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的语法教学设计与说课稿汇聚通用8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教育工作者的语法教学设计与说课稿汇聚通用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教育工作者的语法教学设计与说课稿【第一篇】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1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们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学生们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们。
四年级的学生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们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们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们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们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们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们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说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们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说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们认知规律,让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们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六、说教程。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教育工作者的语法教学设计与说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3、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各种桥的制作材料与特点。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材料制作成的桥的特点,进而感受它们的奇妙之处,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未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了解各种桥的特点以及各自的奇妙之处。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未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桥的资料,图片,生字卡,幻灯片,课文中的插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熟悉,奇妙,晶莹透亮,强度,断层,盐层”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学生读课题,并进行课题的质疑。
交流预设:
这些桥到底有什么奇妙之处呢?
这些奇妙的桥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有什么特点?
初读课文生字学习。
2、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4、读生字,并进行口头组词。
5、出示文中的词语:熟悉奇妙晶莹透亮强度断裂盐层童话似乎原料扶手钢铁(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的游戏,新词比赛)。
6、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下写上自己的感受。
7、书写生字:重点指导“悉、制、吨”
读课文。
学会评价。
悉-息扶-肤制-刺。
度-渡。
读生字,并进行口头组词。
参加游戏。
读课文,作旁批。
书写生字。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这篇课文介绍了那些奇妙的桥?(用玻璃做的桥,用纸张造的桥,用盐造的桥)。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3、各个小组在小组内想互相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4、反馈学习情况:1段:写了大家知道造桥的材料有很多;木头,石头,钢铁等。2段:提问,引起下文。3段:写了用玻璃造的桥的特点和样子。4段:写了用纸张造的桥的特点和承受力。5段:写了我国用盐层造的桥和铁路的特点。6段:写了用这些特殊材料造成的桥可真奇妙啊。
5、各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6、把内容相近的段落合并为一段,并给课文分段,(小组内讨论,交流,并概括各段的段意)。
7、反馈分段,概括段意的情况:第一部分(1)写了大家知道造桥的材料有很多;木头,石头,钢铁等。第二部分(2-5)写了用玻璃,纸张,盐造的桥的特点和样子。第三部分(6)写了用这些特殊材料造成的桥可真奇妙啊。
思考问题:(用玻璃做的桥,用纸张造的桥,用盐造的桥)。
思考分段,并概括段意:第一部分(1)写了大家知道造桥的材料有很多;木头,石头,钢铁等。第二部分(2-5)写了用玻璃,纸张,盐造的桥的特点和样子。第三部分(6)写了用这些特殊材料造成的桥可真奇妙啊。
课堂小结。
老师小结:我们学习了这片课文的第一课时后,我们知道可造桥的材料有许多,除了我们常见的木头,石头,钢铁之外,还有许多特殊的材料是可以用来造桥的如玻璃,纸张和盐,这些特殊材料造成的桥可真是太奇妙了。
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2、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各种奇妙的桥的特点和作用。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4、把你最感兴趣的桥的特点和样子介绍给大家。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字。
制吨钢扶度裂夸。
2、听写词语:熟悉奇妙晶莹透亮强度断裂盐层童话似乎原料扶手确实钢铁。
3、过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发言)。
4、这篇课文介绍了那些奇妙的桥?(用玻璃造成的桥,用纸张造成的桥,用盐造成的桥)。
听写本课生字和词语。
自由发言。
回忆课文内容。
品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中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质疑呢?
6、那么你还知道哪些材料可以造桥的呢?(学生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发言)。
7、出示各种用特殊材料造成的桥的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并谈感受。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2、小组讨论,看到这些奇妙的桥,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3、用横线画出课文中各种奇妙的桥的特点和样子的句子。
4、找出你最感兴趣的段落,谈谈你的体会。
5、学了这段文章,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我们人类真是伟大,可以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进行加工,让人想不到的事情都发生了,玻璃可以造桥,纸张可以造桥,甚至连盐巴都可以造成桥……)。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全班齐读本段。
2、你是怎么理解最后一句话的?
