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轴对称教学设计【热选22篇】

网友发表时间 3765007

通过轴对称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对称图形,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提升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轴对称教学设计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轴对称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轴对称教学设计 篇1

平行与橡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教材按这样的线索来组织教学内容:先教学平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在识别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平行线;再教学垂直,从生活中选取两条直线子昂叫成直角的特殊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垂线,学会画垂线,并结合相互垂直的关系,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机器应用。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1、在情境中感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抽象中形成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教材从生活中选取大量的平行或垂直的现象作为认知的现实背景和有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经历概念抽象的过程,以此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例如,第39页的例题分三步呈现,首先呈现一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用不同的颜色线条勾画出两条边,这些勾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根据3张照片中的彩色线条分别画出3组直线,从现实情境和具体物体上提取需要研究的对象。最后,让学生讨论这3组直线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展开数学思考。第42页例题的呈现也作了相似的安排。另外,教材在建立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在现实的素材中寻找平行线和垂线。在这样的实物和图形的反复转换中,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2、强化操作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

让学生画平行线和垂线不单是操作方法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还是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在应用中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例如,第40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第43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这两道例题都是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或垂线之后安排的,都不是叫曹指导他们怎样做,而是让学生想办法画,在画的活动中继续体会胡下岗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的内涵。

3、注重知识的应用与解释,体会认识的价值。

教材选取了大量生活的例子,让学生运用知识对相关现象作出简单的解释。如穿过马路的最短路线、怎样从大街边上把自来水引到小明家等问题,让学生带着初步形成的数学概念去观察生活,进行解释与应用,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以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有关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感受了平行与垂线等现象的存在,只是这种感受是肤浅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会而不可言谈的。因此,我们应该将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作为教学重点。此外,本单元安排了大量较为复杂的操作活动(需借助多个工具才能完成),如作图活动有画平行线和垂线等,测量活动有量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等,而在此之前,学生的作图和测量机会不多,经验很少,所以,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和垂线,能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训练。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轴对称教学设计 篇2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复习课)。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所有例题,以及相关习题。

教材分析:

现实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类似的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由于它们之间都存有共性:都隐藏着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因此,抽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植树问题”,作为数学模型研究,总结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是把所有类型的植树问题归纳在一起,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公式,最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所有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2、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

难点:解决所有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巩固练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直接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复习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2、出示复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常见类型:

(1)、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2)、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

(3)、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4)、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出示例题:

例题: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上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你能想出几种植树方案?

2、学生自主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合作交流。

4、全班交流。

特点棵树间隔数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方案1两端都栽54棵树=间隔数+1。

方案2两端都不栽34棵树=间隔数-1。

方案3一端栽,一端不栽44棵树=间隔数。

方案4封闭图形44棵树=间隔数。

5、总结学习方法:

植树问题有高招,做题之前先分类。

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

两端都不栽,棵树=间隔数-1;

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树=间隔数;

封闭图形,棵树=间隔数。

三、巩固提高、发展创新。

2、两座楼房之间相距56米,每隔4米栽雪松一棵,一行能栽多少棵?

4、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200米,每隔10米栽一棵柳树,需要树苗多少棵?

以上四道题为基础巩固题,下面两道为拔高题。

5、一根木料锯成4段要12分钟,锯成10段要几分钟?

四、全课小结。

你在这一节课里学习了什么知识?

师: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轴对称教学设计 篇3

(一)知识与技能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先画出几个关键的对称点,再连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方格纸、课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昨天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点?预设: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二)探索新知。

1.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师:根据对称轴,补全下面的轴对称图形。

教师:要想顺利的画出另外一半的图形,你有什么办法呢?根据是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我们刚刚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的特点,可以利用这个方法来画。教师:很好,怎样来找点呢,所有的点都找吗?预设:不用,只要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在对称轴的另一侧点出关键点的对称点;顺次连接描出的各个点即可。

教师:谁能来展示一下你画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2.探究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预设: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先确定对称轴,找出关键点,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然后点出关键点的对应点,最后依次连接各个对应点,就可以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师:你能简要概述一下上面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时的步骤吗?

学生:确定对称轴后,一找关键点;二数出距离;三点对应点;四连线。

(三)知识运用。

教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画对称图形的方法,那我们来练一练吧。

1.动手操作:剪下教材附页上的脸谱,补全到教材第84页第2题的空白处。

2.教材第83页做一做。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轴对称教学设计 篇4

二、复习时间。

21周------23周。

三、复习内容。

1.大数的认识:读写法、比较大小、改写和省略。

2.角的度量:直线、射线和线段,量角,画角,角的分类。

3.三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估算和笔算,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本册教材7个单元。

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平行与垂直(平行线和垂线)、画高。

5.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估算、笔算(试商),商的变化规律。

6.统计: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复习时按照整册教材的知识体系分——大数的认识、计算(多位数乘法和除法)、图形(包括角的度量和四边形)、统计和数学广角这四大块来进行知识的梳理。

四、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使知识形成网络化,让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有所提高,理解更加深刻,技能更加熟练。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万级、亿级的数,十进制计数法,用“万”、“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目以及近似数等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建立有关整数概念的认知结构。

