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2024年美术教学中的鼓励教学方法论文(优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3130045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2024年美术教学中的鼓励教学方法论文(优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2023年美术教学中的鼓励教学方法论文【第一篇】

南海市桂城区南师附小陈凯玲。

与我拍档的老师经常问我:“那些学生怎么那么喜欢上你的美术课呢?”“你一不骂,二不罚学生,而学生上课的纪律是那么的好,学习兴趣是那么的浓,是不是有什么绝招?”其实那里谈得上有什么绝招,要是说有什么方法的话,只不过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实施鼓励教学方法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

鼓励审美个性,即是鼓励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纳喊;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象一团火焰,这是爱的最强光。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

鼓励自我体验,即是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特别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原来,工具材料有这样的性能特性;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在体现水彩画、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时,更要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工具的性能,从润笔、着色、用水、点墨、行笔的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多写生,多观察,多总结,每节写生课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大自然事物的形态特征,在真实的事物面前观察表现比对着范画临画要形象生动得多,学生对形象的掌握也会更快而且准确。在图案创作方面,通过录像、图片、标本、实物等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概括它们的造型特点,结果同学们所创作出来的图案造型比起教师仅出示图案范画让学生欣赏参考制作出来的效果要好得多,图案作业造型要丰富、生动得多。

三、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1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讲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交朋友、交心。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例如引导学生以“我爱家乡风光美”为主题创作一幅风景装饰画,课前我先布置同学们回到自己的村子里走一走,看看那一处景象你认为最能代表家乡的美。上课时我先讲了一点风景装饰画的基础知识,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谈谈想法,结果由于每一个同学的生活环境、心理个性等都不同,他们对美的感受也大不一样。有的认为热闹的市场能体现家乡的繁荣景象美;有的说宁静的小街美;有的说幽静的村前小园美;有的认为田野的春天大遍庄稼绿油油是生命的美,秋天硕果累累是丰收的美……。课堂活起来了,同学们的脑子动起来了,我对同学们细微的观察、深刻的体会都一一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并启发学生思考、尝试用怎样的表现形式最能将自己独特的意境构思表现出来。结果,同学们的作业没有雷同,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且较充分的体现了家乡多角度、多方位的美。

可见在美术教学中,注意鼓励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来自:中国美术教育信息网。

2023年美术教学中的鼓励教学方法论文【第二篇】

摘要:徐悲鸿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写实主义”。主张革新、反对守旧,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对现代美术界具有重大影响。本文主要就徐悲鸿的素描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徐悲鸿素描美术教育。

徐悲鸿(1895-1958)是我国现代受人尊敬的杰出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曾于1928年至1946年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担任教授、主任,前后在该校工作任教了之久,他的大部分教育生涯也是在中大度过。在此期间,他为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徐悲鸿先生特别强调素描基础的重要性,提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的观点,1917就在《中央大学讲座演辞》中有:“素描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如同建造房屋打基础一样,房屋的基础打不好,房屋就砌不成,即使勉强砌成也不牢靠,支撑不久便倒坍。因此,学美术一定要从素描入手,否则是学不成功的,即使学会了画几笔,也非驴非马、面目全非。”十年后,1926在《中华艺术大学讲座演辞》中仍然说:“研究绘画者第一步功夫即为素描,素描是每人基本之学问,并为绘画表现唯一值法门。素描拙劣在于物象都不能认识清楚,以言颜色更不知所措。故素描功夫欠缺者其所谓颜色如何美丽,实是放滥,几与无颜色等同。”这在民国时期的绘画教育上做出了重大的突破。

徐悲鸿的主要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写实主义”,坚持以现实主义的原则指导教学。首先,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他认为“心手相应”的熟练技巧是以眼睛的训练即观察能力的培养为始的。指出“艺术之出发点,首在精密观察一切物象,求得真正,此其首要也。”他所传授的观察方法是:“你要把看到的东西一丝不差的画出来,要把手和眼睛训练的很准确,要注意所画的东西,多看少画,看准了再下笔,手和眼要协调一致,手要能把眼看到的东西反映到画面上。……至于初学的人为什么要多看少画,因为要首先训练画家的眼睛,要在对象上看到更多的美。”接着就是从石膏造型和人体模特画起,所采用的石膏模型大都是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期名家经典之作,西方人体五官明显,相比东方的人体头像更便于让学生掌握形体黑白层次和调子的变化。石膏素描教室很大,在工字楼内底层容纳了100多件石膏模型,有些是在西洋艺术史上的著名雕塑,如阿波罗、奴隶、维纳斯坐像、摩西全身坐像等,都是徐悲鸿从国外专船运回的。

