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最新19篇)

网友发表时间 3638154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互动与情景模拟,激发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感。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1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

2、了解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二)能力目标。

1、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政治生活的能力。

2、增强收集材料的能力,能够从报刊、书籍等渠道查阅收集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关资料用于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实例为完善和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努力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那么,我国人民是怎样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的呢?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二)进行新课。

一、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

1、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教师总结: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宣称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教师提问:同学们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知道多少?请大家谈谈了解的知识。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国家权力机关。

(2)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是指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教师总结:

立法权:制定法律的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是我国的立法机关。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备案。

决定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人大会,依法决定国家和本行政区内重大事项的权力。

任免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等权力。

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的权力。

(4)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会行使,以便更好的发挥权力机关的作用。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2)作用:决定地方一切重大问题,并负责监督实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同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体系,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二、人民代表。

1、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全国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产生的方式与任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人大代表的产生的方式与任期如何?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各级人大代表任期五年(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宪法修正案修改)。

3、人大代表的职责和权力。

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明确人民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人民代表的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提案权是指人民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的权力。质询权是指人民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回答的权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知识,通过对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组成、职权等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进一步感受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

课后作业。

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地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的活动,体会我国人民是如何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的。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2

【授课时数】2课时。

【学生分析】。

高中学生身心迅速发展,自我意识和独立性日渐增强,开始理性的思考社会和人生的重大问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领略不同的民族文化精华,学会珍惜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弘扬民族精神,尊重世界文化的差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对于丰富其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材分析】。

“世界文化多样性”这一框题包括了三个目——第一目:异彩纷呈,交相辉映;第二目:透视文化的多样性;第三目: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第一目“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是导引内容,主要是启发学生感受和理解丰富的文化的多样性,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让学生对民族文化、世界文化产生兴趣。

第二目“透视文化的多样性”重点是提高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论分析和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文化是民族的,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第三目“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主要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树立不同民族相互尊重,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和保存不同文化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透过民歌、服饰、饮食民族文化分析,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主要指民族文化多样性;。

(3)通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对比,理解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运用实例分析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意义和原则。

2、能力目标。

(2)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和上课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持续发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自觉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文化传播使者。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的世界文化表现在文字、建筑、服饰、饮食、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众多方面。世界有许多辉煌的文化成就和著称于世的文化遗产。在教材内容中有许多关于文化的论述和概念,其中“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课教学要抓住这一重点,讲深讲透。

【教学难点】。

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需要”和“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需要”是本课教学内容中的难点。要结合教材、配合探究性活动,采用小组讨论、资料分析、拓展内容以及思考题、作业等多种教学手段共同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教师准备好教材和备课本,课前梳理逻辑知识,分配好课堂时间。

2、学生准备。

根据教材内容,预习教材,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梳理第二单元的知识脉络。

教师概括梳理:通过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感受到文化对社会发展、对经济政治、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对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学会了自觉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养,用文化的眼光观察生活。

本单元我们将深入文化现象的内部,对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创新进行分析,让同学们了解三者的关系。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合称文化传承。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前提,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过程渗透着文化创新的精神。因此,本单元中所谈到的文化传播、继承与创新是三位一体,紧密联系的。接下来的两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第三课第一框题“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舌尖上的中国》。

学生:我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综艺节目拍摄了中华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体现了中华群众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展示了我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又表现出我们的与时俱进,与世界优秀文化的融合。

学生:该纪录片仅仅介绍饮食文化从而让我们领略到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短小精悍,极具冲击力和感染力。在这些饮食文化中就让我们看到中国文化鲜明的文化色彩,可以快速感染了中华儿女。

教师肯定、点评:该纪录片中我们不仅仅看到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而且也看到各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各种的民族节日,和各民族的建筑风格,……其目的就是为了介绍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让世界对中国的文化感兴趣,对中国举办奥运会感兴趣。体育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有推动作用。

3、新课学习。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板书)。

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板书)。

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板书)。

探究:看课本28—29页三个镜头。三个镜头共同说明了什么?

学生:不同国家的文化是不一样的,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老师: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课本上举了两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民族节日。

老师: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民族节日是不一样的。

问题: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有哪些?西方欧美国家的节日有哪些?

学生:春节、元宵节、龙头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

学生:圣诞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等。

问题: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西方最重要的节日是圣诞节,这两个节日有什么不同?(由学生自由发挥,引导学生从时间、由来、习俗三方面比较)。

学生:时间:春节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圣诞节从阳历12月24日开始到第二年1月6日。

起源:春节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12月25日,是__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圣诞节本来是__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了一个全民性的节日。

风俗:春节:办年货、贴春联、放鞭炮、放烟花、吃水饺、除夕守岁、拜年磕头、压岁钱、上坟拜祖宗、逛庙会、赶年集等。圣诞节:装饰圣诞树,点燃圣诞蜡烛,唱圣诞歌,吃圣诞大餐,送圣诞礼物。

老师:从以上的讨论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的哪些文化因素?

学生: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形成)。

老师:中秋节就要到了,我们为什么要过民族节日?庆祝民族节日有什么意义?

学生: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2、文化遗产。

探究:看课本30页虚线框材料。

1、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板书)。

(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板书)。

(2)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板书)。

(3)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文化的韵味。(板书)。

问题: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各有什么特点?给人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学生:丽江古城:古朴的风貌、淳朴的民风;复活节岛巨石人像:奇特、神秘;阿布辛拜勒神庙:雄伟、神奇。

老师:不同国家的文化遗产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问题:你知道中国还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3

本课的课程内容为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此外,本课也是教材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中的第一课。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藩镇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但这也带来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为后来的统治危机埋下祸根。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对后面几课的教学将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在单元中的位置至关重要。

因此,根据该特点及本课课标内容,在设计时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及有关史料,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通过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解读,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深远影响,从而确定了本课的教学主线。

但由于初一学生还未建构完整的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结构,再加上政治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其内容也比较枯燥;对政治制度的理解相对于初一学生而言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由于学生对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兴趣度也比较高,设计时,通过对这些历史故事的再现,增进了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多渠道地感悟历史。

