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精编4篇
【导言】此例“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精编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第一篇】
一、异质就近组合
异质就近组合就是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4人左右。这种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需将学生分出层次,可减少学生相互交流中的心理障碍,且课堂上无需重新调整座次,操作比较简便。这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组合,也便于开展合作学习的组间竞赛。 开始实施时,教师要示范性地与学习小组一起制订合理的、共同的合作目标,安排恰当的、明确的合作任务。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可由学生自己采用轮换制产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
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自主学习的活动可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词典,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等。与一般的课前预习有所不同的是,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比如,让学生先通过独立预习找出学习的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也可在预习时要求学习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另如,预习《中国石拱桥》时,让小组成员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整理和归纳有关桥的种类和形状等。教师还可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每次确定一个内容,让小组成员在组员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课堂上采用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教师指定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拿来较厚的纸共同搭出不同形状的桥,学生从中不仅理解了“拱形”的意思,还比较出了“拱形桥”承受力较大的优点;还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赵州桥的形状,并陈述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的理由,由此,学生理解了“各有”的意思,也为进一步体会石拱桥的优点提供了直观和体验。 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比如,举行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问题抢答竞赛等,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评价各小组的团体成绩,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成绩的组成部分。
教师还应注意指导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例如布置小组组员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进行课文内容复述的练习和检查书面作业等。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各小组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二、任务驱动组合
任务驱动组合是指围绕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按兴趣和爱好自主进行的合作学习组合。任务驱动组合学习一般以2~6人为一组。
任务驱动组合学习的目标可由教师提出,也可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后自主设定,允许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在难度上有所差异,小组学习的时间上可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学说明文时,要求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研究教室里的盆栽枯萎的原因,运用学过的说明文写作知识写1篇介绍植物的说明文。为了完成小组任务,小组成员利用课外时间分头查阅资料和互相讨论,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语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小组交流时,教师要发挥好导学的作用,并要适时地引进竞争机制,对学生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第二篇】
一座百余人历经两年时间建造的桥,在竣工前夕轰然垮塌!123位正在劳作的建桥工人遭飞来横祸,63人逃生,其中22人受伤;已确证47人死于非命,另有十余人仍被压在碎石之下,生还无望。
这是8月13日下午4时50分左右,发生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古城边的惨烈一幕。
事故桥系湖南省重点工程――凤大公路路段中的一座公路桥梁。按照规划,这条“旅游黄金大道”应在今年8月底通车,并为湘西州50年州庆“献礼”。
事发后,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分别作出批示,要求做好抢救和善后工作,查明原因,严肃处理。
8月14日,国务院事故调查领导小组成立,由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任组长,下设事故调查组,分别从技术、管理、综合等各方面展开调查;并邀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负责人参加其中,以有利于查处失职渎职、违纪违法等职务犯罪行为。
死者和生者
桥塌30个小时之后,8月14日晚12点左右,《财经》记者赶到事故现场。
此时空气中扬尘已退,但异味弥漫。曾被视为美丽风景点的大桥,像被抽去了筋骨,支离破碎。
事故桥本是一座大型四孔石拱桥,长328米,高42米;桥面宽12米,为双向二车道设计。由于未正式通车,此桥尚未命名,因架设在沱江之上,被称为堤溪沱江大桥。
事发时,工人们正在拆除拱桥的钢管拱架。如今在一滩碎石旁,还可见到未拆走的钢管拱架,被砸成麻花状,四处散落。
时近午夜,几盏探照灯下,数十台挖掘机轰隆隆作响,清理着垮塌在河里的碎桥,寻找被深埋的工人;百余名头戴安全帽的工人及消防队员等则在手工挖掘。
断桥一端,三辆救护车候命;另一端,一户人家门口挂起三个崭新的灯笼,在深夜里闪烁。偶见掩面哭泣的妇人,由亲人搀扶着蹒跚而过。
凤凰县委办公楼后一个废弃的烟厂车间,被用作临时停尸场地。花圈及棺材占据了车间三分之一的空间。几位死者亲属头戴白布,在为逝去的亲人守灵。
据悉,在目前已知的47位死难者中,除一名女性,其余全是男性;八人为凤凰县本地人,其余主要来自湖南省内的娄底、绍阳、祁东、怀化、永州。死难者中年龄最长的是60岁的曾佰良,最小的是19岁的邓寿洪,均是来自湖南娄底的农民工。
一位名叫陈家祥的小包工头,一家五口全部在此次事故中丧生。陈是娄底人,今年28岁,在他的带领下,父亲、哥哥、妻弟及舅舅都来此打工,当日又都到桥下拆架,全部不幸遇难。
另有一对来自湖南永州的夫妇,在事故中双双遇难。
按照当地苗家风俗,亲人在死后的第三日一早必须安葬。八名本地死难者已于8月15日清晨在当地公墓入土为安。
对死者而言,塌桥事故终结了他们整日含辛茹苦之余的最后梦想;对生还者而言,脚下的路变得更加艰难无着。
工人们告诉记者,他们按约定每天可获得报酬40元至60元。但事实上,“从来就没有发够过!”一位从2004年施工伊始时即进场的工人告诉《财经》记者去年仅从包工头手中拿到总工资的70%,今年至今一文都未发,仅包吃包住。
“很想回家,”一位工友对记者说,“但工钱没到手,连路费都没有!”
