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标准的教学设计(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08680

【导言】此例“教学设计 标准的教学设计(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第一篇】

优化的音乐课堂教学设计从整体来看,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明确,操作性强;教学过程的设计应新颖独特,能够体现教材的特点和教师的创意;教学手段的设计简洁有效、符合学生情趣;教学方法的设计能体现时代的特征和鲜明的音乐文化特色;教学媒体的设计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总之,音乐教学的设计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提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目标,并通过教学设计落实课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一、教学环境的设计

环境对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保证音乐教学的有效进行,应创造一个学习音乐的良好环境,诱发起学习音乐的热情与愿望,使学生一走进音乐教室就感受到强烈的音乐气氛。

教师在创新设计教学环境时,应注重教学环境的布置,创设音乐情境,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多媒体等手段为教学创设生动形象的场景,以激起学习情趣。音乐教室的设计要有浓厚的音乐气氛,教具安放有条不紊、各得其所,墙面、黑板等要布置与音乐教学有关的谱表、乐器图、乐理知识等等。另外,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需要还要注意课桌椅的摆法,可以是一排一排安放,也可以是圆圈式、半圆式或其他形式,总之课桌椅的摆放,必须服从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的需要,不拘泥于固定的样式。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按照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确定要适度,体现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水平的提高,体现提高层次的程度,操作性要强,能体现目标的达成度。

三、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过程的设计在理想的状态下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独特的魅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笔者经过十几年的摸索,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过程:感受愉悦、兴趣引路、融合艺术、想象激情、艺术审美、自我发展、即兴创造、创新创造。从实践来看,这个过程还是可行的,能体现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确立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在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时,我认为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一)新与旧的结合。联系已知,学习未知,以旧内容作为学习新内容的准备,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这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的。

(二)动与静的结合。音乐是动态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有动有静、动静交替结合,这是音乐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也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

(三)表现与吸收结合。歌唱、器乐演奏是音乐的表现行为;而音乐欣赏、乐理知识学习则是吸收活动。以歌唱或器乐学习为主的课,应该结合歌曲或乐曲及有关乐理知识;以欣赏为主的课也应该结合演唱所欣赏作品的主题或主旋律。

(四)模仿与创造结合。一般地说,学习往往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再创造。技艺性、表现性比较强的音乐学习,模仿是十分必要的。在模仿中学习、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进而使学生正确地理解音乐,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五、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

课堂教学内容是课程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是教材编写的准则和依据,也是对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达到什么水平”的规范。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时,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教学内容的新异度

新异的教学内容往往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新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只有将新异度定在学生似曾相识又不识的尺度上,才能使学生处于学习的兴奋点上。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安排旧中出新或有新鲜感的新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内容的深难度

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部分来源于音乐学习的成功经验。不经过努力就能掌握的知识技能,与需经过努力而掌握的知识技能相比较,后者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太难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挫伤学习积极性。只有由浅入深的教学内容,才能激励学生进取,使学生在努力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欢乐。

(三)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音乐教学需要学生的参与,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学习为主的方法。学生自主的学习,可以使他们在学习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学习方法,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使他们永保音乐学习兴趣。

(四)重视教学的情感性

音乐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性,注意创造愉快、和谐、融洽、振奋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要有激情,要以饱满的情绪感染人,做到以情激情、以情育人,使学生在充满情感的气氛中学习音乐。

标准的教学设计【第二篇】

(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广东广州510663)

关键词 :中职;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070-03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倡导者罗杰斯提出,学习是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是个人潜能和人格的充分发展。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包括“倾听、尊重、开放的心态以及多维的视角”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教师充当引导者,用开放的心态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理解事物的不同维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为学生主动学习营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在小组活动中锻炼团队合作能力。

常见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包括体验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和技能训练等。这些教学方法通常遵循以下八个原则:教师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呈现者:使用活动和资料激励、帮助、挑战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核心就业技能:形成性评价、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对学生有帮助;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爱好。克伯( Kolb)的“体验学习圈”将体验学习设计为包括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及主动实践四个阶段的环形模型(如图1所示)。具体体验是指让学习者完全投入一种新的体验:反思性观察是指学习者在停下的时候对已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抽象概念化是指学习者必须达到能理解所观察的内容的程度并且吸收它们使之成为合乎逻辑的概念:主动实践是指学习者要验证这些概念并将它们运用到制定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课程教学现状