另外,经过了一个多学期历史的学习,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对历史事件的讲述、对历史图片的识读能力也有所提高,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重文轻武的利弊影响这一主线时,主要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养成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等基本史学素养和能力,为他们后续的历史学习服务。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材首先交代了北宋的建立和统一,这里表述比较简洁,学生容易忽视其重要性。但这一内容又是不可缺少的,教材不仅仅是出于历史的完整性作一个交代,更是为后面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作一个铺垫。赵匡胤正是因为自己手握兵权而当上皇帝,所以他特别忌讳、害怕大将们手握重兵,这样才有削夺大将兵权的一系列措施;他也正是因为经历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进行统一战争的过程,更清晰地看到了地方官员权力过大、武将当权带来的分裂割据的后果,所以才用文官充任地方官,拆分地方官的职权,并进一步抑制武将的地位,提升文官的地位。然后教材分别从控制兵权、分散和削弱相权、分散和削弱县长官的权力三个方面叙述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是一个难点,主要是学生在对这些措施及其影响的理解上有难度。

(一)关于中央集权制度影响的教学。

在历经五代十国的动荡后,使宋太祖深深认识到只有加强中央集权,才能对国家政权进行更加有效地控制。为此,他采取了包括杯酒释兵权在内的各项措施,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设计这一内容时,单纯的讲解显得有些苍白,所以就有了史料的引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分析和概括来理清思路,了解究竟何为中央集权的强化。具体思路如下:通过引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赵普和宋太祖的一段对话材料,让学生概括: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和赵普提出的解决方案分别是什么?得出答案: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应该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然后请学生先看书后小组讨论,并结合课本第29-30页内容,用一张示意图具体画出该解决方案。最后概括:以上种.种,削弱地方权利,把权利收集到中央的做法,就是所谓的中央集权,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从此皇权大大加强。这样,看似复杂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材料中的“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三句话加以引领,并由此展开探究,更有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

关于对中央集权强化内涵的理解,设计时教师并没有通过简单的词语解释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对通判和转运使的补充解读,使学生深入了解宋代中央和地方制度,并以此来认识宋代中央集权制的影响,这看似由微观到宏观的教学,实则是站在大历史观的角度的精心设计。此外,为了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教师在讲好重文轻武政策后,也不忘适时补充:北宋的重文轻武它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采取中央集权措施的必然结果。从这一角度出发,学生对中央集权制一定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回顾本框的设计,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始终基于证据意识这一素养出发,引用了大量史料,这虽然对知识的建构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七年级学生而言,贴近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一些故事可能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在讲到通判这一官职时,不妨从学生熟悉的《水浒传》中关于通判黄文炳和宋江之间的一段故事入手,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加深对该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二)关于重文政策对中国文官制度影响的教学。

为了更好地理解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在设计这一内容时,同样通过引用史料的方式进行解读。首先结合《宋史·文苑传》序中的一段材料,通过对“艺祖革命,首用文臣而夺武臣之权”来理解宋初所推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把权利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另外,通过对“宋之尚文”的理解,让学生知道宋代在制度创设方面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抑制武将,提升文臣的地位;规范科举制度、选拔文官等种.种表现。并结合“太宗、真宗其在藩邸,已有好学之名,作其即位,弥文日增。”的理解,知道后继皇帝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臣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

另外,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对当时及其后来的中国士大夫地位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中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并一直影响到至今。所以对重文政策的教学必须要站在它对后世长期影响的大历史观角度去理解。基于此认识,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对《退将诗》的诵读,首先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当时武将的感慨,当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重文政策带来的影响。然后通过对书本图片的深入解读,从科举制这一层面更为详细的介绍北宋的重文政策对中国文官制度形成所带来的影响,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学生理解时更加轻松和自然。当然,如果能加入对后期一些宋词的诵读和欣赏,可能在理解上会更加形象和生动一些,也会更有利于对学生人文和学科素养的培养。

最后,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央集权措施和重文轻武政策的理解,引用了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在《宋史十讲》中的一段话加以概括,总结说明,宋太祖采取的强化中央集权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对当时北宋政权的巩固以及宋朝后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也为两宋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一直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巧用教材插图,充分挖掘资源。

(一)人物图片的比较与运用。

在讲到宋代建立者赵匡胤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重文轻武”政策的教学埋下伏笔,教学设计时把宋太祖的画像和唐太宗的画像放在一起加以对照,设问:从线条勾画等角度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其实从古至今关于宋太祖的画像有很多,但我们的教科书中却偏偏选用了这幅画像,这对宋太祖的形象刻画有何用意?学生比较后发现,唐太宗像是站立式的,人物线条勾画以直线为主,显得更加刚毅。而宋太祖画像是坐着的,显得更加儒雅;人物线条勾画更加柔和,形象敦厚,这和武将出身的他感觉有所不同。通过引导,慢慢发现:究其原因可能是和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关,因为那时起中国文人的地位大大提高,从这幅宋太祖画像中作者很有可能要释放的是这一信息。这样通过把这一前一后教学资源的有效对照和利用,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也为后续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历史场景图的引入与解读。

在设计宋朝“重文”政策这一内容时,引入了现有教材资源“宋人科举考试图”,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并结合课本第31页内容展开小组讨论。分别从图片的上、中、下三个部分加以解读,在插图的上方,皇帝在主持殿试,听取汇报,一来体现出提高科举取士的公正性,完善考试制度的严格性,以此来增强士人应举的积极性;二来也体现出皇帝对选士大权的控制,扭转了五代时期不重学问、读书人不愿入仕为官的局面,使新王朝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插图的中央场地上,坐满了应试考生,说明皇帝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考生认真答卷、虔诚交卷反映出士人在态度上对科举考试的重视;插图的下方,在考场之外,士人在热烈讨论,相互切磋,反映出当时社会浓厚的读书风气,科举制受到极大关注,这也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这样看似枯燥的知识要点,通过对图片细节的认真解读,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也赋予了这些资源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用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用得越来越广,地位越来越重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亲身经历,介绍信用卡,提高学生参加经济生活能力;对于外汇学生不是很熟悉,可以通过课件或实物等讲解方式,使学生能够理解。