“以后干什么?不知道。”23岁的曾艺雄躺在凤凰县人民医院的病床上,满脸血肿,目光呆滞。他一周前在叔叔曾君雄的带领下来到这里打工,本希望在年底前挣一些生活费,不料遇上了塌桥。他的叔叔在事故中头盖骨被砸碎,被第一批抢救出来,目前仍在重度昏迷中。
与大部分湖南当地的农村青年一样,曾艺雄仅读了几年书即开始外出打工挣钱。事故令他的生活轨道骤然打乱。今后去哪里?做什么?他一片茫然。
看不见的地下岩洞
断桥所在的凤大公路,是一条二级公路,曾被宣称要打造成“湘西第一精品路”。自2003年11月26日开工以来,该公路各项建设工程接近尾声,通车在即。
凤大公路东起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县齐良桥乡黄家寨村,西至贵州铜仁大兴机场,全长约30公里,总投资亿元,目前已完成工程投资亿元。通车后,从凤凰古城至贵州省铜仁市大兴机场仅39公里,半个小时即可到达。
据知情人透露,凤大公路项目原本由湘西州政府牵头负责,具体负责人员主要由州交通局抽调而来,“州公路管理局也有人参加,但以交通局的人员为主”。
后来,湖南省明确公路建设“谁投资谁当业主”。在这一政策下,湖南省公路管理局贷到了款,向省政府申请获得该项目的投资权,并在2003年底成为该公路项目的业主单位。
据知情者介绍,公路地质初步勘测报告大约于2002年4月做出,公路、桥梁的施工设计图由项目的设计及勘探单位――湖南华罡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3年7月完成,2004年公路动工建设。
“当初的地质勘测报告可能做得不够深入细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财经》记者。
据专家称,修建堤溪沱江大桥过程中可能存在很大的勘测遗漏。2005年初,该桥进入修建日程。施工队伍按照设计图纸上所标示的1号桥墩位置上施工,竟挖出一个大岩洞,这在勘测报告上并未标明。
就此情况,2005年2月,设计方湖南华罡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做了一份新的地质报告及施工设计图,对施工的要求和标准进行了调整。“应该说发现问题后积极地处理过了,但现在出了事,很难判断当初处理的力度够不够,以及是否还有别的未曾发现的隐患。”上述专家表示。
一位曾参与给这个位于1号桥墩的岩洞填石料的工人告诉《财经》记者,该岩洞约长2米、宽1米,深约米,就在桥墩的正下方。建筑方的处理手法就是投石料,加钢筋及泥沙,将岩洞填充起来。这也是修建公路时遇到“大水洞”的常用办法。
8月14日,湘西州州委外宣办主任娄正莉对媒体称,大桥在此前一个多月曾发生第三个桥墩下沉现象,后经加固处理才继续施工。两位工人告诉《财经》记者,发生下沉现象的确有其事,但并非第三个桥墩,而是1号桥墩。
8月13日下午4时50分许,堤溪沱江大桥倒塌。专家及工人后来向《财经》记者描述,大桥正是先从1号桥墩开始坍塌,导致桥体失衡,进而在短短10秒钟内轰然解体。
“这样的多跨石拱桥,只要一跨出现破坏,邻近的桥墩就会承受不住水平推力,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亚东说,专业上将连拱石桥接连倒塌的现象,称为“连拱效应”。
“现在专家们正在对1号桥墩下的这个岩洞进行钻探,寻找事发原因。”一位曾参与过大桥前期工程的专家告诉《财经》记者,就目前掌握的情况看,专家们初步倾向于认为,这跟地质问题及事后的处理力度有关。
这位专家告诉记者,客观地说,设计单位在初次勘测中未发现的问题而在施工时被发现,是可能的;根据施工时发现的新问题,设计单位重新钻探并调整施工设计方案也是被允许的。因此,“要清楚地了解事发原因,还需要查清施工单位是否严格按照调整后的施工标准进行操作”。
石拱工艺环节悬疑
和如今许多现代化、高科技的桥梁不同,跨塌的堤溪沱江大桥是一座石拱桥。
据一位前期参与工程的专家介绍,2003年7月做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时候,就已确定堤溪沱江大桥造成石拱桥。一个解释是,作为连接铜仁机场的“旅游黄金大道”,具有传统色彩的石拱桥更能体现与契合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的氛围。而另一层原因是,当地石材丰富,可保证造价低廉,“如果建同样规模的钢筋水泥桥,式样复杂一些,可能价格要翻倍。”
然而,专家们说,要使石拱桥安全牢固,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是通过地基勘测,确定地质条件可以承重;二是用料及施工质量要过关;三是加载石料时要均衡,即堆砌石块时要均衡处理,“不能先砌这边,再砌那边,要同时加载,均匀运作”;四是工程完成、卸载拱架时也要均衡,不能光卸一边,也要几个支点同时卸。
相比于现代化桥梁,石拱桥工艺独特。它不需用钢筋水泥,而借力于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相互咬合。建桥时先要安设拱架,然后用经加工的条状块石,在拱架上按一定方式砌筑拱券;待成拱后,再卸除拱架。因此,石拱桥的建设较其他桥梁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
《财经》记者在采访中获知,多数民工均是临时从省内外招来的,只能在参与施工时现做现学。“如果施工员和监理方管理不到位,是有可能存在施工质量问题的。”上述专家说。
事实上,尽管有监理处专司此责,但据修桥的工人称,他们常看到的一幕是,“监理的人一来,老板远远看见就上去递烟,带着走一圈就拉去吃饭了。”
石拱桥对石材的用料较为挑剔,无论是石块还是石片,都需讲究用料的比例。为使石块间能够相契,一些不符规范的石块还需加工打磨。但多位工人告诉《财经》记者,“老板们”将石头运过来后,不管形状如何,直接就往上加载。出现空隙处,即灌沙浆填充。
