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化学教学设计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328230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化学教学设计精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第一篇】

关键词:一体化 双师型 专业技能 应用型 技能型

服装专业“一体化”教学,是指将服装专业的设计课程与结构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并由一到二名服装专业教师相互配合完成从服装设计到打板推板、缝制工艺全过程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适合中职服装专业二年级学生。在中职服装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一体化”教学,对于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专业综合能力、提高专业技能都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一、服装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需要

中职服装专业课程有“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打板推板”“服装缝制工艺”等。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分别实施,各课独立设置、互不相干。设计课学生设计的服装只能停留在效果图阶段;打板课学习各种制板方法及纸样制作,但做出的样板的板型由于没有样衣制作无法验证,更谈不上板型的修改;工艺课所作服装款式由老师确定,一般多是传统类别的服装,面料统一采购,学生制作出的服装在评分完成后大多丢弃。实践证明,学生在经历过刚学服装的新鲜感后,出现厌学情绪,学习缺乏动力。专业技能方面表现为面对款式图或样衣不会打板及制作,不懂服装面料的选择。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固守传统(基础+理论+操作)的技工培训模式,必然造成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二、“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学期初,针对课程总体目标确定教学任务。教师充分分析学生知识水平、能力基础,在联系生活实际及季节、服装流行趋势等情况基础上确定服装款式大类。如:休闲夹克衫、春秋装、夏季生活装等。服装专业“一体化”教学分为五步实施(以下以休闲夹克衫为例)。

1.设计。由教师讲解并启发学生充分讨论,总结出夹克衫款式特点为:衣长较短、宽胸围、紧袖口、紧下摆等。夹克衫的式样没有固定的格式,领型、袖型、袋型、变化很多,款式丰富多彩千姿百态,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一款运动休闲夹克衫。为了设计出理想的款式,鼓励学生到市场上了解此类服装当季流行特点,或通过专业杂志电视节目等多种途径捕捉信息和设计灵感,在画出的数个款式图中优化选出最满意的一款。

2.面料选购。教师带学生到服装面料、辅料市场进行现场学习,了解面料流行趋势,掌握各种面料与服装款式及类型的关系,寻找质地、结构、性能色彩等适合本款服装的面、辅料。学生们精心地对比挑选搭配,教师给予及时指导。许多学生为了使自己的服装更精彩更有个性,主动购买了烫贴饰物、滚条等。

3.样板制作。打板推板是实践性技术性强的环节。由于每个学生的款式不同,板型也不同,教师在集中讲解板型结构框架等共性问题后,鼓励学生相互讨论,指导学生查阅教材及各种资料,寻找与之相应部位的打板方法。

4.制作环节。自己的设计将要成为作品,是一种很大的诱惑。学生盼着早日见到或穿上自己设计的衣服往往急于求成,粗糙成型。工艺质量是作品的生命,必须严格把关。制作过程中学生发自内心地需要老师的帮助,期待老师的具体指导,教学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5.作品评估。作品完成后学生将服装穿在身上评估,让学生本人也参与到对自己作品的评价过程中来,找出作品的优点和弊病,评定出相应的成绩。实施效果:在23人的小班中除了有1件作品因工艺原因作废外,大都得到了有效地利用:学生自己穿用的15件、送给亲友的7件。另外,有的学生穿着自己的作品到其他班级同学中展示推销,接来订单数件。经过一学期的“一体化”教学实践,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明显提高。作为首批“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参与者,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管理能力经受了考验。

三、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所引发的思考

1.学生方面。采用专业课“一体化”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由于激励手段是内在的,成就感易体现,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有了兴趣,“我要学”的心态自然水到渠成。“一体化”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展示其专业能力和才华的机会。同学们在服装从设计到成品全过程学习中,体验的了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学生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衣服去其他班级展示自己心仪的作品,得到赞誉后感到当初报考服装专业是明智的选择,学习自信心及专业自豪感溢于言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将技能训练与专业理论融为一体,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地密切结合、理性与感性的同步认识。学生学习的过程加深了对设计与打板、打板与工艺、设计与工艺之间关系的理解。相互关联的专业知识相互融合、实现无障碍衔接,学生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掌握了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改变了学生短时间内难以学以致用的局面,实现了一专多能。学生具备应有知识的本领和实际操作能力,成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扩大了就业时选择专业岗位的范围。“一体化”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学生学会从各种渠道收集资料开阔知识面,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2.教师方面。中职教育是就业教育,培育高技术应用人才,要求教师必须是既具备专业理论又掌握专业技能的所谓“双师型”人才。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体化”教学是对专业水平、业务能力、专业技能等综合能力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先备好课进课堂,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容易把握得准。现在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繁多且无法预先知道会碰上什么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及高超的技能功底。教师的教学经验处于不断积累之中,面临巨大的挑战,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首先应该成为“双师型”教师,真正成为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也是本行业实践操作的高手。挑选有较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教学模块的负责人,采用“师带徒”形式小班化教学,将理论指导与技能培训教学相结合,学科渗透教学,教师既是理论指导老师,又是实践技能的训练师。新模式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秦姝。互动式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2,(09).