本课是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教学内容贯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解释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的要求。使学生掌握信用工具的使用,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本课包含了两方面内容,信用工具和外汇,是对货币发展到现代的形式的一个介绍。上节课引导学生发现了货币的本质,货币并不神秘。本节课接着了解现代货币的发展状况,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借助银行转账的信用工具应运而生,方便人们的生活。本节课帮助学生理性对待金钱,同时在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意义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1、知识方面:银行信用卡已走进了不少学生的生活中,教材中介绍信用卡的广义与狭义定义,银行信用卡属于狭义定义,要注意区分二者;信用卡和支票的使用,理论性不强,学生容易理解,但还是要在实践中进行操作以加深理解;外汇问题有些难度而且复杂,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学生容易混淆;学生也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汇率的变动所带来的经济影响。

2、能力方面:对于支票学生不太可能接触的到,要真正学会有些困难;本课仅是高中课堂的开始,初步了解了一些经济常识,对于增强学生自身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还有待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3、价值观方面:在使用信用卡时,引导学生切忌过度透支和冲动消费,要让学生知道“信用”的地位,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本课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能够正确看待汇率的变化引起人民币升贬值所带来的利弊两方面,从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一)知识目标。

知道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知道外汇和汇率的含义;理解各种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范围;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展示和介绍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学生能够感受信用工具的用途,体验信用工具带来的好处,初步掌握使用信用卡、支票的实践能力,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培养节约的好习惯,增强信用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积极投身现代经济生活。体会汇率变化对经济带来的各种影响,初步树立对人民币币值稳定的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信用工具、外汇、汇率。

依据: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因此信用工具是重点;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世界经济眼光,要让学生知道与外国人有经济往来时就会涉及外汇,所以外汇以及汇率是重点。

外汇、汇率的变动及其影响。

依据:外汇和汇率的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由于外汇问题不仅专业而且复杂,一些专业术语学生易混淆,同时在理解汇率的变动对经济带来的影响时会有些难度。

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一节课45分钟。

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如果想用老师手中的这张白纸来交换你们手中的文具,大家愿意吗?那如果用这个存有巨款的银行卡呢?银行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我们也都很喜欢用它。为什么一张小小的卡会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第一课第二框:信用卡、支票和外汇。

一、信用工具。

1、两种结算方式。

师:

生:前者是用纸币来完成,后者是双方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

师:对,回答的非常好。

转账结算中人们常用的信用工具有信用卡、支票等等。那我们回到导入时候的问题:为什么一张小小的卡会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本第9页,回答以下的问题。

2、信用工具。

(1)信用卡。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5

通过汽车价格变动这个生活例子来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汽车价格涨跌的等经济现象,来发现、总结、归纳经济的常识。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将视频、文字、图片资料等信息有机整合,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做到教学直观性、科学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二、教材分析。

教材第x课是接着第x课货币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编写的。用货币购买我们所需要的商品,毫无疑问会涉及到价格这一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因素。经济生活中价格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材由浅入深地介绍价格变化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价格变化会影响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不同。同时价格变化还会影响相关商品的需求量。价格变化对消费者产生的这些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价格变化还对商品生产者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本节知识也是新课标中新增内容,教师必须讲得透彻,而且也要讲得生动有趣。

三、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发展。对生活中的现象也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了解,但可能缺少对现象的本质的、深刻的分析。他们正需要在学习中加深对一些现象的分析,培养和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含义;。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问题,针对经济生活中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解释导致价格变动的原因,并说明价格变动前后企业的供给量和消费者的需求量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能力目标:本课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透过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复杂现象认清问题本质的能力,从而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水平。在学习“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让学生初步了解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决定和调整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开发新产品是根据什么来考虑的。通过探究、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现实经济生活的认识和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购买商品是比较经济合算的,从而可以提高其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市场活动的自主性、竞争性和独立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一内容。只有理解和懂得了这一影响,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价格杠杆而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现象,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现行经济制度政策,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因而是重点。

教学难点:需求弹性问题。由于不同的商品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不同,在加上其他因素,如心理预期等的影响,价格变动显得复杂,而且需求弹性问题是高等教育重点讨论的问题,理论性很强,学生现时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和生活阅历较浅,决定了理解这一问题有不小难度。因此是本框题的难点。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6

本课是人教版第四册《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框题。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目: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第一目在介绍价值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说明人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一个人的评价标准主要看他的贡献。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价值与价值观的含义。

(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3)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深入领会价值、人的价值及价值观等概念。

(2)搜集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3)运用目击者的沉默和已故文人的气节事例,感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运用课堂讨论等形式,深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树立奉献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在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教学难点:对价值和人的价值的含义的理解。

教学策略。

实例分析与文本解读。

教学过程。

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着价值选择,也会产生各种烦恼与困惑。人为什么要活着?应该怎样活着?人活着应该追求什么目标?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个了解。

(一)价值的含义。

教师:当同学们外出旅行时,要带哪些东西呢?

学生:一个小组依次回答。

教师:为什么要带这些东西呢?换洗的衣物是为了干净和清洁而带的,相机是为了捕捉美好瞬间、日后的回忆而带的,杂志是为了旅途的消磨时光而带的,手机是为了通讯联系而带的,水是为了解渴,而干粮是为了充饥而带的,钱是为了购物消费,身份证是为了登记注册而带的。(板书“干净、清洁、回忆、消磨时光、通讯联系、解渴、充饥”)。这些词我们概括一下,它们都代表着我的“需要”,而换洗的衣物、相机、杂志等有满足我这些需要的属性和功能,那么我们称这些东西是有价值的。

学生:在教材中划出价值的含义。

学生: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教师:也就是说价值的含义放在这些具体的领域上都能成立,同学们把教材上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两个词圈起来。

教师:在价值的含义里有个词,是主体,在哲学上,主体通常是指人。与主体相对应的一个词是客体。所以,我们可以说价值所反映的是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板书“关系”)。而我们前面所举的那些例子中的客体都是一般的事物,反映的是我们人和一般事务的关系,但生活中除了面对人和一般事物的关系外,还要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当我们把客体具体化为人的时候,就出现了人的价值这一概念。

(二)人的价值。

教师:人的价值是指什么呢?譬如说“我”,我的价值是什么呢?套用概念,是我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主体当然是你们喽,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这个属性和功能是指?培育祖国未来的花朵,具有“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另一方面,我毕竟不是蜡烛,当我天天在工作的时候,也需要补充能量,所以,在每个月的某个日子里,工资卡上的数字必定会多点出来,而且在节日的时候,也必定会收到一些学生的短信问候。所以,我们可以说人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学生:划出人的价值的含义。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如果只有奉献而没有索取,那么没有人有能力进行持续的奉献;如果只有索取而没有奉献,那么最后连索取的对象都将不复存在了。所以,贡献和索取是辩证统一的。

