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认识的教学设计【热选10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角的认识的教学设计【热选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角的认识的教学设计【第一篇】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在操作中感受角是有大小的。
2.经历角的大小变化的过程,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在探索角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团结合作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要上一节新课,看老师板书:角,齐读课题。
师:生活中,你们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到过角?
生:桌角。
师:能指一指吗?大家也来指指。
(生指桌角时,仅会指某个点,并不是数学概念中规范的角)
生:书角。(指的方法同上)
1.认识角的特征。
(1)直观对比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并逐步形成表象。
师:老师也带来了两个图形(贴剪刀、闹钟图样),能在剪刀上再来找找角吗?
师:刚才大家指的都是自己印象中的角,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角。(师边说边示范)举起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指一指。
师:好,我先把它画下来。剪刀上还有这样的角吗?
师:谁来指钟面上的角?
生指钟表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指的动作非常规范)
师: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指角的过程非常规范。
师画出钟面上的角。
师:认识老师刚才画角的工具吗?(三角尺)对,谁能找出三角尺上所有的角?想好的同学举手。
生指出所有的角。(动作也很规范)
师:现在老师选择其中一个角画出来。(画一个直角)
(2)抽象角的特征。
师:比一比这3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
师:能来指一指吗?(生指)
师:同意吗?(同意)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这个尖尖的地方,有一个点(师描),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生:都有两条线。
师: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边)
师:谁能指出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
生边指边说(师引导规范指认)。
师:现在数一数,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齐说: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多样练习,强化角的认识。
师:现在来辨一辨,哪些图形是角?(课件出示:教材第65页,想想做做第1题,生自己思考)
师:想好的同学和同桌互相交流,看哪组同桌交流得好,找得全?(略)
师:这道题目做得不错,再来一道(课件出示第65页,想想做做第2题)。能自己读懂题 意吗?想好后,把答案用自己的小手表示出来,藏到身后,我喊1、2,出,大家一起把答案打出来。
2.感受角有大有小,并且角的大小只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制作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用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注意安全。
(生独立做角,有困难的,师引导同桌之间互相帮忙)
师:你能指一指自己做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
生:我把角打开,角就变大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生:把两条边合回来,角就变小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师:(演示)非常正确。
师:看,我现在拨了一个这么大的角(直角),你能不能拨一个比我大的角。拨好的同学举起来,同学们互相看一看。(生操作,都正确)能不能拨一个比它小的角?同学们再互相看一看。(生操作,也都正确)
师:哦,(师边演示边说)原来角是有大有小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根据你们刚才的体验,能比较这3个角的大小吗?(课件出示第65页的钟面图)一起说吧。
生齐:第一个角最大,第三个角最小。
(2)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师:看着老师的角,咔嚓,咔嚓,(把角的两边剪短)角的大小变了没有?
生:变小了。
生:没有变。
师:我刚才听到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角变小了,一种是没有变。认为角变小的先来说说理由。
生:角的边短了,角就没有刚才大了。
师:认为角的大小没有变的同学也来说说。
生:没有变。(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叉开越小,角就越小。刚才它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没有变。
师:他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角的两条边仅仅是变短了,但是角叉开的大小没有变化,角的大小不变。
生:我知道了,现在角的两条边没有再叉开,也没有再合住,所以它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对,说得真好。角的两条边没有叉开越多,也没有合住越多,所以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演示)咔嚓,咔嚓,角的两条边又短了,角大小变了吗?
生齐答:没有。
生:角的两条边没有叉开更多,也没有比以前合住更多,所以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很好,能听出来同学们对于角的变大、变小有了更深的理解。恭喜你们!
(3)继续感受角的大小,为下节课铺垫。
师:(指三角板上的直角)还记得这个角吗?能从你的三角板上也找一个和它一样大的
角吗?找到的同学小组内互相指一指。(生活动,师巡视)
四、延续探究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又有了新的进步,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师:同学们,你们每人的桌上都有一张长方形纸,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角?
师:现在试着猜一猜,如果剪一刀,剩下的图形有几个角?