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第二篇】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电子线路设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18-02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大发展,物联网以及延伸的人工智能将为未来带来更加便利的美好生活,这些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离不开新的电子产品的出现,有新的电子产品就应有新的电路设计,并且这样的电路设计会越来越复杂,对电路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和制作工艺也会越来越精良,所以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行业在任何时候都会存在。对应岗位的课程即《计算机辅助电子线路设计》已成为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和专业群项目建设中重点要完成的课程建设之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为现代企业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因此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迫在眉睫。如何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系自身条件以及学生的特点,不断探讨《计算机辅助电子线路设计》课程教学特点,逐步建立了适应高职电子类专业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同志曾经说过:“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教学做一体化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理论够用为度,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基于工作过程建立若干个实训项目,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强调理论教学与职业实践技能训练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重点关注职业实践技能训练。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技能训练要求,确定对应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设置教学过程和进度,理论知识的学习完全服务于职业实践技能的训练。所以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很好地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节问题,同时也减少理论知识的重复讲解,使学生在做中主动体会知识的应用,使得教学更加直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善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作为《计算机辅助电子线路设计》课程采用了一体化项目教学法模式,其具体操作是根据要完成的几个串行项目,教学内容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方式融合到各个项目中。通过一体化项目教学法模式“讲练结合、学做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使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训练相融合,打破了理论课和实训课的界限,是一种事半功倍的高效学习方法,因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得到了各大高职院校的普遍认可。

三、《计算机辅助电子线路设计》课程特点

《计算机辅助电子线路设计》是高职高专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是专业技能培养与训练的重要环节。本课程以企业真实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任务为载体,主要面向应用电子技术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电子线路板生产、产品研发助理岗位设置的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结合工艺规范,运用辅助设计软件,完成电子产品原理图绘制、电子线路板设计,并能使用制板设备完成一般电路板的生产等工作任务,为学生将来在印制电路板设计、制作及生产岗位等工作奠定基础,是学生从业能力形成的关键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计算机辅助电子线路设计》课程由原来教室和机房两个地点交替上课,理论知识学习和上机操作训练分开教学,改为在“理实一体化电子仿真实训室”进行理论和职业实践技能训练一体化上课,这样边讲边学、边学边练,动静结合,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实现了教与学、学与做的一体化。相应减少理论知识讲授,增加学生实践训练时间,增强软件基本操作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教学效果。利用所学的Altium Designer 10软件基本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由原理图设计和印制电路板设计阶段逐渐步入实际电路板制作阶段,引入实训项目来模拟整个产品生产的过程,这样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教学做一体,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辅助电子线路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电子线路设计》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渐上升式的学习项目构建工作任务,如图1所示,将该课程内容设置为六个实训项目,涵盖了三大类印制板产品(单面板、双面板、四层板)的设计技能和印制电路板制作工艺技能。这6个项目打破了传统的讲授灌输式课堂教学方法和学科型的教学体系的教学模式,以真实项目的工作过程、工作情境、相关知识等,将特定的项目分解成各个任务、子任务,并以各任务要求设计的实际操作开发整合教学内容。经过大量实践证明,“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是比较适合《计算机辅助电子线路设计》课程教学的,根据企业岗位需求,按照任务驱动将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分解、组合。基于实际印制电路板设计过程为主线,进行任务驱动的教学程序设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融入到任务中,通过完成一个个PCB板的设计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

由校内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参与设计“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原理图与PCB设计,直流稳压电源的原理图与PCB设计,LED闪烁灯的原理图与PCB设计,感应小夜灯的原理图与PCB设计,印制电路板制作工艺,单片机最小系统层次原理图与PCB四层板设计”等六个具体实训项目,每个实训项目又分解为2到4个任务,每个任务按照工作过程分为几个子任务,通过六个项目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Altium Designer 10的应用、电路板的设计以及布局布线技巧,因此,以六个项目为载体,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带动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养成,逐步培养学生现代电子企业需要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