“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是食品专业的基础课,理论性较强,且与食品生产实践联系紧密,是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的前导课程,在食品类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该课程目前大部分教材为高等教育用书,针对的读者是本科院校及大专院校的学生,如吴晓彤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周才琼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精品课程建设教材《食品标准与法规》、张建新主编的《食品标准与法规》、艾志录主编的《食品标准与法规》等,上述教材的理论教学主要包括食品法律法规基础知识、我国食品法律法规、国际和部分发达国家食品法律法规、食品标准知识、我国的食品标准、国际食品标准、食品生产市场的市场准入、食品认证管理、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等内容。这种课程体系理论知识繁杂,缺少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以解读标准和法规为主,枯燥且实用性不强,不符合中职毕业生的行业岗位需求,但目前暂无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教材。因此,应根据社会、企业和学生的需求,以够用、通俗为原则,对该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另外,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压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也是单一的,教师是唯一的评价者,只强调知识水平的掌握,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评价。因此,必须对现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就业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理论对该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在了解行业岗位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思考、分享、评价、反馈,系统地完成该课程的重点知识学习,达到岗位的任职要求。

(一)教学内容设计

进行课程设计前,首先要了解行业岗位需求。食品类专业的中职毕业生一般从事生产操作、品质控制、在线质检、食品标签设计等岗位工作。这些岗位承担的工作任务主要是负责食品的安全生产、质量管理、查阅国标、编制企业标准、许可证管理、设计食品标签等,根据这些岗位的用人要求,通过该课程的系统学习后,不仅要求对《食品安全法》有全面、清晰的认识,具备食品质量安全的意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在食品企业实际生产中进行应用,还应该会查阅食品安全标准,能根据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能根据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鉴别和设计食品标签等。所以,笔者在该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中,以项目为主线、以学生活动为导向,开发了3个教学模块、6个项目、10个学生活动,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二)教学方法设计

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体验学习圈”理论设计学生活动,用学生熟悉的案例通过情境模拟、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合作学习等方法引导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让他们实现“看后能记住,做后能明白”。下面介绍三例学生活动的教学过程。

法律的特点及立法程序学生活动是“制定规范性文件——××宿舍管理规定”。(1)具体体验阶段。播放《食品安全法》立法过程的视频,学生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分组,宿舍组长组织组员制定本宿舍管理规定,并记录制定规定的过程。(2)反思观察阶段。各组展示宿舍管理规定的内容,并介绍制定过程,教师以宿舍管理规定的内容及制定过程引出法律的特点及立法的程序,其他学生指出展示组存在的问题,并在不同颜色的便条纸上归纳规范性文件的特点及制定程序。(3)抽象概念阶段。教师将大家的发言、便签纸进行归纳和补充,并总结出法律的四个特点及立法的四个程序。(4)主动实践阶段。设立递进式的学生活动“食品检验室管理规定”。学生可以验证第三阶段学习到的法律的四个特点及立法的四个程序,并将其运用到“食品检验室管理规定”的实践中去。

食品安全法——从业人员良好卫生习惯学生活动是“我是一名讲卫生的食品生产工”。(1)具体体验阶段。播放从业人员良好卫生习惯的视频,以年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分组,各组选出1—3名学生扮演食品生产工人,组内其他学生通过文字、图画的方式描述从业人员应该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并在黑板上展示。(2)反思观察阶段。各组扮演者根据展示的内容用语言或动作表达出这些生产和生活习惯,其他学生观看展示和表演。教师根据各组的表现引出食品从业人员应该具有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其他学生指出展示组存在的问题,并在不同颜色的便签纸上归纳食品从业人员的行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3)抽象概念阶段。教师将大家的发言、便签纸进行归纳和补充,并总结出食品从业人员应该养成的卫生习惯。(4)主动实践阶段。很多中职学生在寒暑假都有到食品企业短期实践的机会,对于在真实工作岗位中从业人员是如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食品安全主管是如何监督管理的,学生可以通过实践验证第三阶段的知识,并将它们运用到真实工作岗位中去。

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学生活动是“认识和设计预包装食品外包装”。(1)具体体验阶段。播放“食品标签知多少”视频,以喜欢的零食种类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分组,给出任务:收集5件本组喜欢的零食,指出它们的外包装标签标识上有什么内容,是否符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要求。各组将收集到的食品或图片进行展示并作说明。(2)反思观察阶段.教师根据各组的表现引出预包装食品标签中应包装哪些内容,其他学生指出展示组收集的预包装食品外包装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正的意见,并在不同颜色的便条纸上进行归纳。(3)抽象概念阶段。教师将大家的发言、便签纸进行归纳和补充,并总结出预包装食品标签的要求。(4)主动实践阶段。给出递进式任务:“假如你是一个××食品厂的食品工艺员,请为出厂的××食品设计一个外包装,要求有合格的标签标i只。”各组可经过查阅资料、讨论、图画或模型做出食品外包装并在黑板上展示,配以说明。学生可以验证第三阶段的知识,并将它们运用到真实工作岗位中去。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准备好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利用颜色、道具、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教学内容。设计多种多样的分组形式,让学生有机会与不同的合作对象交流、沟通、合作。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启发性教学、学生自学后进行课堂讨论、学生经过调研后上讲台讲述等方式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倾听分享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加深对食品法律法规的理解。

(三)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评价以教学活动的价值性判断为依据,形成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其中以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为主。