生:4个。
生:5个。
师: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继续实践、研究。
角的认识的教学设计【第二篇】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
一、内容设计。
这部分教材是初步认识角,共安排了三道例题:第1道例题是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图形,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第2道例题是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做角,并在操作活动中感悟角是有大小的;第3道例题是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所形成的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并通过观察直接判断角的大小,接着教材还介绍了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想想做做”共安排了5道题,大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3题,主要是从图形中辨认出角或数出角的个数,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第二部分为第4。5题,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的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并提高对角的大小的直观判断能力。
二、编写特点。
1、初步认识角时,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实物,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然后,让学生从教材所给的图形中找出更多的角。就这样,把角的认识和生活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教材设计了做一个角和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活动。活动编写开放程度大,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满足学生不同学习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给出想法、做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既可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3、教材加强与其他知识内容的联系,体现综合性。比较角的大小时选择“钟面”作为学习素材,通过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不仅直观地感受到角的大小变化,而且也深化了对有关钟面的认识。
4、教材结合已经初步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其他的多边形,让学生数出这些图形中角的个数,引导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这样既巩固了对角的初步认识,又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对多边形的认识。这些安排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数学内容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很有意义的。
5、例题的编写有层次,有一定的弹性,条理清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如“你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等启发性的语言确立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例题和习题可操作性强,调动了教师的能动性,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真正体现了《标准》提出的教材编写思想。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等活动中初步认识角。
2、并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3、在多样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生:每人准备一副三角板,一些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抽象感知。
课件出示教材提供的实物素材(钟、瓷砖、五角形、三角板等)。
1、导学:瞧!同学们,出版社的叔叔阿姨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礼物,喜欢吗?请每个小组拿出这些礼物摸一摸,看一看,他们各是什么样儿的。(学生观察、相互议论、师参与)。
2、展交:你们发现了吗?这些礼物里藏着一些新的几何图形,瞧!(课件演示抽象角的过程)我们把这些图形就叫做“角”。
这些角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请仔细观察、找一找,是几部分组成的。(先让学生说,如有困难教师帮助。)。
3、组织互学:你还能找出这些礼物的哪些地方还藏着角吗?(自己找一找,然后在小组里指一指、说一说。小组长汇报学习情况。)。
4、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找出后指给同学或老师看一看。(相互评价)。
二、动手做角,加深认识。
5、导学:从叔叔阿姨送来的礼物中我们认识了角,你能说一说角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吗?(相互说说后指名说)你能想办法做一些角吗?请动手试一试。
6、组织展示。(教师评价、鼓励)。
7、引导自学:看看蔬菜老师们又是怎样想办法做角的(引导学生读图)?你也拿出自己的学具学一学,做一做。做出后相互看看。
三、观察比较,感悟大小。
演示活动:教师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叉开的大小,感知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与角的大小的关系。
1、导学:刚才我们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时看出两针形成了一些大小不同的角。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展示交流:根据你的想法判断教材74页四个钟面上的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判断后在小组里说一说,相互评价。)。
3、导学:我们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先判断教材75页两个钟面上角的大小,然后再看看萝卜老师是怎样比较的。(课件演示教材所示的比较方法)。
用这种比较方法比较老师给你们画的两个角的大小,并给你的同伴说出比较的结果和比较的方法。
导学:你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请想一想,试一试。(学生探索讨论后组织展示交流)。
四、应用拓展,积累经验。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同学们表现真棒,从叔叔阿姨们送来的礼物中学会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老师也想考考你们,请完成第1题。
组织交流,评价鼓励。(作出判断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判断的理由。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2、自己测试。
完成“想想做做”2、3题。(老师报结果学生自己评价)。
引导思考:“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全班交流。
按规律判断。(师说图形生判断,相互评价)。
3、玩一玩。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纸扇和剪刀按老师的要求玩一玩。(师说要求,生亲自操作。)。
多玩几次后组织说说得出的结论。
根据刚才的结论你能很快判断一些角的大小吗?请试试看。(投影出示一些大小有区别的角。)。
4、总结评学,拓展延伸。
总结评学。
从生活中找出更多的角。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应用:“导学、展交、训练”教学模式,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巧妙地把导学、展教、训练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课堂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而展开教学。课堂活动中把课件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对角的认识,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意图选择合理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突出了‘动手操作’这一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做到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角的认识的教学设计【第三篇】
在教研基地活动中,我进行了冀教版二年级上册56~58页《角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或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围绕着这样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师:我们先来看一幅图(出示图)这幅图上有许多我们认识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你手中的小棒摆出来(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摆完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摆了哪些图形?分别用了几根小棒?(全班汇报交流)
生1: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长方形;
生2:我用三根小棒摆成了一个三角形;
生3: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正方形;
生4: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菱形;
生5:我用两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角;
……
随学生的汇报,教师把用两根小棒摆成的图形,放在投影上展示.
