔细的观察,才能把文章写的这么美,我想:我们也要像作者一样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做个细心的观察者,你一定会有精彩的发现!

八、作业

完成课后的“读读抄抄”,学习这种积累的方法,把自己喜欢的或者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并在重点词语下面做一个小标记。

板书设计:

前(1-3)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18雷雨中(4-6)下起来——越下越大——渐渐地小了

后7、8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第三篇】

说教材

《雷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2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唯一的戏剧单元,构成本单元的4部剧作兼及古今中外。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通过学习,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同时,可以借此机会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风格、不同时期剧作的特色,步入戏剧殿堂的瑰丽之门。

(一)对教材的理解

四幕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更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1932年它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文坛,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文本节选的是《雷雨》的第二幕,共有两场戏: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主要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文本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深刻地揭露了上层社会腐朽罪恶的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戏剧的矛盾冲突最为集中。因为戏剧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只有把生活中的矛盾集中起来,才能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戏剧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是活灵活现的,具有鲜明个性。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都是通过一定的戏剧语言表现的,其中戏剧人物的语言(台词)对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

基于此,在教学教程中拟重点考虑这样一些方面的问题:

1.初学戏剧,应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

2.《雷雨》是部现代剧、话剧、多幕剧(四幕)、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老师要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简介当时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

3.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本文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4.戏剧中人物语言常常有潜台词,要认真分析矛盾冲突过程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便于把握人物个性。

5.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全局,即把大的背景材料(比如社会背景、本文前后的情节背景)向学生作必要的交代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逐层分析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特别是对典型化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挖掘,这个挖掘的过程,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

(二)教学目标

《雷雨》是最能体现作者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的一部作品,因此,学习本课应紧扣故事发生的背景,仔细体味作者是如何通过个性化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而真正把握剧本人物性格冲突及表现技巧。本着“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语文素质的提高,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

2.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

2、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旧伦理的窒息人性的特征以及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伦亲情。

(三)重难点确立及解决办法

《雷雨》一经问世,就以其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雷雨》的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因此,我将“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剧情的发展,把握矛盾冲突,了解剧本中有哪些冲突,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冲突的实质是什么,为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思想做准备。

文学作品的魅力来自语言,品读语言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雷雨》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都各有特色,周朴园的盛气凌人、鲁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都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经历、地位和个性。而且,《雷雨》中看起来直白明了的人物对话,其实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拟定为“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人物语言的深层内涵,挖掘其中的隐性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走近作者: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分析第一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认识周朴园冷酷、自私和虚伪的思想本质;鲁侍萍正直、善良和倔强的性格特征。

2.分析第二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周朴园的残忍、冷酷和狡猾的阶级本性;了解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1、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

2、揣摩台词中的潜台词。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是普通高中新课程下的第一届学生,大部分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最基础的感知语言、情感体验等能力。同时,经过高中阶段三个模块的学习,在文学作品阅读方面已有了初步的感性积淀,对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阅读兴趣,渴望更多地了解作品本身及其相关的知识,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但是,现代的高中生看话剧的机会不是很多,他们对戏剧的理解多停留在书本上,书本的表现形式对他们来说都显得生涩,远不如电影或电视的影响大。另外,《雷雨》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离这些学生太遥远,仅仅通过老师的讲解很难使他们理解剧中复杂的人物感情和恩怨纠葛,针对这种情况,在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注意戏剧文本的文体特点,有层次地朗读、欣赏、品鉴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教法设想

1.教学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⑴设疑研讨法(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为了更大程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置问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质疑、解疑,形成合作意识与参与意识,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有所得。

⑵情境教学法。

本文是戏剧名篇,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电影片段,变抽象的文字为生动可感的影像,使学生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同时,还可采用为影片配音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戏剧语言的体会。学生在这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中,激发了求知欲,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2.教学器具

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电脑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PowerPoint课件,这样,利于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利于突破重点、难点,而且,利用演示课件代替板书,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扩大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附:教学过程分三步,共七个环节,点击图中右下角树叶或图章可进入下一环节。)说学法

教无定法,妙在得法,贵在授法,因此,在教学中准备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⑴诵读品味法

曹禺先生曾说《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全剧洋溢着那个时代年青人特有的激情,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因此,指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诵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从解读语言文字入手来感知作品,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训练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之一。

⑵讨论探究法

这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过程,是思考问题的一个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去品味戏剧文本的语言,去探讨有关问题,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⑶迁移应用法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得“鱼”是不够的,还应让他们会“渔”。所以,本课指导学生在体味到戏剧语言的特点之后,运用这部分知识进行改编活动,化理论为实践。这样,既巩固了课堂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逐步使学生养成随时将课堂知识付诸实践的习惯。