3、说说这些桥的奇妙之处。
读课文,学会倾听和给别人适当的评价。
交流预设:我读懂了桥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我读懂了造桥的材料有石头,木头和钢铁……..
回忆课文内容。
资源欣赏。
读课文,学会倾听和给别人适当的评价。
交流预设:我读懂了这种能造桥的玻璃是一种特殊的玻璃。
我读懂了这种用玻璃造成的桥是晶莹透亮的。我读懂了美国人用一种强度很高的纸造成的桥,可以载重几吨的重量呢!我读懂了我国的青海省的盐湖上有一座用盐层造成的铁路呢!
……….
体会:(我们人类真是伟大,可以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进行加工,让人想不到的事情都发生了,玻璃可以造桥,纸张可以造桥,甚至连盐巴都可以造成桥……)。
读课文,谈谈自己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回归主题。
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介绍了那些奇妙的桥?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围绕科学的神奇和学生热爱科学的这些主题进行发言)。
巩固课文内容。
体会:科学的神奇。
作业布置。
1、回答问题,为什么说这些桥是奇妙的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3、搜集一些用特殊材料造成的桥的资料和图片。
板书:
玻璃桥晶莹透亮。
纸桥强度很高奇妙。
盐桥万丈长。
教育工作者的语法教学设计与说课稿【第三篇】
7月1日,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香港的回归是祖国经济强大,国力增强的表现。为了纪念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感情,国标本苏教版选编了这篇课文--《东方之珠》。
这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香港“迷人的沙滩”
“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赞美了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香港的介绍层次非常清晰,把香港这个世界著名的大都市风貌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二说教法。
1.指导观察法。
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发挥形象直观作用,以图带文,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自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多媒体辅教学法.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到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优美的图画,也为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词语做铺垫。
3.鼓励欣赏法.
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激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力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特点,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4.情境教学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设置了一个“扮演播音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学法.
1.合作学习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呢?在整个充满灵性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涵的情感,感悟出学习方法。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在说说、读读、评评中,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
2.美读训练法.
以“看、听、说、读、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一遍读都具有目的性和指导性。
引导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并在授课过程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说”的能力,运用图片、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通过视听材料和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把学生带入文字描绘的情景之中,使学生体会到香港的繁华与美丽。本课通过让学生扮演播音员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读等方法,增强学生朗读课文的趣味性,同时通过学生自己分享的“教育工作者的语法教学设计与说课稿汇聚通用8篇”,拓展学生的视野,养成课前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这一课需用三个课时,下面我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生字,理解词语,感受香港的繁华、著名、迷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续练、讨论、评价、欣赏、背诵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香港的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符合本课的特点,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语文学习具有趣味性、审美性,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体会“东方之珠”的美丽繁华,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巩固新知.。
课一开始,我就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并让学生结合画面去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2.导读课文,引导实践.。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会通过出示地图,引读课文,让学生朗读,然后用指导观察法,在观察中初步了解香港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第二至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最想去哪里玩?”引导学生以旅游者的身份,用旅游者的眼光读课文看香港,我以学定教,从学生的意愿出发确定学习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借助图片,课前分享的“教育工作者的语法教学设计与说课稿汇聚通用8篇”,或者播放香港的录像片,让学生扮演播音员,对自己最感兴趣的自然段进行朗读。然后用鼓励欣赏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读后的感受,再组织大组交流,品味课文意境。在朗读和交流中,重点让学生品味本课优美语言,感受作者对香港的赞美与热爱,从而激发学生对香港、对祖国的情感。