至于填充石材空隙的沙浆,应该采用河沙。可是当地没有河沙,施工时就用石头和砖块放到粉碎机里粉碎后的“石沙”代替。在搅拌中常常将泥土也掺在一起使用。一位专家分析,这样的做法可能影响沙浆的粘度。此外,这位专家在观察断桥后提出,在建桥过程中,施工方对块石(大块石)和片石(较小石块和石片)使用的比例可能未经科学验证。从现场看,似乎片石用料偏多。
8月16日,在国务院湖南凤凰县“813”堤溪大桥垮塌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组成立大会上,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提出几大重点调查方向,亦涵盖立项审批、选址勘测、设计合理性、施工、监理、项目管理等多个方向。
“四位一体”典型
凤凰堤溪沱江大桥惨祸,是今年中国第二起因桥梁坍塌引发的伤亡事故。第一起发生在6月15日凌晨,位于广东省西江干流下游325国道上的九江大桥,被一艘2000吨级的运沙船撞断桥墩,导致200米桥面垮塌,八人因此殒命。
巧合的是,九江大桥的承建方与堤溪沱江大桥的是同一家,皆为湖南省路桥集团公司。该公司官方网站显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广东九江大桥,是该公司承建的代表性桥梁工程之一。
8月16日下午,该公司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称,湖南路桥集团承建的仅是九江大桥的主体部分,被运沙船撞毁的桥墩并非该公司所建。对于堤溪沱江大桥的坍塌,她表示“将等待专家鉴定结果”。
在事发当晚,堤溪沱江大桥项目和监理负责人已被警方控制,以配合事故原因调查。大桥项目所有资料以及工程监理资料也已被警方封存。
连日来,记者联系了湘西州委宣传部、业主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及勘探单位等多个相关部门,均被拒绝采访。
尽管事故原因尚在调查中,但堤溪沱江大桥属典型的人为责任事故,是不争的事实。而其建造过程,亦鲜明地暴露出国内公路桥梁建设中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模式的弊端。
凤大公路是典型的政府“重点工程”项目。工程业主凤大公路公司,其实是湖南省公路管理局下属企业;项目实际牵头人则为湘西州政府,项目总指挥长是湘西州州长杜崇烟。
因此,在这个政府工程中,杜崇烟既是政府官员,又是项目总负责人;既是监管者代表,又是业主代表。建设项目的勘测、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审计等环节虽一环不缺,却均具有政府背景,难以相互制约和监督。
不无巧合的是,7月23日,就在大桥坍塌前20天,杜崇烟因违纪问题被湖南省纪委“”。
8月17日,交通部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通报“813”事故,同时部署开展以桥梁为重点的交通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
但是,事后的排查能否奏效?这正如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在凤凰塌桥事故后向各级相关部门发问:“类似的惨案能不能不再发生?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事故教训能不能深刻记取?”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第三篇】
1.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动口动脑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实地参观访问、查阅图书资料和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使学生了解桥的发展,认识古今中外的名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
2.让学生获得研究、探索的体验
教师通过让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质疑、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和热爱科学的意识。
3.联系生活实际
由有形的桥到无形的桥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指导学生形成书面教材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教师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作了精心的准备。比如,他先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自由、自愿地报名,并让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各小组成员有不同的分工,如有负责采访的,有负责整理资料的,有负责上网查阅资料的,等等。教师事先还为学生推荐了部分有关桥的网站,如桥梁网。
