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讲好故事论文【热选8篇】

美好发表时间 3508479

通过故事结构分析、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提升讲故事的能力,如何更好地吸引听众呢?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讲好故事论文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思考论文 篇1:

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思考论文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思考,掌握方法,具有自学能力。什么是自学能力呢?自学能力是由多种心理机能参与的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一般指学习者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不依赖于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结论:自学能力的实质是独立思维。看一个学生有没有自学能力,只要看他能否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可知道。然而,自学能力属于学习者个体的心理活动,只有在具体认知实践中才显山露水。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重视语文学科中的显性内容,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反反复复听写,不厌其烦地讲解,使得课堂教学无滋味,教师厌教,学生厌学。那么,语文课应该怎样上呢?我认为,教师应把教会学生思考作为主要问题来研究,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在教会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一、教会学生思考是小学生的心理需要

小学生年龄小,学习目的不明确,思维还不成熟,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一 方面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问问题,新书到手不知要翻多少遍;一方面又满足于一知半解,当把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了解个大概以后,就满足于知道了,把旺盛精力用在书中插图的涂抹上,或转移到其它方面去。可见,要使小学生学习语文入门,必须教给学生怎样学习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培育,使其长盛不衰,另一方面又要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方面作文章,使其有新的感受。教会学生思考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又可自己动手动脑,尝到甜头,满足心理需要。

二、教会学生思考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语文是人们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帮助学生了解工具的性能,学会使用工具的方法,要靠思考去掌握。因为语文的工具性是通过语言文字符号表现的。说话要想好再说,想就要思考。写篇日记,将来写个经验总结什么的,总要思考语言文字的组合与顺序。无论你将来做什么工作,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谁也离不开,总要和语言文字打交道。熟练地运用是思维的结果。小学是学习语文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学会怎样读书。叶圣陶老前辈曾经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重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他的特性。”

再说思想性。语言文字总要一定的思想情感。有人形容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血与肉”的关系。生活、思想、情感成为语言文字的材料,而作者又通过语言文字把要描写的事物和抒发的情感巧妙地包装起来,使语文学科具有魅力。咀嚼、品味似曾相识,文章的思想教育才有意义。《小猫钓鱼》写了小花猫听了猫妈妈的话,就一心一意钓鱼了。课文接着写道:“蜻蜓又飞回来了,蝴蝶又飞回来了,小花猫就像没看见一样。”这样的场面描写小学生太熟悉了,他 语文的思想教育不能靠灌输,更不能搞对号入座,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正确与错误、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

其二,深入理解课文需要思考。作者、编者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启发和暗示孩子们思考一些问题,受到启发,接受教育。许多文章“是给小读者一各隐喻或联想”,例如《挑山工》是通过挑山工肩负重物攀登泰山之顶这个故事,告诉学生: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有朝着目标,扎扎实实,一往直前才能过到目的,实现理想,要脚踏实地,不能干干停停。但是课文并没有把这个道理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只有认真分析才能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又如《我要的是葫芦》?寓意十分深刻,是1篇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材。通过思考“葫芦开始长得怎样?后来有什么变化?结果怎样?”三个问题,看到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提高认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叶圣陶说:“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叶老极其精辟地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我们培养的学生终将离开老师走向社会,他们在未来竞争中,需要有自学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必须强化传授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赞可夫有一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三、怎样教会学生思考呢?

教会学生思考就是教给学生考虑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不仅是教学方法问题,更是教育思想问题。在语文教学的各环节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教学生思考要抓重点、抓规律、抓总结。抓重点,就是抓语言文字训练,思考语言文字表达什么,作者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具体来说,理解文章中语言文字,体会其中的内涵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解决课后的思考题,然后挖掘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独到之处,找出好的词语,好的句子,为习作打基矗抓规律,就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思考,悟出其中要说明的问题,能举一反三。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对于记叙文,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情感。景、物所寄托的作者的情思,叙事写人表达的作者的情怀。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之情尽在课文之中。文章既是作者感情的流露,又是与读者进行情感的交流。所以当你明白作者为什么写,你就了解了作者的心声,就能把握住文章的脉搏。《打碗花》的作者,是因那花生得异样,新奇有趣,才会对外婆的话产生怀疑。所以说,分析作者的情感是教会学生思考,读懂文章 的有效途径。抓总结,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需要有老师的指导,自己也需要不断总结,同学之间也应相互交流启发。