(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进一步提高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以及探索规律的操作技能,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认识角、在观察物体中加深对物体和相应视图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会画两种条形统计图。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轴对称教学设计 篇5

1、理解和掌握垂直和平行的概念,会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会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会在点子图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种图形的关系。

4、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个部分的名称底和高,会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二、子目标。

《垂直》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和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知道垂足和垂线。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对生活中简单的物体间位置关系和现象作出初步解释。

《平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含义,掌握平行线的特性。

2、使学生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1、通过观察、操作,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会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3、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从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启蒙教育。

《梯形》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掌握梯形的特征。

2、认识梯形各部分的名称,会作梯形的高。

3、认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掌握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特征。知道等腰梯形与直角梯形的区别。

三、单元知识结构图: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互相平行的认识。

画平行线。

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互相垂直的认识。

梯形的认识。

画垂线。

画梯形的底和高。

四、重点分析。

《垂直》。

1、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垂线的概念,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2、要素分析:垂线的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两条直线垂直是互相的(谁是谁的垂线),不能孤立说某直线是垂线。

(2)、两条直线相交的位置关系是相交成直角,这也是互相垂直的关键,它与两条直线放置的方向无关。

3、与其它教学重点的联系。

垂线的概念和画垂线的方法为后面学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做准备。

4、突出重点策略。

(1)、借助演示、操作的手段,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概念。如老师通过教具的演示,让学生观察、理解“互相垂直”,同时强调两条垂线是相互的。又如让学生通过操作学具:用两条小棒摆出相互垂直的关系,并让他们把相互垂直的小棒按不同的方向放置,使学生明确相互垂直的关键是相交成直角,与放置的方向无关。

(2)、联系生活,让学生寻找生活中见到的相互垂直的例子,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平行》。

1、教学重点: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2、要素分析。

(1)、两条直线平行是相互的,不能孤立说某条直线平行。

(2)、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是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这也是互相平行的本质特征。

3、与其它教学重点的联系:平行线是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特征的重要基础。

4、突出重点策略。

(1)、学生对平行线已经有初步的认识,因此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平行线的例子,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

(2)、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经验作为突破口,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本质特征。

2、本重点包含的要素。

(1)有四条边。

(2)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3)具有不稳定性。

(4)与长方形、正方形比较异同,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是学习梯形的基础。

4、突出重点的教学策略。

主要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观察、操作、总结。

(2)用拉一拉的方法,如:把长方形、正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加深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这一特征的理解,同时,使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3)用拼一拼、在钉子板上围一围等方法,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特征和特性加以巩固。

《梯形》。

1、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特征。

2、本重点包含的要素。

(1)、掌握梯形的特征: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强调“只有”的含义。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

(2)、认识梯形的上底、下底、腰。

3、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

认识梯形的上底、下底、腰、高,为今后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4、突出重点的教学策略。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

(1)、小组内在老师给出的图形中挑出梯形,并说说为什么。(可阅读书本,从而得到对梯形的特征的更准确的语言描述)。

(2)、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梯形的上底、下底、腰的知识。

五、难点分析。

《垂直》。

1、难点具体体现为:用三角尺画垂线(包括过直线上、外一点作垂线)。

2、原因分析:不理解垂线的定义而用尺子随便画一条线与已知线相交。

3、解决策略: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画垂线即是画出90º的角。其次是强调学生用三角尺作图时要把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线重合,在另一条直角边上画线。

《平行》。

1、难点具体体现为:

(1)、平行线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

(2)、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和检验平行线的方法。

2、原因分析:

(1)、平行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纯数学的内容;而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比较弱。

(2)、画平行线要同时用到直尺和三角尺,作图中还要注意平移,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3、解决策略:

(1)、以粉笔盒为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让学生观察不同面上的两条棱,使学生知道不在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不平行也不相交。

(2)、教师演示画平行线的方法,强调要利用直角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一条直角边画直线,另一条直角边就放直尺,三角尺沿着直角边上下移动就可以画出平行线,注意要按紧直尺。

(3)、检验时也是强调学生利用直角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要告诉学生不管平行线怎么摆,都是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平行线的其中一条边重合,而直尺永远摆在三角尺的另一条边上。

1、教学难点: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2、原因分析: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限,作出的高往往有误差。

3、解决策略:

(1)了解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某一点和与之相对应的底;

(2)从某一点向底作一条垂线,这条垂线就是高;高应该是某一组平行对边的距离。

(3)明白可画无数条高;在同一组平行对边所作的高长度是相等的。

(4)教会学生正确使用三角板画高。强调用三角板画高的重要性。

(5)提醒学生要用虚线画高,并画出垂直符号。

《梯形》。

1、教学难点:理解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2、原因分析: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限,作出的高往往有误差。

3、解决策略:

(1)、小组在梯形上画高,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你可画多少条高?

(2)、小组汇报,全班评议如何画梯形的高,可画多少条高;强调利用直角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辅助作高。

(3)、提醒学生要用虚线画高,并画出垂直符号。

六、教学策略:

1.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讲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时,要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实际正是应用其特性为人类服务的,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如推拉式防盗门应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梯形堤坎正是利用梯形上小下大的稳固性等等.