说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愿学、会学、乐学的基础,激发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PowerPoint播放“雷雨”画面及声音,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听震撼)《雷雨》就是一场狂风暴雨,震惊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剧坛。这里有最“雷雨”的女人,也有在岁月中历练得冷酷但仍然存着一丝温情的老人。

他们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共同演绎了一段“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雷雨》中的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那么戏剧冲突和人物都要通过什么来表现呢?(学生回答)对,戏剧语言。所以,鉴赏《雷雨》中人物的语言,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就是咱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此环节意在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引趣、激情、启思,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此环节2分钟。

步骤二:文本探究

环节一:探究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主要由两个问题组成,问题1:首先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我们分角色朗读一下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的一段文字,大家边听边思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语气和之前有什么变化?这和他的性格、身份、地位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当周朴园发现站在他面前的就是三十年前被他抛弃的侍萍时,他的语气马上变得非常的冷非常的硬,声色俱厉,这都符合他资本家的残忍冷酷的本性。甚至后来说:“好!痛痛块块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想用钱来解决这件事,这符合他资本家、生意人的身份。所以说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他的性格、身份、地位的,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一——个性化。个性化语言,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这样就得出了戏剧语言的第一个特点: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这个问题主要是想通过比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和之前语气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提取、整合相关信息,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且,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也可促进师生关系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问题2: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周朴园的个性化语言,请大家看一个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电影片段。思考:周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符合他什么样的性格?问题2是对问题1的深入,

通过影像资料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此环节10分钟。

环节二,探究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

[设计说明]潜台词并非戏剧所独有的特点,高中生在小说中也接触过“意中有意,弦外之音”的知识,尤其是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所以,授课时由《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情节引入,既引发了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顾,激起了深入学习的兴趣,同时,又使学生对潜台词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具体如下:

(过渡)我们了解了戏剧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其实戏剧语言还特别讲究潜台词。什么是潜台词?小说《林黛玉进贾府》里王熙凤有句经典台词:“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王熙凤一连问了黛玉三个问题:年龄、读书、身体,表面一看,快人快语,待人爽朗而热情,对黛玉各方面的情况都十分关心。但实际上,她真是在关心黛玉吗?细细读来,不是。三个问题连贯问下,黛玉来得及回答吗?王熙凤想要黛玉回答吗?没有。她没有工夫听,也不想听,这不是她的目的所在。她的目的是什么呢?接下来的两个“只管告诉我”,让我们有些感觉了:贾府中谁说了算?我便是贾府中说话算数的主!可见,她的“热情”的话语只能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把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地位明白地告诉黛玉:听我的,没错。可是她说出来没有呢?没有。所以妙就妙在一切尽在言外。这就是潜台词,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意中有意,弦外之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就通过侍萍的语言来感受一下潜台词的艺术魅力。看文本中这样的情节——为加深学生对潜台词的理解,再通过两个片段进行深化,可以这样设问:

请大家再看下面的练习题,有两个小题,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然后结合剧情进行分析。

此环节选取矛盾冲突中的语言作为鉴赏的突破口,通过品读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得出戏剧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此环节8分钟。

环节三,探究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的特点。

[设计说明]《雷雨》在人物的台词中盛开出绝美的花朵,经历了几十个春秋的舞台而不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语言强烈的动作性。因为戏剧语言的任务,不仅要表现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而且要展开冲突、推动剧情的发展。曹禺剧作中的人物都在明确而执着的自觉意识下围绕着某个焦点而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其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发自人物内心,受到人物意志和愿望的支配,话一出口即可引起一连串的反应,加强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但学生对于这点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困难,所以必须作好铺垫,所以,我作了这样的设计:

《红楼梦·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合情哥哥偏寻根究底》写刘姥姥议论贾府吃螃蟹一段,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这里写她又是摆行论价,又是掰手指头算账,又是念佛,活脱脱把一个乡村穷婆子的惊讶感叹、絮絮叨叨的情态从语言中反映了出来,口吻逼真,动作、表情、心理跃然纸上,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为什么?因为这些语言中有“动作”,就如焦菊隐所说的:“语言的行动性,就是语言所代表着的人物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活动。”(《焦菊隐戏剧论文集》)《雷雨》之所以能笑傲剧坛几十年,也正是因为其语言具有极其强烈的动作性。

而后,将问题引向深入:

不信我们来看一段对话,请大家看周鲁从相见到相认这一部分。在这个过程里哪些语言暗示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请大家两人配合大声朗读,并且划出这些句子。