写实主义是徐悲鸿根据当时的中国画的弊端而提出的,认为即使是文人画,也要注重形体的准确性,而不能一笔概之。作为中国绘画教育的领航者,徐悲鸿将学生都带领到了世界绘画的高度上,使中国绘画与世界绘画走到一起。素描的的主要作用是锻炼准确的造型能力,这在中国画中也是必需的。打破了传统文人画的虚的概括的特点。

徐悲鸿不仅在西画课上大力提倡素描的学习,在中国画课中也大力提倡素描,他以木炭素描为造型基础课,素描写生的对象是人;在三年的素描训练之后,进入国画的分科学习阶段,他的国画教法与传统的区别是改画谱素描为素描写生入门,在学生掌握一定写实技能后,再以老师的亲身示范教授国画的笔墨技法。在他的教学中,国画的作画步骤一般是先用木炭条勾好底稿,即准确地刻画好对象的形体,然后用毛笔上墨。上墨的原则是以明暗黑白体现对象的结构和透视,墨本画好后再上色,上色的用笔与画写实油画一样,也以体现对象的立体感为准则。他格外重视素描对国画的作用,此方法作为对中国画改良的一个突破口,进而使后期的中国画改良得以成功。同时徐悲鸿也从中国画的学习中吸取营养,改进在素描上的教学,徐悲鸿也讲究中国传统绘画线条中的圆、重、平、变、留等笔法变化。针对素描人体的写生,他还制定了“新七法”,以“新七法”为具体的教学法则教学生绘画。使素描更有本土性,更便于学生掌握与改进。

徐悲鸿先生的教育活动及思想对现代美术具有重大的影响,使中国美术届得到迅速发展,摆脱了明清颓败的一面。现代美术界所呈现的大好局面,正是得益于徐先生重写实重基础的美术教育思想,他拓展了现代美术的形态。若没有徐悲鸿的写实主义观点手法和艺术教育体现,中国新当代绘画史会被大大改写,而一大批新当代杰出的中国人物画,山水画画家能否有今日之成就也便值得推敲。

注释:

[2]卢开祥求室学画记,徐悲鸿.[m]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第202页。

[3]艾中信徐悲鸿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5]王泽庆《徐悲鸿评传》[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6]书与画[j].1994年,第6期。

[7]徐悲鸿奔腾尺幅间[a]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

2023年美术教学中的鼓励教学方法论文【第三篇】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居住的省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了具有贵州地方特色的各种民间艺术。例如,蜡染、银饰、刺绣、挑花、木雕、剪纸、漆作等优秀的民间美术艺术,世代相传,成为贵州特有的民间美术资源。

1贵州民间美术资源的特点。

朴实、稚拙的特点。

贵州民间工艺的最大特点就是质朴,由于地理特点和环境的限制,贵州民间创作的工艺品大多受到材质和制作工艺的限制而显得很粗糙,甚至感觉稚拙。然而,粗糙的外表中却透着质朴的贵州人民的特点。

充满想象和夸张。

贵州是个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民间艺人的想象中,糅杂成具有独特魅力的工艺品。例如,刺绣、挑花、剪纸等艺术,他们可以把石榴、鱼儿、桃花等各种物品放在同一个空间中,还能叫出很美的名字,或者讲出一个动人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其表现手法也极其夸张。

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各民族相互渗透又保持独立的艺术手法,在贵州民间工艺中显得尤为突出,就算是相同的民族由于所生活的区域不一样,也略有区别。例如,苗族的刺绣,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贵州民间工艺才堪称中国民间工艺艺术的瑰宝。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诸如刺绣、挑花、剪纸等工艺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因此,作为中学美术教师,培养孩子们喜欢民间工艺的兴趣便成为当下比较重要的任务。

2023年美术教学中的鼓励教学方法论文【第四篇】

海报上呈现的主要形象是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年轻女孩,她朴实无华的眼神将一种纯朴天真的气氛营造出来,背景虚化了一间农村小学的教室和一群快乐的孩童,几个简单的电影元素组合而出的效果很好地传达了电影真挚感人的情调,而且提供了《一个都不能少》影片的核心线索。

