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论文专业【最新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858606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论文专业【最新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论文【第一篇】

于是要求学生们刻板地复制语文教科书上的内容,死记硬背,这是万万不可的。曾经有人推出这样一条公式:天才=1%天分+99%汗水。这里说的“汗水”不是说死记硬背、复制粘贴。每一个年轻的心理,在大脑的潜意识里都有求知求学的欲望,点燃这根火药线的导火索就是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己拥有主动性。可以利用情境创设问题来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常用的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将教材中所说的道理运用在现实生活当中。

(2)利用演绎推理。可以通过一个命题作文展开一个情景对话。

(3)利用类比推理。把一些类似的文章或者词语分类进行比较。

(4)抓住闪光点。从优点激发学习兴趣并在成功中获得喜悦。

(5)借助童话故事。绘声绘色的讲解更能捕捉孩子们的心思。抓住学生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点,在探索推理的过程中将演绎尽情地发挥,最好能使孩子们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主人公。趁热打铁,将文章中所要体现的内涵告诉他们,并让他们与教师一起再次复述。

(二)做到“谜语”“悬念”“故事”“小品”的引趣。

每堂课的开端决定着孩子们整堂课的学习效率。提出相关的情境问题,让学生们产生兴趣,通过问题的假设在文中寻找出答案。这样孩子们既觉得有意思,也不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感。这种双赢的方式是必须要尝试的一种。

(三)开展一些相关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竞争。

学生的心理特点多半是“我比别人强”,所以开展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为几个组来进行活动,老师通过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参与竞争,观察学生们在活动中的活跃性,就会发现成绩稍差一点的同学也会积极参与,不甘示弱。这样下来,积累经验,以后对提高学生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就游刃有余了。因此,趣味性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所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发挥学生主体、发展孩子们的智力。

小学生对于课堂上或者语文课堂之外的许多事物都很容易发生兴趣,兴趣产生之后就会引发自觉性,进一步探索这个“事物”,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发展了自己的智力。教学课堂的主体是学生,那么在课堂学习中,学生要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看图读书、画画、模仿、表演等形式都是可以发展孩子们智力的好方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分析到以下几点:

(一)老师和蔼可亲,学生做主人;

(二)实施解放政策,勇于实践;

(三)妙用非智,激活课堂;

(四)运用策略,实现目标。

三、组织学生学习各种方式的策略。

主动参与。主动性越高,越明显,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能表明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实践的认识不可以是勉强的,一定要是孩子们自发的。因此,教师应该精心地准备很多组织学生学习各种形式的一些活动。

(一)鼓励学生要自主学习;

(二)提倡学生要合作学习;

(三)不断完善,探究学习。

四、结语。

综合本文来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非常深的学问,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领略其中的真谛。它拥有世界文采的多元化,还有极强的艺术性。可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也有很多很多,学生自身、课堂环境、教材等因素。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学生逐渐将兴趣转换为主动指导真正的领略文章中的含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论文【第二篇】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说,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语文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说,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杰作《学记》中有“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之论,明确提出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鲜明而深刻的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也同样体现了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1)反之亦然。

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却忽视了课堂教学语言的精心组织和优化设计,出现了以下种种严重违反语文教学规律,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怪异现象:语音不准、方言迭出;街言巷语、絮絮叨叨;长篇大论、繁冗拖沓;陈词滥调、照本宣科。凡此种种,都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大忌,是必须下苦功夫戒免的。

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论文【第三篇】

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正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之中,把cai课件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过程,必将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在集“声音、图象、文字”为一体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冲击下产生动摇,电子备课系统和因特网的建立将改变教师传统的备课方式。教学信息网络化、教学方式远程化、网络教学将成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

设计cai课件,一是要突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观念;二是要把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三是要激发学生个体的

学习

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课堂cai教学还要方便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突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观念,就是要体现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因素的转变:即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媒体作用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要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要从原来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有机会主动参与、发现、探索的教学主体,媒体要由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要由传统的讲解、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学生通过意义构建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

把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就是要由重视传统的逻辑分析、逻辑综合、讲解说明的教学过程转变为重视学生自己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个体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是所有cai课件的共性。课堂教学cai要在这方面应该有更大的突破。良好的cai课件应是趣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使学生喜闻乐见,自然接受知识。在教学中使用各种各样的cai课件,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高效。