总之,教会学生思考要有方法,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各年级的教学要求,在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中进行培养。还要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步进行。教会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关键在教师的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讲好故事论文 篇2: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讲好故事论文

讲故事可以丰富和存储语言材料,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感悟力和理解力,直接提升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锻炼注意力、记忆力和当众言说的自信心,对于书面表达也有间接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写作的入门。因此,让学生学会讲故事,经常讲故事,善于讲故事,对于学生学好语文功德无量。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师应该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讲好故事。

一、把握讲故事的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讲好故事,有一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教师必须弄清并逐步让学生明了讲故事与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的区别,尤其是与有感情背诵的区别,这样指导时才会有的放矢,充分到位。现在讲故事并未大量进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只在一些学校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时有所见,但往往看不出其与有感情背诵的区别,不少教师也不明就里。以其昏昏,自然难使人昭昭,不利于学生讲故事能力的提高。

讲故事、有感情朗读和有感情背诵,皆为口耳相授的活动,都要借助发音器官将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都要运用各种声音技巧,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还原作品形象,传达作者情意。这是三者的共同点。其中区别也显见。我们大都见识过这样的事实: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孩子有反复听上多遍的热情,甚至百听不厌,却难有连续多遍地听一个人朗读或背诵的劲头。讲故事不能看稿,这让它直观地区别于有感情朗读,但二者区别远不限于此,否则讲故事就等同于有感情背诵。二者还有以下区别:

其一,忠于原文程度不同。有感情朗读和背诵都要求完全忠于原文,必须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一字不差;而讲故事,有些是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具有原创性,甚至没有现成脚本而现编现讲。就小学生讲故事而言,现编现讲少见,一般是讲述课内外他人写就的故事,但那些故事大多不可以原封不动地拿来,多数需要讲述者改编或二度创作,完全不必追求也不应该追求与原文分毫不差,经过改编的故事更适合孩子,更能抓住小听众。

其二,语体特点不同。因为完全忠于原文,朗读或背诵的语体� 但凡为文,都可以用来朗读或背诵,故朗读或背诵的语体多样,特点各异。可以用来讲故事的文章,则必须是叙事性文体,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多用叙述表达方式等。因讲故事时有声语言诉诸听觉,转瞬即逝,在改编过程中追求语言的口语化。如“可是,她俩的学习成绩,却迥然不同”,“一时无言以对,两双怒眼瞪着孩子”,最好改为“可是,她俩的学习成绩,却大不相同”,“一时说不出话来,两双眼睁得大大的,喷出四团火,看着各自的孩子”等。

其三,交流方式不同。有感情朗读或有感情背诵着眼点在于用声音再造作品,朗读者或背诵者更在意自己对作品本身的感受和再现,而不特别在意听众的反应,所以更多时候是一种单向交流。讲故事一般在特定现场进行,是与听众的双向交流,要随时关注听众的反应,并据此对自己的“讲”做出决策,或依照既定策略进行,或适当调整,或改弦更张。

二、夯实讲故事的基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详细复述课文,有助于夯实讲故事能力的基础。复述课文是在学生充分熟读课文、熟悉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或者课文的词句把课文内容叙述出来。复述课文主要有简要复述、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三种类型。其中,详细复述是用自己的'话或课文的语言对课文进行具体详尽的叙述,不仅要熟悉所有情节,还要对课文的行文思路和细节了然于胸,重点词句也要一一牢记,与讲故事的基础步骤要求、要领相似。

平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详细复述的训练,其法完全可以迁移运用于讲故事。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一些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其特点是情节完整,有头有尾,文字浅显,不用教师讲解学生也容易感悟或理解。这样的课文,完全可以采用详细复述或讲故事的方式学习,求得在思想内容上整体把握和在语言文字上有效积累。《夸父追日》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单元的第4篇课文,也是1篇略读课文。因文体特点决定,本单元古诗以外的课文都文字浅显,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特别适合进行讲故事或详细复述的训练。在教学《夸父追日》前,可以结合前1篇课文《女娲补天》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讲述故事的要领。教学本文时,可以这样安排流程:

一、谈话导入,回顾方法

(一)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篇充满神奇色彩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同学们还练讲了这个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学讲《夸父追日》,这也是个神话故事,希望同学们能讲好它,回家以后,还要把它讲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和其他小朋友听。那么,应该怎样讲好这个故事呢?谁还记得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讲《女娲补天》的?

