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方法与实践汇总8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方法与实践汇总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方法与实践【第一篇】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钻研教材,在教学设计时,要针对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复习计划。课堂多以典型的训练为主,让学生多动脑、勤动笔。学生的教辅资料要抓重点、抓基础,尽量少讲难、偏内容,做到精讲精练,让学生听得懂、记得牢。高三数学复习中,适当多做些练习,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但是也要适量,如果练习题过量,会使学生疲于学习,教师无精力分析动态、研究教法,学生也无暇思考消化,甚至会影响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
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筛选,确定一本资料为蓝本,学生人手一册,并对其中的一些难题和《考试说明》中要求不高的题删除。对于外地资料和信息,既不可“闭关自守”,也不可“兼容并收”,要慎重吸取。在课堂教学中,要克服“生动有余,落实不足”的现象。复习时对知识把握要准,选题要典型,重点要突出,狠抓“双基”,体现通性、通法。教师在安排课堂内容时要科学,容量要适应一节课学习的消化程度,重点问题舍得时间,集中精力解决重点和学生疑惑的问题,增大思维容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每天的作业不宜布置太多,对学生作业要及时批改,使学生的信息得到及时反馈。
巩固基础知识,增加知识积累。
高考数学题中不管是低档题、中档题,还是难题都离不开“双基”的应用,甚至一些题目是课本题目的直接引用或稍作变形。如课本中“数列”这一章中详细记述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但学生往往只注意记公式、用公式,而不重视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影响学生对数列求和的深刻理解。在复习时,要重视课本,尤其要重视概念、公式、法则的形成过程和例题的典型作用。
例如,如果学生立体几何题还不能过关,可以选择十个题对照来做,学生就会发现这类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同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分析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总结规律,这样就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做练习时,教师要求对而不求快,求懂而不求完成作业,求精而不求多,要有选择地做一些以前做过的题目,尤其对多次模拟考试中出现过,但学生还较含糊的题要重点讲,反复做,力求答案正确,解题过程完整。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方法与实践【第二篇】
做到因材施教备课是教学活动的第一步,也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保障。由于学生基础能力的差异性,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注重因材施教,进行分层备课。
在备课之前,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目标,根据学生所处层次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比如,对于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a层次学生,教师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面,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b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锻炼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对于c层次学生,要将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让学生牢固掌握数学概念和定义,在此基础上尝试掌握解题技巧和应用技能,为深入学生数学知识打好基础。
以“平行线的性质为例”在学习“平行线的性质”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在备课过程中,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制定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首先,对于a层次学生而言,不仅要掌握平行线性质,还要掌握其推理过程,锻炼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平行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对于b层次学生而言,不仅要掌握平行线性质,还要能够熟练运用平行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对于c层次学生而言,要求掌握平行线性质,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尝试运用平行线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总之,备课时制定的目标一定要切合实际,难度控制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方法与实践【第三篇】
学数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获取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应改变国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根据这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就改变学生地位做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
新课改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要求便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三方面的发展变化。就数学学科的学习而言,学生一旦掌握了其中的要领,便可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强化自己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
真正明白这点后,我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就格外留心,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梯度来选用教学方法,努力创建一种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畅所欲言,并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活动和实际操作中去。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渐渐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
二、增强学科知识的实用性,将理论联系实际,变单纯的”学数学”为积极的“用数学”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学数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获取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然而,这种数学应用意识的建立和发展在我们国家还是相对落后的。多数数学课堂上往往忽略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
这就对所有的数学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能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及实际生活情况等,精心创设恰当的情境,以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走下讲台,将传统的“权威教学”变成双向的“共同探讨”
同样地,新课改中所倡导的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也对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传统的居高临下的地位遭受质疑,相反地,人们越来越喜欢一种新式平等的师生关系。过去那种由教师控制教学细节与走向的课堂,逐渐被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学习模式所取代。教师的传统职能——传递、训导、教育等逐渐消失。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的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互通来维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他们真正投身到数学学习中。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方法与实践【第四篇】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的体会是精心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的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结合当前初中数学学科的课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一、了解新课标要求,把握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分类、化归、类比和函数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数学思想在新课标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来,比如:化归思想是渗透在学习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方程(组)的解法中,就贯穿了由“一般化”向“特殊化”转化的思想方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新课标中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分类法、类经法、反证法等。要求“理解”的或“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象法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几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应用”的层次,不然的话,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他们动摇了学数学信心。如九年纪上册中明确提出“反证法”的教学思想,且揭示了运用“反证法”的一般步骤,但新课标中只是把“反证法”定位在“了解”的层次上,我们在教学中,应牢牢地把握住这个度,千万不能随意拔高。否则将得不偿失。