运用cai课件教学,可利用图象、动画、色彩等手段来特别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向目标方向思考,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月光曲》这篇课文,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意境和表现他内心的思想感情的联系是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如果制作这样的cai课件: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贝多芬看着这对相依为命、相互体贴的穷兄妹俩,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他按下琴键,诉说自己内心的情感。在大海水天相接处,

月亮

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超着岸边涌来……cai课件逼真的画面再配以这种意境的音乐,很快使学生也进入这种情境。在耳闻目睹和

心灵

感应中学生终于悟到贝多芬此时内心的情感,正是他通过音乐所表现出的意境,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中心。再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形设计的两种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是这篇课文必须突破的难点,学生就会认识到詹天佑“杰出的才能”,也是从实质上理解了本文中心句的涵义,如果从课文内容的实际出发,采用cai课件教学,将会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以“人字形”线路为例,先在屏幕上出现整个地形图像,伴随着一阵汽笛长鸣,动态画面出现:一阵火车下山时前拉后推,上山时后拉前推驶向远方的情景。这时学生会被有趣的动画所吸引,非常直观地认识了“人字形”线路,并能体会到“人字形”线路的设计是多么巧妙。这样的cai课件。视听结合,声像并茂,新颖有趣,使学生在较长时间里兴趣盎然地参与语文学习中去。

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只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以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之后,我要花费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这表明在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离不开想象和验证的机会。利用cai课件创设情境,它是实现启迪思维、激发情感、丰富想象的.最佳方式。教学《观潮》一课,恰当地运用cai课件,将滚动的涛声,万马奔腾似的巨浪,漫天卷地的余波等潮起潮落的画面形象和自然音响表现地淋漓尽致,把文字作品变成了可视形象,使学生亲眼目睹了“钱塘江”的雄伟壮观,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悟,扩大了

生活

视野,丰富了想象力,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艺术和教学效果是成正比的。cai课件的运用也带来了教学效率的提高。鲜明生动的声像输入,并由此传递的清晰明了形象具体的情感信息、语言信息使学生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了广泛的兴奋点,而大容量、高密度、多渠道反复强化的信息显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一方面电光形声的结合所创造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加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它能把教学内容在大和小、动和静、远和近、快和慢、局部和外表之间互相转化,这就加大了教学密度,极大地节省了教学时间,尤其是教学信息传递的增殖率扩大,使教学规模扩大,多次反复重现和抽象为具体的特点,使教学内容鲜明生动,富于感染力,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如《金色的鱼钩》、《凡卡》等课文篇幅很长,每课往往需要2至3个课时,如果在cai课件快速声像显示下,最多用1至2课时内轻松愉快地完成,并且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再如期末复习时,运用cai课件出示复习题,能加大复习的密度,又能节省复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出运用cai课件的多种益处,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以新的思维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电教手段,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学的效果,学生也能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习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论文【第四篇】

语文教学向来争议最大,遭到的非议也最多。在各种口水战中、在层出不穷的新理论下,语文学科艰难前行着。长期以来语文被附加了太多道德化因素,甚至等同于道德说教;而如今的语文又放得太开,如同开茶话会,热闹而空虚。时代在催促,语文确实需要一种先进科学理论的指导了,而生态教学理念的出现无疑给语文教学打开了新局面、指明了新的发展空间。

那么,生态的语文课堂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呢?

一、需要尊重语文的学科特性。

“生态”在生物学中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关系,它的本质在于自然;应用到课堂中,相应表现为课堂的动态平衡、课堂的自然和谐。也就是说自然的才是生态的,尊重语文的学科特性才是自然的,尊重语文的自然性才是生态的。

尊重学科特性的一大表现就是课堂上要有朗朗的读书声。试想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堂还是语文课堂吗?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是可怕的,没有活力的。特别是在散文和诗歌教学中,这一点尤为突出。如教学《声声慢》开头十四叠字时,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内容分析和艺术手法。这样的课给人的感觉很深入,知识性强,好像很有水平;但懂语文的人都知道,这样的课是很不足的,学生尽管从理论上理解,但并不能领会其美感,有违诗歌的本质。诗歌是通过音韵体现语言美、抒发感情的文体,唯有朗读才能表现出这种文体的特色。试想,学生能用低沉的齿音把七个均等的叠音词读出来时,那种凄冷之情自在其中了。这才是诗歌,才是生态的语文教学。