2.利用“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灵活理解知识的能力.

无论是平行四边形还是梯形,都有一般形式,往往学生对于一般形式认识比较深,稍作旋转、变换便不知所措.例如:学生在学习梯形的各部分名称时,往往学的过死,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这里的“通常”说明,有时(倒放时)也把较长的底叫上底,较短的底叫下底.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认识所学的图形.

3.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积极探索的精神.

在判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时候,不能只用眼观察,还要用规范的方法判断.结合用三角板、直尺判断平行线的方法加以说明和验证,这种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在今后学习中也是非常必要的.

4.在教学或练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直观演示,运用比较的方法,又要加强动手操作,通过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等,悟出知识的真谛,以求得其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5、教书本第66页“距离”这个概念时,要强调所画的是“垂直线段”,而不是“垂线”,着重理解“垂直线段”的含义。

6、教画梯形的高时,要学生先找出互相平行的那组对边,然后通过上底一个顶点向对边引垂线。

七、错例估计。

1、学生容易把要求画平行线的题目看成画垂线。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认真审题,另外受到先入为主的影响,因为学生是先学作垂线的方法,所以当他们一看到题目出现图(已知直线和线外一点)时,就理所当然地想到画垂线。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和养成检查的习惯。

2、给直角梯形画高。学生受前面学习的影响,不观察图的特点,就马上在图上画高。其实可直接把上底与下底之间的直角边作为直角梯形的高。

3、写出梯形的各部分名称时,正放时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倒放时也把较短的底叫上底,较长的底叫下底.教会学生要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图形。

八、练习题分析。

(1)、68页第1、2题都是有关“平行和垂直”的判断题,教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说一说判断的方法。

(2)、68页第5、6题分别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测定跳远的成绩比较准确?怎样修路最近?实质上是垂线段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再去找一找这样的例子。

(3)、73页第3题,借助“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联系与区别,要鼓励学生依据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从多种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关注思考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之间探讨和交流自己的剪法和理由。

(4)、76页第10题,让学生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并思考:可以画多少条高?学生可以根据“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一点,推断出高有无数条。

九、课时安排:

《垂直与平行》4课时。

练习课:2课时。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轴对称教学设计 篇6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课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20+30÷3120÷3×5。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挂图及例4(板书后)。

2.分析题中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独立思考。

3.交流解题思路(引导说出第2种解法)。

4.如何把上式列成一个算式呢?(板书后)。

问: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对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p11做一做。

3.出示例5.(板书后)。

请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两名学生板演,同桌互评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师问:观察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两题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最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小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师:给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四则运算顺序。

师整理板书四则运算顺序。(板书后)。

4.练习p12做一做1、2题。

5.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轴对称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欣赏各种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学会欣赏美和创造美,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三)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比较复杂的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课堂练习纸、剪刀、彩纸。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践。

(一)游戏激趣、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那请同学们根据给出图片的一半猜出这是个什么东西?

学生积参与。

师:这位同学反应真快,那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生:这些物品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师:也就是说你是根据轴对称的含义才出来的,对吗?

生:对!

(二)体悟特征、形成概念。

1.回忆旧知。

师:在笑声中猜谜语游戏结束了,但是这个游戏带给我们的思考才刚刚开始。今天咱们继续研究关于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板书:轴对称。

2.画对称轴。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图片(出示图片)。

这些图片漂亮吗?有什么特征?

学生练习纸上画出对称轴,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画出对称轴。

师:同学们画的非常准确,哪位学生说一说它们的对称轴在哪里?

学生积极回答。

师:现在老师有个问题,同学们愿意帮老师解决吗?

生:愿意!

(三)自主动手、探求新知。

1.出示课文第3页的例1。

师: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生:一棵大树和两棵小草。

师:这幅图有什么特点?

生:大树是轴对称图形,两棵小草成抽对称。

师: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

生: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对称轴。

师:回答的真棒,那图中的点a与点a′有什么关系呢?

生: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点a与点a′能完全重合。

生: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通过数上边的格子数知道的。点a与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2个格子。

师:点b与点b′呢?

生:点b与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个格子。

师:真棒!那点c与点c′呢?

生:点c与点c′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5个格子。

师:那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你能发现的规律?

生: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师: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对应点的连线和对称轴有什么关系呢?

生: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师:你真优秀!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并且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两个图形是否成轴对称。

板书: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师:现在老师把这棵大树带来了,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下,要画成这棵大树还需要哪几个关键点?(黑板上出示大树的图片)。

同学们互相交流。

师:那位同学到黑板上来指一下?

学生积极表现。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并找出对应点,用相同颜色的纽扣做标记。

师:同学们真棒,能够准确地找到构成大树的关键点及其对应点。

2.创设情境,教学画对称图形。

师:刚才同学们经过探讨发现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现在我们再来看老师的这所房子只有一半,同学们能不能帮忙把另一半“建”起来。

讨论:要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你想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师小结:

(1)要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首先要抓住几个关键的对称点,如:屋檐的点、墙与屋檐的连接点、墙角的点。然后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让学生用铅笔自己动手试画。(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另一半,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汇报交流画的步骤和方法,尤其是窗户的画法。

(3)教师演示画的全过程,并归纳总结画法。

板书:找对应点依次连线。

(四)智勇大闯关。

生:敢!