学生:从第二段的第三句开始朗读。

教师:是的,像我们父母在为我们付出辛勤劳动的时候,我们现在虽然不能以同样的劳动来回报,但是可以对父母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问候。

(三)对人的价值的评价。

学生:在折旧,磨损。

教师:是的,它自己只是在满足主体的需要,而自己不是享受者。但人的价值却与此不同,我除了满足社会及他人的需要,同样的也要获得社会及他人的回报,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所以人的价值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大家把这点记在课本96页的虚框的问题下面。

学生:记笔记。

教师:这是二者的区别。那么二者的共同点呢?某样东西对我越有用,那么它的价值就越大,我越离不开它;所以某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也就越有价值,社会及他人就越离不开他。因此,二者的共同点在于评价都是主要看他们对主体的贡献。

学生:划出“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学生:依次回答。

(四)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学生:请3位同学讨论,发言。

学生:请3位同学讨论,发言。

教师:引导到同情的立场上,但绝对不提倡学习和效仿。问题3:目击者的沉默,谁之过?

学生:讨论。

教师:这是事发校方的错误。为什么你认为他是错的?

学生:讨论。这是把正义公平真相生命屈从于面子。

教师:当某人认为正义公平真相的价值比面子形象等要高的时候,他会选择说出事实,不再沉默,反之,则会低调处理不做解释。这就涉及到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先找出价值观的含义。

学生:划出价值观的含义。

教师: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一个反作用。由于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观,所以这个反作用是通过影响人而完成的。因此,我们着重要探讨的是价值观对人的影响。刚才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已经看出了,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影响改造世界的活动。这是第一方面。

学生:划出“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师:正义公平真相生命高于面子,这其实说明在人的一生当中,有些东西是天经地义的,是不可回避不可丢弃的,像就读书人而言,知识气节人格等也是无法回避和丢弃的,(出示材料)讲述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导向作用。

学生:划出“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导向作用”。

教师:归纳原理方法论。

(五)总结。

《课时训练》第十二课第一框。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7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进而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根据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大纲,国家新课程标准要求,融合了徐州市教育局提出的“学讲方式”以及我校提出的“做学教”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理念,在遵循本学科学习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恰当而灵活的教学方法而设计本框教学。

在“自主先学”环节,根据本框教学内容和需要,设计了四个问题,即:1.文化创新与实践的关系;2.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3.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4.文化创新要克服的错误。学生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通读教材,把握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框架,标记重要的概念、原理,列举出已知内容和疑难问题。在“小组讨论”和“交流展示”环节,出现课堂上的第一个小高潮,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单,并通过投影、小黑板、展板等形式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重点展示对本组讨论问题的认识、理解,并提出尚存疑问。学生听取各小组交流展示,巩固对已知内容的理解;思考、发现小组展示中存在的疏漏,提出质疑、补充回答;参与疑难问题的解决。教师肯定学生正确认识,发现展示中疏漏之处,提请其他小组补充、纠正,并将知识成果通过ppt呈现给学生。最终达到把教材知识看准吃透的目标。ppt展示如下:

在“质疑拓展”环节,首先为学生播放视频: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精彩片段。在此基础上请各小组讨论并展示:中外文化创新成功事例,并说明其理由。此环节是课堂最热闹的时候,学生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把古今中外他们认为最好的事例展示给全班。这往往是课堂的高潮部分,学生拓展和运用知识,进行发散型思维,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检测反馈”环节,教师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布置或展示适当题型和数量的课堂检测试题,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的反馈,及时矫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小结反思”环节,学生以多种形式概括、小结学习内容,自主构建本节课知识结构,建立知识之间联系,并在全班交流展示。教师评价学生小结反思情况,并对本课学习在内容、方法、思维模式等方面加以总结性指导。ppt展示如下:

一、成功之处:

1、教学环节简明清晰,环环相扣,充分遵循“学讲方式”教学理念,体现学讲精神和高考要求。立足于教材,紧密结合考纲,讲和练有机结合,将教学内容落到实处。

2、根据教学需要,采取恰当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兴趣。

在本节课中,有动有静、有张有弛,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解读信息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做到了充实、有序、有效。

3、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节课的好坏,可以直接从学生身上反映出来:学生对问题的提出、讨论,以及整个课堂中学生对知识接受能力的表现等。一节好课能够带动学生,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教材的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带动学生轻松进入课堂,设置的视频以及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他们有了深入课堂的强烈愿望。在本节课结束前,本课内容和整本书的总结归纳,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学生感觉到这节课很完整,有头有尾。

二、不足之处:

1、本人在授课过程中节奏和语速还有些偏快,还需加以注意。

2、课件制作还不够精细、美观,需继续改进。

3、最好让学生完成整理归纳所学内容,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呈现。

总之,每一次认真深入上好一节课,无论是课件制作还是课堂教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正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总会有回报!

窦老师具有较高的学科素养,有灵活的教学方法,过程机智灵活,凸显了一定的教学风格。

教学目标能依据课标和教材要求确定;尊重学生,把握学生水平实际,在设计问题、引导讨论、提升总结环节上始终关注学生发展,遵循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原则。能围绕课时主题问题,通过“情境串”+“问题串”方式,由浅入深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通过移步换景,逐一解决问题,收水到渠成之效。

教学气氛活跃,课堂轻松灵动,师生和谐,教师具很强的亲和力,教学效果良好!