(针对教材呈现的用四根、三根、两根小棒进行再加工,为学生提供一个十字路口的情景图,图中蕴含了很多图形,让学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出来,这个开放情境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图形,同时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刚才经过大家的认真观察、积极动脑,我们摆出了许多图形。其中像这样用两根小棒摆出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图形角。哪个是角呢?角就是这两根小棒相夹的部分。请大家也像这几位同学这样用两根小棒摆成一个角。拼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哪是角?把你拼得角用手势告诉老师。
(揭示角、摆角、指角、用手势比划角,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为下面进一步认识角打下了基础。)
师:刚才大家用小棒拼得角都是固定的角,下面大家想不想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请大家用准备好的两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学生操作)
师:把你做的角举起来,同学们做的都不错!请大家像老师这样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你同桌说一说。
生汇报:
生1: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2: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生3:我发现两条纸板的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
……
(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符合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通过同桌交流,发现并进一步理解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师:总结,也就是说可以形成这几种类型的角(电脑出示实物图)如果把这几种角画下来是这样的(电脑出示角)这就是角,我们把它叫角1、它叫角2、它叫角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汇报。
师:我们把这两条直线叫角的两条边(出示)这个点叫角的顶点。
生:交流(找4—5人展示)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安排用彩纸折角的游戏,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角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地方有角,谁来说一说你在哪见过角?(指名说)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把数学知识扩展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学生情绪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从教室中找出了许多角,并能笔画出哪是角,虽然找出了许多角,但学生仍有语言未尽的感觉。)
师:大家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个角?
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说一说应怎样画,请大家打开书58页,自己试着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角的边和顶点。
1、出示教材58页2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问题讨论”栏目,哪些图形里有角,哪些图形里没有角?说明理由。
课上完了,回想《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觉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点:
角的认识的教学设计【第四篇】
学情分析:
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去判断锐角和钝角,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知道角的大小只与它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而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渗透集合与无限的思想。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锐角与钝角的概念,会辨认锐角与钝角。
教学难点:
知道角的大小只与它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而与所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观察“鸟巢”引入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角”。
2、复习“角”的有关知识。
角的名称: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对于“角”,你有什么认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它吗?(复习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二、新授:
(1)请小组合作给角分类并反馈。
(2)认识锐角与钝角的特点。
(3)巩固认识的锐角和钝角:
a.完成书本练习p52并反馈。
b.指出三角尺上的角。
2、探究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1)情景出示大三角尺与小三角尺在吵架,大三角尺说它的三个角大,小三角尺说它的三个角与大的一样大,你们怎么认为呢?同桌讨论。
(2)学生上来演示比较,教师在大屏幕上再演示,你们发现了什么?
(3)学生讨论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4)学生拿出学具角摆角。
(5)教师摆角。
(6)学生讨论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叉口有关。
(7)讨论三类角的大小关系。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1、说说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夹角是什么角。(9:00、9:45、10:00、9:30)。
2、判断。
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钝角比直角和锐角都大。()。
一个锐角和一个直角可以拼成一个钝角。()。
四、课堂小结。
角的认识的教学设计【第五篇】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1、练习八的4—6题。
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4、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1、练习八的4—6题。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4、(布置作业)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角的认识的教学设计【第六篇】
教科书38——39页及相应的练习。
1、结合具体活动情景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在操作体验中让学生感受到角有大小,感悟到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3、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交流能力。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绳子等。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红旗上的五角星的名称缘由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的精神面貌真不错,老师准备把这几颗五角星奖励给表现最好的同学。(课件出示五角星)这几颗星星为什么叫五角星呢?师: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通过学生熟悉的“五角星”,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角是什么样的图形,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1、找角
师: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角的家,在画面中,哪儿有角?