师:那请同学们勇敢闯关吧!

第一关:火眼金睛。

下面的图形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第二关:心灵手巧。

运用所学知识画出轴对称图形,加深认识。

第三关:妙手生花。

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出一个简单的抽对称图形,增加孩子学习的乐趣。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的愉快吗?说说你都学会了什么?请利用轴对称变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轴对称。

画:找对应点依次连线。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大量丰富的生活素材展现于课堂,增加了课堂的容量,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有效的利用多媒体知识整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是有利于课堂教学需要的。

我在课件中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猜谜语的创设。

这一设计主要依托《猜一猜》这一游戏导入,学生参与积极性高。第二环节和前面联系起来,欣赏带来的图片,引出主题。请同学们帮忙画出另一半房子,最后完成闯关练习题。动画场景创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直观演示,互动操作。

通过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学生易于观察理解。学完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练一练,师生互动教学氛围融洽。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习主动积极性提高,同时又检验了学习效果。

3.实践操作。

轴对称图形以其特有的对称美,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和谐的美感。让学生自己剪出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展示给大家看,让学生展开了创新的想象翅膀,充分感受到美无处不在,感受到数学中也有美,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信心。

在这节课上,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技术支持与数学学科的整合,让孩子们自由学习知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张扬了学生个性,发挥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水平。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轴对称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类、内角和。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º。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教学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2.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三边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1.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交流——汇报。

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交流讨论——汇报。

总复习三角形的练习卷。

复习目标:

1.通过讲评练习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更清楚。

2.熟练画出三角形的高和底。

3.三角形按角分和按边分的分类,以及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来求三角形的各角,特殊三角形的求角度。

复习过程:

1.复习概念:

概念: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4.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练习讲评:

(一)在钉子板上画指定的三角形。

注意:画的时候为了准确,需要画在钉子之间。

(二)填空:

1.一个三角形有()条边、()个角和()个顶点。

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来分,可分为()、()()|三类。

3.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可分为()、()。

注意:基础概念题,主要是给学生对知识做个梳理。

4、5、6、题主要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来计算角度,除了方法外,还要强调细心计算。

(三)判断:

1、2、3、4、5都为概念的延伸题,要求学生要记忆。

6、7、8为多项选择,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公式、概念灵活做题。

(四)画高:

注:重点也是难点,放慢速度,让学生用幻灯展示作业,大家来评一评做对了没有。

学生说一说画高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1、用三角板画垂线,用虚线。

2、要标上垂直符号。

(五计算。

1.在三角形中角1=136度;角2=29度;角3=?

2.妈妈买了个等腰三角形的风铃。它的一个底角是25度,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3.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35度,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注意:强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总复习——位置与方向。

复习内容:

位置与方向(练习卷)。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能够准确描述。

3.能准确的量出物体所在位置的角度及正确画出路线图。

复习过程:

1.幻灯片显示方位图,并标有角度。让学生根据图说一说各个地点距离学校的位置。

此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看图说位置,并正确说明是在哪个方向偏几度。

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1。

2.复习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2(注意:量角器的正确使用,并注意一段线段表示实际距离多少)。

巩固练习:测一测(练习卷3、4题)。

3.算平均距离、平均速度。

学生说一说方法,再做一做练习4(2)。

4.画路线图。

注意:

幻灯显示:

例: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做,说一说。

结合练习卷5。

5.课堂小测。

一份小练习,巩固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轴对称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12~113页的例题1和例题2以及114页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的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使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师:看老师做些什么?需要多少时间呢?(课件出示例2)自由读一读。

师:为了更清楚地把沏茶的过程表示出来,我们习惯画上箭头。这叫流程图(板书:流程图)。请小组合作把烧水的过程用流程图画出来。

请学生上台试着画一画,看谁画的好!5、小结。

师:从解决烧水问题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能同时做的事情尽量同时做,这样才能节省时间)6、练一练:书本114页第(2)题。

师:吴老师告诉我一个消息:李晓晴病了。(课件出示题目)怎样安排这些事呢?请在练习本上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师:像这样的问题,都叫“优化问题”(板题),“优化”要求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探究例11、示例1主题图。

师:烙2张、3张饼最快用几分钟呢?怎么烙?小组合作用圆片摆一摆,完成学习提纲一。

(小组活动)师:2张饼最快用几分钟?怎么烙?(生边说师边完成表格)师:3张呢?请个别同学上讲台演示以寻找最优方法。

师:老师再演示一次。(边说边演示)先烙饼1、饼2的正面,要3分钟;再烙饼1的反面、饼3的正面,要3分钟;最后烙饼2、饼3的反面,要3分钟,一共要9分钟。从演示中你发现了什么?(锅里每次都有2张饼,更省时)师:这是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拿出自备的3张圆片摆一摆、说一说。

3、烙4张、5张饼的情况。

师:4张饼时,能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来烙吗?(能,分成2张+2张来烙)要几分钟?5张饼呢?4、饼数更多的情况师:如果饼数更多时怎样烙才快?各要几分钟?小组讨论后完成自学提纲二。