尊重学科特性的另一表现是要突出文体的特征。文言文就是文言文,着重字词翻译;小说就是小说,突出人物形象;散文就是散文,体现语言表达。如讲授《荷塘月色》就不要大讲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而应引导学生多品味其作品的语言美。上作文课,不要总讲模式步骤,而是要让学生跟随生活和自己的心走,做到“文由心生”。

生态就需要尊重自然,生态教学就需要尊重学科自然特性,所以语文课还是需要正宗的语文味。

二、生态的语文课堂需要互动性。

生态教学把课堂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教师、学生、教学都是构成这一系统的重要因素,他们的交互作用构成了课堂生态系统。所以互动是生态课堂的重要特征。互动的教学能带来许多收获,互动能改变一言堂的现象,能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生命本质,给课堂带来生机生气,创造新的有价值的东西。那么语文课堂如何实现这种互动呢?我想提问是其中的重要形式。互动式提问的形式应有两种,教师提问或学生提问,两种提问形成一种流动机制。教师提问引导无疑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运用。学生提问大多数时候显得散漫没有边际,往往不太受欢迎。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的课堂提问往往是单向运动方式,是不健康的,不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从长远来说,必将给学生终生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韩愈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功能是双向的,既要设疑,也要解疑。学生的学习也是双向的,既是学习者,也是质疑者,所以必须重视学生的提问。学生位置的调整,不仅是形式的变化,更是观念的转变,也是本质的变化。在课堂次序的不断流动变化中,每个生命个体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是生态教学理念的体现。如教学《渔父》时,可以由教师提问引导屈原和渔父的形象,这样一下子就能抓住中心,提高阅读效率,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训练。但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让学生提出疑问,谈学习体会。笔者也尝试过这样的模式,有的学生会问:渔父为什么没有再劝劝屈原就离开了呢?有的学生会说屈原没有司马迁勇敢。在这样的讨论质疑中,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开阔,智力得到了很好的开发。生态的课堂的目标不就是如此吗?不再把成绩放在第一位,而是更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

周国平说: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杜威说: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生态的语文课堂是让每个学生的天性和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知识灌进一个容器。互动正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所以互动是生态教学的关键环节。这也与新课改一直追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相一致,相信充分认识实践这一点也必将推进新课改的进程。

三、生态的语文课堂需要和谐性。

当然不是说具备了以上要素的课堂就是生态课堂,就是一节好课。成功不是粗暴切割,也不是简单叠加,它必然是和谐的。

那么如何达到各个要素间的和谐呢,我想这离不开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转变教育模式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课堂改革从本质上说是思维的转化。构建主义认为改变了思想就是改变了人的行为,阻碍教师教学行为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的思想。所以打造生态的语文课堂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这样才不至于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

首先,情境法就是一种很好的.理论指导,它实践性强,又充分尊重了语文的学科特性。我们都知道语文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是感情审美的教育,所以创设情境、熏陶感染,是最自然的和谐的教学方式。如讲授《雷雨》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有条件的还可以简单排演一下,这比单纯的人物分析更容易把学生带入故事中。

其次,文章的理解可以多元化,对学生的回答不能一味否定。苏格拉底问答法显然非常适合语文课堂,既能保证学生的独立思维,又能启发学生新的思想。有个性的表现,有生命的成长,而所有一切都是有序进行的,是自然规则的体现,这才是健康和谐的语文课堂。

现在有的学校为了表现学生的主体性规定教师讲课不能超过30分钟,每节课必须有15分钟练习时间。有的学校硬性规定教师上课必须用多媒体。这些都是教学中的不和谐现象。生搬硬套,走形式主义道路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曹文轩说自然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美学原则。老子说道法自然,绿色生态课堂正是道的最高体现。

生态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是课堂教育的更高追求,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思想,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水平,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论文【第五篇】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福建省连江黄如论中学)。

摘要:语文是一门最具审美性、人文性的学科。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主要探讨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找到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有效教学情境;高效;语文课堂。

如今,创设教学情境已经成了当前课堂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课堂教学在表面的光鲜热闹中失去方向,偏离了语文教学所应实现的基本目标。那么怎样的教学情境才是有效的呢?我认为其价值至少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效教学情境应具备的几个方面。