二、设计多样的开放性试题,采用开放动态的课堂学习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立足于全面启迪学生的隐性智力潜力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索与思考,初步采用一种开放动态的数学学习评价新模式。相对于传统评价方法的单一性与组织形式的封闭性,在探索新的评价模式过程中,多尝试采用操作题、口试题、创意设计、课题报告等灵活多样、开放的评价手段与方法,来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状况,具体直观地描述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减轻学生的压力,突显评价的激励作用,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力争全面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
新课程要求作业既要有巩固和检查功能,也要有深化和提高功能,还要有体验和发展功能。所以我们布置作业时,内容上宜注意突出开放性和探索性,形式上要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容量上要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作业形式可以有解答题、探索题、想一想、动手做一做等。开展同学间作业相互纠错。注意作业评判的过程性和激励性,作业批改要重视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过程。同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尽量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评语,既指出不足,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三、把握教学原则,实施创新教育。
由于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想能力也较为薄弱,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堂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忽视或压缩这些过程,一味灌输知识的结论,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
四、创建师生平等的课堂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共同体”
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彰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种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个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特质。
再者,尊重每一位学生,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尤其不能歧视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只要讲完学习方法,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大家都能成才。须知,由于每个人的先天和后天的成长条件不尽相同,自然会造成能力上的差异,但这并不是他们将来能否成功的唯一决定因素。况且人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有先后快慢之分,即使是那些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未必是一流的。我们不经意的偏见和冷眼也许会让世界少了一个爱迪生。教师的鼓励支持是学生找回自信、勇于努力进取的最佳方法。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方法与实践【第五篇】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改革传统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关键环节。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时,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初中数学面临的常是枯燥乏味的数字及数学问题,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引导。在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启示下,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兴趣:第一,教师可以认真观察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学习行为,然后针对每个年龄段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一些多样化的数学教学活动,通过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来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需要。第二,初中数学教师可以运用一些辅助教学工具,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在短时间内集中起来,进而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如,在“三角形全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玻璃,让学生观看其中一个三角形玻璃打碎后的碎片,然后问学生能否将摔碎后的玻璃还原成原来的模样,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及学生具体的观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三角形全等的含义,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课外活动对学生兴趣的引导,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其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占有主导地位,短短的课堂教学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时间可以分给学生。这种教师包揽一切的教学方法不能从实际的角度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学生不动脑去学习,也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阻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以学生为主安排课程。例如,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留给学生课堂要讲的主要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看书、理解,这样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理解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一定会有一些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师就要根据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即兴逐一的解决,帮助学生及时弄清不明白的问题。最后还要对学生进行实际性问题的提高和训练,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所学内容。通过这样的训练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也会不断地提升。
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点,传统教学方法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新课程的改革下,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探索,因为只有我们不断地尝试、改变和完善,才能更好地改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达到新课程改革下优化教学的目的。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方法与实践【第六篇】