在二至五自然段中,“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是本课的理解难点,教学时,我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法让学生们结合画面,这样便能轻而一举的理解这些词语了。
第六自然段也就是本课的中心句“香港真是一颗璀璨的‘东方之珠’”贯穿全文。从而使情感有浅入深,由弱到强,抒发对香港、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六)课外延伸,拓展练习。
课文和实践都是相结合的,脱开书本后呢,可以开展“香港”专题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自行选题,或组织专题学习交流活动,可以开展小报展览,图片展览。或者“我爱香港”的专题汇报活动。
同时,我会充分发挥课外读物“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作用,给学生简单介绍香港的工业体系,商业区,还有天坛大佛、宋城、九龙城寨公园这些旅游景点等。这是为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铺设桥梁,达到抛钻引玉的目的。
现在我说一说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潜水湾------迷人。
东方之珠海洋公园------举世闻名。
铜锣湾------热闹。
夜晚------灯的海洋。
整篇课文是从“潜水湾”、“海洋公园”、“铜锣湾”、“夜晚”这几个方面来介绍香港的。我会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总结概括出这几个景点的特点给板书出来。
我这样设计板书呢,可以让学生们一目了然的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作者邮箱:@。
教育工作者的语法教学设计与说课稿【第四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老师、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分角色朗读,初步了解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进行描写的方法。
4、体会作者盼望祖国统一的愿望。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老师、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分角色朗读,初步了解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两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知道台湾省吗?把你知道的介绍给大家。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小组内按自然段读课文:互查读音。
1、可采用谜语帮助记忆汉字。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2、借助偏旁记忆汉字。
指接银
1、开火车读生字。
2、猜字游戏:巩固汉字的读音。
3、“摘苹果”游戏:识记汉字读音和字形。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老师、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初步了解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出示地图:学生找出台湾的位置。
1、分角色读一读对话。
2、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3、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1、指名分角色读对话: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质疑全班讨论。
(1)、“你在哪里见过的?”孩子们为什么惊奇地问?
(2)、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理在想什么?
教育工作者的语法教学设计与说课稿【第五篇】
从容说课。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5][6][7][8][9]。
教育工作者的语法教学设计与说课稿【第六篇】
1、知识与能力:
(1)在熟读课文中认识汉字,并引导孩子发现构字规律,认识“笔尖、鲜花”等8个词语,会写本课生字“力、手、水”。
(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汉字的构字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团队合作的意识,提高识字效率。
(2)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感悟汉字,掌握朗读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悟汉字的构字规律,培养主动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汉字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生字,会写“力、水、手”三个字。
教学难点 了解会意字的构字规律,培养初步的认字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
过程:
一、形象揭题,趣味识字。
1、出示“一轮红日图”。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幅图吗?板书:日。红日高照,光芒四射,非常明亮。
2、出示“一弯月牙图”。这幅图又用什么字来概括呢?板书:月。
3、“日”和“月”和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新的字。板书:明。齐读题目。
4、大家观察这个题目,你发现了什么?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这些新朋友。
二、学习生字。
出示:
明、鲜、尘、尖、灭、男、休、看、林、森、众。
2、同学们再仔细瞧瞧,看谁能发现这些汉字有什么特点?举手说说。然后把它们分成三类:左右结构:明、鲜、休、林;上下结构:尘、尖、灭、男、看;品字形:森、众)。
3、是呀,这些汉字有的是由两个不同的字组成的,有的是由三个相同的字组成的,有位小朋友也像你们一样能干,他也发现了这些规律,而且还把他的发现编成了1篇小韵文,让我们来读读,说不定,待会儿我们也能像他一样编1篇小韵文了。
三、熟读课文,语境识字。
1、自由拼读课文,并把这些汉字在课文中用圆圈圈出来。
2、同桌互读课文、教师引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比比谁读得好。
4、比赛读。自选一节最喜欢的反复读,然后分组读课文、分男女生读、指名读、开小火车读。
6、出示:明、鲜、尘、尖、灭、男、休、看、林、森、从、众,让小朋友独立猜猜并相互说说这些汉字的意思。
7、汇报学习情况。
(1)明:明亮的意思。日和月都很亮。
(2)鲜:“鱼”和“羊”的味道都很鲜美。
(3)尘:土少就叫尘,灰尘。
(4)尖:(用铅笔演示)上面小,下面大,就尖了。
(5)灭:用盖儿一盖,火就灭了。
(6)男:田里出力干活儿的主要劳动力是男人。
(7)休:人靠着树干什么呀,休息。