战马三个元素很好地概括了电影的主题,并且能够给观众提供思考,配合宣传片人与马之间感情碰撞的剪辑,观众能够加深对硝烟、战士和战马三个元素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加深对《战马》的印象。

(二)蒙太奇剪切手法。

蒙太奇即使用剪辑和组合的方式来构成动态电影,这种手法经常被使用在电影拍摄过程中。

蒙太奇将多个镜头和画面按照电影的主题来进行拼接,进而产生出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在电影海报的设计中,蒙太奇中的一种平面艺术形式“平面蒙太奇”作为一种重要的美术艺术手法也广泛使用在设计手法之中。

这种手法是运用文字和画面两种形式进行结合和组装,将不同的画面拆解然后进行重叠,画面结构方面最常见的形式是运用两个或三个画面进行拼接组装,选取的照片往往是电影镜头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或人物形象。

这种艺术表现方式具备后现代意味,从后现代的城市精神中脱胎而出,能够营造捕捉人视线的效果。

例如《西风烈》一组海报中分别是由六组电影镜头剪辑组合而成,在组接和拼凑时不能随意进行组合,要考虑能够正确传达电影主题并表现电影的内涵。

然后再根据观众视觉心理接受程度来考虑能够吸引观众眼球,《西风烈》的一组海报中的六个画面剪辑便是这样的产物。

它将海报分成三个部分,分别以表情和动作为主要元素,每个部分各有两张剪辑画面,通过整体的面部表情和人物、动物动作的特写来形成强烈的商业美感。

在同一个画面上拼接了六张场景和人物图,整体传递而出的是战争和热血的气氛,这样使观众一眼就明白了这部电影的题材是战争,另外平面蒙太奇手法还可以将两到三个小时的电影通过一张平面形象进行诉说,这样不仅营造出画面的故事感,而且观众也不能够简单地从几个剪辑的画面猜测出电影的完整情节,因此海报的宣传和商业价值便得到实现了。

使用平面蒙太奇手法,从影片中选取出特写的表情和动作,将代表性的人物和场景都集合在海报上,再使用特定的后期处理手法,将美术艺术手法形式淋漓尽致地发挥在现代电影海报设计艺术中。

通过不同时空的画面和场景的拼接,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故事的节奏感,使观众能够以从上至下或从左至右的方式来体会电影故事情节,同时左右分开设计的对比排列方式可以使“西风烈”的主题从抽象走向具体,并且产生一种超越画面的新生意境。

(三)视觉传达心理学的运用。

将鲜艳的撞色和浓墨重彩的暖色调运用到海报中的手法是现代电影海报的常见设计手法之一。

色彩能够形成象征性的表达,在海报上增加撞色的设计能够增强海报给大众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提升电影海报的视觉美感和设计美感。

色彩的恰当运用,可以很好地捕捉大众的消费心理,满足现代电影的商业宣传需求。

色彩的和谐统一能够更容易得把海报呈现的内容综合起来,比如绿色的宁静、红色的热情、白色的纯洁、黑色的深沉等,这些色彩心理都体现了色彩的内在内涵。

因此在一张成功的海报设计作品中,色彩的合理应用是十分重要的。

恰当的色彩元素能够帮助电影海报设计工作增加画面的视觉上的吸引力,使观众的观赏视线都集中在电影上。

电影海报色彩的语言要形成一个系统,将不同的色彩符号融入到一个画面中,传达出设计者心中对于电影的感受。

不同的冷暖色调所具有的不同的象征意义,能够牵引出观众情感的联想性,而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如何合理地将色彩和情感心理二者结合起来就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一张好看的电影海报,色彩浓艳,只能说成功了一半;并非色彩越是浓艳就代表电影海报的效果越好,因此要合理地运用色彩的冲击力对电影情节和故事表达力的影响。

例如电影《沙漠之花》海报中的黄色就占据了版面的三分之二的位置,画面中的黄色不仅仅象征了沙漠的环境,而且也象征着在沙漠中发生的事件的残酷以及主角对于周围的残酷事件的反抗。

而实际上影片的主要内容就是讲述了一个索马里女孩与故乡陋习的斗争和反抗,最终女孩以自己的勇气战胜了陋习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皆大欢喜的结局通过海报的大片的明黄色也能够体会得到。

海报中鲜亮的黄色调表露电影励志的精神实质,同时也通过女主角左眼坚韧的剪接来传达了电影人物内心的坚强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结语。