教师一开始以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桥不过是一条放大的板凳”这样通俗而风趣的诠释导入课题,然后让学生介绍了一些查找资料的方法,最后教师作了总结、归纳。比如,A.利用图书查找资料和积累资料的方法。B.根据目录找到有关的文章和内容并作好摘录。C.摘录资料的方法:复印、抄录、摘抄、概括总结。D.上网查询和下载资料的方法:直接键入网址查找;不知道网址,通过键入关键词进行搜索;对资料进行下载存盘,打印输出或笔录所需资料,等等。这些提示为学生收集、整理资料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保证了本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这节课的最后,教师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由“有形的桥”联想到许多“无形的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提示“假如你是桥梁的设计师,你会建造什么样的桥?请画出你设计的桥并解说其功能”。
教师在课后的总结反思中抒发了这样的感受:“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让我感受到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最佳阵地。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明确分工,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的集体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因此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师生是愉快的,收获也颇多,听课者也处于兴奋之中。应该说,从整个课堂有序的组织和师生热情的参与来看,是成功的。但活动结束后,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这节课与独立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什么区别?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性体现在哪里呢?特别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活动目标定位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实地参观访问、查阅图书资料和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使学生了解桥的发展,认识古今中外的名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是否合适?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就在于“了解桥的发展,认识古今中外的名桥”吗?笔者认为这显然是不够的。尤其是最后,教师布置的拓展性作业:“假如你是桥梁的设计师,你会建造什么样的桥?请画出你设计的桥并解说其功能。”这固然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但对于语文课来说,这样的作业似乎意义不大。
经过一个星期与授课老师的商讨,我们重新设计了这节题名为《桥》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在其他内容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教师把学生查找资料的重点确定在“收集与桥有关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诗文、对联、照片、绘画、音乐等”上,并把活动目标定为:“展示桥的神韵,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一些与桥有关的经典诗文,重点品读赏析,以此提高学生朗读、背诵、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和水平,并做到广泛积累。”
当这位老师在另一个班上再次上这一课时,学生的汇报、演示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变。第一次课上,学生展示的是各种桥梁的图片、数据、名称、桥梁史等。赵州桥、苏州宝带桥、山西晋祠鱼沼飞梁、扬州五亭桥、北京四元桥、北京玉蜓桥、厦门跨海大桥、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等,使学生获得了许多有关桥梁的知识,感受到了科学的伟大和人民的智慧。
第二次课上,所有在场听课的人都沉浸在浓浓的文学色彩和语言魅力中。我们来看一个片段:
学生:“赵州桥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写出了赵州桥的外形之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茅以升在《中国石拱桥》中写到:“石拱桥的桥洞呈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的拱桥形容为“长桥卧波”。石拱桥出现较早,这种桥不但外形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地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其所具有的作用。
上面这段文字用比喻与神话,写出了桥给人的美感,并介绍了石拱桥的特点。
老师:很好,你能不能用笔来画出“初月出云”?