5、小结:

饼数是双数时,2张2张地烙;饼数是单数时,先2张2张地烙,最后3张用最佳方法烙。这样最省时。

四、生活举例。1、看书质疑。

2、从这些问题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合理安排事情,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3、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现安排来提高效率的呢?小组交流一下。

五、实践应用。

1、用餐题:书本114页第(1)题。

师:时间也不早了,我把吴老师带到美味餐厅用餐。(课件演示题目)小组交流意见。

小结:尽可能多照顾一位客人,多给一位客人炒菜。2、游乐园题。

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事情,比比哪个组又快又好:1)抄4张单词卡2)完成5张口算卡3)把口算卡交给老师批发4)止交单词卡和口算卡,换入场券。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轴对称教学设计 篇10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1、交流收集的数据,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的特点。

2、出示“填一填,说一说。”中的一组数据,重点讨论取不同的精确值后数据的变化情况,从中让学生发现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如果学生发现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数据,让学生再一次进行观察,直至他们发现“四舍五入”的方法为止。然后,引出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的概念。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练一练1、2、4。

板书设计: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001年我国造林面积统计是224318570公顷。

精确到千公顷。

万公顷。

亿公顷:约2亿公顷。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轴对称教学设计 篇11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轴对称图形。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感知。

1、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轴对称图形是图形运动教学的进一步深入。轴对称主要是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从而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教学设计主要是联系学生亲身体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此节内容的学习将为以后学习画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做好铺垫。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学生会判断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3、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体验过“图形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轴对称和平移。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和平移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又在前面研究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以上内容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本单元将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平移,教学时要重视实践操作和探究学习,积累更加丰富的活动经验。通过动手操作,与同桌探讨交流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对称物体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1、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教学难点:1、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展示课件让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引导学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降低了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一个图形有多个对称轴时,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找出所有的对称轴,促进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1.学生的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轴对称图形纸片。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轴对称图形纸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许多有趣的图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见过这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吧。(出示课件)。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有趣的图片,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么?

生: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烘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抽学生进行表达。

师:同学们发现了他们的可以平均分成两份这一共同的特征,但它们还有一些别的特征,同学们发现没有?我希望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能发现这一特征。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轴对称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探究新知。

1、系统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对称轴。

师:那么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老师这准备了一个小实验,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实验。课件展示小实验。(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指导学生用双手体会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归纳出轴对称图形,指出对称轴。

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同学们,现在给你们一个图形,你们会不会对折?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对折一下,看能不能完全重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是怎么对折的。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发现长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我发现同学们非常聪明,很快就得出了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那么正方形呢?怎么对折,你有几种方法?请同学们拿出正方形纸片对折,同桌相互说说,你是怎样对折的。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发现正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正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2、练习巩固。

师:我们找到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称轴。那么别的图形你会找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纸片观察、对折,看看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师:用手展示怎样快速的找出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学生先观察,然后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完成书上练习,之后集体订正。

(三)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四)1、展示课件,给出方格纸上的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请用刚才的方法判断,这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展示教材82页例1情景图)。

师:观察方格中的松树图,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话找出对称轴。

生:点a和点a'分别在对称轴的两旁,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3,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也是3.

师:那么请同学们看看点b和点b'。

生: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2。

生:学生观察,并回答。

板书: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点a和点a'的连线于对称轴垂直。

师:链接图中点b和点b',点e和点e'也是这样么?

生:(小结)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2、巩固新知。

师:练习下面各题。

观察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的画出对称轴。

找出图形中的对应点(三组),分别说说,他们到对称轴的距离。(学生练习巩固新知)。

(四)知识小结。

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轴对称图形。

1、轴对称图形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轴对称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

4、学习并认识梯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5、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再复习四边形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2、理清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把四边形分类。

3、练习现实生活,充实教材内容。

4、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作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重难点。

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

教学准备。

课件,活动的平行四边形,七巧板等。

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些几何图形,说一说都有哪些?

二、学习新课。

1.课件出示各种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2.让学生说出在上面的图形重哪些是你知道的图形。

3.判断第三和第四个图形的每组对边是否平行。

课件出示关系图。

(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1)教师演示。

学生明确:两组对边长没有变,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或钝角。

这种不稳定形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例来吗?(如推拉门,放缩尺等)。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找出平行四边形中相应的底和高。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4)巩固练习。

a.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b.观察下图中,有几条高?它们相对应的底。

各是哪条线段?

c.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并画出相应的高。

(四)认识梯形个部分名称。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量一量书上的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三、巩固新知。

1.教材“做一做”第2题和练习十二第1题。

2.练习十二第6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轴对称教学设计 篇13

我所教的四年级一班有74名学生,学生思维都比较活跃,上课气氛很好,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比较粗心,计算比较容易出错,对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理解能力不够。所以,在复习时应该重点放在计算能力的培养和对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理解上,对于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也需要进行复习巩固。而有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这就需要在复习时对他们这部分学生加大难度,进行有难度的训练。