总结了故事与形象结合的手法、蒙太奇剪切手法、视觉传达心理学的运用等现代电影海报中的美术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

电影海报是一种独具艺术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何在丰富的商业文化环境中结合美术艺术还需要设计者根据消费群体和观众心理和审美的需求进行设计灵感挖掘,在一些常规的设计手法的基础上巧妙搭配不同的美术元素来强化电影海报的宣传效应。

2023年美术教学中的鼓励教学方法论文【第五篇】

摘要:苏州东山人杰地灵,有着独特优美的历史人文资源和众多艺术名家,这些得天独厚的地方资源是学生学习美术、发展美育的源泉。本文结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的美术课与生活经验的联系,以《家园的变迁》教学为例,结合构图、造型、透视、表现形式等专业技法,简略谈谈地方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策略运用。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美术课程要“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作为美术老师,应努力引导学生走进身边的资源,让他们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丽”,品尝出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罗丹在《罗丹论艺术》中说过:“对于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苏州东山地处苏州西南端,距离城区40公里。由于远离城市,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和事物相对闭塞,接受美育的途径相对要少得多。学生美育意识和美育途径的缺乏是当前面临的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下面我就以《变迁中的家园》教学为例,谈谈地方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策略运用。

东山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建筑也很有地方特色,历史人文底蕴和美学意蕴十分深厚。引领学生参观家乡的明清建筑,感受江南小镇粉墙黛瓦的独特魅力是我运用的第一个策略。学校附近的雕花楼是民国初期建筑,整个建筑群是砖雕、木雕、石雕、铁雕等雕刻的有机集合,可以说是无处不雕,有着“江南第一楼”的美誉。这里的每一块雕刻都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并极具美学价值。在授课的过程中,我把课堂搬到雕花楼,带领学生参观具有苏派园林典型风格的亭台轩榭,欣赏极具艺术审美价值和历史人文价值的雕刻工艺。但如何教会学生学会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去记录这些美好的画面,并能传达出其中的韵味?这操作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首先要教给学生一种记录的方式,让他们记录下各自喜爱的局部或细节。而速写又是最为合适的记录方式,记录时鼓励学生选择合适的场景和角度,以线造型为主的方式来表现。线条有长短、粗细、曲直、软硬之分。建筑要用相对“硬朗”一点的长线条来凸显它的气势,建筑上的雕刻大多是中国古代纹样或吉祥图案,以及一些具有传统特色的人物、动物或植物形象,则需要用“软”一点的曲线条来凸显它的形象。这么解释,对于学生来说,还不够直观,为此,我选取了雕花楼一石雕门楼,用5~10分钟给学生简单示范了门楼和门楼上人物形象的画法,边画边讲解,对于同学提出的问题现场答疑解惑。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学生分散到雕花楼的各个角落,自主选取合适的场景或局部进行速写训练。学生们借鉴学习老师示范教授的方法,加上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和相互帮助,果然轻松完成了任务,有些同学甚至还创作出了具有一定艺术水平的作品,着实令人惊喜。这样的训练,不仅轻松实现了本节美术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家乡建筑工艺的精湛和独特的审美意蕴,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授《变迁的家园》这一课时,我利用社团活动课的时间带领学生走进有着“中国内湖最美环岛公路”之称的东山环山公路,并选取环岛路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段把它当着我们的教学内容,周边的山色湖光、民居建筑、山地树林都是我们的写生素材。公路、民居、太湖、天空是最平常的景物,也是最能体现透视,特别是焦点透视。我先把学生集中到了一起,采用示范法,简单示范了透视效果图,让学生感受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这种视觉现象,并学会运用透视的技法来呈现身边的湖光山色。考虑到时间、安全等因素,我给学生一定的距离范围(1公里),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取景来进行创作。布置完任务后,同学们带着纸笔欢快的散入路边的丛林美景中,寻找各自的心仪观察点和观察角度。一个小时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带回了自己的创作,创作的作品也明显多了些生活的气息和生命的灵气。