(8)看:(动作演示)手掩目是“看”。
(9)林:树木多了,就成山林了。
(10)森:树木多了,就成林了,再多一点就是森林了。
(11)从:一人在前,一人在后跟随,叫跟从。
(12)众:上面看,一个人,下面看,两个人,仔细看,很多人。人多了,就成“众”了,众多、大众。
四、诵读韵文,巩固识字。
1、自己出声读韵文。
2、用对口令的方式,巩固识字。
五、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生举手说说。
第二课时。
目标:
1、开展实践活动,扩大识字。
2、指导书写。
过程: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读课后词语。
(1)自由读读“我会读”中的词语。
(2)指名读词语。
(3)找朋友。(老师报词语,学生在词语上标序号,然后校对。)。
4、读读想想。
(1)自由读读“读读想想”中的内容。
(2)跟老师读。 。
(3)指名说说还从哪儿看到过像今天所学的汉字一样,也是由两个不相同的汉字拼成的新字,或者是由三个相同的汉字拼成的新字。(说到品字形的字时,可以从学生的姓名中迁移开去,给学生提供认识更多的认识汉字的机会,例:石头很多就是磊,水很多就是淼等等。)。
二、自创儿歌。
1、根据课文形式,自创儿歌,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2、交流。
三、指导书写。
力:先写横折钩,再写撇。
手:注意第一笔是撇,要写得平,第三笔在横中线上,要写得长,第四笔在竖中线上。
水:第一笔竖钩写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撇压横中线出笔,第三笔写至中心点,最后一笔捺收笔在撇的平行线上。
四、课外拓展。
课外利用多种渠道去认识汉字,把自己的发现编成儿歌。
说课人:罗发碧。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第一册“识字(二)”第四课《日月明》,鉴于《日月明》是1篇识字韵文,它通过韵文的形式提示了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本单元之前的象形识字课显然已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对日、月、火、竹等会意字的组成部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几个句意的理解完全可以通过会意字的特点进行分析,因此,识字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字音以及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上。本课出示了12个会意字,并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韵文形式介绍了这几个字的构字规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和朗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认了以下几个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明、鲜、尘、尖、灭、力、男、休、手、林、森、从、众”13个生字,会写“力、手、水”3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由读、对读、等多种形式反复读,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会意字的构成规律,知道他们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汉字组成的,而它的意思就是这几个汉字意思的组合,如很小的泥土就是灰尘的尘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祖先造字的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为达成这些目标,我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因为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但是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并不是完全地放任学生去自由活动,而是在教师有序指导下的自主探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从四方面着手让学生进行探究:
一、字形上的探究。
直接出示要认的会意字,因为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所以对于这些字学生很快就读出并读准了他们的字音,然后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仔细观察,这些字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就说出了明是由日和月组成的,鲜是由鱼和羊组成的,而日、月、鱼、羊则都是我们学过的象形字,通过反复的认读,学生很快就说出了日月明、鱼羊鲜等这些朗朗上口的韵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了通过自己的努力,每个小朋友都能掌握识字规律。也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二、结构上的探究。
让学生看看明、鲜、男、森等生字同样是由独体字拼成的,他们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结构分类,让学生自己到黑板上去认一认,分一分,哪些是左右结构,哪些是上下结构,哪些又是品字结构。使生字反复再现,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同时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三、笔画上的探究。
让学生探究发现独体字是不是简单的相拼,学生很快就发现了一些部首的变化,比如人木休的休,左边人的捺变成了竖,小土尘尘上面的小,竖钩变成了竖等,再一次让学生体会了构字规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编出来的韵文儿歌读读黑板上出示的生字。
三、字义上的探究。
新的课程观指出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杜威也主张“在做中学”,因此为了更好得让学生理解字义,我让一高一矮两个学生上来,高的当树,矮的坐在树旁边,学生很快就说出了这是休,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会意字,有让学生知道了休这个字的意思,就是休息的意思,又比如我在黑板上画冒着热气的鱼和羊肉串,让学生体会鲜的意思,还可以让学生拿出铅笔来观察,学生很快就说出了铅笔头尖尾粗的特点,这样就很容易得理解了小大尖。然后我又出示了一些本课没有出现的意会字,如采、苗等,让学生说说字义,通过讨论解决的方法,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识字、理解字义活动中,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学习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
四、拓展上的探究。