五、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工科类专业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形式和不同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变得灵活多变。所以本模式在应用之前,首先要深入研究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内涵及其实施方法,接着再仔细地研究一门课的具体特点,找到实训中的具体事例、项目等,制订好实施方案,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通过对《计算机辅助电子线路设计》课程体系、授课方式以及实践环节的改革,应用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结果表明:在该课程中应用此模式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又推动其由理论知识向应用知识的方向转化,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孙文平。“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

初中化学教案【第三篇】

初中化学教案:九年级化学《氢气实验室制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实验室用金属和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备实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对给定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反应,能初步判断反应类型;

根据气体的性质,学会判断气体收集的方法。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了解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并根据其原理,用易得廉价的简单实验仪器,自行设计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情感目标

通过对氢气纯度的检验,使学生了解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需要进行验纯的必要性,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课,难度虽不大,但知识面广,这些知识是后续教学的基础。

1.准确 恰当地抓住教学目标,本节课要抓住置换反应的概念和氢气的实验室制取装置等主要内容,紧紧围绕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教材处理详略得当,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材内容的要求,重视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

2.教学内容应有序、合理

教学过程从水的电解产物和氧气的有关知识开始,可以用计算机等媒体放映“氢气的用途”资料片,导出新课。再通过实验,师生共同讨论,建立置换反应的概念,同时简介原子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物展示,巧设问题,由简到繁,从易到难,根据仪器药品,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出一套制氢气的合适装置,通过设计实验,一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二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三可巩固已学知识。

3.优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本节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以实验为前提,通过实验观察,实物展示和录像、计算机、投影等电化教学手段,集实验、讨论、讲述、讲解、归纳、练习为一体,这种方法既充分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又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二者统一的教学原则。

4.重视能力培养,注意养成教育

本节教学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实验或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操作、思维与自学等多种技能和多种能力。同时,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以已有知识或化学事实、探究性问题开始,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考、讨论、自学等多种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样有利于逐步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学中还可结合“氢气的发现史”和“制氢发生装置”的分析讨论,以及知识的迁移过程,同时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这些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早在十六、七世纪的时候,有好几位科学家都发现了金属跟酸反应能产生一种可燃性的气体——氢气。直到现在,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仍然选用金属跟酸反应。那么用哪种金属,用哪种酸为最好呢?

一、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

(实验)取四支试管,分别向其中加入镁条、锌粒、铁钉、铜片,然后向试管中加入等量的同种稀硫酸,观察产生气体的速率。

(现象)稀硫酸同时与Mg、Zn、Fe、Cu接触,实验现象是:Mg与稀硫酸反应剧烈,锌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较快,Fe与稀硫酸反应很慢,铜与稀硫酸接触,没有明显现象。

实验室制取气体,要求便于操作和收集,而Mg反应速率过快,不方便收集;Fe反应速率过慢,因此常选用锌为最合适。

二、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和收集方法 1.

制备装置:

完整的气体制取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即发生反应生成该气体的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

气体发生装置的确定,要依据反应原理,特别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实验室制取氢气所用的锌是颗粒状固体,所用的稀硫酸呈液体,常温下两种药品接触即可发生反应。由此可见,只需用容器将锌和稀硫酸盛放在一起,并将产生的氢气通过导管导出即可。因此组装发生装置应包括盛装药品的反应容器(大试管、广口瓶、锥形瓶、烧瓶等均可),用于封闭反应容器口的胶塞,穿过胶塞用于导出氢气的玻璃导管(用试管或烧瓶作反应容器时还需用铁架台固定)。这种装置是最简单的氢气发生装置,如下图(A)、(B)所示。

(A)

(B)

(讨论)但这种发生装置的缺点是必须当锌和稀硫酸中至少有一种完全反应后该反应才能停止,如何使制取气体的过程连续呢?

实验中常加一长颈漏斗,通过长颈漏斗分次加酸来控制反应,如下图所示。

长颈漏斗下部必须浸泡在酸液中,为什么呢?