鲁侍萍的欲说还休,欲言又止,这说明她对这个曾经伤害过她的人还是存着感情的,当然更多的是积蓄了三十多年的悲愤。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三——动作性。动作语言也叫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一方面,它既能表达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又能引起强烈的外部动作;另一方面,它也能刺激对方,促使对方产生相应的语言和动作。这样,对话双方互相作用,互相促进,推动剧情不断发展。

这一环节可使学生在认识戏剧语言动作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语言的特色,培养学生通过讨论研究解决疑难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此环节8分钟。

环节四:体悟·演绎

[设计说明]至此,戏剧语言的三个特点已经明确,为了进一步巩固深化,我设计了体悟演绎的环节,即通过配音的形式体会戏剧语言特点:

下面,请两位同学为周鲁见面的片段配音。待会请大家做专家点评,说说哪句话读得最好,最能把握戏剧语言的特点。

这一环节是迁移运用的开始,通过配音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迅速运用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理解的能力。这一环节5分钟。

环节五:拓展延伸

[设计说明]仅仅让学生口头进行练习是不够的,还应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我这样设计:

大家分析得非常精彩,其实我们今天所探究的三个特点不仅仅是《雷雨》的语言特点,它也是所有戏剧语言的共性,对于这些特点我们不仅要会分析,更要会运用。

现在影视界有件大事,那就是重拍《红楼梦》,而且,“红楼梦中人”的海选更是声势浩大。演员准备好了,没有好剧本亦是枉然,现在大家试着当一回编剧,以《林黛玉进贾府》为脚本,选择其中一个片段,小组合作,将之改写成剧本,可行当编入一些想象的情节,但要注意改编时要准确把握原文的矛盾关系来构成戏剧冲突,改编后的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化特征,符合原诗中人物的身份,然后,为大家表演一下——此环节主要是强调和突出“学生角色”的作用,教师不再是一味的说教者,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编自演,从实践操作的角度理解戏剧语言的,攻克难点。教学中,打破文体限制,从兴趣出发,从艺术相通原则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1篇课文里达到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培养相应的语文能力──发展个性。这样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延展训练天地,激发学生兴趣,强化训练效果。此环节10分钟。

步骤三:作业布置

[设计说明]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因材施教,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写作练习:写出下列两组人物不同的语言(必做题):

做教师的父亲和做生意的妈妈希望你认真读书,他们分别对你说---父亲说: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母亲说:读书以后才有饭吃。

要求:写一段与父母的对话,语言要有个性、有潜台词、要富于动作性,字数不限。

2、找出剧本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戏剧语言,谈谈你的看法,形成1篇小论文。(选做题)

3、与同学合作,将《林黛玉进贾府》改编成剧本,利用语文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表演。(以上3个题目,题目1为必做题,2、3题请同学们根据个人能力、精力及兴趣自选一项或两项都做。)

自主选择,实现分层次、自主作业,完成弹性作业,为自主发展营造了宽松氛围,学生尽力而为,教师因情而发。第一项是基本作业,是

二、三项的基础,对一般水平的学生来说是保底作业,也是向

二、三项发展的奠基作业。第二题意在激励学生说出所读所感,使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情感达到高度的融合。对学习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群体,引导他们自由组合、尝试编写课本剧,民主推荐角色排练,在课外活动时展示,促使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建构起大语文的学习观。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第四篇】

今天,我将针对《雷雨》这篇文章进行说课。从教材、教学目标、学情、教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概述

《雷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的1篇文章。作者为著名作家曹禺。文章围绕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缠展开,突显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必然灭亡的命运。作为高中的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不仅可以培养戏剧意识和阅读能力,还能为以后的戏剧学习打下基础。

基于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戏剧常识及作品梗概;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戏剧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同时,指导学生了解戏剧如何通过语言表现人物情感和性格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感受人物情感的变化,以此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为:

1、教学重点:理解《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品味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2、教学难点:理解人物情感变化以及个性特点,如周朴园和鲁侍萍。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二学生的特点,他们思维活跃,感情丰富,但对于复杂的人物性格还存在一些不足。此外,由于是戏剧单元的首篇文章,学生对戏剧语言和手法的理解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戏剧阅读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法学法

教育学的和谐统一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我将采取多媒体展示法、问答法和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可以直观地呈现相关知识点,引起学生的`思考;问答法可以从表层逐渐深入,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点拨法可以在关键点上给予及时的启发和引导。

在学法上,我将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教学:

在课堂开始之前,我播放了一段《雷雨》结局的电影片段。通过浓厚的悲剧氛围和视觉冲击,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并营造了一个适宜学习的氛围。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课文充满浓厚兴趣,而且还能够推动课堂氛围的活跃,开展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初步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我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并解答了以下问题:

1、找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2、理清人物复杂的关系,包括情侣关系、血缘关系、阶级关系等等。

3、概括故事情节。

这几个问题的设定旨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梳理和讲解。

(三)深度阅读课文,全面了解:

鉴于学生初次接触戏剧的情况,我会运用问答法进行引导,主要围绕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情感变化来引导提问。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周朴园是如何认出鲁侍萍的?