师:不仅这里有角,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认真找一找,然后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生生互动)
2、摸角
师:谁愿意说说你们找到的角?
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的角原来是这样的一个图形(点)。想想怎样才能把你们看到的角完整地指出来呢?(点、边、边)
老师发现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这个点,还指了这两条直直的线。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吗?你们能像老师这样指角吗?试试看。
师生一起指三角形的角、课本封面上的角。
3、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同桌合作指一指课件中的角。
师:角到底是什么模样呢?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课件演示)
师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并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后板书(1个顶点、2条边)生再次指认实物角的各部分名称。
4、判断角
(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明理由,如五角的角与几何中的角的区别)
5、创造角
师提供学具:一条绳子、两根塑料条、圆或不规则纸片。讲故事:“蓝角、红角比大小”(课件出示图)。
(在创造角的教学中,通过学生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说一说等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及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探索,使学生感受角有大小,更好的认识角的特征,建立角的表象。在学生介绍角的时候选择一个角来比一比两个角谁大谁小,这样可以更自然的引到活动角的比较大小。)
6、画角
a、请学生想想说说,应该怎样画角。
b、教师规范画角的步骤。教师边画边说:先点一个点,从这个点起,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教师板演)。c、学生练习画角,教师给予鼓励。
d、学生反馈后,再画一个跟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练习反馈,实际应用
1、师:请同学们数一数三角形有几个角,再数一数每个小组桌面上其他图形的角。
2、给你一个长方形,只能剪一刀,你能把它变成几个角学生操作后交流:不同的剪法,得到角的个数不一样。(电脑演示几种情况)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1、谈收获
2、学唱《角的歌》:我的名字叫做角
我有边儿是两条
一个顶点两条边
所以我叫角角角(课中安排学唱《角的歌》,旋律是学生熟悉并喜爱的,加上简明扼要的歌词和动作,是对“角”的一个特写,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五、课外延伸
老师要交给你们一个任务,请你回去后仔细地观察一下,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角,听说过哪里有角,然后把它们写下来,题目就叫做:我所知道的角。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和线段的基础上教学的。在这里,不给角下定义,也不讲角的度数,而是从观察事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制作学具等,加深其对所学几何图形的认识。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并不重要,而学生想了些什么更重要千万倍。学生的思维应在学生自己的头脑里产生,在尝试操作、讨论的过程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
纵观整节课,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据自己对角的感受制作角、结合课本和实践小结角的特征、画角等几个部分。
这里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识,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和对所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因为教师很难预料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再问仅此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
一、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老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老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老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研讨我觉得自己定位的知识目标对初次接触角的二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太大,特别是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而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
通过这次校内公开课,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
角的认识的教学设计【第七篇】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4)通过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探索的`能力。
重点:掌握圆的特征,会使用圆规画圆。
难点:会使用圆规画圆。
一激趣定标。
(一)复习导入。
在数学王国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平面图形。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都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投影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今天,老师就再次带领大家走入我们的平面图形世界,并认识一个新的朋友-圆。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角的认识的教学设计【第八篇】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10—12页。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圆柱的侧面与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
生: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正向大家所说,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师:屏幕上的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
(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
2.。
师:研究圆柱,我们先要研究圆柱的组成,每个人都有一个圆柱形的物体,请大家用手摸一摸,看一看,援助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独立观察、操作)。
生1:圆柱有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周围的面。
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生3:圆柱有无数条高。
师: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高在哪里吗?(学生指)。
()3.。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圆柱是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圆柱呢?(不是)我这里有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他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不能)。
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学具进行研究。
汇报1:
生1:圆的大小和侧面的粗细一样。
师:大家的感觉没错。可是老师总感觉底面圆和侧面之间的关还不够具体,谁有办法能让大家很容易的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次进行小组合作。
汇报2:
组1:我们可以把圆柱的侧面剪开,把它展开后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它们就都成了平面图形,就容易进行比较了。
在以前的学习中,还有哪些知识也用到了这一方法?