学生:这是一座石拱桥,正如诗中所写的“初月出云”。水波就像云一样,桥的桥洞就像一个弯弯的月亮。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第四篇】
今年有机会聆听了余映潮老师执教的《中国石拱桥》,又阅读了余老师《〈大自然的语言〉创新教学设计》、《〈故宫博物院〉创新教学设计》《〈苏州园林〉创新教学设计》等一系列说明文的教学设计,觉得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对说明文的教学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于是在进行八年级第三单元说明文教学时效仿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尝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初步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基本能力。下面就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教学为例,总结我对说明文有效学习活动的探索和尝试。
板块一:语言积累――挖掘说明文的语言魅力
在学生的印象里,说明文的语言枯燥无味,无法激发阅读兴趣,这样的意识阻碍了进一步的深层阅读。“语言积累”板块的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高雅语汇在说明文中的大量使用,找出并品析、揣摩这些语汇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助于感知文章内容。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的“长虹卧波”写出了石拱桥外形优美,“惟妙惟肖”写出了卢沟桥上石刻狮子的千姿百态,“巧妙绝伦”写出了赵州桥的设计独特。《苏州园林》中“盘曲嶙峋”写出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栽种也着眼于画意。“自出心裁”一次写出了作者对园林设计师们因地制宜设计的由衷赞赏。《故宫博物院》中的四字词语更是丰富,“龙凤流云”“青松翠柏”“亭台楼阁”等恰如其分地介绍了故宫建筑群的恢宏壮丽。
教学实施过程中,开展“美词大搜寻”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发现并品析这些美词,感受说明文的语言规范、庄重、简洁、雅致的特点。所有的课文都是典范的语言教材,我们应该好好地利用起来,将学生的语言积累做到实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既积累了丰富的典雅语汇,又激发了阅读的兴趣,学生们发现说明文不再面目可憎反而妙趣横生了。
板块二:段式分析――理清说明思路的有效抓手
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有其自身的写作规律,阅读说明文自然也有其规律可循。段式分析学习板块的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说明思路,发现说明文的写作规律。“所谓段式,就是段落的写作构思模式,就是段落的展开模式,也可以说是段落的结构模式。品味文章的‘段式’,既是阅读能力的训练,也是写作训练的启迪。”(《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版)在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段式分析入手进而把握文脉,这是理清说明思路的有效途径,有助于让学生感知说明文严谨有序的写作结构。
例如《中国石拱桥》中第三段:“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赵州桥横跨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一段的段式结构是说明文中最常用的一种写段模式:说明+举例。
再如《苏州园林》中第四段:“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这一段的段式结构是:说明+描述。
在这个板块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说明文典型的段式结构如:说明+观感,说明+评赞,分解说明,总分说明等。在实际教学中,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逐渐熟悉并初步掌握了说明文基本的段式结构特点。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每一段的段式结构入手分析文章结构脉络,学生对说明文严密的结构层次和严谨的逻辑顺序有了初步的感知,提高了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板块三:类文阅读――拓展说明文阅读空间
学生初次接触说明文,仅靠教材中的几篇课文很难切实掌握这种文体的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广泛的阅读能延伸课堂学习的效果,提高说明文阅读的素养。与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本选材精当,与教材结合紧密,是很好的拓展阅读资源。
例如教学《苏州园林》后可延伸阅读梁衡的《晋祠》、叶圣陶的《假山》、陈从周的《中国园林散记》,引导学生比较4篇文章在介绍名胜古迹时写法上的差异。学习了《故宫博物院》后可拓展阅读林徽因的《故宫三大殿》,与《故宫博物院》里介绍“三大殿”的文字相比,由于作者林徽因是一位中国古建筑专家,她写作此文的着眼点与《故宫博物院》的作者不同,更侧重介绍“三大殿”在建筑结构上呈现出来的特点,如具体说明太和殿的横阔与进深,“三大殿”各自的殿顶式样,“三大殿”各自的修建时间等,对于殿内的装饰则一笔带过,不多费笔墨。
再如学习《说‘屏’》的同时欣赏姚伟钧的《中国古代的茶具》,比较两篇文章中多处引用古诗的不同目的。
板块四:读写结合――在实践中掌握语言表达的规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板块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句话道出了读写结合训练的目的所在。因此课堂教学应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每教1篇说明文,都可以结合阅读活动设计适宜的写作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说明结构的把握,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收到多重功效。
例如在学习《故宫博物院》关于太和殿介绍的语段段式:“说明+描述”。可以设计让学生以“我们的校园”或自己居住的社区为介绍对象,学写生动的说明语段,尝试由开始部分的简洁说明紧接着生动描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模仿借鉴文中的段式结构,并在写作成果交流中及时评点优劣。又如在分析《桥之美》中作者写到桥在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美时用到了。“说明+观感”。“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有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1篇史诗似的满足。”可以让学生模仿这一段的写法介绍一个景点或者一件工艺品。
这样从课文出发,依托阅读教学设计生动活泼的读写训练实效性强,将学生的课文学习引向更为深刻、更为广阔、更为自主的境界。
以上是学习余老师的板块教学法在说明文教学中的初步尝试,老师和学生的收获颇多,但是教学创新之处尚少。力争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说明文的教学实践中能研读文本,积极探索设计更为有效的学生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说明文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