(二)回顾后出示

1.根据课文内容写提纲。

2.在提纲的各个部分,把体现这部分主要内容的重要词语有顺序地排列出来。

3.将这些词语进行扩充,把课文的内容串联起来。

二、独立学文,理清文脉

1.读一遍课文,自学新词。

2.再读课文,拟写提纲,摘抄重要词语并有序排列。

3.组织交流评价后,呈现

(1)夸父希望太阳固定在天上:升起、落下、漫长的黑夜、追赶、抓住、固定、永远。

(2)夸父追赶太阳:拿着、提起、迈开、奔跑、追到、又红又亮的火球、举起手臂。

(3)夸父口渴喝水:喉咙冒烟、俯身喝水、喝干、没有止住口渴。

(4)夸父倒下长眠:向北方跑、颓然倒下、把手杖向前一抛、长眠。

(5)夸父化为大山,让人奋勇前行:阳光普照、大山、桃林、桃子解渴、奋勇前行。

三、独立与合作,尝试演练

1.根据提纲和重要词语,自己试着把内容串联起来。

2.同桌之间,或者自己寻找伙伴,轮流试讲。听的同学要注意讲的同学是不是把故事讲完整了。

四、全班试讲,组织评价

五、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把《夸父追日》讲给家人或其他小朋友听。

2.课外搜集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

教学本课,只是让学生完成讲故事的基础步骤,其实就是详细复述课文。经常这样训练,对提升学生讲故事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学会讲故事的技巧

要讲好故事,还必须掌握讲故事的特殊技巧,即在完成基础步骤后,运用这些技巧,逼真地还原故事情节和形象,让故事绘声绘色,引人入胜。这是锦上添花的步骤。据研究,在听故事过程中,听众从讲述者的面部表情、姿势、手势、眼睛的运动、语气等因素中将获得更多信息。恰当地运用手势、表情、停顿等,就是讲故事的特殊技巧。

手势。人们听到的故事实际上不止来自听觉,而是听觉、视觉的综合。手势具有微妙的作用,恰当地运用手势,可以强化信息,增添故事意义的含量。

手势可以创造出清晰而鲜活的影像,从而丰富语言文字未直接显示的内容。讲故事时,让学生恰当运用手势,可以提高故事的表现力和讲述者的表达力,让故事具有更吸引人的力量。

表情。在特定语境中,讲述者的面部表情具有某些有声语言的替代功能,是超越有声语言和文化障碍的表达工具。比如,“他跳过了横杆,我真为他感到高兴”。讲述者只要面露笑意说或者笑着大喊:

“跳过了!”其中蕴含的高兴和激动之情就会表露无遗。换言之,面部表情和语气就代替了“我真为他高兴”等语句。讲故事时,让学生学会运用面部表情,可以传达出更丰富的信息,增强故事的表现力。

声响。充分利用声响,可以营造逼真的情境,让故事绘声绘色。下面是一个故事的片段:

猕猴妈妈希望自己的宝宝能够把森林中所有动物的本事都学会,争取在动物技能大赛中获得所有比赛项目的冠军。吱,这是谁在唱歌呀,歌声真好听。猕猴妈妈循着歌声找到了黄莺,黄莺老师刚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猕猴妈妈赶紧请黄莺老师来教猕猴宝宝唱歌,猕猴宝宝尖着嗓子唱呀唱,可总是不那么动听。

在“歌声真好听”前面可加入“咿咿呀呀”等,在“可总是不那么动听”前面可加入“呜呜啊啊”,并把“可”删去。“咿咿呀呀”与“呜呜啊啊”这些拟声词在音响的悦耳度上形成对比,直观显示“好听”和“不好听”,增强故事的生动性。

停顿。西蒙斯在《讲故事》中说:“沉默对于故事的感情方面的内容来说,它的作用就像是一个放大器。如果你谈论在麦当劳排队等候的情景,把你的双手放在你的臀部的一刹那,你传达出的愤怒的声音几乎可以达到10分贝。如果你站在那里,在整整两秒钟里保持着沉默,你可以把愤怒的程度扩大到70分贝或者80分贝。”[1]让学生学会根据故事的情境和内容,恰到好处地停顿,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总之,清楚地把握讲故事的特点,夯实讲故事的基础,恰到好处地运用各种技巧,学生的讲故事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也必能为提升语文素养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美]西蒙斯着,仇朝兵译.讲故事[M].海口:海南出版社,.

