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教学设计 夹竹桃教学设计【实用4篇】
【导言】此例“夹竹桃教学设计 夹竹桃教学设计【实用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夹竹桃教学设计【第一篇】
一、创情境,孕情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的认识会更丰富,体验会更深刻。文学作品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与作者、作品中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起情感共鸣。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善于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深刻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都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可以凭借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去点燃学生心头的火花,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密切结合起来。我是这样教学第二册《识字6》的四个词串的: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通过播放“塞北、江南、海岛、高原”四个不同区域的风景、美食、人物等录像,让枯燥的词语在形象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变得丰盈起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嚼字句,品文字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髭”,“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语文是感性的,一切语言文字的自然组合所构建的文本,皆为心语,皆为情语,都是通往作者心灵深处的一级级阶梯。作品的遣词造句总是经过了作者精心地推敲和打磨。文本细读,就要从关键词句入手,咬文嚼字,虚心涵泳,才能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和意境,走进人物心灵,走近作者内心,才能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领悟作者的写法,迁移运用。字词是能够表达意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沉入文中字词,就是把文本读到了最小,细读的功夫就是沉入字词的功夫。许多语文教师上课时注重字词教学,一味的把它看成是基本功的训练,认识了一些生字,理解了一些新词,教学时孤立于文本之外,变着花样的识字积累词语,这种做法有悖真正意义的阅读,应该是把字词融于语句,融于文本之中,赋予字词在于文本中的独特魅力,达成积淀中华优秀文字的精髓,体验字词运用的准确与精到之韵,细细品味,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的声响,以摸索作者的行文思路。
三、借想象,学表达
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唤醒生活的积累,引导学生利用联想和想象,牵引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和谐共振,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教学《夹竹桃》“奇妙的幻想”的环节中,我以作者的想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的想像,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我”的幻想?学生通过对月光下夹竹桃动人迷离的品读,体会幻想的缘由。在自读后问:你还能把夹竹桃幻想成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积累写法,并运用想像,感悟作者想像的奇异与月下夹竹桃的朦胧之美。优秀的作者都会有意或无意留下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文本――留白。它能够激活读者的思维,引起读者的想象,是读者与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望月》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尾处写到“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其中省略号颇具余味,给人遐想。笔者适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你肯定也有过无穷的遐思和美妙的想象;或是神秘的仙境,或是动人的故事……将它们写下来,一定能打动人。”这样的习题设计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为课文续个结尾,既深化了对原文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思维,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可用类似的方法。
四、多拓展,促训练
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不断拓宽文本的范围,适度的文本拓展与训练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比如在教学《夹竹桃》课文结束以后,学生已然了解为何季先生独爱夹竹桃了,也爱上了季羡林这位“学界泰斗”。2006年,95岁的季羡林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播放了中央电视台的视频,我设计了让孩子们试着给季羡林爷爷写一份的颁奖词,再与孩子们一起聆听给季老的颁奖词: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智者永,忍者寿,长者随心所欲……进一步提升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从而提升文本《夹竹桃》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在教学《桂花雨》一文时,我除了抓住“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院子里的金桂。”展开教学之外,让学生再去体会这份浓浓的思乡情。接着介绍了琦君的其它作品,读了相关语段,使孩子们明白:许多年过去了,作者琦君早已告别了童年,早已离别了母亲,远离了家乡50多年,如今,她已经89岁高龄,可是她依然喜欢用自己的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土。是因为“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原来琦君写桂花雨,其实是在记录美丽、难忘的人生啊!无疑处生疑,是文本细读的最高境界,也是拓展的主要方向。
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这是读书人的切身体会。教师熟读了,在课堂上才能成为一个谙熟一切的向导,才能真正地把学生带入文本,又把学生从文本中带出来,如此循环往复,才会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使课堂充满语文味,使阅读教学有效而高效。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邓振英。 通过文本细读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14(06)
[3]张健。 文本细读:文本中的因果逻辑探寻[J]. 江苏教育。 2014(34)
[4]张 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策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
[5]金翎。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夹竹桃教学设计【第二篇】
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平衡
新课程改革,使我们高兴地看到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回归,语文教学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同时有些课在落实人文性的同时却忘却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与工具性,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中受到人文关照;在学习、运用语言中,得到人文滋养;把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和人文熏陶统一起来,事半功倍,相得益彰。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例如,在教学《爱之链》一课时,我抓住文中的一个生发点――老妇人给女店主留下了字条。让学生写留言条的设计,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如果训练只是单纯地进行文字的练习,那将是毫无生命活力可言的,而要把读书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起来。我出示两位同学写的不同的留言条,问:“你们觉得两个同学的留言条哪个合理?”再次启发学生充分读书,深入思考。学生在读书中,真诚地与文本对话,在相互交流中,初步地领悟了本课的情感目标――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的手。
二、主体与主导的平衡
主体是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导是指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如果主导过头了,就变成了“满堂灌”;如果主体太充分了,很可能就成了“放羊式”,课堂效率会受到影响。所以在教学中,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应该发挥教师这个课堂组织者、引导者和点拨者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也应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平衡。例如在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我巧设 “陷阱”:“究竟该不该杀他的大黑骡子?”让学生展开辩论,当我发现有的学生阅读不够细致,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时:
师:别忙回答,请大家先在小组中讨论,亮出你的观点,摆出你的理由,要抓住关键的字词支持你的想法。
当我在学生的辩论中发现学生都忽略了课文中和老饲养员的那段对话时:
师:课文中和老饲养员的一段对话也许让我们有更深的体会,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接着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
师:杀了大黑骡子就会彻底解决红军饥饿的问题了吗?你对彭大将军还有哪些了解?