一、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二、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三、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历史教学论文)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四、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五、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认真地思考和缜密计划。
六、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我们的历史敦学必须立足于时代发展的前沿,立足于重新营造人类精神家园的众人,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日常教学和考试指导服务于素质教育,真正实现历史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方法与实践【第七篇】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感悟和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按我们的说法就是,师傅的任务在于度,徒弟的任务在于悟。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废弃“注入式”“满堂灌”的教法,复习课也不能老师包讲,更不能成为老师展示自己解题“高难动作”的“绝活表演”,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实现创新,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数学的素养和悟性。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诱导、调控,而这些都应以学生为中心。
复习课上突出的矛盾就是时间太紧,既要处理足量的题目,又要充分的展示学生的思维,二者似乎很难兼顾。因大多数题目“入手宽,上手易”但在连续的探究过程中,常在某一点或几点上搁浅受阻,这些点被称为“焦点”,其余的则被称为外围。我们大可不必在外围花精力,而只要在焦点处发动学生探寻突破口,通过探讨,集中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在关键处闪光,能力在要害处增长,意志在细微处磨砺。通过探讨实现学生间师生间智慧和能力的互补,促进相互的心灵和感情的沟通。
注意讲评课的质量和效率。
1.照顾一般,突出重点。
在试卷讲评时,不应该也不必要平均使用力量,有些试题只要点到为止,有些试题则需要仔细剖析,对那些涉及重难点知识且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试题要特别照顾,对于学生错误率较高的试题则要对症下药。为此,教师必须认真批阅试卷,对每道题的得分率应细致的进行统计,对每道题的错误原因要准确分析,对每道题的评讲思路精心设计,只有做到评讲前心中有数,才能做到评讲时有的放失。
2.贵在方法,重在思维。
方法是关键,思维是核心,渗透科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是贯穿数学教学全过程的首要任务。通过试卷的评讲过程,应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悟性得到提高,对问题的化归意识得到加强。训练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不在于方法的罗列而在于思路的分析和解法的对比。从而揭示最简或最佳的解法。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方法与实践【第八篇】
小学数学是重要课程。因此,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成为学校以及教师的重要目标。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小学教育为学生打基础,可以为培养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为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小学数学作为主要学科,对学生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要不断创新,探索更加新颖、更能带动学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乐于学习数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下面谈谈笔者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分析。
一、引导学生理解数学重点概念。
对数学概念理解到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所以对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数学概念时,要注意让学生充分理解每一个字、词、句,抓住每句话的重点,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最好的理解方式就是让学生多动手、动脑,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远远胜过把知识强行施加到学生身上,实践是最好的数学概念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在讲解数学概念时,要改变以往的说教方式,不要自己一味地说,那样学生不能理解。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特点,他们往往对枯燥的课堂没有兴趣,小学生比较贪玩,所以教师要学会寓教于乐,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在玩中学到知识,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快乐,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收获到更多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彩纸上把画好的圆平均分成几份,然后剪下来,拼凑成自己喜欢的图案,根据常见的图形想象圆的面积转化,使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把数学教学模式生活化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数学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学好数学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难题,为我们自己带来方便。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要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使数学教学工作顺利实施。教师要在讲课前做好准备工作,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或发生的实例放在数学课中来讲解,而不是按照传统的讲课方式,把硬生生的知识点念给学生听,让学生死记硬背,产生反感。例如在讲解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有关植树活动的情境。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由小组长植树;然后让得小红花的7名女生站成一排,8名男生站在第二排。最后,教师就可以问学生总共有多少名学生得小红花。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数学,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三、把数学教学融入到情景模式中。
小学生大多比较好动、贪玩,喜欢新鲜的事物,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使其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小学数学教材上有很多色彩斑斓的图片、有趣的故事和趣味性的脑筋急转弯,增加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宝贵资源,挖掘其中的精髓,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情景教学模式,从而为数学教学工作做好辅助工作。教师要善于把比较难懂、抽象化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让学生融入到特定的情景当中,理解数学课程中比较难懂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问题一下迎刃而解,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解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选择两个学生演绎青蛙,然后进行有关害虫捕食数量的对话,从而分析得出两者所吃青蛙的数量,让学生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完成学习任务。
四、结束语。
教师要及时掌握适合学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不断创新,运用好教材,让教学融入生活,并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了解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赵桂香,赵丽香,何美萍.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3).
[2]崔业勤,樊金风,张子豪,罗家庆.例谈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与生活情境设计[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6).
[3]沙志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对应数学思想方法[j].教育科研论坛,2009,(8).
[4]洪国明.找准根源对症下药小学数学计算中的错误归因及防范[j].科学大众,,(11).