2、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之前的情感流露是否会与之相冲突?

3、周朴园、鲁侍萍和鲁大海的性格特征各有什么不同?

4、戏剧中人物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5、为什么本剧选择了“雷雨”作为题材?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帮助他们梳理出答案,并对其进行讲解。

1、主要是通过鲁侍萍的一些特殊行为,比如关窗、无锡口音、叙述身世以及熟知衬衫上的梅花等等,周朴园才认出了她。

2、周朴园不再怀念鲁侍萍,而是对她施加了责难。这并不与他之前流露的情感相冲突。因为这些年来,周朴园的生活并不幸福。他感受不到家庭温暖,因此常常怀念侍萍这个善良的女孩。但是,这种怀念是建立在侍萍已经死了的基础上,死去的人不会威胁到周朴园的名誉或地位。而当侍萍出现时,他感到了威胁,于是态度开始变得恶劣。

3、周朴园是一个自私、冷酷、无情、残忍、奸诈的资本家。而鲁侍萍则是一位勤劳、善良、正直、有尊严、刚强的下层劳动人民,她备受屈辱,内心充满了不甘和委屈,但又必须顺从命运。

4、鲁大海是一个具有较高觉悟的工人代表,他表现出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勇敢的反抗精神,但他做事有点鲁莽。

5、人物语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富有潜台词,即除了人物表面语言之外,想说或不便说的话。例如,鲁侍萍朝周萍喊“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亲妈啊”,实际上潜台词是“我是你的亲妈啊”。

第二、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特点。例如,周朴园的语言简短而咄咄逼人。

第三、具有推动或暗示情节发展的动作性语言。例如,鲁侍萍说她前几天还见到当年的侍萍,暗示周朴园,推动情节的发展。

6、这部戏剧之所以被命名为《雷雨》,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整个故事的背景和情节都与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和悲剧发生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基础。其次,雷雨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预示在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氛围中,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到来。

(四)巩固:角色划分表演

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指导学生深入描绘每个人物的内心,把握情感冲突,使学生更加熟悉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变化。

(五)归纳总结课文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作者通过描写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故事中大家庭的瓦解,预示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注定走向灭亡。

(六)布置作业

1、写1篇读后感,关于《雷雨》不少于300字。

2、认真阅读课文,分角色排练表演。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第五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雷雨》是第四册的第五单元的1篇看图课文,本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适合低段的学生。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感受生活的乐趣。

2、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雷雨前、中、后的景象。

3、通过感情朗读1-3自然段,感悟雷雨前景物的变化。

3、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感受雷雨前的情景。

2、难点: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垂”字的书写。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准备采用“图示法”、“情景教学”、“多种形式的读”来教导和学习。

运用形象直观的图画,板书,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课文的美,清楚明白地梳理出雷雨前后不同景象,不仅直观,而且易懂易记。

而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集中注意力,能启发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通过读,学生与文本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培养着学生语言的感觉;通过重点字词的感悟、解析、品读,让其在仿佛置身于那场雷雨中。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理解了语言,感悟了语言的魅力,从而积累了语言。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教法学法,设计如下教学过程,分五步来学习《雷雨》的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而后就会挂起一道美丽的彩虹。因此从孩子们喜爱的彩虹出发,你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吗?从而使孩子们联系实际,回答出在雷雨后会出现。老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引出文中的小朋友也看了一场雷雨,并写成了1篇文章;再进入文本,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后,马上进行第二步的教学。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本课的会认的生字有4个,通过自主阅读来认识生字。而二年级的孩子们特别的喜欢表现自己,因此让他们的来做小老师很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紧接着就让小老师来领读来,进一步学习生字,从而规范生字的读音。接着再进行词语和小练笔的巩固,可以直观的了解到学生掌握生字,运用生字的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让这么小的学生说出课文是按照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顺序来写的,是很难的。为了突破难点,我直接安排三位学生分别朗读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段落。并让其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他们读呢?与初读课文相比较,这次读的要求不但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而且在读的同时给学生布置了听和思考的任务,体现朗读的层次性和目的性,扎扎实实地读好每一遍课文,让学生在每一次朗读过程中有所收获。经过思考后感悟到三人读的分别是写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景象,进而顺理成章地梳理出配方是按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景象的顺序写的。通过直观形象又生动的动画让孩子们显而易见地说出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天气变化,为学习下文精读时作了铺垫。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299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