生:爱兵如子,行军打仗时常常将自己的被子、军毯、大衣,悄悄地盖到战士们的身上。
教学中,学生主体得到充分的尊重,而教师的主导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老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的阅读活动由浅入深,理解层次不断深入,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形象也在学生的脑中逐步丰满起来。
三、整体与部分的平衡
课文要深入研读,要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充分挖掘文本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这是新课程所反映出来的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向。但教学中每一个局部细节又都必须体现课文的整体。我们不能在抓词句的同时忽略了文本原有的整体美感,将原本内在紧密联系、具有整体美感的文本割裂开来教学。对关键性问题必须在整体框架下去理解,对文章各个部分的学习,若离开了赖以生存的语境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变得空洞干瘪。在教学中既要对课文进行逐字逐句地揣摩,又要能尊重文本的整体美感,两者要做到有机融合,和谐统一。
例如在教学《夹竹桃》一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读了课文,在作者眼中,夹竹桃为什么最值得留恋与回忆?
……
师:夹竹桃韧性可贵,从哪可看出来?再读读这三、四段,把你喜欢的句子读好了。
师:你最喜欢哪句话?读出来让大家欣赏一下,好吗?
生1:……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
师: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生1:因为两个“无不”写出了夹竹桃花期长,其他没有任何一种花能与之相比。
师:让作者留恋、回忆的仅仅是夹竹桃的韧性吗?
生2:还有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的幻想。
……
师:(引读)夹竹桃花色之美,花期之长,花影之妙,难怪作者说――
出示最后一段: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学生齐读)
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体会这让人惊叹的韧性、奇妙的幻想吧!(学生读四、五段)
以上教学片段从整体入,又回归整体,自始至终能够在整体的语境中感悟语言文字,很好地实现了整体与局部有机融合。
《夹竹桃》优秀教学设计【第三篇】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6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
3、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文章的中心句,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的原因。
2、通过朗读、重点体会第四节描写夹竹桃可贵韧性的句子。
3、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三、教学过程:
1、谈话揭题,导入新课。5分
((2)夹竹桃是一种什么样的花呢?我们来欣赏一下它的美。
(看录像,直观了解。)
(3)说一说你在哪儿见过夹竹桃,你对它有什么印象?
(抓住学生回答时的普通、不引人注意巧妙地进行过渡。)
(4)出示句子1读一读:
是的,“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突出两个最字体会情感。)
过渡:这两个“最”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夹竹桃的情有独钟,下面我们轻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那样深深地爱上夹竹桃?
2、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作者为什么喜欢夹竹桃吗?12分
出示句子2读一读:
“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板书:“爱”、“韧性、幻想”(强调理解“韧”字的含义。)
(1)自读课文看一看哪些自然段直接描述了夹竹桃呢?
(2、4、5小节)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价,并读准有关生字。
适时板书生字正音:(参差、荇、奉、蛾、乍)
(3)读后议一议各小节都写了什么?
过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夹竹桃的韧性?(3、4节)
(组织学生讨论)
3、精讲课文第3节。5分
(1)第3小节没有写夹竹桃,它又写了什么呢?它和夹竹桃又有什么关系呢?(出示第3节课文,指名读,读准“榆、锦、腊、簪的字音。)
(2)指名再读,从第3节中找出你最想用的一个词形容以一下我家院子里花的美丽?
应有尽有、花团锦簇、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3)你还想用那些词赞美这些花儿?(指名说几个词)
指导朗读:这么多美的花儿,这么多美的词儿,能不能用你的语言来打动我们的心?谁有勇气来试一试。
过渡,质疑:这美不胜收的满院鲜花和夹竹桃又有什么关系呢?