1.方向性。

创设情境是为了高效地达到学习目标。所以,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并分析当学生身处该情境中时,学生是否会产生与该目标相关的各种预期的心理感受,学生会做些怎样的、与学习目标相关的事情,会说些怎样的话,会问些怎样的问题。当这些心理感受、行为、言语反映的特征能说明学生的自主探究时,所创设的情境才是可行的、必需的。

2.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完成积极的意义建构。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必须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兴趣所在,使学生身处呈现的情景中时,能完整地体验“好奇”到“了解”再到“向往”的心理经历,然后在“向往”心理的驱动下,去主动完成任务的探究。

3.情感性。

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

4.延续性。

情境的创设不只是为了“激趣”,同样须考虑“维趣”.“激趣”是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而“维趣”是为了让学生连续地动下去。所以,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去设计整堂课的情境创设,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上课伊始的新课导人。一些课让人感觉“作秀”的症结就在于忽视了后续阶段的情境创设和“激趣”与“维趣”的衔接问题。

二、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1.发掘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的内容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因此,要从生活、社会的结合点入手,设计教学情境。课本里的文章都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的已有经验也影响着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从教材中寻找生活的痕迹,用与生活自然联系的情境去开启学生的情感,才能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走入语文学习的美好境界。以初中语文中《散步》一文为例,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抛出问题,如“想必在座的同学们都有过散步的经历,那你们散步时,通常是一个人,还是和别人一起?()而且,散步的时候,都在想些什么呢?”这个示例,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文所写的生活与学习的生活贴近了,唤起了学生的感情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则是极具情境性的。所谓情境性,是指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有其原型。教师通过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吸引学生积极动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激发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如,在教学《观刈麦》时,我利用“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句话进行问题情境创设:农民在田间劳作,脚受暑气熏蒸,背受太阳炙烤,为什么还“不知热”?为什么还希望“夏日长”呢?此矛盾的问题情境一抛出,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激发,大家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达成共识认为农民们是为了抓住晴好天气去收割,心甘情愿受酷暑煎熬。这样,农民的悲苦的矛盾心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全体学生马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激起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的封建社会强烈的不满。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了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3.运用语言情境,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丰富的感情和生动的讲述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气氛,把知识寓于形象化叙述、提问之中,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为此,要求教师将丰富的感情寓于形象化的叙述之中,以师情激生情,以师心动生心。教学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想象空间得到充分的拓展。如,我在教学《藤野先生》中鲁迅观看“外国人枪毙中国人”这一段落时,朗读到令人痛楚的语句,我内心非常沉痛、悲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激愤之情溢于言表,也让学生深深地体味。

4.借助媒体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共鸣。

这里的媒体主要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再现特定的画面与音乐,借此达到渲染情境、激发情感的目的。图画与音乐与语文的相通之处是,它们都是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情达意的,图画与音乐选择得好,就可以把音画语言与课文语言沟通起来,真正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各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如,我在教学《伟大的悲剧》时,当要求学生谈谈你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时,画面展示斯科特等南极科考队员和美挑战者号上的宇航员的生活图片,背景播放成龙等众星演唱的《真心英雄》的歌曲,此时的课堂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情感氛围,在画面和音乐的相互作用下,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各抒己见,对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5.体验角色情境,激活学生参与意识。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特别容易让学生进入情境角色。角色决定着人的语言、思维和情感活动。情境教学正是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教材中相关的角色,使学生与教学内容更贴近。这样,教材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再现在学生的眼前,他们便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一下子全部进入了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中。在情感的驱动下,这种“有我之境”可以产生一种巨大无形的导引效应,往日“被动接纳”的角色变成了“主动参与”的角色,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情感体验亦更真切。《我的叔叔于勒》就是1篇很适合运用角色情境,提高教学效率的文章。教学中,老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菲利普夫妇、“我”和于勒叔叔编演课本剧,让学生在参与中充分揣摩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个性,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又使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体验角色也可一人扮多角。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妻”“妾”“客”三人回答邹忌“问美”时的话,只有一二字的增减和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的亲疏远近的不同。我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他们的语言,仔细揣摩三人的微妙心态,把握说话人的语气,理解作者处理人物语言的精细。

总之,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教师在教学中应主动、适宜地创设一些灵活有趣,得体有效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内动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语文课堂变得“活”起来,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情景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许翠萍。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文学教育,2009(02)。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2858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