1、学习习惯方面。90%的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能自觉、保证质量的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10%的学生习惯不好,表现在课堂上爱做小动作、不能集中注意力、完成学习任务拖拉、作业马虎等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在复习中加强对学生的要求。

2、解决问题方面。本学期主要学习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多边形的面积计算,90%的同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10%的同学不知道如何下手,对于这部分学生要加强辅导。

3、操作方面。本学期学习了对称、平移与旋转,以及画折线统计图。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作图方法,但是容易出错,需要加强指导。

二、活化复习形式,提高复习兴趣。

以练习为主的知识复习,形式比较单调,学生往往会觉得很乏味。在复习时需要创造多种形式,采用各种电教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复习课不枯燥。

还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知识框架,然后再交流。

另外,可以采取一些竞赛的形式,可以是生生之间的竞赛,同组之间、男女生之间,还可以是师生之间的竞赛。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评价。在复习时,让学生们相互做小老师相互交换批改作业,学生在批改别人作业的同时,交流反省,收获正确,摒弃错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关键的地方,教师再重点讲评,以起画龙点睛、总结提升的作用。

三、鼓励主体梳理,重视主导提升。

复习课是一个梳理知识、总结方法、形成技能、提升认识的过程。通过复习,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同时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加系统化、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那么无论怎样复习,都必须经历一个对旧知识的梳理过程,关键是怎样梳理(a分类复习:按知识领域的不同或知识点的不同复习;b按难易程度复习: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拓展练习;c按知识的呈现形式复习:填空、选择、计算、解决问题)由谁来梳理(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与复习、教师牵引着学生师生共同整理与复习)怎样引导学生来梳理、形成技能?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同时,梳理的目的不仅仅是把旧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整理,还应该在学生梳理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疑惑的问题,从而通过合作或者讨论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适时点播,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一步融会贯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和有所发展。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轴对称教学设计 篇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认出、了解、理解、描述、会运用、会写、会算、能证明……(概念、性质、含义、定理、公式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体验、探索(观察、猜想、动手操作、推理论证等)过程,提高、培养(观察分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数感、符号意识、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来讨论思想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xxx,培养xxx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找出重要的知识点)。

难点:(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本节课哪些知识学生比较难掌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谈话引入或情景引入等)。

学生活动:就教师的提问展开独立思考或讨论得出xxx。

设计意图: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抵制状态进入兴奋状态,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二、探究新知。

环节一:动手操作,锻炼能力。

教师活动:针对课本排版的第一个知识点,阐述活动和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xxxxx。

设计意图:合作能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数感、符号意识等。

环节二:团队合作,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xxxx。

学生活动:xxxx。

设计理念:分析推理能力、抽象能力等。

环节三:xxxx。

三、多层训练,深化知识。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xxxxx。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布置家庭作业。

xxxxx(尽量选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例如实践活动等)。

设计意图:适当的完成书面作业,有效巩固所学新知,达到知识的升华。

六、板书设计。

xxxx(题目)。

1、xxxx(知识点)计算推导等(教学过程)例题1:

2、xxxx(知识点)例题2:

设计意图:简单清晰,一目了然所学知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轴对称教学设计 篇15

一、说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了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对学生理解、掌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2、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物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它们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特征,理解四边形间的关系。

(2)经历把四边形分类,抽象概括特征的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二、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本课设计理念为:

1、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3、数学学习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取“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3)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学法: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实际操作,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方法,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在交流中体验图形的特征,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说什么是平行线?

2、画一组平行线。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这幅校园情景图中,哪儿用到了四边形呢?(小组讨论交流)。

(三)认识特征,明确关系。

新课程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根据这一要求,我有序地安排了七个层次探究活动。

1、画四边形。

[设计意图:通过看、想、画这一过程,唤起学生头脑中对四边形的已有认知。]。

2、作品展示。

(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享受成功的喜悦,激起探究新知的欲望。]。

3、作品分类。

(为了叙述方便,将作品编上序号)。

(1)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哪些是你知道的图形?说出它们的名称。

(3)请小组合作把这些四边形分分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4、观察图形。

(2)交流小结。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一般的四边形:没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5、验证结论。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72页,找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引导学生用直尺和三角板验证刚才观察到的结论。

(2)看电脑博士是怎样做的?你的方法和他一样吗?

(4)揭示概念。同学们的猜想通过验证是正确的,请看大屏幕。

(5)练习。(出示课件: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哪些是梯形?)。

6、生活中的应用。

7、探讨四边形间的关系。

(1)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请说一下你的理由。

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结果。

(2)教师归纳:我们可以用这样的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3)请学生说一说图示的含义。

(4)小组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弄清四边形间的关系。然后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共同解决问题。

(四)引导看书,巩固练习。

1、自由看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3、课件出示:剪一剪,p733。

(五)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1、小结全课:谈谈你的收获及感想。

2、集体评价:学生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

3、教师评价。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有代表性的行为表现等。

(六)布置作业,拓展应用。

1、巧巧手。

(1)p745。

(2)你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相等的图形吗?