在风景画的构图中,我们可以借用摄影术语“景深”来表达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也就是把一幅画面中的景物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来进行表达。纵观古今中外艺术名家的作品,无一例外都很好地运用了这样的构图模式。以吴门画派文征明的山水小品《横塘》为例,画面中近景是岩石、中景是河道、远景是山石。在三个层次中,文征明主要想表达的是远处的山石,因此重点刻画。而当代画家吴冠中先生创作的江南水乡《周庄》,房屋数量众多,沿着河道分布,是重中之重,整个画面看似无远近之分,但细细品味,近有零星船只、中有房屋和河道、远有拱桥点缀,这不也是体现着近景、中景、远景的构图模式吗?通过对这两幅作品的构图方式的解读,特别是吴冠中的《周庄》这一作品,更加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环境。此时,让学生去创作《变迁的家园》就顺理成章,东山的陆巷古村、西新街、雨花胜境等名胜古迹是学生创作的素材。为此,这一课我有计划的分为三个课时,从建筑到风景再到名作,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绘画不只是手上运动,而是手脑眼并用,是需要有相应的技法支撑的一项综合性的活动。我在三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分别渗透了取景、透视、构图、表达方式等绘画技巧。通过学习,让学生综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运用合适的方法加以呈现,最终创作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品。艺术创作的素材源于生活,但不只是对生活的提炼和概括,更是情感的升华和表达。《家园的变迁》这一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完成了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一系列的活动过程,创作出了新鲜的作品,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人文、地方名家有了更深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

参考文献:

[2](法)罗丹.罗丹论艺术[s].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3年美术教学中的鼓励教学方法论文【第六篇】

从目前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相关抽样调查结果来看,农学小学中超过80%的数学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方法持认可态度,绝大多数认为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具体的实施中,虽然70%的数学教师认为探究式教学具备突出的优越性,但其操作起来过于复杂,费时费力而且见效慢,因此很多教师并不在实际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数学探究式教学认知不够充分,缺乏长远思考;二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尤其在农村地区,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对学生的升学抱有极大的期望,这使得教师不敢大胆实施探究式教学;三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自身的能力不足,缺乏理论指导,缺乏教学经验,缺乏研究时间等。

(二)学生探究学习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对学生的相关调查中可发现,多数学生对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认识十分有限,仅有30%的学生希望开展探究式教学,而在探究式学习中,仅三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其他学生对探究式学习并不感兴趣,他们更希望听教师讲解。对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数学探究式学习的兴趣一般,虽然多数学生渴望动手操作但不能在探究中发现问题,缺乏深度思考,甚至有些学生缺乏自信心。这种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村环境决定的,多数农村学生从小没有探究意识,并且常态教学中也很少涉及探究式学习。

二、农村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一般适用步骤。

(一)创设情境,隐含问题。

数学探究源于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数学环境,因此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适当创设情境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通常适合农村小学的数学探究式教学情境创设有以下几种形式:(1)从生活中创设情境,借助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激发其探究学习的兴趣;(2)从学生的尝试中创设情境,让学生直接尝试数学题目受阻进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规律;(3)创设较为真实自然且有一定复杂性的故事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4)从动手操作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尝试操作中产生探索欲望;(5)从观察出发创设情境,结合数学知识与生活事物,让学生在观察事物或事物规律中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发现问题,形成猜想。

猜想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与直觉判断,进而使学生的数学探究式学习以及思维走向更为丰富。在抽象的数学问题面前,教师可在举例或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纳,然后从归纳中发现规律,进而引发他们的猜想。对于小学高年级阶段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教师可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类比而引发他们的猜想。此外,数学教师还可根据所讲授具体问题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而引发他们的猜想,既引导学生猜测问题的结论,又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猜想。在具有直观性的一些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直观形象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进而引发他们的猜想。

(三)探究问题,验证猜想。

在农村小学数学探究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分析和研究得出的猜想往往具备感性知识多、理性知识少、认知肤浅等特点,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兼顾学生的猜想与验证。在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主思考和猜想,进而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这样能够使学生对自己获得的知识有更为牢固的记忆,以及更好的运用能力。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常用的验证方法有实验验证法、列举验证法、推理验证法、类推验证法等。

(四)解决问题,反思总结。

反思是智能发展的高层次表现,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活动。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问题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不仅包括对探究结果的反思,还应该包括对探究过程的反思,以及对教学思想方法的反思。数学探究学习是一个过程,对探究学习的反思同样应该涵盖整个过程,尤其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反思,有利于学生后期的学习。

三、农村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一)探究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思考。

要确保农村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顺利开展,思想与观念的转变是开端,数学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响应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从观念上确立探究式教学应有的教学地位。在实际的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针对农村地区不同的环境等因素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为确保数学探究式教学的顺利开展,学校及教师必须建立相对应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就,还应通过有效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此外,教师为满足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要求,必须提升自身素质,加强进修,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探究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思考。

首先,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让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用新颖的教学内容激发探究学习兴趣,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灵活运用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其次,教师需要运用适当的办法指导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一般来说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包括重点观察法、归纳观察法、以境启思法、以错启思法、以动启思法、以放促思法等。此外,学生应该学会提问,学会动手,在动手操作中要注意操作的方法、操作程序,要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军.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课堂设计及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金继堂,范欣欣.论如何构建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j].学周刊,2014(8).