本课课后练习中安排了一项“读读想想”,目的是进一步扩展学生对会意字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结合这项练习,我组织学生围绕“有趣的汉字”这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首先,我先引导学生完成“读读想想”的练习,仿照课文将这四组字念成一段小韵文不正歪、日光晃、三口品、三日晶。然后,引导学生自由组合,与好朋友一起复习前面学过的汉字,看看有没有类似的字。因本册书至此已过大半,学生已学了不少汉字,其中有不少象形字、会意字及形声字,让学生试着找出这些汉字有趣的地方,或画画,或出字谜,或学着课文的样子编编韵文。总之,用各种方式将汉字的有趣之处表现出来。最后,开个交流会,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有了自由表达的空间,有了展示才能的舞台和自主发现的过程。
不难看出: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给他们机会、时间,孩子会发现很多很多的东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构字规律,互相倾诉,欣赏别人的发现成果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与情感也在互动。学习中,孩子的自信心在增强,学习能力在增强,互相倾听、互相欣赏、互相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也在逐渐形成。总之,我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时刻牢记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时时处处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不动摇,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虽然在课上仍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相信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努力,成功终会属于自己。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教育工作者的语法教学设计与说课稿【第七篇】
(1)一袋大米,吃了。
(2)一袋大米,吃了千克。
这两题中的有什么不同?
二、导入新课。
老师这有一张卡片,谁愿意读一读!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数,谁找到了?你们知道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百分数。
三、新授。
你们知道为什么把这些数叫做“百分数”?
它们就相当于分数中分母是100的分数,百分之几的分数,所以叫做百分数。只是通常百分数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写成59%、41%这样。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练写百分数。
你们知道黑板上的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吗?如:棉51%、涤49%等。
这些百分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表示两种量、两个数的关系。我们把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数和我们学习过的分数有什么不同呢?
四、练习。
1、课前复习题中,谁能换成百分数表示?
2、在规定时间内,写10个你喜欢的百分数,用含有百分数的语言告诉大家你写了几个?
3、飞标游戏,说明什么?
4、成语中的百分数。
如:百里挑一、一箭双雕、百发百中、事倍功半、事半功倍。
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再送给大家一句话,“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教育工作者的语法教学设计与说课稿【第八篇】
《坐井观天》是1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空大小的故事,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或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故事内容浅显易懂,但要挖掘深含其中的寓意,对孩子们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
1 、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帮助学生理解青蛙对天有多大的看法之所以错误的原因。初步理解《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故事是比喻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坐井观天》是1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小鸟从天上飞来,说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说天很小。课文有七个自然段。第一段讲青蛙和小鸟所在的不同地方,交待了发生争论的地点;接下来的`六个自然段讲了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第一次对话交待了小鸟从哪儿来,来干什么;第二次对话讲青蛙和小鸟因对天的大小看法不同发生了争论;第三次对话讲青蛙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小鸟再次指出青蛙“弄错了”,要它“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弄清天到底有多大。
本课总的教学设想是:依托“读练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以读为主、以练为主、学生为主、鼓励为主”的教学理念下,运用“放手试读,初读到位;鼓动激励,生字学会;角色体验,精读品味;迁移运用,形成积累”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明白寓意,学有所获。
一课时
1、青蛙和小鸟的图片各一张。
2、生字词卡片。
3、小黑板。
1、喜欢和朋友做游戏吗?(喜欢)看看老师给分享的“教育工作者的语法教学设计与说课稿汇聚通用8篇”,青蛙和小鸟我都能看到,现在我只能看到小鸟了)
(刚才,青蛙和小鸟我都能看到,现在我只能看到青蛙了)
(刚才,我能看到整块黑板,现在我看到的黑板只有纸筒口那么大了)
3、你看,我们的朋友青蛙张大着嘴,好像在说:“朋友们,你们观察真仔细,我们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呀!我坐井观天也是这种感觉呢。”(板书:坐井观天)
4、 “坐井观天”什么意思呀?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看看书上的插图说说。(坐在井里看天)
5、呀,青蛙还没坐到井里呢,谁来帮帮它?(学生贴井图)
这井呀,就好像是我们刚才卷起的纸筒,大家猜一猜,青蛙坐在井里看到的天会有多大?(板书:井口那么大)这是怎么回事?(青蛙坐在井里,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
6、瞧,我们的另一位朋友小鸟飞来了,它边飞边叫,好像在说:“小朋友们这么快就知道了青蛙出错的原因,真了不起!可我们的朋友青蛙还不知道呢!它一直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为这事,我还和它争论了起来。”小鸟在哪个地方和青蛙争论,请大家默读第一自然段回答。(井沿)井沿是哪个地方?在书上指一指,上台把青蛙贴在井沿上。
1、好,故事就从这儿开始了。请看课文插图。你最想知道什么?