幼儿教学中怎样引导幼儿进行涂色论文 篇3:

幼儿教学中怎样引导幼儿进行涂色论文

美术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幼儿由于年龄比较小,他们比较感兴趣的就是绘画,但是幼儿对绘画还没有什么概念,他们把绘画活动作为一种游戏。

在从事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很喜欢在纸上涂色,而他们不能画出实际东西的图画来,这只不过是涂鸦而已,在纸上涂涂或者画得有点像样,他们就会十分满意,产生一种成功的快乐感。

涂色是绘画的重要语言与表现手段,人们寄托于美术作品形象的丰富情感主要是运用色彩来表现的,幼儿学习绘画活动也是从色彩表现的涂色开始的,因此引导幼儿进行涂色练习是非常关键的。

那么,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幼儿进行涂色呢?我从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工作中总结了几点经验,希望与广大的幼教同仁共同探讨:

一、创设感兴趣的环境

环境对幼儿兴趣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我努力创设幼儿感兴趣的环境。在活动室里,一面墙壁挂着我画的几幅画,另一面墙上挂着好的幼儿作品,幼儿每天都能看到可爱的小动物和美丽的鲜花作品。为了不产生视觉疲劳,这些作品都是会定期更换的。使幼儿对画画、涂色的兴趣油然而生。

而且为了能让自己的作品挂在墙上幼儿对创作的积极性非常高。那么如何让幼儿保持这种积极性呢?首先,老师要在活动室投放大量的有关涂色的图书,让幼儿随时翻阅。

其次,老师在现场进行表演涂色。幼儿跃跃欲试,兴趣逐渐增加。幼儿在涂色过程中可根自己的喜好来搭配颜色,要鼓励他们自由发挥,培养他们对色彩的感觉,让幼儿画出色彩丰富、明快的图画。让学生有一个爱学的环境。

二、创设感兴趣的氛围

实践证明,幼儿在趣味兴高的氛围中坚持的时间长。因此,我努力创设能让幼儿感兴趣的学习氛围。每次在幼儿涂色前,我会先讲一些与所涂内容相关的生动的小故事,来引导幼儿注意图画的细节,以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为了在整个环节中始终使幼儿保持浓厚的兴趣,我会将一幅作品分成几个部分引导幼儿一步步创作。

比如在教学《给春天涂色》的时候:我会发给幼儿每人一张关于春天的线描画,然后说:“春姑娘让花蝴蝶把春天给小朋友送来了,可是粗心的花蝴蝶忘记带调色板了,现在花蝴蝶请小朋友们一起帮她给春天涂上颜色,小朋友们说好不好呢?”然后引导幼儿从小草、花朵、大树、一步一步将整幅画涂上颜色。同时提醒他们使用正确的涂色方法(按照同一个方向从始至终地涂),并且一定要涂得均匀,不能涂到线外。在整个过程中幼儿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可想而知教学效果也是很好的。

三、充分利用有趣的语言

好的活动离不开好的语言渲染,涂色活动一开始对孩子来说困难很大,不是涂到作品外面来,就是涂的一点也不匀称,再有就是选色不当,常常是使作品很难看,这时候我会用有趣的语言耐心的给他讲解。比如:可以用“给动物宝宝喂食”、“节日的气球”等来进行练习。食物不准掉出来,浪费不好,而且要喂得饱饱的。气球也一样,不涂满的话,气球不会飘起来,涂到边线外的话,气球就破了!还可以请能力强的`幼儿做榜样,涂给他们看,效果挺不错。

四、言传身教来影响幼儿的耐心

一般来说涂色是比较单调的活动,幼儿容易失去耐心。这时候老师的行为态度就会直接影响幼儿耐心,没有耐心的老师培养不出有耐心的幼儿。活动中我发现很多孩子一会儿就涂完了,只讲效率不求质量。于是我就尝试着通过自身示范去影响孩子。

再一次活动中,我先示范选择颜色,然后再进行涂色,在整个过程中我经常会被幼儿打断,但是每次处理完幼儿的事我都会认认真真的去完成我的工作(让孩子从老师的“表现”中领悟到了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后,孩子们涂色有了很大进步。这时孩子们就会觉得没意思,简单的涂了几下,作品没有新意。

于是我拿起一幅画提议:“小朋友咱们来涂色比赛好吗?看谁涂的画最漂亮。”孩子们立刻高兴的拿起笔,认真的涂了起来。活动结束后一看,孩子们的作品有了创意,涂了多种多样的花纹出来,棒极了!