:第七课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四川省乐至县实验中学吕聪2013年7月一、教材分析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及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

第1篇:高一政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设计发布:佚名时间:2009-9-219:01:00来源:京翰教育中心录入:malajia人气:600【文字:大小】高一政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8

>

【设计思想】

通过汽车价格变动这个生活例子来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汽车价格涨跌的等经济现象,来发现、总结、归纳经济的常识。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将视频、文字、图片资料等信息有机整合,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做到教学直观性、科学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教材分析】。

教材第二课是接着第一课货币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编写的。用货币购买我们所需要的商品,毫无疑问会涉及到价格这一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因素。经济生活中价格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材由浅入深地介绍价格变化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价格变化会影响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不同。同时价格变化还会影响相关商品的需求量。价格变化对消费者产生的这些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价格变化还对商品生产者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本节知识也是新课标中新增内容,教师必须讲得透彻,而且也要讲得生动有趣。

【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发展。对生活中的现象也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了解,但可能缺少对现象的本质的、深刻的分析。他们正需要在学习中加深对一些现象的分析,培养和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需求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问题,针对经济生活中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解释导致价格变动的原因,并说明价格变动前后企业的供给量和消费者的需求量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能力目标。

本课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透过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复杂现象认清问题本质的能力,从而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水平。在学习“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让学生初步了解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决定和调整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开发新产品是根据什么来考虑的。通过探究、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现实经济生活的认识和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购买商品是比较经济合算的,从而可以提高其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市场活动的自主性、竞争性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一内容。只有理解和懂得了这一影响,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价格杠杆而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现象,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现行经济制度政策,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因而是重点。

教学难点:需求弹性问题。由于不同的商品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不同,在加上其他因素,如心理预期等的影响,价格变动显得复杂,而且需求弹性问题是高等教育重点讨论的问题,理论性很强,学生现时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和生活阅历较浅,决定了理解这一问题有不小难度。因此是本框题的难点。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9

教学重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教学难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影响。

【教具】赵匡胤图片、陈桥驿兵变视频、北宋形势图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隋唐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特点,联系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人本课。

三、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

(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讲述此节内容时要注意分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性: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再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形成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相互制约,两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辖。保证了军权从属于皇帝。同时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避免将帅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小的集团。(2)中央:削弱相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进一步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使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弊:中央权力过于分散,各部之间互不了解情况,运转不灵,故制定政策时往往脱离实际,政府效率低下。(3)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教师归纳:利: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防止了藩镇割据的重演。弊:造成地方贫困。

3.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教师设问: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央集权制度)回顾已学过的内容归纳我国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史。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太祖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宋太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以髙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将文人作为唯一可以信赖的对象,这个基本国策也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响贯穿整个宋代。

3.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4.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学习此内容时,可结合p31《宋人科举考试图》介绍:北宋科举制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政权基础,同时又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有一系列尊崇文人的措施出台。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许应试人仕。而寒门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怀忠君爱国之心。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极其尊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俸禄也极丰厚。世人多称宋朝为士大夫政治。在一系列重文措施的鼓励下,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髙。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宋朝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诸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等方面成果累累,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学艺术也发展到新的水平,涌现出的众多的文学家、画家和词人,宋代的名著和名作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燦的明珠。

5.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这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主要是从积极的一面来说的,也应该看到它的不利影响: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宋建立以后,宋大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将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柄双刃剑,宋朝重文轻武,所以,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它所导致的“冗官、冗费、冗兵”现象,也为北宋种贫弱”的祸根,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课后作业】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10

1、引导学生准确掌握知识,把握自尊自信的准确含义。运用小品表演、讨论、举例等形式,多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2、由于自卑、自傲、忌妒、自负等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注意采取多种形式,直观、具体,化理性为感性,化抽象为具体。

3、对于自尊自信和虚荣忌妒、自卑自傲的本质区别,应注意从正反两方面举例来对比、学习。启发引导学生真正地把握自尊不是虚荣、自信不能忌妒、虚心是自尊自信的表现等命题的确切含义。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此框的内容。

二、教学过程:

1、学生小品表演。

值日生与值周生。

(情节:值周生午间查卫生,发现某班清洁区内有纸屑,遂找来值日生指出其不足,并准备扣除班级量化管理分。几名值日生不同意扣分,围着值周生吵闹不休。)。

学生分析值日生这种追求表面光荣的心理是"虚荣心",自尊自信是首先要求自己做好。

学生朗读:法国莫泊桑短片小说《项链》片段。感受女主人公为自己极强的虚荣心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2、学生小品表演。

两个同学的对话。

甲:期末你能考第一吗?

乙:要不是李扬比我多3分,期中我就第一了。

甲:也难怪,李扬学习那么认真,笔记都特清楚。

乙:你这话倒提醒我了,趁没人,把他笔记本拿走,让他考不好。等我考了第一名,我请你吃麦当劳。

问:偷拿同学笔记的乙是一种什么心理?

生答:虚荣心太强,导致忌妒心理。

3、忌妒与自尊自信有什么区别?你能打个合适的比方吗?

学生举例说明忌妒是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别人失败的基础上,自尊自信是把成功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

4、学生活动:挑战自卑。

归纳:敢于正视不足,不断尝试改进,可以避免自卑情绪的产生。

5、学生活动:按照课前布置由学生讲故事,说明"满招损,谦受益",虚心是自尊自信的表现。

6、讨论分析:"我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认识,要持久地保持正确的自尊心自信心,不要因遭到失败而自卑,也不要因点滴成功而自傲。)。

7、学生做课堂小结。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教版高中《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一框题的内容。

本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是教材28页至33页,包括了“1、异彩纷呈,交相辉映2、透视文化的多样化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三个小标题教材内容。

1、“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是导引内容,主要是启发学生感受和理解丰富的文化的多样性,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让学生对民族文化、世界文化产生兴趣。

2、“透视文化的多样性”重点是提高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论分析和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文化是民族的,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主要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树立不同民族相互尊重,发展本民族文化同时,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二、学情分析:

经过《文化生活》前两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什么是文化、文化对社会进步的作用,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如今的高中学生思想活跃,思想灵敏,独立性强,他们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关注社会、特别是我们荔波本身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他们对文化的感觉也越来越剧烈。本课主要谈文化的多样性,对此,学生比较感兴趣。但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运用水平还不够,缺乏框架性的认识;另外,一部分学生的活动能力、自主探究能力还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及其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2、能力目标;。

(1)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认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尊重文化的多样。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主要表现。

2.难点:尊重文化多样性。

五、教学环境与教具准备:多媒体。

六、教学思想和方法:

情景导入法、合作探究、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等。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并播放本课背景音乐《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学生聆听。

教师:“广袤的蒙古草原,一眼望不到边。跨过黄河长江,江南风景无限。美丽的罗马假日,威尼斯的船。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剑桥的校园。跨过太平洋海岸,桑巴舞姿翩翩”。《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首歌让我们通过彭三的视角去了解世界之大,自然景色之美,也领略到了世界各地文化之美。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引用时下网络上很火的一封辞职信并结合歌曲来导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下面,我们共同来探讨第三课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28页。

新课教学过程:

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板书)。

(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板书)。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世界文化之旅第一站:民族节日)。

第一小组的同学介绍我国的一些民族节日。

第二小组的同学介绍外国的一些民族节日。

第三小组的同学介绍水族卯节的一些情况。

探究活动:你能说说水族“卯节”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吗?