诊断性评价主要体现在课堂提问上,对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课堂提问和讨论,诊断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分析尽快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可采取不计分方式。形成性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活动和课后作业上,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进行评定,形成“组织计划+自我评估+小组评估+教师评估”的评价成绩,以正确判断学生身心发展的价值所在。对重要的知识点可布置课前或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形成性评价占总成绩的50%。终结性评价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

采用这种综合评价体系,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同时又能展示个性,显示才能,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教学设计的标准范文模板【第三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阔大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学习古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背诵、默写诗歌并赏析名句。

教学重点: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丰富、奇特的想象;背诵、默写诗歌并赏析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曹操的《龟虽寿》引入《观沧海》。

1、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2、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解题

《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

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四、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音频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意;(出示补充注释)

临,来到,文中指登上的意思。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竦,同“耸”,高。观,看,统领全篇。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行,运行。若,如同。星汉,银河。志,思想感情。

3、出示画面,感受形象。

4、理解诗歌大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

五、品读诗歌,感受意境

1、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生机勃勃

(虚)日月星汉宽阔、博大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六、赏析诗歌及名句: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方案【第四篇】

“翻转课堂”的核心是先学后教,实质是优化教学过程,这不仅仅是一种理念的转变,更是一个实践层面具体落实的问题,由于乡村学校缺乏多媒体等设备,如何才能实现“先学后教”“翻转课堂”呢?“导学案”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有效地实现了乡村课堂教学的“翻转”。

一、“导学案”有效地解决了“先学”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

“导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经验以教材为依据进行设计的。它是指导学生“先学”学什么和怎么学的一种载体。教师本着“已有知识+新知识”的思路设计的导学案通过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会了吗”“会学了吗”,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得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方法、学有规律、学有检测。首先,学生要根据学案的指导,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先学”,利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这样有指向性地放手让学生“先学”,既避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盲目性,也重新构建了学习流程。其次,“导学案”从学生“先学”的角度出发设计课程,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即课前让学生根据学案主动预习,并从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上学生依据学案积极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后让学生根据学案的引导去拓展知识,提升能力。既实现了有目的的“先学”,又巧妙地实现了课堂的“翻转”。

二、“导学案”有效地解决了“后教”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预设性很强,学生基本处于被动状态。而“导学案”教学则是学生自主学习在先,是“先学后教”,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引发形形色色不可预见的问题,教学有了很大的不确定性,生成性更强。教师只能根据学生的“学”来决定自己的“教”,因此,课堂的设计就更富有弹性,更要展示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自身水平。这给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又促成了课堂流程的变革。“导学案”从导学、导思、导法、导练、导测等人手进行设计,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而难以解决的问题则可以在小组内通过合作学习解决,合作还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教师才会做点拨指导。这样,相当一部分内容,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环节来完成的,课堂无疑变成了“先学后教”。因此教师不得不关注学生在课前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课堂上教师讲什么.讲多少、怎么讲,完全由学生的学来决定,教师只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服务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导学案”是一种智慧的创新,体现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旨在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与学的关系,因此,教师首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要时刻牢记自己的“教”重在引导,这种引导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课前要指导学生按照学案进行预习,带着学案中的问题去读书,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中,教师要科学使用学案,借助学案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进行思维碰撞,从而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导学案”改变了课堂的结构模式,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导学案”的设计理念是“先学后教”,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直接的变化就是课堂结构模式的优化,即由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反馈展示——达标检测——迁移延伸等几个基本版块构成。每一个版块的功能都是不一样的。在这里自主学习是基础,合作交流是解惑提高,反馈展示则是教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和点拨提升的环节,达标练习则是知识的巩固与升华,迁移延伸则是能力提升。这样的课堂结构让学生有了参与的基础、参与的机会、参与的欲望。在这样的课堂环节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角。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交流又是学生相互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反馈展示则是学生展示自己所学、所思、所惑的空间。这些环节突出了学生的“学”,同时也检测了学生的“学”,更使教师有了教的依据、教的内容。课堂流程的改变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和设计者。

教学设计的标准范文模板【第五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使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设计思路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注重体现以下几点:

1、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对简单数据进行整理,以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有一些初步的认识。

2、注意学生情感的个性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得到充分的展示。

由于低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化倾向,当讨论如果只买一种水果,该买哪种水果时,这就形成真实的两难问题.学生既要考虑到个体对水果的喜好,又想照顾大多数同学的喜好,真是左右为难.

3、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根据统计结果,六种水果该各买多少的讨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想一想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就能知道?

引出课题。

二、引导探索,认识新知。

1、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哪一种水果,记录在统计表里。同桌讨论:如果六种水果都买,哪些水果要多买,哪些水果要少买?

2、绘制统计图。

(1)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相互评价.

(2)看统计图表提问题。

三、应用知识。

完成书95页的第一题。

四、课堂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统计?

五、课后延伸。

调查本班同学,把喜欢下面几项活动的人数统计出来。(游泳、跳绳、拍皮球、踢足球、跑步)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2408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