2、火眼金睛——试一试你的好眼力p7612。

四、板书设计(略)。

五、课堂评价。

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分组合作为主要方式,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原有经验,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互动生成的动态结构模式,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

学们的猜想通过验证是正确的,请看大屏幕。

(5)练习。(出示课件: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哪些是梯形?)。

6、生活中的应用。

7、探讨四边形间的关系。

(1)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请说一下你的理由。

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结果。

(2)教师归纳:我们可以用这样的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3)请学生说一说图示的含义。

(4)小组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弄清四边形间的关系。然后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共同解决问题。

(四)引导看书,巩固练习。

1、自由看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3、课件出示:剪一剪,p733。

(五)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1、小结全课:谈谈你的收获及感想。

2、集体评价:学生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

3、教师评价。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有代表性的行为表现等。

(六)布置作业,拓展应用。

1、巧巧手。

(1)p745。

(2)你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相等的图形吗?

2、火眼金睛——试一试你的好眼力p7612。

四、板书设计(略)。

五、课堂评价。

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分组合作为主要方式,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原有经验,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互动生成的动态结构模式,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轴对称教学设计 篇16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单元中涉及的知识点有:平行与垂直、平行四边形与梯形。这些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在此之前学生头脑中已经基本积累了许多表象的东西,而且经过前三年的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为此,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更好的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我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特别注重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和指导,重视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同时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因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一做,想一想,联系具体实例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认识。

通过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使我更深地认识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既能充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图形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同时也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单元包括了认识平行线和垂线、画垂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教学内容。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几何知识,看似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难理解的。因此,我在进行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时,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图形观察、搭建、拼摆、测量、画图、描述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获取和运用几何初步知识,并在运用几何初步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加深、提高和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出示教材中的几幅实物图伸缩门、护栏、梯子,让学生在其中里找熟悉的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资源来源于生活。巩固练习时,我让学生思考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用处,发现学校的伸缩门就是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制成的,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许多生活中的现象都是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先发给孩子们我课前做好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小纸片,然后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发现总结出它们的特征。孩子们通过测量发现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也相等,相邻的角和为180度。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直角梯形中有两个角为直角,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度。通过对比得出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孩子们积极参与探究,学习积极性很强,通过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在汇报和补充的过程中,逐步把知识点完善起来,得到了有效地学习。

我通过学生用三角尺搭建、拼摆、或用纸剪一剪得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特别注重了加强学生作图能力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同时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通过让学生画出形状不同和大小不一样的四边形后,归纳出各种类型的四边形,从而学生能够用图表表示各种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因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一做,想一想,联系具体实例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认识。

尽管在教学中我运用和各种手段,设计了很多实践活动,但学生在联系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对概念不理解,不会灵活运用;画图不规范,尽管多次强调但还是有学生画高时没有标垂直标记,没有用虚线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多强调,多辅导,启发思维,培养习惯。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轴对称教学设计 篇17

教材简析:

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经济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佳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2:学生认识发展分析:学生对优化问题可能在生活、学习中只是一点朦胧的了解,根本说不上什么是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原有的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优化的价值,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生认知障碍点:“优化”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思想。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

1、谈话引入;2、情境引入,学习新知;3、实践应用;4、全课。

总结。

寻找规律。

二、教师活动:

1、制作课件(妈妈为家人烙饼);2、三张圆纸片。

三、

预设学生行为:

1、可能见过烙饼,可能没见过;2、学生演示烙饼(怎样快));3、学生讨论小结,怎样烙饼快,最佳方法是什么(在学生解决问题中得出);4、探究规律(可能学生不可能一下总结出规律,可在老师帮助下得出)。

四、设计意图:

从学生亲眼看到或亲身经历的问题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寻找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板书设计:

烙饼问题。

快速烙饼法。

饼速x3=所需最少的时间。

充分利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情(烙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此只是彰显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推理、交流寻找答案、得出最佳答案,达到本课之目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轴对称教学设计 篇18

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2、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3、从大单位变到小单位,乘以进率。

从小单位变到大单位,除以进率。

4、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轴对称教学设计 篇19

p13例6(0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3、复习巩固《四则运算》的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上周一直在学习四则运算,主要讲了四则混合运算,不知道你们的掌握情况怎么样?现在我们就来做几道题。

课件显示:

(2)8×7÷2。

(3)2+3+6×5。

(4)72÷9-1×3。

(5)(9+11)×5。

做好评比!

(二)回顾四则运算的概念、运算顺序。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然后课件再次显示关于四则运算的概念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加法。

减法。

乘法。

除法。

没有括号的。

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

加减乘除混合:

先乘除,再加减。

有括号的:

先算括号里面的。

文本框:四则运算。

(三)新授。

1、引入。

(1)快速口算。

排火车进行快速口算。

课件显示:。

(1)100+0=(2)0+56=。

(3)0×78=(4)154-0=。

(7)0÷76=(8)235+0=。

(11)0×29=(12)9×0=。

(2)举例总结关于0的四则运算,在运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课件显示。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100+0=100。

0+56=56。

154-0=154。

99-0=99。

0×78=0。

29×0=0。

0÷23=0。

0÷76=0。

(3)0不能作除数。

课件显示:

0不能作除数。

18÷9=?2×9=18。

36÷6=?6×6=36。

6÷0=??×0=6。

6÷0是不可能得到商的,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6。

0÷0=??×0=0。

0÷0是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0乘以任何数都得0。

(4)巩固运用0不能作除数。

考考你!判断对错。

课件显示:

(1)128+0=128(2)0+45=45。

(3)88+0=0(4)1×0=1。

(5)0×97=0(6)0÷56=0。

(7)16÷0=0(8)60-0=60。

(9)0÷76=76(10)10÷0=10。

(四)巩固练习。

1、应用题的解答。

课件显示:

寒假中,小明3天完成87道口算题,照这样计算,他6天能完成多少道口算题?