设计意图:“世界文化之旅第一站:民族节日”设置情境,特别是结合了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来引导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集体合作意识、以体验教学法突破重点也增强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

1、民族节日(板书)。

(1)形成: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2)作用: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3)功能: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文化的韵味。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世界文化之旅第二站:文化遗产)。

第一小组的同学介绍我国的一些文化遗产。

第二小组的同学介绍外国的一些文化遗产。

第三小组的同学介绍水族水书的一些情况。

探究活动:贵州省为什么要就水书习俗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设计意图:“世界文化之旅第二站:文化遗产”设置情境,特别是结合了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来引导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集体合作意识、以体验教学法突破重点也增强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2、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3、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引导学生研读故事的前因后果。

1、(ppt出示课文1节)。

(1)指名朗读,思考:

从这句话里,你们读懂了什么?你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指导有感情的读。

(2)如果吴王是个理智的、开明的、民主的君王,他可能会怎么做?会怎么想?

(3)可事实上吴王是怎么说的?(出示相关句子)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2、结果怎样呢?(出示课文12节)指名读。

现在请同学们将故事的“前因后果”对照起来看:你有怎样的疑问呢?

三、研讨故事的经过。

1、请同学们自由学习课文第二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少年劝说究竟妙在何处,他说了那些话?可以圈圈画画,并简单地写上你的感受。

2、交流:

(1)妙在少年用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懂得了道理。

出示图文,指导学生观察。

这些话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相信你会有很深的感受。指名同学再来读,师生评析。

(2)交流:

“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蝉的心情如何,练读体会蝉的心情。

“螳螂”:“拱”、“举”;螳螂心里怎样想,读一读。

“黄雀”:“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读一读。

(3)现在,你觉得这件事有意思吗?有意思在哪里?

(5)下面老师给你们看一幅地图,如果你是吴王,听了这个故事,看了这幅地图,会明白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与故事结合起来体会其中的道理。ppt出示。

这两个事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蝉(捕)螳螂(啄食)黄雀(打)少年。

楚国(攻打)吴国(乘虚而入)其他诸侯。

(6)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ppt出示)。

四、合作探究。

2、“螳螂捕蝉”的确是少年那三天中看到的趣事吗?

3、举例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类似的现象吗?

五、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1、今天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还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说的话,老师就给你一个一吐为快的机会吧!

(ppt出示练习)。

我从吴王身上体会到了。

我从少年身上体会到了。

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

少年智劝吴王这件事让我想到了。

3、那么如果请你给课文换一个题目,你会换什么题目?

六、布置拓展小练笔。

(ppt出示练习)。

1、我来编故事:

第二天,上早朝时吴王当即宣布:“攻打楚国一事暂缓不议。”众大臣听了大惊不已,议论纷纷。吴王扫视了一眼群臣,微笑着说:“事情是这样的……”

你知道吴王会怎么和大家说吗?动动你的小脑袋,回家把故事写完吧。

2、我会演节目:

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的。利用课余时间我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吧,相信你一定行!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蝉(捕)螳螂(啄食)黄雀(打)少年。

楚国(攻打)吴国(乘虚而入)其他诸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13

通过“聪明来自勤奋”主题班会,使同学们深深地认识到只有通过勤奋努力,才会使自己更加聪明起来。虚心学习身边伙伴的典型学习经验——课前预习法、创办个人文集、不动笔墨不读书、制作剪报、把精彩的语段背下来。

请五位同学做好发言准备,向全体同学介绍自己的典型学习经验——课前预习法、创办个人文集、不动笔墨不读书、制作剪报、把精彩的语段背下来。

快乐大比拼。

(学生进行拼图。)。

主持人:读读你们拼出的词语。

(教师将学生拼出的“聪明”与“勤奋”贴在黑板上。)。

主持人:这就是今天班会课的主题:聪明来自勤奋。

(板书:来自)。

快乐一点通。

主持人:聪明来自勤奋。我想:每一位同学都想成为聪明的孩子,都想有一个聪明的头脑。但只有勤奋努力,才能使自己聪明起来。曾记得,从《成长》班刊第十二期开始,陆续刊登了《全面发展点滴做起——精英小学二年一班学生典型经验介绍》的文章。今天,我们把文章中的主人公请到了台前,与这些勇于开动脑筋,勤奋努力的小伙伴面对面。

(请五位小伙伴上台介绍自己的典型经验。)。

主持人:要说“聪明”,其实我们每一位小伙伴都具有聪明的条件,知道为什么吗?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14

本框题是本课乃至于本单元教学的落脚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消费,最终是为了使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消费,崇尚健康的消费方式,选择正确的消费行为,用正确消费观指导自己的消费,所以对学生的生活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活动教学法,教师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做中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正确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认知图式。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角色扮演、思考、辩论中澄清认识,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材分析】。

1、知识分析。

从地位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1第一单元的三课的第2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消费的影响因素、类型和结构,而让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其正确消费,因此,本框题在经济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题主要从学生个人认知的角度,了解各种消费心理的基础上,自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因此,它在整课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教学的关键部分。

从具体内容看:本框题包括两目内容,“消费心理面面观”、“做理智的消费者”两个问题,其内在联系是先分析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各种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其进行具体分析,进而引导学生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做合理的消费者。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1)关于消费心理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但是只有正确认识才能帮助人们进行正确的行为选择。认识源于实际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正确认识的形成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经济生活中,人们的消费心理往往指导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各种消费心理的形成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一旦形成必然会影响自己的行为选择。所以在教学中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或提供典型案例,去分析各种消费心理的特点,呈现不良消费心理导致的不良后果,让学生体会、感悟、认同正确消费心理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2)关于理智消费者应践行的原则认识对行为有指导作用但不会直接导致该行为的发生,所以即使人们有同样的认识也不一定必然选择同样的行为。在经济生活中,人们的消费行为往往具有多样性,消费多姿多彩,导致的后果也多种多样。有的消费行为只考虑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如过度消费、盲目消费等,不仅可能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债务,而且造成资源浪费;有些行为只考虑了自己的局部利益而忽视了他人、国家乃至与人类的共同利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就因该厂到多样化的消费遵循一些共同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是利国、利民、利己的,应该是能够把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国家利益、人类共同利益统一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力求从多样化的行为选择导致的多样化后果中让学生认同个人消费应该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1)通过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以及求实心理的基本特征的探究,有利于培养其思维的批判性,树立正确消费观,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待消费。