[3]马丽珍.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

2023年美术教学中的鼓励教学方法论文【第七篇】

摘要:随着我国中小学新课改的实施,新教材的应用,需要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而且,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传授给学生有效合理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融洽、民主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课堂;新型教学模式。

新课改的实行,对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新的教材的使用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又有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必须使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

一、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的中心思想就是从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向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转移,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首先,教师要认清课堂中的主体,改变这种“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辅导者和指导者。这一观念的转变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应该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从而保证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其次,就是尊重学生主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这样学生对一些问题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大家一起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尊重主体就是全面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长爱好不同,因材施教,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所谓的因材施教就是在提问、作业和考核中都是有层次性的,这样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加强教学的生动性。

语文课的内容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课内容比较生动具有故事性。研究表明,启发思维和好奇心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能够熟练地驾驭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应该提高教学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并且乐于去学习。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同教师及时探讨,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三、教师要做到两个转变。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即转变语文学科等人文学科不重视现代化教学的思想。现代化教学已经在教育领域实现全面运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都有了颠覆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教与学的理论,从而使整个教学体制发生变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新课程标准里面重点推崇的。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

不改变教学模式只是对教学内容、手段的改进,就好比医生口中“治标不治本”一样,是无法在语文课堂上体现素质教育的。现如今许多教师已经在课堂上使用了一些先进的教学软件,但是这只是方便了教师如何授课,却没有考虑到学生如何去学习,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去探求知识的问题。这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病,不改变这种现状,“师讲生听”的问题就不能解决。所以,教师要充分学习研究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并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互动性强、共享性好的优点,使用教师主导学生学习,二者相互结合的教学软件,建立全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四、建立新型的语文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

学习者实现自我激励、自我监督,学生自己确定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制定课程进度,对本学期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寻找薄弱点。这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内在动力支持自己,改变了从前逼迫学习的方式,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二)协作学习。

协作的目的是为了信息与资源的共同分享,经过沟通,增大处理问题的角度。协作亦为一种“主动”的学习方法,一种扩展了的、几人参加的、自己的“、外向”主动学习方法。协作学习,需要科学地分配学习小组,按照学生的独特区别,掌握每一位学生的特长,科学地实施分组。其中,小组长应该轮替担当,使每个学生均获得锻炼,让学生互相启迪、互相弥补、一起提升,使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积极参加,积极探究,使学生于快乐轻松中学习语文知识。

五、结语。

如今的教育不只是传授学生知识,更关键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技能与创新研究的精神。因此,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尽可能多地展现学生的主导作用,传授给学生有效合理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在融洽、民主的学习气氛中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清.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2).

[2]姜秀艳.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13).

2023年美术教学中的鼓励教学方法论文【第八篇】

民间美术的审美性在人们的脑海中一直是极富艺术形态的,其具有独特的造型艺术、色彩艺术等,比如民间美术的剪纸、刺绣等就体现了“吉祥如意”之情,其图案多为富有意象化的福娃,燕子等,在色彩上普遍采用传承中国喜庆欢乐气氛的红色,总而言之,民间美术具有独特的审美性。

民间美术的民俗性。

民俗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各具民族风俗,是对人们社会生的一种不同诠释,而这种诠释,却成就了民间美术另一种艺术特征,例如,民间美术中的风筝、年画等,早就不仅仅是原有的功能和形态,而是经过民间美术的雕琢,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形态,在祈福、祭祀等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人们用色彩丰富的风筝来驱走一年的霉运,用年画娃娃来祈祷来年的福气,这些都体现了浓浓的民俗风情。

民间美术的实用性。

民间美术来源于民间文化,因此一直保持着民间生活最原始的形态,民间美术的“本元性”使其与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所以民间美术是生产者的艺术,是将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以艺术的形态来展现。如在民间饮食文化中,面花成为了民间艺术造型的典型,这是一种用简单的面来创造艺术形态的一种方式,体现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313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