(青蛙和小鸟它们在争论什么?争论文明吗?它们是怎么争论的?它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好,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2——7自然段,并用不同的标记把它们的话画出来。边读边体会:它们到底在争论什么?(板书:天有多大)
3、指名读怎么争论的话,它们的争论文明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它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是这节课我们要重点探究的问题。下面请小组合作,分角色读,读后讨论第一个问题。准备交流。
5、天有多大,请一个同学代表青蛙把观点亮出来。
6、(小黑板出示,齐读青蛙的观点)“那么远”指多远?(一百多里)
请全体起立,表演小鸟来飞飞一百多里,飞时别忘了看到了哪些地方?
小鸟说自己飞了一百多里,可青蛙却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这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请选择1、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2、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要飞那么远。)
所以,青蛙对小鸟说(出示小黑板,“朋友,别说大话了!”)大话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说法吗?自由读青蛙的话,可以加手势。谁愿读青蛙的话?他要是读得好,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表扬他,好吗?齐读。
这句写得很好,模仿这句说话,好吗?喜欢动物吗?看,小猫怎么样?(很可爱)那我们就可以说:“小猫,可爱得很哪!”学着夸一夸其他动物。
出示苹果,咬一口,夸一夸。“苹果,好吃得很哪!”(味道)颜色?形状?
小组合作,夸一夸生活中的人或物,交流。
大家齐读这句,感谢它让我们学到了这么多的句子。
3、青蛙明明错了,却听不进小鸟的话,还自以为是。如果你这时刚好路过这口井,你肯定有话想对青蛙说。说什么,小组内准备一下,好吗?交流。(青蛙,小鸟说的是对的,你别再自以为是了。虽然你说的是实话,可你还是弄错了。你知道你错在哪儿吗?你就错在不该坐井观天。高高的井壁挡住了你的视线,你看到的天当然很小了。你别再做井底之蛙了,你跳出井去看看天吧,你一定会看到天是无边无际的。)
4、小结:看来,一个人的认识的形成确实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直接的关系。青蛙如果不是天天坐在井里,怎么会误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小鸟整天飞行在天上,对天的认识和了解当然就胜过了目光短浅、见识少的井底之蛙了。(板书:目光短浅、见识少)
6、要知道成语故事的内容,老师建议大家读一读《成语故事》这本书。其实,要开阔自己的眼界,获得更多的知识,除了看书外,还可以请教大人、上网查询等等。现在是一个信息社会,我们可不能做井底之蛙,我们要做一个像小鸟一样见多识广的人。(板书:要开阔眼界,做见多识广的人。)
7、齐读板书:我们不要坐井观天,要开阔眼界,做见多识广的人。(这就是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把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写出来。
坐井观天
小鸟 无边无际 见多识广 眼界开阔
(井图) 天有多大?
青蛙 井口那么大 孤陋寡闻目光短浅
《坐井观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1篇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