(2)通过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基本消费原则的理解和建构,有利于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消费行为,特别是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实力和增强环保意识,自觉落实环保行动。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1)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已经理解了有关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和消费结构的知识,同时形成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应该形成了关于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初步认识,但是比较模糊具体这些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起点和基础。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从知识逻辑的生长角度来说,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方面的知识,具备初步的经济学思维能力。

3、非认知因素分析。

由于教学设施的制约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学生先期建立的知识有缺陷和不完善。受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不少学生分析问题时容易走极端在教学时要做好相关的预设,并有准备地对待课堂上实际生成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在知识上使学生能够识记主要的消费心理;理解,正确理解四大消费原则,评价各种消费心理;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例如根据理智消费原则,模拟家庭消费计划,说明怎样才算一个理智的消费者。通过教学,在能力上使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论抽象思维,能够参与生活实践,培养其在抽象理论指导下分析具体现象的能力,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培养其关注现实生活及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或创设一定的情境,组织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去探索、思考、自我建构相关的事实和知识如主要的消费心理,理智消费四原则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明确在新时代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环保和绿色消费的理念,培养其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适度消费、量入为出以及避免盲从等消费观念,从而成为理性消费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作理智的消费者。

2.教学难点作理智的消费者。

【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案例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教学环境】。

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或实地考察环境等);。

【教学思路】。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15

首先,要充分认识政治学科特有的价值。政治学科一个很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它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工具。这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

其次,要克服学习中实用主义的倾向。“需要”是同学们学习的直接和重要的动力。现实状况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有的同学不自觉地将学科分为三六九等,凡高考中必须要考的、分值高的科目就会下大力气去抓,哪怕不喜欢也要强迫自己去学,反之对高考中不考、或者分值比较低的学科,不管有用没用,就不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学习,而越学不进去就越感到枯燥无味,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最后,要消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政治课的误解。现实生活中,对政治学科的误解大量存在。这种误解主要是由于对政治课的不了解造成的。就高中的政治课而言,他本身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三大板块。一些人不了解政治课的学科体系和价值,本能地把政治课和行政工作或时事政治划等号,和思想政治工作划等号,认为政治课就是说教,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想当然的评价政治课。把政治课教学看成是传统灌输,使政治课处在一个不利的社会氛围中,从而影响了同学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高考录取结果。

1.预习:就形式而言,预习可以分为课前预习和阶段性预习、粗预习和精预习等。搞好预习要求做到:

(1)列预习提要。

(2)做好笔记。

(3)勤思善想(发现问题)。

(4)持之以恒。

2.专心上课,积极思考:即专心看(书,黑板,屏幕)、听(老师讲解和同学们发言),积极参与(积极动脑,和老师形成零距离互动),还要考虑你预习时所确定的听课重点。看、听、参与等形式都必须动脑,这是衡量专心与否的重要标志。如果这点做不好,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知识。

3.课后及时复习之所以要及时复习,是学习的反复性特征的要求;爱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先快后慢规律也要求及时复习;及时复习还可以使知识的漏洞得到及时弥补,使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升华,实现对知识的再认识,再提高,使思维的深刻性得以发展。

有些同学说,老师上课讲到的概念和原理虽然听懂了,笔记也记了,但总是记不住学过的概念和原理。概念和原理是对同类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记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只靠死记硬背,不仅记起来困难,而且只能形成短时记忆,不能形成长久记忆。大家知道学习知识懂是基础,记是手段,用是目的。在真正弄懂的基础上要想牢固掌握概念和原理必须做到:

(1)运用记忆技巧。

(2)要做到及时复习和定时复习。

(3)多思多用,熟能生巧。

(4)正确区分相近或相似的知识点。

(5)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首先,要掌握教材基本知识,学会建构知识体系和网络,从宏观上驾驭知识。

其次,要培养理解分析知识的能力。

最后,就是学会答题的方法和应试的技巧。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16

句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思考与讨论。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也是为了自勉勉人。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朗读朗读,然后学生合作解决重要的词句。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词:夫、胜状、晖、备、然则、极、骚人、得无异乎。

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重点句子的赏析。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衔”、“吞”字连用,化静为动,使描写的景物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这一节的写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开阔的景致描写,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作了铺垫。

大声朗读这两段,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

四、总结:重修岳阳楼的背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五、作业设计: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作记的缘由。

属予作文以记之。

洞庭全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1、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2、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3、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引导学生研读故事的前因后果。

1、(ppt出示课文1节)。

(1)指名朗读,思考:

从这句话里,你们读懂了什么?你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指导有感情的读。

(2)如果吴王是个理智的、开明的、民主的君王,他可能会怎么做?会怎么想?

(3)可事实上吴王是怎么说的?(出示相关句子)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2、结果怎样呢?(出示课文12节)指名读。

现在请同学们将故事的“前因后果”对照起来看:你有怎样的疑问呢?

三、研讨故事的经过。

1、请同学们自由学习课文第二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少年劝说究竟妙在何处,他说了那些话?可以圈圈画画,并简单地写上你的感受。

2、交流:

(1)妙在少年用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懂得了道理。

出示图文,指导学生观察。

这些话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相信你会有很深的感受。指名同学再来读,师生评析。

(2)交流:

“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蝉的心情如何,练读体会蝉的心情。

“螳螂”:“拱”、“举”;螳螂心里怎样想,读一读。

“黄雀”:“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读一读。

(3)现在,你觉得这件事有意思吗?有意思在哪里?

(5)下面老师给你们看一幅地图,如果你是吴王,听了这个故事,看了这幅地图,会明白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与故事结合起来体会其中的道理。ppt出示。

这两个事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蝉(捕)螳螂(啄食)黄雀(打)少年。

楚国(攻打)吴国(乘虚而入)其他诸侯。

(6)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ppt出示)。

四、合作探究。

2、“螳螂捕蝉”的确是少年那三天中看到的趣事吗?