五、利用鼓励的语言来激发兴趣

小孩子的想法是千奇百怪的,不要因为天是蓝色的就扼杀孩子创意的空间,多鼓励多赞赏是最好的办法。鼓励可以在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在活动后进行。适当的鼓励,会激发幼儿的自信心。比如:又一次我问一个孩子:“蓝天、白云是什么颜色的?”他回答我:“是红色的。”活动室里哄堂大笑。

有的孩子大声说:“天是蓝的,你怎么说是红色,你好笨。”我制止了嘲笑他的幼儿。然后就让他把天空涂成红色。交作品的时候,那个孩子对我说:“我画的是早晨的天空。”我对他说:“你真棒,但是除了早晨的天空是红色的,其它时候的天空是蓝色的,你要不要再画一下蓝色的天空呢。”

总之,以上仅仅是我对如何培养幼儿涂色的一点不成熟的经验,我会继续研究,为幼儿艺术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篇4: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1世纪教育的特征是创新教育。创新源于问题,问题推动发展。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专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曾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实际教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一、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敢于发问,乐于发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出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问题。

三、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1、找题眼。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2、抓中心词句。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3、揭矛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谒动力。

4、比好坏。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5、抓感兴趣的部分。如《田忌赛马》一文,有学生问:”同样的马� 由此,一学生问:”凡卡的信能收到吗?“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除了上面的,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等内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这样逐惭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四、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从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1、结课的艺术。在给一堂课下结束语时,有意识的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幻想。如学习《观潮》一文时,做了如下结尾:”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设计拓展性练习。如《称象》结课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反映人的智慧的故事?(司马光、诸葛亮)还想知道曹冲的其他故事吗?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寻找。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自觉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问论文 篇5: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问论文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本文探讨了如何培养小学学生的提问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提问;引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 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

1.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分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2.拉进师生间的距离,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3.教师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些大小不同的三角形观察并动手拼剪,让学生动手合作,学生思考后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问题,每拼出一种图形它的长、宽、高和三角形的哪些有关?怎样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来的,他们当然也就积极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4.善于借助好各种教学工具

在情境设置中,我们还可以有多种方法,比如设置生活情境、游戏情境、谜语情境等,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文、声、像的效果,给课堂教学增添活力和魅力,激发学生的提问欲望。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否正确,都应给予鼓励,对于奇思妙想的问题,更应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对于不同意见,允许学生保留意见,并鼓励课后再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尊重每一个学生,就能促使学生在学习探讨活动中敢问、感说。

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从数学中感到学习的乐趣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时候,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去买东西,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先用“元”做单位去买,再用“角”做单位去买,最后问学生,如果都用“元”做单位怎么办。从而引出小数。此时,对于一种新的数(小数)的产生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2.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喜欢问问题,而越大就越不喜欢提问题了呢?其实好奇、好问是每个小孩的天性,这种天性在后天的教育中或者被抹杀,或者会变成一种质疑的习惯。质疑是问题解决的第一步,是创新的基础,善于质疑的人,善于发现问题。从素质教育角度来说,让学生提出问题固然有困难,于是取而代之的直接告诉学生去做什么,或直接将他们带到问题的终点,这虽然使学生获得了任务,但却使学生从小就丧失了问题解决和推理的`能力,并最终使他们丧失了数学能力。教学上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求同存异,鼓励学生多提问,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对于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应当给与学生恰当的评价,要给与鼓励,肯定正确的一面,绝不能“一棍子打死”。

3.教给学生提问方法,使其善于提问

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知道学习知识的快乐,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等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1.教师示范,让学生在模仿中体会学习的方法

教师示范质量高低,提供模式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学生模仿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求自己作出正确的示范来供学生模仿。

2.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学法

新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了学生大量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做多种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去分析和研究,去理解掌握知识的方法。采用的操作形式和内容主要如使应学具进行数的分解与组合、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把要学的几何形体转化为以学的几何形体来进行有关公式的推导等。如教学“七巧板”时让学生在同桌合作拼摆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图形,直观认识它们之后,在通过模型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并从中建立起图形的观念。