(更能对比衬托出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4、精读第4节。15分
(1)出示第4节课文,指名读一读,想一想这一节围绕哪两个字来写的?(结合板书突出“韧性”)
(2)再读这一节,画出最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
(学生读文画句子,指名读,交流。)
(3)出示两个重点句子,指导学生理解。
句子1:“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句子2:“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a读一读,讨论这两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无论是季节的变更,还是气候的变化,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没有哪一天不是迎风开放;它的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的花可以与之相比。)
b体会“无……不……”、“无不”的作用。
C练习用上面的两个词造句。
(4)读了上面的句子,在你内心涌动的是什么?
(涌动着对夹竹桃韧性的喜爱、敬佩之情……)
(5)齐读最后一句话,体会含义。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小结:再读,夹竹桃可贵在什么地方?(韧性)所以作者深深爱上了夹竹桃!(读出夹竹桃的可贵,读出你对它的喜爱,读出你对它的敬佩!齐读第4节课文。)
5、课外拓展:你知道还有哪些植物像夹竹桃一样具有可贵的韧性?
3分
(雪松、竹子、月季花、广玉兰、万年青、香樟……)
老师向你们推荐两首小诗,读一读:
青松竹石
(陈毅)(郑燮)
大雪压青松,咬定青山不放松,
青松挺且直。立根原在破岩中。
要知松高洁,千磨万击还坚劲,
待到雪化时。任尔东西南北风。
结束: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不仅因为它有可贵的韧性,它还引起了作者许多奇妙的幻想,作者又幻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下课,谢谢同学们,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韧性
夹竹桃爱
幻想
《夹竹桃》优秀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材分析:
《夹竹桃》是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1篇课文。这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比衬的手法,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的有趣动人,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和“无不”等词语造句。
2.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意思。
3.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动人的花影,体味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流程:
一、实物导人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的这棵植物叫夹竹桃。请仔细观察一下这是一棵怎样的植物,并把你观察到的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观察后介绍)你还想了解什么?
2.课文《夹竹桃》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还能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想象花影的有趣动人。现在就请大家读读课文,了解一下课文的大概内容。
二、初读了解
1.根据本课的预习要求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三、细读指导
1.默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
2.朗读第一自然段,完成练习:夹竹桃不是
,也不是 ,但是对我来说,它却是——。
3.为什么说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4.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认识文章的中心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这句话既能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又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
四、研读分析
(一)分析夹竹桃的韧性
1.“夹竹桃的韧性”是“我”爱上夹竹桃的原因之一。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夹竹桃的韧性?(第三、四自然段)
2.默读第三、四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
3.投影出示下面两句话,指导学生理解。
a: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中,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b: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1)这两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这两句话主要讲了无论是季节的变更,还是气候的变化,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没有哪一天不是迎风开放。它的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
(2)体味“无……不……”和“无不”的作用。
(3)练习用“无……不……”和“无不”造句。
4.读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把它改为陈述句。
投影出示: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显得非常可贵。
5.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院子里的那些花”?f第三自然段)默读并思考:课文重点写夹竹桃,为什么要用一个自然段来描写“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景象呢?
6.朗读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明确反衬的作用。
小结:作者通过描写一年三季的花开花落衬托出夹竹桃的花期之长、始终如一,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二)分析夹竹桃引起作者的幻想
1.夹竹桃“引起我许多的幻想”,也是“我”爱上了夹竹桃的原因之一。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作者的想象和幻想?
2.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1)这是什么景象?(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
(2)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3.作者对夹竹桃的想象还不止于此,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
(1)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会引起作者的幻,想?
(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
4.月光下的夹竹桃有什么特点?(花朵、香气、影子)抓住“模糊”“浓浓烈烈”“叶影参差”“花影迷离”等词语赏析月光下的夹竹桃。
小结:月光下的夹竹桃香气袭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我”把它幻想成地图,幻想成荇藻,幻想成一幅墨竹……让“我”领略了无限的妙处。
五、品读欣赏
画出文中描写几幅图景的文字,仔细品味,体验衬托和想象表达方法的妙处。
1.雪火相映图。
2.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3月光下的夹竹桃。
总结:这篇文章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的有趣动人。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衬的手法及排比的句式将夹竹桃写得生动有趣。今后我们在写作中,也要学习和运用这一写作手法。
六、拓展练习
同学们,你们还熟悉哪些植物?请选择一种介绍给大家。介绍时要抓住植物的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语言力求生动形象,并恰当地运用你所喜欢的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