生2:学习圆的周长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
生3: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把原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
师:大家的想法很有创造力,那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底面圆之间有什么关系?
组2:现在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
师:大家把剪开的圆柱体再围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结果。(学生操作)。
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4: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圆柱的关系?
生5: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板书:
师:请同位两个用本子作学具互相说一说。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了圆柱的基本特征。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张长方形纸(长厘米、宽厘米),你能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以这张长方形纸为侧面的圆柱吗?请大家先讨论应该怎样去做,有了想法后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交流汇报)。
组1:我们组是利用长厘米求出了底面圆的周长也是厘米,÷÷2=10厘米,所以底面圆的半径是10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粘起来就做成了一个圆柱。
组2:我们是把厘米作为圆柱的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是5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做成了圆柱。
师:请大家把做成的圆柱举起来互相欣赏一下。虽然两个小组做成的圆柱形状不同,但他们都用到了今天所学的圆柱的基本特征:圆柱由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请标注来。
2.折一折,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图形,写到括号中。
角的认识的教学设计【第九篇】
3、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一、谈话导入。
生:角。
导入:对,是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二、新授。
(一)感知角。
1、出示插图:剪刀、钟表、红领巾。
告诉学生:剪刀上有角。学生模仿说除钟表、红领巾上的角。
2、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1)请各小组同学拿出用纸做的角,摸摸这里,有什么感觉?(刺人、很尖)对了,也就是说,尖尖的,这里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作顶点。
(2)再摸摸这里,又有什么感觉?(很光滑,很平)对,也就是直直的,我们也给它们取个名字,叫边。
角的认识的教学设计【第十篇】
“厘米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给学生留出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设计时,突出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通过在生活中具体观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观察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一厘米有多长。会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
3、在学习中,我们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意义,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并汇报测量结果。
师:大家的方法真多啊?为什么你们的说法不一样呢?
测量同一个物体,所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就不同。看来啊,要有一个统一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才好啊(出示各种工具),我们测量物体时一般用米尺,有了统一的工具,还要有统一的测量单位才行,孩子们请看:
妈妈的身高165厘米。
文具盒长20厘米。
英语课本长23厘米。
预设:1、1厘米有多长?2、怎样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那么这节课我就一起这节课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吧?再说一遍,哪两个问题?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还要善于动脑思考哟!(暗中告知孩子的“起点导航”)。
(设计意图:结合身边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感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有多长?
活动要求:
1、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2、在小组内,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汇报:尺子上有——。
(数字、竖线、0、还有cm)。
解释“0刻度线”
从0到1,从1到2,从2到3、、、(一句话每相邻的两个数间距离就是1厘米)。
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说说身边有哪些长是1厘米的物体呢?
知道了1厘米的长度了,你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有多长吗?5厘米呢?
(学会测量物体)。
怎样以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呢?这也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比一比1厘米的大约有多长,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一系列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活动要求:
1、先估一估手中的纸条有多长?
2、自己动手测量,在小组内说说测量方法和结果。
反馈点拨:
根据孩子测量的方法及结果,及时进行点拨。
总结:测量物体时,先用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同桌再互说一遍。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在学习测量方法的同时,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1、看看这几位小朋友测量的对吗?
2、小红的尺子折断了,在测量时她遇到了难题,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帮帮他吗?
铅笔长?厘米。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反思,再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孩子们问题解决了,你们高兴吗?其实啊都是你们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结果,你们不但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很多的快乐,厘米只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一员,下节课我们接着认识另外的一员长度单位。回到家,用尺子量一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好吗?孩子们,下课!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并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教育,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制造悬念,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