3.通过适时点拨,让学生在尝试中掌握学法

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基础,创造机会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学习方法的机会,使他们在尝试中愉快的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如进行有关的计算教学时,便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兴趣盎然。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 篇6:

内容摘要:“读中感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实践活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等名言,为人们所引用,也是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是广大语文教师极为重视的一项教学内容。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良好的阅读策略教学、提高阅读效果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严峻理由,文章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营造宽松氛围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更好地做到读中感悟。

关键词:小学阅读 读通 读熟 读懂 创设情境 培养能力

新《课标》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通过读,表情达意地再现作品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普通话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读,既能使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又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读,是阅读教学中一种重要手段,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之中,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通过读,表情达意地再现作品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普通话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一、读,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指导朗读,不是生硬的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等等,而是让学生用心去读,读出感悟,受到感染。读,也是理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4课《再见了,亲人》。怎样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我就采用朗读的方法,通过听读,跟读,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诵,让学生读中去悟,悟中读好,直至情真意切,让心灵颤动,刻骨铭心。出示句子“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我先放录音,让学生体会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这一情感,然后让再放录音,让学生轻声跟读几遍,再大声朗诵,学生通过多次的激情诵读,感受精神。这样,不仅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同时以读促思, 帮助学生理解了句子意思,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1、读通

1篇好的文章到手,对于喜欢读书的学生当然是先睹为快,然而由于小学生识字量的限制,不可能对文章中的每一个字都能认识,这就需要首先扫除文字障碍。而要解决文字障碍,可以求教于老师、同学,也可以借助于工具书。我们常说:字典是一位不会说话的老师。小学生在低年级就已经学习了汉语拼音,又学习了常用的查字典的方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完全可以通过字典来扫除文字障碍。因此,对于独立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利用工具书既可以读通课文,又可以在查到字音的同时,了解一下字意,为下一步读懂课文做一下铺垫。待每一个生字都已经被你克服,你不仅读通了文章,同时,还增大了识字量,为以后进行课外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步克服了孩子们在读书中抄近路,想偷懒的做法,那种在读书中念偏旁、漏生字的情况得到了控制。这一步,通常在学生预习中完成。

2.读熟

阅读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为写作积累素材。由于小学生的读书能力有限,很难做到读一遍文章就可以读准确,因此,在读通课文之后,必须趁热打铁把文章读熟,才能不至于很快遗忘。根据心理学中有关记忆规律的原则:及时的复习是克服遗忘的最好方法。而且,扫除文字障碍之后,多读几遍达到能够熟练地朗读,做到一字不错,可以保证在以后能准确运用。在这一环节中还可以鼓励学生摘抄文章中的好词佳句,扩大自己写作词汇的积累,以备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3.读懂

在前面两步读的基础上,孩子们凭借自己已有的语感,对文章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如果能进一步地展开阅读,并能努力地去理解每一个句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而体会文章思想,达到真正读懂文章。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孩子们在大量阅读中自然地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就形成了较强的语感。这样,必然会伴随着他们读书量的增大而让读书变得轻松,读书的兴趣也就会越来越高,理解能力也会得到很大提高。在真正读懂了文章的基础上,再鼓励孩子们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学生既进行了小练笔,提高了写作能力,又进一步扩大了语言的积累,充分起到了课外阅读的作用。

在读中体味文章的精文妙理,体味作者的深思妙笔,达到古人所说的“文章读以极熟,则

三、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这一事例与学生的现实太遥远,如何让学生体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我主要采用情境朗诵导入,让学生听声音,看画面,整体感受这一情感。然后通过教学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救伤员,引导学生听读,跟读,自由读,齐读,这样多读,读中抓住重点词句,从中感受到中朝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体会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怀。

四、朗读有利于推广普通话

朗读也是学习和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途径。推广普通话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校里让学生讲普通话,语文课是主要阵地。而朗读是练习普通话的最好措施,因为读的课文都是规范的现代汉语,有利于改造不规范的语言和句式。好的课文语言优美、音乐性强,朗读起来很动听,会使学生自然进入课文创造的意境,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音韵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朗读仍然是教师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新《课标》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当前的素质教育更要求“校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从而充分发挥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篇7:

董艳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意味着完全放手,任其自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应无序,不能盲从,不走形式,不为做秀。鉴于学生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还是需要教师的扶持引领、参与调度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基于以上两点,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方法的尝试。