此时将导气管一端堵死,观察实验现象。如学生看不清楚,可重复几次,并提示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请同学简述现象,分析原因)

展示启普发生器,介绍部件名称,作用,介绍使用方法。

2.气体的收集:

气体的收集装置要依据该气体的收集方法而定。氢气的收集方法有两种:向下排空气法(因为氢气密度最小)和排水法(因为氢气难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如图(E)、(F)所示。

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难于验满,因此收集氢气的最佳方法是排水法。注意事项:仪器连接好以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再装入药品制取氢气;将锌粒装入试管时,应将试管倾斜,使锌粒滑入试管底部,以免直接投入时砸破试管底;对产生的氢气经验纯后再收集或直接应用;收集满氢气的集气瓶应倒置在桌上,防止氢气很快逸散。

三、氢气纯度的检验方法

实验操作:用排水法或向下排气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然后按上述方法再收集、再检验,至点燃时发出的响声很小时,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实验操作过程如下图:

注意事项:当开始收集的氢气经检验不纯,这时需要再收集、再检验。若下一步要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应先用拇指把试管口堵住一会儿,再去收集、检验氢气。否则刚用于检验氢气的试管内的火焰可能没有熄灭,立即用这个试管去再收集氢气时,可能会点燃导管口不纯的氢气,引起装置爆炸,发生危险。

四、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中“置换”的涵义是:反应物之一的单质中所含元素,代换了参加反应的化合物中的某种元素。

置换反应是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表达式:单质 + 化合物=新单质 + 新化合物

A + BC

AC

+

B

稀硫酸 ==硫酸锌 +

氢气

Zn + H2SO4 == ZnSO4 + H单质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置换反应的特点是:参加反应的物质只有两种,且一定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也只有两种,一种一定是单质,另一种一定是化合物。掌握了这些特点,就能够正确地判断置换反应。

(讨论)置换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有哪些区别?

五、原子团的概念:

稀硫酸 == 硫酸锌 +

氢气

Zn + H2SO

4== ZnSO4 + H2

在锌与硫酸进行反应时,反应物硫酸,生成物硫酸锌均有相同的集团,即:

H2SO4和ZnSO4中的画线部分。在许多化学反应中,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就好像一个原子一样,这样的原子集团叫做原子团。

常见的原子团有:

KClO

3氯酸根

KMnO4

高锰酸根

NaOH

氢氧根

H2SO4

硫酸根

KNO3

硝酸根

探究活动用废旧的可乐瓶(塑料)、吸管、粘合剂,根据启普发生器原理,制作一个简易装置。根据启普发生器的原理,设计三套类似的实验装置,画出装置图。设计一个储存氢气的装置,便于利用该装置收集氢气,便于实验中使用氢气。实验室制取氢气时,以锌粒与较浓的盐酸反应,用气球收集气体,一段时间后,气球瘪了,重复上述实验多次,均得到相同的现象,试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初 中 化 学 教 学 设 计【第四篇】

初 中 化 学 教 学 设 计

冯 玉 国

白 城 十

二氧化碳制取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的选择,并利用设计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重点突破:通过提问预让学生思考的教材P112第5题已知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师生共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演示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大理石与稀盐酸及稀硫酸的反应确定反应原理,并提醒学生注意不能用浓盐酸和硫酸;课前布置学生设计实验装置到课堂展示,让部分学生到台上演示实验,教师针对学生演示指出实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置。

难点突破: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图,让学生分析对比两套装置,从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三、教学设计思路:教材中直接给出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这样学生虽能一下子记住所用药品,但是过后接触到其它能够产生二氧化碳的药品时可能会混淆,故本人在介绍完教材中所用药品后又补充介绍为什么不用浓盐酸或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而有关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则采用探究的方式进行。

具体设计如下: ①让学生列举所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分析学生所举例子后直截了当介绍实验室制取CO2的药品、通过演示实验探究反应原理,并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通过比较演示的方式提醒学生不能用浓盐酸或硫酸来代替稀盐酸制取CO2,原因是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使制得的气体不纯,硫酸与碳酸钙反应后产生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阻止硫酸与碳酸钙进一步发生反应,反应无法彻底进行。也不好用碳酸钠代替石灰石或大理石。从而归纳出实验室在选择药品制取气体时应注意的事项。由此确立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意识。②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套装置,学生讨论并思考如下问题:A、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由哪几部分组成?B、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C、收集气体一般有哪两种方法?D、确定气体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通过氧气和二氧化碳

相关性质的比较,了解制备氧气与二氧化碳时其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异同。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与方法。③根据教材P114给出的有关实验仪器。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选择相关仪器进行实验。本人在组织课堂的同时适时提醒学生注意事项注意正确操作。如:A、长颈漏斗末端插在液面下。B、导管伸入锥形瓶不能过长。整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反思和完善实验设计,掌握基本技能,体现师生互动。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232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