3、举例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类似的现象吗?

五、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1、今天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还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说的话,老师就给你一个一吐为快的机会吧!

(ppt出示练习)。

我从吴王身上体会到了。

我从少年身上体会到了。

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

少年智劝吴王这件事让我想到了。

3、那么如果请你给课文换一个题目,你会换什么题目?

六、布置拓展小练笔。

(ppt出示练习)。

1、我来编故事:

第二天,上早朝时吴王当即宣布:“攻打楚国一事暂缓不议。”众大臣听了大惊不已,议论纷纷。吴王扫视了一眼群臣,微笑着说:“事情是这样的……”

你知道吴王会怎么和大家说吗?动动你的小脑袋,回家把故事写完吧。

2、我会演节目:

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的。利用课余时间我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吧,相信你一定行!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蝉(捕)螳螂(啄食)黄雀(打)少年。

楚国(攻打)吴国(乘虚而入)其他诸侯。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18

教材分析:

《葡萄沟》是二年级上册第三组的1篇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爱祖国、爱家乡的专题来组织的。通过这组教材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并激发学生认识家乡的渴望和赞美家乡的感情。本课是1篇充满浓郁风土人情的文章,课文“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为主线贯穿全文,主要介绍了新疆葡萄沟的葡萄品种多,产量高,老乡热情好客,葡萄干非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的特点。

葡萄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水果之一、“爱屋及乌”的情感迁移会激发孩子们对葡萄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实际,挖掘情感因素,采用演示、画图、朗读、视频、品尝、舞蹈等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主赏析,在各种语文活动中提升审美情趣,受到情感熏陶。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感性认识较强,可以采取挖掘情感因素,采用演示、画图、朗读、品尝、舞蹈、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主赏析,在各种语文活动中提升审美情趣,受到情感熏陶。教学时,以读为主,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在反复的朗读、品读中感受葡萄沟葡萄的特点。葡萄沟不仅葡萄好,而且老乡热情好客。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虚拟的情境,让孩子在葡萄沟游览一番,在情感的世界里深深感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2:识记“最、坡、梯、够、修、味、留,运用多种方法感悟“梯田”、“山坡”、“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及句子。

3:运用角色朗读、观看录像、导游、表演等形式,在整体感悟课文中进行情感熏陶,使学生更加喜爱葡萄沟这个地方,让课堂活起来。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葡萄沟为什么是个好地方。

三、教学用具:

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老师要领你们到一个地方去玩一玩,猜猜是哪?(葡萄沟),板书:小手动起来,跟我一起写,听说呀这是个好地方,板书(好地方)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那么下面,我们亲自到那去看看,看看谁在那玩得痛快,收获的最大。好吗?下面同学们自己认真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生词情况。

1,学生自由读文。

2、师:葡萄沟在哪?结合课件了解葡萄沟的具体位置,介绍一下新疆。

3、课前老师让你们预习了生字,现在我要检查一下,有信心吗?(出示课件)。

生字组词读,齐读,生词开火车读,多音字指名读。

高中获奖政治教学设计 篇19

1、试卷形式:本次考试试卷分为选择题部分和非选择题部分。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主观题部分共4小题,共5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命题范围:高一年级思想政治下册。

1、考试情况。

从卷面批改过程中可以看出选择题部分学生准确率较高,分数达到四十分以上的同学约20人以上,这就无形的保证了一部分及格的人数。但在几个应用基础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题目上学生错误很多,可见,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并不够牢固,同时也反映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亟待提高。

主观题中,27、29考察的是关于消费者权益及市场交易原则的相关知识,是书中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但需要学生能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欠缺,许多问题知识点没有切合。26题考查的是财政的作用,大部分同学答得很好。本卷中比较难的是28题,考察的是对外贸易两个方面的关系问题,虽然此题在课上有反复强调过,但同学的掌握情况很不好。除了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之外,也体现出学生没有深入的理解课本知识。

2、原因分析。

从学生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双基较差,最基础的、最基本的主干知识把握不好,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公式识记不清。尤其和实际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差。由于初中实行开卷考试直接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其结果是识记不准,再现困难。由于目前初中阶段在我省是实行全开卷的方式进行考试,不少学生不大注意识记基础知识、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这种现象在这次考试中就比较明显地暴露出来。具体表现为有的学生未能准确记忆书本知识,东拼西凑,表述杂乱,缺乏条理性。尤其是简答题的答卷中,由于考生对相关知识缺乏准确的记忆,从而答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百出。

(2)审题不清或者根本不审题,做题跟着感觉走。现在文科的主观题题目往往是通过创设新情境,从新情境中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理解,因而材料较多。而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根本不好好阅读材料,仅仅就设问来解题,常常答非所问,文不对题。

(3)没有紧紧扣住题干中的关键词。

(4)死记硬背,不善综合。不能灵活地提取知识、重组知识,只是单纯的机械记忆,没有提高自己的分析与综合能力,这一方面应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加强。

从教师角度看:

(1)对学生不能有先入为主的印象。我们不要一味地怪我们的学生差,怪了,我们学生的素质也不会好,我们不能歧视我们的学生。你心目中已经认定了你的学生不好了,那你还会有多大的耐心与你的学生友好相处,你还会有多大的耐心教育你的学生。如果学生感觉不到老师的爱,他(她)还会相信老师吗?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此乃至理名言也。

(2)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策略:“低起点,小坡度,分层次,勤反馈,重落实”。我们要立足课堂、正视差异、分类施教,达到减少后进生、推进中等生、提高尖子生的目的,培育了一批批优秀、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教师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从最简单、最浅显的问题入手,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待进生转化工作抓得紧,抓得实。

(3)我们要进一步重视集体备课,力求老师上课要大同小异,同中求异,上出自己的个性同时又要适合于我们的学情。

(4)要重视教学反思,要有“农民种田”的意识。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吾日三省吾身。”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有论者认为反思是教师产生教学灵感与教学智慧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教学实践重新咀嚼和回味来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自己教学的成败得失,从而获得更清晰的感悟和启迪。因此课后做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学效果,促使教师教学能力增强的必要手段。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更多的则来自于对自身具体的或长期的教学效果的反思,在反思中摸索积累个性化的经验,在教学反思中形成实践智慧。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363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