2、判断并改错。

=75。

240÷40×3。

=240÷120。

=2。

让学生先判断再自己改错,提醒注意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运算顺序!

(五)做课堂练习,结课。

做书《练习二》的第二题,以巩固。

五、作业设计。

1、背会《四则运算》的概念及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做《学习之友》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轴对称教学设计 篇20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先画出几个关键的对称点,再连线。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

4、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

突破方法:让学生充分观察、讨论,动手操作,逐步探索。教学难点:按步骤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突破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

(一)复习导入。

教师:1、同学们,今天我们猜猜这些都是什么?出示课件图片。

2、请仔细观察,这些物体都有什么共同特征?(都能在沿一条线对折后能完全重合)。

小结:像这样,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就是对称轴。

出示常见的轴对称几何图形并说明其对称轴。

几何图形的对称轴一都是从顶点或边中点的连线思考:平行四边行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动手折纸,得出正确结论。

(提醒学生注意平行四边行不是轴对称图形,而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就是底边上的高)。

(二)探索新知。

1.轴对称图形性质。出示教材例1,

教师:根据对称轴,补全下面的轴对称图形。

教师:要想顺利的画出另外一半的图形,你有什么办法呢?根据是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只要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在对称轴的另一侧点出关键点的。

对称点;顺次连接描出的各个点即可。

第一步:找关键点(一般是图形的顶点)。

第二步:标对称点(要注意与对应的关键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而且要保证每一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不要数错格子)第三步:顺次连线。

(三)知识运用。

2、选择题。

1.下列英文字母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2.下列各种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3.下列图形中:角、线段、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其中一定是轴。

对称图形的有()。

个个个个。

4.下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长方形b.平行四边形c.圆d.半圆。

5.图中的图形中是常见的安全标记,其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轴对称教学设计 篇21

一、用发展的眼光来教学,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未来能力。

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远比让学生直接但却被动地获取现成知识结论要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索和创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锻炼。“纸上得来终觉浅。”以听、记忆背诵接受而来的知识,理解较肤浅也易遗忘。而在体验中自身感悟的东西理解深刻、印象久远。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不可能靠讲授、听而得来的,“能力”要在有效的活动中、探究中、应用中、实践中锻炼而成。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研究,王老师本着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方法,让学生依据探究内容自己有序探究,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学生自然也得到了有效地学习。

二、探究性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有机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王老师让学生动手检验对边是否平行,用了探究性学习方式,同时王老师做了适当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有了选择性的学习。

三、创造性地挖掘教材里的素材,让学生也能“提出问题”。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王老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整堂课的设计与教学中,王老师始终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学生的后续发展为指导思想,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轴对称教学设计 篇22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统计在数学中的意义,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掌握条形统计图中横、纵坐标及单位的意义,能看懂统计图中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根据统计的结果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统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细心运算,学习数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体会由数字规律得到相关结论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判断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字的分布规律,体现数学的美感和对于实际问题的探究型研究方法,体会数学的魅力和奥妙,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的研究方法。

教具。

坐标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组织小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开始学习,进入到学习状态。

二、导入新课。

1.师生互动:请每一位小同学把自己的生日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在黑板上列出春、夏、秋、冬的图表,请每一位小同学在坐标纸上画出与黑板上一样的图表,请班干部在讲台前统计各个季节生日的同学人数,老师在黑板上、同学们在坐标纸上同时完成生日的条形统计图。

2.教师讲解:做统计图时的注意事项,第一步,认真纪录每一个数据;第二步,统计每一个范围内的数据个数;第三步,在方格纸上认真画出条形图;第四步,由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明确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代表的数学涵义及单位量的大小。

重点:细心、准确、无误、美观。

难点:对于数据的分析,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理解最大值与最小值。

三、例题讲解。

本例题通过师生互动完成班级内同学们的生日分布条形统计图,旨在要同学们在缜密的数学思维背景下理解统计的涵义,基于一组相关数据的数理分析过程,了解通过统计的方法掌握某一数据的变化规律和内涵,进行科学的分析。掌握条形统计图当中横坐标、纵坐标的数学意义与单位量与数据量的大小关系及单位。

四、习题巩固。

习题一:四年级举行的特色运动会,调查并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哪些特色体育项目。

习题二:班级要设立图书角,调查并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哪类图书。

习题三:调查并统计班级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

五、拓展及小结。

1.基于某一类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进行数据的表示,本节课仅利用条形统计图作例,说明对于数据的合理表示可以得到对于数据的更有效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采取相应措施,体现数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性。

2.有关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体现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3.统计图有很多种,后续课堂还会学习到: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先有一个印象。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376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