一、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要从词句入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

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接着,让学生在想一想,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的恍恍忽忽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疑”?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

学生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又有限,往往难于直接入境。如何引导学生入境,我采取以下三种方法:1.图画入境法。《火烧云》描写的是夏天傍晚的自然景象。“火烧云”之所以值得描写,就在于它美而多变的色彩和形状,发人遐思,令人神往,给人美的享受。可惜从出现到变幻、消失,时间极短,不易看到。如何再现自然美呢?我采用了“对文作画,评画学文”的方法,让学生如其境、会其情。

2.表演入境法。《荷花》后部分写荷花的动态美。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组织学生表演“荷花舞”。让全体女生都饰荷花,其中一个当作者;选两个男生,分别扮蜻蜓、小鱼。学生朗读课文数遍后,进入角色,按课文情节表演。演出完毕再回到课文,学习文中省略号。你们想想,省略了什么?可能还有哪些动物也被荷花吸引过去?它们又可能说些什么话?然后再演一遍,加上想象的哪些情节,让表演更上一层楼。学生在表演中受到美的熏陶。

3.对比入境法。比较是认识美的差异的基本手段。教学《西门豹》这类内容中含有比较因素的课文,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对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识别什么假、丑、恶,什么真、善、美。此外,对褒此贬彼的词语的比较分析,也能培养学生鉴别美丑能力。

三、引导想象,让学生拓展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选入课本的诗歌和散文,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我们总是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最美的意境。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有这样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两个写景的诗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韵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我首先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然后具体提出三个问题:1.)烟花三月的长江是一派怎样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吗?2.)你是怎样目送朋友远离的?朋友的船是怎样消失的?3.)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经过老师的点拨,不少学生由第一人称想象出了形象的意境来: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

所以,通过以上的方法,就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这样就会有了学习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

探析在德育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论文 篇8:

探析在德育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论文

摘要:德育教学在课程中有着很大的作用,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导、老师为辅导,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上的主人。广大教师在制订教育教学方针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进行教学,使之能够全面发展。

关键词:德育教学;自主学习;教学策略;幸福成长

新课程改革在持续不断地进行,给了广大教师较大的发挥空间和教学上的自由,使广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大纲上的要求来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方针。通过品德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学生向自主学习方面引导,改掉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成为真正的学习上的主人。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种行为习惯。一个学生的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树枝上盛开的一朵鲜艳灿烂的小花,能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至关重要。在这个优胜劣汰的时代,家长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上立足,前途光明。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每一位教师都需要重视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句话说得好:习惯成自然。一个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走歪路和弯路,就可以达到最高境界;反之,坏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带来一定的障碍。教学大纲也指出,要求教师按照各个年级学生年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上的动力,是求知欲的根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传授学生以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学生会学、爱学,培养学生好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想要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教师必须从关心爱护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做起。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以师生相互认知和了解为基础。多和学生亲密接触,学生和老师接近了,就能把他们的内心想法向老师倾诉,这样老师就了解和认识了学生,就可以因人因材来施教。根据我多年从教的经验,对学生了如指掌,是教师在教学上成功、与学生和睦共处的最起码的。条件。反过来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了解,也是学生对教师施教信任度的重要依据,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的主要因素。如果一个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教师应给以恰当的鼓励和适当的支持,使他们把悲观变为乐观,这就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上开始转变。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有教学的策略

老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能巧妙地提出问题,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地思考,主动探讨,寻求最佳答案,这时候的老师就担负着授业解惑的责任了。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实践是学生认识的第一源泉。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要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注重道德实践活动的培养,这对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丰富情感体验有很大的帮助。这门课对于广大品德教育者来说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要多向老教师请教与学习,多看点与业务知识有关的书籍,多关注新闻要点,在课后要认真反思,赏析课堂上的得失,认真地备好课,在课堂上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探讨,给学生营造出一节气氛热烈、教学质量较高的品德课。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要增强自主参与意识。教师要与学生之间相互联系,使自己变成学生学习上的一位顾问,而不是主宰者;发现问题并能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原理告诉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努力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方式,使接受型的被动学习变为自主探索型、研究型的学习。使学生学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发现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围绕这个目标带着问题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5.总结

在德育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发挥和想象的空间,而且还可以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相同的学习机会,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里快乐幸福地成长。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3508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